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2 11:0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国内电大院校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逐步升温。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坚持“学为主、教为辅”,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就业为导向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已经被一些学者所重视,但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的检验与经验的积累。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观点
(一)基本思路
远程教育的便捷性,使得异地教学成为可能。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要求比较强,培养目标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作为教育者,必须摸索总结出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培养出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文化品位、良好人格品质、较强综合业务素质,适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观点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增进远程教育师生互动,名校、名师引进远程办学体系,把远程教育异地教学开展得更生动、更直观,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性教学环节渗透远程教育全程,等等,不能固守原有教学模式,要大胆创新、改革。
三、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网络教学,网络教师与设备随时跟进
网络教学是远程教育的特色,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建设要及时、到位。网络教师要熟悉网络技术与操作,教学设备要不断更新换代。
(二)打破传统的室内教学,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将课堂外置
针对远程教育学生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突出课堂外置环节。便于远程教育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技能。例如把课堂灵活地设置在学生的就业单位、实习单位。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更新
首先要配合不同就业领域选择不同教学范围。对于不同就业领域的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以彰显其就职特色,为远程教育对象的职业性和实用。例如旅游专业的语文教学,应多介绍导游词之类的写作知识,课文中应多选些旅游风光介绍之类的篇章。这样学生才更能学有所用。其次,语文教材要不断更新换代,鼓励电大教师参与实用教材的编写,使得电大教材更符合电大教学的实际。要有相应的网络教学环节,更方便学生上网远程学习。
(四)突出远程教育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答辩形式翻新、答辩场地灵活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论文独立撰写能力,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提高学生答辩、演说能力,与现场展示作品能力。毕业答辩地点,不只是在校内举行,也可以在实训基地举办。答辩教师不只是校内老师,还可包括实训基地的行业专家。
(五)校外专家委员会范围扩大
首先,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范围扩大,不仅有相关行业领导,还应包括本门类专业人士;其次,校外专家委员会监督领域放宽,监督范围可以包括学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六)评价体系改革
1.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
2.评价主体多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评价与大赛成绩挂钩。学生参加各级大赛,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4.实训基地现场考核,作为成绩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前实习、实训提供高标准的练兵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正规、高效,切实为学生培养技能服务。实训基地也可发展一些盈利性项目,成为学生的实训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就业竞争意识。同时,学校还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作家、播音员、记者等为文科客串教授。
(八)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现场模拟教学
建立各种模拟实训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以及礼仪、公关能力等进行训练,实施校内模拟练习。(本文来自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九)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合适的人才
关键词:模式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和意义与作用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第一代函授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代远程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开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它的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想修养;通过开放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远程教育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不论是教育行业的教师还是文学写作的作家,都能够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化运用,提高教育和文学人才的文化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远程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具备开放性,这是由它的“教育模式”决定的,虽然属于“高等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传递,传递给距离不等、地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数不等的各个教学组织(或者教学点),极具“开放”的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决定的、教育主观条件与教育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与教育模式的区别性所决定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规律性
远程教育的规律就是“远程”,而远程教育的“教育”更不同于集中大学“近程”,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按照“正规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相比较,也就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学员)”在本质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学历的参差不齐、年龄的大小不一、身份的高低不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总结行之有效的规律。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科学性
不论“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都存在着相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里我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加大,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文化人才和指导人才都需要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之上,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思维和未来的需要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要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经典型、专业型和实践型
(一)经典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实际上“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在“经典型”的运用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主要是课程、教材。1.把传统教育教学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的课程相比较,现代有些“落后”,这样会造成教育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显然也会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挤”进“正规大学”的校门而进修或者深造,也许会影响远程教育的“生源”。2.远程教育应该与“正规大学”齐头并进,极力尝试“通用”教材,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层次,达到与“正规大学”相“媲美”的程度,这样,远程教育将会成为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办学机构”,对于弘扬祖国的汉语言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3.鉴别和比较“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课程和教材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加强远程教育中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本校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研讨,自编自撰符合教育法则、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辅助教材”,加强教材“质”与“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专业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意义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本文由
