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6 15:3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中被称为“Critical Thinking”,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思辨能力”(为便于论述,本文中将统一使用批判性思维),来源于哲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公民个人、组织机构、民族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受到全世界多国政府、企业组织和教育专家的推崇。例如在美国,批判性思维早在70年代就被贯彻到美国的教育中,下至幼儿园上至研究生院,每一个学科都提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说美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美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美国哲学协会1990年做出的权威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说明该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Facione,1990:2)。批判性思维包括六项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七个维度的思维倾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其中,认知技能包括解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和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思维倾向包括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公正性、自信心和好奇性等七个维度(Facione,1990:6-13)。
文秋芳主张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上层为元批判性思维能力――指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下层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指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批判性思维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其中人在思维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上层的能力对下层进行着管理与监控的作用(文秋芳,2009)。
综合上述观点,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高层次的复杂认知能力,个体不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对所获信息的价值、准确性或权威性做出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推理、全面、深刻的评论。
二、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不容乐观。黄深源曾指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在论证说理时难以形成自己的深刻观点,并将这一现象成为“思辨缺席”(黄深源,1998)。刘义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总体偏弱,在批判性思维七个维度中表现不均衡(刘义,2010)。董元兴的研究则揭示我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分析和评估技能有待提高(董元兴等,201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主流传统文化崇尚感性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存在矛盾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重视解决人际关系和政治问题,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特点为重形象、轻抽象,重综合、轻分析,重“统一”、轻“对立”,重传承、轻批判。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非理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我国高等教育没有将批判性思维列入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并未得到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充分重视,所以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普遍开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其他学科中也还尚未提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学生都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3.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约束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束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相关研究和大量的国外大学的实践经验证明,语言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Tsui,1999),我们应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因此,笔者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应该建立批判性思维意识,增强自身素质
在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批判性思维的书籍文献来树立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通过参加哲学逻辑的课程及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联系实践,将批判性思维贯彻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中。
2.紧密结合英语读写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研究发现,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解码文字对文章进行综合推理判断的高层次的思考过程,需要大量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Troyka,etc.:2007);同样,写作也是一个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推理、质疑等思维活动的循环反复的认知心理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思维技能,提取信息、分析结构以及评估作者观点和论述以进行高效的阅读。同时,还应该将课文作为写作范文学习,让学生在写前、写作、评论的过程中主动使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如此,学生在积累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读者意识,与作者展开对话,在语篇结构、思想情感表达等高层次学习写作。通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学生不但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还在实践中提高了批判性思维技能。
3.改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直接讲授法,学生只是语言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然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应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反省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独立的思考者、理性的质疑者。此外,教师还应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就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学生能通过资料收集、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提高自身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及辨析能力。
总之,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学习、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人格气质,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勇于改革,结合英语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但能促进对语言自身的学习,更能帮助学生在日趋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中进行高效的思维、理性的分析,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元兴,李慷,刘芳.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与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1.引言
知识时代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的培养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这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兴起了批判意识的教学尝试和改革,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家主张,教育在充实人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应培养批判权威的意识。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理查德・保罗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构思教育改革和教育调整的核心,国内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
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但是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知识面不够宽,不善于从事深度的跨文化交流,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外语教学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无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外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2.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
