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7 10:26: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从疾病转归中发现问题尽管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许多疾病的治疗还是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特别是一些顽固性疾病、恶性疾病,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长期困扰着医学界。众所周知,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也很高,一旦复发,基本难以控制。本院普外科医师在追寻复发原因时推测,病灶区的神经丛内可能藏有毛细淋巴管,成为癌细胞转移的通道。实验室研究证实了这一设想,于是扩大了手术清扫范围,使术后复发率有所降低。这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一例患者、特别是难治性疾病结束后,应该认真地回顾分析,在不断提高疗效上下工夫。
临床医师应主导转化的进程
1确定研究框架包括设定研究内容:根据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确定,如研制新器具、研发新药品、创立新方法等;设计研究方案:如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支撑条件、技术路线、起止时间等;设立研究目标:证实临床假想而后提出新技术、新疗法;研发新的器具、药品、试剂等,解决某种问题。临床医师作为项目研究的发起者,必须完成好这些基础工程。
2搭建研究平台包括选择合作团队:根据课题特点寻求合作方,如基础医学、理工科学、工矿企业等。筹集实验设备:协调利用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资源,满足课题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需求;筹措研究经费:院内申请启动基金,立项申请国家基金,争取其他渠道支持等。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组织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相当精力。
3参与研究工作包括提供研究资料: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样本,整理相关诊治资料信息;配合研究开展:承担基础研究中的临床相关任务,如采集患者血、尿样本及其他技术操作等;实施临床研究:承担基础研究完成后的后续研究任务,如新药临床研究等。
4把握研究方向包括跟踪基础研究的全过程,始终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考量基础研究的每一步进展,及时剔除没有临床意义的研究结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基础研究的正确走向。如果没有临床医师的把握,研究往往与临床脱节,甚至误入歧途。
临床医师应催生转化的成果
1临床前研究包括少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安全性;适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大范围内试用,为临床应用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要协助把握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案、时间的长短、标准的掌握等,确保临床前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2临床应用包括观察临床疗效:进一步确认成果的有效性;查找存在问题:对群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再回到实验室进行研究,以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更完美的产品性能。如在血友病乙的治疗上,国内外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本院血液内科与某大学合作开展基因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过程很复杂,有的患者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又重新开展实验室研究,期待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
3宣传研究成果通过现场讲座、视频、发表文章等途径,及时宣传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获得其他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认同、接受。
4推进成果产业化协调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等相关链条,尽快实现成果的产业化。尽管这不是临床医师的责任,但是其参与使产业化的进程更快、更有效。本院医师在用于膑骨骨折治疗的聚膑器、用于大动脉血管瘤治疗的各种支架等器具的推广应用上,与产家密切合作,使产品应用于更多的医院。
5指导临床应用帮助其他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通过培养进修生、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疗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临床医师应促成转化的目标
1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医师要加强个性化的治疗研究,实现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为公共卫生循证决策服务,即E-E(ExperiencetoEvidencebase)。这是对临床医师的更高要求,也是转化医学的发展方向。如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临床医师要考虑到,哪些患者必须化疗,哪些患者可不用化疗。必须化疗的,也要以通用化疗方案为依据,合理调整,在化疗药物使用方式、方法、时间选择上,因人而异,妥善安排。这种精确的个性化的治疗,会提高疗效,节约资源,节省经费。
关键词基因组医学精准医学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步入“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新时代。精准医学主要利用疾病基因组学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大数据,通过基因诊断并以此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类、分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采用最新的个性化治疗等技术,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最有效的药物,最安全的剂量,对传统的医疗模式进行革命和创新。
基因组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迅猛发展。基因组医学是由诸多科学家在2003年为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时所提出的一个医学领域的新名词。基因组医学是以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相整合,从而将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这将是贯穿21世纪的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在基因组医学时代背景下,各临床专业科室都必须适应基因组医学带来的临床变革,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和临床相互融合且发展飞快的学科,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求其可以将相关知识致力于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遗传学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调整。因此,如何以基因组医学为导向,着眼于精准医学,推进临床医学教育,加强医学遗传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普及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对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思维等进行了改革。
1改进课程内容设置
我们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医学人才为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医学遗传学课程,而课程的设置、编排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进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1]
首先,对于基本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我们将围绕遗传病开展教学,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对遗传病基础有一定了解,课堂抽查课前预习效果。课堂上从临床遗传病常见病例着手,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其发病机制,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系统地介绍遗传物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再从临床遗传学角度开展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点和原则逐点介绍。