收集整理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汉语言文学优化教学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注意实用性。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培养学生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五项能力培养上。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
汉语言文学在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门基础科目,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决定其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在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必要的目标之一,必须要明确教学要点,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途径,以保证完成教学目标,培养更多语言素养优秀的学生。
1汉语言文学科目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职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专业分支,也是该专业的主干学科。这一科目的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在文艺出版部门、媒体领域以及教学领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这些领域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为了让专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其一是要了解原理以及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包括汉语言的发展史以及语言应用要点等。其二是要掌握关联学科的知识,包括历史、新闻、教育、艺术等等。其三是要具备文学鉴赏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学创作能力等。其四是要掌握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了解各个时期的汉语言文化研究成果。其五是掌握古今表达的不同技巧,掌握文献应用的要领。其六是要具备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化研究的能力与热情。其七是要一定程度了解教育法规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基本理论与语言沟通技巧。可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要点体现在许多层面,意在培养综合性高素养人才。为了真正让学生在毕业前具备这样的水平,就必须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教学目标,进而确保学生对于语言知识与应用技巧的理解更深刻,且形成与多个领域相关联的更加完善的认知网络。为此必须进一步分析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明确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推进更顺利[1]。
2高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2.1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高职阶段,多数学生已经成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自然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知识、独立开展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能力,即是说要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被动的受教师牵引,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伴随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才是支撑学生进步的原始动力,自己的能力,才是竞争中致胜的筹码。为此必须要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为目标去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考、表达、质疑的自由,掌握主动权,进而学的更加深入,更加专精。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教学规划。1)身份的调整,教师不能再一味以自身思想为转移去引导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学着掌握主动权,甚至可以将自身的身份转换成教师,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去表达。为此应当适当转换定位,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去开展课程试讲,参与试卷的制作,自主选择理论切入点或是知识点,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观点,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学习热情自然更高。2)是评价基准的转变,语言不是非对即错的,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角度进行理解与创作,这也正是语言的多元化魅力所在,所以单纯的追求正确并无意义,教师如果以对错与好坏去评价也是有失公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实质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评价,应当更加倾向于学术探讨,教师进行评价,但同时也要给学生反驳的机会以及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的机会。3)要更加注重研究,应当激励学生自主开展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研究,这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养成研究的意识,教师应当注重对课下时间的分配,可以将课后的作业,设置成研究作业,例如对于某个作者个人背景的调查,或是对某一首诗词产生背景的调查等等。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研究才能摆脱被动局面[2]。
2.2强化学科关联
汉语言文学知识存在于所有的学科当中,渗透各个领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作与研究,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支撑,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都在汉语言文学知识范畴内。所以实际引导也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领域知识的关联。历史、地理、教育等不同科目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文献当中都包含了许多专业名词、历史背景等。所以要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鉴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不能全面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去从不同起点出发拓展认知。例如关系到历史领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要从历史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如此,只要有关联,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开展进一步研究分析。
2.3明确就业指向
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发展导向,特别是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就读于同一专业,但是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却可能完全不同,因为汉语言文学与多个领域。多个岗位都有关联,都可对口,包括教学领域、科学研究领域、文艺出版领域、影视媒体领域等等,这使得学生有更大选择面,但是最终学生必须要确认其中一个方向,而无法同时就职于多个行业,多个岗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融入就业指导相关内容,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出发,为学生指出方向,例如主持方向(口语表达能力为主)、文字编辑(学写作能力为主)等,学生会最终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3]。
(成都市武侯区第十六中学四川成都610040)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成人教育理论的日益丰富赋予成人高等教育学科以新的时代意义。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成人教育“由于受教育的主体是工农群众,故又称工农教育。业余教学时间以业余为主,故又称业余教育”。①1987年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指出:“成人教育主要是对已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②1997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在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的成人教育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担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10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③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不断革新,使成人教育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担负的责任和社会给予的定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人教育理论的发展为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必将开启其新的时代内涵。互联网的普及和繁荣为研究培养方案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传统的成人教育离不开教室、班级、规定的时间等要素,教师离不开教室、黑板、粉笔,学校的必要组件是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学校教育是在有围墙高筑的校园内完成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网络教育使传授知识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到录音机、语言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从影碟录像到广播电视教育,一直发展到当今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以及依靠互联网的传播,使网络成为了集数字、音频、视频、图片等于一体的载体,信息的储存变得简单、方便、易行、快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只限于在学校进行的”地域观念,教室已经不是授课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能随处学习,随时学习,教育向着无限的空间拓展,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走向全人类。