2007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强调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自我发展完善”(张尧学,2008)。大学英语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上的篇章阅读是一项高度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我们应当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字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而忽略学生对篇章内容的思考,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篇章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各项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授课教师本身应当具备批判意识,敢于对自己潜在的固有观念有所意识并能提出质疑。后现代教育学者美国的多尔曾指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解释者、他人价值的强加者、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对话者、转化者、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该情境的形成需要构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展开带有批判性的对话,把思想抛入每种可能性的集合中,成为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理想王国”(汪霞,2003)。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受到尊重,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不要同化学生的思想,应鼓励多元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应用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进行决定、推论,区别事实与观点,比较并解决问题,最后作出判断和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应当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课的“批判”,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批判,一是对自己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通过正确利用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辩证,最后构建自己的意见和设想。
3.2设计问题,在讨论中寻求答案。
在处理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建构学生的衔接、连贯、修辞、文体、篇章模式、篇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元篇章知识。分析问题可提供给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思考与课文有关的某一问题或说出对某一问题赞成与反对的理由,使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影响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到某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并接着让学生讨论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看是否能够达成共识,如有分歧,则展开正反方之间的辩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然后就课文的内容确定与他们生活、兴趣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质疑。对于提问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而是教师对语篇的控制,以及让学生接触语篇的方式,在提问―讨论―回答的交互过程中,充分借鉴和提出的铺垫式教学理念,既可以教师提问为主,也可以学生提问为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会运用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式方法,学会引导,而不是自问自答,目的是构建篇章知识及其思维模式。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经过体会自己构建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3.3课后练习与课外活动
对于课后练习部分,教师也不宜直接向学生灌输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所掌握知识的弱点,分析其共同特点,制作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巩固其知识结构。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在写作练习中,教师可针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命题,每课让学生写作一直两篇议论文,教师不要直接收上来判作文,而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用英语讨论、评判作文,由小组长写出书面的小组意见拿到课堂上讨论,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使学生观点更具说服力不是仅靠说说而已,要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
在课外,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或以班为单位开辟英语广场、英语角、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无线听音室、光盘阅览室等,为学生“创造”趋于逼真的语言环境,用因特网、校园网等资源优势建立“网络”学习室。依托这些硬件,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比赛活动,以及英语写作、笔译、口译、英语夏令营等活动。这些课外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在趋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必须要以自己所掌握的学识进行评价、判断和推理,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大学英语教学更应结合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如哲学、逻辑学和论辩学等,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偏于传统,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高低仍然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加上目前大学英语课的考试题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应通过多渠道收集、分析学生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既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又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内容,突出课堂思考提问的考核。让学生有多次机会全面审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在不断的改正和肯定中得到提高。
4.结语
总之,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通过批判来获得知识和能力来完善思维,更会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在否定中创新,从而通过批判来完善人格,使学生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有选择性地获取外来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给出决策。这样可避免被动地、全盘地吸收外来文化,又能加强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保持中国的文化特色,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丰富中国文化,使其在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就会形成学生被动听讲、被动理解和被动接受的惯性,缺乏主动思考,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学生一旦给以独立从事评判的机会,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因此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定式的批判性思维,是外语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管宏斌.论批判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06,(1).
[2]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5):61-65.
[3]李惠胤.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报,2006,(2):86-89.
[4]李梅兰.论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莆田学院学报,2007,(8).
[5]梁小贺.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以历史学科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
[6]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1.
[7]刘伟,郭海云.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外语界,2006,(3):14-23.
[8]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川.江苏教育研究,2000.4.
[9]潘家明.批判性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9,(3):121-123
[10]潘飞南.现代英语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5).
