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7 16:09: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模式的盈利逻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文提出了一个冰山动态反馈模型用于研究商业模式演变,并应用其对“罗辑思维”商业模式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罗振宇根据其所处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对“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迭代创新,从最开始的粉丝自媒体,到电商自媒体,再到后来的社群自媒体,都有着其深层的逻辑性。早期的“罗辑思维”是“明星+经济人”合作模式,并且是对自媒体行业的初步探索,依赖于罗振宇的个人魅力,采用优酷广告分成和会员收费的模式很自然;随着微商的兴起,“罗辑思维”找到了一条电商变现的捷径,这个时期罗振宇刚和申音分手,团队建设和产品开发都需要相当的资金,这个模式事实上也证明了确实快捷有效;融资完成后“罗辑思维”开始了新的商业模式探索,这一时期团队稳定,资金充裕,商业社群化逐渐成为趋势,罗振宇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化,积极构建社群自媒体商业模式。罗振宇表示,今后有相当一段时间,“罗辑思维”将处于社群自媒体这个阶段。
“罗辑思维”商业模式成功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内容、品牌、社群,其中社群是最关键要素。“罗辑思维”商业模式的成功关键要素总结如图7所示:
2、管理启示
(1)内外部环境是企业商业模式变革的隐性知识以及内推动力。环境变革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导致定位、业务、盈利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带动不同的企业设计和规划。变革的频次则取决于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方式和速度,一成不变的公司是不存在的。在本案例中,“罗辑思维”经历了三个商业模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外部环境截然不同。每一个阶段商业模式的变革,实际都是在内外环境综合考量下做出了理性选择,而价值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则是选择后结果的具体表现、
(2)未来商业社会的核心动力在于社群,社群经济逐渐成为趋势。工业社会的逻辑是扩大规模,而互联网社会的逻辑是提升影响力。“罗辑思维”成功的本质是互联网社群经济,社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影响力度有多大。只有客户变成用户,用户变成粉丝,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社群。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口标,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微信这样的高效率工具以后,社群才得以飞速发展。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没有社群的品牌,其竟争力是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商业可能是一个小而美的社群逻辑,而不一定必须是用户量支撑的规模逻辑。
(3)企业家个人魅力在早期起关键作用,后期则依赖于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的成熟。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往往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要素,对于自媒体行业更加明显。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以内容为主,但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这种价值并不大。因此,罗振宇并没有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缀,而是选择通过展现清晰的人格赢得粉丝。但企业家人格魅力的作用会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逐渐被组织管理和商业社群替代,因为粉丝经济难以持久繁荣,而社群经济可以。真正的社群经济,可以为特定群体提品和服务,促进群员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群员的自主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有创意的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情感价值和商业价值,如同一个自行运转不断进化的生态圈。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的不断重视,关于商业模式的创业路径层出不穷,经过研究人员不断地归纳与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路径得到了更加规律的提炼与总结,商业模式的创新理论是以创新顾客价值为基础,获取顾客价值创新及传递的方式,进一步了解顾客价值的获取机制的过程。
一、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往年一样实时通信用户始终在中国网民中占有极大的领域,同时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商务类的网络用户的规模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新的应用领域,例如手机网络,近年来,手机网络用户的数量在稳步增长,而手机视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人,与其他任何一种产品相比,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发展优势,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平均成本较低甚至趋近于零。
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企业创造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降低企业库存。
二、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企业要想在根本上进行创新改革,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简单地进行产品推广使用,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不可模仿与复制的,其实不然,大部分的商业模式是可以进行模仿的,只是根据模仿企业的不同,模仿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模仿难度的方式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同时相关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增设入行的门槛来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1]。例如由马化腾创建的腾讯QQ,腾讯QQ与其他网络聊天工具相比,更加懂得去应对用户的需求,除了提供全面的中文服务之外,还利用注册及使用都免费的商业模式对QQ进行推广,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腾讯QQ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对腾讯QQ系统内部的一些附加产品进行收费,这一商业策略,不仅可以对腾讯QQ的使用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企业内部的商业模式只有不断进行拓宽才能持续为企业提供盈利,不管是相关的用户构成还是相关的业务活动构成都要及时进行更新与改造,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选择不仅可以扩大该互联网企业的用户基数,同时也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网络效应,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二)不断开展新业务,扩大用户价值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比较混乱,盲目性越来越大,受利益的驱使,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商业模式时根本不注重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只是盲目地跟风,与其他商业模式相比,发现自身企业的发展优势,在专业上胜过其他互联网企业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汇总及研究,创造出一个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独特的用户价值,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全面的整体布局的设置,相关的互联网企业要想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就必须对现有的业务价值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认识,进而不断创新发展新的业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在线生活服务[2]。还是以腾讯QQ为例,腾讯QQ始终领先于其他聊天工具,位居网络聊天工具首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腾讯QQ善于利用自身用户基数大的优势,不断进行业务模块的扩展与开发,并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效应对新的业务模块进行宣传与推广。所以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应该学习腾讯QQ的商业模式,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企业业务模块的扩展,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及应用的便利性,在保证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不断增加利用虚拟销售获取的经济收益。
(三)积极与第三方运营商合作,互利共赢
