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6 15:38: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康复护理的评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颅脑外伤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交通日益发达,因交通事故、高空作业失足坠落和暴力斗殴等原因所致的颅脑外伤逐年增多。颅脑外伤危害性大,是造成死亡或伤残的重要原因,伤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感觉、运动、认知、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5岁,均经头颅CT或MRI以及临床检查确诊,GCS评分5~12分,其中交通事故64例,高处坠落13例,头部打击伤8例,摔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各类颅内血肿82例,脑疝14例,手术治疗75例,非手术治疗2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受伤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手术治疗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两组伤后(或术后)均按照《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神经外科康复治疗规范》等进行治疗、护理、康复指南。
1.2.2 治疗组同时采用以下早期康复护理
1.2.2.1 早期康复护理最佳时机: 选择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伤后或术后48~72小时),无神经系统进一步损伤的征象,且骨及骨关节无受损,即可开始。
1.2.2.2 制定早期康复护理计划: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及时修改,向家属及患者介绍颅脑外伤疾病的知识、愈后情况及早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1.2.2.3 功能锻炼:
(1)护理:每隔2h变换一次,保持关节正确的良肢位摆放,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发展证明尽量多用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以正确的姿势预防褥疮和肢体痉挛。
(2)肢体功能锻炼:
A.被动运动与按摩:对患者肢体进行揉、按、压、挤、捏、拍打等感觉刺激,按摩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2次,每次30min,配合被动运动,在关节活动正常范围内,将肢体由上到下,由近到远,有序地进行被动锻炼,防止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
B.主动运动:不断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循序渐进地训练患者由仰卧到坐位,坐位平衡,站起坐下,站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加强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防止甩臀、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促进肢体运动从共同运动中分离出来。
1.2.2.4 认知康复训练
(1) 对患者目前的认知能力做具体、详细的分析,并据此制定出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找出功能缺陷的主要认知成分,对障碍环节采用反复的学习、询问和训练,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从而使记忆、学习、解决问题等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2) 娱乐疗法在认知康复中有相当的应用,对改善患者精神和情绪,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潜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具有辅助作用。
1.2.2.5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括进食、饮水、穿脱衣裤、个人卫生、控制大小便、用厕等。训练时强化动作技巧且动作应轻柔、缓慢,防止坠床、跌倒。训练内容贯穿于患者日常生活中,且与患者的需要相结合,增加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2.2.6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在伤后(或术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疏导、鼓励等。通过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使其敢于面对现实、激起对治疗的信心,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毅力。
1.2.2.7 康复护理效果的评定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评定,认知能力采用LOTCA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1.2.2.8 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护理指导;家庭照顾者;家庭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90-02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1],其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2],康复护理指导其家庭照顾者参与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科康复组15例,神内科常规组15例,患者均经本院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康复组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同时培训患者家属进行现场康复辅导,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岁-82岁;脑梗塞11例,脑出血4例;右侧偏瘫8例,左侧偏瘫7例;有语言功能障碍2例。常规组以常规家庭照顾为主,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1岁-85岁;脑梗塞8例,脑出血7例;右侧偏瘫9例,左侧偏瘫6例;有语言功能障碍4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变性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未经康复护理指导下自主护理患者。
1.2.2 康复组 康复组患者在入院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教育和宣传,发放脑卒中后遗症康复的健康宣教手册,由护理组、康复治疗师及医生共同制订康复护理措施,通过一般健康教育、家居安全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示范。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整个康复计划和训练过程,对家庭照顾者进行规范的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同时注重饮食护理、运动指导、药物的指导,培训心理治疗、个人卫生、环境条件、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按摩治疗等必要的护理知识。要求其定期复查和康复评定。
1.2.3 疗效评定 康复组和常规组在坚持治疗半年后由同一位康复医师分别进行康复评定,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2 结 果
家属学到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生活方式的康复指导效果极佳。其中,对生活方式康复指导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23%上升到施教后的100%,对康复训练知识的了解人数由施教前的12%上升到施教后的90%,生活质量评定存在较大差别,数据符合χ2、t检验,两组比较*P
3 讨 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过程中,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和社会相关因素的参与,都对其功能结局产生积极的影响[3]。脑卒中最常见的残疾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长期住院。我国目前大部分病人到康复期不久,就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后期家庭“康复训练”,在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非常重要,使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前期治疗和回到家庭后期康复得到一体化、规范化,从而保证治疗康复的持续性,对帮助脑卒中偏瘫病人最大限度回归社会有重大意义。是既有效地降低了住院率及医疗费用,又节约了医疗资源,也降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致残率,增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重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倪朝民,脑卒中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3.
