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4 11:1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保险公司风控服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科学的管理架构是“客户导向”的实现基础
自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适应着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公司的管理架构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需要,也在不断翻新。各家保险公司虽然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但基本遵循这样的走势,即:行政型——专业型——服务型。
以行政型为主流的保险公司架构贯穿整个80年代,保险公司架构层级类似于行政单位,科、股相称,保险本行业特色性不强,不少地方人员的使用与社会同级互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客户导向”无从谈起。
90年代初,保险公司借鉴境外同行的经验,开始以满足业务管理和拓展的需要设置管理架构。最具行业特色的是以两核为主线的管理架构在不断改革创新下日趋成熟。这样的管理架构重心放在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上,以专业和细化管理为特色,力求风险管控和市场推动,而这种专业型保险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矛盾导致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与公司倡导的“客户导向”背道而驰:
首先表现在公司发展与业务拓展之间的矛盾上,一般意义上讲,只有业务发展了公司才得以发展,业务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产生矛盾的因素。实质上业务的拓展相对于公司发展来说,是一系列短期行为的积累,它实际上注重的是业务的“量”,使用的方法是“挖”。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在业务拓展时一切为满足业务迅速增长的需要,服务中心围绕着的是大项目如何获取,对分散的个人业务,服务重点同样放在作为的中介渠道上。作为项目或个人业务终端的客户,许多保险公司却反而无暇顾及。而公司发展则是长期的行为,它是多种要素平衡的结果。它在注重业务的“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业务的“质”,采用的方式则是“养”。保险公司要取得长期稳定的业绩,重要的是在取得市场密度上下功夫、在提高客户深度上做文章,以优质、实在、良好口碑的服务覆盖所有客户才是公司发展的硬道理。遗憾的是专业型保险公司的运作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表现在销售前线与管理后线之间的矛盾,前线以完成销售业绩为生命,轻管理,短期行为严重。“客户导向”方面主要表现为笼络式的个人行为。而管理后线所体现的责任主要为风险管控,政策与市场滞后、行为与客户脱节成为无法追究的事实。两核过程中多采用“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生存技巧,风险管控成了先控制住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客户导向”仅成了后线的“良心”行为。
专业型保险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做到分工细化、责任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满负荷运作。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导向”却始终游离于这负荷之外。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素质的提高、需求的细化、保险意识的增强、国外成熟的服务型保险公司的纷纷涌人、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客户导向”的执行与否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存亡。于是有些保险公司在原有的架构上通过改造、增加甚至更名的方式设立了客户服务的部门。这种客服部大多整合了分险种的理赔部门,客户服务提供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为出险客户提供救援或理赔相关的服务,对保险公司生存起决定意义的大部分未出险客户却不属“客服”范畴。这样的管理架构实际上仍然是专业型模式的延续。
二、丰富的保险产品是“客户导向”的基本要求
谈起产品是“客户导向”的基本要求,应该是所有保险公司的共识,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成立10年、20年以上的老财产保险公司,还是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的新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个人客户市场而言,能提供的产品屈指可数。除了车险、家财险或变相家财险的按揭险以及少量家电责任险外,几乎没有其它产品能够提供,更令人慨叹的是占财产保险公司半壁江山的车辆保险,各家公司现行的条款和费率如果剔除货币变动因素外竟然同20年前使用的条款和费率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时空突破20年、跨度覆盖全国的产品真可以称作是中国的“可口可乐”。
事实上今天的客户需求品位不断提高、需求感受愈发细化,加上迅猛而至的经济全球化,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如果仍然是这样的产品现状,不仅对客户来说无法做到“可口”,对保险公司来说势必导致无法“可乐”的结果。可以从几乎与国内个人财产保险同时起步的国内个人车辆市场的发展情况找一点产品“客户导向”的启发。
1.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满足不同要求的客户需要
国内个人车辆市场发展的历史尽管时间不算太长,但有史以来产品的种类繁多,总能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尽管开发新的车辆产品无论是成本投入、技术要求还是市场调研等都不在开发保险产品的难度之下,而能够提供给个人的财产保险产品至今仍旧只有那冰冷发黄的几款。只要你愿意,你花几分钟就可以买遍财产保险公司为个人提供的所有产品。
2.产品价格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投入的客户需要
保险产品的价格区间与车辆价格的区间更不能同日而语。就车辆市场而言,同样满足代步、载客需要的车辆价格有几万元到上百万元可供挑选。而针对个人保险类似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有限的几款产品加上有限的价格,使客户想往保险公司送钱都不容易。
3.前瞻性消费引导,促进市场的繁荣
车辆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车辆市场的前瞻性引导。据测算我国城镇人口平均车辆消费与收入之比约为1/20,远远高于美国的1/30,而保险消费尤其是财产险的个人平均消费在收人中的占比不到1/110,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的1/50。相对于整个消费市场而言,我国城镇车辆消费情况是非常乐观的,车辆销售市场无论是经营理念、实际运作还是取得的效果都领先于国内其它销售市场。这些年个人车辆在设计、生产、销售上做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豪华车、顶极车、概念车、世界同步上市车等等,把一个刚刚能够温饱的国人胃口吊得老高,不少人5年甚至10年后的市场现在都贡献了。如果我们的保险公司在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方面能节约些精力,在个人保险产品上多下些功夫,以产品的更新换代领先同业、以产品的优势取代价格竞争、以产品的特色化吸引客户、以产品的多样化赢得市场,今天的个人保险市场恐怕要象样得多了。
针对个人的保险产品我们应该在产品的文化内涵、产品的承载功能和产品的额外获益三个方面做文章。
产品的文化内涵隐含着设计脊和开发者的经营理念。保险向来为泊来品,在设计、开发、功能上多具泊来特色,作为个人财产保险产品有着泊来的可保风险的损失补偿效用,却几乎没有任何中国的文化元素,而如何同中国自古以来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风险防范思想和其它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降低诱导成本,引起消费共鸣的重要途径。产品的承载功能,必须兼顾受众的需要意向和最终承付,功能的取向高覆盖、多样性、多层次至关重要,要有全功能、多功能、单功能和潜功能以及不同功能的组合和跨行业的联名、联姻产品来满足市场。产品在时空上必须做到门类齐全、层出不穷。2003年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的解禁,使财产保险公司丰富产品显得容易的多了。保险的出险“收益”、无险“白缴”的特点决定了保险产品额外获益的重要性,特别是个人保险产品的额外获益是增加社会消费兴趣、扩大保险受众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尽可能提高保险产品的附加值是保险市场竞争中的必然措施,近年来保险公司竞相开展的“免费”救援、自驾游、俱乐部、会员制等活动实际是保险产品额外获益的具体体现。
财产险公司在做好常规化、大众化产品的同时积极推出个性化产品、打包产品、联名产品等不失为现阶段迅速活跃市场、丰富保险产品、赢得客户的有效途径。
三、完善的销售方式是“客户导向”的根本需要
保险的销售行为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财产保险公司成立初期常用的借助政府相关部门或主管部门“红头文件”“促销”的“行政型销售方式”今天虽然已属罕见,但随之伴生的“关系型销售方式”仍有一定的市场。但个人客户分布广、单笔保费少,特别是财产险多以1年为周期、无续期利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维来探索有针对性的、新的销售方式。
1.加快现行保险公司销售队伍的转型,采取全新的直销行为
财产保险公司的考核和利益因素的驱动结果必然使直销行为的分支机构和销售人员更多地关注能获得较大业务的团体和企业客户。然而,个人客户市场却是所有保险公司迟早要面对的市场,个人客户市场的取得与否最终决定保险公司的存亡。但传统财产保险的一对一的销售方式显然受制于个人产险产品的成本局限,因此销售队伍及其销售行为必须符合个人客户业务发展的需要:
转型之一,保险公司产品销售人员向客户代表、个人理财师及风险控制专家转换,在保险深度上弥补保险密度带来的不足,从空间上弥补时间上的利益损失。
转型之二,通过大力倡导“个险团销”的销售方式,达到了低成本高产出的预期目的,如利用发挥会所、沙龙、社区、集团、俱乐部、主管单位等客户枢纽的作用,牵散户龙头。
2.加大投人,将保险公司功能最大可能地融入社会
长期以来保险所担负的角色是“收收保险费,拿拿手续费”,保险在保险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应有的效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保险在个人客户产品销售中有着其“”的天然优势,无论是兼业还是专业,大多有着先天的客户渊源,如依托车行、银行、邮政、电讯、运输、医疗、教育、物业等资源派生的保险行为。现行的人自身运作、社会的管理和保险公司的投入离“客户导向”的市场需要相差甚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被动型业务占业务的主要来源,“派生”的行为一般与客户采取资源交换式的展业方式,保险产品的获取以及对客户的引导缺乏主动性。人产品单一、行为简单,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的同时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成功运用资源是实现“客户导向”的关键。保险公司要加大对的投入,真正在星罗棋布的兼、专业上做到销售等服务功能的延伸。
3.实现自助销售,引领未来个人客户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信息民用化的到来,个人保险通过电话、电脑网络、电视、直邮等方式自助销售迎合了未来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总之,不同方式销售行为其目的就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个险产品销售网络使个人客户在获取保险产品时真正做到快捷方便。
四、良好的客户服务是“客户导向”的绝对保证
做好对个人客户的服务是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保险经营能否最终实现“客户导向”的必经之路。
保险的个人客户服务除有着一般保险服务的共性外还有着很强的个险特点:那就是个险服务必须做到的条理性和常理性的有效统一。个险服务的条理性是指保险的任何服务必须遵从相关的保险条款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投保人对信息掌握的是否充分、不同保险人员的行为方式、个人客户的文化差异等方方面面都会影响甚至左右个人客户的理解、判断和行为,相同问题的不同理解、相同的处理方式的不同满意程度形成了个人客户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保险人就需要在常理性上下功夫,在条款基础上既要保证保险公司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同时又能让客户满意。对个人客户的服务集中体现在保险销售的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环节上。
