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10:26: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学资源的科学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资源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新课改下,如何用好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纳入教学系统中,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应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身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及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中选取优秀的和本节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课上用投影仪展示,就其中涉及的“蛇岛”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并结合教材问题探讨内容(蛇岛尽管遭受过火灾和人类的毁林开荒和滥捕乱抓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是为什么呢?)导入,再根据创设的蛇岛生态系统的情境,采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搭建探究的平台,提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讨论话题,问题如下:现在的蛇岛为什么依然能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具体思考下面四个问题: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什么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又是什么?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蛇岛上独特的食物链是什么?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容易得出食物链:植物昆虫鸟蛇,教师简化为植物昆虫鸟,分析昆虫数量的增加,会引起食物链中鸟、昆虫的数量发生怎样变化?(利用教材的“思考和讨论,构建概念模型”)学生讨论后建构出概念模型。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离自己很近,乐意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让学生动起来,从做中寻答案。

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味灌输的结果是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只会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效率低。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及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基因工程”中,关于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以及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则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讲清两种工具酶的作用特点后,按教材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含EcoR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DN段的纸,让学生把两个DNA连接起来,然后又给了一个DNA分子和一个环形的质粒让学生连接起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通过讨论合作,教室里再没有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很快学生都成功地完成连接任务。通过这一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变成了动手做,在做中动脑,对知识的理解胜过了教师的多遍讲解,课堂学习效率提高。

三、用好多媒体课件,达到教学目标。

生物学中常有一些难以直观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而这些又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这些难以描述的动态变化或微观结构,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在讲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神经元结构图,并放大展示突触结构,边讲解,边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展示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时,学生通过观察会提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没有进入后膜?”这样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细讲引起的后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分解后的去处,以及一些阻断冲动传递及一直刺激传递的知识。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又如在胚胎工程中讲解“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受精过程,效果很好,在讲完知识后播放了3D受精卵发育的全过程,把整堂课的气氛推向。

四、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第2篇

课堂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具有深刻性、普遍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它与课堂教学相始终。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应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个体差异随机生成和错误资源等都是宝贵的隐性教学资源。能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这些潜在的资源,会使课堂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下面,我就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转化和利用谈几点个人实践与思考:

1.把学生的情感变化转化为显性教学资源

学生的情感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又是课堂教学的日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充分注意到学生情意的发展。情感是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应从学生的原有情感水平出发,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情感提高到新水平。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是多方位的,其中主要是教师、学生、学习活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着多种情感成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此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经验的教师多从课前谈话就开始了情感动员,其目的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及相关思想方法的准备。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课前和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谈话。:先从师生关系人手,问及学生与学生是什么关系?学生与父亲是什么关系?学生与母亲是什么关系?正在学生对答如流的情况下,又提出了学生与奶奶是什么关系?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教师在愉悦的气氛中渗透了关系、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为本节课要探究的数量关系作了思想方法方面的铺垫,同时又在幽默的问答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入课为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极好的情感铺垫。只有在课堂上注意呵护并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情,才能使他们的内驱力真正得到发动。同时,在师生情、生生情、学习情的簇拥下,学生会渐渐地形成自身内在的情感特征,即自身情。学生这种相对稳定的深层次情感,是教学活动中既可靠又强大的资源。

2.把学生的认知差异转化为显性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在不断地进行着,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不同,必然会在不同的认知层面上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就可以把这种差异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资源并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之初的导人阶段,学生的认知差异常常可以用来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可以创设种种引发争议的情境,如让学生观察两队植树情况,并评议哪队植树能力强?学生因缺少判断问题的方法导致看法不一,有的学生会认为申队植树棵数多,所以甲队植树能力强;有的学生则认为乙队虽然植树总数少,但是其平均每天植树的棵数多,所以应当是乙队植树能力强,有时还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此时教师应当清楚地看出这种认知差异恰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类实际数学问题的办法。此时学生的兴趣会油然而生,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从中可见学生的认知差异被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即便是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趋于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对学生原有认知与新授知识之间的差异进行激励。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当学生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长、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在同一张长方形纸的正反面上,分别画出两种大小不同的方格,先让左边同学闭眼,同时让右边同学数长方形A的方格数量,再让右边同学闭眼,同时让左边同学数长方形B的方格数量。然后放下长方形并让全体同学比较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因为学生源于已有的理解,必然会依据听到或看到的方格数量进行判断,得出长方形A的面积大于长方形B的错误结论。当教师再次展示同一长方形的正、反两面时,同学们会恍然大悟。学生会立即感悟出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就这样根据学生新旧知识的差异有效地促进了他们认知的飞跃。