[11]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2]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13]杨桂红,韩丽.外语教学改革中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06,(4).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发展的驱动力,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能力都被要求在护理护士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健康状态独立判断问题所在,并独立实施相关措施,成功解决问题是护士的职责所在,这决定了护理护士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护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批判性思维是指一个人对现象和事物的判断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和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想法,平衡其利弊,最后正确认识事物现象并做出合理的决定。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变化情况作出理性的判断。护理学科的批判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对病人综合情况的考虑,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界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护理教学中的关键。
1 护士批判性思维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护士批判性思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这段期间,主要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观点。早在1964年,沃森和格拉泽提出,护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是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至今这个概念仍然被广泛引用。随后,众多学者对该定义做出了阐述和发展。如批判性思维护理问题的反思和推理,找到多种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或解决护理问题,做出决策思维过程等等。为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护理判断性思维的发展[2]。
国内一些学者对护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也有界定,如陈保红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保健决策和有意义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中反映出的判断推理过程包括一系列的部件,这些部件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相辅相成,相互关联,并共同参与护理决策。
2 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在护理教学中,根据各种批判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但增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当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应对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如果问题不得要领也要鼓励学生开口。学生应积极思考,查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随时准备回答老师或学生的问题[3]。如学习胃大部切除术护理时,有学生问: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术前能否用温水洗胃?如果不能用温水,那要用什么水,和温水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有点不得要领的问题上,老师应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形成,并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但在课堂上,更多的问题都应具有挑战性,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示。对于在疑问中迷失的学生,老师应正确的引导其回到正轨上,帮助他们直到他们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2.2 讲授转向自学,发展主动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缺少积极性而学生也习惯于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被动的教学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主动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护理教育更需要这样的教学方式,因为护理更注重方案实施的有效性,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护理个案,护理计划无法启动。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推理能力,主动为学生提供参考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识[4],如收集护理历史常见问题和参考个案等。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病人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该采取什么方案解决?我能为患者做些什么?进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在实践中验证批判性思维
完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后,检验效果必须要经过实践。在深入教学时,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出版和教师的观点和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如“注射原则”中的“无痛注射技术”,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把“无痛注射技术”改为“缓解疼痛的注射技术”更为合适和贴切,应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一,反复试验,学生自己体验注射时的痛苦,发现痛苦是不一样的;方法二,学生临床调查169例患者,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痛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了解批判性思维的实用,获得思维能力,并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4 “角色扮演”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有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以医疗活动或者医疗行为为题材设计一个简短的小品,反应护理现象及其影响,然后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医疗人员的服务和医院的医德有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5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创造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氛围
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培养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行为。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至关重要。高等护理教育的学生必须形成一个理性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讲授知识的传统角色,要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小组内担任领导者和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其次建立平等的教育氛围,最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平台[5]。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积极、持续的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4-03
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为了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独立的思维能力,它还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因此,它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对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施加积极、持续的影响,将十分利于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和批判性人格的形成。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本质以及从中小学即开始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对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认识,决定了中小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能性
尽管思维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思维本身的缺陷,人类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种假象的困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人类透彻审查自身和他人思想、观念的力量。一方面,作为高阶思维能力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理念、承诺、努力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持续、有技巧地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够形成。另一方面,学界目前基本上已经认可批判性思维至少包含了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论题、问题、命题、情境的分析和评估,以及更进一步地去寻找新的论据补充、完善先前的认识(此步骤被称为推论和说明),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可能渗透着对自我认识活动的反思(或称为自我调节);学界还认为,批判性思维倾向更多地与人们的好奇心、联想力以及对于事物探索和检验的习惯和态度有关,而理性的好奇、谦恭、怀疑、勇气、换位思考、系统、真诚、执着、灵活等特征,则是批判性思维者普遍拥有的态度倾向。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身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能力。人们对于批判性思维本质的这些清醒认识,使从中小学阶段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可能。