方法:128例病人分为两组: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以往档案资料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4-15天病情平稳后进行单一康复护理,15天后两组评定疗效。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是68.75%和43.75%,两组比较P
结论: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较单一康复护理效果好。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 综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0-02
脑出血由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由于“制动”或“废用”造成的废用综合征,因此及时治疗的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4月,在治疗同时即进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责任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护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与以往档案资料进行单一康复护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定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符合200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2岁,发病2~120小时入院。无其他部位出血,无心肺功能不全,出血量10-40ml,均为保守治疗。
1.2 分组。128例患者分为两组,2010年10月-2012年4月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共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6.4岁;对照组是2010年10月以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档案资料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6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并发症等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止血、保护脑细胞、等保守治疗。对照组在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4-15天后,给予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等单一功能锻炼,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开始治疗的同时,即给予患者肢体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良肢位是指瘫痪的肢体应放在适当的抗痉挛位置,不受压,防止关节过屈过伸。例如,上肢因痉挛引起的内收、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屈腕和指的姿势,通过被动运动,使之变为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的姿势等。因被动活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动度,预防肌肉,韧带痉挛及关节急性挛缩。逐步进行由远端小关节到近端关节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吞咽困难的训练、语言的训练、面部肌肉的运动等早期康复锻炼。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如责任护士自己制作的生活功能训练板、弹力带、泥胶、绳梯等进行功能锻炼,把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相结合,将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责任护士在护理中动作要协调到位,次序要由大到小,护理人员要能运用自己身体的灵活性来操作,避免给患者康复锻炼时对护士自身造成损伤,每日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全部患者在患病后15天进行MBI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护士主诉评定有无职业损伤表现。
1.4 疗效标准。按照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来评定,包括十个项目:进食、修饰、转移、如厕、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穿衣、平面步行、上下楼梯和洗澡,共计100分。MBI对定期评价康复效果有较高的价值,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①基本痊愈:MBI评分60分以上,残疾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MBI评分40分-60分,残疾程度1~3级。③有效:MBI评分20分-40分。④无效:MBI评分0分-20分,卧床病例、残疾5级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68.75%,对照组显效率为43.75%,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444(68.75)12(18.75)8(12.5)87.5
对照组6428(43.75)20(31.25)16(25.0)7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意义(X2=7.14,P
2.2 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6.40,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X±S)治疗后(X±S)
观察组6425.15±8.6314.95±9.43
对照组6425.12±8.5319.45±7.83
注:两组治疗后均数差别检验有高度显著差异(t=3.60,P
3 讨论
脑出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多损及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可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小便失禁等症状,还会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由于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因此治疗与护理同样相当重要。应早期给予患者肢体良肢位的摆放、对抗痉挛引起的异常姿势进行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为下一步的主动运动,等张、等长和等速收缩等康复护理打好基础。病情平稳后可联合利用简单的生活用物进行功能锻炼,以及康复锻炼和康复器具配合使用,将患者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相结合。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利用省力方法也防止了一些职业损伤。以往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我们此次的课题以ADL能力的评定量表中改良Barthel指数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争取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4 小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出血的治疗护理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脑神经功能的损伤,给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导致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护理脑出血患者中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护士常因此造成自身职业损伤。因此脑出血患者不仅仅需要挽救生命,而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早期的康复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锻炼,配合护士利用省力的方法,能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减少了护士自身的职业损伤。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差别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我们认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常规治疗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将使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可极大减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士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鲁秋香.脑出血的康复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年1月第11卷第1期
