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8 07:2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阶梯式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而阶梯式教学方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激发每一位小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指导小学生利用数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展现数学教学的全面性、实效性。
(二)促进学生水平的全面提升
阶梯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针对性地教学模式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数学的魅力,在不断的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解决“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学优生”,提升班级学生的整体数学能力和数学成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阶梯式教学的应用
(一)学生水平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小学生的日常数学学习表现、学习态度、数学考试成就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阶梯划分。教师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较好的一些小学生划分为A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指导他们学习一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力,展现丰富数学思维的“开放式”数学内容和练习题目。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划分为B组,主要是指导他们在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计算和解答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而一些数学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划分为C组,主要是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深入掌握,学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习题。
(二)教学模式分阶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数学能力进行合理的教学模式阶梯划分。在一节数学课堂中,既要有“面向全体”的环节,又要有“培优辅差”的环节。对A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疑问—探究—答疑—总结”为主的教学模式。B组为“习题练习—反馈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模式。C组主要为“基础知识讲解—循环指导—尝试成功—激发兴趣”的教学模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要求C组学生能够掌握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性,并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回忆,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要求B组的学生在掌握C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够快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习题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A组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主要用途,为学生布置更多的“开放性”练习问题,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并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三)教学评价分阶梯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加深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查之后,教师要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A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竞争式的评价方式,严格要求他们,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B组的学生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指出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引导他们努力赶超优秀学生。C组学生主要要采用鼓励式的评价方式,要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表示赞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
三、总结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数学新课标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高中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学生的高中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高中数学素质的提高,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四川省安县中学作为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除了以优良的教育教学成绩展示给世人外,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其自身硬实力的一个方面,为此,本人在高中多年数学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探索,其中“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当前师生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现形成于文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高中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高中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高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3)高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4)高中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高中数学化,建立高中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高中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高中数学思想和高中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高中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高中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高中数学应用题。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教学流程:创设-尝试-自主- 反馈情境-引导-解决-梳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高中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高中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高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高中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高中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高中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高中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高中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高中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高中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高中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高中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高中学生独立完成,使高中学生体会到运用高中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高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高中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2.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高中学生求知欲,使高中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高中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问题的选择: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4.师生双主体意识的体现:(1)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强,能主动发现和分析问题,能联系新旧知识,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开展交流、讨论,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努力进行验证。(2)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洞察课堂中发生地各种问题,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种问题,把握教学活动地主动权。
(六)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1.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高中数学问题;(2) 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 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 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 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2.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高中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高中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高中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高中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高中学生的高中数学小论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尝试练习;自主性;教学;自学
尝试教学法的“鼻祖”邱学华先生提出:真正的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十分有利,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减负作用。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法的束缚,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学、讨论课本为主。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五个步骤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这为教师成功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合理、科学的程序。特别在第三步骤的新课教学过程中,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五个环节。本期以来我在各个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用了尝试教学法,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尝试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充分发挥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准备题与尝试题紧密相扣
由于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准备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每次的新课和例题都是前节课知识的“生成”,是学习新知识的铺路石,由于新旧知识的这种密切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了作用,成就了准备题应与尝试题更为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例1时,我首先围绕题目出示了准备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就是直接求156米的7/52是多少米就行了。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就学过了。算式是:156×7/52=21(米)。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尝试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充分发挥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画出线段图并观察线段图思考:谁是单位“1”? 2003年的水位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充分发挥尝试练习的作用——反馈信息,指导判断
应用反馈原理在尝试练习中,使学生真正了解了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的已知条件稍作改动,把题目改为: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9年比2006年的水位提高19/156,2009年的水位是多少米?
