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1:10: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长廊展示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规划展示馆
城市规划展示馆,它的美和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设计形式和室内空间的设计。我认为对于学园林的人来讲它的美在于功能上。为什么说是在功能上呢?简而言之它的灵魂是像参观学习者,展示的规划、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的发展。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一楼整个空间,用玻璃代替一般的地板,在不大的空间里,达到了展示整体规划的模型。模型做的精巧而又真实。这也是对人类智慧和才能的肯定。
二楼详细的展示各个地方、景点的规划设计图,也就是整个楼的核心部分。包括公共设施规划图、近期规划建设图、绿地规划图、交通规划图、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图、各湖周边的规划图、以及各个景点的鸟瞰图。琳琅满目的图让我感到很震撼。图原来可以做的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美,如此的细心。
我们作为一名园林专业的学生,画图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把细节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呢。比如很不起眼的指北针。园林需要把握细节,需要追求完美的信念,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设计之作品。
这里的效果图处理的相当的完美和真实。从好的设计作品中吸收精华,也是学设计的一个快捷的方法。比如对入口的设计手法,对转角的处理等等。
城市规划是对历史的传承、现实的体味、对未来的憧憬。眺望年的,应该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文化和谐、人与都市和谐的名城
秋水广场
有人说观秋水一定要晚上才能看得到这里的美景,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音乐喷泉群,这里晚上的喷泉、音乐、观光成为的一道风景线。对于学园林的人来说,不仅仅要晚上来欣赏秋水,更要白天来这里观察学习其设计精髓。为什么这么讲呢,晚上来观看喷泉的人比较多,整个广场气氛比较热闹,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嗅其精髓。白天相对来说整个广场人比较少,更利于我们调查学习,也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在白天体会那种人群云集的热闹场面。今后在设计也会把握一种空间感和功能感。
广场总体平面为月牙形,依江而立,是典型的带状绿地。广场有一个主入口,两个次入口。两个次入口分别采用台阶水镇和缓坡树池的方法。主入口则重点在于体现大气。同时入口前都留有足够的人流集散地。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是整个广场在形式上比较多样,赋予变化。也达到了功能上的目的。
植物配景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在相同中寻找变化,高大的乔木与灌木相结合,构成树池。也有群植的小山丘。充分的美化了整个广场。
在铺装上,赋予变化,色彩搭配合理。通过观察、测量对铺装的材质、色彩、尺寸有了很感性的认识。设计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素材。
临近水面一侧设有设有十二个亲临水面的入口,周边设有一排园灯。在园灯上在入口处的两个园灯比起其他的园灯要矮,同时每个入口前的铺装有十二生肖的浮雕,达到一种变化的美感,同时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从这里可以到水边。至于为何要用十二生肖的浮雕,我猜设计者是想展示一种文化理念,十二生肖可以代表人生,代表时间,代表秋水广场的历史。
同时与江南名楼腾王阁隔江相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这样地理环境,更加的升华了秋水广场历史文化意义。
在广场附近还设着了很多服务性设施,包括摄影、饭店、游乐、厕所等等,大大方便了游客。
广场还设计了大量的点景,可游人观赏。
赣文化长廊
赣文化长廊长廊共分:开篇、先哲崇光、青铜时代、文学巨人、艺术巅峰、傩广场、大道清风等十个景点。其中,有大型的石雕、铜雕、小品、石碑、园林、楼台亭阁、景观花坛、景观眺台以及喷泉瀑布等。所有的设计理念和风格都来自于历史文化,步移景异正是赣文化长廊的写照。历史文化是这里的设计灵魂,每一个景点的设计,经过了精心的布局,巧妙的过度。所有的景点都向世人展示了赣文化风采、挖掘赣文化风貌、提升赣文化内涵区区千米长廊却记载着文章节义之邦绚烂文明的和历史。
关键词:城市;文化;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urban culture of heyuan city characteristic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akka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heyuan dinosaur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e impact to heyuan binjiang avenue (z HeQiao-welcome road section) landscap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survey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isplay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culture of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Key words: the city; Culture; Waterfront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河源市两江环绕,城市水网密集,滨水区景观建设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滨江大道作为河源市滨水景观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2010年被列为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并顺利竣工。但随着《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及《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及迎客大道两侧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的完成,对滨江大道的景观塑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美化景观的同时,更要很好地展现河源市城市文化特色。
目前滨江大道已完成路面铺设及道路绿化工程,亲水步道也在逐步投入建设,整体景观效果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着沿途建筑界面较差、滨水岸线单调缺乏变化、历史文化特色未得到凸显等弊端,还需对其进行逐步优化。
二、 概念阐述
在《“两江四岸”城市设计》所构建的文化景观系统中,滨江大道(朱河桥—迎客大道段)的景观设计基于河源市本土地域文化,从不同角度入手,结合沿岸历史遗迹分布及城市风貌特征,构造了多主题的景观结构。
本次设计继承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的文化景观体系所确定的文化主题,并结合现阶段滨江大道沿路自然地貌特征及建设现状,在凸显主文化主题及重点节点的同时,对文化主题进行深层演绎,并布置丰富的次要节点,将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滨水景观塑造之中。
《“两江四岸”城市设计》中将滨江大道(朱河桥—迎客大道段)共分为3个景观风貌区,即城市景观风貌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恐龙文化风貌区。本次设计以此为基础,将其归纳为客家文化展示区和恐龙文化展示区两大区段,并提出规划概念如下:
(一)客家文化展示区
本区段由珠河大桥至龟峰公园,现状为城市建成区,沿街立面由较为破旧的低层民宅、多层公共建筑及少量高层居住建筑构成。
本次设计结合现状自然景观及建设情况,以客家文化为主要线索,将本区段分为客家山歌文化街区、客家酿酒文化街区、客家风俗文化街区三个主题文化街区,通过多种主题展示去对客家传统生活场景的再现,突出客家商贸区的繁华历史,展示客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融客家文化特色于景观设计中,在改善滨水景观区环境的同时,为市民带来层次丰富的休闲场所。