关键词:康复程序 脑卒中偏瘫 应用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7-0058-03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Early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in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 Abstract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o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Methods120 acute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aily life locomotor activity score and spasm score of patients in prerehabilitation and 60 days post-rehabilit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SPSS10. ResultsCompared with prerehabilitation, patients’ daily life locomotor activity were improved and spasm score decreased in 60 days post-rehabilitation. ConclusionEarly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could improve apoplexy hemiplegia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decrease disability rate
Keyword:rehabilitation nursing procedure apoplexy hemiplegiaap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许多学者对脑卒中早期的规范化治疗的关注,脑卒中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脑卒中所致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伴有各种功能障碍病人数量在逐渐增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重点多集中在生命体征的监护和急性并发症的处理问题上,面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提高的问题大多被忽视。因此,康复的早期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7月组建了由多科医生参与的脑卒中病房。早期应用康复护理程序,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将脑卒中的急救、治疗、护理和康复结合为一体。现介绍如下。
1.临资料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肌力0~2级。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塞112例;男102例,女58例;年龄48~71岁,平均62.4岁;左侧偏瘫87例,右侧偏瘫73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肌力、意识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2.康复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开始实施康复护理程序。对照组未介入任何系统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时间安排,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由康复医生评价、指导,治疗师和责任护士完成,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康复护理程序是偏瘫综合康复与护理的有机结合,根据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遵照神经发育理论,以①床上正确②床上运动(被动和主动运动)③坐起训练④坐位平衡训练⑤站立平衡训练⑥步行训练等六个步骤为宗旨,心理康复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2.1 床上正确:即床上良肢位摆放,贯穿于治疗全过程,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交替,每2小时更换1次。以预防褥疮的发生,预防或减轻肌张力增高。严禁背后有支撑物的半卧位。
2.2 床上运动:①关节被动活动(肩胛带、肘、腕、指间、髋、膝、踝关节)②Bobarth握手5举,双桥及单桥运动,左、右摆髋,训练病人学会在床上独立翻身,以及利用联合运动和各种反射诱发患肢运动。
2.3 坐起训练:患者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前屈约90°双下肢垂于床边,健手握床沿,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在帮助下坐起,反复训练后,帮助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患者独立坐起。
2.4 坐位平衡训练:锻炼病人在坐位的平衡协调能力,不能独立端坐的病人开始给予帮助,帮助量逐渐减少;能端坐后,令其Bobarth握手平举双上肢左右摆动;能保持平衡后,治疗师用手将患者躯干向前后左右各方向推斜,让其自行调整重心回到端坐位,达到三级坐位平衡。
2.5 站位平衡训练:患者患侧下肢能支持体重时,即可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初期,令患者两足分开(约于肩宽)站立,治疗师手握其皮带给予帮助,反复训练后,帮助量逐渐减少,,最终达到三级站位平衡。
2.6 步行训练:达到站立三级平衡后,即可进行步行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训练时要注意病人的步态,尤其注意摆动相时的屈髋,屈膝及踝背屈,患肢负重欠缺时,可进行减重步态训练。
2.7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食、更衣、如厕等)
2.8 心理康复:护士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防的可靠消息,关心尊重病人,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喂饭、帮助病人洗漱和处理大小便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营造一种舒适的修养环境和亲情氛围。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
3.疗效判定
①日常生活能力判定,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1]。⑴满分为100分,对每个患者在康复护理程序实施前进行第一次评定,60天后进行第二次评定。②痉挛评定,采用修订的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1]。共分6级,0级100分,Ⅵ级0分,每差1级相差20分,得分越低,肌张力越高。评定时间亦为康复护理程序实施前和60天后。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4.结果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见表1,在康复治疗介入前的第一次评定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康复治疗介入60天后的第二次评定,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5.讨论
5.1 早期康复对照脑卒中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丹麦学者研究让实95%的病患肢体功能恢复达到最好效果的时间是在卒中后11周内,ADL恢复最好的时间是在12.5周[2],我国亦有资料证明90%神经学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后的3个月内。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但自身恢复能力是有限的,从本研究中对照组的ADL评分有所提高可以看出。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康复治疗应及早介入。大脑功能重组必须进行重新学习和经过大量的功能训练,因此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康复的早期介入还能够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痉挛,尿路感染,为以后的功能恢复打好基础。
5.2 正确的摆放要贯穿于治疗全过程[3],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元受损,失去对下位脊髓神经元的抑制,原始的脊髓反射释放出来,引起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痉挛的治疗目前在临床上还缺乏满意的方法,一旦出现痉挛,将难以彻底缓解,严重地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预防痉挛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摆放能抑制脑卒中后异常的脊髓反射,以预防和减轻肌张力的增高,从本研究两组患者60d后的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中可以看出,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正确的摆放对预防痉挛是有效的,即使已出现痉挛,也应严格遵照摆放,把它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5.3 采用按摩及被动活动患肢的刺激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病人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同时通过床上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反复进行的翻身、主动运动、正确坐姿、站姿、步行训练等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5.4 通过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家属正确面对疾病并且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积极的情绪面对现实,主动配合并参与功能训练,避免患者过分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从而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从表1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南登昆主编 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75.