售前,采取多途径的方式充分提供个人客户需要和必须掌握的相关保险信息,使客户对保险需求做出正确、自愿抉择。有效的售前行为取决于对潜在客户的挖潜和争取“摇摆客户”的成功率。售中,不少企业把售中服务仅仅看成是微笑服务、送货上门、24小时制以及产品“三包”的承诺上。其实,销售环节的便利性和产晶质量的保证是对所有销售行为的基本要求。售中的过程是与客户“交手”过程,客户在“交手”过程中对环境的取舍、所提供服务对象的要求以及符合客户心愿的最佳“交手”时间等等都是作为个人客户销售必须研究的课题。客户对所提供的销售服务不应是简单的口头满意,而是出自心底的感觉“自然”和“舒服”,是吻合甚至超出心理预期的“兴奋”。判断售中行为的成败指标是客户的“上瘾度”,优秀产品售中行为又是其它产品的售前行为。售后,往往是保险公司有周密的服务要求和规章但执行不到位的环节。而售后恰恰是企业体现诚信、反映实力、展示魅力和培养客户“忠诚度”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衡量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标杆。好的售后服务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全员到位的服务意识;第二是顺畅高效的运作流程;第三是与服务相一致的内部保证制度。
五、保险公司实施“客户导向”的建议
1.处理好保险标的的风险管控和个人客户价值贡献的关系
充分认识保险标的风险“大数”和以人为对象的“客户风险”的“大数”辨证关系,建立符合“客户导向”的“个险大数”体系。企业经营盈利为最终目的,个体的把控必须以总体的市场获取和在已取得的市场中盈利为前提,失去市场或在得到的市场上无法获利的个体把控完全失去了把控的意义。财产保险中多构建以物为标的的风险大数法则核保体系,在个人客户的业务管理中可以尝试以个人价值贡献的大数法则来判断。
2.追求盈利的科学化
追求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个人“客户导向”的一切行为不能以放弃企业追求利润为前提,“客户导向”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多方面平衡的结果,不能仅以现时的利润取舍为唯一指标,企业的盈利不能是教条盈利、机械盈利,保险公司尤其要平衡好企业盈利的“度”、平衡好长远利益和即时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保险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创新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只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公司各自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的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可以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
2003年车险管理制度改革是保险业的一次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国内保险业改革的深化、保险公司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保险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将产生重大。保险公司应及时车险管理制度改革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公司按照市场规则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要求,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违反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还应及时修改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环境下,将以往保险监管部门的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并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复杂程度的提高,保险监管部门例行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即时性和有效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控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国际上一般将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前者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后者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等。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全面掌握分支公司的有关情况,如分支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独立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等。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保险公司应该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合作意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内外资保险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加强合作,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控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最后,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
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职、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力量聚集成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以此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的预测,有效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含量
产品创新能力反映了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与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放松了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这是完善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的前提。
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化和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办公自动化,丰富和拓展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加强人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个重要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入和中介业务管理的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
,保险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关键是靠保险公司服务意识的增强,靠保险公司服务的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体制、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在服务的创新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不能因人而异,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推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深入到公司一线员工中去,用效益的观点,通过内控管理制度和经营目标的实施,监督和控制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内控管理制度是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实现的保证,而分支公司的管理层既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他们的经营行为直接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绩效。
(一)破产成本就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在现代企业财产保险中一旦企业购买了保险之后,就能避免公司遭受灾害损失而导致资不抵债情况的发生。此外,对企业来说破产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低。常见企业问题主要是由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造成的财务上的困境。但是企业在购买企业保险之后,就能够享受到保险理赔,从而低成本、快速地恢复企业资金的流动与周转。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愿意购买企业保险,因为购买保险后能够最大化降低企业发生破产的可能性,并能在资本市场以低成本融资,获得两全其美的结果。
(二)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股东无法实时观察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可能会出现管理者做出背板股东利益的行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股东就会在给予管理者的报酬上稍加控制,企业管理者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引入保险这种最有效的监督机制,赢得股东对其的信任。由于我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情况,一方面是在政府控股、参股的企业中管理者与股东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股东与国有资本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联系,导致股东无法在人事权与财务权上达到制约企业管理者的目的,企业管理者也就不具备风险管控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量弱小,难以吸引企业管理经理层的加入,而中小企业又普遍缺乏风险管控的意识,一旦企业出现资金链短缺的情况,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博弈当前,我国的股东与债权人的分配方式是不一样的,股东的收益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且承担相应的企业运行风险与债务。而债权人的收益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其优先于企业资产的清偿。因此对于一个负债很高的企业来讲,一旦发生资金链短缺或其他损失要追加投资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股东就会有限制的进行投资。由此可见,股东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如果企业购买了财产保险后,就能够满足股东、债权人与企业管理者多方面的利益,并将企业遭受的风险全部转移到保险公司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与股东的价值,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四)税收政策按照国际通行的企业财会规则,企业在购买财产保险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避税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是按照累进税制缴纳的,而保险能有效降低企业收入的波动,从而稳定企业的收入水平。二是,由于保险企业与非保险企业之间存在损失准备金的税制差异,因此相对于风险自留,购买企业保险更具诱惑性。三是,企业在购买财产保险时所产生的所有费用是全额免税的。此外,我国现行的税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税法只明确规定企业在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可以申请免税一年,对保险赔款能否全额免息等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企业很难在这种税收政策下估算税收带来的优惠。