其次,根据医学遗传学课程发展需要,我们新增加生物信息学内容,介绍如何利用信息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技术,收集、整理、研究目前快速发展的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序列测定、结构解析和代谢组等领域的大规模数据,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实例,讲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通过病例为示范,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我们实验室收集到一个高度近视的隐性遗传家系,致病原因未明,我们先采用基因芯片进行连锁分析定位致病区间,然后对两个患者和一个正常人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对三个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检测到的患者共有的而正常人没有的外显子区间影响功能的纯合突变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定位致病区间的突变在家系内进一步筛选验证,最后成功定位到3号染色体189713156位置上的NLEPREL1基因一个GLN氨基酸的终止突变。该基因与胶原蛋白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此突变与带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退化表型的非综合征型高度近视有关。这样的案例式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涉及数千种遗传性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并存的特点。[2]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及相关遗传病的研究进展,我们同时开设了“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课程。“医学遗传学研究进展”是一门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基础的课程,它着眼于现代医学遗传学最新最受关注的领域,旨在让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它的课程内容紧跟国内外前沿,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最新进展设置讲座内容,结合教师当前研究的科研项目进展加以讲解,促使学生了解和关注医学遗传学的前沿进展。该系列讲座强调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掌握最前沿的科研进展。2改革课程体系
绝大多数疾病均与遗传相关,临床中每个科室都应不断更新对相关疾病的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医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应增加相关医学遗传学内容的介绍。例如,消化系统专业课,我们将增加消化系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神经内科专业课程,我们拟设置专门的神经内科遗传病及致病的遗传学基础的章节,系统介绍神经内科常见的遗传病种类、遗传学基础、分子和细胞系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遗传咨询要点。
将基因组学作为一个大平台,根据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上课的比重都不一样,把基因组医学与疾病基因组学灌输到临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核心知识点,并且把基因组医学、遗传病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等理念贯穿到临床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从基因组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防治与治疗的重要观念。通过打破常规,教授新的医学遗传学理念,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传统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让个体化医疗这一概念从理论中走向生活。
3教学思维,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
在教学上,我们率先突破常规的循征医学思维模式,建立以基因研究为导向,提倡精准医学的思维模式。“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精确寻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这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3]美国总统BarackObama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正式宣布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该计划的提出是集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体现了医学科学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临床实践发展的方向。[4]我们顺应时展潮流,率先将个性化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引入课堂,不断渗透精准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为引领学生建立个体化医疗的观念,需要我们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现有的教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我们积极推进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预防医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生将本科专业知识和医学遗传学知识重新组合,更具创新性思维。我们还成立了“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遗传学领域来,学生在实践课题或项目的设计当中,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并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来弥补自身不足。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效准确地处理数据显得愈发重要。以医疗大数据作为支撑,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是“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数据分析平台。我们与生物信息专业进行合作,将临床诊断中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再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临床中去,建立个体化医疗。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传授医学遗传学核心知识点内容,而且将精准医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基因水平上考虑对疾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要观念。
[关键词] 精准肝切除;肝胆管结石病;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6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043-03
肝胆管结石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病,治疗的方法也比较多样,肝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解剖性肝切除慢慢被精准肝切除所取代,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62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从而探讨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来我院就诊的62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1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发病部位、Child-Pugh肝功能评分等情况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医学影像技术检查证实为肝胆管结石疾病;②患者均无心脏、肾脏等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③所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疾病;④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且均对手术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⑤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术前及术后治疗措施;⑥患者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⑦患者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手术方法 研究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内容包括术前评估、手术规划、实施手术、术后管理等;对照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引流量、结石完全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1 精准肝切除 ⑴术前评估。