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1:1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人养老护理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广州城市养老急需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
广州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7年统计显示,广州市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7.5万人,占总人口的13.5%,其中90岁以上老人达17680人。[1]随着中国“80后”一代进入而立之年,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的“4+2+1”结构家庭将成为社会主体。“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家庭养老功能继续弱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高的养老需求。然而目前养老护理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卫生、护理等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养老市场的需求。养老护理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增设养老护理专业或改革护理专业课程,重视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二)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不能满足广州城市养老的需要
社会对养老护理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人们的要求已不限于日常生活照料,而是注重全面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与常见的护理工作不同护理老人尤其是卧病床的老人除饮食起居的生活照料还要熟谙医疗康复护理技术、保健按摩、营养学、药学、救护、心理精神慰藉等专业知识。即使是老年生活护理,也需要通过正规训练才能掌握各种动作要领。同时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及交流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系统科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来实现。而现有的护理专业课程涉及到养老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二、应对广州城市养老改革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
(一)增加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养老专业知识
作为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应该针对养老市场的需要,增加实用的有针对性的养老护理专业知识。实际上养老护理工作内容包括了解老年人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护理特点、老年人生活照料及技术护理操作,老年人皮肤病、常见病及营养需求等实用知识和技术。高级养老护理不仅能够为老人做生活护理和康复护理,还能够进行心理护理和情绪疏导。高职院校要以养老护理工作岗位为依据,建立老年护理一临终关怀护理课程体系,体现养老专业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并将养老护理课程拓宽到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健康咨询以及养老教育、养老管理等领域。[2]
(二)增加有关老年护理实际操作的的实践教学课时
老年护理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工作,有很多特殊的技能要求和动作要领,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领会。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学完相关理论和技术后,及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演练,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去医院、社区、各种养老机构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定岗实习见习,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实践能力;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通过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方式,[3]参加各种养老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欠缺,回到学校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通过多实践,学生毕业后,适应市场、适应岗位的能力将大为提高。
(三)增加有关护理的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开展老年护理服务
我国的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讲究“治未病”,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辨证施治、辨证施补、整体调理,帮助亚健康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元气。因此中医治疗和护理更受到老年人的青睐。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专业课、选修课、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和中医技能的兴趣,学习辨证施护,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病人不同的治疗和护理。学生还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中医护理技术,如针刺、火罐、艾灸、推拿、捏背、药枕等,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开展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4]
(四)加强敬老爱老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年轻人大部分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父母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都大大减少,出现了很多“空巢家庭”。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赡养,更渴望精神抚慰。敬老爱老是对老年护理工作的首要要求,敬老爱老的本质是“爱”。没有对老年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很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敬老爱老的核心在于“尊重”。不光要护理好老年人的身体,还要注重老年人心理、情感、精神、心灵的需求,要维护老年人的生命尊严、人格尊严。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开设老年人心理学、老年人精神护理、临终护理、护患沟通、护理美学、护理礼仪、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人文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老年人的理解,更好地与老年人开展沟通和互动,让老年人在精神和身体上获得双重服务。
三、应对广州城市养老加快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培养养老护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社会上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加上养老护理高强度、高责任的工作性质与偏低的收入回报,愿意学习的学生并不多。然而随着中专的、大专的、本科的护士生逐渐地占领原有的养老市场,养老护理员素质不断提高,薪酬也在不断上升。国家民政部、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努力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从业人员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高职院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护理工作必将成为社会急需且意义重大的职业,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积极认真地投身于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之中。
(二)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社区和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联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加强与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联系。在专业的养老护理机构,学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和实际操作专业的养老护理技能,同时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也可以定期派出专家为学生授课。除了专业的养老机构,许多老人更喜欢居家养老,[5]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而且多是各种慢性疾病,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是新时期高职高专护理人才面临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和合作,对护士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人际沟通、与他人的合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教育。
