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14:5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方法 教学质量

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分析概念

概念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它们是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也是教师所要讲的内容。什么是内涵呢?生物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什么是外延呢?外延是指内涵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例如,“胚”的概念是:种子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构成的整体,叫做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的主要部分。(人教社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其中“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概念的内涵,它们反映了胚的结构的本质特征。“种子”,“新植物体的幼体”是从位置和功能上反映了胚的属性,因此,是概念的外延。由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事物特有的本质。教师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概念做全面的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明确外延。做到概念讲解确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使学生能顺利地形成概念。概念做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学生掌握它后,才能对生物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并清晰、正确地表达生物学思想。

二、针对不同的概念,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学的概念繁多,由于生物学概念的特征,内容不同,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纵横交错,因此,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概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讲好生物学的概念。针对不同的生物学概念常选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课本概念,逐词逐句挖掘,得到条理化、生成性的信息

概念是由词语表达的,通常也是经过词语传递,使他人接受并理解。讲述法就是运用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概念的讲析。运用讲述法讲好概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确切、透彻、重点突出。怎样才能做到呢?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有些词语是反映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抓住了这些重点语词就能做到上述的几点。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抓住“活”,“催化”,“蛋白质”,“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这些重点词语,并再通过一些实例进行讲析,就能使讲析确切,透彻,重点突出,使学生容易掌握并理解酶的概念。一般地讲,讲述法适用于各种概念的讲解。

(二)直观图像介绍抽象概念: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由此可见直观的重要性。在进行生物学概念的讲解中,常适当地运用演示实验、挂图、板画、模型、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及计算机等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的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生物概念识记的巩固性和持久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讲解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概念时,可以画一张世代关系示意图,在这张图中,以自己为中心在中主轴上的纵向的一列亲属为直系血亲,而中主轴亲属以外的旁支亲属都是旁系血亲。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主动运输、原生质层、反馈调节、顶端优势、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基因、基因工程、内环境、体液免疫等等。

(三)通俗类比介绍陌生概念

将陌生概念与学生自身熟知的事物和生活体验通过类比,建立适当的联系,如果运用到教学中,这种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新概念认知的内化。因为无论是细胞、器官、生物体,还是机器、楼房、人类社会,各系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所以类比法在概念讲解中有着广泛运用。例如;将密码子比作电影院的座位号,大人(tRNA)凭着电影票(反密码子)找到正确的座位(碱基互补配对),然后将带来的小孩(氨基酸)放到座位上,最后小孩手拉手(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作用,还加深了对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的认识。还有在免疫教学中,将骨髓比作士兵的摇篮,胸腺比作训练的场地,脾脏比作血液过滤器,淋巴结比作杀敌的战场等等。

三、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科学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科学概念和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训练之后所形成的科学严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目前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

一、背景介绍

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现象、探寻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中,科学教学方法是指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需要学习的知识为载体,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的双重指导下,通过灵活多变的实验,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针对初中学生,个人逻辑思维方式还未定型,授课老师需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近些年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实践。

1、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和传达,使得原本丰富有趣的生物世界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地掌握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差。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学习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为学生营造合理适宜的情境,使各种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慢慢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现象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真正运用理论,感受到生物的实用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与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肯定会有所差别,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各种奇特想法和感受,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要以传统的思路禁锢学生想法,更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扼杀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从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整个生物教学活动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熟练严谨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四五个学生分成一组,小组内就实验步骤进行讨论,将设计实验的权力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合作探究。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认为的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水、温度、空气三大主要外界影响条件,然后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的实验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找出问题所在、积极改进,认真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才能最合理。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种子萌发必须的外界条件是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及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养成利用实验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

将生物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假设法、历史归纳法、模拟类比法、科学实验法等与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相联系,针对不同的知识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训练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他们在其他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帮助。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外界因素这一课题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总结鼠妇分布环境的主要特点,得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然后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通过对照实验得出结论。

结语

在新课改形势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实践,推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潘景立.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1(10).

[2]王志宏.将科学方法训练纳入初中生物课程[J].学科教育,2009(10).

[3]杜梦捷.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6).