(五)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保险公司在风险管控中越来越专业化与规模化,保险公司不仅仅在索赔与损失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对处在承包期内的企业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评估、监督管理以及企业核算等方面的风险。当然,我国的保险公司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造成了对企业财产保险购买的影响,如保险公司核心技术部门实力弱小,对风险估算以及产品定价的过程较简单,产品间的规模与内容趋于一致,风险管理服务不到位。
二、改善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现状的建议
(一)强化企业利益者的风险意识企业最大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与风险是成正比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就是险中求利的过程。因此,企业应当具备正确识别风险、回避风险及转移风险的能力,才能在风险中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就应当强化企业管理者及股东的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利益者风险意识的培训。
(二)改进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与服务能力首先,保险公司要加快自身保险产品以及服务的创新,针对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需求,从而找到与企业风险管控上的契合点。其次,要主动降低产品的价格,保险公司不能将产品制定产生的高额成本转移到企业身上,只有通过不断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以及成本转移的渠道,从而达到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目的,以此降低企业产品的价格。最后,保险公司要加强对企业的保险服务热情,强化对承保企业的风险评估与勘查,与企业一起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企业提高对防灾防损的水平。
(三)提高中小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需求提高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的需求还应当改善我国的保险行业的外部机制,如创建中小企业信用记录及信息的平台,保证保险公司与企业间信息的相互公开;成立地方性的政策保险法人机构,对特殊的企业实行强制性的保险并给予财政上的扶持;加大对投保参保企业保费上的财政补贴,积极鼓励企业投保参保。其次,要积极推进保险公司的机构及营销渠道的建设与完善,优化中小企业的保险服务网点;加大对企业财产保险益处的宣传力度,并制定相关的激励与保护性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对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问题;对策
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控制基础工作不足。在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常规化运营过程中,由于自身基础工作效果不足,会导致整体工作漏洞频繁出现。其中,尽管承保管理机制和承保业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有效的建立,但是,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其一,基本文件和保险材料管理问题,包括投保单要素不全、费率管理失效、低价攀比、无原则费率折扣、批单不规范以及随意开具特约补单等。整个基础工作模型中,相关工作无法实现规范性和标准性。也就导致相关管理结构存在了严重的缺失。第二,核保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风险控制方面,核保人的素质不足加之文化层次的问题,有些风险评估项目甚至只是依靠主观印象和主观判断。并且,由于粗放经营的理念,导致一部分分支机构只重视业务水平,确忽略了业务的实际质量,风险控制模型和核保结构无法得到有效处理。
2.运营管理水平不足。运营管理水平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收费管理结构和相关运行维度存在缺失,就导致现金流管理模型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一,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管理模型较为松散,直到年底才开始进行盈余核算,就导致一部分分支结构出现赔款完成但是保费没有收齐的问题,加之营销服务部和部分银行账户结算的差异后者是时间前后,就会使得财务管理效果不佳。其二,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由于退费和手续费管理模型处在漏洞,就导致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型失去实际效果。其三,银行未达账管理也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其中,为营销服务部和点开立的银行账户若是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调控,就会出现账务不符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银行对账单或对账单不全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需要结合数据参数和管理维度没有得到细化处理,未达账清理不及时等也导致整体运行维度和管控结构失去实效性。
3.风险管理环节模糊。在风险管理环节建立时,相关监管部门的建立模型和应用价值存在一定的缺失,不仅仅是法律体系还是经营管理维度,都不能完全贴合其实际需求,使得管理力度处在严重的落后状态,也会导致整体管理环节模糊,且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相继出现。另外,风险管理环节中信息化管理模型也存在不足,相关控制模型和控制维度之间缺乏实际管理效果,信息化处理机制不能完全贴合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
二、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1.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放在各项经营活动的首位,要积极践行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提升风险管控机制和风险分散体系的运行维度,积极践行广泛性以及负债性管理模型,确保经营管理体系的完整度。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践行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控制维度,切实维护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之间的稳定性,并积极深化管控体系的综合价值,确保管理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契合性。由于财产保险公司还担着承保项目的和自身经营双重风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模型,积极落实保险公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从而实现持续经营,把经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实际管理机制中,践行可调控、可承受的管理行为以及风险控制维度,才是全部经营活动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此,新时期财产保险公司分析分支机构要积极践行高效控制模型,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健康发展,只有真正提升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实际价值,才能达到业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增长,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产业管理良性循环。
2.提升全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体系要将管理水平优化作为重要参数,也是整体管理效果升级的重要路径。在常规化管理体系建立和应用过程中,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常规化经营风险存在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提升整体管理维护过程的实际效果,并且深度贯彻落实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管理机制。因此,就要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实际管理措施和管理范围建立时,确保经营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和全过程化,从多元化角度分析,对不同项目进行区分处理和综合管控,真正将防范、化解以及控制措施落实到不同岗位的不同负责人身上。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要结合外部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运行体系,对相关维度进行细化处理和更新后,集中研究落实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能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主动权,落实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3.优化风险管理环节。其一,要积极防范承保风险,在实际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建立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业务的理性选择,结合其实际情况建构有效的管理条款和规范要求,并且深度强化对招投标的风险预测。将相关预测名目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积极强化核保队伍的综合水平,提高核保技术的落实体系。其二,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规范理赔管理项目的同时,有效填补相关项目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漏洞。管理人员只有从根本上升级和优化防欺诈工作水平,才能更加系统化的升级管理维度,提高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管理效果。其三,部门控制人员要重视防灾防损服务的综合质量,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维度和处理机制,确保分保技术得以有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风险管理来说,要着重提防巨灾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其四,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要健全内控机制的具体要求和管理维度,切实维护管控体制,借助有效的处理措施和管控模型,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只有综合提升整体管理模型,才能升级经营风险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体管理效果,就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高度管控,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模型的系统化升级和项目优化,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强化业务水平以及业务经营项目的综合水平。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技术,规范经营活动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提高财产管理效果的严密性和科学价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川,杨培.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未决赔款准备金区域市场监管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2(11):82-86.