互联网企业的良好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每个互联网企业都有其特有的发展优势,但是却也存在着自己特有的不足之处,所以相关的企业只有学会与企业进行合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利用其他企业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创造出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就像腾讯QQ,该网络工具平台不仅不断拓宽自己的创新模块,例如,微信、财付通、空间、微博等,还利用自己庞大的网络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运营商与其合作,各个平台共同合作公共徐进发展,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进行互动的平台,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特定群体进入互联网企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价值。第三方运营商的加入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黏性,同时也可以增加用户基数及企业网络效应,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3]。
(四)加强盈利逻辑的可行性研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对创新的商业模式的客观条件及可行性进行判断在整个顾客价值判断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只有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才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盈利,所以在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投入使用之前要对其盈利逻辑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加强。最好的例子就是著名的Priceline Web house Club,该互联网企业在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实行之前没有对其盈利逻辑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只是盲目地代表消费者的利益与消费公司进行交涉,希望为消费者争取更大的权益,收取中间的手续费作为自身运行的经济来源,但是问题是若一些大型的消费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忠诚度,不接受这样的交涉工作,始终坚持最初的产品定价,那么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是失败的,不具有可行性及应用的价值,这就要求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在创造一个全新的顾客价值之前,要对商业模式的盈利逻辑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检验。
(五)对成本进行准确地分析,保证企业基本的经济盈利
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不管是在经济水平还是在创新技术研究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有些人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一些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其实不然,不管是网络运作还是基本的网络维护工作等都需要庞大的投入成本来维持,仅仅是这一条件就大大地限制了小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方向,另外人才的聘用及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所以与小型互联网企业相比,大型互联网企业具有更加完善的成本效益基础。
三、结束语
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更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只有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才能保证互联网企业的成功,不断对企业产品价值进行提升,提高制造规模,提高企业的网络效应,真正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零距离沟通,在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给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创造不可比拟的优势,保证企业经济收益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兴安.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
自1863年美国发明家伊萨卡·胜家和伊·克拉克创建的胜家(Singer)缝纫机厂,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而打开欧洲市场以来,跨国公司已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众多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其规模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到底何为跨国公司、何为商业模式,何为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呢?只有概念清晰,才能展开阐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概念入手,展开分析。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等。
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名称。
社会各界对于何为“跨国公司”,由于标准不同,定义也不同。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跨越国界基础上的定义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指定专家小组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定义,认为跨国公司是“在它们的基地所在国之外拥有或控制着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这个定义规定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同时在本国和国外从事经营活动,二是提出对国外生产服务设施的控制权,而不仅仅是贸易和商务活动。联合国的定义没有强调控制权的来源,表明控制权既可以是基于资产所有权,也可以是基于合约的资产使用权。而很多学者则强调控制权的来源应是资产所有权,因此跨国公司是“国际综合性生产体系,母公司以股本为基础对它进行控制,而母公司基本上由所在国的国民所有和管理。”
邓宁认为,“跨国的或者多国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生产设施(例如工厂、矿山、炼油厂、销售机构、办事处等)的厂商。”他在1993年对跨国公司的概念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Enterprise)或跨国企业就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并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或控制着从事增值活动(Value-adding Activities)企业的机构。”
帕尔蒙特(Palment)按经营方向将企业分为三类:一是民族中心(主要面向母国本国市场)的企业;二是多中心(主要面向东道国)的企业;三是以环球为中心(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帕尔蒙特认为后两者属于跨国公司。
梅森劳基(Masonlocky)认为,跨国公司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在许多国家从事经营,第二个标准是它在哪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和制造,第三个标准是管理必须是多国性的,第四个标准就是股票所有权必须是多国性的。
2.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
弗农认为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才称之为跨国公司;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1993年则认为营业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为跨国公司,即所谓的“10亿美元俱乐部”(Billion Dollar Club)。
3.股权意义上的定义
哈佛大学的学者认为,可以称为跨国公司的企业必须具备3个条件:(1)销售额方面美国企业必须超过1亿美元,美国之外的企业必须超过4亿美元;(2)最少要在6个以上的国家拥有子公司;(3)在国外子公司的股权不得少于25%。上述股权规定对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司很适用,是因为美国企业的股权公众化、分散化程度很高,25%的股权往往意味着控股权。但从世界范围内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股权很集中,25%的股权很可能是非控股的小股东。所以由于各国情况各异,很难划一而定。
4.管理控制角度下的定义
叶刚在《遍及全球的跨国公司》一书中提到,只有当总部和所有国外子公司的上层经理人都是或者主要是由母公司所在国公民或者居民担任的企业,才能算作是跨国公司。反之,如果这些高级职位由东道国当地人担任,则不能称之为跨国公司。
金德伯格已经不再把现代跨国公司视为一种传统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单个厂商,他认为,现代的所谓跨国公司并非是统一化的厂商(Unified Firm),而是由地处不同国家、地区的若干利润中心所组成的松散聚合体(Loose Agglomerations of ProfitCenters)。
(二)跨国公司划分标准
综上,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三种标准:首先是结构性标准,包括跨国的程度、所有权性质、决策和控制权掌握者等。其次是营业实绩标准,包括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雇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第三是行为特性标准,包括公司是否具有全球的经营战略,是否客观地对待和处理各国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公平地管理、激励和调节各子公司的经营,是否重视整个公司的资源优化组合与协调发展等。
其实,上述的三种标准之间是相通的。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自然会比仅在本土经营的企业在业绩上有变化,管理模式上和行为特性上有调整和变化。对于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来说,可以综合三个标准去界定自己的跨国公司标准。相对来说,结构性标准和行为特性标准的重要性和稳定性会更强。