四、充分发挥组内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学生们肯定会生出许多的成就感。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充分发挥尝试后教师的点拨、讲解作用
摘要:课程标准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而我们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本文旨在反思中学教育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并尝试寻找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学;人文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这决定了化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作为基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然而化学教学的实际现状显示,《课标》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与实际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①这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培养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出于各种原因忽略了这些内容。
一、教学经费问题导致的化学教学“偷工减料”
许多中学为了节省开支,对于化学实验室并不重视,许多必备的化学实验器材短缺,一些消耗性材料补充不及时,在日常使用中又疏于保养,导致器材损坏。《课标》中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仅能象征性的完成其中一部分,规定应当一周一次的实验课程往往被挪作自习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课标》要求的实验比如萃取实验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则因为实验反应现象不够明显或者反应速度太漫长而被选择性忽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忽视。
另一方面,中学图书馆内理科尤其是化学类书籍往往极其稀少,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甚至完全没有相关书籍。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二、高考制度导致的化学教学“唯分数至上”
《课标》中虽然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高考这种单一的检测方式决定了教学时只重分数的弊病。学校通常会为教师下达升学任务,有的学校更是以此设置奖惩体制,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师刻意忽视那些非考试重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并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是更看重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标》明确地将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事实是,在化学教学中,这三部分完全被简化成“做题能力”甚至是“考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题海战术,课时安排上显现出明显的失重。而《课标》中多次提及的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社会调查以及撰写小论文等内容就往往被教师彻底无视。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被完全忽视了,进入大学后往往并没有合格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思维能力,成为所谓的“高分低能”。
三、教师思维误区导致的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许多教师认为人文教育的责任应当由文科来担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理科同样也肩负着人文教育的重任。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课标》和化学教材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却常常被忽略掉了。
教材内的许多阅读材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料。例如通过对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白马非马”材料②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了解思辨艺术。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比其他学科要更加有说服力。这些课本中的小资料正是用来弥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缺失的人文教育部分的,应当获得教师的足够重视。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并不会在学生阶段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影响,却严重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实际能力与人格培养。如何让《课标》更好地与实际课堂相结便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高考一直都是中学教育的风向标,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改革单一的高考选拔制度。
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在大学的录取标准中加入每个科目的阶段性学习状况评估,而化学的评估内容则应当包括《课标》中所要求的实验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以及社会实践情况等相应内容。
有了具体的要求,在教学实际中这些内容自然会得到相应的重视。当然,由于这些内容会占据学生的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在高考试卷的难度方面也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而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适应未来的深入学习研究和社会生活。
其次,教师应当改变思路。“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人文教育方面,化学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标》中所要求的化学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是一门需要认真思考和严密计算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思想。比如在实验过程中精准认真的完成每一项示范步骤,重视学生对于资料收集与社会调查的准确度,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化学历史故事。
在化学教学中,德育应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都可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何利用这些真实的素材来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身为化学老师必须要去思考和重视的。而如何正确利用化学知识,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更好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些也需要老师对学生做出引导和教育。
总之,《课标》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化学教学工作。然而如何正确的解读和贯彻《课标》中所规定的内容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名奋战在一线的化学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是一门肩负着重任的学科。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科学始于问题,数学与“问题”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育课程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教学应当把问题植入课堂,让问题成为驱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一、“问题解决”的现实价值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索必须要有方向的引领,这个方向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而确立的,实现目标又是分阶段目标来进行的。学生掌握知识就是把一个个问题进行理解和解决,问题解决了,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相关知识。问题解决时有学生的自主思考,有创新和发现,有学生的动手实践,有同伴的合作交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序列步骤,最终能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问题解决是学生进步成长的阶梯,实施的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前后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个过程蕴含着充分的认知价值,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
二、怎样设计出好的数学问题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素质教育设计》中对“好问题”提出了五条标准:(1)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不一定有终极答案;(2)对多数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模仿来解答;(3)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靠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4)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挑战自己的智力;(5)解决它往往需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由此可见,“好问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好问题”不一定是大而全的问题,应当是与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对知识掌握有着支撑作用的问题。如在讲完均值不等式后给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
这些问题对巩固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怎样设计“好问题”呢?头脑风暴法的发明人亚历克斯・奥斯本曾经为企业界专门设计一个激发发明创新的参考表,它虽然是针对开发新产品而设计的,但我们可以吸收奥斯本的思想制订一个适合于教学的问题参考表,借以设计“好问题”:(1)问题的条件可否改变?问题的结论可否加强?(2)问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3)特殊问题可否引申出一般形式?(4)现有问题可否进行类比联想?(5)现有的问题正确吗?能否构造反例?(6)现有的解法是否最佳?可否运用另一种观念来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对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这源于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一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对另外一个学生来说就不是问题, 只有当学生辨别出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他现在所遇的问题有距离时,才会真正形成要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探索
通过这几年实践与反思,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方式的问题设计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设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许多技巧和活动。只要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关联,问题就能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思考。教师一定要控制问题难度,让其“接地气”,要有“中心问题”和“子问题”,所有问题形成一个连贯的合乎逻辑的“问题链”;使问题的科学性、探究性、解决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例如在余弦定理第一节课的教学时,可进行如下问题设计:
问题1:运用正弦定理理解三角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一边及其两角;(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2: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形状、大小完全确定的三角形。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第三边和其余两个角?
