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5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第1篇

1、家长要转换角色,积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一教育现实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青春 期的男孩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独立意识强烈,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束缚。 但此时他们又非常在意“心理上的朋友”,在意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因此, 父母若能及时调整角色,扮演好男孩朋友的角色,给予男孩必要的尊重和 理解,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就会增进彼此的感情,成为青春期男孩的朋友、心理咨询师和导师。

2、以理解、尊重的心态正视“青春期问题”。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发生在少年、少女之间的“朦胧的 爱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心理需要。对于这种需要,父母 在给予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要及时地引导和教育,不要横加阻拦,给予 粗暴的干涉,那样只会给男孩带来短期或长期的负面影响。

3、关注青春期男孩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男孩步人青春期,在心理方面也会发生急剧的变。这主要是由于受支配情感变化的荷尔蒙激素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变化非 常大,活泼的男孩可能会突然变得孤僻,喜怒哀乐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另外,青春期男孩还普遍出现逆反心理,这都是成熟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案例描述】

季晓丽(化名),女,系我校八年级学生。父母离异,其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因逆反心理,三番五次和父亲发生冲突,从最初的言语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该生在校很少有知心朋友,敏感、多疑,像刺猬一样。这次因为她留了一个怪异的发型,父亲一怒之下要用剪刀将其头发剪掉,她不肯,就去抢剪刀,结果剪刀将她的手和头戳破,她非常伤心。

【案例分析】

季晓丽的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身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喜欢标新立异,好表现自我,常常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用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来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就其逆反心理的成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如果家庭环境不好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障碍,家庭的破裂或缺陷,孩子会认为很没面子,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案例中的季晓丽同学首先因父母的离异给她的心理留下了阴影,生活群体的改变造成其精神比较紧张,加之其母亲来探视时经常和父亲发生争吵,母亲时常痛哭流涕,甚至在她面前一度流露出要轻生,造成其感情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变得敏感,因此她感到害怕、恐惧,觉得这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亲的叛逆。痛恨父亲,处处与他作对。其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由于父母离异,父亲会有愧疚感,对季晓丽过分溺爱和放纵,同时又对她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方法上对她管教过于严厉,加之母亲每次探视时的互相攻击与诋毁,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其二,自身原因:初二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发育却不平衡的,往往孩子表现为生理上成熟,而心理上却是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他们往往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了,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能够平等对话。而作为父母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认为还是啥也不懂的孩子,并且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这样就造成孩子因不愿受到父母的管教,而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认为家长不尊重他。这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使得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成人世界想去体验和尝试,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和家长的劝说、告诫看成是说教和管制,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三,学校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这是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有些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对好生和差生的态度上有差异,更容易忽视中等生,让学生觉得不公,处理问题时不能深思熟虑,讽刺、挖苦学生,更是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造成学生内心不服。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辅导方法及策略】

(1)做好家访。了解季晓丽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与其父亲沟通,让他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创设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家长的威严,要学会尊重、理解孩子,让他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孩子的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渴望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是宣泄自己对父母离异的不满;同时与其母亲沟通,要求她经常探视孩子,让孩子得到母爱。给孩子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安全感。

(2)要求离异的双方在分别与孩子相处之时不要对孩子发泄对对方的怨恨情绪,尽量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分开是大人的事,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爱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种子,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3)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做到学会聆听彼此的心声: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让孩子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掉,父亲当听众;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说出来,女儿当听众;宣泄过程中要冷静听完对方的述求,不允许打断,宣泄完后,必需站在对方的角度各自思考半个小时,这样可以给彼此提供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然后再决定彼此之间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有哪些地方是误会了对方;这样能很快解除彼此心中的疙瘩。

(4)老师助她一臂之力,多亲近学生。古言“亲其师而信其道”,由于家庭情况的特殊使得季晓丽同学更需要关心,更需要爱。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让她觉得自己是有人关心的,能够感到快乐、安全,比如,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用手拍拍她的肩膀,抚摸她的后背,在她流泪时候用纸巾帮她擦去眼角的泪痕等,当然这里指的是女教师,让她在老师这儿也能得到母爱。同时耐心倾听她的述说,用温暖的话语,和蔼的语调去关心她。