[4]梅首文.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J].科学教育,2010(1).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67―01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初中生物课程也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趋势与要求,初中的生物教学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开始了较大的创新。本文从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指导出发,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初中会考指挥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并为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指导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师要学习一些新的理论。例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并能够应用到教学当中。新课改背景下,生物课程体系也要进行改革,包括生物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内容。新课改,初中生物改革要突出“新”,主要体现教学理念创新、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评价创新等。因此,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要从观念、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凝聚力做出较大贡献。

二、初中会考指挥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

1. 教学功利化。初中会考指挥棒下,“填鸭式”方式主导整个初中教学,学生每天除了从早上上课到晚上,课后还要完成一大堆试卷与习题。很多初中学校,周末与寒暑假还会给学生开设一些补课的现象。在很多初中学校,基本上每个月要进行一次大型的模拟考试,这些模拟考试都是参考初中会考的标准。

2.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初中会考指挥棒下,中国的初中生物教学出现较多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例如,一些生物教师在讲《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时,整堂课都是自导自演,再对著书本照念,不顾讲台下学生。很多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堂课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记忆,需要背诵。学生基本上整堂课都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成为读书的机器人,长期下去会很疲惫,也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策略探究

1. 教学观念的创新。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趋势,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办学。以往初中会考指挥棒下,学校和教师都以分数去评价一名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种理念是片面的。因此,要考核学生,除了看分数,还要从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教师,也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尤其是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时候,尽量减少那种“命令式”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互动。创新学生观,也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格独立学生。课程方面,除了要有理论的课程,应该增加一些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力。生物课程,要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正确师生观念的树立。在过去的观念里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学生心中,对于教师要无条件的服从。新课改之后,就要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于是初中的生物教师,应该转变自己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自己当成学生一起奋斗的同学,在生活中可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作为生物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命令式的说话方式,改变那种盛气凌人的语气,不能再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应该营造一种比较随和的沟通环境,让学生感受平等的对话氛围,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例如,教师与学生在探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时,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假如学生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作为教师,不应该及时行使“权威”的表决权,可以引导学生往别的方向思考,但是不能直接否决学生的想法。

3. 改进生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改进生物教学方法。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上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分工合作去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要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学生的任务,只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与创新性的思维。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情景教学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概述

情景教学是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任务[1]。初中生物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丰富的生物知识,更要向学生提供更多亲近自然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成长需要,创设情感丰富、内容新颖、画面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互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2.初中生物应用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情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2)情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3)情景教学符合生物教学的特征,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3.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的方法分析

3.1运用自然实物创设情境,使教学知识直观具体化。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可以运用实物创设情境,包括自然实物、植物标本、动物模型、挂图等,通过视觉冲击、感官触摸等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构成”时,教师可以将带着各种器官的花生植株作为课堂实物标本,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这株植物叫什么?你们观察到这株植物的构成有哪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各种植物,将教学课堂移到大自然中,使学生直观明了地认识各种植物,不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教学创新的一种表现。

3.2运用谜语或农谚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谜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在初中生物中运用谜语创设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讲“蚯蚓”时可以引用谜语“细细长长一条,天天藏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简短的句子就把蚯蚓的外形特征、所处的环境和作用价值生动逼真地描述出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农谚来源于自然和生产实践,将农谚引入生物课堂教学更贴切实际[2]。比如在学习“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教师可以引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或者“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通过生动的农谚强调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且朗朗上口的农谚通俗易懂,更容易让学生牢记。

3.3利用实验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生物实验内容,教师可以依据教学要求,设计生物实验方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植物叶子、果实、花瓣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采集、修整、干燥、存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对学生制作的标本成果进行赞赏式评价,树立学习信心,有利于后续教学的有效进行。

3.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巨大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收集相关教学内容,包括文献资源、教学图片、网络教学视频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彩,促进教学有效实施[3]。比如在教学《遗传与基因》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之间结婚”这一规定引入课题,继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搜索《达尔文的悲剧婚姻》的文章,为学生讲述达尔文近亲结婚的悲剧故事,通过名人真实故事把遗传与基因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掌握生物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5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游戏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思维。比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生物”时,教师可以设置“我最喜爱的动物”的主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并模仿动物的动作或叫声等,不但模仿的人身心愉悦,其他观赏的学生也兴致勃勃,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生物是学生认识自然界、探索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通过自然实物、谜语和农谚、实验设计、多媒体技术、游戏等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04):96-97.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上的追求,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更多的生物知识,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和自然环境间的接触以及实践机会。所以在生物教学期间,必须要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其自身需求,来创设完善、丰富、生动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身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上的束缚,进而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创设情景教学必要性