[2]刘凯.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交强险经营亏损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董淑珍,赵雅馨.在津中小财产保险分公司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5,12(03):47-49.
[4]梅雪松.保险公司新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华安财产保险股份公司连锁营销门店创新实践[J].中国城市经济,2016,11(11):72-74.
[5]稳抓改革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记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J].西部财会,2015,28(04):78-80.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关键要素 启示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
共享服务的业务从财务和会计职能发展到人力资源、采购、信息系统,以及法律、投资、研究与开发等业务。在各类共享服务中心中,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即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固定资产等等的处理。这种模式在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加强内控、信息共享、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明显的收效。
二、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案例介绍
(一)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背景
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下辖苏州、南京、无锡等13家市分公司,共有县区支公司(含支公司级营业部)156个,营业网点1000多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业务遍及全省所有乡镇。全省年保费收入超100亿元,13家市分公司保费全部超3亿元,其中苏州、南京分公司超20亿元。
(二)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1.分散的独立财务组织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财务人员规模庞大、人员冗余、结构性成本较高方面:截至2011年3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公司财务人员中区县支公司230余人。财务大量精力投入日常操作,在决策支持方面所为有限。分公司从事会计操作类工作的财务人员占比很高,达到78%,是从事财务管理类工作的财务人员人数的3.55倍。
2.对操作性财务风险的集中管控能力较弱。会计操作职能分散于各级财务组织,并与财务管理职能高度黏合,总公司对操作性财务风险的集中管控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会计核算分散,关账及时性无法保证,数据有人为干预。会计审核分散,风险集中管控的力度不够。
3.缺乏对业务的支持能力和战略推进能力。由于会计核算等基础业务是由当地的财务团队自行完成的,他们一方面要面对省公司,实时学习最新的制度政策,按时出具各项报表、报告;另一方面基层业务单位的报销、支付都必须经过当地财务团队实现,他们必须面对频繁的点对点沟通。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能力和精力被频繁重复的琐碎事务所占领,深入业务进行业务支持和协助总公司进行战略推进变成一句空话。
(三)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过程
1.财务制度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整个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这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制度方面,公司制定了《共享中心费用审核规范》、《江苏省分公司会计核算审核标准(2011年)》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操作手册》;细节方面,公司统一了凭证摘要,规范了挂账流程,费用收付费处理引入按键精灵自动输入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审核标准》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操作手册》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财务管理流程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实质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财务管理向流程化和业务化分工的转变。流程再造设计原则:确保资金安全、提升合规管控能力和效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分支机构账户间随意往来,解决账户过多难以掌控和管理的问题;实现资金集中支付、增加资金归集和下拨频率,进而提高资金内部循环运转速度及使用效率;压缩公司营运环节资金占用量;明晰职责,厘清业务、理赔和财务之间职责,分析每一风险点对应有能力控制的岗位,以此确定职责归属。财险江苏省公司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了核算部、结算部、审核部和支持部。在操作过程中,实施了包括费用报销流程、资金收付流程、应付流程在内的流程再造。
3.财务管理网络化。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建立了一个IT平台,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费用报销系统于,2012年完成二期与新一代财务系统的接口开发。资金管理系统已上线推广支持车险赔款的自动支付,但还需与相关系统整合、实现相关功能优化。公司开发了多个支持共享中心日常工作的网络工具,主要有:“集中支付E化流程”、“会计凭证映射表”、“线下赔款支付明细表”、“不规则收款人信息清单”、“网银支付信息管理及对账工具”等。
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监督考评体系建设。从执行出发,以刚性协议规定服务质量:为规范会计行为,加大管控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江苏省财务共享中心推出《服务水平协议》,确保财务管控规则得到刚性执行,真正把服务过程纳入制度管理轨道。《协议》按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的九大块业务内容,分别以审核、支付、核算三个环节为流程,以“速度”、“质量”、“效率”为衡量指标,并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值、衡量方法,对服务水平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与监督。
三、总结
(一)对财务共享操作流程持续改进和优化和人员的变革
财务共享流程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系统不断上线、机构不断增加或转型及各种新的管理要求出台,必须对已经梳理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同时,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以满足集团未来财务管理的需要,从稳健型的核算人员转型为分析型、创造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考评体系要素的重要地位
我们认为能够提高成本、质量、效率与灵活性的要素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放到综合的驱动因素中。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践都证明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时其考核评价要素设计的重要性。
(三)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财务组织变革就是将公司成员单位的共同财务核算业务从传统的分散组织中剥离出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集成网络系统就是根据公司财务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为了支持跨越时空的服务设计的信息高速通道平台,架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成员单位的信息服务通道。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和积极性,必须为新的服务主体设计奖惩制度,让服务主体的每个员工有积极性为组织创造价值,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
[关键词]保险公司;价值链;经营要素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82-05
在一般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中,价值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价值链为基础对保险公司竞争力进行分析的文献还没有见到。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分析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从保险企业的经营特征出发,设计保险企业的价值链,有助于更加系统地分析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
一、保险公司的价值链
价值链是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时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价值链是企业在某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包括众多增值环节的价值链,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1]”
价值链把企业看出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转换过程。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开始,直至经过不同过程,到产品销售给顾客为止,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包括在价值链中。按照价值链的思想,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分为两类: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主要活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些基本活动;支持活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等[2]。
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是以生产型企业为例设计的。设计保险公司的价值链,需要从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特点出发,确定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保险公司的价值链包括以下要素(见图1):产品开发、营销、承保、理赔、再保险、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投资等等。其中,核心活动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承保、理赔、客户服务、再保险和投资等等;支持活动包括: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基于保险公司价值链,确定了影响保险公司竞争力两大类16项因素。一类是反映保险公司“资源与结构”的8项因素:资本实力,法人治理结构,员工素质与能力,薪酬与激励制度,公司品牌,公司文化,信息化程度和财务稳健性。另一类是反映保险公司“运营能力”的8项因素:产品创新能力,产品定价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业务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费用控制能力,再保险安排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
二、经营要素影响程度的非均衡性
上述16项因素都影响和决定着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是有差异的。这些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不同。在不同的内外部条件下,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系统全面地认识这些竞争力影响因素,应当抛弃“木桶原理”的机械论观点,树立“拳头原理”的系统论观点。