(二)恐龙文化展示区
本区段由龟峰公园至迎宾大道交叉口,现状多为自然山体,有少量村落,沿街立面由较为低层民宅、山体及挡土墙构成。
本次设计结合现状地貌特征及景观资源分布情况,以恐龙文化为主要线索,将本区段分为恐龙文化长廊、迎宾绿道区两个主题文化街区,将古生代的恐龙文化以现代的元素进行提炼表达,将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恐龙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性将用景观设计的语言进行表述,强调互动式参与和体验。
三、 设计思路
该区段的整体构思可归纳为一脉一轴、两段五区、双核多节点。
一脉:指东江景观水脉;
一轴:指滨江大道观赏轴;
两段:指客家文化展示区和恐龙文化展示区两大区段;
五区:指客家山歌文化街区、客家酿酒文化街区、客家风俗文化街区、恐龙文化长廊、迎宾活力展示区五个主题文化街区;
双核:指龟峰公园、恐龙公园两个重要景观核;
多节点:指分布在各个文化街区的特色景观节点。
(一) 客家文化展示区
本区段以弘扬客家传统文化为目的,以龟峰公园为景观核心,针对不同街区的文化主题,结合地段内不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现状,进行以下分段构思:
1. 客家山歌文化街区
本街区设计结合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打造一条以客家山歌及传统戏曲为特色的休闲街区,通过沿途主题雕塑的布置重现对山歌的生活片段,并选取沿江绿化带的开阔场地设置对歌擂台作为主题节点,在此提供客家山歌及戏曲表演与教学为一体的休闲体验。
2. 客家酿酒文化街区
本街区设计以客家酿酒文化为主题,对现状存在的客家主题餐饮食肆进行立面改造,以客家酿酒作坊为装饰主题,营造招牌林立的传统商业氛围,打造体现客家酿酒文化的历史街区。
3.客家风俗文化街区
本街区设计从传统客家民俗活动中提取相应的元素,利用本街区内的开阔场地设置民俗广场、舞狮广场等景观节点,结合沿途设置客家诗词碑廊、传统技艺主题雕塑、客家风俗文化展示版等景观小品的方式,营造弘扬民俗活动精神的乐趣空间。
(二) 恐龙文化展示区
本区段以突显恐龙文化为目的,以恐龙公园为景观核心,结合区段内的自然景观现状,进行以下分段规划构思:
1、恐龙文化长廊
设计以表现恐龙的不同类别、不同时代的生活形态为目的,选取沿途开敞谷地,重点设置雕龙谷作为景观节点,将山谷中部分山石立面进行改造,通过千奇百态的恐龙浮雕,打造白垩纪组像、侏罗纪组像、恐龙之最组像等一系列恐龙生活画卷,并利用沿路的山体和挡土墙布置体现恐龙生活场景的宣传画,同时结合滨江绿化布置以恐龙为主题的雕塑及小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恐龙文化长廊,与本区段末端的河源市恐龙历史博物馆博物遥相呼应,突显河源的特色恐龙文化。
2、迎宾活力展示区
本区设计以滨江大道和迎宾大道的交叉口为景观节点,以正对交叉口的山体为展示面,布置介绍河源特色文化景点的巨型展示看板,使外地游客初入河源便可以对河源的旅游概况有所了解。看板的设置也与之后的恐龙文化长廊有所呼应,起到串联的效果。
四、 具体措施
(一)建筑立面设计
区域内所涉及的建筑立面包括客家文化展示区内的现状民宅及恐龙文化展示区内的现状村落改造两部分,改造可结合主题所需要表达的场景,营造具有历史影像感的立面空间。
长廊以防洪工程为载体,结合园区特点,选取合适位置增设亲水平台、观景平台、小型活动广场、自然缓坡草坪、树丛、整形灌丛和绿地等景观节点,以增强空间异质性,展现滨河景色多样性。堤线布置以凸向河心的岸坎及围墙为控制点,沿现状岸坎和工业区临河侧围墙拟合长直线和大圆弧连接布线,末端与泾渭交汇口堤防平顺衔接。总体布局:“一长廊、四片区、六节点”,见图1。“一长廊”:以堤防、护岸等主体防洪工程为载体,辅以花草绿化和增设景观小品,与泾河河流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一条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滨河景观长廊。“四片区”:包括入口景观区、历史文化展示区、都市休闲健身区、泾河风情区。入口景观区(桩号R0-050~R0+160):桥头公园是本次治理滨河景观长廊的入口,包括桥头三角绿地广场和泾河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示区(桩号R0+160~R1+150):通过雕刻、书法景墙、艺术小品等形式展示高陵历史文化,可以分为人物篇、风景篇、艺术篇等。在该区末端一级平台坡面设计百米文化展示墙,展示泾河水文化。都市休闲健身区(桩号R1+150~R2+400):作为文化展示区和泾河风情区的过渡段,为减轻整个景观带的文化沉重感,通过设置休闲健身器械及娱乐设施,以方便市民休闲健身。泾河风情区(桩号R2+400~R3+500):展现泾河流域历史变迁、人文、民俗风情及民间文艺,通过设置小型文化墙、地雕、景观小品等形式展示高陵的民俗文化。主要展示题材为花灯、剪纸、花馍等。“六节点”:节点主要介绍园区产业文化为主,设计六个大型主题节点广场,主要体现园区汽车、石油、新材料、化工医药、农副产品等产业文化。
2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泾河工业园区南岸生态治理工程主要包括防洪主体工程和生态景观工程两部分内容,通过治理使治理段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洪水设防标准,通过岸坡和堤顶景观绿化,为市民创造一个天然的休闲娱乐场所。
2.1防洪主体工程
2.1.1防洪标准
近年来,随着泾河工业园区规模快速发展,已发展成以陕重汽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以长庆为龙头的石油设备制造产业基地,以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等为龙头的新材料制造产业基地,以中化近代化工、陕西九洲制药为龙头的化工医药产业基地,以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香港香江国际集团斥资28亿元将在园区内打造财富中心。2011年随着渭河全线整治工程的实施,该区段下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经综合分析后按泾河100年一遇洪水设防,流量为13500m3/s。
2.1.2生态堤防断面设计
随着园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泾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为了与城市建设相衔接,本次堤防及护岸工程设计遵循现代治水理念,按照“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生态堤防要求进行堤防断面结构设计,以优化河道环境,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发挥水利工程在防洪、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断面型式选复式断面,如下:堤(护岸)顶总宽14m,堤(护岸)顶布设由临水侧至背水侧依次为:3.0m宽人行道,8.0m宽沥青双向车道,3.0m宽人行道。临水侧一级亲水平台以下采用直立式挡墙,平台宽6~8m,以方便市民亲水休闲;一级平台~二级平台之间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抗冲刷强的格宾网垫防护,坡比为1∶1.5~1∶3;二级休闲观光平台宽3~6m,以方便市民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等;平台以上至堤顶采用花卉植草护坡,坡比为1∶1.5~1∶3,详见图2。
2.2生态景观工程
2.2.1景观节点设计
节点一———泾河广场(R0-050~R0+160)以泾河历史及文化传说为主题,与台阶相结合设计龙的地浮雕,介绍泾河龙王的传说。台阶两侧设计小型广场,作为观景平台,近可看曲折亲水栈桥,远观泾河大桥横跨泾河。观景平台正面墙面设计泾河流域浮雕墙及泾河历史概况的介绍,人们从这里下到一级平台,从这里认识泾河。节点二———汽车制造产业主题广场(R0+600~R0+750)以园区汽车制造产业龙头企业陕重汽作为主题,广场两侧各设计一组亭廊组合,采用玻璃及钢结构,象征陕汽生产线。临河侧布置介绍陕汽的文字景墙及有关汽车零部件的雕塑小品供人们观赏、拍照留念。节点三———石油设备制造产业主题广场(R1+110~R1+250)作为泾渭六路的对景,又处于泾河河道第一弯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以石油设备制造龙头产业长庆石油为主题,设计长庆塔作为整个滨河景观带的制高点和转折点,作为整条滨河景观带的标志性构筑物。夕阳西下,白色灯塔在夕阳余晖映衬下,金光闪闪。水中倒影随着波浪变幻无穷,水天一色,灯塔静静地矗立,自成一景。夜晚,塔顶灯光明亮闪烁,广场喷泉流光溢彩,充分展示了长庆石油的精神风貌和高昂的斗志。节点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主题广场(R1+680~R1+780)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为主题,用现代玻璃亭组合作为主景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广场布置景观灯柱,平台挡墙可雕刻有关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关介绍及企业信息。平台结合台阶式的绿化种植,形成台地景观。台阶式的种植池,可种植整形绿篱或者垂挂植物,增加了立体绿化效果,使平台与绿化结合更加紧密。节点五———化工医药产业主题广场(R2+360~R2+370)本广场另辟蹊径,以两个古典四角亭作为主景,分别代表中化近代化工及陕西九洲制药两家化工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广场从二级平台伸出挑空的木平台作为观景平台,广场上设计浮雕龙柱及移动花箱。挑空的木平台给人空中的优越感,观景效果更佳。平台下方则可以形成可供休息,娱乐的半室内空间。平台由柱子支撑,亦不会对防洪造成不利影响。节点六———新材料制造产业主题广场(R3+000~R3+320)以新材料制造产业作为主题,选择用红色、黄色的景观构架及小品作为主要景观,喜庆、醒目、简洁而让人过目不忘。平台其他景观小品可选用新型材料,分别展现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等龙头企业的企业产品及文化。
