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3 10:16: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审美自律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审美自律教学设计

第1篇

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才,希望他们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等,但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没有从小培养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干不出任何事情的,自理就等于自立,只有学会照顾自己,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主旨。对此,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寄宿制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自立能力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过着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缺乏自理自律的生活能力,更不能自立。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小学生就好象刚“断奶的孩子”。因此,在小学寄宿制的管理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自立能力非常重要。开学伊始,从铺床叠被到早操饮食,让学生一样样的适应,形成习惯,逐步具有学习生活能力。开学不久,许多学生想回家,请病假,教师可以他们请到办公室,像母亲那样去问寒温暖,和他们一起吃饭并晓之一理。许多家长来校探望,送食物,教师也可以他们请到办公室,讲名利害。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教师可以采用班干部和宿舍长轮换制度,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当家做主和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从而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了自律,自理,自立能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求

寄宿制的小学中,学生要独自承受较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在情感与生活上多加照拂,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生活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成长,不仅在学习上要及时进行辅导,同时在生活上也要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师生关系的缓和,通过分享生活、学习上的乐趣来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验,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能力。

三、丰富课外生活,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寄宿制小学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寄宿生的生活十分单调。所以,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好和生活习惯,给学生创造发挥自我特长和天赋的空间。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还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因此,学校应组织多样化的以宿舍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审美情趣,优化价值取向,从而营造自然大方、朴实明快、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达到宿舍文化的教育净化的目的。

四、提供仿效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采取专题课、讲座、故事会、主题会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再现那些自幼失去亲人或致残而又自强不息的人和事(如汶川地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使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巩固和升华。在小学寄宿制下,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也可以遵守三个原则:一是充分相信孩子,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看见大人在做事会要求试做。这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机会,并鼓励孩子要好好做,干得好。让他们感觉到劳动的乐趣。这样,孩子们才会乐于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二是多表扬,少指责。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有时做的事不能像大人所预料的一样,这时,教师不能以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而应该给予表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掌握方法。三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做事中遇到的困难,家长与老师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帮助,让他们及时改正,而不要为此把事包揽过来,让孩子失去信心,从而滋生依赖心理,反正有人会帮我做的,我不会干不要紧。养成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教给学生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在生活中自理,在自理中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如何生活、如何自理的方法,这是小校寄宿制教育的亮点。在课堂中,生活教师可把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嫁接到生活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方法。其次,班主任、任课老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生活自理的方法,与生活教师相配合,形成教育活力。

第2篇

论文摘要: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从教学形象的塑造,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四个方面的阐述了如何应用美学原理,营造美的教学氛囿,增强德育课的审美性,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这些年来,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几乎成了“教师说教,学生睡觉”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种,其中教学过程缺乏审美性,是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学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求美、创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师,若能自觉地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活动,将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动形象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感的波涛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娱乐欢愉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变以理服人的简单说教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定能为受教育者所欢迎、所接受。同时还能实现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德育实效的一种新视角,值得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关注和努力。

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构建美的德育课堂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美的教学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外,还天然构成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的教学形象是否符合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也就决定了他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教学规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动,而且是一个立美、审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态美。仪表是教师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适当关注教师自身的仪表美,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和职业特点,在大方整洁、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学生感到真谆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种眼神、每一副表情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要保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绪美。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应用自己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美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此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处于亢奋状态,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走上讲台前,教师一定要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表现也差。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不愉快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不良情绪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响了,不少学生还在大吵大闹,追打嬉戏,见老师来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顿时,教室里粉尘飞扬,打闹声、喧嚣声汇成一片。见此情景,往往教师会将学生训斥一顿。那天,我想起了上节课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说:大家看,风景这里独好,粉尘飘飘洒洒如飞雪,教室吵吵闹闹像闹市。”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有个调皮的学生还以为我与他们开玩笑,哈哈大笑起来。我转而让他打开书,请他读出上节课学的最后一句话——“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破坏自然就是毁灭人类自己。”这时,同学们明白了我的用意,便安静了下来。乱槽糟的教室成了我导入新课的话题,既教育了学生,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情绪;既展现了教师美的教态,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第三,展示课堂教学中的板书美。板书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镜子”,是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板面上的点、线、字、词、句、符号、图表等信息通过人的视觉映入大脑,以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印记,课堂上条理明快、工整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层次分明、娴熟形象的书法板书,具有“观赏性、提要性、美观性和极强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好的板书不但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心境,给学生以简洁美、对比美、动态美和空间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教学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学语言的严谨美。严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知识信息、把理论固有的科学性表达出来,而且能把理论固有的逻辑性揭示出来。科学规范的语言有了逻辑性,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反之,如果废话连篇,言之无物,颠三倒四,言之无序,学生不知所云,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其次,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韵味美能使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从而振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有助干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轻重缓急恰如其分。关键之处有逻辑重音,重点之处强调重复。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运用汉语的合辙押韵,使语言韵律化。适当地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都能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如在讲农村实行前后变化时,我是这样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齐上阵”、“不用队长乱点兵,家家干到满天星。”在此,巧妙地运用了汉语的合辙押韵,生动形象地将承包前后农民生产劳动的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巨大反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语言的准确、明晰,雄辩,可以闪耀出理性的光辉;而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则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艺术地使用语言,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悉心筛选美的教学材料