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前进行CT或MRI等临床医学影像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患者发病部位以及疾病程度,并确定拟切除肝脏区域,判断病变部位与患者体内重要脉管之间的解剖学关系以及计算切除病变肝脏后剩余肝脏体积:①左侧(共21例患者)。肝Ⅱ、Ⅲ段切除患者为10例、肝Ⅱ、Ⅲ、Ⅳ段切除患者为9例、肝Ⅱ、Ⅲ、Ⅳ段+Ⅰ段切除患者为2例;②右侧(共8例患者)。肝Ⅳ段切除患者为3例、肝Ⅵ、Ⅶ段切除患者为2例、肝Ⅴ、Ⅷ段切除患者为1例、肝Ⅴ、Ⅵ、Ⅶ、Ⅷ段切除患者为2例;③双侧(共2例患者)。肝Ⅱ、Ⅲ 段+Ⅵ段患者为1例,肝Ⅱ、Ⅲ、Ⅳ 段+Ⅶ段患者为1例。⑵手术规划。术中应用B超、胆道镜等医学技术对患者体内结石以及胆管病变情况进行及时了解,确定患者实施肝脏切除时切缘、切面累及管道等情况,确保患者实施肝切除后体内剩余肝脏能够保持解剖结构完整性;⑶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采用右上腹反“L”型切口,实施横断式切断各病变肝段、肝叶的Glisson鞘切除手术,对第二肝门中肝静脉进行解剖,其目的在于进行肝切除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出血量。手术实施全过程均在医学影像监视下完成,从而准确切除病变肝脏,并及时检查是否完全清除结石,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病变肝叶、肝段门静脉支插管或B超引导下穿刺,并给予美蓝染色。实施肝脏病变区域切除时,应用超声刀或电刀对肝脏内部较小管道进行切除止血,或对管道系统采用小纹式钳压砸法以及0号丝线对其进行结扎,从而保证患者体内预留肝脏的解剖学结构完整性以及肝功能充分代偿,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⑷术后管理。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引流,保持引流管畅通,给予常规抗生素给药,术后尽早进行适当活动,并适时进食,尽早停止输液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2.2.2 非规则性肝切除 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前进行CT或MRI等临床医学影像检查,但并不以肝段、肝叶为单位进行肝脏切除,目的仅在于确定患者发病部位以及疾病程度。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实施手术治疗。术中将患者体内第一肝门进行阻断,之后使用大块钳夹肝组织、对肝组织创面进行缝扎,手术操作者应快速将病变肝脏切除完成,之后将肝脏手术切除后创面给予大针对拢缝合。对患者进行Pringle手法给予间歇性入肝血流全阻断措施,之后进行肝脏切除手术,其目的在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情况。阻断与释放间隔时间为15~20 min,释放阻断带持续时间为5 min,以此反复进行阻断。患者术后管理措施同精准肝切除患者。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中输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比
见表2。研究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较对照组患者使用手术时间较长,但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中输血情况
见表3。研究组结石完全清除率高达93.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5%(切口感染2例)、术中输血率为6.45%,对照组分别为67.74%、22.6%(切口感染4例,胆瘘1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16.1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常规治疗方法是实施外科手术,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为临床进行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且传统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较大手术创伤,术后康复进展缓慢,对其术后生活质量也造成一定影响[1]。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文医学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治疗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现在临床提倡的手术目的为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康复,因此精准肝切除技术得以在临床推广使用[2]。
肝胆管结石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结石与病灶清除,是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3]。大多数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体内发生病变的肝脏往往表现出萎缩或纤维化,因此利于手术操作人员将病变肝脏与健康肝脏组织进行区分,准确切除病变区域[4]。但若患者合并出现肝管狭窄情况,则其体内肝脏则将出现“萎缩-肥大反复综合征”,因此导致患者体内肝门发生移位现象,妨碍手术操作人员的视野显露,加大手术难度[5]。若患者同时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则其体内侧支血管密布,手术操作更为困难[6]。因此对此类患者进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将会出现过多切除健康肝脏组织或未完全切除病变组织等情况,不利于患者达到较为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7]。由于精准肝切除选择肝脏的解剖面分离肝脏,能避免伤害较大的血管和胆管,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数据显示,研究组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精准肝切除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肝脏外科治疗理念以及技术体系,包括术前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手术方案规划、术中精确操作以及术后全面管理等内容[8],其目的在于对患者体内目标病灶进行彻底清除,且确保切除后肝脏尽量保证其解剖结构完整性以及功能完整性,并对术中患者出血情况以及全身手术性创伤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与减小,患者术后具有最佳的康复效果[9],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精准肝切除技术手术特点及注意事项[10]:①术中对患者进行病变肝叶、肝段门静脉支插管或B超引导下穿刺,并给予美蓝染色,其目的在于患者肝脏完成美蓝染色后,切除的肝段或肝叶部位将有更为清晰的边界,因此利于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准确的手术操作;②精准肝切除手术将对患者肝内、肝外管道进行充分细致的解剖,离断肝组织,因此可对患者体内病变肝脏部分进行彻底清除,结石完全清除率较高,而实施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时,主要目的在于清除患者体内肝脏病变部位,但术中操作者往往具有较大顾忌,担心切除多于健康肝组织,因此完全清除结石率较低,患者往往术后出现遗留病变,对照组的结石清除率达到67.74%,而研究组高达93.55%,对照组清除率低的原因主要与非规则性的肝切除是以清除病灶为主要目的,而不在术中精确地划定切除范围和不对肝内外管道进行解剖和分离肝组织等有关;③由于精准肝切除手术时间较长,数据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因此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对于手术治疗耐受性,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从而有效降低异常情况发生率,保障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术前应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急救准备,若术中患者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措施;④术前进行全身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对于患者出现的不同合并症,如合并肝叶萎缩、合并胆管狭窄等,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精准肝切除技术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1],且患者体内结石完全清除效果较为满意,因此,精准肝切除是应用于临床肝胆管结石病治疗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aito S,Yamanaka J,Miura K,et al. A novel 3D hepatecto my simulation based on liver circulation: application to liverresection and transplantatio[J]. Hepatology,2011,41(6):1297-1304.
[2] 董家鸿,黄志强. 精准肝切除——21世纪肝脏外科新理念[J]. 中华外科学杂志,2009,47(5):1601-1605.
[3] Yamamoto Y,Ikai I,Kume M,et al. New simple techique for hepatic parenchymal resection using a 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 and bipolar cautery equipped with a chanmnel for water dripping[J]. World J Surg,2009,23(10):1032-1037.