(二)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任何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抽象、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自儿童进入小学,进入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开始,一直到整个初、高中阶段,其思维水平将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逻辑的质的飞跃过程。其中,小学生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初、高中生的思维则更多地利用抽象符号进行推导。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中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会经历以上完整的思维过程。那么,一方面,在这个思维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的分析、评估、推论、反思等中、高阶批判性思维技能,则非常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不断的有意识的引导或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很早就可能知道“推理和事实的重要性,学会在论辩中尊重他人的观点,虚心采纳他人的观点、愿意换位思考……而当他们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们将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扩展其智力资源,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全可行。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可能的渠道和途径
作为一种由逻辑技能和态度倾向要素共同构成的思维能力,人们可以借助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来培养。例如,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能够持久地关注人们的质疑精神,全方位地倡导、鼓励思想开放,崇尚理性的真诚、谦逊、换位思考、自信和理性的勇气等思维品质,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而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约翰·杜威是最早对学校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现代学者之一。在杜威看来,对学生的反省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学校因素,包括“教师潜在的和显性的影响、学业性质的影响、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的影响”。例如,在阐释教育的现时目标和理想目标的影响时,杜威指出:在教学中,以外在的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从而使教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学生的操行方面,仅仅要求学生遵守校训、校规,而忽略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深思习惯的养成,这都将不利于学生反省思维习惯的养成。而改变这种状态,就能够使学校的反省思维的影响因素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尽管影响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渠道和途径是非常多的,但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无疑处在众多影响因素的中心位置。关于课堂教学为什么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课堂教学占据着我国中小学生学校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往往会比学校其他渠道的影响要大得多;其次,课堂教学是人类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制度本质特征的最集中体现,在传递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方面,课堂教学与生活中其他偶然性和随意性的知识经验传递方式相比,其本身就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一优势运用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将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批判性思维环境构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方法: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育是一种占有式教育,其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因此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人成为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单向度的人;
2、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教学任务不仅应该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应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使他们明确自己的思考内容、方式,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途径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卫生职业教育》2010年Vol.28No.20发表了题为《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探析》一文,此文的主旨是探讨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认为,影响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除了教学理念、教学氛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外,可能还与医学生基础阶段课堂教学学习所要接受的信息总量、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与医学生临床阶段所展示的职业特点、与中国民众长期养成的尊崇权威和顺从既成的社会心理以及与我国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的滞后和教育界对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训练等有关。
当然,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因素远远不止此文所列举的这些,还有更多的因素有待我们去挖掘。然而,在进一步挖掘影响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诸多因素的同时,着手探索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本着这一目的,本文试图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作一初步探索。
2 相关研究成果评估以及对今后一个阶段研究方向的判断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我国目前出版发行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专著(包括教材)没有超过5种,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的专著(包括教材)阙如。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的较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不超过20篇。这些数据表明:①我国有关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已经起步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②但这些研究成果涉及的广度比较狭窄,深度比较薄浅,系统性比较零乱,理论性层次比较低(大多是经验性的研究材料),可操作性比较差;③基于这两个特点,笔者做出初步结论: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尚处于横向拓展阶段,还没有进入或达到纵向系统性、理论性的归纳总结阶段。由此,笔者得出判断:我国学术界对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将是在广度上的拓展。在研究广度不断拓展以及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逐渐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和系统。
3 讨论与分析
根据以上对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状况所做的评估以及对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主要方向的判断,基于本文设定的探讨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途径的目的,笔者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做一拓展性的探索。
3.1“认识你自己”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人的本性?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回答:人是运用语言思维的动物,人是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制作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人在远古时代尽管天天都在劳动、都在创造,但他们是否在理性自觉上能够自己知道自己是具有天然创造力的动物呢?回答是否定的。人在远古时期自己是不能认识自己的,人能够反身自知自觉,是人发展、进化到高级文明阶段才发生的事。作为思维以思维自身以及思维外部自然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的理智发育达到了成熟阶段。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入口处刻着“认识你自己”的格言,就是人的理智发育达到成熟的标志。
远古的人很难自知自觉。然而,作为今人,在没有受到相关教育和启示的情况下,是否就能做到自知自觉或“认识你自己”了呢?或者说,在没有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启示的情况下,今人是否能够自知自觉自己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创造力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在人类群体中存在一些能够自觉自省的人。但人类群体中能够自觉自省、自育自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因此,绝大多数人还是需要接受教育和启示。
为此,对于医学生来说,他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以学习和掌握一门医学技艺为职业的学生,也就是说,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首先应该把他当作人来培养,其次才是把他作为学习和掌握一门医学技艺的人来培养。所以,认识你自己、通过教育和启示认识你自己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尝试运用这一能力,是每个医学生有效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或创造力的第一步。