我们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概念也在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组织已经超越了国家和城市的限制,逐渐地向全球网络化布局发展。2006年,IBM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介绍了根本性的新型业务设计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业(GIE)。它是一个开放、模块化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自己整合到网状经济的结构之中。这种变化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在追问:全球整合企业会取代跨国公司吗?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商业模式的变化产生的。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商业模式
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一方面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商业模式从学界到商界,有无穷多的定义。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将各种商业模式内在的普遍联系特点凸显出来的,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即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同时,“世界又是变化发展的”,在200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共识,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创造价值。
(一)关于商业模式的含义
1.价值创造观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挣钱的。Geoffrey Colvin(2001)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Rappa(2002)把商业模式描述为“清楚说明一个公司如何通过价值链定位赚钱”;纪永英(2009)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
2.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观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商业模式就是一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这种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主张、业务范围和运作方式等安排,并最终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本结构、利润来源和盈利空间。(王琴,2010)
3.交易结构观
魏炜、朱武祥(2009)认为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
4.系统观
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组成(Afush et al,2005)。从价值链的视角看,商业模式大体由五类九个要素构成:即协作网络(合作网络)、内容基础(企业内部价值链、核心能力、成本)、产品(产品或服务、渠道、客户关系)、收益(收益方式)、市场(目标客户)。
Weil和Vital(2002)将商业模式描述为在一个公司的消费者、联盟、供应商之间识别产品流、信息流、货币流和参与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关系;Richard和Allen(2006)认为,商业模式有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层面,二是营运层面,三是经济层面,对于商业模式的把握需要问六个问题:怎样创造价值,为谁创造价值,竞争力和优势来源,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怎样赚钱,时间、空间和规模的目标等。原磊(2007)认为其大致包括经济类、运营类、战略类和整合类四种类型。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理解,实际上是在说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经营思维和运作逻辑与价值创造并不矛盾;交易结构观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去界定其模式体系的;而系统观则有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支撑,形成价值链乃至价值网络的概念。总之,是形态和表述上的变化,其核心内涵——价值创造的逻辑——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二)商业模式的分类
我们认为,对于商业模式的理解,也应该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既要瞄准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模式;既要考虑到新兴经济出现的商业模式,也要考虑旧经济的商业模式的特点,也要考虑传统产业;既要考虑已经出现的商业模式,又要考虑为未来产生的商业模式留下空间。
原磊曾经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2007),建立了一个二维的坐标轴,从而将国外9种比较著名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考察。二维分类的一条横轴是逻辑推理与案例归纳的二分;另一条纵轴是从过于狭窄到过于宽泛的分类。见下图所示。
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可以将很多商业模式进行分类,并能从狭窄到宽泛,从而将各种类型的商业模式做了一个较好的定位。但这种分类方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很多人怀疑,能否建立一个能够经受住时间变迁考验的“万能框架”,将各种商业模式放进去。我们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寻找,终于从另外一个系统中借用了一个四分结构,并将之与上述分类结构进行组合式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可以满足上述兼容并包要求的商业模式分类系统。
美国的肯·威尔伯收集与吸收数千本书,归纳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与教训,得到一个四种真理结构的系统:人类全部真理不过是个人与群体、外相与内心这两组对象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已。这个结构的左上角探索个人与内心(意向)的主观学科(包括心理学、宗教等……);右上角探讨个人与外相(行为)的客观自然科学范围;左下角探讨群体与内心(文化)的主流思考(如伦理、规范……),右下角探讨群体与外相(社会)的系统科学领域。
他用以下的四种范畴以一个简单的四象限的四块图表示。
威尔伯所探讨的是处理了所有人类的知识学问的整合哲学,他的贡献在于:能够洞察到每一学说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接受当今系统科学的内涵,加上禅修的主观与历史实证,将系统演化的观念应用在个人与群体心灵的范围之上,采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的系统、演化与学科整合在一起,将科学、心灵与文化做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可以毫无矛盾地解释各种现象。因而被称为“当代哲学思想界最为全面与深入的人”。
借用上面的左上角的偏重个人的主观、意向的内心世界与偏重群体的社会系统、外在环境的外相世界,结合偏重于理论推理与案例归纳的实践系统,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系统。如下所显示。
这个新的商业模式的分类结构模型,其横轴表示理论和实践的二分,纵轴表示内心的世界观念与实际世界的商业模式的二分。这个结构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圆融无碍地将现有的商业模式放进去,形成一个很美的对应状态。纵轴表示“思路决定出路”,内在的主观的观念世界的状态界定了外在的商业世界的实际状态,横轴表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状态,形成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而又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将未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放进去。
上述的结构,与道学大家胡孚琛提到的“两重世界,四个阴阳”的道结构对应,与《道德经》中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遥远对应,符合“函三为一”道本论的思想,因而是一个合道的结构。如果把上述结构的左侧理解为“知”,右侧理解为“行”,外在世界理解为“物”,内在心灵世界理解为“我”,则在上述结构的中间交汇处,形成恰如中国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物我一体”的完美的生命境界。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代表着一种商业模式的哲学观。
跨国公司商业模式
对于何为跨国公司商业模式,尚无明确定义。之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互联网行业或者是创业企业,研究跨国公司的较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解构跨国公司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上海财经大学的王琴从价值网络与治理逻辑的角度解读跨国公司商业模式,也有很多创见。学界也有人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基于价值链向价值网演变角度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跨国公司领域。总之,多种角度,不一而足。