【辅导效果】

通过老师、心理咨询员、家长的密切配合,季晓丽同学的积极参与,经过近一学期的辅导工作,季晓丽同学与父亲的关系融洽了很多,母亲也经常探视她,她的心情也轻松愉快了起来,恢复了往日那个要爱心、开朗、爱笑的阳光女孩。

【自我反思】

第3篇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所谓的“问题学生”自然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就相应地表现出了他们不健康的问题。

一、几种“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具有逆反心理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大多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老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同时,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了,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教太严,于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和学校不当教育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二)学困厌学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在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对学生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他们逐渐厌学,直至辍学。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的。学困厌学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其来源可归纳如下几方面。

1.自身个人生理因素的差异和自我概念差。首先,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其中生理各项功能均较弱的学生,最终会因学习中的重重困难而导致厌学不安。其次,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再加上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们的疏远,于是常常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

2.来自外界因素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竞争型社会,导致大部分的学困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每天神经兮兮的;还有面对学校学业的压力、考试的负担、同学间的竞争,他们均害怕面对,长期地在学习上的落后,使得他们日益自卑,常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再是家长们的望子成龙心切或平时事务繁忙忽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些都导致孩子成为学困生,从而最终厌学厌世。

(三)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其他类型的“问题学生”之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起到不可推卸的作用。家长对孩子有着无声无形的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由于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孩子。

1.为所欲为的放荡型“问题学生”。由于经济改革浪潮的掀起,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父母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孩子守家,这部分在校读书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学生”。正因为父母都外出,无人在家教育管理,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家为所欲为,在社会上到处撒野,再加上接触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人、物和事,使得他们违反纪律的事是常有且屡教屡犯。

2.单亲家庭或失去双亲的“问题学生”。因为家庭的不完整,部分学生缺乏关键时期的教育,该部分学生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他们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爱和同学交往;做事缺乏主见性,对自己没有信心;严重的话,自己放任自流,不听从其他长辈的教育,直至走向犯罪道路。于是此类家庭的孩子成了学校中的“问题学生”。

二、缓解上述问题的策略探索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现象,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有责任对该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人、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据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现探索出如下缓解上述问题的对策,谨以参考与指正。

(一)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承担起育人的重任,要掌握育人的正确策略

问题的引发,总是有一定的原因。“问题学生”的出现,也有其一定的导为索。要想真正转化“问题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根源,多渠道地找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成效。

1.教育者要允许学生出现问题,不可“一棒子打死”

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思想还没健全的学生呢?教育者要懂得,适当的犯错并不是坏事,抓住犯错的源泉,因势利导,正好给学生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最终,让问题学生在老师、父母的引导下,自己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从而自信地起航。

2.教育者要做好一名“问题学生”的心理导师

“问题学生”大多源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为此,教育者除了尽到本行业的职责,还必须承担起他们心理导师的身份,多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耐心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让这部分学生相信你、亲近你,愿意主动地与你交流、倾诉他们心中的问题,从而让我们教育者能针对性地有效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3.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自古至今,“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对老师与生俱来有一定的敬畏感,但现在仅靠单纯的教育者权威已有些震慑不住一些问题学生了。

(二)密切加强与“问题学生”的家长沟通,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统观中学生个案心理咨询工作反馈信息,我们发现中学生的诸多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中的普遍现象。

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样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子女的实际问题,做女孩子的适当教育。

其次,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最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述“问题学生”中,不排除有很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但又不知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操之过急,违背子女的正常发展规律。