美育渗透不仅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导向,而且使受教育者感官舒畅,精神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举不胜举,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良好素材。但德育素材的选择还应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当前,中职生在文化素质、个人修养、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普遍较差,因而在选择德育材料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尽量选用职校生(最好是本校毕业生)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事例来鼓舞和激励学生,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师兄师姐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崇高美中,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精神受到振奋,思想受到教育,才会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诗歌、小品、广告、电影、电视、绘画等艺术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教学增添乐趣。如笑星赵本山有一则广告:“泻立停泻立停,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快服泻立停。”、“看病也得有诀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令人捧腹,很俗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用它来解读“认识正确与否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知识点,既富有情趣,又能使教材知识通俗化,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既克服了空洞的说教,又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欢快愉悦中化解难点,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素材,引导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比起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效果会更加显著。

4精心设计美的教学环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美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我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如下设计:我首先用“太子丹砍手”和“罗丹砍手”两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历史故事“太子丹砍手”,说的是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为荆轲设宴,并有“能琴善乐”的美人弹奏助兴。席问,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双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太子丹问:“壮士爱什么?”荆轲回答“但爱其手”。太子丹立即吩咐:将美人的双手砍下,赠与荆轲。现代故事“罗丹砍手”说的是一个学生看了罗丹老师的人体雕塑后,评价说:“这双手美极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手。”罗丹听后,沉思了片刻,竞出人意料地砍下雕塑的双手。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这两个故事形似而质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很快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一个残缺的木桶图,引导学生从木桶的构成、木桶与木板的关系、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亦即著名的“木桶原理”。接着,对木桶原理适当引伸,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比作一个“素质桶”,那么这个素质桶由哪些素质板组成?素质桶的有效容积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字:“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作为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小结。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自主阅读;现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授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努力。所谓的自主阅读,就是在有效的学习动力的指导之下,学生采用自主的学习方法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中获得有效的知识。加强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是当代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选择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利用问卷,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要对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了解小学生自主阅读现状,掌握学生的阅读基本情况,设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了解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看法,了解学生现在的阅读情况。通过相关的调查与了解,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习惯到传统的被动阅读,没有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控,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文章进行阅读,使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加强学生阅读面的扩展,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提高。在阅读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欣赏,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有效的自主阅读计划,让学生在计划的规范下投入到自主阅读活动中。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意识到自主阅读学习对于自身阅读能力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全的自主阅读观。

二、加强课内外自主阅读模式的结合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内阅读教学模式的结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适应,使自主阅读活动可以符合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在提出自主阅读教学要求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将每一个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范本进行精讲。

比如在讲解三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组时,教师可以选择《让我们荡起双浆》作为范本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丰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到自主阅读的方向与动力。

除此之外,在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现课堂之外阅读资源的重大力量。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比如《意林》、《青年文章》以及《故事会》等等。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提高自主阅读的兴趣。

三、教授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教授,方法的引导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对于一般的文章,教师可以放低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略读。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文章,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与精读,深刻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传达出的思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进行因势利导,将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的技巧教会给学生,引导学生科学选择阅读资料,使学生成为阅读有心人。

在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说批注式阅读,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文章,更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共同投入到文本互动之中。比如在讲解《母亲的恩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与句子进行勾注。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与文本进行全方位的对话,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与感情,更能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批注式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会在勾注中表现出发,自己的发展过程也得得到体现。