对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难以确定,是由于跨国公司、商业模式的定义都在变化,因此,其组合的概念更是变化万千。在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学界和非学界的多种定义和多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上还没有形成聚焦的思路,也更没有公认的成体系的表述。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内心对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在外部世界有对应的变化反应,即个体心灵的进步与外部世界是同步进化的,就如同服务精神的兴起与服务业的兴起呈现对应状态的道理一样。理论上和实践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呈现一一对应、逐渐进化的状态。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上述结构对比从观念的角度与商业模式的角度做一个对比,会发现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即人类内在的心灵的进步,与外在的商业模式的进化呈现同步进化的对应关系。同时,这四种事物之间呈现出一种同步进化的状态,越来越向坐标的的事物发展状态越全面,因而也意味着“协同观”已经不能完全将IBM的全球整合型企业(GIE)的商业模式进行很好的解释,也就意味着会出现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仅从观念与商业模式的变化做一个对分析。如下图所示,当我们处于盈利观念时,就会把企业理解为盈利的经济组织。而如果处于运营观去考虑企业,则以内部价值链为核心理解企业及其商业模式,就会追求价值链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创造价值(利润)的状态,并会考虑非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业务外包。当我们以战略观理解企业时,则企业会体现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链,如何塑造一个完美的链条并争取成为链条的链主,并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追求。而当我们以协同观去理解企业时,企业就是由若干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网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这几种观念都对,但又有层级和境界上的差异,也会有对比所产生的差异。就如同前文提到的,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处于价值网络的追求状态,而我们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链条的建构上,乃至有的企业还仅仅处在内部盈利上的追求:刚刚引进EVA(经济增加值)概念阶段,在内部价值链上还在追求“大而全”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模型结构,可以找到我们众多“大而不强”的国企的差距。
【关键词】团购网站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2013年我国全年网络团购市场交易额累计达532.89亿元,与2012年相比环比大涨52.8%,交易额净增184亿元。网络团购是团购活动的互联网化。团购网站是网络团购的组织平台,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中介,开发团购商品的同时,借助互联网将具有相同购买意愿的零散消费者聚集,提高与商家的谈判能力,以谋求最优的价格。
一、我国团购网站商业模式概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商业模式在国内外已经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商业模式是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 Johnson 等( 2008) 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四个要素组成。查阅相关文献后,本文将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角度,对我国团购网站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定位: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方式。团购网站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团购商品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二者皆为其客户,团购网站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网站,处于价值链的中心位置,起到促成交易,实现客户价值的作用。
盈利模式:企业的收支来源与收支方式。团购网站盈利来源有多种:作为团购商品展示的信息平台,可收取广告费;根据商品特点、成交额等与商家签订佣金协议,获取佣金费;作为中间人,可将商品的价格设定为高于与商家结算的价格,从中赚取差价收入;团购网站还可收取会员费,提供VIP专享服务,比如,持有会员卡可以享受更优惠的价格。
关键资源能力:强调支撑交易结构的重要资源和能力。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关键资源能力水平的不同。笔者认为团购网站的关键资源能力主要来源于:强大的市场开拓团队,专业的网站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与忠实的客户资源。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一系列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形成的活动集合。团购商品开发流程:主要包括策划,搜寻,审核,磋商,敲定,签协议等环节。用户团购流程:主要包括浏览,选择,注册账号,填写信息,付款,退款等环节。资金流程:大多团购网站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结算,成交后,资金先流入团购网站,然后再分步结算给商家。
二、我国团购网站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网络团购引领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顾客处于被动消费状态:团购网站上展示的团购商品,多由团购网站与合作商家协定形成,并非根据顾客的购买意愿形成,使顾客处于一种被动的消费状态。团购网站对合作商家的监督不严:商家诚信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团购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能大打折扣。对于这类现象,若团购网站没有及时监督与沟通,会损害更多顾客的利益。团购网站的运行管理能力不足:数据显示,我国团购网站倒闭率达86%。由于团购网站不仅需要线上经营,还需要线下拓展业务,许多团购网站规模较小,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最终逃不过倒闭的下场。
三、我国团购网站的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团购市场已进入拼速度、抢市场的激烈竞争阶段,想要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前文的分析,本文将提出如何对我国团购网站商业模式进行创新。
基于价值链整合的创新。前文已述,企业的商业模式围绕价值进行,在以团购网站为中心的价值链中,合作商家、第三方支付、物流企业、消费者等都被囊括在其中。价值链进一步整合可以使各方的资源能力进行优势互补,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品可获得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目标。
基于盈利模式的创新。团购网站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尤其是中小型团购网站为增加销量常常将商品价格压得很低,会入不敷出。团购市场变化较大,企业应重新思考其盈利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可以建立分站,发展加盟者,实质上是价值链的分拆,使商家与团购网站之间多了一个中间人。加盟者的任务是搜索本区域的合作商家,开发适合团购的商品,并与合作商家签订协议;团购网站为加盟者建设团购网站分站、宣传品牌、网站推广、管理资金、指导培训和提供客户服务等。
基于关键资源能力的创新。在市场开拓团队方面,开拓人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谈判能力和沟通技巧。虽然一线城市团购市场接近饱和状态,但二三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实力的团购网站可以将团购市场进一步开发,使商品更具地域特征。在网站设计与运营管理能力方面,要着重将分类导航部分进行设计,网站界面力求简洁,易于操作。在客户资源方面,团购网站可利用原有的客户资源开展团购业务,形成自己的关键资源。例如大众点评网,是最早建立的独立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后来开展了团购业务,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另外开发团队还可以研发手机APP,方便用户在移动终端使用。
四、结语
本文对网络团购、商业模式进行了简单概述,分析了团购网站的商业模式,指出我国团购网站发展过程中存在顾客处于被动消费状态,对合作商家服务质量把关不严,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价值链整合、盈利模式和关键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希望能够对我国团购网站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瑜. 团购网站商业模式分析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Linder,J. and S. Cantrell,2000,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Surveying the Landscape,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 gic Change.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定义;商业模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07-02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在1957年作为概念正式最早出现在学术论文里,但这个概念真正走入公众和学界的视线却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模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作者以“商业模式”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5年(2008—2012)平均每年发表的文章有4 500篇,而上一个5年,这个数字是1 637篇。仅从论文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到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是管理学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尽管商业模式概念现在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却莫衷一是。学者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定义来描述商业模式,使其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成果之间差别甚多,以至于很多研究无法承上启下,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3个领域:(1)电子商务领域,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凭借着优秀的商业模式异军突起,许多企业突破了传统的付费-服务的盈利模式,采用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竞争优势。(2)战略问题,比如价值创造,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如何提高公司业绩等。(3)新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