2.2.2景观带设计
(1)堤顶景观带设计
堤顶景观布置主要是在车行道两边各3m的人行道上,每各100m布置花坛和树池,布置上要交错分开,同时,为了便于游人休闲,在一定距离上设置座凳、凉亭、廊架等小品,地面铺装采用西施红花岗石地面砖、青石板、印度红花岗岩、卵石等,造型色彩与环境相协调。展现出一条花红树绿、色彩斑斓、植物层次丰富、植物季相变化明显的园林景观大道和绿色艺术长廊。
(2)堤坡景观带设计
一级亲水平台宽6m~8m,平台高程比规划橡胶坝蓄水水位高0.5m,由于该平台易受洪水淹没,在景观布置上主要以不易被水冲走的地浮雕、石凳、花盆等为主。沿河将结合实际地貌修建亲水平台,通过不锈钢防护栏、园林景观的建造,使其成为生态景观自然、人文景观精致的亲水平台,市民可在此凭栏观北城、赏河景,感受现代城市与河道景观的有机融合。二级休闲观光平台宽3~6m,该平台不易受洪水袭击,在景观布置上可以不考虑洪水影响。在宽阔地段设立绿色艺术长廊浮雕,配置景观树种及花、灌、草,形成红、黄、绿、橙相互映衬的景观。根据分区功能定位,在不同区段上布置文化景墙、休闲设备、植物廊架、健身设施等,市民在此既可休息,也可欣赏美景,还可锻炼身体。
3结语
和谐教师团队,为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为此,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方式,强化帮促,努力打造和谐教师团队。
专业规划促成长 学校把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年度规划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剖析,设定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成长措施,年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规划书”成为引导教师快速成长的行动纲领,使每位教师行动有方向,成长有动力。
“二进三出”提素质 “二进三出”即“请进来、走出去”“读进去、说出来、写出来”。“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先进人物作专题讲座。“走出去”,即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听课及学科培训。学校先后组织120多人次去北京、上海、焦作、泰安、滨州、济南、寿光等地市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读进去”,即引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教师书吧》中的图书等,自觉阅读,认真摘录。“说出来”,即通过开设“教师论坛”,教师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经验、心得、见闻。本校现有13位教师走上了讲坛,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干劲。“写出来”,即积极撰写博文,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学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通过种种形式巩固所学,融会贯通,加快成长。
典型引领育骨干 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一方面,加强结对帮扶,采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模式,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在班主任、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都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造就了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善研究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团队。
和谐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几年来,学校以教师为本,注重和谐管理,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学常规,促进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目标迈进。
变革备课,减负增效 为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学校尝试变革备课模式。学期初,各年级组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划分,每课定出一个主备人,先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出备课的教学思路,然后由主备人完成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对这份设计进行修改,最后教研组集体会商,形成最终的精品设计。把这些精品设计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取名《赢在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备课改革,减轻了教师们反复抄写的劳累,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老师们真正“赢在课堂”。
检查指导,跟进管理 常规资料的检查目的并不是仅仅得出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检查后,都由分管校长分学科召开反馈会,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让老师找到不足。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常规资料展示活动,展示亮点,给老师们树榜样,传经验。
聚焦课堂,焕发生机 学校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坚持“三课并举”,实现课堂改革的有序开展。一是关注常态课,把常态课看作是发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学校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年听课均在120节以上。二是关注教师的展示课,让展示课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每当遇到公开课评选,分管校长都跟踪指导,与执教教师反复研究,打磨课例,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研究校本课,让校本课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聚焦点。语文方面,先后探讨了基于《方正习字》的写字指导课、基于《妙笔生花》的习作指导课,基于《字趣悦读》识字阅读课,基于《阅读习作直通车》的读写导学课以及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读写绘指导课和童书阅读展示课等多种课型。数学方面,积极创建“智趣课堂”,用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把“写数学日记、画数学画、唱数学歌、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开数学主题班会”等活动纳入数学课堂。英语、美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也都基于学科特点着力研究新的校本课型,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新课型流程,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作业设置,丰富多彩 依照年级、学科特点设定科学实用的作业,同样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教师们自行开发的作业精彩纷呈,如语文学科低年级的“读写绘”、中年级的“循环日记”、高年级的“亲子共读”等,数学学科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作业,英语学科的“听读作业本”,社会学科的“成长手记”,科学学科的“观察记录”,综实的“活动乐园”等。各种特色的作业设计贴近孩子实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多元评价,保证质量 考试学科教学以目标导学材料为蓝本,评测自己所教学科的要点把握,抓实《配套练习》的课堂达标,用好教研室开发的“单元作业”;考查学科,制定专项评价方案,找好取样抽查,分析反馈,交流查验出来的问题,树立了学科之间无“小”字的思想,端正态度,认真教学。