[4] 董家鸿. 精准肝脏外科的现念和临床实践[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2,11(1):8-10.
[5] Chen DW,Tung-Ping Poon R,Liu CL,et al.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hepatectomy for hepatolithiasis[J]. Surgery,2012,135(4):386-393.
[6] 董家鸿,何营,张文智,等. 精准肝脏外科技术在复杂肝脏占位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J].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1):1610-1615.
[7] 董家鸿,黄志强,蔡景修,等. 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17(6):418-420.
[8] Eguchi S,Kanematsu T,Arii S,et al. Comparison of the outcomes between an anatomical subsegmentectomy and a non-anatomical minor hepatectomy for sing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based on a Japanese nationwid esurvey[J]. Surgery,2012,143(4):469-475.
[9] 韦杨年,黄海,莫世发,等. 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1):67-72.
[10] 姜洪池,刘连新. 精准肝切除方式选择的挑战与思考[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1,10(1):4.
关键词:医疗大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精准医疗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data is more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medicine statistics, medical data mining method, and no consciousness to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of application is for the medical industry br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 We introduce the four part of the med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data in various fields of life sciences, point out that Life Sciences data is the core of the medical data. A case study is appli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big data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Medical big data;Life Sciences data;Precision medical
随着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医疗数据的存储,分析,传输是医学信息领域研究的热点[1]。近年来,随着"36212工程"等改革工作的推进[2],国内医疗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区域医疗,医疗集团等新兴医疗组织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医疗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医疗数据是摆在医学信息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
目前关于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更多是延续以往的医学统计,医学数据挖掘的思路,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深化,对医疗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机制重要作用。本研究整理了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提出以生物科学数据为主的医疗大数据建设方案。
1医疗大数据的来源与组成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和观点,我们认为现阶段医疗大数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四部分:临床数据,医疗费用数据,个人行为数据,生命科学数据。
1.1临床数据 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现有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EMR),健康档案(HR)等,主要是在诊断,治疗,随访过程中产生的血压,血糖等个人体征信息。此类数据可以应用于临床决策支持,临床数据对比,药品研发,地方病治疗,基础医学等领域的研究[3]。
目前临床数据特点是数量大,范围广,相关研究较好的一类数据,被视为主流的医疗大数据构成。然而此类数据研究主要的挑战是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易进行后期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分散在各类医疗机构中,难以获取,数据质量差,可靠性不高等问题。综上,除去部分信息化程度高,标准化好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对象,大量的临床数据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短期之内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1.2医疗费用数据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世界范围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此问题将愈发严重。现阶段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很多,其中医院方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激励医护人员开更多的处方,做更多的检查来获得利益,患者方由于现行的医疗保险体制的不公平性导致部分患者负担的医疗成本较低刺激了不必要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医疗费用的研究一直是医学信息研究的难点,意义重大困难突出。首先是医疗费用数据不公开,导致相关的研究只能分析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医疗费用数据,时效性差,无法准确反映正在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方法过于简单,医疗保险机构掌握医疗数据,但是对过度医疗行为的识别方法,惩罚机制等的设计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论证。医学信息研究人员熟悉方法,但是缺乏开展研究的数据,只能望而却步[4,5]。
医疗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通过实时收集,分析各类医疗数据,以及通过应用各类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过度医疗行为,以数据为证据配合临床路径等相关医疗行为监督体制,纠正过度医疗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研究和应用初期会受到来自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抵制,而这也是开展此类研究的难点所在。