3.把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显性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的思维伴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理解,往往会产生教师意料之中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思维火花。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握时机,就能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使这点点滴滴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种把学生的思维火花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艺术,往往使学生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快乐。如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的认知随着概念的感知内化、概括逐步建立概念,

在这个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他们的认知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们往往和以前所学的概念会产生不同的联系,从而进发出种种联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在学习了苹果的二分之一和长方形的三分之一以后,学生在质疑时会突然发问:"老师,3和2比,是3大。那么1/2和1/3到底谁大?"这个问题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确实令人感到有些意外。但是细想起来会发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在发生着联系,这正是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过程。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的质疑?当然可以告诉学生今后再学习这个问题,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立即由衷地表扬这位学生,并把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转交给学生们去讨论。虽然当时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苹果的二分之一和长方形的三分之一等分数的具体意义上,未能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分数的大小》,理解分数的抽象意义又是不可回避的。所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整数1"或"同一物体"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比较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这样做不仅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可贵的是呵护了学生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并有效地把学生质疑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更加活跃,学生会时时进发出种种求异思维,应当把其看做宝贵的教学资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口算》时,学生面对340+190这一题会有多种思索,此时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必然会有绚丽多彩的算法出现:

340+160+30=530

(34+19)×10=530

300+100+40+90=530

340+200-10=530

340+60+130=530

300+190+40=530

190+10+330=530

400+190-60=530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英语教学;自主学习

一、网络资源的特点

1.内容的多样性

网络可使教学内容更充实。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虽都是专家精心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性。但对于知识来源方式丰富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扩充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充实。

2.与传统教学的互补性

网络可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当前英语教材只有教科书和录音带两种资料,这对于思维丰富的学生来说,形式难免有些枯燥。而在网上,有许多英语动画和课件,集声音、图画、知识于一体,还有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可弥补教材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更生动。

二、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要实行有效地延伸:教学的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要将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网络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交流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网络特性能有效实现开放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或在课后让学生扩展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浩如烟海的网站信息中查询、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事物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所营造的氛围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目前,制约英语教学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没有一个运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广阔的交流空间为英语教学服务,就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用英语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自主、综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例如,现在的网站有许多英语聊天室,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中与人自然地交流,会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快速提高,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做出评判。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

1.利用网络提高评价的时效性

基于网络具有时效性这个优势,当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成效能马上得到反馈,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针对个体的即时评价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具体的、真实的评价,弥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无法顾及个体差异这一不足,真正做到了评价的因人而异。

2.利用网络实现评价方式的改变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教师可通过网络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呈现给家长,或让学生将学习成果在网上,让家长和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评价能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公正评价,也能让学生得到来自同龄人的肯定或意见。

四、利用网络资源完善教师职能

1.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如果没有教师的领航,很容易迷失方向。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的当然是使用搜索引擎,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有用信息。学生的学习结果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

第4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课堂 疑点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最高要求是发现和创新,即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就会得到改善,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这一环节上凸现了它的功效。

一、预设生成――课堂精彩的关键

语文是一门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具体人物和事件教会学生做人的学科。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寓言《鹬蚌相争》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读了这个小故事,我以“当渔夫把他们装进竹篓,它们会有什么表现呢?”为话题让学生续写。围绕这个话题,很多同学都写到了“谦让”这一主题。于是,我对孩子们说:“看来这真争不得啊?”学生都点头。我话锋一转:“那不争行不行?”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否定的结论:“因为动物界本身就是在竞争,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我接着提出疑问:“为什么文中‘鹬蚌相争’你们不赞同呢?”学生通过又一次的思考,知道了如果不顾后果的争斗,结果会两败俱伤。于是,教师很自然地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学生感触很深。