和谐课程,构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学校遵循“和谐、规范、整合、落实”四个原则,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国家课程校本化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积淀,在积淀中成长,本校立足小学知识结构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开发,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四部分内容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为增加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提早进行阅读,学校编写了识字校本教材《字趣・悦读》;为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学校开发了以“方正习字”为主题的写字系列用本,引导一至五年级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为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水平,学校编写了三至五年级的《阅读习作直通车》和一至五年级以“妙笔生花”为主题的习作系列教材。一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重要教学任务,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地方课程系列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针对地方课程门类众多、课时紧张的局面,学校加强了各科的课程整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进行整合,把安全教育与品德生活进行整合,把文明礼仪教育与班会进行整合等。为保证课程开设质量,学校制订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常态化 学校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实行统一规划、全员参与、自主选课、全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将特色周五活动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每周五下午安排两节活动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分为艺体类、学科类和实践类三大课程系列。其中,艺体类包括剪纸、葫芦丝、粘贴画、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版画、舞蹈等 10 个活动小组;学科类包括智趣数学、快乐识字、快乐习作等 25 个活动小组;实践类包括巧手制作、生活技能等 17个活动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自主选班,自主选择辅导教师,目前全校1700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学校每周对各活动小组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检查记录,作为评价活动课程的重要依据。学年结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结业,经学业检测,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可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的小组进行学习。五年下来,本校学生可拿到3-4个结业证书,学会3-4门特长技能。
和谐教研,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教科研是教学的生命线、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没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支撑,教育教学就难以向高层次发展。为此,学校坚持以和谐的教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
主题教研常抓不懈 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每周两节连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召开系列主题教研会。同时,把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暑假期间周密部署“双对接研修”活动,组织教师观课、磨课、上课,提升了校本研修水平。
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校级管理课题由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主持,并由副校长负责指导;教研组管理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由教师自己或者结对子,开展“问题”型小课题实验研究,目前,学校教师100%参与课题研究,其中70%的老师分别参与了省、市、区三级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小课题展示活动,总结、推广提炼出来的理论或经验。
和谐行动,落实新教育
通过教代会,确定了“启动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新教育”这一年度的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晨诵午读暮省工作室、完美教室工作室、数码社区工作室、写字与习作工作室、智趣课堂工作室、特色周五工作室、少先队活动工作室”等七大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环境布置,整个校园和班级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建立阅读长廊,介绍名人读书方法,推荐百部儿童经典阅读书目。建立师生作品展示长廊,展示师生写作、绘画、书法作品。充实学校图书室,购买补充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学生以“图书银行”的形式每人捐两本图书,同学间相互交流,达到读百本图书之目的。
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清晨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诵诗,开启一天的阅读生活。中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读书的收获。例如:读书手抄报、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学生每天学习结束后,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用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倡导学生、家长、教师共写随笔,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学校坚持“校长荐书”活动,校长定期把自己读过的经典文章汇集起来,分类整理,推荐给领导干部交流学习。教师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校精心挑选教育、文学等精品书籍作为重点漂流书目,分别装在精致的图书漂流箱内赠给学校5个级部,漂流箱每两个月漂流一次。每位教师养成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自觉阅读教育著作或文学作品,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记录反思教师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文章。