1.3个人行为数据 个人行为数据主要来自于类社交网站,购物信息,WEB点击等个人在虚拟空间留下的痕迹。结合健康档案,临床数据,个人行为数据可以挖掘特定人群的生活模式和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方病,流行病,职业病预防和治疗,相关药品研发,用药提供指导。
目前个人行为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数据源,相关的研究开展的较少,突破了现有的医学信息研究领域。但是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此类数据的重要性将愈发明显。目前电子商务领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开展较好,在消费行为预测[6],消费模式分析都取得很好的成果[7]。而医疗大数据领域开展个人行为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方法,这也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同传统的医疗行业结合切入点。
1.4生命科学数据 现代生命科学以中心法则为起点,经过基因测序,RNA干扰,基因编辑等几次大的创新,目前已经产生了空前规模的数据,发展一套完备的数据分析技术。生命科学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现阶段的生命科学数据有代表性数据库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基因序列数据库Genebank,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IR,疾病数据库OMIM,药物数据库Drugbank,通路数据库KEGG等一次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种类繁多的二次数据库。除此之外随着生命信息研究不断深入千人基因组计划,宏基因组,各类组学的研究都正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存储,处理,分析这些数据毫无疑问是大数据技术研究范畴。
利用生命科学数据诊断和治疗疾病,已经逐渐从实验室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开展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项目。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团队发现胎儿脱落的DNA能直接进入母体血浆,进而可以通过检测母体外周血中的胎儿DNA的方法检测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从而开启了无创基因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8]。进过多年研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实现商业化[9]。如何利用不断出现的测序数据和技术,预防疾病,完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精准医疗等内容将是医疗大数据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10]。
2医疗大数据数据挖掘平台设计
医疗大数据由于自身特点,需要有不同于传统的技术。目前主流大数据的技术包括了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数据库,NoSQL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技术等[11]。医疗大数据的特点决该领域的研究必然是多学科交叉。
根据现有的大数据技术,结合医疗大数据的特点我们设计基于Hadoop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导入,数据分解等部分,见图1。
3应用案例
随着高通量的生物分子识别技术进步,为人类研究癌症提供了大量的多组学数据。原癌基因癌变,抑癌基因和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失活是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然而癌症基因中组合遗传变异的复杂性导致识别癌症相关模块以及描述其生物学功能成为很大的挑战。
研究利用多种遗传变异因素设计了多因素介导的功能失调癌症网络核心模块识别平台用于研究多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存储技术存储多维基因组数据(DNA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基因表达和microRNA表达谱等);利用R语言开发核心模块识别程序;采用RHIPE技术连接数据和R程序;采用JAVA实现WEB界面和数据可视化。实现癌症数据的存储,传输,识别,可视化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为癌症的诊断,精准治疗提供基础,见图2。
4展望
现阶段国内医疗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既有医疗数据标准不统一,获取困难,数据质量差等客观因素,而研究人员对医学信息自身的理解,对将医学问题与新兴技术结合的能力,对学科交叉的认识都存在不足。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生命科学数据为核心,以行为数据,诊疗费用数据为辅助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部分示范性的工作,引导医疗大数据从科研到应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罗阳,等.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与平台建设构想[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
[2]尹聪颖.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从"35212"变成"36312"[N].中国数字医疗网,2013,09,04.
[3]罗旭,刘友江.医疗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
[4]李学沧,白雪峰,刘跃娟,等.异常医疗行为识别研究[J].智慧健康,2015,1(2).
[5]楼磊磊.医疗保险数据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和系统[D].浙江大学,2015.
[6]樊志文.顾客消费行为预测--基于RFM与灰色GM(1,1)模型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
[7]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饮外卖市场大学生消费群分析--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04.
[8]张军,卢煜明.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
[9]季修庆,林颖,,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非高龄孕妇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02).
【关键词】激光治疗;耳鼻喉疾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87-02
引言
激光治疗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是激光光学和耳鼻喉科学的结合。耳鼻喉疾病所需解剖的部位一般都比较深,这就要求进行耳鼻喉手术的必须准确,精准。而激光具有的强方向性、高亮度等特点正好满足了耳鼻喉疾病手术的要求,这也是能将激光应用于耳鼻喉疾病手术的基础。激光束可以通过耳鼻喉等器官的本身的内镜系统,在看不见摸不着,传统手术刀触及不到的地方进行精密的显微手术。随着激光学和耳鼻喉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激光器正在不断加入到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当中,新型激光器的应用不断地扩大着所能治疗的耳鼻喉疾病的种类。
1激光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应用