木桶原理是指:一个木桶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如果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人们经常引用“木桶原理”来强调一个组织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木桶原理本意是要强调整体协调的必要性,但是,其比喻却不免有些机械。什么都重要,等于什么都不重要。木桶原理会引导企业追求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从而忽视了重点和特色,不利于培养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是方方面面都要很优秀。优秀的企业通常是在拥有良好基本面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的领先优势。企业的各个方面不是机械地组合在一起,而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整合起来,以形成强大的合力。笔者认为,“拳头原理”更能体现这种思想。人的手由五个指头组成。每个指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是,在决定手的总体功能方面,各个手指的重要性是不一致的。例如,拇指和食指是人的主功能手指。如果缺失这两个手指,人手将丧失许多重要功能。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影响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各项因素就像人手的各个手指一样,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险公司要有核心竞争力,就像手要有主功能手指一样,同时还要实现各个手指的有机组合,确保整体功能的有效。保险公司不必也不可能追求各项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甚至可以以“外包”的形式主动放弃某些功能,如呼叫业务等等,以确保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维持和提升。
三、“资源与结构”类因素
(一)资本实力
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其经营实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方面,资产规模越大,意味着保险公司可承保的风险规模越大,投保人越多,风险就越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资产规模也制约着短期内承保规模的扩大。保险经营的特征之一是高昂的管理费,尤其在保单签发初期,新保单的制作、人的佣金、展业成本等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例较高,这在短期内会减少责任准备金的数量。如果短期内接受的业务过多,公司就必须动用资本金或者用以前的盈余来支付费用、偿还债务,因此,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需要强大的资产作为后盾。总结国际著名公司的发展经历,资本实力关系到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并赋予保险公司领先地位[3]。
(二)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设现代保险企业的关键。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企业树立市场信心,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赢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者时,不仅关注投资的最终回报率,而且会考虑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是否能够保证其资本得到有效的使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切实保障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益,从而有利于保险公司募集资本,确保资本金的稳定和充足。麦肯锡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多支付15%-30%的成本,来购买治理结构良好的保险公司的股票[4]。公司治理结构是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制度保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条件下,内控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保证保险公司的安全运营。
(三)员工素质与能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资源。保险公司对于人力资源具有更高的要求。人才是保险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保险公司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英国学者研究表明,保险业属于高技能白领员工密集型企业[5]。在所有的服务行业中,保险业的高技能员工和高技能白领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重都是最高的,分别为50%和49%。因此,保险业的发展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拥有一支数量足、专业精、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是决定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四)薪酬与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反映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静态优势。这种静态优势是否能够转化成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取决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其中,薪酬与激励制度又是最为关键的。
薪酬与激励制度就是以鼓励劳动和创新为根本目的,对员工所提供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保险公司要从薪酬福利、发展机会等方面来设计激励制度。根据员工对薪酬福利待遇的追求,设计出科学的绩效工资制。保险公司要积极探索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将经营管理人才与各类专业人才的贡献、风险、责任和分配联系在一起,建立起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反映公司经营效益和发展状况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保险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根据员工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出一系列根据工作业绩、工作岗位及工作能力的不同而安排的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这种阶梯状的培训安排,不仅要包括与业务有关的专项培训,还应该包括商业技巧和行为能力在内的全面培训。对员工来讲,能够不断进行各种培训,使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提高,具有非常大的诱惑。此外,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股票激励模式,股票期权激励、经理层融资收购持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等等,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公司品牌
完整的品牌是包括品牌标识(包括名称、宣传语、图案等)、品牌识别和品牌联想在内在的综合体。品牌标示着企业的信用和形象,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制造差异化,形成品牌“垄断”。这种差异化首先体现为品牌标识的差异化,通过设计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品牌名称和图案,易于社会公众的识别。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对公司品牌进行专门的形象定位,通过广告语设计、形象宣传等活动,树立公司独特的形象,赋予公司品牌某种联想和文化内涵,使公司品牌在大众心目中形成牢固而美好的记忆。当然,品牌的差异化最终还要体现在公司实力、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品牌的外在形象需要公司的实力做支撑;品牌的真实价值需要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在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资产,是回避低水平价格战,提升公司无形资产,稳定公司客户资源,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竞争策略。
(六)公司文化
公司文化是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倡导、积累并不断筛选提炼形成的,以使命、远景、价值观等为核心内容,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为外在表现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公司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价值观是公司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关于组织文化与绩效的研究结果证实,与那些价值观弱化的企业相比,拥有强势价值观、信念和远景的企业,则拥有更好的绩效[6]。
创造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可以增强公司凝聚力,提高员工忠诚度,让员工感到自身与公司的发展休戚相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保险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支持、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客户和员工的选择更加注重对公司文化及其衍生形象的认同,优秀的公司文化正在成为崭新的竞争手段。根植于公司内核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一股不断膨胀的动力,是公司竞争致胜的法宝。优秀的公司文化可以吸引到优秀的员工,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可以展现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达到吸引和保留客户的目的。
(七)信息化程度
随着全球保险行业的日趋成熟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建设成为保险公司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1998年美国独立人保险协会的“21世纪的保险动向与预测报告”认为,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把保险业的交易引向革命化的进程,未来十年,31%的团体险种和37%的个人险种的交易将通过互联网完成,这必将影响客户的行为方式和保险公司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效益[7]。毕博管理咨询于2005年11月14日公布的一项全球调研结果显示:实施关键自动化技术可使保险公司节约高达30%的成本[8]。一些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方面捷足先登的保险公司已经取得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保险作为资金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解决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如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客户管理和分销网络管理、对保险产品进行合理定价、控制保险欺诈和管理巨灾风险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数据标准体系、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技术的构建。
(八)财务稳健性
保险公司的主营收入与其他收入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负债性,大部分需以准备金的形式积存,以备将来连同投资收益一起作为给付之用。若准备金提取不足,公司虽可以用当前的保费收入偿付以前确定的给付金额,但一旦保费收入的增长趋于平稳,而预期支出却日益积累,如此以即期保费收入弥补以往保单准备金不足的经营方式将使保险业面临极大的考验。根据A. M. Best公司与美国保险信息学会(III)对1993年至2002年间美国218家财险公司破产案例的分析,其中有51%的公司是由于赔款准备金提取不足而导致破产的(见图2)。
