首页 优秀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11: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第1篇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进校园;意义;策略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戏曲逐渐分化出京剧、吕剧等众多剧种,并且形成了多样化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戏曲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高校作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不应单单停留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要发挥自身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学生可以在对戏曲这门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深刻认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戏曲艺术背后所包含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同时这也为学校开展美育、德育等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突破口。

一、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凝聚体,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需要有效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人民的功能。其中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所拥有的道德规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等精神形态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在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树立良好高校形象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换言之,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无形教学元素,本身的艺术特色、育人特色等特征非常显著。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新潮流、新时尚或新风气等都无法彻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品位与格调,任何风潮、时尚与风气等都会显得庸俗而乏力。通过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路径去学习和感受戏曲文化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同时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戏曲作品所创设的氛围与情境当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了解与学习戏曲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在对戏曲文化艺术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美的元素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这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力,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豪感,这也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育课改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改的根本出发点,其旨在将学生培养出符合时展以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戏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戏曲艺术文化,如在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旋律、服饰及化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元素与美的魅力,这些戏曲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价值观念。比如,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为核心的戏曲剧目,如关于弘扬正义,热爱民族、孝敬父母的戏曲作品众多。通过推进戏曲进校园,学生可以在体验和学习各种戏曲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到这些戏曲作品背后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念,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促使他们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那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戏曲作品引进校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意志和精神,助力其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保证其“智”与“品”的同步发展。

(三)有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心理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乃至全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需要持续传承与发展下去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审美观念、娱乐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思想与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这种传统文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是国内主流的戏剧文化,甚至许多剧种已经面临着濒临失传或灭绝的困境。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传统的戏曲文化,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但是如果观众无法欣赏戏曲这种独特而高雅的文化,那么戏曲改革必然不会成功。而高校是进步文化诞生、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将戏曲引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会使一大批高校学生对戏曲艺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表演欲,并促使他们逐步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形成传承与保护意识,这可以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一大批生力军,总之,这对保护、弘扬、改进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具体策略

(一)创办专门的戏曲类高校及专业

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依旧生生不息,期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戏曲曲目作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发展中遭遇了许多困境,无论是戏曲文化表演者或者是观众等都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部分的青少年根本听不懂戏曲文化艺术,甚至对戏曲文化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使得当前国内许多曲牌、戏曲剧目以及戏曲剧种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实际上,我国的戏曲文化资源颇为丰富,戏曲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高校可以立足这种戏曲文化的发展形势,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借助党和政府部门再度振兴戏曲事业,抓住推进“戏曲进校园”工程的时机,推动高校发展与专业转型。譬如,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可以在各类戏曲剧种所在地区创办专门的戏剧类高校,并以当地的剧种作为招生专业来进行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本地就业。如河南省是中国的戏曲大省,当地流行过80多个戏曲剧种,即便今天也保留了37个戏曲剧种,尤其是越调、曲剧以及豫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为河南省地区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通过这种创办戏曲类高校及专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及传承濒危的戏曲剧种。

(二)开设专门的戏曲赏析选修课程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赏析、体会和学习戏曲艺术的需求,推进戏曲进校园,离不开专门的课程支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课程教学现状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赏析类选修课程,借助开设专门的戏曲类课程的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感受活动中来,同时借助专门课程开发的方式也能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路径。不同于专业戏曲类院校的专业戏曲训练,戏曲类的欣赏选修课程适合任何一类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一般学生群体。而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诞生、形成以及常见的种类等基础知识。然后逐步过渡到带领高校学生一同欣赏戏曲经典片段、全剧等,使他们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戏曲剧种的本身演唱艺术特色与技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高校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戏曲唱段,以及指导他们表演戏剧中的一些经典片段。比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戏曲中的“四功五法”,使之掌握各种戏曲表演技法的要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保证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戏曲表演艺术学习实践中去。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考虑到戏曲本身属于一种舞台艺术,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慕课等等,使学生在全身心赏析优秀戏曲曲目作品的过程中对戏曲艺术形成深刻的认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认知力。