四、加强自主阅读活动的趣味性

自主阅读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的好动性较强,没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极为枯燥的。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快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进行结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本著作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将更多的精力融入到阅读行为中。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西游记》这个著作的自主阅读任务,告知小学生在三个星期之后开展一场角色扮演小比赛。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对自己喜爱的片段投入更多的关注,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自主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希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培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材材料感染与点评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说,“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教师应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课堂则是德育教育的园地,课本就是德育教育材料的载体,更是学生获取正面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学校、课堂和书本都是“死”的东西,要使它们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起作用,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它们的相关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教育来说,德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心,自律能力,选择能力,法制观念,勤奋、努力的品质,乐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团队协作的精神,有公共秩序、公德意识、积极上进、不屈不挠、诚实守信的品德,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材是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能将德育教育溶于知识学习中,学生的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强大的感染力超过老师的苦口婆心。我所带的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很富裕的家庭。他们在上小学、初中时受到溺爱和关照,从小就形成了较强的优越感,处处以“我”为中心,很少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公共秩序、公德意识很淡薄,更谈不上积极上进、不屈不挠的精神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也与众不同。作为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自知肩头责任重大。

新课标下的教材体系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可利用的德育教育材料。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寻找有关“友谊”和“朋友”方面的经典事例。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友谊”和“朋友”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结论。到此我并没有打住,而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经常请你吃饭、喝酒而不让你买单的,是你的好朋友吗?经常给你小恩小惠但从不索取什么的,是你的好朋友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莫终一是。当大家意见不能统一时,我又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手拿仅有的苹果,不顾个人安危,在废墟里寻找被困的朋友,将宝贵的苹果从缝隙里递给身处困境的朋友的故事讲给学生。我告诉学生被困的朋友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学生也进一步明白:能患难与共的,才是真朋友!能处处为你着想,关心你的,才是真朋友!朋友情能经受岁月的考验,历久弥坚。友谊之树常青。同学们也明白了酒肉朋友不是真朋友。为了加深“好朋友”和“友谊”的概念,我继续讲述冯骥才先生当初“倒霉”时的故事:冯先生当初倒霉时,被下放到偏远的山村,他已经很穷了,临走时,朋友相送,每个朋友给了他一点钱,加在一起共有200元,而这200元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超出了他在此之前数年的工作收入。这时冯先生也得到了他最需要的宝贵的东西。这才是真朋友,真友谊!听完了这两个故事,我发现有的学生眼里已饱含泪水,我知道他们的内心已触动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出来了。

我要求学生寻找名人和他们自己心中的伟人。在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平时做事主动的、做事被动的和内向的三类学生走上讲台,分别陈述自己所找到的名人和自己心中的伟人并说明理由。三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发言后,我未加评论,而是让同学们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讨论,然后又让几位学生走上讲台陈述他们讨论的结果。这时效果很明显:平时做事被动和内向的学生听到他自己的观点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扬时,他们显得是那么的眉飞色舞,内心显然很激动。这时我知道进一步鼓励他们的时机到来了,于是我就对刚才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特别表扬了平时做事被动和内向的两位学生,并强调说:XXX和XXX是我们班今天的“名人”了。我相信如果他们能大胆这样做,并能持之以恒,有朝一日他们还会成为“伟人”呢!因为名人是暂时的,伟人是永远的。他们的区别就是伟人能沿着一个看准的目标,矢志不渝,甚至终身追求,最终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代甚至数代人的楷模。第二天放学后,被表扬的两位同学找到我说:老师,我们今天真有成就感!我接着鼓励说:你们终于发现了真的自我!

现代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大多不自觉地接受了其“糟粕”的东西,对其“精髓”部分触动很少。但中学生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学校,主要时间花费在课堂,他们人生的基础和观念在学校和课堂里形成,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初中政治课老师任重道远。政治教材内不缺乏德育教育的材料,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它,发掘它和利用它。材料有很多,用之须得当,要巧妙,德育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当老师将材料与德育教育结合且用流于形式的说教,学生就会先在心里进行拒绝。他们会认为:这不就是讲故事吗?----一个蠢人,一件蠢事,一个笑料而已。一些学生会付之一笑,一些会嗤之以鼻,一些会置若罔闻。老师的辛苦付诸东流,哪里有德育教育可谈呢?我们仅有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够的,更要有像罗丹一样能够塑造美的“手”,最终才能打造出精美的、理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立范《初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形成》东北师范大学

2.岳晓东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统一”和“转化”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只重预设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使课堂教学走向商议与交流,使有些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是一个值得考虑与探讨的话题。

语文课堂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暗预设、明生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鼓励他们质疑。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上好一堂课,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充分呢?