就某一保险公司或某项保险业务而言,财务稳健性是指保险人履行对被保险人所承担的补偿义务的能力的可靠程度。财务稳健性包括,保险公司是否能够严格遵守费率制定、准备金管理、风险自留和保险资金运用方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最终体现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是指企业到期能够支付自己所欠债务和承担相关责任的能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就是要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当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在发生赔偿和给付时,具有相应的经济补偿能力。
四、“运营能力”类因素
围绕保险公司承保和投资两项主营业务,按照业务流程的基本逻辑顺序,可以将运营能力分解为产品创新能力等8项能力。
(一)产品创新能力
德鲁克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开发客户[9]。开发客户就要有能够为客户提供某种效用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开发客户首先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保险产品创新的内在含义是提高保险公司把握市场需求和开发市场潜能的能力,刺激并引导人们的保险消费。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才有市场发展潜力。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新产品开发,而是在研究有效需求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科学的产品和服务研发活动。保险产品创新包括核心产品(保障性、增值性、流动性)创新及外延产品(服务)创新。持续的保险产品创新是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动力,也是构成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产品创新,在满足潜在市场上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保险需求的同时,保险公司可以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构建多元化的业务格局,确保业务的稳定持续增长。对于新兴保险公司来说,进入已经比较成熟的保险市场,势必会遭遇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能够通过产品创新培育和开发新兴业务领域,将有助于保险业务的快速成长。
(二)产品定价能力
与一般商品不同,保险产品的成本具有后发性的特点。保险产品的最终实际成本只有在保险合同到期之后才能确定。因此,就需要采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来事先确定保险产品的价格。保险产品定价是指根据保险保障范围的不同所确定的保费水平。保险产品价格应当包括产品的经营成本(赔款支出、承保费用和税收)和合理经营利润。
产品定价是保险公司赢得市场优势的重要竞争策略。在进行保险产品定价时,保险公司要综合考虑技术因素和经营因素[10],以确保保险产品定价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产品营销能力
产品营销是指综合内部资源开拓保险市场以形成客户资源的活动。产品营销能力集中体现为保险公司营销网络建设情况。营销网络是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购买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它是连接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稳定、有效的营销网络,是保险公司一项关键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公司进入各种盈利性的业务领域[11]。营销渠道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效果。营销渠道的发展,不仅会影响保险公司经营费用的支出,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因此,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成为保险企业重要的决策之一。
营销网络优势体现在营销网络的规模和种类上。营销网络的规模越大,市场覆盖范围越广,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根据业务特点和市场环境,可以考虑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营销渠道,以适应不同客户的购买和消费需求,扩展保费的来源渠道。通过渠道创新,有可能加快市场拓展速度。对于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有可能通过渠道创新,形成后发优势,实现业务的迅速扩张。
(四)客户服务能力
客户服务是保险公司为潜在客户和现实客户提供的无形功效和利益。客户服务创新是保险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提升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客户服务是保险公司争取潜在客户的重要手段。客户服务也是现实客户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客户带来附加的效用,有利于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服务可以给客户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提高保险产品的性价比,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成本优势”。在保单同质化的情况下,客户服务创新有助于形成保险公司的差异化优势。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四个方面:服务创新全程化,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技术信息化,服务质量标准化。
(五)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保险公司是以风险经营为特征的组织,因此,风险控制对于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在经营活动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这是各种资源相互结合的产物,与公司的经营历史、业务特点、员工素质、组织体制密切相关,难以被竞争对手所简单模仿。
风险数据是关键资源,风险管理(精算)技术是关键技术,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风险管控能力才是保险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独特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最有可能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也正是经营历史长久的保险公司与市场新进入公司之间最大的能力区别[12]。风险控制贯穿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费率调节、承保条件的调整(例如费率的浮动、免赔额的变动)、理赔管理、再保险组合以及防灾防损等多种手段。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发生可能带来的损失。承保理赔管理是业务风险管控的核心能力。核保核赔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是确保费率与实际承保风险相匹配的重要环节。保险公司应当建立核保核赔制度,开发核保核赔信息系统,根据经营数据和经验积累制定必要的标准作业流程,确保承保和理赔条件的严格执行。
(六)管理费用控制能力
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由赔付和费用两部分构成,因此,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同时,降低管理费用也是提高承保盈利的重要途径。保险公司的费用主要包括营业费用、手续费(含佣金)支出、分保费用支出、营业税及附加和保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可以控制的部分主要是前两部分费用。营业费用是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除手续费、佣金支出以外的其他各项费用。提高各类资产、材料使用效率,降低各类费用支出;引入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均可减少营业费用支出。“手续费支出”项目,反映公司应向受其委托并在其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保险人支付的手续费。保险公司应当在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销售渠道,科学地设计人激励方案,提高人的保费贡献率,降低手续费支出比例。
(七)再保险安排能力
再保险是第一保险人在再保险人处投保的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一种“生产要素”[13]。再保险是一种经济物品,被用于第一保险人的保险生产过程,它是稀缺的,并且是有价值的。再保险有双重功效:它减少了第一保险人的保险技术风险,并且为第一保险人扩大了承保能力。恰当的再保险设计,减少了第一保险人保险业务量中总损失分布的分散程度,这样,第一保险人就有可能提供在没有再保险时由于保险技术风险过大而不能或不想提供的保险保障。根据“入世”承诺,保监会逐年降低法定再保险比例,2006年将完全取消保定再保险的要求。国内保险公司应当提高再保险安排能力,充分利用商业再保险,分散经营风险,提高承保能力。
(八)资金运用能力
资金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金加以运用,使其保值增值的活动。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两大核心业务之一,它影响和决定着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能力和经营绩效水平。资金运用能力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保险公司通过资金运用,可以增强其经济实力,提高各项业务的保险程度和保险公司的信誉,并逐步降低保险费率,减轻投保人的保费支出负担,扩大保险业务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和承保能力过剩,美国和欧洲财产保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都曾超过100%。2004年以前,美国财险业承保业务甚至出现连续20年亏损,但仍然能生存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其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其投资收益能够弥补承保业务亏损,实现总体经营成果的盈利。
[参考文献]
[1][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 Howard, Lisa S., Competence Vs. Capital Debated[J]. NationalUnderwriter-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 Edition, 1997, 101 (37):101-104.
[4]李克穆.保险业提升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M].中国金融家 , 2004,(6):30-32.
[5]Miles, I. and Tomlinson M., Intangible Assets and Service Sectors: The Challenges of Service Industries [A]. Buigues, P., Jacquemin, A. and Marchipont, J. F.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Assets [C].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00.
[6]Bharadwaj, S.G., Varadarajan, P.R. and Fahy, J.,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rvice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Oct(57): 83-99.
[7]徐为山,李世全,俞自由.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J].上海金融 ,2000,(11):30-32.。
[8]业务流程自动化可降低30%成本 [N].中国保险报,2005, 11-16-(01).
[9]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2.
[10]Outreville, J. Fran•o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surance[M]. Massachusett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146-149.
[11]Swiss Re. Insurance Company Rating[R]. Sigma, 2003, No.4:31.
[12]史晓滨.风险管控能力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J].上海保险 ,2004,(8):21-22.
[13][德]D.法尼.保险企业管理学(第三版)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83.