3.2为了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医学生努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责无旁贷。作为现代人,人的生存离不开国家。在国家消亡、人类尚未进入大同境域之前,国家是人生存和活动的重要共同体。尽管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时,要受到国家界别的影响和限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型国家的愿望十分强烈,而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首先依托的是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要使整个民族和个人富有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整个民族和个人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富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民族和个人,才会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才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医学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医学创新是整个国家创新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医学生在明晰了医学创新与国家创新关系、明晰了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系之后,努力谋求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责无旁贷。
3.3《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对一个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列举了7项指标。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项又具体开列了6项内容。笔者认为,仅就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来培养合格的医学生而言,努力提升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亦在情理之中。
3.4医科大学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有什么区别?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由老师来教授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在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毋庸置疑,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显著的主导作用。因此,就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而言,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低估。然而,老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在现实的教学过长中,事实往往是,教师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动力不足。为此,这就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外部给教师施加作用力。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3.5医学生在获取和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居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共识。据此推之,医学生是医学教育、教学的主体,这个道理不证自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体地位的确立,一方面要靠自己的自觉自省,另一方面要靠老师的指导、训练和启示。就批判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每个学生天生就具有的,但如何获取、培养、提升这个能力,最终还是要由医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实现、来完成。因此,医学生自己在获取和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主体作用无可取代。
3.6用伟大医学专家的成功范例来激发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潜在变为显在。一个名声遐迩、光彩夺目的医科专家为什么会成功?除了勤奋和敬业以外还靠什么?或者说,如果一个医科职业从业者一辈子墨守陈规、人云亦云,尽管他(她)十分爱岗敬业、勤奋专一,他(她)是否就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医学专家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大家都会同意这个观点: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医学专家,仅靠敬业勤奋、承继前人是不够的,他(她)还必须具有杰出、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杰出、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她)才能在他(她)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去创造、去创新。只有超过前人的善于创造和创新的医学从业者,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医学大家。因此,可以说,如果一个医学生在他(她)终生职业生涯中立志要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医学专家,那么,挖掘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有了某种内在驱动力。
3.7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方式大多是,给在校学生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状况就相差甚远了。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若要有效培养、挖掘和提升我国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给在读学生开设专门批判性思维课程,势在必行。
3.8采用讨论班的方式培养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讨论班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讨论班的教学方式是最现代的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古代中国孔子收徒讲学、古代希腊柏拉图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收徒讲学均采用的是讨论班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群英荟萃、英才辈出。然而,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大班式教学,使得这种富有成效的讨论班教学方式很难实施。
关键词:大一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调查与分析 批判性思维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中毕业后进一步学习的不同专业的两类大一学生(本科、专科)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状况的研究,我们得到了不同性别和文理科优势的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考取本科的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在批判性思维技能方面比专科学生的高,而批判性思维倾向无显著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近几十年来受到数学教育的极大关注。大量事实与研究表明,数学思维具有批判性品质,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今天,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更应加强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为了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选择研究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我们认为情感目标、思维目标很难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因此想通过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期反思中学的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问卷》,用于测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人格特质或倾向。该问卷根据已有的批判性思维结构研究,结合布卢姆(Bloom)的目标分类理论加以编制,采用五点量表形式,备选等级有升有降。
对问卷进行预测《剔除无效试卷,实测100人),用SPSS软件包对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法),并将题项的层面归类,经专家检验,采用分层面单独因素分析法,结果说明此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整个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7350,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下面是研究中用到的变量及它们的代码:
JN1――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得分;
JN2――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转化问题”得分;
JN3――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在特定情境条件下确定问题”得分;
JN4――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综合信息有根据地推理”得分;
JN5――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多角度判别一致性”得分;
JN――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子技能“转化问题”得分;
QX――批判性思维倾向即问卷“批判性的思考倾向”得分;
TOTAL――批判性思维水平得分。
2.研究对象
对江西九江学院一年级新生文科、理科的本科生、专科生,共287名学生(其中148名男生,139名女生)进行了测试。共收回答卷281份,其中有效答卷273份(男生135名,女生138名)。
三、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结果及分析