(三)把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内容纳入专业知识学习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根据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养老护理员职业共设4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初级养老护理员主要是对老人进行生活照料,与此同时,还要会简单的技术护理;中高级和技师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水平相应提高,须具备更多医疗护理和心理保健知识。[6]高职院校可以把养老护理员资格证的考核内容纳入实际教学内容中去,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相应的资格等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日本大都市的老龄化现象着实堪忧,一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很严峻。人口锐减,商业街凋敝,城市活力不足,缺少发展后劲。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医疗费用剧增,社会负担加重;储蓄率递减,资金供应趋紧;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制度难以为继等。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给日本的综合国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能否顺利走出老龄化困境,对于日本“大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巨大考验。
“护理地狱”与“孤独死”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社会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21%的则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最近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表明,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300万,占总人口的26%,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2013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2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6.61岁。据预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将延长,2060年将达到男性84.19岁,女性90.93岁。二是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编者注)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一路走低(2013年稍稍回升至1.43个)。少子化与日本女性日趋严重的不婚、晚婚、不愿生育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生育率下降使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就相对增加了。三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得到普及,国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961年,日本建立了“国民皆保险”体制,把长寿化现象进一步向前推进。五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六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已陆续退休,进入了老年人口行列。
近年来,日本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的老龄家庭数量增长迅速,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日益沉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护理地狱”的说法。目前,家庭中低龄老年人看护高龄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护理者以女性为主,占68.7%,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者因负担沉重导致心情沉闷,患抑郁症情况屡见不鲜。而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给家庭成员以及同居者造成很大的负担。一些实施护理的家庭成员自身也罹患此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需要看护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看护人员的缺口正在不断地被拉大。
目前,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近十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居所内突发疾病导致孤零零死亡的“孤独死”事件频频发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统计表明,2013年,东京23区范围内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死于自己家中的人数高达2826人。一家管理着75万户租赁住宅的机构的统计表明,独居者死亡超过一周后被发现的事件数量(排除自杀和他杀)在2013年为194件,其中死者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有129件。
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不断出台保障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法律。1963年颁布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1986年12月修订),明确规定了国家、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护理中的职责;1986年颁布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强调了扩充居家护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社会对养老护理的认识从单纯依靠家庭成员转向寻求社区、地区的支持,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1989年颁布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简称“黄金计划”)和《地区老人保健福利计划》,旨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市町村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托老所、疗养型护理机构等设施,并培养家庭助手等。1990年,《老人福利法》等社会福利相关法律被修订,服务重点从养老院或医院护理转到居家护理,并在护理等福利领域导入了准市场机制。1992年《社会福利事业法》被修改。1993~1994年全日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完成了《地方高龄者保健福利计划》的制定。1994年“新黄金计划”出台,充实居家养老护理成为重心。之后又出台了“黄金计划21”,制定了“营造和发挥社会活力”的福利政策目标。2000年全面实施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制定)改变了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银色人才中心”等政策,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服务,如送餐、上门护理、体检和安全确认等,让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政府开展了“护理预防事业”。他们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普及健康知识p宣传如何预防疾病,提供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龄老人,尽可能维护并增强其生活能力;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需要援助或护理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延长其能够自立和自理的阶段,延缓其进入护理状态的进程,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颇受欢迎
日本传统的老年护理是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和照料,但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编者注)、单身家庭、夫妇二人家庭数量增多,难以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而且随着日本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照料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而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医院又很难让老年人长期入住。一些从事养老护理的民间企业则收费较高,难以解决普通市民和低收入者的养老问题。
据内阁府调查,日本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自立生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护理事业,在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支持。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咨询等服务。