一、如何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又役于物(教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才是生成的生态环境,它的操作应该是精心而不精细、预设更应预计。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但精心不等于精细。因为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向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有着复杂的结构,有语词和文化的一面,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有伦理和道德的一面,有审美和情感的一面,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同样,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当这样的心灵和这样的文本相碰撞时,体验、理解、思维与想象的开放性可想而知。好的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把握目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全面辐射的整合。因此,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要依据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辐射:教学内容怎样呈现,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质疑该如何发生?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来辐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穿插、变化。这样,即使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问题,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由于有了灵活的预设,教师也不会手足无措,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以足够的智慧应对、化解、生成,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足够的生成的底气,才能为课堂的生命勃发提供原动力。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课前放手让学生立足文本,放眼课外,学会搜集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课内通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高度,开放预设,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文本中神奇的瑰丽语言、丰富的多彩内容、意味绵长的内蕴;课后让一个个超脱文本的“?”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敞开心扉,遨游知识的海洋……只有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创造性地把握教材,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不拘一格巧妙预设,智慧地以预设促生成,迈好走向动态生成的第一步,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才会更富实效。

二、如何生成

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生成呢?

1.教学节奏的动态生成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有人把节奏当作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若一堂课像一段美妙的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疏密相间、跌宕起伏,则会让学生如沐春风,深受感染。所以,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定要把握内容节奏的详略缓急、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思维节奏的强弱交替、情感节奏的人文相宜。比如,简单有趣的内容快节奏,枯燥、抽象的东西慢节奏,注意在课堂上突出重点,主攻难点,解决疑点,精雕细琢,只需略讲的地方就一笔带过,而且对所提出的问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分析、讨论。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古人在谈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言外之意,是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理科相比,语文学科在内容上不那么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注意的是课程内容的甄别和整合,以及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即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及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又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还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尤其要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立言评点的自由。

3.教学语言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应一成不变,而应亦庄亦谐。所谓庄,即用词准确、严谨、逻辑性强;所谓谐,即用语生动、有趣、幽默。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若老师的教学语言平淡、生硬、枯燥甚至有失严谨、准确和科学,则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既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就是非预设的,是动态变化的,它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职业敏感性,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要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生成情况组织教学,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式教学活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第6篇

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宝藏。苗族民间剪纸、刺绣、傩戏面具、少数民族服饰、民居建筑等艺术绚丽多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艺术瑰宝受到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民族观念日渐淡化、生活方式逐步改变,贵州苗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破坏,传承延续困难,甚至濒临失传或消失,令人十分惋惜和遗憾。

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2006年6月,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可以说挖掘、保护、传承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迫在眉睫,为收集、抢救、挖掘和整理发展我省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作为贵州“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的子课题组,力求以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把民间美术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推进学生对家乡文化、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资源,并对贵州苗族剪纸艺术的流传、演变过程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并加以保存。在完成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后,再让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走入现代学生生活,走进美术课堂,利用贵州苗族剪纸艺术这个媒介在学生心中传播民族文化,初步对剪纸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及意义

在人们高度评价我省的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的时候,却忽略了对其母体艺术的价值、作用的研究与开发。

作为贵阳市“课改”样本校,我校责无旁贷地承担此子课题的研究。经过认真学习、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该课题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和特长培养的需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它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的课程特点。在当前以倡导多元化教学为主流的环境下,该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把它列入课程计划,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研究实践的机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是一个提高,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在动手、动脑、动眼、创新、实践、学习、思考等方面得到很好锻炼和提高,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同时,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贵州苗族剪纸艺术实践活动,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实践才能,激发个人志趣,发挥个人特长,有助于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贵州苗族剪纸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及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寻找知识的能力。

(2)掌握苗族剪纸的基本技法、纹样和创作方法。利用纸的可塑性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创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索知识的愉悦与成功感,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了解贵州苗族同胞在坚苦的环境中怎样乐观面对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

(3)对教师来讲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的提高,促进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探索中学美术教学的新方法、新理论。

四、课题实施计划及研究的过程

(一)本研究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

参加课题的教师必须有每个阶段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论文、校本教材、活动及资料光盘。成果展示方式分阶段性:学生第一阶段通过调查、挖掘、收集、对比、整理和研究的活动及资料展示。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的作品展示。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二)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05年8月—2006年3月)