问题3:如右图,在ABC中,设BC=a,AC=b,AB=c,已知a,b和∠C,求边c。
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去探索并解决问题。
2.问题要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问题的现实性就是指问题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是生活中需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问题的描述和设置一定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语言不能枯燥干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便于学生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在“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有一个百货商店,第一批进货是收音机、皮鞋、尼龙袜、茶杯、闹钟,共计5个品种;第二批进货是帽子、皮鞋、热水瓶、闹钟,共计4个品种,问一共进了多少品种的货?能否回答一共进了4+5=9种呢?学生回答(不能,应为7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由于两次进货有两种共同的品种,故应为4+5-2=7。然后进一步指出:这里涉及了另一种新的运算。通过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3.问题要有挑战性和思考性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设置不能太简单,那种一看就知道答案的题目是不能作为问题的。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即这类问题应当要求解题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思辨力、独立分析力以及创造力。我在讲分步乘法原理和分类加法原理时就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楼梯共有8步梯坎,某学生可一次上1步梯坎、2步梯坎、3步梯坎,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梯方法?若将8改为n能否得到一般结论。这样的问题对学生很有挑战性。
4.问题要有开放性和层次性
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给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留下更广的空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受到禁锢。教师设置具有开放特征的问题,学生尝试去解决,通过添加条件或者补充遗漏结论的过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让学生逐步形成具有独立创新的思维品质。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故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问题要有难、中、易多个层次,决不能一刀切,问题要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需要。要让每个人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5.问题要有预设性与生成性
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来设计问题,即课前问题的预设性。学生学习是一种对间接经验的主观内化过程。教师预设的问题有可能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就涉及对问题的调控,教师要经过比较、选择和优化再预设问题情境,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生命主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调整问题的呈现方式,有时还要临时构建问题,处理好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地形成反馈,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为促进教学积累经验,对后续教学预设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中 英语教学 英语思维 问题 解决措施
一、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严重。英语教学,对于我国很多高中来说,其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英语,而是通过各种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水平。我国高中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几乎不会使用英语,这也就导致英语教学成了纯粹的英语考试教学,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英语考试技能的讲授而忽视英语文化、英语实际交流能力的训练。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不能让学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思维,英语学习文化的渗透作用不能发挥。
2.缺少日常运用练习。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虽然没有硬性的任务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日常英语对话。但是从一些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英语交流练习方面,第一,没有时间,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大,课业繁重,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第二,在考试过程中,对于英语日常运用的重视不够,相关的评测指标没有产生对英语运用的正向激励。日常英语学习、练习、运用对话的空间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建立和英语学习思维水平的提升。
3.优秀的外语师资力量缺少。很多高中的英语教师水平不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学经验都较差,而因为高中在引进优秀的英语专业教师方面,竞争力较弱,因此,很多水平不高的教师,承担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区域的空间限制下,东部发达沿海城市的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比西部地区来说,存在很大的优势,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更难引进优秀的英语专业教师。可以说,英语教师的水平,是影响高中英语的关键因素。
二、解决高中英语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
1.从理念上厘清高中英语教学的本质目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英语深入学习的架构,向学生渗透英语语言文化,从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行激励和陶冶,让学生们能够自主、持续的去学习英语,并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层次和需求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而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高中的英语教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英语教学,不能够一刀切式的分成高考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两阶段,其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基础方法,应该注意做好衔接,帮助学生树立起持续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们对英语学习英语运用的兴趣,让学生们们充分了解和认识高中英语教学的最本质目的。
2.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在高中阶段,应给予一定的探索性内容,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习惯;应尊重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基本都能够达到目标,避免目标太高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目标太低导致学生探索性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目标应具有促进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发挥学生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抓好基础,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模式。
3.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学校要高度重视英语教师的作用,给予英语教师更多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的一线英语教师接受最新的理论知识教育,使其具备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其次,高中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升,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掌握更多的现代科技教学手段,跟随时展的步伐,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有着长远的意义。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升入大学之前最好的英语学习机会,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学的方式、理念和手段会对学生未来在英语专业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现阶段,从不少高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还存在很多值得完善改进的地方,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学本质目标梳理、教学计划改进以及引进优秀专业教师等几方面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梦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亚太教育,2015.03.