(三)丰富戏曲文化类教育实践活动

戏曲本身是一种表演艺术,为了真正使高校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表演能力,除了侧重理论层面的戏曲类文化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丰富戏曲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能力,改善戏曲融入高校教学的效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戏曲文化资源来构建戏曲表演平台,如可以积极同高校周边的一些戏曲剧院进行联络、合作及交流,将经典的戏曲剧目演出团队请进校园,营造一种传统戏曲文化表演氛围,以此促使高校学生更好地赏析戏曲。其次,要注意定期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戏曲文化知识类的讲座,如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戏曲艺术专家来学校与同学生面对面地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戏曲文化以及表演技法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可以借助高校的广播电台。在课件中或者节假日的空闲时间段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戏曲作品,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戏曲文化。与此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在高校校园内积极营造各种类型的戏曲表演活动,如可以利用校庆、校运动会等契机来开展校内戏曲表演会或者戏曲大赛等,使高校学生可以有更多欣赏和展现戏曲表演才能的机会。最后,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成立戏曲社团,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积极开展与组织各种类型的戏曲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戏曲文化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戏曲进校园的预期目标。

第3篇

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美学修养、保持良好心态的需要,也是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载体,民汉文化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藏文书法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00

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要高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和精华部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重视藏文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让藏汉之间在语言文化上逐渐达到相互了解与认同,这不仅有利于藏区中小学生整体文化与审美志趣的提高,也有助于藏区文化的积淀,更为藏汉之间增进了解、促进藏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奠定了文化与情感上的基础。所以,把藏文书法引入藏区“双语”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

1.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藏文书法也不例外。藏文书法集中地承载着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藏文书法的延续也是藏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书法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的,中小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的滚滚车轮大有毫不留情地将这古老的艺术甩掉的趋势,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的实用性逐渐降低而淡化了对它的热情,书法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摆设。于是有识之士无不担忧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书法进校园进课堂”既是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为今后工作学习打好基础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2.藏文书法进校园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在中小学生身体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书法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审美素质,还能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格的影响,陶冶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具有打造良好校园文化的辅助功能。基于此,把书法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正是要从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3.藏文书法进校园是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需要。藏文书法是藏民族的传统艺术,是藏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藏文书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感情,去俗取雅,去粗取精,提高审美境界,净化心灵。要继承传统,还得从娃娃抓起。作为藏区的“双语”中小学生,欣赏、练习藏文书法艺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民族关系学习与掌握的过程,这在复杂的民族关系与地缘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

4.藏文书法进校园是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需要。现在很多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心情易浮躁,平时很容易情绪激动。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培养青少年的

耐心和毅力,所以练习书法是保持青少年良好心态的最好措施。同时,练习书法对学生课堂集中精神听课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让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上课更易集中注意力。

二、实施藏文书法教育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让藏文书法进学校、进课堂,除了上述的重大意义之外,藏文书法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自然也就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4篇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承载民族情感、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架构了西部古朴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贵州全年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较大的民族节日就有100多个。西部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是增强西部地区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西部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完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母语危机日益加剧

由于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本就处于脆弱状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趋于濒危边缘,尤其是母语危机日益加剧。在走访1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调研中发现,彝语、苗语、布依语、水语等有下降趋势。

二、少数民族文物和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民族文物,特别是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民间,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条件差,管理能力薄弱,损毁现象较为严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无序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特别是民族古籍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古籍文物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

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只注重商业利益,不注重文化保护,导致了许多伪民俗现象,造成了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同时由于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使之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化生产力,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民族文化人才奇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上存在人才奇缺和经费严重不足现象。现从事民族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技能与工作岗位错位;同级财政对民族工作虽有“三项经费”,即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金,但没有单列的民族文化经费,难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致使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五、民族文化统计工作有待加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潜力巨大,非常有利于综合开发。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必须要摸清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底数。在有的地方,虽然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工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底数不清,界定不明的情况仍然存在。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好又快地推动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民族文化普查统计工作

为加强对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建议在西部地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普查统计,进一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分类界定,规范管理,建立西部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二、制定规划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促进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战略规划,积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为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建议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标准,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培养民族文化学科带头人,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人才。壮大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继承保护工作。

四、加大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要有经费做保障。建议设立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促进民族传统文物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有盘子”。

五、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建议国家制定出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在西部地区建立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文化园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5篇