慢性扁桃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都有可能导致心血管、呼吸、关节及肾脏等器官并发症的出现。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很多人都是选择将扁桃体切除的方法。这种方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虽然有效,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很容易产生免疫功能缺陷、鼻窦炎、鼻息肉、慢性咽炎及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为了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出现。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不完全外科手术对慢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方式上。激光治疗就是一种不完全外壳手术,利用激光切除扁桃体的好处不仅能将病变正确地切除,而且可以再手术之后,切除组织可以在未切除组织的刺激下使其修复,从而使扁桃体功能尽快获得恢复。除此之外,利用激光治疗慢性扁桃体炎还是一种微创手术,不仅能够快速恢复,还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国外专家通过对激光隐窝切除和激光扁桃体切除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手术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状况。还会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扁桃体切除症。不完全手术仅将器官的病变部分切去,从而依然能够保留完整的器官。但也会导致扁桃体对细菌及组织的抗原冲击的易感性大大降低,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KTP激光光源是最理想可应用与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光源。激光扁桃体切除术比较适合治疗慢性增生型炎症,激光隐窝切除术则更适合应用于潴留性炎症。但值得注意是采用激光手术,手术创口愈合的速度会很慢,要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辅之以抗生素或者是止痛剂,防止疼痛或后期感染的产生。
2激光治疗在耳部疾病中的应用
激光在耳部疾病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鼓室积液、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儿童丧失听力。传统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主要采取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但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随着激光治疗技术在耳鼻喉治疗中的逐渐普及,也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带来了一丝希望。经研究,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反复发作的病程大于三个月以上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根据国外医学专家学着做过的大量实验证明,利用激光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愈率可以高达42%,在对这些患者的跟踪观察和研究爱中发现,激光治疗的患者在半年后,其疗效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而传统的手术方式,虽然治愈率远远高于激光治疗的治愈率,但是相对于激光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比激光治疗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多,而且很容易造成没有发生病变的组织的损伤,这些缺点利用激光治疗手术的方法都可以很轻易的解决。
虽然激光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有以上众多的优点,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经研究证明,激光治疗目前仅适合应用于具有非变态反应和外耳道狭窄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中耳炎患者,并不十分适用于久治不愈的慢性分泌中耳炎。同时在激光治疗的过程中,中耳孔道能持续开放的时间取决于激光能量参数,同时也受激光鼓膜所打孔的形状的影响。鼓膜愈合所需要的时间也受激光打孔的时间或者大小影响。激光打孔时间越长,打孔越大,所需的愈合时间就越长。
3应用激光治疗耳鼻喉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发展,激光技术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当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各种激光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人们对激光治疗耳鼻喉疾病的优势越来越认可。但是同时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激光治疗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激光治疗的缺点。在治疗中注意度的把握,激光技术虽然可以治病,但是利用不好却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激光手术的创面愈合速度比较慢。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对激光能量的把握也很重要,能量过小,治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能完全治愈。如果能量过大,则会导致组织损伤程度过重,还可能引起创面感染或是癖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出现。此外,不管利用目前临床常用的Nd:YAG、CO激光还是PDT疗法中哪种疗法,其强大的穿透性都会使不管体表还是体腔九毫米以内的组织坏死而产生癖痕或者使皮下组织纤维化。
应特别注意的是应用激光治疗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时,手术中要对给氧浓度进行严格控制,注意给氧与激光发射的有关动作的互相协调,以防止因氧气而产生燃烧。这样做可以避免因麻醉给氧不足或是激光束本身所产生的气道内燃烧的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甚至因此丧命。
此外,激光治疗耳鼻喉疾病还会引发包括出血、局部感染、皮肤屡道、肺水肿、呼吸困难、吞咽痛苦、吸人性肺炎等在内的并发症。
结语:目前,激光治疗技术已经在耳鼻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的技术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因为其具有的种种传统手术所不能达到的种种优点而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方法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但是在激光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心,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定,并及时在临床治疗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激光技术在治疗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向月应,唐林卡,王惠,曹国辉,黎业生低温等离子刀治疗慢性扁桃体炎33例疗效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06(01)