第4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的不平衡性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则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原因。针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在德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在l4岁左右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感情用事、渴望独立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倾向,主要表现为情绪偏激、语言顶撞、行为越轨、消极冷漠,甚至以“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等。这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着干”。逆反心理还表现为对于先进人物和榜样同样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对于不良倾向却持情感认同。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笔者曾经碰到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中这样写道:“那些只会死读书,老老实实,什么都听老师的家伙全都是欠揍的坯子。”这些学生把那些敢于同老师作对、经常欺负小同学的那帮学生当作偶像“崇拜”、“追随”。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往往采取偏激的态度,可能反而倾向于阴暗面,而看不到光明的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哲学上看,内部原因是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的发展。所以,要分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该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着手。

2.1逆反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

2.1.1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非常迅速。这个时期,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但由于青春期体内的内分泌腺相当活跃,甲状腺、肾上腺素水平较高。这些激素促使全身组织迅速发育,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随着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思维越来越发达,思维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的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向、发散性思维发展,这为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2.1.2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迅速发育,激素水平的不断增加,对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表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青少年第二特征的日趋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已能够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个“断乳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好奇性与批判性等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他们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形成,喜欢表现自己,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同于他人的举动,以引起他人注意;他们的成人意识也逐步萌发并迅速发展。他们积极追求成人的社会地位,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事事处处希望被当成‘大人’看待,渴望自己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立身处世,不任人摆布”,不再需要老师、家长的“唠叨”,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他们会感到反感,有意无意地回避。但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认知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遇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冲动、易怒,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当这种独立的试探遭到否定,他们在心理上就会觉得蒙受了屈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反差往往使他们以理想化或自身的标准来判断外部事物,把客观环境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在认识上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这样就产生了对家长、老师的话一概不听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2逆反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

家长的素质修养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与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关系。素质修养较差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他们往往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来要求子女。他们总会这样说道:“我(们)像你这个年龄时,就能怎样怎样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子女做错了事或学习不好,要么唠叨,要么对子女大骂。他们对于子女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试问这种“三斧头”的教育方式怎能使子女不逆反?另外,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使子女逆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不顾子女的兴趣和疲劳,给他们过重负担和压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对学习的兴趣,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2.2学校因素

学校也是会引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①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不重视,某些做法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②教育者教育指导思想偏离、素质偏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观念转变缓慢;③教育者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艺术性、创新性;④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⑤教育者缺乏耐心和诚意,没有掌握好教育分寸:⑥教育学生要么三言两语,要么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无法以理服人;⑦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教育者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在情感上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等。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所不容忽视的又一因素。我们对青少年长期进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在学生心理上,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产生了逆反心理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

3.1注重家庭疏导,营造和谐家庭

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和调适。一是,对于子女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多表扬,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时应多鼓励,多支持,多安慰。二是,对于子女所犯的错误,要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其原因,分析利弊,因势利导,而不能采用打、骂的方法。因为犯错的孩子在其心理上可能已很内疚、自责,需要安慰和帮助,而家长的痛骂和毒打可能使孩子走向反面,产生逆反。三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信任他们,切莫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四是,家长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着想,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遇到分歧,要多自省,将心比心。五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为了“面子”把错的强说成对的。以上几点如果我们家长都能做到,那么,我们就能营造出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就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逆反心理。

3.2提高教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担负着传授青少年学生知识,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等重任。那么,学校又应怎样疏导和调适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呢?

(1)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长期以往也必然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反之,同一问题若试着改变单一的方法,就可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敞开思想,逆向思维,学会从多方面了解社会。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

(2)教师与学生要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试图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要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多了解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经常被某教师批评的学生,对这位教师肯定会有逆反心理。

(3)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构建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的心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和调试。

第5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咨询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大都为15~20岁的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稳定、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等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作为我国劳动大军的重要后备力量,培养造就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索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有效途径,已成为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

一、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概述

技工院校学生来源层次复杂,素质千差万别,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差异无法一概而论,但可以归纳具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如下: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起点的学生逆反心理明显,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具有逆反情绪,或采取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抗态度,或采取一种无动于衷的冷淡态度。

(二)失落心理

有些学生本来极其希望上高中或大学,但由于成绩和家庭经济等原因,非自愿地选择了技工院校,感觉受到了社会的抛弃,由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滋生失落心理。当然也有些学生是由于遇到其它挫折,内心受到压抑,因而产生失落心理,成为迷茫一族。