教学必须预设,生成有时也可以预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教材中动人的文字所带给学生的体验。

二、直面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提上日程,改变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语文教学的简单化、知识化和模式化格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想、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进射出创新的火花。可见,直面课堂生成,是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亮点。

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出现了以下始料不及的状况:生:“老师,我不同意前面那位同学说的,前面母亲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而最后萨沙却把雨衣给了蔷薇花。母亲让萨沙保护人,而萨沙为什么保护的却是蔷薇花。”师:“哦,是个好问题!那萨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母亲真的说错了吗?同学们,遇到问题,别急,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生再读这段文字,思考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师:“有想法了吗?”生:“我觉得母亲并没有说错,萨沙也没有做错,在萨沙的眼中,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和人一样。”生:“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人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妈妈没有说错,萨沙也做得很好。”师:“有道理,其实文章中的蔷薇花是有生命的,不信,找到描写雨后蔷薇花的句子读读看呢?”生读描写雨后蔷薇花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师:“是啊,在这里,‘低垂’‘抵抗’等这样一些词就写出了花的生命。在萨沙的眼中,花儿就像人一样,这样的想法是多么可贵呀!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博爱。”(板书)“那你想想看,母亲看到萨沙的做法,会怎么说呢?”生:“萨沙,你长大了。”生:“萨沙,你不再是弱小的了,你保护了比你弱小的蔷薇花。”师:“是啊,这段话虽然简短,但含义深刻。要把他读好可不容易,需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练练,等下和老师一起来对话好吗?”这个教学环节,出乎教师的预料,但教师保护了每个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课堂才会锦上添花。

三、鼓励生成――教师人格的魅力

前段时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和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对他们的教学除了佩服,更多的则是感动。感动于老师60高龄还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感动薛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心细如发。当一名同学读完一段话时,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于老师走到学生跟前,情真意切地说:“幸亏我没读。”当一名同学板书后少了一个标点符号时,薛老师微笑地看着学生,始终没让他坐下,学生不解,当他明白过来迅速添上标点时,薛老师请他坐下,并说了一句:“你跟我没完,我就跟你没完。”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当这两个学生长大成人时,一定会对今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今天的课堂一定会给他们的人生烙上印迹。

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动态生成 预设

一直以来,通过对课堂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老师的不懈追求。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文本,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有预约的精彩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出现种种意外,但那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能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挖掘和利用,那么超越预设的精彩就会如约而至,我们的教学也会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捕捉“意外”

教学活动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教师不能抱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成不变,要耐心倾听,沉着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之转化、生成教学资源,让课堂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

在讲解“分式方程的应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某项工程,若由甲队单独施工,刚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单独施工,则要超期3天。甲、乙两队同时施工2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刚好如期完成。规定的工期是多少天?这题比较简单,只要设规定的工期是x天,则甲队单独完成需x天,乙队单独完成需(x+3)天,由题意得:2(+)+=1或+=1。

当我准备解此分式方程时,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可不可以用方程=来解?”我感到意外,但还是调整原来的计划,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现在整个工程都有乙队参与完成,之所以乙队不再像完全单独完成时要超期3天,主要是甲队参与做了2天。因此可以认为甲队所做2天的工作量就是乙队单独做三天的工作量。”学生所提的问题很新颖且富有价值,很有创意。于是,我调整原有的教学步骤,因势利导,引导大家讨论思考,从而形成了一个很有价值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有效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有意外才有生成,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意外大部分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意外”,开启学生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二、善待“错误”

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会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收获。因为,错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要“善待错误”,让错误变成新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及时认识到“错误”的价值,把握好“错误”造成的契机,积极引导,教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我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时,刚刚强调这个角必须是两条边的夹角,突然有学生在下面提出问题:这个角不一定是两边的夹角。然后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1),并振振有词地说道:无论怎样画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都是全等的。

我很惊讶这位学生得到的结论,虽然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但他所画的特殊情况是正确的。本想要进行巩固练习,再看到其他学生此时一脸疑惑,于是我调整教学计划,借助该学生的想法作一次深入研究。问学生:三角形除了直角三角形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很快回答还有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接着利用学生常犯的错误,全班开展一次大讨论,出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对角是直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如对角是钝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如对角是锐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若不能全等,“两边”还应添加什么条件呢?