通讯作者:姚仙桃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分别行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康复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提倡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关键词】 脑血栓; 康复护理干预; 预期效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5
脑血栓也称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脑血栓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黏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1]。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但致残率相对较高。早期的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对2008~2010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筛选出10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3~78岁,平均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包括脱水、降压、抗凝、溶栓和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而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2]。干预周期为3个月,并在入院时、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3 护理干预
1.3.1 心理康复。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消除其孤独感、焦虑及自卑。向患者介绍成功康复的例子,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从精神、生活上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消除患者的自卑和孤独[4]。
1.3.2 的摆放。应频繁更换患者的,左右侧卧和平卧相结合,以避免一侧长期受压形成褥疮。
1.3.3 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让患者练习基本的张口、伸缩舌等,以锻炼患者的面部及口腔的肌肉,其次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可先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如“啊”、“啦”、“咦”等,进而进行简单的交流,再进行较长复杂的问答,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坚持不懈。
1.3.4 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小口慢食,可为患者准备稠糊状流质食物,以减少呛咳的发生,避免呛咳引起的肺部感染。
1.3.5 康复锻炼与肌力恢复。早期康复和肢体功能锻炼对提高疗效、降低病残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每个患者症状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锻炼方式,早期可协助患者练习坐起、抬头、抬臂等简单动作,条件允许可协助患者扶物站立,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康复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强度。
1.3.6 针刺疗法。针刺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内外对于针灸治疗脑卒中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取得较满意的成效。针刺能加速自由基清除,并修复脑细胞功能,明显缩小脑梗死的面积,改善肌电信号,降低运动功能障碍。
1.4 疗效判断标准 评分标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根据评分标准将患者划分为基本治愈、显著好转、好转、无效四个等级。采用Baa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Baahel指数标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用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各1次。Fegl-Mevyer积分:Ⅰ级为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脑梗死比脑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残率高,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帮助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5],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高凤荣,赵彤.健康宣教对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6,22(9):55-56.
[2] 张苟芳,郑彩娥,余丽珍.脑卒中患者ADL评定及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2):1132-1133.
[3] 王万利.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15.