[2]汤慧玉微波热凝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J] 水电医学杂志 2000(02)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3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4结论
1精准外科理念与精准肝脏外科的内涵
精准外科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科技与传统外科融合及集成以及优化形成的低耗、高效、优质的新型外科模式和技术体系。精准外科以对病情的精确定性、定量分析和预后的准确判断为基础,兼顾病家心理、精神及社会状况的综合考量对治疗方案做出个体化循证决策;继而高精度和高效率地规划与实施以定量化、微创化、可视化、可控化、标准化为特征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旨在实现以最小创伤侵袭、最大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耗费、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理想目标(简称4M目标)。这一全新的外科理念涵盖以手术为核心内容的外科治疗全过程。与传统外科模式比较,精准外科一系列特征包括遵从以恢复人体结构功能完整性为核心的全维健康理念,强化循证外科决策与基于循证评价的外科技法优化、实施精确量化的标准诊断和治疗流程、重视手术损伤控制和微创化外科处理、推行针对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医疗实践、倡导现代科技与传统外科经验的融合并追求效益/耗费比最大化等MJ。精准外科理念在肝脏外科的演绎即精准肝脏外科。精准肝脏外科旨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肝脏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出血、减少肝脏组织损伤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患者获取最佳康复效果。精准肝脏外科作为一种全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体系,是21世纪进一步提高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效果的必由之路。
2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技术支撑
精准肝脏外科模式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必须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平台才能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体系。随着解剖影像技术、功能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高效能外科手术器械以及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现代外科技术呈现出定量化、微创化、可视化、可控化、个体化和标准化的发展特征。在肝胆外科相关技术领域,解剖影像和功能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医生能够在术前精确评估肝脏病变范围、预测剩余肝脏体积及代偿功能,从而确定充分、必要和安全的肝切除范围。现代影像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基于肝脏影像学检查的集三维重建、几何测量以及虚拟手术为一体的数字外科平台,藉此可以准确分析肝内复杂管道系统的分布、走行、变异及其与病灶的毗邻关系,为制订精准的肝脏手术规划提供了高效率、智能化辅助工具‘5|。控制出血、肝实质离断和术中信息导航等外科技术的成熟、精密手术器械的发明和专科麻醉技术的进步,为实施精准肝脏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3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临床应用
精准肝脏外科普遍适用于所有需要手术治疗的肝脏良、恶性疾病,有助于在治疗有效性、手术安全性和干预微创化3个维度上同步实现外科治疗水平质的跃升。肝脏手术的有效性在于彻底祛除目标病灶,安全性在于剩余肝脏功能充分代偿,微创化要求以最小的创伤代价完成安全而有效的手术,3者之间密切联系又彼此制约。切除足够大范围肝脏以彻底祛除目标病灶的病理学要求与最大化保留足够剩余功能性肝脏的生理学原则之间存在冲突。肝脏手术本身是一把通过造成创伤而治愈肝脏疾病的双刃剑,安全有效治愈肝脏疾病的要求与手术创伤侵袭的风险之间也存在矛盾。因此,精准肝脏外科的关键是在彻底祛除病灶、最大肝脏保护和最小创伤侵袭3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其理念则贯穿术前评估、手术规划、手术作业和围手术期管理的全过程¨J。
3.1精确术前评估
精确术前评估是精准肝脏外科的基础。即全面、准确评估肝脏病变的侵袭部位和范围、肝内重要管道结构受累情况、肝实质损害程度及肝储备功能、患者体能状况及重要脏器功能,为手术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是设计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常规的超声、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获得对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的肝脏病变形态和解剖结构信息。多排螺旋CT、动脉造影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高场强MRI、超声造影等高分辨影像手段能检出直径<10mm的肝内微小肿瘤,从而显著提高了对肝脏病变评估的精确性。基于断层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而生成的肝胆系统数字三维视图,可全景式真实再现患者的肝脏病变形态和解剖结构,有助于外科医生从整体上、多方位观察评估病灶与重要脉管结构的关系”】。肝切除安全限量主要受制于肝脏功能的代偿极限,以保证剩余肝脏功能充分代偿为前提。不同个体或不同疾病性质的肝病患者之间功能性肝脏体积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肝切除安全限量不应以肝切除量的多少和肝切除术式来衡量,而应以所必需的剩余功能性肝脏体积来度量。我国肝胆外科学界的学者在2011年提出了“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专家共识(2011版)”,对预测肝切除安全限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MJ。正常肝脏的肝切除安全限量是预留肝脏体积≥20%标准肝脏体积。联合Child分级和ICG排泄试验可对伴有慢性肝病患者的安全肝切除限量做出预测。ChildC级是任何肝切除的禁忌证;ChildB级或伴ICGR15清除率>40%的ChlidA级患者只能行肿瘤切除术;对于ChildA级患者,若ICGR15<10%,肝切除后预留肝脏体积应i>40%标准肝脏体积;如果ICGR15为10%~20%,预留肝脏应I>60%标准肝脏体积;如果ICGR15为21%~30%,预留肝脏应≥80%标准肝脏体积。
3.2精密手术规划
精密手术规划是精准肝脏外科的关键。精准肝脏外科手术规划是基于现代外科的4M目标,对具体患者未来外科治疗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刻地考量而量身定制的整套医疗方案。这一医疗方案以手术作业为核心内容,也包括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长远医疗处理和健康管理。精准肝脏外科手术规划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并高度个体化,一方面通过对患者的精确评估,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各个方面获得病情实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评价各种肝脏手术方法的最佳证据并结合传统肝脏外科经验,制订针对个体患者的最佳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不同于传统外科模式下的粗略手术计划,精准肝脏外科的手术规划具有高度系统性、精确性、预见性和可控性。精准肝脏外科手术规划的核心要素包括:确定彻底祛除目标病灶的必要切除范围;确定保证剩余肝脏功能代偿的必需保留范围;拟定适当肝切除范围和合理手术方式;预留肝脏体积、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与保护;设定最佳的肝实质分割平面;预见需要切除或重建的脉管结构;评估手术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处理对策;确定手术流程、关键技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1,7J。