和谐文化,打造精品校园
为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力求点点做靓,处处做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系列化 学校发挥各楼层横贯东西的长廊优势,不同楼层规划了不同的主题,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系列化。如,北楼的童话长廊、书香长廊、科技长廊,南楼的绘画长廊、剪纸长廊、书法长廊、手工制作长廊等。即使走在楼梯上,你也会发现“文化”的影子,学校通过征稿形式集思广益,制作了台阶标语,涵盖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卫生保洁、安全教育等主题,处处显示着学校的人文与和谐。
校园文化个性化 一是内容个性化。各班文化均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有的以养成教育为主,有的以展现学生的才艺为主。二是设计个性化。为了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历程,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象呈现班级特色,有的用50片孔雀羽毛组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用50个小蝴蝶组成翩翩飞舞的造型,有的用50只小鸽子组成一只衔着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等,构思新颖、设计巧妙。三是版面个性化。每个班的文化版面各不相同,如“荷韵飘香”“童心飞扬”“诗情画意”等,这些精美的版面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张扬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校园文化的开放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模式,让班级文化动起来。把校园文化向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开放,利用“班级文化开放周”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了“经典交换站”。通过课堂教学开放周、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观校园文化,用体验来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和谐成果,催人奋进
近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发展主题,一步一个新台阶,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襄樊五中;文荫思想;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44 2;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10-03
收稿日期:2006―10―11
作者简介:王树声(1975-),男(汉族),山西闻喜人,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与建筑历史理论研究;许晓林(1965-),男(汉族),陕西合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1 文荫思想的含义
“文荫思想”就是将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按照特定的文化意义进行布局,以达到萌发人文、陪护文风、启迪文运的一种规划设计思想,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空间布局的一种基本思想。“文荫思想”的核心是人与建筑场所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环境对人的育化问题。文荫思想指导设计的城市、建筑是一种灵肉交融、心神互通、混然一体的空间感受。中国古代城市、村落、书院等规划设计,无论是对自然山水的选择,还是文风塔、文笔塔、奎星楼的建造,还是取象笔、墨、纸、砚的环境布局,无一不透露出“文荫思想”。“文荫思想”与古代风水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难免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它给我们今天规划设计的启示就是要营造“物我合一”的空间环境,一个优秀的空间环境营造不只是建筑师、规划师个人喜好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使用这一空间的人的精神文化“安全”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灵关怀,并把这种关怀作以空间上的艺术安排。
2 历史传承下的五中
襄樊五中老校址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古城昭明台西北的襄阳学宫旧址,大成殿、状元桥等著名建筑是历史的记忆,是历代五中人的情感寄托,成为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古代学宫在校园里不单单是一座与新建筑简单并置的古建筑,而是一个整体,学校的根、学校的精神全在这座学宫。
襄樊五中是一个珍视自己文化传承的学校,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都能珍视自己的历史,将大成殿、泮池等保护完好,为学校提供了一处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这可能也是五中区别于其它中学最直观、最鲜明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讲,很大程度上五中的一切文化根基都在于这座学宫。这座学宫让人思想、让人寻找教育的本源、给予人中华文化的智慧。五中的文化个性就是以自己传承的中华学宫文化精神统领校园物质空间的布局,以中华礼乐文化精神浸润学人修养,这是历史五中的空间精神特质,也是现代五中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学校经过长时期发展而积淀下来的,并被广大成员认同的精神价值、心灵归宿和文化传统,加上素质教育对教育空间提出新的模式是我们这次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3 文脉的延续
从五中的文化传统出发,营造一所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功能合理,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现代校园是本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可是,对于五中历史文化传统如何继承?如何继续发扬五中空间特质与文化资源?成为我们设计一开始最大的疑问。历史给人以智慧、力量和心灵归宿。新校区不延续历史,就会失去五中底蕴;过分复制历史,就会把深厚的历史变成发展的包袱。综述以上分析,我们概括出规划的思路如下:
(1)传统学宫布局的思想(文荫思想)与学宫格局;
(2)对老校园的怀念(五中昌盛校运之地;校友追忆寄情):
(3)继承历史环境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建筑形式;
(4)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提高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空间环境质量:
4 现代教育空间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本案从中国古代的书院、学宫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文荫思想”得到启示,取象砚台、毛笔、青龙剑、书,从它们象征的意义和抽象形式出发,进行布局。砚台有包涵、容纳、包容之意;方案在用地前区的中心布置一圆形水体,以象砚台,取名“砚池”,寓意文化深厚,兼容并包;毛笔、青龙剑等均可从传统“文系”建筑的形象中看到。在砚池北端,结合大门布置高塔一处,取文笔刺天之意。由于中学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教室、宿舍、食堂的联系十分紧密,方案规划设计长廊,将教学区、食堂、宿舍紧密联系在一起,长廊犹如一把青龙剑,将建筑串连。图书馆为藏书之处,处于砚池中,与文笔、长廊有着直接的视线关系,对文化环境的营造有着直接的作用。这样,砚池、长廊、入口标志塔、图书馆所构成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场所精神和人文气息,烘托了校前区的氛围。