2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现最新的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主体人格的完美发展和各种需要的合理满足。”④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老化的时间在日益缩短,一次性学校教育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科技。有关研究显示,知识的半衰期只有三年,更为形象地说,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5年后知识的陈旧率为40%,10年后达到60%,20年后达到85%;一个90年代的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只占一生所学知识的10%~20%,还有80%~90%的知识要在工作后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来完成和更新,鉴于此,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把最新的科技知识、学科前沿信息都融入在课程教学中,着重提高人的活动能力,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提升主体人格的品质。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应贯穿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一堂课两课堂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教学组织者来说,需要提供的是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对于受教主体来说,他通过学习这一课程体系,加上自身的内化,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以文学的学习作为主体,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由文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一种“人学”,刘熙载说“文,心学也。”“文学可以说是人生(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一侧面的如法学)与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观念、精神、情感与价值等)通过语言方式的一种艺术建构与呈现。文学对于社会人生的艺术呈现又是以人、特别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为核心的,因而文学史又常常被称为人的心灵史、灵魂史(勃兰兑斯语),这是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与意义。”⑤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⑥
3结语
关键词:模式 远程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和意义与作用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又称远程教学(现在称之为开放教育);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教室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第一代函授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我国这一远程教育方式和中央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代远程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我基础的远程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开放教育。
远程教育模式使用的学生通常是业余进修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去上课,可以随时随地的上课;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课研社、面授(函授)等等不同管道(渠道)互助学习。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进行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把课程传送给校园以外的一处或者多处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开放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学科,它的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想修养;通过开放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远程教育学习(专科或者本科),不论是教育行业的教师还是文学写作的作家,都能够系统的学习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更好的适应不同方向的汉语言文化运用,提高教育和文学人才的文化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开放性
远程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具备开放性,这是由它的“教育模式”决定的,虽然属于“高等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信息进行传递,传递给距离不等、地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人数不等的各个教学组织(或者教学点),极具“开放”的必要性,这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所决定的、教育主观条件与教育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与教育模式的区别性所决定的。
(二) 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规律性
远程教育的规律就是“远程”,而远程教育的“教育”更不同于集中大学“近程”,具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按照“正规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效果相比较,也就不能生搬硬套,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学员)”在本质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包括学历的参差不齐、年龄的大小不一、身份的高低不等),所有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总结行之有效的规律。
(三) 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的科学性
不论“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都存在着相同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里我需要陈述的观点就是: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加大,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文化人才和指导人才都需要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之上,发展的眼光、变化的思维和未来的需要都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要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的经典型、专业型和实践型
(一)经典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际上“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在“经典型”的运用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主要是课程、教材。
1.把传统教育教学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的课程相比较,现代有些“落后”,这样会造成教育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与“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提并论,显然也会受到教育质量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挤”进“正规大学”的校门而进修或者深造,也许会影响远程教育的“生源”。
2.远程教育应该与“正规大学”齐头并进,极力尝试“通用”教材,在教学、学习和考核严格要求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层次,达到与“正规大学”相“媲美”的程度,这样,远程教育将会成为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办学机构”,对于弘扬祖国的汉语言文化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3.鉴别和比较“远程教育”与“正规大学”课程和教材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方法,加强远程教育中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强度和力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本校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研讨,自编自撰符合教育法则、符合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辅助教材”,加强教材“质”与“量”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专业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培养作用
这里我要说的“专业性”是指“语言”和“教师”两个内容。
1.所谓“汉语言文学专业”专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当然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两个方面),但是,学习汉语言必须学习历史,所谓“文史”就是“一家”,因为“远程教育”也是“大学”(是“不在大学”的“大学”),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必须专业,“业专必强”就是这个道理。
2.“远程教育”也是“大学”――是“不在大学”的“大学”,必须配备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作为辅导教师,让学生(或者学员)感觉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很多地方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远程教育的过程中没有配备“足额的”“合格的”“专业的”教师,而是采取聘请、雇佣和临时的“应付”,造成教师队伍不合格、不专业、不踏实,影响教学质量。
3.“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应该是统一的,应该是由“正规大学”培养并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担当教学任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