首先,情景教学能够满足生物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生物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景,能够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和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然而还需注意的就是情景创设一定要符合实际,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情景构建要符合生物教学创新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还属于创新教学范畴,并且它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一定要提升对情景构建的有效理解,从本质上意识到情景构建的重要性。最后,情景构建是生物学科发展的必然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景,不仅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还能推动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

对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进行优化

使用自然环境中实物对情境进行构建,使知识更加直观化。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运用相应的实物进行情景的创设,例如,动植物标本、模型等,这样不仅能够带给学生的视觉和触觉上的冲击以及感受,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提升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开花植物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完整的植物作为标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更好的学习到生物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将教学课堂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有效亲近自然,还能更好的认识多种植物,同时,也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自身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且还会充分体现教学方面的创新。

引用民俗谚语来创建情景,降低生物学习的难度。虽然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会涉及过于复杂的内容,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际学习期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概念还是较为抽象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引用民俗谚语来构建适合的情景,进而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学习《植株的生长》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引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谚语,使学生明白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和无机盐的支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再加之民俗谚语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点和概念,有效转化为实体,加深学生的记忆,降低生物学习的难度,从而为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用实验来创设相应的情景,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众所周知,初中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而发展和建设的学科,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的生物实验,而想要保证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用相应的实验来构建适合的情景,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从而提升教学成效[2]。例如,在讲述《观察植物细胞》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制作相应切片,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选取、采集、制作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验中,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其自信心,进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

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也推动了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升生物学科的丰富性,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并发挥其优势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可以运用视屏、图像等方式给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更好的提升理解水平。例如,在学习《被子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应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眼睛观看到其成长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收获到比教师口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使用游戏的方式构建情景,让枯燥学习具有趣味性。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游戏,构建其适合的情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还能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及良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物接龙游戏,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一旦有同学说出重复的动物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该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者是模仿其叫声,这样不仅使学生整体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还通过趣味的游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总而言之,生物这门学科不光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还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探索其中奥秘的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根据该学科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进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91

初中生物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大部分生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予以获取及巩固。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在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为了进行结论的验证。一般都是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进行实验,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验,按部就班的重复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只是充当“操作工”的角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想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这样才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就要求老师进行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逐渐成为实验的“主角”。为此。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仪器等,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且进行独立操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这样,在学生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分析,结合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时,书上使用的材料是苹果,老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启发学生能否用不同的材料,不完全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可以明确实验过程,并且获取相应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所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效果要比观察实验的效果好很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本校办学条件,尽量在情况允许的基础上,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实验。比如,在学习“昆虫”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回家捉两只昆虫,之后将其中一只昆虫的头浸入水中,另一只昆虫的腹部浸入水中,对两只昆虫的反应进行观察,看哪一只昆虫先死,并且思考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一实验过程的体会,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常而言,教材中的实验均具有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此种实验方式,表面上很整齐、规范,但是学生一般都不需要动脑,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可以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比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先滴加碘液,之后添加唾液,将其放置在37℃的水中,展开详细的观察,添加唾液之后可以看出,蓝色在逐渐消退,和教材实验方式相比,不仅可以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验证,还可以对其反应时间进行测定。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实现实验方式的多样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在完成生物实验教学之后,一定要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记录,并且及时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如果实验结果和之前的讨论不相同,那么,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查看实验过程是否存在着操作不当的情况,或者考虑不全面的情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如果得到的实验结果依然和讨论不一致,那么,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所在,之后设计新的实验方式,展开有效的实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比如,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每个组得到实验结果可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就会思考,是不是实验过程出现了问题?对自身操作缺乏信心,此时,老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可以重新树立实验操作的自信心,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进而促进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五、发挥教学评价作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实验评价而言,一定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质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根据评价内容与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一定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加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试验评价的随意性与主观性,对学生实验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中,老师可以结合显微镜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明确操作要求,通过相应的监测,展开量化打分,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反思,之后进行改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通常学生均是按照教材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是,学生并没有对实验原理进行真正的理解,此时就需要评价的诊断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比如,在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中,如果学生对淀粉消耗产生疑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以问题为载体,明确实验原理,之后予以掌握,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只有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才可以保证生物教学内容的全面展开,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方式的选用,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90)