轴线设计:规划在主轴线上展示五中的学宫文化,在轴线上依次放置泮池、大成门、龙杠、报告厅、图书馆;为了突出新老校区的关系,在新区建立一处回忆老校历史的场所,在砚池围合的广场上放置一座“百年钟亭”,朝向老校大成殿,其旁树校史柱,移植老校区古树营造氛围。同时广场还展示出襄樊历代状元与名人,延续地方文化(见图1)。
基于以上划设计理念,我们在五中校园环境中构建了十大景观,以增助新区的文化厚重感,提升景观品质。借用中国传统的景致设计把其概括为:文笔刺天、鱼跃龙门、故园在望、瞻贤折桂、玉堂明德、砚池邀月、长廊卧波、学园书声、宏构映辉、曦晨青影。
文笔刺天: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景象,在古代书院或城市多建有文笔塔、魁星楼等,以应天上的文昌星,后来成为书院、学宫的重要景观特点。本方案结合大门设计高塔一座,与大门东侧的校训墙共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学校在邓城大道上的标志,营造“文笔直刺斗牛天”的文化意境。
鱼跃龙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跃龙门专指学子中举,在古代学宫的规划设计中均有一些手法表现这一主题。本方案在主轴线上起始处,按原样修建泮池,作为历史的记忆,满足师生的精神、心理需求。为了传承老校园的学宫景观,在中轴线上设计一处大成门,将原学宫大成殿的外轮廓剪切出一种虚实对照的关系,并在大成门前设计一处龙杠。学生从泮池行进,可从此跨越龙杠,意取“跃龙门”。“鱼跃龙门”就成为激励师生永争一流的一处“活的”文化景观。(见图2)
故园在望:此景意在新校区设计一处怀念老校的景观,不忘老校园的化育之恩,传承老校园的文化精神,承接老校园“昌盛校运”之气。方案采用“百年钟亭”朝向原校园大成殿,角度为南偏东19°。为了突出这条轴线还在砚池中设计九块红色雕塑,标示了这个方向。在五中老校园中移植一棵古树于此,种植在池旁,以示对历史的记忆和延续。
瞻贤折桂:在广场上有一处襄樊历史文化名人与襄樊历代状元碑,其旁种植桂花树,使得襄樊五中能延续襄樊的历史文化传统,激励后人进步。
玉堂明德:新校区主轴线上的中心建筑为报告厅,这是传授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圣地,采用厅堂布局模式,营造中国传统“堂”的建筑氛围。报告厅外观采用玻璃与钢的围护结构,使得建筑晶莹剔透,喻示思想之光熠熠生辉,泽育群生,使其明德至善。
砚池邀月:指月亮倒影在砚池之中,形成一种“荷塘月色”的意境。
长龙卧波:长廊为本方案重要特点,也是一处重要景观。它将食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紧密联系在一起,取象青龙横卧于砚池之上,尤其是雨雪之时,长廊傲雪,景象非凡。同时,犹如一把青龙剑,昭启文运。
学园书声:指西侧教学楼形成院落中的琅琅书声。
宏构映辉:指实验楼、行政楼、艺术馆、体育馆、标准体育场等五座沿街建筑,气势恢宏,交相辉映,使五中新校区沿街呈现壮丽景观,为城市开发区增助艺术效果。
曦晨青影:指早晨学生晨练的场景,展示出校园里的青春活力。
5 结语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营造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文荫思想”。对于有百年传统的老校,新校区的建设就是要用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去影响、塑造人,提高环境与人的心灵、精神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而不是强加的。襄樊五中新校区的规划就是从这个思想出发,从校园环境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入手,延续老校园的学宫格局,密切了与老校区的文脉关系,增强了新校区的历史感和认同感,增添了灵秀的文化氛围,使得新校区文质彬彬、雍容敦厚。规划方案的构思可用《营五中新园文心一记》概括,“名庠声浩闻襄楚,寻常阶第几曾有?地灵化育杰人出,黉宫泽世文荫久。新圃大作邓城东,古今合境文心同。洪钟朝巽承文脉,砚池一收千秋彩。长廊卧波犹龙剑,文笔直刺斗牛天。青木树人百年长,丹桂盈香瞻先贤。泮池桥头有鸿念,上跃龙杠夺状元。故迹风韵今尚在,人文日新五中园。”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役权 类型化建构 贺兰山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土地综合利用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地役权制度的特性来设计土地利用的新的模式,以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赢。
问题的提出
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编制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规划》评审时要求,要把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作为“十二五”宁夏现代农业的大事来抓,打造“东有黄河金岸,西有葡萄长廊”的塞上新景观,使两条经济产业线、生态景观线、文化展示线、旅游观光线在塞上江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贺兰山东麓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葡萄文化长廊的建设,涉及到有关农林牧业、葡萄酿造工业、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建筑风格的统一管理和农户利益保护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围绕该区域内的土地而展开的。首先,长廊建设地域广、范围宽,涉及到现有的林地、荒地、荒滩、耕地、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农户的宅基地等,如何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利用,让这些不同地块的利用统一到长廊建设中来,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其次,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这一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有害金属元素)均低于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符合绿色食品认证土壤环境的要求。其年平均降雨量稀少、相对湿度较低,冬季较长且气候严寒,不利于病虫生长和越冬,病虫害很少,植物生长季节杀虫剂使用的机会比较少,故农作物及其果实的农药污染和残留非常低。另外,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工业企业很少,几乎无工业污染,这些条件都比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主要葡萄产区所无法媲美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要上规模和上档次,形成品牌,必须在绿色有机农业方面下狠功夫,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着眼着手,要把长廊范围类的所有参与者统一起来,实现绿色生产和经营。再次,贺兰山东麓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长廊建设的地域内,涉及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区域、河湖湿地、文物保护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无论是产业建设、还是生态的维持和保护,都对这一地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在长廊建设领域内,存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和青铜峡黄河国家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周边又是充满浓郁回乡风情的塞上各民族聚居地区。加之长廊区域内还有酒庄酒窖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必然涉及经济发展和地方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贺兰山东麓具备了世界优势产区的特点,是世界上少有的冷凉酿酒葡萄最佳生态区之一。近年来宁夏新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多为赤霞珠,品种单一、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自治区政府已制定了品种区域化种植规划,规定了应选用的葡萄品种,并强调实行限产优质的原则。这种品种的选择和产量的限定,可能导致与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自冲突问题。