Zott和Amit(2011)在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rch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做了总结。包括商业模式一种描述(Applegate,2000;Weill & Vitale,2001),一种结构(Dubosson-Torbay,Osterwalder,& Pigneur,2002;Timmers,1998),一种概念工具或模型(George & Bock,2009;Osterwalder,2004;Osterwalder,Pigneur,& Tucci,2005),一种结构模板(Amit & Zott,2001),一个集合(Seelos & Mair,2007)等等。
国内学者李东(2010)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规则。魏炜(2012)认为,商业模式可以视为一种交易结构等。
下面笔者按照时间序列罗列了重要国外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包括:不同业务参与者以及他们角色的描述;不同业务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收入来源的描述。Amit& Zott(2001 ,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交易的内容、结构及其管理,以便企业可以抓住商业机会,获得利润。由于交易是和经营活动相联系的,作者进一步挖掘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定义,并且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相互联系活动行为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超越了公司的边界。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帮助技术潜力实现经济价值的探索。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回答了Peter Drucker的经典问题:谁是顾客?顾客认同什么价值?这也回答了每个管理者要问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个生意中赚钱?解释我们如何以一个合理的代价向顾客传递价值的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Johnson,Christensen&Kagermann(200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4个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它们共同创造传递价值,那就是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Casadesus-Masanell &Ricart(2010),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公司已经实施战略的反映。商业模式清楚地表达企业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并且是在企业传递价值过程中,保障企业有一种可以接受的收入和成本结构。
总结起来,对于商业模式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观点:一是财务观。商业模式就是描述企业如何产生价值及获得利润的。二是交易观。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三是组织观。商业模式是组织构型,即企业如何组合各个部分形成完整系统进而有序开展业务的安排,包括价值活动、资源能力等。如Osterwalder等提出的四支柱九要素模型、Lecocq等得RCOA模型。四是价值观。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及由价值定位始,以价值创造、维持、获取为主干,分析企业如何开展业务及获取利润。
尽管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存在如此多的分歧,但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也取得了如下几点共识:(1)商业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它的研究不同于对产品,公司,产业的研究;尽管商业模式最终聚焦在某个企业,但是商业模式的研究边界却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2)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其中的元素相互影响,共同解释了企业如何经营业务。(3)企业及其关联方的行为活动,在商业模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并且获取价值的。
二、商业模式体系结构
源于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不同解读,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的认识也有很多不同。应当说,定义的不同更多源于学者的不同视角和侧重。最好的模型都是简单的,如果为了追求定义大而广的内涵,往往反而却丧失了其实用性和研究价值。唯有有所侧重、有所强调,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早期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往往都是一些内容的简单罗列,这些内容通常都是直接的,原原本本的出现在企业的活动中。例如,Horowitz(1996)提出,商业模式由价格、产品、分销、组织特征和技术5个部分组成;作为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之一,Timmers(1998)提出商业模式由产品/服务/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3个方面构成。可以说,这些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阐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商业模式的本质,但是更多的是描述事实,各个要素孤立而缺乏联系。尔后的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采用网络化的视角,不仅是简简单单罗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而是以系统化的视角研究各个构成的有机结构和相互关系。例如,Chesbrough等(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内部价值链结构、成本结构和利润模式、价值网络、竞争战略6部分构成;Hamel(2000)提出,商业模式由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4部分构成。
国内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李东(2010)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的“容器模型”,该容器由4个板面组成,包括:(1)定位板块规则;(2)利益板块规则;(3)收入板块规则;(4)资源板块规则。这4个板块相互联系相互左右,最终“包裹”住企业的价值。原磊提出了商业模式的“3-4-8”构成体系,其中:“3”代表联系界面,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包括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原磊通过对比近十年国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指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主要从单纯获取利润的逻辑向企业利润运营结构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考察渗透。
三、目前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彼得德鲁克说过: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竞争。时势造英雄,可以说“商业模式”这个词汇就是现在形势下的一个英雄。前文指出,在电子商务、战略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这3个领域,商业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应该看到,商业模式的研究仍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较具体的体现在如下3点:(1)本质定义不明确,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商业模式本质是什么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很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去讨论商业模式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质。缺少一个统一定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很多研究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里进行,众多学者的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健全而有力的体系结构。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应当尽量采取具体、精确的词汇,使得其他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商业模式定义的具体内容。(2)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混淆不清。尽管学者们已经认同商业模式是不同于企业战略的一个全新的研究单元,但事实上真正对二者的关系和作用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是C.Zott和R.Amit(2008)提出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可对竞争战略的效应产生影响的“情境”,它与战略的匹配状况,而不是它们各自独立的情况,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完整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可作为一种“输入”因素,商业模式则是一种“调节”因素。(3)商业模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有用?谁会用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怎么使用?商业模式是一种”故事”,用来来讲述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逻辑?还是一种规则结构,可以更大地释放技术的经济价值潜力?亦或是一种模板,可供其他企业模仿和学习?可以肯定的是,商业模式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些作用会比较突出。但以上3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个比较清楚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李东,王翔.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