[4] 吴风银,李利平.激励式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9):855.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 康复护理 早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2-02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多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一旦患病后轻者残留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1]。目前,仅仅依靠单纯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早期给予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致残率,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本研究为全面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提升急性脑血栓早期治疗的技术水平。故笔者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为52.36±8.74岁。全部入选患者均经急性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明确诊断,通过影像资料结果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痴呆患者,并经入院后的病史询问和常规体检而彻底排除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并且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其两组患者均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急性脑血栓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给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①心理康复护理:通过讲解使患者认识功能锻炼对自身基本康复的重要意义,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等心理康复措施,全面调动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属在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语言功能康复护理: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张口、闭唇、鼓腮、伸缩舌等一系列口面部动作,从而使口面部的肌肉得以充分的运动。此外还应进行发音训练,首先从单音开始,到短词、短句,再逐步过渡到较长甚至较复杂的句子。
1.3 评价指标。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其中临床治疗情况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即基本痊愈:改善达80%以上;明显好转:改善达60%~80%;好转:改善达20%~60%;无效:改善为20%以下或无改善。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即基本自理为60分以上;生活需要帮助为40~60分;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为40分以下。运动功能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即I级50分以下;Ⅱ级为50~84分;Ⅲ级为85~95分;IV级为96~99分。
1.4 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人数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egl-Mevyer积分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栓塞主要是指人体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其血管,而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则会进一步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进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现象[3]。而急性脑血栓则更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的特点,故应重视疾病早期的系统性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本研究特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好转的人数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同时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转,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 向秀芳.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58-159
我们自2008年~20011年对7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4例患者均经脑CT或MR检查确诊,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断标准[1]。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入院,按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康复组76例,对照组88例,其中康复组脑梗死47例,占61.8%,脑出血29例,占38.2%;对照组脑梗死53例,占60.2%,脑出血35例,占39.8%。两组年龄均在56~70岁之间,性别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严格按照急性脑卒中的内科处理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则在生命体征平稳7 d内加用康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急性脑卒中最易出现异常的心理变化,以思维及意志活动低下尤为突出,担心后遗症的产生,常表现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甚至拒绝治疗,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不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因此,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2]。利用各种方式尽快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反复向患者说明肢体早期活动及长期功能锻炼的好处,耐心介绍同种疾病治愈的实例,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帮助患者增强自我调整意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顺利适应角色的转变,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强化功能训练 ①由于患者长时间不能自主肢体活动,易于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及足下垂,故要鼓励患者尽可能想象肢体运动。②适当抓捏瘫痪皮肤、肌肉、肌腱并行被动运动。③做抚摸、清扫、刷擦瘫肢的动作。④用冷热毛巾擦敷。⑤对0、1级肌力者用适当力度,对瘫肢进行手掐,大头针刺(以不造成损伤和患者能耐受为宜),以便引起患者防御性肢体运动;产生精神和视觉鼓励。⑥抗阻练习。对肌群施以适当阻力,配合口令使患者瘫肢活动能力达到最大范围,0、1级肌力者经①~⑤方法后达到Ⅲ级方能进行此项锻炼,增加痛觉刺激。⑦牵引:使两关节面适当分开。⑧加压;徒手对关节面适当加压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教会患者家属以上方法,以便配合和检查督促患者。
1.2.3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在患者卧床期间可将自理能力的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自我洗头、刷牙、梳头、吃饭以及按摩上肢、皮肤护理等,此阶段争取能让患者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并保持坐位30 min以上,1次/d。
1.2.4 站立、行走能力训练 包括坐位持久性耐力训练、步行等日常活动训练。如有平衡障碍可使用“T”型拐等辅助用具以促进步行,防止肢体畸形,为及早自立创造条件。
1.3 疗效评定与统计学处理 原始肌力以入院时检查为准,于治疗、康复开始6周评价其效果。患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用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康复组肌力恢复至Ⅲ级以上者所需时间为(21.01±4.88)d,对照组则大多在(45.39±4.30)d以上,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元损伤,以及病灶和其水肿带中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其功能不可能只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自然获得。早期康复护理可利用物理因素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兴奋传导多次重复,可使通路沿途神经突触阻力下降,兴奋传导易于通过,使所学动作逐渐变得易于完成,运动功能代偿因而实现[3]。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由于急性脑卒中发作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从而限制了早期康复护理的过早实施,但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时,即应尽早开始康复护理[4,5]。因此作者认为,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应立即实施康复护理计划。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48 h内即可开始康复护理,因为康复护理尽早介入,不仅可提高疗效,改善机体功能状况,而且还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及致残率。本组资料表明:康复护理在七日内进行者,其康复时间明显的缩短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21(1):60.
[2] 宋立新.运用护理程序对脑出血后自主缺陷病人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0,15(7):530.