Analysis of the Value Chain and Operating Factors of Insurance Company
Sang Qiang
(PICC Life Insurance Co., LTD., Beijing 100037,China)
机动车辆保险作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要支柱险种,2006年以来,车险保费收入占产险保费收入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且车险赔付率直线上升,且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见表1),经营效益却持续下滑,其经营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非寿险业做大做强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经营机动车辆保险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重心。如何防范和控制车险经营风险,提升车险盈利能力是目前各财产保险公司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承保风险、理赔风险、财务风险、新《保险法》对车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机动车辆保险经营中的风险防范。
2006年-2009年5月江苏省扬州市车险业务发展情况表1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1-5
财险总保费(亿元)
5.54
7.11
8.18
4.52
车险保费(亿元)
3.83
4.98
5.64
3.11
车险保费占比(%)
69.2
70.07
68.99
68.86
车险简单赔付率(%)
82
50
60
54
一、车险承保风险的防范
承保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总关口,承保质量如何,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效益的好坏,同时也是反映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致。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以追求规模、追求保费为目标,在保源有限增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公司迫于业务压力,展开非理性价格竞争,导致车险“高返还、高手续费、低费率”现象愈演愈烈。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一味地追求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向保户开出诸多优惠条件,甚至不惜牺牲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承保质量的高低漠然视之,不仅增大了承保标的风险系数,降低了车均保费,同时也为以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诸多隐患,致使承保效益进一步降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是业务基层只要数量不问质量。长期的思维定势,致使业务基层单位思想仍然停留非理性价格竞争上,承保管理环节相对薄弱。面对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各经营单位特别是基层一线。不符合承保条件的车辆仍可按正常标准承保,部分车辆“套用条款”现象屡禁不止,保户为了“节省”保险费,往往采取“套用条款”投保的行为,变相改变车辆使用性质,从而改变车辆条款适用类别。如:人为将营业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性质承保、家庭用车作为非营业用车承保,由此虽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增长,但业务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承保政策执行力不够。目前核保工作基本上局限于要素核保,不验车承保。基层展业单位对验车承保重视不够,对投保车辆根本不进行检查验车,片面轻信投保人的表述,而核保人员又无力顾及,造成诸多风险漏洞。
因此,车险迫切需要在经营上实现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变。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合规经营,防范风险,实行有效益的承保政策,提升风险选择能力,提高保费充足性,推动业务质量的持续改善。
一是合规经营,严控违规风险。开展合规经营教育,树立效益第一的意识。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保险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单一、经营数据不真实、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影响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为止,保监会以保监发[2008]7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要求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江苏保监局贯彻落实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推出五项监管新举措,重拳规范车险市场秩序,实施了“四高”(业务非正常增速高、展业成本高、综合赔付率高和市场不良反映呼声高)指标为核心的产险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办法,建立了保险公司月度监测指标制度。根据月度监测获取的数据将各产险分公司分为低成本扩张型公司、低成本收缩型公司、高成本扩张型公司、高成本收缩型四类,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通过检查式调研、约见谈话等方式,进一步分析其成本偏高的根本原因,对存在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的公司,坚持从严从速查处,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也从6月20日起降低手续费用,商业车险10%-12%。保险公司要自觉遵守行业自律,特别是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公司要引领市场,降低违规经营成本,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提升承保定价能力,是要通过业务风险识别能力的加强,提升定价体系的精确度,不断优化业务结构,主动甄别风险,进行选择性承保。解决业务结构问题,首先要进行动态盈利性分析,通过分析,甄别客户的盈利水平,配合承保政策、销售费用和服务资源,形成对风险的主动选择能力,推动业务结构改善。首先是制定科学的承保政策,目前人保财险公司按业务盈利能力高低,将业务分为A、B、C、D、E、F六个风险分类,结合对各客户群具体险别业务的盈利分析,明确各客户群的效益险种,根据客户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大效益险种的营销力度,限保亏损险种,提升业务整单盈利能力。全力巩固A类业务,积极发展B类业务,有效提升C类业务,控制D类业务,重点管控E、F类业务,提高优质业务续保率。通过精细化分析对险别进行细分制定差异化的承保策略。江苏省目前商业车险理赔赔信息共享平台已建立,各公司承保转入业务(F类)时通过平台逐单查询商业险上年出险次数,并严格根据费率规章使用系数。出险一至二次不得使用无赔款优惠系数,出险三次上浮10%,四次上浮20%,五次及五次以上上浮30%。二是要严格执行统一核保制度,加强核保力量,树立核保工作的权威性,防止病从口入。三是确保原始数据录入真实可靠,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加强考核,落实责任制,为业务数据的积累和业务分析奠定基础。四是做好数据分析,对公司的车险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做好业务风险的预测,以提高承保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并通过费用差异化配置,有效进行风险选择,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车险理赔风险及防范
车险赔款支出作为保险公司最大的经营成本,赔付率过高,车险经营效益压力很大。赔款未能及时兑现保险公司规定时间内结案赔付的承诺,造成理赔难的局面,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声誉。车险理赔工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近几年汽车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了代步工具,随着车辆的巨增和新驾驶人的不断涌现,交通事故也随之而增,当前有效报案数增速和已决赔案数量增速已达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人保财险公司处理已决案件呈高速增长态势,每月平均处理赔案超过100万件,出险率不断增高。
二是三责险赔付率持续上扬,其中人伤案件赔款占比逐年增大,案均赔款居高不下。涉及人伤案件的诉讼也呈上升趋势。
三是理赔关键环节管控不严,现场查勘过程的粗放管理,加上部分理赔人员素质不高、原则性不强,把关不紧,增加了理赔水分。
四是保险欺诈行为不断扩散,道德风险有蔓延的趋势。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悖于现代保险公司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终目标。加强理赔管控,提升理赔工作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强化理赔关键环节管控,挤压理赔水分,提升车险盈利能力,使业务发展及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匹配。
1、加强理赔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一是把好队伍的入口关,强化培训。选择高素质人员充实理赔队伍。强化理赔专业技能建设,提高理赔人员的综合素质。实行专业岗位任职资格制,初中高定损员的权限管理和初中高核赔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二是完善理赔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理赔业绩量化考核体系,提高理赔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持续开展理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和警示教育。
2、加大车损险查勘定损力度,把好理赔第一关。车险的经营好坏与现场查勘力度有直接关联,提高现场查勘率,加强查勘定损环节时限管理,强化第一现场查勘要求:一是对单方事故采取快捷服务程序处理的案件,第一现场查勘率包括复勘事故第一现场查勘率必须达到100%。二是出险后未及时报案和有疑问的案件必须查勘第一现场,对于汽车修理厂代办的案件必须和被保险人或事故当事人联系,核实出险情况和复勘事故第一现场。三是对关键时间和关键车型出险的车损案件,当场报案的必须查勘第一现场,如未当场报案的,要复勘第一现场。关键时间如:下午一点半左右,晚上七点半左右;关键车型如使用年限8年以上的老旧车型等。四是建立健全理赔后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定损复查。查勘案件复查率不低于10%,核损案件复查率不低于3%。五是加强对异地代查勘案件的授权,车损超出一定数额的案件要派出高级别定损员前往出险地查勘定损。六是规范定损标准,强化报价和核损管理,坚持能修不换,不能修则换的原则,区分合作与不合作4S店,严格理赔定价标准,努力提高定损的准确性。
3、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疑似虚假案件的调查,严控通融案件,建立支公司赔案反制性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安驻保险公司警务室的建设,加大打假防骗的工作力度,提高打击效果。对有疑问的人伤赔案中的户口性质、被抚养人的情况及有明显伤残评定不合理的认真调查,申请重新进行伤残评定。对重大欺诈骗赔案件的查获给予特殊奖励。