“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巧妙引导,在学生头脑中刮起一阵“思维风暴”。虽然扰乱了既定的想法,打乱了教学秩序,但抓住学生的错误体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修正错误,提升认识,使得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样的调整,也使我认识到处理学生“错误”时不能草率,草率极有可能导致一个好资源的丢失。

三、呵护“插嘴”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的现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生“插嘴”不是“乱”,恰恰是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因此,对学生的“插嘴”不能简单地加以制止,而应该给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很多时候,“插嘴”带来的是学生即时喷发的灵感和智慧,呵护他们,会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

曾经发生这样过一件事,学完“切线长定理”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设BC=a,AC=b,AB=c,试求ABC内切圆的半径r。

设ABC的内切圆的圆心为I,它与ABC的三边分别相切于D、E、F。学生很容易想到解题思路:如图2,连结ID、IE,可以证明四边形IDCE为正方形,于是内切圆半径r=CD=CE,从而得到r=(a+b-c)。

正当要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学生却激动地站起来插嘴道:“还有其他的答案。”同一题怎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呢?我当时一愣,看看这个学生平时一直肯动脑筋的,就忍住,说:“请你来说说思路看吧!”学生答道:连结IA、IB、IC,如图3,SABC=SIBC+SIAB+SIAC得ab=ar+br+cr,整理得:r=,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该学生解题中每一步都很清楚,没有问题,有的学生列举了一些特殊的值来验证也完全正确,孰是孰非学生难以认定,一下子把渴求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故弄玄虚道:“其实这两个答案是殊途同归,你们还是想想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吧。”学生面面相觑,然后有所感悟,马上动手整理,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作为直角三角形应满足勾股定理,于是产生了如下思路:由a2+b2=c2变形可得:(a+b)2-2ab=c2,即ab=,将其代入r=得,r===。

由此可见,两个结果都是正确的,它们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差异,其本质是一致的。教师有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会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我们要学会倾听,时刻捕捉学生的思维信息,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的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3(4)

[3]童鹏.节外生枝处 时有暗香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园区 高职院校 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就是教学材料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教学设施,如图书馆;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家长;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和资料等都是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共享是指通过校际合作,共同使用教学资源的过程。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高职园区、高教园区都实施了教学资源共享,如常州、宁波、上海等地,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蒙古高职园区的成立使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一、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是发展的基础,为满足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建设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环境共生的高职园区是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共同的需求。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大都相继兴建了高教园区、高职园区,它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集约化的方式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的一种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为推行赶超型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创新,是一种以集约化方式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起步较早的常州市,在2004年建成高职园区,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设施共享、实训中心共享、师资和专业课程等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内蒙古高职园区应积极借鉴常州高职园区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办学的模式,整合六所高职院校的资源,在高职园区内实现教学资源在各个层面上的共享。

内蒙古高职园区于2007年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4636亩,计划投资13.5亿元,是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目前已颇具规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职院校已相继入驻,所设的专业涵盖了化工、建材、机械、电气、信息、金融、管理等几大行业,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虽然这6所高职院校在同一地区,但都是独立的办学主体,各自为政,划地为牢,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办学的竞争,专业、师资、设备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资源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又非常匮乏,没有达到“实行职业技术院校集中办学,有利于各院校共享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的初衷。所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其一可以为教师教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教育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其二可以集各院校办学优势之大成,优化资源配置,取长补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实现6所高职院校共生、共存和共赢,共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运行保障

1.建立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

教学资源共享必须有一个能够保障良好运行的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解决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各院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保障教学资源共享合理有序地进行。

首先,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各高职院校,成立资源共享的校际联合组织机构(资源共享校际联合会),其后成立各高职院校的分支机构(分会),以及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和督促检查各机构履行职责的督导部门,于是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织机构:

2.构建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是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上传、存储,为学院、教师、学生方便、高速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检索、下载及点播的高质量的、可复用性强、使用范围广的网站,此网站包括:课程共享、教师资源、实验室共享、图书资源共享、选课系统和在线学习系统等模块。

通过这个网站,有效集中了高职园区优质教学资源,为各个层次的教学需求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各学院的教学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潜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教学资源共享的地缘优势

高职园区的集合优势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最佳载体。高职园区的6所高职院校毗邻而居,各学院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往来与交流十分便利,也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如:学生择校选课后的上课,教师相互聘任后的上课以及师生去另一所学院的实验室或图书馆不用远行,因此,高职园区的建立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地缘优势。

三、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项目

内蒙古高职园区可实现优质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方面高度共享,达到校际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的目的。

1.优质课程共享:课程尤其是优质课程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核心。实现优质课程共享,首先应划分各高职院校间相同、相近的专业为几大类,如: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气、信息、金融、管理等,各专业大类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学分互认,各院校按专业大类推出本院校的优质课程,由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进行筛选,通过网站上的选课系统,供学生选课。学生跨院际、跨专业、跨年级选择课程学习,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师资共享: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应按课程和职称等教师信息统一建设园区教师档案和外籍、外聘教师资源库,为教师互聘打下基础。开办名师讲堂,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从而实现园区师资的共享。

3.实践资源共享:高职教育的特征是它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所以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内蒙古高职园区的各高职院校正是通过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和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化工学院的化工基地的设备是全区首屈一指的。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对6所院校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管理平台可以利用每所院校专业教学方案之间的时间差,安排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实验实训,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4.图书资源共享:园区的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各馆针对本院校的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研究的文献入藏,具有鲜明的馆藏特色,如果园区的读者办一张通用的借书证,就可以相互借阅,读物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单个高职院校的馆藏,既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要求,又可以使馆藏文献利用率最大化。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另一途径是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下建立图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6所高职院校的电子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师生可以在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上进行操作,阅览、预约、续借资料,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服务于师生的学习和研究。

5.教学设施共享:教学设施包括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等,通过教学设施共享平台和行政程序,彼此使用闲置的教学设施,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互促联动。

1.政府主要是对高职园区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各院校成立管理机构、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投入资金启动共享等。

2.各高职院校首先要摒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封闭的办学疆域,秉持开放办学、共同发展的理念,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其次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由学年制改为学分制。教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表明,学分制是推行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目前,内蒙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意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学分制,所以,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实施学分制。

3.媒体要加大宣传教学资源共享力度,增强社会,尤其是企业、学生家长对教学资源共享的关心、关注,使他们达成共识,即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具有集约优势,能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能够有更优的学习条件、更高的教学质量,以加强校企合作,强强联合,吸引生源,促进就业,达到内蒙古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目标。

总之,教学资源共享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教育资源共享符合中国教育制度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内蒙古高职园区应与时俱进,尽早实施教学资源共享。

本文为高等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高职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JSZ11252

参考文献:

[1]杨兴华.常州高职园区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杨兴华.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科技信息,2007

[3]沈兵虎.面向高教园区的教学资源共享研究.浙江学刊,2007(4)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1-02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但初高中历史有其明显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初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初中教师也应主动顺应初高中衔接的要求,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储备分析问题的基本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但目前的初中历史(包含在社会学科中)课教学,却出现了与高中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

一、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原因浅析

目前的社会(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方面,依据不同教师不同的观点而展开。这本是体现了新教材理念的做法。然而,有时却表现出宽大无边,缺乏必要的限制或依据而变得杂乱,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更普遍的是初中教师只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惧怕"超纲"而被同行所否认,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初高中严重脱节的问题。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老师觉得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许多该知道的知识,要用到的知识,学生多不知道,因为初中老师"没讲过"。

不少老师认为,初中阶段本来就是这个要求,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故对此原理不予涉及。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在今后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不知道这一原理,反而对涉及这一原理的知识理解上增加了许多困难。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少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一知半解,学习效果当然受影响。如果知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原理",则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危害