一、客家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1.客家文化进校园是我校特殊地理位置的选择。宁化县客家学校地处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紧临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总占地800亩的客家祖地扩建工程(一期)现已进入后期装修阶段。每年的十月份在此举办石壁世界客属祭祖大典。今年的十一月份迎来了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召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一笔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善良的客家人以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着璀璨的光芒。这些都是我们学校独有的校外课程资源。

2.客家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我们的学生都是客家人的后代。他们与客家人传统文化的联系从没有停止、断裂过。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较之祖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身上流淌的仍然是先辈的血,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存留先辈的优良特质。客家人由中原地区长途迁徙,拼搏奋进,到今天客家人崭新的生活面貌,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缩影。从中,学生可以感悟到许多客家人的优秀品质。深切感受到家乡、民族、国家的进步,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3.客家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客家文化进校园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外活动为载体,学习、体验客家文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开发了智力,又培养了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甚至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养成都有所帮助。实践证明,一所学校如能有效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融入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中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客家文化可以以点带面形成广泛影响,可以延伸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4.客家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学校的特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具有独有的客家文化资源,把客家文化引进校园,就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有力抓手。如果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地区的特性将客家文化引入教育实践中,极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创建小学特色教育品牌的成功范例。

5.客家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得好,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志、思想、语言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条筋,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当中原已昌明于世时,闽西北乃是“魑魅为邻”的“瘴疠之地”,客家祖先凭借勤劳的双手、黄河文明与智慧,谋求安身繁衍之地。自唐宋至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客家文化,它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与扩展。客家文化是这样的灿烂,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对于这种时刻都会接触到的文化却知之甚少,丰富的客家文化,正面临着淡化的危机。作为客家学校,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吸纳传统文化中先进的文化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特色文化培育一代新人。我们的学生作为文化继承者的同时也应担起传播文化的责任,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客家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

1.营造客家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建设一种能体现学校特色目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客家文化为主线布置整个校园文化氛围。校门右侧是大幅的主题画“传承客家优秀文化,争做苏区有为少年”;操场右侧是一排客家文化专廊,内容丰富多彩;在校园宣传栏、楼梯、走廊、通道、墙壁等处分别设立主题鲜明的客家文化宣传画、客家名人简介、代表作等;经常展出学生的有关客家文化的手抄报、书法、绘画等作品,这些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风情;学校广播室开办客家文化知识专栏等。做到学校的校训、标牌、墙饰等体现客家文化特色,宣传窗、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客家文化特色,多样化的活动烘托客家文化特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客家文化特色。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着力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客家文化为学校特色文化。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浓浓的客家书香味。

2.鼓励师生学习客家文化知识。我们号召全体师生学习掌握客家文化知识。从客家人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到客家民系的形成;从客家人的变迁到客家方言、民俗、民间文化;从客家的历史名人到客家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从客家人在海外的分布到近、现代客家人的历史贡献。全校上下紧紧围绕弘扬客家文化、提高教学品质这一中心,迅速兴起一股学习客家文化知识的热潮。许多教师为了便于学习,准备了个人学习小笔记,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对流传广泛的优美的客家山歌、童谣等,不少青年教师自己学会后还教给其他教师。学校所营造的客家文化氛围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且迅速影响到全校学生,许多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后,非常认同和赞扬,给予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支持。我们深切感受到形成一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教育团体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从最初的学习客家知识到对客家人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3.开发客家文化校本课程。客家文化知识丰富多彩,可有哪些适合小学生阅读呢。我们着手开发了校本课程教材《客家祖地》(上、下)《客家祖地楹联》《客家童谣》等。客家祖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客家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客家文化的源流和文化底蕴,从风土人情、客家人物、风景名胜、特产风味、传说故事、文化艺术等六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史料,分析、整理,使内容符合小学生阅读,从中体会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生成和源流。各篇都有独立性,同时,相互之间又有联糸,重视客家文化的整体性。《客家祖地楹联》收集了客家祖地的楹联,并聘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巫健华老师书写,既是校本教材又是字帖,一书二用。《客家童谣》收录了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童谣、儿歌、谚语等,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现正在开发之中。