4、加强人伤案件的管理,挤压不合理赔付。近年来人伤案件赔款逐年增大,其中医药费、死亡伤残赔款也是逐年增大,人伤案件的案均赔款居高不下,1-5月江苏人保财险人伤案均赔款22411元,同比增加4261元,增长率为23.48%。如何挤压人伤案件的水分是今后理赔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成立由理赔部负责人、医疗专家、医疗跟踪人员组成的医疗跟踪、审核小组。对涉及人伤的案件进行跟踪服务,提前介入,对医疗及用药方案、费用标准等与医院进行沟通,并及时告知保户。并要示跟踪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询问伤势和伤者的职业及工资收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对涉及人身伤残和死亡案件的被抚养人、伤者收入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重点加关注10级伤残的。三是严格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进行医疗费审核,严格剔除赔案中不合理费用,对医疗专家进行相关考核,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5、增强车险未决赔款管理能力,提高数据准确性。未决赔款的准确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利润率等指标,直接影响车险经营成果。建立未决赔案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专人负责车险未决赔款管理,定期与保户联系,了解案件进展及时对车险未决赔款进行修正,使其与赔款相近,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防止车险未决赔款估损过高或过低而影响车险经营效益。
三、车险财务风险防范
车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保费的风险、成本归集不合理的风险。防范财务费用风险要从源头抓起,降低车险经营中的各项成本,将综合成本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1、强化分险核算工作,确保车险经营成本的准确归集。目前直接费用间接化、间接费用平均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各险种间费用分摊不均衡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要从源头提高费用归集的准确性、合理性,真实反应经营情况。一是实行销售费用的差异化配置,以增强风险选择能力,将费用向优质业务、优质客户群倾斜,切实提高销售效率。二是推进车险理赔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提高理赔效率,降低理赔成本,提高理赔资源利用效率。要重点解决在车险赔案中不合理列支各种行政管理费用问题。
2、全面推广车险“见费出单”,加强应收保费管控,集中清理存量应收。严格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规范应收保费管理。
四、新《保险法》对车险的风险防范
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保险法》,关于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条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既是法律对当前保险业主体关系地位的调整,也是当前保险业务经营中尤其是理赔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体现。因而如何顺应《保险法》的要求,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的内部理赔流程,提升理赔服务能力和速度,降低理赔过程中发生的诉讼风险,是车险理赔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农保 商业委托代办 难点 建议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要求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试点覆盖面达到全国10%的县,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是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发展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对于新农保运行模式的指导意见却没有明确提出,导致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难点,本文旨在通过新农保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种商业保险委托代办模式来帮助新农保更好的服务农民。
一、新农保制度运行的难点
1.地方政府的经办管理明显不足
我们知道,目前“新农保”具体业务主要由县、乡(镇)和行政村三级经办,力量薄弱、信息化程度低、各地管理模式不统一,工作效率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农保工作的开展。据有关部门对宜宾市的调研发现在受访的2209个县、近3万个乡镇中,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管理1万至2万名农民的参保、领取和退保业务,有时连基本的保费收付都难以保证。
2.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难
新农保的基金管理机制和运营渠道,也是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目前,绝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运营集中在一般不具备相应的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资格的区县一级,而由区县级管理农保基金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规模不经济、易于受当地行政力量干预的问题。在基金保值增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基金投资无章可循。按规定基金主要存银行和买国债,在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时,基金难以保值。
3.基金的运营和监管不完善
新农保基金的监管也是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制度运行的初期,如果出现个别地区违规挪用新农保基金,不仅仅是基金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削弱农民参与新农保积极性,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当今对于新农保统筹层次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下,从各级财政的划拨收入、保费的收缴、存储、移交到保险金的审核、发放,数据信息庞大、经手人员多、手续复杂,监管困难,如果其中哪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个新农保基金的顺利运营。
鉴于新农保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难点,许多学者建议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新农保的工作。而商业保险公司以其特有的和意愿和优势被选中作为最佳合作对象,其原因如下:
3.1从商业保险公司的需求来说,中国农村保险市场是保险公司亟待开发的一个大市场,保险公司有很大的意愿参与其中。在同政府部门开展新农保工作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既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又可以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普及保险知识,做好宣传工作。并且由于掌握了详细的客户信息,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方面的支付风险。
3.2从保险公司的供给来看,不管是它的硬件和软件都非常适合新农保工作的开展。首先商业保险公司在专业技术、信息系统、网络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有优势,让有信誉和能力的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可以降低行政成本,节省财政支出。其次,商业保险公司拥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精算技术能力,不仅可以担负起新农保基金的账户管理责任,帮助基金实施有效的运行。
二、商业保险委托代办模式的内容
其基本含义就是,财政局负责基金征缴、管理,对基金实行独立建账,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保险公司负责参保手续办理、账户信息管理、养老待遇结算和发放;人社局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检查。钱、账分离,保证了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在该模式下,商业保险公司受政府委托管理新农保和经办新农保具体工作,包括新农保信息平台建设、软件开发,社保关系转移接续、账户信心管理,养老金结算发放,费用报销支付、管理专项基金等,其管理服务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不从保障基金中提取。保险公司对本着最大谨慎人原则对基金的投资,而基金投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均由政府承担,其财政兜底责任。这样一来,政府部门能减轻新设经办机构和增加人员编制的压力,节省制度实施的运作成本,而集中精力专门从事资金筹集、政策调研和业务监控等工作,实现政府从办农保向管农保的职能转变。同时,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独立于政府的市场主体,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外部干扰,充分运用商业保险的风险管控技术,对资金运作、保险金给付制定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挪用保障资金、虚假给付保险金等人为风险。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可以利用自身业务平台取得中介业务收益,而且经营风险不大。
三、建立商业保险委托模式的建议参考
1.统一发展理念,加强协作
政府机关要表明态度,欢迎并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加入到新农保的工作中。不仅在新农保工作的开展过程下,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完善等各方面的的方案设计中,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度,共同协作。商业保险公司凭着自身扎实的专业风险管理经验和精算知识,一定可以提高新农保制度设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从而降低制度设计的风险隐患,提高新农保制度保障效果和可持续性。
2.政府部门应该对参与新农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加大政策倾斜,宣传,提高扶持力度。
据了解,很多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保的工作中都是零利润或者是盈利极微的,因此应当给予一些财政和税收优惠的支持。一直以来,商业保险公司在有些农村的口碑并不尽如意,政府部门人员一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在开展工作中的不必要的碰壁。
3.抓住契机,深化农村社保体系发展
应当推动保险机构以参与新农保试点为契机,全面推进农村保险保障体系的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在参与新农保经办工作的同时开展补充养老保险、附加保险和涉农财产保险等业务,形成新农保与其他涉农保险多元保障相统筹的模式,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整体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