确定领导、研究人员商讨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拟定课程计划,签订课题管理协议书,明确相应责任。

实验阶段(2006年4月—2008年9月)

按课程计划制定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原则和教学模式

第一,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

(1)认知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2.教师的教学行为目标

(1)收集、整理、编写一份学生与教师共享的学习资料。(本资料有欣赏,有技法学习,有历史文化知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2)超越课本知识,联系自然、社会,创设问题

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形成能反映该课题实践活动理念的教学基本模式。

(3)在探索活动中,优化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应学校教学实际的教材和学校特色的样本教材。

(4)深入民间,学习民间,通过“嫁接”和“移植”,引导学生设计创作出富于时代感和我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我省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研究内容

1.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及价值

(1)引导: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议定研究主题。

(2)研究:让学生明白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后,个人或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分类、活动设计等。

(3)合作: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合作气氛,使组与组合作,同学间互相交流、处理信息。

(4)实践:在开放情境中,学生经过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以及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后,以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5)再创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等。

2.贵州苗族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创作方法和技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总结贵州民族民间剪纸、刺绣的艺术特征、技法,相互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在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

在劳动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并把所学所获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和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本校师资水平与能力、场地设施等条件,组织不同内容的活动组进行活动,与学生一起围绕研究主题广泛收集信息与资料,包括上网查询与图书馆自读摘要。分组活动在年级和全校进行,建立活动室。设立所选主题活动进展的具体步骤、调整学生的合作小组、设计好观察、调查的情况登记表格等以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作好随时的真实的记录。

(1)班组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全校活动。全校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普及性,各项竞赛活动、夏令营等形式。

第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

第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实践环境,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让处于弱势的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自信,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自主性原则。由于该课题是研究本土民族文化,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经历、认识也会有差异。研究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的开发和实施中,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不同个性的良性发展。以学生为基点,提供一个适合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以及自身的独特的经验,选择学期的主题内容并初步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3)民主性原则。该课题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看来幼稚荒唐的突发奇想,要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交流与合作的原则。该课题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学习协作的过程。

研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从自己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主题,交流后形成见解、报告等,然后再回到实践中运用,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如:学校附近的大营坡转盘地带,有许多来至于我省黔东南、黔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打工族,他们就是土生土长少数民族,初一⑶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课题:对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每年农历4月8日苗族、布依族为纪念自己的首领,都要到喷水池聚会,在一起对歌、跳舞,来表达对首领的怀念。初一⑴班的一些学生得知此信息后,很感兴趣,他们确立了研究课题“民族英雄的魅力”,带着问题进行现场实地采访、观看、拍照等。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课后感:(略)

作为该课题的教师本着新课改理念,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让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促进教育的多元化。

5.探索“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

(1)“演说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确立的小课题进行资料收集、调研→小组交流→课堂上演说。

(2)“现场制作式”:如剪纸、刺绣都是课前学生作了必要准备工

作后,课堂上现场制作,教师进行知识方面的指导。

(3)“成果展示会式”:如学生制作作品,在课上由学生面向全体师生展示并介绍。

(三)课题研究成果

五年来,在省教研所教研员兰岗老师的大力支持、指导、督促下,全体子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奋斗努力,我校承担的子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1)编写了《贵州苗族剪纸艺术》校本教材。

(2)每位课题组教师的反思、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并获奖。

(3)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光盘和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4)在校内举办有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展览。

五、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增强了自主、自信、自尊、自律的意识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老师只是前进路上可以提供帮助的值得信赖的大朋友。可以多方面的享受成功。他们经常需要自己思考、判断、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

2.提高了探索综合知识的兴趣

“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上学习的知识不是单一的,可以说是课堂学习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3.锻炼和增长了各种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学生在活动课上亲身去体验。

4.学会了克服任性、与人合作的本领

一项任务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使每个同学不断的努力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何与陌生合作伙伴沟通,如何与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互相体谅,如何调动与组织起熟识的人合力完成任务,这是将来走上社会的需要。

5.增加了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课上各项任务的完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出人才,挫折锻炼人。他们就在鼓足勇气克服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从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人生财富。

总之,我校学生通过“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的实践活动课,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校子课题组带学生作品参加该课题组在凯里举行的各子课题在前期的工作汇报,得到专家们对所做成绩的肯定。在南通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专家组评定我校的子课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进行贵州苗族剪纸、刺绣学习的探究》,已具备结题要求,同时被评定为合格子课题。