(三)自卑心理

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相应的调控心理,于是种种挫折、失败和逆境带来诸如沮丧、忧郁、苦闷等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进取的动力。

(四)职业心理障碍

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面向企业生产或商业服务一线,主要是技能性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工作质量要求较高,工作流动性也较强,因此在部分学生身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或逃避心理,铸成职业心理障碍。

二、探索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复杂的不良心理问题,单一的教育手段注定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认为,学校必须采取多种互补的手段,锻造出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组合拳”,实现全方位出击,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一)以日常德育工作为载体,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教育说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与心理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首当其冲要针对技工院校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心理健康的有关规律,帮助学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阴影,树立信心,端正学业思想;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疏导,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然,对于技工院校而言,德育工作具有“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需要积极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教育载体,如重大时事、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宣传橱窗、广播网络、社区活动、企业实习等;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实施方法途径,如德育案例、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专题讲座、日常行为规范等;灌输和渗透内容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如安全法制、创业励志、心理健康、国学经典、现代思潮、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通常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学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特点,渗透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新体系,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和自我心理减压方法等。事实证明,通过教学,可以有效解除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平心而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可以释放更大的能量:一是需要及时更新内容,让内容与时俱进;二是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等;三是需要培养专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以心理咨询工作为抓手,化解学生心理顽疾

当前对技工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一是误认为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应由医院的心理医生才能承担;二是误认为德育工作可以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将德育工作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事实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理交流与疏导的学生。高度重视与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引导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责无旁贷。为此,技工院校尚需在以下两方面努力:

第一,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和场所。如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等,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安全环境以及营造宜人的和谐氛围。

第二,加快并加大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培养。学校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无从谈起。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要立足于自身培养,还要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考试,这是走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不力或效果不佳困境的关键。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认识,多管齐下,才能走出健康心理教育的困境,取得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明骏.技工学校大德育教育模式之我见[J].广西劳动保障,2010(4-5):53-55.

第6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形成;影响;调适 

        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遇到中学生有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你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这在教育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在这里,我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调适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逆反心理的形成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主观因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1.1 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过程中中学生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1.1.2 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别意识、性意识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1.1.3 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比如,我校不让学生留长发,有的学生干脆将自己的头理成光头,教师批评他时还振振有词的说:“留长发不行,理光头也不行,那我理什么头。”将事情走向两个极端。

        1.2 客观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所处的狭隘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既给中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屁”;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告状”“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2 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教师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没有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逐渐占上风,与教师的敌对情绪也就形成了,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传播给学生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条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这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教师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1.2.3 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突出的一种心理特征,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这一种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不能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视为洪水猛兽,这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逆反心理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俗一点说,就是指约束自己行为难控制或别人的语言要求有意违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消极影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师和家长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如: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越禁止,我越感兴趣;你说他好,我看他糟等等。 

比如,有的学生家长反映,天气凉了,孩子出门时,家长要求多加一件衣服,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家后孩子感冒了;或一问到孩子的成绩孩子就反感、回避等。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社会的安定及和谐。

        与学习其它学科相比,中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的逆反心理表现的较明显、强烈。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往往对思想品德教育采取冷淡、怀疑的态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一个学生说话办事常常有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他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和群的病态性格,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大大削弱甚至葬送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及时调适,使之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积极影响:对于逆反心理我们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老师和父母都不是圣人,在教育方面,我们难免也有误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逆反心理中也蕴涵着独立、主体意识的觉醒,蕴涵着求异、创新,崇尚自我,民主、平等的时代精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态度迎接竞争和挑战。

        总之,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逆反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调适其消极的方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3.思想品德教育中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这一种现象,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可以避免向消极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向积极的方面发展,形成独特的个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

       3.1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育学生,不了解学生是行不通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具有一般普遍的身心特点,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差异,各个学生表现的个性心理及品德的差异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因为个性差异往往是他们产生与众不同或逆反心理的一个诱因。了解学生还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中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特别对待后进生,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的同时,恳切的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这样对于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是大有益处的。