4.学生开展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客家文化是丰富的地方资源,它不仅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更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如历史渊源、民族精神、生活习俗、古老建筑、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都有其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利用校本教材《客家祖地》一书,把客家文化按一定的领域进行分类,分年级,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有“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杰出人物”“客家传说故事”“客家音乐”“客家山歌”“客家特产美食”“客家米酒”“客家凉茶”等。学生通过图书室、上网等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到社区调查、访谈、实践等,获取一定的原始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然后整理成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对客家文化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5.客家文化进校园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我校“客家文化传承”2010年申报县级课题;2011年列入市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申报“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课程实验研究)。通过课题的带动,经常性地进行客家文化专题校本教研活动,对实施过程中经验进行总结推广,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客家文化专题教研常态化的开展,提升了教师客家文化素养,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客家文化的指导能力。

6.参加祭祖大典等客家民俗活动。石壁每年都举办世界客属祭祖大典,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团体、个人、学者等齐聚石壁,盛况空前,石壁祭祖大典继承了中原祭祀古风,又融合了当地习俗,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七届。每年的祭祖大典也是我们学校的节日,是学生们难得的综合实践活动机会,学校鼓号队、腰鼓队、花束队、彩旗队等参加迎宾活动;学校文艺队参加祭祀表演;客家祖地小导游社团的小导游们充当起了小志愿者,当起了义务小导游。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嘉宾们的一致好评。石壁又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具有丰富的民间民俗资源,每年的传统节日如除夕、元宵、会期等都会开展民俗活动,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客家文化的小传承人。

7.客家文化渗透在校内各项活动中。设计寓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我们开展了“校园客家文化艺术节”“走进客家”“客家文化进课堂”“寻找客家足迹”“客家祖地小导游”“客家祖地小主人”“讲客家名人故事”“客家知识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邀请当地民俗学者为学生讲述本地客家名人故事。将学生收集到的、认为最欣赏的客家文化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提供给学生传阅,加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与体会。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弘扬客家精神与体现四个做到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正确区分真、善、美、假、丑、恶相结合;与强壮体魄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建设美好家乡相结合;与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坚强、自信、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把客家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价、鉴定,还与期末的优秀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目标、做有榜样,为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努力就会有成果,学校里一大批勤学习、爱思考、坚强、自信,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一代有为少年正在茁壮成长。如,我校代表队参加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竞赛,“党在我心中”歌咏赛,田径运动会等,学生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精湛的技能,赢得了各界的好评,并取得好成绩。

三、客家文化进校园存在的一些困难及对策

客家文化进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学生在活动中成才,学校在活动中成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适用的教材,教师客家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客家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成效不显著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客家文化进校园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1.增强全体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及客家文化进校园办学特色的认同感。这些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基本理念,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被全体师生所认同,建立共同的愿景,从而激励广大师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要变成师生的负担,而是共同的目标,主动地去作为。

2.提高客家文化进校园的师生参与面。客家文化进校园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客家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历练,在活动中成长。要尽量避免活动中的表面化、个别化、精英化。

3.提高教师客家文化知识素养。客家文化进校园最终要由教师来具体落实,教师素质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当成一个工作重点来抓:一是要面向全体教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客家文化知识素养。二是要面向教师个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特长,展其所长,发挥辐射带头作用。三是考核与评价相结合,激励教师不断成长。

4.建立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每学期要对教师的客家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在客家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是否提高了客家文化教育水平,并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是否按学校规定的课时数、内容完成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等。使教师在活动中体现做多做少不一样,做好做坏不一样。

5.开发高质量的客家文化校本教材。原有的校本教材,当初开发时由于水平、时间等原因,整体质量不是很高,经过近两年时间的使用已不能适应师生的需求,现已进行了修订。为适应新的要求,要组织开发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定,公开发行。

6.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客家文化内涵。学校地处客家祖地,按4A景区标准打造的客家祖地文化园已初具规模,每年客家祖地祭祖,经常性的客家文化交流等活动,一大批的本土客家文化学者,大量的本土客家文化资料等。这些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的优势,一定要充分地利用。一是可以采取共建的形式,现已和客家祖地管理处签订共建协议,要争取得到客家工作办公室、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客家研究会等专业客家团体组织的支持。二是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专业人士的智力资源优势,把他们邀请到学校来,对教师、学生进行客家文化专业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学生走进社区,实地考察、学习客家文化。