[2]单丽霞.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2.
[3]周清容.浅谈合作学习模式在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5.
[关键词]服装 专业课程 示范教学 教学模式 多媒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伟大成就。十几年来,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课程改革仍是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核心任务。而在培养新型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与专业教师的教学示范实践性环节息息相关。诚然,不同的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教师示范有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师亲自展示专业技能的动手演示的环节是相似的,同样在示范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教学现象与问题。
纵观我国各层次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实际现状,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示范教学环节中,演示手段上基本还沿袭着传统的基于“围观”式示范教学模式。此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室)专业教师为完成一件服装实物而亲自动手演示操作,学生则在教师周围悉心观看教师的操作……此模式授课方式必将反映出了,教师难以保证重复演示的效果;学生观看的清晰程度、反应接受速度;学生基于被动式的接受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等等问题。显然,在实践示范教学环节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专业课程在示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示范教学效果,促进服装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针对以上服装专业课程现实教学中的教学的现象与问题,特提出服装专业“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多媒体同步演示+人机互动”教学演示模式。采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传统的实践教学示范模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感受模式,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多媒体同步演示+人机互动”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表现为:专业教师在教学示范的同时,用摄像机(或高倍清晰的摄像头)同步投射到大屏幕,学生能实时观看,同时教师演示全程即时存入电脑中,为学生反复观看演示提供了示范教学的影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有针对的进行再学习与探究。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体现如下。
一、“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与手段主要解决如下示范教学现实问题
1.解决教师示范过程中对学生围观人数的限制
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由于服装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教学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了解、明确和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过程。而现状是许多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时,学生一般是围着教师进行观看。因此,学生人数较多自然就会出现里外三层的情形,并且会出现观看演示的清晰程度受到学生离教师远近距离的制约问题。显然,专业教师动手演示的教学效果对“围观式”学生的有效人数是有限制的。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解决专业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对学生人数的限制,全班的学生以观看投影为主。同时,教师也能在较“宽松”的环境中做好每一次的示范操作,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摩学习与相互讨论,应该说对学习者的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
2.解决教师示范过程中对教师示范的次数和材料的限制,降低教学成本减小教师劳动强度
尽管教师备课充分,实践材料准备齐全,但教师示范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总有疑难问题需要解答,甚至教师还需要再次进行演示操作与讲解。因此,教师再次进行示范操作或局部演示都需要占用课堂中时间,同时还需要消耗演示用的材料。而在服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也有其专业特点那就是如果是在整件服装上进行局部演示,服装大多的部位是不能重复的并且还要求对称性或单一性的操作。而在服装材料的使用上,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准备更多的操作材料。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仅能进行“倒放式”影像反复演示,教师可以在第一次演示结束后,做到根据自己的操作影像一边演示一边反复讲解与答疑,并且还能大大的降低教学成本和减小专业教师的劳动强度。
3.教师能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
专业教师大都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的运用,服装专业教师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示范中,教师比较注重专业发展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能结合教学实际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的影像资料中,保存有不同的专业教师的操作示范过程,其中各位教师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工艺和不同的应用技术也能有所对比。因此,专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时,势必会加以浏览和选择示范影像资料。通过比较,能反映当前专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现状,也必将引起其他专业教师的关注与学习。所以,专业教师在备课时自然地将较先进的、已有的影像资料的新技术应用到教学示范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了解与学习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同时,专业教师通过比较,为教研室进行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基础,更能帮助年轻的专业教师在业务上有针对地快速提高。
4.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大了专业课程中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有利于专业教学
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专业前进的原动力,而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仅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在有限的课程中提供本专业发展的大量信息,这无疑在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同时,也必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专业课堂上学习专业氛围浓厚,有利于专业教学。
5.学生变被动性为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获取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把教师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导学生“学”的一个促进过程。“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服装专业教师在完成示范教学环节后,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个疑难问题。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可以自己动手在电脑上“回放式”反复观看影像资料,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与研究,直至彻底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后,求知欲还没有满足时还可以大量浏览本课任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示范教学资料,能够充分感受与吸收各位专业教师的教学风貌和专业知识。通过浏览、收集材料的活动,使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专业学习的亲近感。因此,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方式可以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同样,通过相互讨论与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其它专业示范教学中的借鉴
1.“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现场动手示范,以及教师的演示过程实时记录和保存下来形成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随时加以运用,并且还能提供本门课程不同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