目前,日本有以下几种养老护理服务。一是居家护理,即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提供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访问护理服务对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减轻家庭成员护理负担起到了很大帮助;二是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如需要护士观察的患疑难病症、痴呆症的老人、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的老人、癌症晚期患者等。日间照护中心配有可升降轮椅的汽车,负责早上将老人从家中接来,傍晚再送回去。白天老人在设施里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三是短期入住型机构,让老人短期入住护理机构,以使老人的家庭成员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四是入住型养老护理机构,包括特别养护老人院、老人康复医院、养护老年公寓、老年痴呆症患者共同生活护理设施等。近年来,一种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即把访问护理、日间照护与短期入住设施的“短托”(针对那些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居家护理的老人,让他们短时间入住,原则上一至三个月)组合在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设施规模比较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成本小,可为十名左右的利用者提供服务。这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帮助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族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虽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但普遍硬件环境一流、干净整洁,服务也很人性化。例如,富山县一家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开创了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即针对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同一机构内提供福利服务,洋溢着家庭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便是它的特色。
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既有市场化运营,也有政府委托运营。同时,社会福利法人运营的养老护理设施也占据相当比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养老护理领域并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时,不仅针对性强,还能够将心比心,悉心观察老年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在机构里设置咖啡馆,使家人来看望老年人时有团聚和聊天的地点;设置小卖店,出售老年人做的手工作品,让老年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设置玩具区,方便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可以有的玩。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机构也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洗菜、收拾桌子等。为了减缓那些患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恶化,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种植蔬菜,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还十分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如举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活动,召开社区老人家属护理交流会,开设健身体操班、各种讲座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独,减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况的发生概率。居民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大学生在康利养老院长达6个月的实习,使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参与到康利养老院老人的托老﹑养老﹑娱乐﹑康复﹑餐饮、心里关怀等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与养老院的管理工作当中,学习并掌握养老院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服务技能等等,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大学生的加入对于养老院来说也是新鲜力量的注入,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对目前养老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开深入的思考及实地调研,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养老院的建设及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养老院的建设积极互动。
二、实习内容
(一)参与养老服务
1、常规护理:向护工学习护理知识,配合护工完成对老人的护理服务,着重了解护理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可以选择固定的老人,让大学生进行实际护理,通过老人的反馈掌握大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2、特色服务:结合康利养老院老人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想象空间,最大程度的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如为方便老年人制作养老院的联系卡,帮助老人与家人联系;设立“康利养老院广播站”,为老年人播报精彩节目;成立“爱心小团队”,定期到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的房间,为老人送去关爱;
3、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组织并参与到养老院的各项活动中,包括老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的设计及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可以每月安排一次,每次控制时间和活动质量,根据老人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二)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
1、档案管理:负责建立并完善老年人档案,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档案管理要求细化、规范化,并及时更新,为养老院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完善巡查及登记制度
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采取分包制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巡查做每日情况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写入登记册,交由领导查看,以便领导及时了解老人情况;
3、员工及后勤保障管理
了解并参与包括护工、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出勤、工作状态等方面的管理,参与对养老院员工开展的理论知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了解并参与养老院硬件软件物品的配备,宿舍的卫生,水电煤气等设施的使用与维修的协调;食堂菜品的采购、饮食的科学搭配、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三)参与养老院建设
1、加强养老院的外联及宣传工作,采取“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采取积极联系学校、爱心单位、社会志愿者等走进养老院献爱心,壮大敬老、爱老的团队力量;同时联系辽中县的新闻媒体,将养老院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管理经验、社会力量的加入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康利养老院,关爱身边的老人。
2、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对康利养老院设施的配备、服务管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等等方面进行调研,写出一份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为养老院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为养老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3、通过实习,对康利养老院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养老院的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时与养老院进行沟通;
三、实习具体安排
(一)常规性工作安排
1、每日工作时间:上午8:00-11:00,下午1:30-4:00
2、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一个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每日学习护工护理过程,前几周主要是观察护理人员实际操作过程,熟悉实践操作方法及流程,实习中后期可以参与操作并协助护理员完成对特殊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护理,向护工学习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康利养老院广播站”每日定时播放(可以在中午吃饭时,或者早晚),播放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音乐,舒缓老人情绪,调节老人心情;第二部分是广播内容,包括时政新闻、健康保健、生活常识等等;第三部分是娱乐互动节目,老人可以相互点播歌曲、笑话等,如果遇到老年人的生日、节日等可以为老人送来祝福;
(二)阶段性工作安排
每周三及周五休息,除了巡查需要每日坚持之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停止广播站播报及学习护理的工作任务,临时组织或参与老人的互动活动或提供特色服务:
1、第一个月的主要任务:
(1)组织一场欢迎会,养老院领导与部分员工出席,欢迎三位新成员的到来,由养老院领导对养老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让大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人员认识,对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及目的进行介绍,大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了解大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完善今后工作任务及安排。
(2)建立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制度,一名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完善健全康利养老院老人档案,了解熟悉老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完善康利养老院所有老人的基础档案资料。
(4)建立“老人连心卡”,内容包括养老院的领导及各部门电话、家人的联系方式、紧急情况处理方式等等内容,要求简洁、实用、方便老人随身携带等。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养老意愿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9-0063-04
随着我国科技、医疗等各方面技术不断更新,人口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全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比上年末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14年大连地区户籍人口591万,其中户籍老年人口122.4万,占户籍总人口20.7%。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思想观念和消费理念也越来越新。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养老的场所,其设施和提供的服务成为老年人的消费对象,为分析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意愿,笔者对大连市的部分老年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合访谈记录,探寻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发展养老机构,促进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提供政策支持。
本调查以大连地区为例,于2014年3月4日至3月9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回收率为89.10%,有效率为99.70%。全部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样本性别,男性老年人占总体样本的56.91%,女性老年人占总体样本的43.09%;根据样本年龄,55岁到60岁的老年人占12.20%,61岁到65岁的老年人占20.90%,66岁到70岁的老年人占24.80%,71岁到75岁的老年人占17.00%,75岁以上老年人占25.10%;根据样本月收入,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13.20%,1000元到1999元的占20.30%,2000元到2999元的35.40%,3000元到3999元的占15.40%,4000元到4999元的占10.60%,5000元以上的占5.10%;根据样本收入来源,生活收入来源于退休金的老年人占76.80%,领取社会养老金的老年人占4.50%,依靠儿女资助的老年人占3.90%,获得再就业工资的老年人占6.10%,接受政府补贴的老年人占8.70%。
一、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收入水平、资金来源等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1]。根据大连地区的调查显示,希望通过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84.70%,希望通过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3.60%,希望通过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11.00%。老年人依然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种较为传统的养老模式进行养老,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并不多,收入、子女、居住情况等是主要原因。
1.收入因素。老年群体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和意愿。大部分老年人的收入集中在1000元和3000元之间,老年人中有一部分受收入的限制,只能进入规模较小、质量较差的养老机构,无法选择其期盼的养老机构。而对于少部分收入较高的老年群体来说,较高的工资决定了其可以选择质量较高、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这部分老年人中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见,目前的现状是养老机构并没有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2.子女因素。子女既是老年人的感情寄托,也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依靠,子女的数量、子女的收入以及子女对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影响着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子女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物质生活帮助,也包括子女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满足。首先,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的意愿与子女的观念有较大关系。调查显示,有76.00%的子女希望老年人以家庭养老的模式进行养老,这些家庭中有70.50%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较少。其次,子女收入较低,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子女收入居于中等,老年人会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子女收入越高,老年人则倾向于通过雇佣钟点工来解决其养老问题。同时,在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愿意去离子女居住地较远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8.10%,不愿意去的老年人占77.70%,13.60%的老年人表示无所谓。老年人不愿意到距离子女居住地较远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家”文化影响,即便是在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的现在,老年群体对子女的情感需求仍然存在。此外,子女的数量也会影响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被调查对象中,37.20%的老年人只有1个子女,而这部分群体中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48.70%;拥有两个子女的老年人中有27.60%的比例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有3个子女的老年人中有23.70%的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有4个子女的老年人中有25.00%的比例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有6个子女以上的老年人中则没有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最后,对于子女是否每月给赡养费这一问题,75.32%的老年人表示子女不给赡养费,23.40%的老年人表示子女按月给赡养费。通过访谈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子女有意愿给赡养费,而老年人表示每月退休金足以满足自身的花费,不愿意接受;二是子女的经济能力有限,受其支付能力所限制,无法给予赡养费。
3.居住情况。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残疾造成的生活不便、长期独居导致精神生活的缺乏以及心灵得不到的慰藉,需要通过专业的照顾和护理来提供有效帮助。被调查的311位老年人中,仅有20.90%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近八成的老年人并没有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其中有63.20%的老年人与配偶一起生活,有16.08%的老年人独居。通过访谈了解到,和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老来伴”的观念,在双方都还可以自理或者在其中一方失去自理能力但是另一方可以自理的情况下,老年人愿意选择和配偶居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没有去养老院养老的打算,也不会选择子女照顾。只有当其中一方去世之后,才会考虑是否进入养老机构养老。
4.保健需求。调查显示,61.29%的老年人渴望学到老年养生保健知识,25.81%的老年人对学习养身保健知识持无所谓态度,12.9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学习,已经了解到足够的保健知识。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渴望学到保健知识,在访谈的过程中,老年人也表达了希望政府、社区以及各养老机构等主体为老年人保健养生方面提供服务的意愿。老年人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幸福的晚年生活才能得以保证,养生保健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养老机构若增强其保健护理能力,将会增加其对老年人的吸引力。