上述各种问题,涉及到土地利用过程中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涉及企业、个人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宁夏各级政府在规划和推进实施长廊建设时,不仅要靠市场服务和政策支持,更多的还要承担引导、实施和干预的艰苦任务。地役权制度自身含有利益引导和利益补偿的逻辑,是一种能够减少社会对抗的权利冲突解决模式,在土地综合利用制度设计和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可以科学、积极、稳妥地协调长廊建设范围内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能够引导各种利益主体朝着规划所设想的理想目标共同前进。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为何,理论界颇多争议。通常认为,地役权实现了不同主体在同一土地上的利用需要的并存与调和,是对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节的重要制度安排。需役地的权利人通过地役权的设置,实现了对供役地的积极利用或对供役地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从而在客观上使得需役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地役权除了具有他物权属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特征外,还可以总结出其内容的不限定性、设立的自主性和较弱的排他性以及需役地的特定目的性等本质属性。
需役地存在的特定目的性。需役地的存在,是因为与供役地相互临近而发生种种利用上的关系。我国物权法中的地役权是意定地役权,就土地利用的便宜而言,取决于地役权人对自己土地利用利益的认识和理解。因主体认识和追求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而地役权的设立及其内容就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种种变化。
内容的不确定性。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在其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上采取的是物权法定主义,物权体系整体呈现的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但地役权却因土地之间关系极为多样,而使得权利的主要内容也须由当事人合意决定,这种先天的内容多样性可以说是地役权的最大特色。①因此,具体地役权的内容只能取决于地役权设立者的主观意思,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权利设立的自主性。设立地役权的过程,遵循的完全是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物权自由原则,当事人是否设定地役权、与谁达成地役权合同、地役权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登记等等问题,均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各国在界定需役地利益时,又多范围宽泛,委诸当事人依意志自由决定,只要不损害公共秩序即可。②各国民法把这个具体的问题交由当事人,任其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实施。
弱排他性。地役权体现的是一种非占有利益,不以对供役地的占有为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容许地役权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或限制供役地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这种制度设计决定了与其他用益物权制度相比,其排他性较弱。这种弱排他性表现在:在同一供役地上可设定多个地役权;根据需役地的利益需要不同,可以在同一块需役地上设定不同种类的地役权;需役地上设定地役权后,并不排斥供役地人自己对于供役地和需役地人在供役地上所建设的设施或构筑物的使用。
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
区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通过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的统一管理,从而解决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等问题。通过当事人自行设定的途径,使得地役权制度可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际,把新类型的土地利用关系纳入地役权调整范围内来。
环境保护地役权。环境保护地役权是由有关政府或环保组织等主体与供役地人约定利用供役地的一种用益物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禁止或限制,以达到生态公益和环境资源保护之目的。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这种地役权的设立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确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将环境保护地役权纳入物权法的保护体系,可以有效地运用生态效益补偿或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弥补供役地人的利益损失,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兼顾。这项地役权的建立既可以满足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实现其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因而是环境法和物权法的一种很好对接,也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③在长廊建设区域内设立环境保护地役权,主要是限制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可能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行为,如限制供役地管理人或者使用权人排污、降低排污量,保护动物、不破坏植被、不引进有害本地动植物生存的外来物种等有碍建设区生态发展要求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建设区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保护地役权。农业保护地役权是指在建设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时,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满足需役地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农业保护地役权单就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着眼,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地役权。乡村地役权强调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役权关系,其范围更为广阔,涉及乡村的相邻关系、灌溉耕作以及因宗族传统文化习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地役权。④就长廊建设而言,设立农业保护地役权,可以从建设区的林木繁育、葡萄品种的选择、施肥、喷洒农药的品种和剂量、产量控制等相关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求角度出发,限制供役地使用权人或者所有权人的自由,使其采取和需役地一致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标准,从而达到建设区内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有机化。