从问卷的描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问卷总分100分,其中最高得分达86,最低仅39分,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与相应维度问卷总分的百分比均在50%至70%之间,其中尤以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得分最低,仅为相应问卷总分的54.2%。所有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水平是较低的,而且学生间的差异较大。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批判性思维能力落后于其它心理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倾向的发展落后,这与中学数学教学没有意识到这一能力的重要性,没有自觉地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紧密相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各方面的得分均相对较高,除维度“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占相应问卷总分的17.4%外,其余均在60%至70%之间。这与我们的数学教学一贯比较重视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有关。“不受干扰地判断识别所给信息”这一维度着重体现着学生独立识别、判断信息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着批判性思考的发生,也直接影响着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形成。学生这一维度的得分表明学生思维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较低,还有待重点培养。
2.不同性别、级别(本科、专科)、类别(理科、文科)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YANG Xiaoli
(Jian'ge Middle School, Guangyuan, Sichuan 628300)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s quality, tasks, and reform which has determined the train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s,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 adopting the strategy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到:“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①高中历史课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上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何价值?如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文将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 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与众多的概念术语一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关于批判性思维,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如美国学者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②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③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批判思维是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④王习胜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而主动地对他人或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性审查, 以求得出理智性的判断。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地对某种信念和行为进行合理性评判的思维。⑤
从构词法看,它是由“批判性”与“思维”构成的合成词,要理解批判性思维,关键是要明确“批判性”的含义。从词源上说,“批判性”(Critical)源自两个希腊词:一是kritikos(意为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二是kriterion(标准)。因此,“批判性思维”意指“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精神是指有意识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个性倾向,如寻求真理、独立性、责任感等;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进行批判的一般技能,如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
总体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它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质疑与创新,即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三是自由与民主,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我行我素,而是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观点、规律等作出正误判断的个性心理倾向与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
2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更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首先,是高中历史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尽管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但《标准》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在课程性质中,《标准》提出:“高中历史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理念上提出: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标上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可见,这些表述已然表明高中历史课教学并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现成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正是其中应有之义。
其次,是历史课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教育是2l世纪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也就是要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为旨归。创造即是破旧立新,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是创造性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学科的属性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更改的;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却具有主观性,由于受制于自己世界观、学术修养及所占有历史材料的多寡,教材对一定历史现象的阐述,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不可避免会存在片面性,甚至出现谬误;第三,在大众传媒时代,形形的媒体通过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等信息向学生传播所谓的“影像历史”、“民间历史”等,而这些“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鉴别真伪、去伪存真,了解真实的历史。
第三,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当前,高中阶段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应试教育”的驱动。具体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正确的”历史知识;学生的作用在于接受这些“正确的”历史知识;双方的目的是争取历史这一科在高考时取得高分。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没有把历史课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着的世界。因此,需要改革历史课教学“灌输式”传统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的精神,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顺应这一趋势,就需要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3 在高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即敢于质疑,能独立思考;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技能,即具有较高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尝试采用以下策略:
一是在观念能力上教师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上面的现成知识,相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其积极地探寻和评价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提倡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此外,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敢于与学生对话、讨论,教师本人要敢于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课本,反思教学过程,公开质疑自己的观点和假设,身体力行地倡导批判性思维,要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批判性思维的魅力。
二是在教学氛围上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民主与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是平等的主体,大家以问题为中心,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在课堂上展开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破除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容许学生对教师与课本有任何的怀疑,需要变这种单向“灌输”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二是要宽容错误,不论是教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每一次的错误都是走向真理的基石。不仅应允许师生犯错误,而且要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只有如此,才能在相互的批评指正中教学相长。三是要提倡质疑精神。质疑是批判的前提,“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把历史课堂真正变为解决问题的场所。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现成的结论多,自己的结论少。探究式教学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为现成的结论所牵绊,通过收集史料及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大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注释
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②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38.
③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