[2] 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 斯莱沃斯基,等.利润模式[M].张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Christoph Zott,Rapheal Amit.Designing Your Future Business Model: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 [R].Pamplona,Spain:University
[关键词]环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空间;生命周期
[DOI]10.13939/ki.zgsc.2015.44.038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跨行业、跨领域、系统性的思考、设计治理大气、处置固废、处理污水、修复生态的商业模式,是推动环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2015年2季度上市公司行业的分类结果,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行业大类代码为77)共有14家上市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板3家,创业板6家。由于博世科(300422)、伟明环保(603568)是在2015年上市,缺少对应数据,可观察12家上市公司2012―201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都是正值,因此,当前环境企业商业模式运行整体比较合理,环境企业迎来一个好的时代。但不同环境企业的利润值变化是有差异的,利润值连续变大的企业有7家,即中国天楹(000035)、桑德环境(000826)、国电清新(002573)、碧水源(300070)、中电环保(300172)、永清环保(300187)和中电远达(600292);出现波动的有3家,即凯美特气(002549)、东江环保(002672)和维尔利(300190);连续变小的企业有2家,即国祯环保(300388)和高能环境(603588)。商业模式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或潜力的重要决定变量,通过透视这14上市企业的商业逻辑,可以洞察到环境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1 商业模式结构的分析框架
好的商业模式是环境企业成功的根本。但当前,商业模式仍然是异质性的概念,如商业模式就是解释企业如何工作的一个故事;从技术中获取价值的一个中间构造; 做生意的一个方法;企业已实施战略的一个映射;组织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原理的一个描述;决定企业如何做生意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连接的活动系统[1][2],而Cavalcante et al.(2011)将商业模式视为一个核心重复的标准过程(Core Repeated Standard Processes)。[3]从本质上看,商业模式完成两大功能性任务: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因此,李永发和李东(2015)认为商业模式由三个组件组成:顾客价值主张(Customer Value Position)、盈利模式(Profit Model)和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4]其中顾客价值主张组件定义了顾客价值;盈利模式组件定义了企业价值,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成为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约束条件,界定顾客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实现的可行值。为了更直观且更有效说明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功能,我们提出一个价值空间的概念,将价值空间定义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之积。参见下图,由于组件间存在一个匹配关系,实际商业世界中,商业模式不同的组件或许存在冗余资源或活动,因此若假设CVP表示顾客价值主张组件的实际效应,PM表示盈利模式组件的实际效应,CRSP表示可重复的核心标准活动组件的实际效应,S(t)表示在时刻t时CVP,PM和CRSP产生的价值空间,即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则S(t)=CVP×PM,并且商业模式从时刻t1到时刻t2产生的总价值空间V=∫[DD(]t2[]t1[DD)]S(t)dt。一个特定商业模式最理想的状态是各个组件间完美匹配,不存在冗余或不足状态。
商业模式CPC 结构框架
2 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
企业商业模式生成演化是一个迭代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匹配阶段、复制阶段和重塑阶段。企业家洞察到一个独到的、有价值的商业概念,然而在商业概念实验实践之前,都应该归属于商业模式的前生命阶段。但一旦进入实践阶段,哪怕只是刚吐芽的种子,尽管还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价值,但作为真实模式的存在,进入到探索阶段。探索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蓝图模式,就是为这个商业模式幼苗想到理想的培养方向、目标。探索阶段之后,就是匹配阶段,此时真实模式和设计的蓝图模式相互融合、调整、修正,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调和模式,因此调和模式不等于蓝图模式。调和模式是一个理想与现实都妥协的稳定成果,若是产生的价值空间足够大,便进入复制阶段。但是商业模式效能不可能永远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利润区会因为顾客需求、市场竞争以及政策规制等变化而发生漂移,因此,商业模式必然会从复制阶段进入重塑阶段,在位者对当前的商业模式进行迭代、转型。
商业模式生成演化的过程,其产生的价值空间在时刻发生变化,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个特定企业的特定商业模式而言,其创造出的价值空间必然是一个有限值,并且从商业模式投资到实际价值的产生存在一个时滞,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必然要有足够现金流支撑到商业模式可创造出足够大的价值,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时点重塑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迭代,延续企业的寿命。
3 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3.1 创新顾客价值主张
深层次洞察政府、社会、客户的环保痛点,善于描述独特的价值主张。中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61个空气监测点城市中超过90%空气质量年均值超标;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级和极差级水质的监测点比例共为61.5%。环境问题严峻,社会十分关切。若能在改善环境层面做出大的贡献,将是环境企业提升社会声誉、口碑的关键切入点。2013年,桑德环境发现乡镇环保是政府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痛点,具有爆发性成长的潜力,于是创新乡镇环保的商业模式,并在土壤修复市场提前布局。上市公司,如永清环保和国电清新,从装备制造商、环保设施运营商转向定位于综合环境服务商,本质上,改变环境企业对顾客价值的定义。
3.2 创新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创新策略主要聚焦于收入源、创收频率、获利时间的设计。环境产业是一个法规和政策引导型产业。2013年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制度保护环境和资源。201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节能环保产业建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境法》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企业排污成本增大。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严格性约束,为环境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动力源于两类客户:一是政府类客户。环境条件成为城市评比的一项核心要素,关乎城市、当地政府及其主政者重大利益,政府诉求成为环保市场爆发的示范力。中国环境保护部《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显示中国2013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是9037.2亿元,污染治理设施直接投资为4479.5亿元。二是企业类客户。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明确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环境企业的盈利点主要在于:环保设备销售、环保项目设计与安装、总包、托管运营、建设运营。不同盈利点创造价值空间的能力不一致、价值耗散的风险不一致、从投资到价值获取的时滞性也存在差异。
3.3 创新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
增加、减少、创造、删除、创新、整合可重复的核心标准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实际有效扩大商业模式特定时点的价值空间。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相关科研院校、重点客户和金融服务组织构建产业链网,促进不同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匹配、增强活动互补性,从而创造良性循环圈。跨界协同创新将会创造惊人的生产力,比如,大量碳元素留存于空气中变成为污染物,而回归土壤中就是肥料,因此,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产生企业与企业间的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环保产业发展到现阶段,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会使得商业模式的核心活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商业模式创新进程。碧水源模式的本质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创新PPP模式,战略引入互补性合作者,必将加速其复制扩张的进程。国祯环保从设备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累积经验、资源转化、人员变动、观念转型,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3):41-49.