5.老年人自身因素。老年人是否有意愿进入养老机构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收入状况与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对是否选择养老机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收入在1000元以下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占50.00%,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中有40.50%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养老,有疾病尚能自理的老年人中仅有10%有进入养老机构的意愿,但失能残疾中有25.00%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在身体状态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在1000元到1999元之间的老年人与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相比,收入较高的老年群体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较高,而中等收入的老年群体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的比例高于愿意进入养老机构的比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收费高于其收入,因支付能力不足而不愿意选择进入养老机构,而高收入老年人群选择养老机构的比例不高,是受当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口碑较差等原因的影响。
6.养老机构建设。发展高质量的养老机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养老机构,需要了解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认清目前各类养老机构存在的不足,从服务质量、口碑、规模性质、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有61.54%的老年人表示最看重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口碑。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以养老院为主,分为公立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两类,不同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设施的性质、区位、服务标准和收费的偏好呈现明显的差异,这种取向与养老机构构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2]。根据大连地区的调查显示,选择公立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的人数比重分别占75.87%和24.13%,多数调查对象表示对私立养老院不信任,主要原因是其口碑不佳。认为收费价格为首要因素的老年人占22.40%,3.60%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的规模、性质是其考虑进入养老机构的首要因素,4.81%的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为首要考虑因素,另外,有66.34%的老年人因周边没有养老机构,不了解养老机构现状而对养老机构环境的满意度表示不确定。可见,养老机构服务不周、质量不高、居住环境、饮食环境以及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是阻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
7.子女数量。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受到子女数量的影响。子女人数与选择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意愿越强烈。相比之下,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越不愿意选择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后,其子女将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大多数老年人为了避免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而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养老。
二、发展大连地区养老机构的路径选择
1.提高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满足养老需求。当前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导致养老需求急剧增加,但老年群体的支付能力整体较弱。调查发现,对养老机构月收费承受范围在1500元以下的老年群体占53.77%,多数老年人希望养老机构设置较低的收费标准。大连地区老年人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群体是68.81%,受支付能力限制,许多老年人无法选择心仪的养老机构,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政府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制度,增加低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金,缩小企事业单位老年人退休金差距。另一方面,应建立银色人才中心,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创造再就业机会,拓宽老年人收入渠道,增强支付能力。
2.改善社会软环境,营造机构养老氛围。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4-2-1”家庭结构的社会化,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赡养老年人的责任已非家庭子女所能够承担,需要多元化力量的整合与协助[3]。但是,由于社会舆论、传统养老观念等社会软环境的影响,养老机构发展仍然受到较大阻碍。调查显示,子女希望父母在家养老的比例高达76.00%,而希望父母进入养老机构的比例仅有6.80%,进一步体现出养老机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引导人们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向社会大环境下的机构养老观念转变,发展教育,开展讲座,转变思想,将社会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影响。
3.促进养老机构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养老机构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服务质量及其相关的护理水平。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表示,在可承受的支付能力下,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和服务水平是其关注的重点。养老机构服务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在硬件提供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在住宿条件、医疗配备、保健设施和娱乐场所等方面要做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在软件服务方面,需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建设层级管理模式,把各项任务明确划分到相应的部门,并且由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明确责任。开展免费或低价的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班,一方面对在岗人员进行再培训,鼓励社会上有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进入到养老服务行业;另一方面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出台人才培养措施,增加开展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并完善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养老护理服务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
4.大力发展科技,增强保健护理能力。科技的发展能够促进养老机构保健护理设备的专业化发展,诸如日立集团研发的早期发现癌病患的辅助诊疗器械、养老机构内部使用的防范外来侵犯的IC卡、高画素数据储存记录功能的摄像机等,都使养老机构保健护理设施具有更强的专业性,能够有效的保障老年人的居住安全。松下电器投资的“诚信香里原”养老院更是以“高科技武装的养老院”出名。我国企业也可以像日本相关的企业学习,利用自身优势,生产高科技的老年保健产品、医疗设施、护理设备,以促进养老机构保健护理能力的发展。
5.加强养老机构的宣传,形成品牌效应。养老机构在目前发展的过程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大连地区养老机构遍及城乡各处,民办养老机构也为数不少,但大多数老年人对这些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有限。一方面,老年人并不了解周边是否存在养老机构;另一方面,老年人更不了解养老机构内部的收费状况、服务条件及运营模式,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相信口碑相传,信息获取途径单一,获取的信息相对片面。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缺少老年群体的认知和信任。养老机构要想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品牌,务必优先具备属于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口碑推广。就机构养老的品质内涵而言,首先依据老年人在老龄化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与多层级的服务;从时间的长轴来看,服务的内容应该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4]。此外,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养老机构应拓宽信息渠道,借助多方媒体宣传,增强宣传力度,促进养老机构的品牌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4):58-63.
[2]高晓璐.城市居民对养老机构的偏好特征及社区差异[J].中国软科学,2013,(1):103-113.