3.3精工手术作业
精工外科手术作业是精准肝脏外科的核心,其要点在于:(1)简约高效流程、准确定位引导、精细解剖处理;(2)微创化手术操作,最大限度减少出血和减免剩余肝脏的组织损伤;(3)可视化解剖处理肝内外重要脉管;(4)掌控手术安全底线,回避或化解手术风险。实现高精度和高效度的精工肝脏手术作业有赖于:(1)手术医师对肝脏解剖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2)通过影像学手段熟知手术患者肝脏病灶及其与肝内管道结构的立体关系;(3)预见术中难题并有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4)依照手术预案有条不紊地操作并灵活处理术中意外事件;(5)善用各种外科手术器械的娴熟技法和丰富经验。
3.4精良术后管理
精良术后管理是精准肝脏外秫钧重要保障。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采用一系列旨在加速创伤愈合和减轻创伤反应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加快患者的康复。对于存在肝功能衰竭危险因素的手术患者,包括肝实质严重病变、肝储备功能低下、剩余肝脏功能性体积不足、肝脏长时程血流阻断和术中大出血等,制订和实施维护和促进肝脏功能恢复的处理方案则更为重要。
【关键词】数字化X线技术;口腔整形;根尖片
口腔整形之前,临床医生常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详细了解患者的口腔情况。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是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新技术,对口腔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X线平片很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一系列的组织结构不清及边缘模糊等。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通过把光信号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显示在显示器上,减少了其他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亦提高了效率[1]。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口腔整形患者206例,均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进行辅助检查,其影像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口腔整形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3例,女性96例,年龄13~36岁,平均年龄15.1±2.5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D型牙科X线机、Digora系统设备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检查。
1.2检查方法:
1.2.1首先将CCD 传感器置置于患者口内所拍摄牙的腭(舌)侧,采用传统根尖片的分角线技术摄影。患者、水平角度和 X 线中心线与传统根尖片摄影方法相同,但选择垂直角度时因 CCD 质硬、厚,且不能弯曲,不易贴近牙齿和颌骨的腭(舌)侧,不易与牙龈紧密贴合,故应选择校正的垂直角度投照。
1.2.2数字化成像操作:曝光时间选用 0.08~0.16 s,曝光后通过Digora系统去除塑料封套,再将影像板放入Digora扫描器,关闭扫描器窗口进行扫描,此后读出装置将数字化X线图像读出,并显示在监视器上,进行后处理之后,将最为清晰的数字化图像用佳能打印机打印出来。
1.3评价标准:对根尖片数字化图像质量分成优、良、差三个等级。优秀:被检查牙齿位于图像中心。牙齿结构完整,垂直角度正确;正确的水平角度,即牙齿的邻面不重叠;正确的X线中心位置其他结构无重叠;照片具有明显的对比度和合适的清晰度。良好:有一项未达到优秀标准。较差:两项或两项以上未达到优秀标准。
2结果
本组206例数字化根尖X线片图像质量分为:优秀为165例(80.1%),良好为34例(16.5%),较差7例(3.4%)。对于处于良好及较差的数字化X线片中,包括:图像边缘切空较轻的21例;图像清晰度及对比度模糊的10例;牙齿长度变长或缩短的5例;图像清晰度锐化过度或图像严重失真的5例。
3讨论
上世纪80年代末,法国首先将直接数字成像系统应用于口腔医学,由此第一个口内X线摄影术RVG被发明[2]。而现今最新的数字化X线系统,则包括:信息采集部分、信息转换部分以及信息处理与记录部分。其原理在于可以把IP置于扫描器中,并转化为模拟电信号后,再次转换为数字信号。一般扫描在半分钟之内既可以完成。图像直接出现在电脑显示器上,非常方便快捷。
数字化X线牙片与传统根尖片相比,其优点包括以下几点:①数字化X线牙片无需胶片,X线图像能够实时的显示在电脑显示器上,不必显影。此外,其曝光及影像诊断的时间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小了器材的损耗。同时,其曝光时间可由低到高,不影响影像分辨率,这也让患者收到的辐射水平降低,更加安全。②数字化X线牙片摄像的宽容能力很强。传统根尖片需要根据被照牙随时增减曝光条件,而数字化X线牙片仅仅采用单个档位的曝光时间就能够完成所有牙位成像[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曝光后获取的数字信息既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又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操作上更为简便。③根尖片数字化摄影技术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图像的各个局部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进行再加工处理,如对图像进行亮度、对比度调节,边缘增强、黑白反转、三维重建,局部放大,伪彩复制、存盘等[4]。这些都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获得更多更为精准的口腔内的细微诊断信息,这也是传统根尖片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④数字化X线根尖片技术还能够将照片复制、打印。这对制作患者的病案资料的工作来说,无疑是高效流畅的,因为可以采用电脑自动完成,可随时调用、检索照片。
数字化X线根尖片应用于口腔整形中的不足点包括:①数字化牙片技术采用的CCD 质硬、厚,由于 CCD 板的厚度和硬度,投照时必然跟牙根尖产生角度[5]。②尽管Digora系统在电脑显示器上所显示的牙齿及根周组织结构亮度可调,影像清晰。但一旦将其生成为纸制打印报告时,则会发生部分细节信息的脱失。由此可见,打印在纸上的图像其总体显示效果不如传统的根尖片摄影报告清晰。③对专业技师的要求较高。首先,在照片投出以后,先要调整其清晰度和对比度,直到其可以达到最佳诊断效果时,进行发送到系统网络中[5]。但是,准确并快速的调整其清晰度和对比度尚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才能熟练掌握,否则速度过慢或图像清晰度不够,都可能影响患者诊断。
尽管目前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随着电子软件的开发以及性能更为优良的感光材料的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克服以上这些不足,取代传统根尖片而广泛应用于口腔整形领域。
参考文献
[1]肖玲.根尖片数字化X线摄影术在口腔医学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02)
[2]姜毅.口腔X线摄影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05)
[3]张万林,张刚,马绪臣.根尖片平行投照定位装置的研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