[3] 范振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2):712.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8-02
概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
目前脑血管意外(简称脑卒中)的患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水平与抢救技术的提高,死亡率虽下降,但致残率明显增加,这部分患者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9例脑卒中病人护理过程中总结制定措施及效果作一简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9例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45~76岁,平均59.9岁;汉族59例,回族19例,出生性卒中10例,缺血性26例,两者并存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2例;卒中后有偏瘫者26例,仅肌力减退5例。无偏瘫9例,偏瘫并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6例;病程24h~12周内者34例,12周者5例,住院时间5~168天,平均34.5天。
1.2 康复护理程序将脑卒中分为急性期及恢复后期3期,四个阶段。即:急性期Ⅰ阶段(24h~1周内)Ⅱ阶段(6~12周);恢复后期(12周~1年),各期病情特点及护理措施如下:
1.3 急性期:
1.3.1 Ⅰ阶段;由于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不同其表现亦不同,前者主要有发病后伴意识障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呕吐,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不稳定,肢体偏瘫。后者表现为头痛、头晕、瘫肢体麻木无力、倦台、眩晕、流延、饮水时呛咳等,同时有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较前者轻)。
护理对策:
1.3.1.1 绝对卧床,避免搬运,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1.3.1.2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以纠正脑缺氧,出血性脑卒中者头部冷敷减少组织耗氧。
1.3.1.3 抢救生命为主,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应急。
1.3.1.4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如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咳痰、防止呛咳。预防泌尿系感染。
1.3.1.5辅以早期康复护理,血压平稳后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以促进个功能的恢复,
1.3.2 Ⅱ阶段:患者意识渐清醒,生命体征趋稳,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矛盾渐显突出。
护理对策:
1.3.2.1 观察肢体瘫痪的部位、肌力、程序等;
1.3.2.2 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头上被动活动与按摩,活动顺序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关节5~6次/日,每次每关节3~5min,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强直和挛缩;
1.3.2.3 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运动,每日做矫型运动(即平卧位挺胸挺腰动作)。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有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激光治疗及理疗、针灸按摩等,为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奠定基础。
1.3.3 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有利时期,其临床特点为意识大多恢复,仰郁或烦躁,语言含混、流延、小便失禁。患肢软瘫,肌张力异常,语言运动功能障碍。
1.4 护理措施:Ⅰ阶段:
1.4.1 向病人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及训练计划,树立患者信心,配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
1.4.2 在康复医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康复功能训练(运动疗法)。此时患者在接受了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后,微循环得到改善,做床上患肢被动活动训练如屈伸、内收、外旋,逐次加大活动幅度,并练习床上翻身移动起坐,同时训练健侧以代偿患侧。
1.4.3 每日患肢行温水侵浴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1.4.4 吞咽反射障碍时给予半流饮食,预防呛咳。
1.4.5 语言功能障碍时进行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后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
1.4.6 训练坐、卧及坐位平衡,训练走站转换练习及站立平衡练习,患足负重练习。
1.4.7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易产生仰郁、焦虑等负性心理,本组中有42例(53.8%),应针对其体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增加其信心,鼓励主动参与,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1.4.8 协助排尿反射的建立。
1.5 Ⅱ阶段:
1.5.1 训练站立迈步走步,双人扶助单人扶助弃杖走步上下台阶。
1.5.2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前臂的功能,患肢持物抓握等,进食、洗漱、更衣、解便动作的训练。
1.5.3 进一步强化语言功能的训练。恢复后期:与恢复期相比功能恢复进度明显减慢,以家庭疗养为主,继续运动功能锻炼,注重情志调养。
1.6 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以便回家继续有效练习。2.嘱患者定期来院接受功能评估及康复指导。
结果:进行疗效评定。39例中痊愈17例(42.3%),显效9例(25.6%),进行12例(29.5%),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
2 讨 论
通过对脑血管意外护理探讨说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常规合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早期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肢功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和恢复。本组中早期(24h~12周)来院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及综合治疗的34例中,出院时独立步行或拄杖步行恢复者25例,步行恢复率为71.0%,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护理或床上预防性肢体被动活动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本组中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的34例中无并发症发生,因此列为常规护理措施。
我院属于边远山区, 医疗条件差,专业康复指导护理正在探讨学习中。在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指导下,康复护理人员承担护理,指导家属正确康复训练,争取后期尽可能好的恢复。根据脑卒中各期的特点,制定出规范的康复护理程序,有助于摸索一条适于本病的康复护理程序措施,同时便于护理效果检查评定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