学生学习的不系统性,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更困难,高中阶段的学习,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学业负担实际是加重了。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原理,现在的初中教材中并未作要求,但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及高中的学习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比如对于理解我国春秋时期铁农具的出现,极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时期的改革之风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那么,为何变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如果懂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原理",对此问题的理解就不成问题了。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此问题并不真正理解,只是知道改革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死记硬背。

三、师源性初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取舍脱节的对策

1.依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取舍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一切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料,包括教材、教辅书籍、学生、教师等。既有预设资源,也有课堂生存资源。如何取舍,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即时需要。

如前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的阐述,讲明之后,对于朝代更替的认识,对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认识,都是极为有利的。对学生而言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因此,尽管初中教学中对此原理不作要求,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是应当讲解清楚。

2.依据《课标》精神取舍教学资源

当前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课程是开放的,评价是开放的,教学资源的组织是开放的。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基调,对于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来说,很有可能是无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资源。从而导致教学的放任自流,效率低下。

历史与社会《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强调:本课程追求的理念之一――贴近社会生活。这与高中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据此,众多初中教师强调,在社会学科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地方性。这本无可厚非,也是正确做法。然而,许多教师为了能体现这一点,不管实际是否需要,都将当地能联系的事、物、人统统汲取进课堂。

这实际上是曲解了《课标》的精神。是为了给课堂贴上"紧贴社会生活"的标签而为之的无效举动。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初高中衔接奠定基础,而且还会导致课堂像个大杂烩。课堂脉络不清晰了,学生该掌握的东西模糊了,分析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3.依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取舍教学资源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图式是认知的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科修养,学科思维方式,更加丰富的学科系统知识,这些都将为高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帮助初中学生构建更系统的知识结构,就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快地接受和培养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如八下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在讲明朝倾覆后,清朝的经济发展时,并未讲明清朝何时建立。其中有金政权的建立、清朝的建立、清军何时入关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清楚,那么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清晰脉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材料,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脉络。

4.依据教材使用地实际取舍教学资源

第8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网络资源;探究性学习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有助于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的优越性

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像和音像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并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及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和网站有关资源,大胆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2、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更强的交互功能

网络教学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因而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3、有利于形成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课充分利用了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教学上实施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使教学不再受教室、围墙等空间上的限制和课堂时间上的限制,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又有利于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现。

4、有助于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得以更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而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往往会使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网络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所有资料性的东西,是教师精心选择后在不同的网络中下载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链接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站,从而使学生可以看到更多、更贴近生活的报道和文章。由于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顺序结构,并且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而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何一结合点进入学习,通过方便的超级链接,又可以随时到达其他的站点,网络的畅通无阻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1、自主原则。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们表示,思想政治课利用网络资源,少了老师的满堂灌,多了自己动手、动脑和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

2、开放原则。网络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也拥有各种信息传播功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世界。一方面,网络教学是对传统的封闭式静态教学方式的大胆突破,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了解社会动态,科技水平,加深、扩展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自觉主动构建一个以课堂学习为主的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网络。

3、探究原则。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网络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因而网络教学客观上使学生从传统的单向式接受型学习向主动的选择性、创造性学习转变,逐渐形成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老师教授与学生主动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网络教学的开展,不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因为网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许多政治课教师在实践中体会到,进行网络教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比技术的掌握更重要。因此,完善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技术培训与教育观念的更新要同步进行。

2、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应较好地体现如下功能:一是完善的双向交流模式。学生可以通过BBS将学习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及时提出,教师也可以及时做出解答;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和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二是容易操作和学习,防止学生在网上迷路或者不明白学习目标,在网上漫无边际浏览,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三是生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良好的交互性能,如网上联系或作业,对作业及时批改并反馈信息等。

3、网络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容置疑的,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教师仍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和网络教学的设计者。无论是教学网页,还是搜集与教学有关的Internet网站,以及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进行精心设计。教师是网络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教学节奏上的控制上,特别是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到网络学习的乐趣。

当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会受到学校软硬件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但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实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