[2]Zott C,Amit R,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起点 顾客需求
中图分类号:F74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10-02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未像今天这样,人们如此关注商业模式创新。2008年12月《哈弗商业评论》的研究报告指出,上世纪后1/4的时间,世界财富500强新入围的27家企业中,有11家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1}。从2006至2009年,IBM开展的一项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调查表明,70%的CEO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甚至高达98%的CEO正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进行程度不等的修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甚至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际上,国内企业也一直在关注和审视各自的商业模式,也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的进行创新。但从有关文献和案例来看,国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案例乏善可陈,这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状态极不相称。相比之下,国外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则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来自发达国家,如苹果iPod、瑞安航空Ryanair、日本游戏机生产商任天堂的Wii;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TaTa。
这些企业是如何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通过分析这些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历程,总结隐藏在商业模式创新背后共同的逻辑,提炼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所共同遵循逻辑法则,对国内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国际巨头商业模式创新之路
1.Apple的“iTunes+ iPod”。2003年,苹果推出了“iTunes音乐商店+iPod”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让用户轻松方便地搜索、购买、下载和享受音乐体验。它通过硬件与软件iTune的完美结合,使用户可以将音乐及其它内容从iPod同步到电脑中。同时,iTune还提供了与苹果在线商店的无缝链接,用户可以从这个商店里购买和下载需要的内容{3}。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把“音乐版权商”和听众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苹果公司跃升为当今全球最大在线音乐零售商,其销售额从200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00亿美元。
2.Ryanair航空。上世纪90年代,美国航空运输也竞争异常激烈,航空巨头为抢夺中高端客户不惜一切,但疏于对低端客户的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航空运输领域生存,90年代初期,Ryanair航空开始其商业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向低成本商业模式的转变。它降低成本手段非常多,如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服务,对所有非必需服务收费,聚焦目标于价格敏感的客户,不提供免费饮食,大幅缩减中途休息时间,载客飞机统一使用波音737,尽可能使用非工会雇员,精简公司指挥部人员等等。通过这些花样繁多的手段和措施,Ryanair航空的机票价格降至闻所未闻、竞争对手难以招架的地步。正是依靠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Ryanair不仅牢牢地锁住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客户群,也不断蚕食着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逐年快速增长,成为行业领头羊{4}。
3.印度TaTa。印度人口很多,交通设施不发达,很多家庭的交通和代步工具是一种可以同时承载多人的脚踏车,汽车仅是上层社会特权人物的炫耀品。为此,TaTa的创始人Ranta决定开发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来满足印度巨大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于是他开发了一种名叫Nano的微型汽车,这种汽车不但安全,适合于任何气候条件;而且价格低廉,多数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凭借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Tata借助Nano这种新型交通工具,成为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5}。
4.任天堂Wii。在游戏机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三分天下。索尼和微软的竞争代价昂贵,专利性和最新型的技术都以游戏发烧友为目标,赞助游戏机的同时希望赢得市场细分市场份额;但是游戏发烧友市场容量是很小的。
任天堂则另辟蹊径,专注于另一个对技术性能远不敏感的市场细分群体,也就是那些数量庞大的休闲游戏玩家,而不是很小的传统游戏发烧友市场。任天堂通过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它以动作控制游戏的“趣味因素”吸引客户,通过给相对便宜的游戏机配备一个专门遥控器,让玩家可以通过身体的姿势控制方向。任天堂Wii的成功在于其通过产品(运动控制)的低成本差异化来满足市场需求。
三、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上述案例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对于市场需求与机会的深刻理解、挖掘和准确把握;而不在于对高新技术和雄厚资本的追逐。
实际上,在iPod问世之前,Diamond和Best Data两家公司在数字音与市场早已声名远扬,两家分别控制着该行业的硬件和软件,但是二者之间一直缺少沟通,这给iPod后来的成功提供了绝好的市场机会。iPod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整合一个外形时尚的音乐数字设备iPod与音乐交流平台iTune,将音乐爱好者和版权所有者联系起来,这极大地满足了音乐爱好者更容易和便捷地下载、购买和体验音乐。正是基于对市场空白或机会的敏锐观察,Apple成为行业第一。Ryanair、印度TaTa及任天堂Wii,都是基于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以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并没有凭借高新技术或雄厚资本。
相反,我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似乎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子。国内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时,对高新技术和资本注入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市场需求与机会的关注。当“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胃口时,国内企业最近痴迷于海外兼并扩张这种新商业模式,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吉利收购瑞典的沃尔沃,TCL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其结局都非常糟糕。这些商业模式创新失败个案之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关注于高新技术与资本注入,而忽视市场机会与客户需求。
商业模式的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通过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发现未被开发和满足的顾客需求;而不是过分依赖高新技术的引进、资本的注入或其它。国外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背后所隐藏的这些理念或逻辑,很值得国内企业深思和借鉴。在这方面,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Mark W. Johnson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12): 51-4.