不可否认,不同的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教师示范有着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师亲自展示专业技能的动手演示的环节形式是相似的。因此,在示范教学环节中同样存在着以上类似的教学现象与问题。在多媒体形式与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侧重点加以运用多媒体的设置。可以说,“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2.建立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的启示
在培养新型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与专业教师的教学示范实践性环节息息相关。大凡有示范环节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环节大都在一个授课地点完成,如果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是否在硬件投入上会增加教学成本?事实上,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室(或实训室)和普通教室是按专业并存设置现象较为普及。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时,可以根据各个系部、年级设置若干个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在建立时,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在同一示范室的不同位置,同时可以根据清晰的程度、教学要求设置多头摄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
建立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旨在各个专业的不同教师在示范教学环节时进行轮流使用,形成公用的示范教学专用教室,学生能清晰的观看教师示范,教学示范完成后的学生练习则可以安排在其它校内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校的经济实力、系部划分、专业设置来建立数量不等的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可以体现最大效率的使用教学资源,利于实训设备的集中管理,解决各专业教室重复设置问题。所以,在此类教学硬件投入上不但不会增加教学成本,反而可以节约教学投入成本。
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
作为当今的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而教材建设是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职教市场化要求,当今专业教材的编写不仅有文字和图表的纸质形式的要求,更要有影件(光盘)辅之讲解。因此,课件的开发与运用是教师目前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影件(光盘)的教学效果是与动画有明显的区别,也是动画不可能完全取代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影像资料即时保存,教师留下的原始教学资料完全可以进行编辑完成制作教学光盘或教材发行。所以,教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便于进行,有利于各专业上的技术交流与信息传播。
关键词:教学设计 理论 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或“程序”,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理论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能力不是一种静态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教学设计理论要真正根植于中国的教育土壤,需要经过借鉴―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若要生搬硬套,就会造成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结果。[1]
二、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中西方教学设计理论的融合问题
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结果。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很多,但是除了语言上的汉化外,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解决对策:本土化的核心是应该把握住东西方文化差异,保留我们所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合理地吸纳国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我们自己的设计理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在更多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在实践中找真知是解决“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2.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方法论局限
教学设计理论主要采用的是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取向并用于指导实践,提供了对于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框架。但是我们不太注重将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没有形成理贴近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方法论。
解决对策:对教学设计的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其以“系统化”为基础的、对教学活动的“效率”的追求,而是要追求教学设计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合理性,寻求一种与当代教育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和谐一致的教学设计新模式。作为方法论层次学科,教学设计必须提供具有自身存在价值的元方法,只有明确了教学设计的元方法,才能使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获得源泉,并保持各类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致性。[2]
3.实践中存在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问题
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新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使很多人误认为意义建构只与学习过程有关,而与教学过程无关,从客观上造成了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结果。事实上,如果忽视教学结构设计,必将导致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总体结构和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协调的通盘考虑。因为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多变的,教学情景是丰富的,只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转入“动态”运行后教学系统性能的急剧下降。
解决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也有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和调整的余地。
4.狭隘的教学设计观和死板的教学设计模式
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大多是基于提高教学效果,出于完成规定教学目标的考虑,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如何教”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着眼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系统自身的改进,很少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因此,我们形成的教学设计观是封闭在教学系统自身环内的,很少向外接延伸,惟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现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工具,线性和顺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操作工具对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限于一些表格、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受这些操作工具影响较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
解决对策: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范。教学设计模式的本质是教学规范的参照框架,组成了教学过程操作性结构,它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经过该模式设计的教学必然有效,但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却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不可预测因素。教学设计具备设计学科的特点,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就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设计才能具备不同的风格和个性。
三、结语
有关教学设计的探讨,不仅是理论的课题,更是实践的课题。教师们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的专家和研究者们放下争论,,真正走到一线,多吸取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发一些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案例,这也许才是能够使教学设计走进课堂,真正成为搭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3]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