(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全面进步

1.陈旧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充分认识教育现状和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则与任务,自觉克服旧教育观念,促使教师比较自觉的吐故纳新,与学生共同进步。

2.增强了教学、教育工作的科研意识

以往教师们埋头备课与批改作业,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实验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观察、积累、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比较自觉地提高了科研意识与能力,努力地完成由埋头苦干型到科研型的转化,没有这种转变,就很难开展好各个活动。

3.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锻炼、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教师们边学习边实践,探索教学规律,寻求教学策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六、课题研究学习前后对比

以“贵州苗族剪纸”为载体,学生可以比较自主地学习,没有压抑与郁闷,没有老师“管、卡、压”的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探索与实践活动。从活动的一开始就充满好奇与喜悦,并积极参与。教师通过大量的不同时代、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种类民间剪纸的图片及实物让学生触摸与欣赏,提高学生对贵州苗族剪纸的鉴赏能力,注重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根据我们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90%的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10%的男学生认为没意思是女生学的。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此项活动有意义,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课时安排和计算有难度。

(2)师资严重不足。

(3)如何处理好开展实践活动和人身安全的关系。

第7篇

一、全面推进,力争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个性”的办学目标

美林镇中心校下辖17所小学,地处喀喇沁旗西南,布局比较分散,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要求每所学校。但是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校所处的地区都有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因此,自2009年始,中心校依据山村学校的特点,制定了《挖掘内部资源,彰显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好当地的有利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本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的总体发展目标,培养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现代人,最终实现让每所学校都有特色,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凸显。通过几年的努力,所辖学校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德育工作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我镇旺业甸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督查组织,督察全校学生(包括教师)的出勤、学习和卫生等,由学生管理学生,由学生监督教师,以规范全校师生行为;我镇的大店小学根据本地区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开展了“星级好儿童”评比活动,形成了“月初立志”、“每日看行”、“每周一评”、“每月一结”、“期末总评”的系列活动,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目标,有过程,有总结,有提升;我镇的吉祥庄小学由于生源构成比较复杂,为了使学生走进校门就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通过研究,形成了目标化的德育体系。如,从每个班级做起,从每个学生做起,自定目标,集体帮助修订目标,然后践行目标,最后实现班级总体目标;再比如,我镇的两家小学,利用走廊的空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形成独特的“走廊文化”,即把几层楼的走廊分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布置不同的内容,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使他们情感上受到熏陶。如板块一:将中外一些名著的内容简介或者是内容索引布置其间,使学生感受中外文化的魅力,同时,它还能激发学生去读这些原著的动机;板块二:张贴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和中外民族民间故事等;板块三:张贴《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佳作,为青少年从小做人制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光辉,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们读着这些琅琅上口的经典华章,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怎样做人、怎样求知的道理;板块四:教师们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自己的书画,这些书画和名家作品相比虽然逊色很多,但它却让学生们感受到“乡土文化”的亲切;板块五:走廊里还设有图片资料展,今昔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巨变,从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板块六:展示学校历年来各级文体竞赛的图片和获得的奖励情况,引导学生领略到历届学生拼搏奋斗的精神,激发他们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动力。

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抓典型项目,带动全镇整体工作

首先,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几年来,我们本着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使每一个学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为此,一是,从致力于从创建“书香班级”开始,努力实现书香化校园。例如,在一部分学校中开展“每天诵读一首诗”,创建“献一本看百本”师生图书角,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举行“好书换着看”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个人藏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同时,学校以“菜单”的形式向学生推荐健康书目,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加强阅读课的指导,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展示读书成果,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是,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我们在充分抓好校内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走进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我镇新店小学在广泛引导学生读书时,发现很多同学对中草药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诸多中草药的名称,而且知晓它们的用途,启发了学校的灵感:我们正处于山区,中草药不是很多吗?于是便利用山区这一自然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建立兴趣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草药标本采集活动。从2008年开始,该校师生到野外进行了数次采集活动,把采集回来的中草药,亲自动手操作加工制作成标本。他们还通过主题班队会、开展故事会、制作文化长廊等形式来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如李时珍、孙思邈、华佗、张仲景等成长历程及他们取得的成就,使孩子们不但了解到祖国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增强了吃苦耐劳的本领。2010年他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自然》,通过课堂教学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采集活动。这样,便进一步规范了这一活动,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其次,开展“写好字,做好人”活动