[3]黄耀明.老龄化趋势下台湾机构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台湾研究,2011,(5):33-38.
[4]张团,穆光宗,傅F.机构养老之品质内涵研究――以台湾兆如多层级养老机构为实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2-11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6.04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据统计,截止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预测到2049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2]。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全国平均水平为1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55.6%)、骨关节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气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74岁为30%,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听力失能占29.3%,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独感,1.3%身心衰老感,48.6%对生活失去兴趣,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 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 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①健康指导,②体格检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门护理,⑤康复服务,⑥社区老年院)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并对缓解家庭负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 健康档案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2)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 家庭病床 对需要连续治疗(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签约 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签约后,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服务费人均15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迟缓,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 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 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服务不到位,同时,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做好引导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生理、心理特点,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1)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19]。(2)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20],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3.3 加强老年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概述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老年人需求分为物质生活、日常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四类。政府积极提倡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等五有服务,其中包含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个人参与及自我发展需求,是完善老年人福利的参考依据。从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落实政府养老政策的重要前提。了解和把握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养老供给状况,完善养老供给养老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机制,是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根基。
二、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一)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2013年5月,通过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我市较为繁华的5个社区展开调查。对常住人日中60岁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回收325分,有效率为92. 85%。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为:
1.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针对社区日常提供的照料服务,设计老年饭桌、送餐服务、上门家务服务、帮助购物等6项内容。调查发现,上门家务服务(28. 6%}与上门生活照顾(23. 5%}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送餐服务、帮助购物、老年饭桌等,占比分别为17.2%, 15.5%, 10.7%, 4.5%。上述表明,大部分老年人渴望以家庭作为养老场所,并希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
2.健康护理服务:调查表明,85. 7%的老年人最关注健康状况,77. 5%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上述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以健康为主导的老有所医服务备受现代老年人追求。
3.精神文化生活:现代社会,老年人对其精神生活(娱乐、社交与自我实现等)更为关注。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更重视精神层面,渴望更好的精神生活与先进的社区服务。大于74%的老年人渴望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娱乐活动。男性喜爱读看报、书法绘画,女性则倾向于表演娱乐与工艺等。
(一)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分析。
1.社区基础设施供给少。调查表明,大多数社区均开设了老年活动室与阅览室,但79. 5%的老年人表示面积小、设备不足、内容单调。因此,该类场所的使用率偏低,仅26. 7%的老年人表示用过上述设施,大多数社区未设立急救呼叫系统、社区日托中心或社区老年大学。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欠缺。老年人渴望社区提供上门家务、上门生活照顾与送餐服务。目前,该类服务基本是老年人自发向家政公司或餐饮企业购置,他们普遍认为价格太高或安全性差。老年饭桌、社区照料室与帮助购物等服务极为缺乏,78. 2%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未涉及该项服务。
3.健康护理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社区均开设了卫生室,具备了健康讲座或义诊活动,社区也为老年人开设了健康档案。然而,研究表明,选择社区卫生诊疗服务的老年人仅占32%,超过70%的老年人不认可社区医疗技术,认为专业性低、医疗设备欠缺等。约63%的老年人表示,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太少,每年应超过4次。52%的老年人认为健康讲座内容单调,健康档案无法实现共享。
三、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体系。这是老年人的最低需求,也是最为基本的需求。1.构建含家政服务、养老院照顾及日托中心等在内的社区生活照顾体系,促进家庭、机构与社区服务的有效结合。2.设立定点与上门服务、有偿与低偿/无偿服务、专业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3.构建以高龄、独居及空巢为主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务、购物、应急救助等全套服务。
(一)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构建医疗保健体系。1.加强多形式、多内容的保健知识教育与宣传,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保健意识。2.构建有效的医疗监测体系,将心理健康列入健康档案管理范畴,切实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监测与疾病治疗工作。3.构建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就诊等服务,并同大医院及家庭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防治、医疗、保健临等综合。
(二)开展各项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1.开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图}5馆等社区文体会所,积极举办文体活动,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2.完善老年人教育体系,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办老年学校,设立书法、绘画、舞蹈等学习班,适应老年人的基本需求。3.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根据老年人特点,积极构建老年人就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四)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第一,应推进社区老年人服务机制建设,如社区养老设施用地、则政支持及用房政策等,并设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划。第一,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强化对老年人娱乐活动、文化教育等场地设施建设,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户外环境。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养老服务人才,提升服务水平。第四,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人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