第7篇

生物概念作为生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知识体系得以构建的关键环节。因此,生物概念教学应该作为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牢固掌握有关的生物概念,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有关的生物原理,进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生物知识构架。当下,随着“真学课堂”这一课堂模式的兴起,传统的教学模式越发的暴露出其弊端。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概念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生物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它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师如果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将得到有效地刺激,使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此外,通过对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疑问来认真的听教师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阐述,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来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辅导教材来为学生创设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的问题情境,加上教师新颖的提问方式,则可以有效的引出本节课待讲解的生物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对于疑问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深化自己对于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细菌的繁殖”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们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如:“为什么东西在夏天容易变质,而将其放到冰箱内则可不容易变质?”以及“酒为什么历久弥香?”等,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情境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将要讲解的生物概念———细菌的繁殖与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让学生们借助这一概念继续对上述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后,会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对于相关的生物概念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2.明确概念涵义,深化概念理解

每个生物概念涵义既包括概念的内涵,也包括概念的外延。学生只有对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含义和范围进行充分地理解,才可以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对其进行掌握和应用。对于生物概念学习而言,除了要掌握概念的具体内涵外,还需要对生物概念的外延含义和具体范围进行学习。概念的具体内涵通常是指反映生物规律和现象的特有属性,而外延的含义则是指相关概念内涵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简言之,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就是对概念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区分内容相近的概念,避免学生混淆有关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举“正反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生物概念内涵和外延,即对于某一特定的生物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个与其符的正面例子和一个与之相对的反面例子,从而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该生物概念的本质。

例如,教师在对植物的“根茎”这一生物概念进行讲解后,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是否埋藏在地面以下的植物部分均为根”,以及“植物的根茎是否都是生长在地面之下?”等问题,并让学生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最终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得出如下结论:植物的地下部分并不全都是根,植物的根茎也并不是都是长在地面之下,如反例:竹子的地下部分会有竹节,这不属于根;榕树的地上部分也会存有一部分树根长在地面之上。经过这种形象的事例对比,学生深化学生对于植物的“根”这一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具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概念,提高生物概念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概念探索

学生作为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其自身的能动性对于学生生物学习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也逐渐被摒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得到普及和应用。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让学生自主来进行生物概念的分析、理解和探索。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概念进行充分地理解和探索,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概念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敢于“放权”,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要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经历多次试验探索后,可以切身实际的发现有关的生物规律和本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光合作用”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试验器具,如水槽、塑料瓶、塑料吸管、水草等,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来自行设计一个模拟光合作用的试验。学生利用这些器具,以水草为光合作用模拟实验的研究对象来收集氧气。在生物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多次的试验失败后,会对光合作用这一生物概念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此外,这种探究性的试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8篇

一、教学生自己选择物理题目

在传统的教学中,布置什么物理作业是老师的专利或特权。可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不一定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在整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老师要放些“权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些适合的题目,这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提高。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会自己选择题目呢?

(1)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教会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目。即去选择那些“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习题,对某一确定的学段,过易或过难的习题都应该避免选择。

(2)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选择不同的习题。如平时应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比较陌生的题目来练练,而考试前则应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基本习题或平时已经做过的熟悉题目,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将错误的题目编写成“错误集”,对提高复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教会学生选择题目的标准。选些题目情境新颖的;涉及的物理模型独特的;能使人对物理概念、规律产生较深理解的;解法特别的,如讨论法、等效法、极限法、类比法;渗透物理思想、科学思想的。

二、教学生做好错题集

教学生学会把作业中的新奇解法记下来,这样能迅速地开拓解题思路,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把作业中的典型错误记在一个专门的簿子上,编写错题集,能就快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曾经有位学生在错题集上写道:今天我在做“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工人用250牛顿的力恰好能将重400牛顿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起2米,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牛顿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米,拉力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多少?”时,解题过程如下:

解:W有=Gh=400N×2m=800J

W总=FS=250N×2m=1000J

η=W有÷W总=800J÷1000J=0.8=80%

W有2=G÷h=900J×2m=1800J

W总2=W有2÷η=1800J÷80%=2250J

后来发现,在求解第二个问题出现了错误,没有考虑到更换重物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原来的80%了!这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也是因为对从实验中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理解不够。其实,题目的背景与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情境是类似的,但解题时没有将实验中的情境转移到题目中去。

可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需要在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总结与思考,否则很难提高自己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生记下预习的疑点

有没有预习能力是衡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标志之一。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及时地记下来,就便于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位学生在预习压强的时候这样记着:人站在地面上的时候,压力等于重力,是不是压力与重力就是一回事呢?如果物体不受重力了,压力是不是就消失了呢?从预习的疑问记录上看出,这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很认真,能开动脑筋,找到了本节的关键内容。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与动力。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获取知识的欲望,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教学生记下课外学习的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