针对目前电脑化导致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中心校根据新课改理念——端端正正写字、规规矩矩做人的要求,强化写字训练,制定了汉字书写实施方案。要求各校必须每天规定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对书写姿势、笔画顺序以及如何提升写字能力都做了具体要求,强化对写字水平的评价和考核,要求人人写好字。特别是发挥我镇按丹沟小学教师普遍写字好的这一资源优势,树立典型,于2008年开始便把该校确定为写字实验校,经过两年的试验,引起了自治区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高度重视,被确定为区级写字实验校。于是该校制定了具体的写字实施方案,从对写字教学的认识,到各年级写字目标的确定,从写字的具体要求,到具体的考核办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书法》。特别是在具体做法中,一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写好字。例如,教学楼的室外墙壁上设有粉笔字书写展板,教师到校的第一件事必须在展板上认真地书写一首诗、一句话,或者是几个字。这样既训练了教师的写字基本功,又很好地给学生以示范。认真办好每一期板报,既注重内容,又讲究字的美观;二是,充分利用课间、午书法、专门的写字课和学生晚上住宿的时间,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字和开展写字教育活动;三是,充分利用好专门的随文写字本,强化写字练习,搞好写字教学设计,把写字与语文教学以及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四是,积极开展书法竞赛和书法展示活动。通过活动,不但提高了写字教学的兴趣效益、练字效益、启智效益、教育效益、习惯效益,而且提高了师生的审美能力;五是加大考核的力度,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进步,让学校的每一个板块都见证优美的字迹。

第8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教师素质包含有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教育素养以及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心理素养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是“育人”的必备前提。学校美术在对学生进行“智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强调对学生的“美育”与“德育”功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关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学校美术教师的心理特征进行归纳,并对不良心理问题作出分析与判断,探讨与之对应的策略是当前美术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于外部环境的心理问题

1.1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不良心理问题。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与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化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间往往是一种单向的授受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新型课堂强调教师的引导、合作与参与,这种以民主、平等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很难让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所接受。传统美术教学多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新型课堂中则更强调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教学过程与情感教学的重视给了教师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知识,学会以宏观概念把握教学。在教学手段方面,新媒体、新设备以及网络教学的发展尤其让一些老教师感到措手不及,跟不上时代潮流。这些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很容易让适应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产生或矛盾、或抵触、或无助、或焦虑的不良心理问题。

1.2多重社会角色带来的不良心理情绪。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被赋予了“蜡烛”、“春蚕”、“人梯”的光荣称号。这种褒奖给教师带来光荣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认知观往往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普通角色,这种普通角色与社会“圣化”的高期望之间势必产生巨大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的自卑心理。另外,来自家庭与日常生活的各类琐事都对教师心理会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如若不能及时化解,很容易被带入课堂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美术教师的社会地位。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实施“美育”与“德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美术学科在学校中一直处于不重视的地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这种观念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一现象自然会让美术教师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出现散漫、懈怠的状态。这类似于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教师最初或许是一种积极求进的态度,但由于学校的不重视,给美术教师贴上了一个“作用不大”的标签,就会使其产生既然不好,是破的东西,就让它再破一些也无妨的消极心理。这不但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2教师个体隐形心理

2.1偏好心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认为,偏见是人类独有的特性。在学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更为喜爱、重视,而天资不好,或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受到歧视。这种偏向心理有时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产生的,很难进行自我控制,并且具有顽固性倾向。教师一旦形成某种心理偏向,便很难逆转。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偏向不但制约着教师的决策力与判断力,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易于产生不求上进、情绪低落的不良心理。

2.2个人主义心理。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思想观念与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由思想、个性特色与创作风格。基于这一学科特征,许多美术家甚至美术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创作中,或多或少的养成了“个人主义”心理。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常常是极端强调个性教育,忽视集体意识教育,或是一味从自己的判断、好恶出发褒扬自己认可的作品,而否定与之喜好不符的作品。在这种“个人主义”心理的影响下,学校美术教学很难达成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智与观念的目标,不利于学生自身素养与能力的拓展。

2.3不信任心理。在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品质已经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越来越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却贯穿于教育本身。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总抱有一种“不信任”心理。如担心课程内容被学生难以理解而进行拖沓沉长的讲解,这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究、体验与发现的机会,难以让学生对美术这门体验性强,具有过程性的学科保持积极持久的兴趣。担心学生的课余策划做不好而“亲自上阵”。对学生主持的一些活动都“事必躬亲”,不敢放手,生怕出错。实践证明,这种“不信任”心理完全是多此一举,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各项能力得以充分提升。