        3.2 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是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承担者,党和国家把如此重大的责任教给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疏导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

        3.2.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用一颗充满挚爱的心去感化学生。面对有逆反行为的学生,教师会产生不满和急躁的情绪,这时要控制和提醒自己,不要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要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要用爱去感化,用心去安抚。

        3.2.2 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此话说明了我们要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首先要有较扎实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底。为此,我们必须要坚定对自己所教理论的信仰,坚信它是科学的,是真理,而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合,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3.2.3 优化教育手段,讲究教育艺术。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感情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更要讲究教育艺术。一方面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方式,如开导式、归谬式、激将式、爱心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社会大课堂、调查分析、辩论赛等。另外,得体有度地利用逆反心理来消除逆反心理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有些教师让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当班委,让他参与班级管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方式手段使用得好,将会事半功倍。

        3.2.4 善于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对社会现实生活存在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加以现实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网络游戏、歌星、影星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特别是流行音乐要敢于分析,决不可回避,避而不谈反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中学生喜欢周杰伦,我们成年人对周杰伦不可能崇拜。但我就买了一些周杰伦的歌碟,查找了一些周杰伦的资料,发现周杰伦的一些闪光点,其歌词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而且周杰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我校举办的一次文艺晚会上,我唱了一首他的《青花瓷》,很受学生欢迎,这样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3.3 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要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同时也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中学生逆反心里的形成中可以看出,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认真对待这一种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个体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应对方法,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原因产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也要及时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教育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7篇

职业中专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大量实践调查,笔者将影响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总结为两点。学习问题

1)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和技能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知识是为规定的就业而准备的。从职业中专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来看,所学理论知识和将来就业从事的工种相适应的只有35%左右,和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约占35%。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无用、学不来、学不会,从而讨厌学习。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高度统一,没有弹性。期中、期末测试是以理论课的成绩为主要依据,技能考核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学业的促进和学生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这就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若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很快就会演变成各种品质道德问题。

3)学习成绩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职业中专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从业教育,对合格的学生发给资格证,进而安排就业;学得好的可以就业,学习不行的也可以就业。这样造成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不能因材施教,而是一把尺子量、一个水平过。学习好的觉得不过瘾,学习差的感到听不来,久而久之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人际关系问题

1)师生关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是对其心理健康的引导。尤其是职业中专学生,其年龄及知识能力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为人处事中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与心灵导师。在与成绩较差、表现较差的学生相处时,不能一味地指出其缺点,还要注意对其人格的尊重与心灵的感化,通过教师的关心与热情感化学生,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增强。

2)学生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刚进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最重要、最关键是能够融入同学队伍当中。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一方面有助于化解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同学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然而由于一些职业中专不合理的年级分配及班级调换,造成学生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

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个健康、和睦的家庭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浪漫、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朗性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孩子没有自,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心理健康,当孩子的成绩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时,甚至有些父母会对孩子实施暴力,导致孩子产生孤僻、专横和的性格。

2网络技术在解决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应用

调查显示,现在中专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网络远程在线教育的优势,以及中专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远程在线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为能够有效解决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从他们关心和密切接触的事物入手,而上网是目前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最常见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远程在线教育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增加在线解答等内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及时获得相应的心理辅导。设计心理咨询系统,开通网络信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建立适合于中专低年级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系统,并开通网络信箱,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信箱来寻求解决办法。实践表明,心理信箱可以让学生将平时难以表达的心理问题大胆地表达出来。同时,这种匿名而又不直接面对面的形式,能够掩盖学生内心的羞涩与焦虑,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心态。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与心理咨询师的直接接触,避免了他们在心理上的又一次创伤;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从网络中汲取更多有益的东西。增加网络心理辅导系统中青春期心理辅导内容根据职业中专学生年龄及思维特征去探究其心理与生理发育情况,通过计算机网络相关功能,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系统,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让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身心发育特征,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产生。

3职业中专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科渗透;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全面育人;心理健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