第6篇

【关键词】高校 艺术人才 培养 非遗传承 实践

一、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必要性

1.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目前,我国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千百年的民族传统遭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危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艺术类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使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播有机结合,进而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学校师生提供艺术创作源泉和社会实践平台,实现“非遗”保护与高校教育资源彼此共享、相互促进,对提升我国民族文化创造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然途径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非遗”正在被逐步地推向市场。而“非遗”保护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缺乏和不完善,成为阻碍“非遗”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作为守护精神家园、展示和传播“非遗”的重要载体,必须要将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有机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实现“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艺术类专门人才。

3.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节日缺乏了解。同时,高校艺术类学生还存在着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单一等实际情况。而我国“非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不仅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校园成才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非遗”传承的有关活动创新地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良好的、富有传统风格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起到培养民族精神、提升民众综合素质的作用。包括房屋建设等校园布局、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和宣传栏、广告牌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室等各种学校活动设施的建设。

2.富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对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的特点。对于规范学校成员的言行、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确立良好的校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如群体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具体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的制定以及校史的完整编撰来展现。具有传统风格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4.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组织“非遗”进高校系列讲座活动,成立学生“非遗”科技小组,开展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团队精神得到培养、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更好地突出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二)创新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高校按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整个教育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

1.以“非遗”项目市场为导向,设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如培养目标中,要求掌握“非遗”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非遗”项目研发过程,懂得“非遗”项目管理知识等。培养规格中,要熟悉“非遗”领域基本法规、政策,掌握“非遗”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非遗”前沿信息的基本方法。

2.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必须保证管理和评估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公正性。管理和评估制度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对于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可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群中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中加入非遗类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加入非遗类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等。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灵活调整,如根据非遗课程特点,采用聘请非遗传承人集中授课,教师分解指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理解,掌握要点,同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7篇

(一)水墨——传统的魅力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第二,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第三,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第四,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第五,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四、结论

第8篇

民族舞蹈教学策略

民族舞蹈,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在民族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应该从民族舞蹈的意义与特点出发,研究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注意民族舞蹈的教学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和发展民族舞蹈的影响力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民族舞蹈这一艺术奇葩绽放出光彩,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民族舞蹈的意义和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舞蹈大多用于表达不同历史与生活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能使整体教育水平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提高,同时,民族舞蹈有利于发挥地方特色,使民族特色文化融进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心灵容纳广阔的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民族舞蹈进入校园,使民族文化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主题,在多种多样的途径下使民族文化的色彩投射进更多人的目光,使“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得到进一步展示,使广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引领、繁荣了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发展的源泉,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人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姿态,将实际的、抽象的、观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统一融合到一起, 向同伴、向外界、向未来表达本民族传统上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等诸多领域,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还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价值,它通过人本身做出的各种形体动作对日常生活状态加以表达,通过不同的节奏与内容表达出不一样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传达情意、抒感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式下,面对不断涌现的高科技、新传播媒体,民族舞蹈必须深植于所属民族的文化中开展创作,在现有舞蹈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内涵所在,加大民风民俗的弘扬力度。民族舞蹈利用人的姿态神形传情达意,其形成与自然与社会都有关,其具体的表达又因人而不同;另外,其形成还与民族文发展状态有关,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具备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众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无形中受到该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与民族文明的纽带,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传承。

3民族舞蹈教学的策略

3.1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的普遍自我关怀的表现,是我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一种维护,是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关切。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会性。民族舞蹈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把自己的习俗、风情和文化凝结在其中而所谓的人文精神,正是蕴含在这些风土人情中流传至今的。这些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集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风格。只有认识到中国民族舞蹈中强烈的社会文化发展特点.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气概、气质、和本质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舞蹈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文化情感。可以说,在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加强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最后,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民族舞蹈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让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够从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蕴。能够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3.2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民族舞蹈作为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直接作用在音乐、服饰、民俗民风等民族特色文化之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穿越民族文化的长廊,获得全面的艺术鉴赏感悟。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触摸民族文化的神韵,无论对民族舞的弘扬还是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满足学生对美的层次的追求,满足学生对美的层次的领悟。民族舞蹈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有其与众不同的气质,能带来更多层次的美的感受。民族舞蹈是在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下而产生的舞蹈,其美感使得学习民族舞蹈的学生拥有对舞蹈之美更为内涵的思考与领会,有利于学生个人身心艺术素养的培养。第四,促进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了民族常识,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