{2}Deruker.P.F.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9): 88-105.
{3}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尔德.商业模式新生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7.
{4}Ramon et al. How to Design A Winning Business Mode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101-7.
{5}Matthew J. Eyring et al. New Business Models In Emerging Market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89-93.
关键词: 商业模式;设计;利益相关者;关联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910056-01
商业模式被定义为利益相关者之间价值交易的关系模式,是商业主体之间的关联方式,而管理模式则是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方式,二者存在显著区别。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过分注重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忽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当今,包括技术在内的要素创新及管理创新都不能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企业单体层面,而达到了企业参与的价值网络之间竞争的高度,从本质上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其参与的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企业经营管理思维的边界已经超出企业内部而着眼于整个协作的价值网络,因此,如何设计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关键。
1 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
商业模式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价值”,二是“关联”模式。从“价值”角度出发,企业及其相互关联的主体,即利益相关者之间按照图1形成了一体化的价值结构。图1揭示了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在该结构中,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构成商业模式的起点,因此,挖掘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发现消费者的价值诉求是商业模式根本的目标。而产品及服务只是作消费者价值实现的载体存在。为了创造价值载体,实现价值交易,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利益相关者必须进行合作,形成紧密的关系,他们共同创造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目标消费者的价值主张,二是价值载体的组合模式,三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
从“关联”角度出发,商业模式的内涵是商业要素之间的关联模式,特别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模式。根据系统论,要素作为“原子”,是构建系统的材料,系统则是元素之间的联结模式。元素之间如果缺乏联系,没有形成“关系”,不能相互作用,那么,元素即使在空间上相互接近,也不能构成一个系统。比如,一堆碎石就不能构成系统,因为碎石之间完全缺乏内在联系,彼此完全是机械孤立的。但,当加入水、砂子、水泥等“联结剂”并加以搅拌后,碎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即混凝土,混凝土内部的元素是高度关联的,元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由设计、生产、供应、销售、配送、广告、金融服务等利益相关者构成价值网络,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关联模式如何,决定了价值网络的系统属性。在传统商业时代,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基本是独立的,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协同度低。它们构成的网络还不能称为商业模式,企业往往只关注自己内部的管理,而不重视彼此关系的构建。随着竞争的加剧及商业的发展,价值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彼此的合作问题,越来越注重彼此间的“关联”模式的设计和选择问题了。当这种趋势出现后,商业竞争就进入了商业模式竞争时代。因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最为核心的部分。
企业在设计和选择商业模式时可以参照图1的逻辑进行,不管商业模式如何变化多端,基本的原理一定符合图1的逻辑,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在这个逻辑下展开的。
2 商业模式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根据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企业在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时,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展开:
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市场定位。本质上讲,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争夺消费资源的竞争,商业模式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紧密合作,相互依存,共同满足消费者价值,并与其他商业模式展开竞争。因此,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是否独特,与其他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相比是否具有竞争力将会决定商业模式的成败。寻找独特价值主张(USP)的根本任务在于洞悉消费需求,以及发现竞争商业模式的不足,这样就为设计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其次,设计价值载体组合模式。价值主张只是商业模式的目的,而产品与服务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何组合价值载体(产品与服务)关系到价值主张的实现效率。比如,打印机与墨盒都是满足消费者价值的载体,但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模式的差异却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交易效率,“打印机高价+墨盒高价”与“打印机低价+墨盒高价”的组合模式的市场效率显然是不同的。产品之间必须组合,而不能孤立对待,要形成系列化、互补化,并赋予产品以主打、利润、周转、诱导等市场角色与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载体的作用。因此,设计价值载体组合模式是商业模式设计的重要内容。
第三,设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模式。这是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根据系统原理,要素之间的组合模式不同,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就不同,比如,同样由碳原子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两种物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导致金刚石和石墨的属性与功能天壤之别。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组合方式也存在这样的系统效应。因此,如何组合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关
键与核心。下面详细讨论。
1)设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模式。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形成链式模式,比如设计、生产、批发、零售等前后连接的价值链形式;平台模式,如淘宝、当当网等电子商务企业作为众多销售商的平台将它们连接起来;居间模式,企业作为中间商将生产、流通、消费等价值环节连接起来;网络模式,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核心,彼此相互交易,共享各种资源。还有其他的结构形式存在,企业应该在分析所在产业、行业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选择适合自己的关系模式。
2)设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内涵。只有结构形式而缺乏内在联系的商业模式是不可能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在联结方式上,比如同样是价值链式模式,利益相关者之间可以采用彼此参股的方式实现联结,也可以通过合同形式进行连接,还可以采用管理进行连接。不同的连接方式体现出来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竞争力也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角色与功能。利益相关者在商业模式中的角色,如主导者、组织者、联络者、控制者等。
② 控制方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控制方式,如股权、债权、契约、口头协议、临时关系等方式。
③ 信息沟通方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如网络、软件、电话、正式文件与报表等。
④ 交易方式。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交易方式,如买断、租赁、、抵押等资产交易方式。
⑤ 联结纽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联结纽带,如技术纽带、利益纽带、文化纽带、情感纽带等。
商业模式是一个有机的价值系统,应该从价值的视角,遵循价值交易及系统的关联逻辑进行商业模式的构思、设计和选择,对以上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K12-05-02。
参考文献:
[1]王晓明等,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0,7(7):976-981.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