3角色意识与职业态度

3.1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的个人作用往往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尹少淳在《理想与现实中徜徉》一书中写到:“如果说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法制’特征比较明显的话,美术教学则是‘人治’的因素更为突出。”具体来看,美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情感以及意志等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心理学中,教学态度与风格是说明教师行为的一贯性概念,指教师在教学中所持有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美术教师的职业态度具体可以体现在工作意志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上。对于广大美术教师而言,或许并非人人热爱美术教育事业,但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基本的责任心是应该必须具备的东西。有责任感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才可能有所思、有所悟、进而又所得。认真负责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对美术教师情感的要求是基于职业态度之上的更高要求,美术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及美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势必对学生给予影响,在欣赏教学中对优秀作品的真情感受当以激昂、婉转、生动的语言或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时,学生的心灵会被这种强烈的感情所同化。

3.2重美术本体轻教育功能。美术教育从字面上可以分解为“美术”与“教育”两个领域。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体系既具有完整的知识技能系统,又有着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品德与人格的养成上。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美术教育的倾向有所不同,在基础美术教学中主要关注的是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而非美术本体。对这一问题,中外一些思想家也早有相同的见解,如中国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其把教化与人伦放在首位,强调了绘画的道德教育意义。西方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道德教育是美术教育最早、最重要的目的。然而,由于美术教师多来自专业院校并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在意识形态上有较强的艺术家心理,这种心理使其注重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教育意识与教育知识相对淡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会一味强调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教授,而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情感体验、想象创造、道德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长远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美术教师不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低、生活压力大、再加上新课改的影响使一些教师产生了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个人因素,如个体性格、个人观念、艺术家心理等等。因此,对美术教师进行心理调控,强化其人格力量,可以从社会与个体这两个方面着手。

4加强社会对美术教师的认同与关怀

在美国,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为什么在美国艺术课程被如此重视?如能读一下《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就不难找到答案。标准指出,未来社会的竞争不能单纯地只考虑经济和技术方面,更要意识到精神和智慧的竞争,而艺术则具备培养学生精神与创作的关键作用。可见,美术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美术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仍远远不够。这需要从社会及学校各层面加强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认识,建构全社会对艺术教师的正确观念,合理客观地评价美术教师在“教书”尤其是“育人”方面做出的贡献。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增强美术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使更多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又有教育热情的有识之士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进而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与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应努力营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注重教师队伍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如邀请有关专家适当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同时也可结合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帮助教师排解心理困扰,化解不良心理倾向。

5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5.1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感受自我存在的经验。已有研究发现自我观念影响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因此,有必要在教师个人认识中建立对自己性格、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正确认识,进而把这种认识贯穿于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面对自身不足与缺憾并努力做出改进。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合理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树立美术教师的职业自信心,不断提高心理成熟度。在日程生活及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因各种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虽然教师都有控制不良心理、情绪的共识,但往往很难从中脱离。这种情况下与其强行压制倒不如顺势利导、引入教学。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术教师因爱犬的死去而情绪低落,在课堂上她没有压制自己难过的情绪,也没有失声痛哭倾诉自己的悲痛,而是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和爱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谊,然后与学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生活中的动物。教师在这样一节课美术上不仅倾诉了心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关爱动物的的意识,真可谓是一堂生动而成功的美术课。

5.2养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人们常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如此,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亦如此。根据个体的不同,每个人所持有的兴趣爱好也会各不相同,如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则可能喜欢唱歌、户外、养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保持健康心理的良方,也能对已经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起到发泄的作用。如在压力过大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以运动的方式合理发泄,不但能摆脱内心的不快,而且还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增强体质,何乐而不为呢?再如,通过舒缓、优雅的音乐来放松紧张的心理同样也是很好的心理保健方法。

5.3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知识、技能易于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才能紧跟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勇立潮头的自信心理。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各种新观念与新设施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若教师能有“问道在先”的优势,那么面对新课改只会是一种契机而非挑战。再如,美术教师重美术轻教育的心理与其缺少教育理论知识与观念的实际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在掌握丰富教育理论与观念的基础上,才可能在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由此可见,美术教师最需要在专业技能之外优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并结合自身个性和聪明才智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在教学成果中获得满足,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理想与现实中徜徉[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美]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勇.心理效应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下),2012(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