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是指为了保护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自然或人文风格,而要求供役地人承担不建设违背这种风格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不破坏这种地理环境的义务为内容的地役权。贺兰山东麓地区集中了宁夏地区的典型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区的葡萄酒文化产业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其建筑的特色和内涵上,都要自觉地保持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相协调,防止发生破坏地域特色风格的情况。
公共地役权。公共地役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容忍和不作为义务。这种地役权是调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它要求牺牲某些个人利益,促成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⑤公共地役权在国外是一种法定地役权,多指国家通过立法或者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所建立的一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地役权。长廊建设中涉及到公共管理事项非常多,如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都涉及到利用他人土地问题,政府如能在加强行政规划和管理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地役权,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问题。
设立地役权的模式选择
国外获得保护类地役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合同、捐赠鼓励三种途径获得。因为物权法没有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权利,通过行政命令设立地役权的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故可以参考国外的有效做法,选择通过行政合同和权利人捐赠的模式获得。
行政合同模式是指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等公共利益的客观需要,由政府与不动产权利人进行协商,通过支付对价而取得地役权,从而限制该不动产权利人对不动产进行与环境保护目的相违背的各种利用活动。由于这类地役权的主要内容是对供役地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或者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容忍义务,故需要对该供役地人所遭受的损失支付合理的对价。支付对价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支付现金,也可以是进行其他形式的经济补偿。捐赠鼓励模式是由土地权利人通过捐赠协议为需役地设立地役权的方式,需役地人获得地役权不用再支付相应的对价,而国家和政府为了鼓励这种捐赠地役权的行为,在诸如税收等方面给予其相应的优惠待遇。对于区域经济带建设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而言,出于自身发展和生产经营需要,还可以在符合建设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签署地役权合同来为自己或者他人设立地役权,以达到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统一管理体制
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建立如下利益补偿机制:
第一,设立地役权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作为长廊区域内各种地役权的购买资金;在出让土地或者发包土地时,要求受让人和承包人的土地上承担地役权,在费用上可以考虑因该限制而予以相应的减让在建设区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购买生态地役权的费用;可以考虑在园区葡萄产品的有关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获得农业保护地役权的费用;可以通过社会捐赠等其他措施获得一定的资金。第二,对建设区的需要搬迁的农户、企业在用工、移民安置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或者奖励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第三,在建设区内符合生态环保和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农户和企业,在贷款政策和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建设区内的各类主体向着生态化生产和管理迈进。
宁夏的葡萄文化长廊建设,涉及自治区多个市县(区)、乡镇、农垦系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靠市县级地方政府无法协调,建议自治区建立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一家综合机构管理长廊建设中涉及的有关规划、建设、土地、农林牧、水电、道路交通、旅游、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事务,行使与长廊建设有关事务的统一审批和行政许可等管理职能。同时由其统一管理建设区内的所有地役权合同,负责统一进行登记和监督实施,检测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状况。
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围绕葡萄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观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特色和气候特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酿酒加工配套产业、旅游文化和服务产业体系等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应重视地役权规范功能和制度优势,发挥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利用设立各种地役权的模式,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统一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特色生态经济带的崛起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作者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
②曹诗权,张鹏:“论地役权的适用范围”,《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③诸江,蒋兰香:“环境保护地役权探究”,《求索》,2008年第5期。
④耿卓:“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乡村地役权及其立法”,《当代法学》,2011年第5期。
一、彰显办学理念
为了彰显办学理念,学校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征集创意,给学校的每个建筑、每条道路及每个活动场所命名。
学校的人文景观彰显办学理念。圆拱形的校门,简单大气,返璞归真,寄托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学校设有环保长廊、世界名画长廊、德育长廊和健康教育长廊等,处处彰显“崇真尚善,与美同行”的办学理念。校园内设有多个宣传橱窗,并定期更换有关传统文化和学校特色项目展示等内容,其无声的导向语言、含蓄的引领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学校楼道的墙壁上写有“亲爱的同学,你今天微笑了吗”“做阳光少年,当快乐天使”等温馨提示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校的专用教室(如,综合艺术展览室、民乐室、陶艺室和心语室等)分别根据各自的特点布置,具有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氛围。例如,综合艺术展览室为学生的作业与作品搭建了开放的展示平台,既极大激发了学生在书法、绘画和陶艺制作等方面的兴趣,又在课堂教学中为他们渗透了美与生活的关系,还为他们树立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审美意识。
学校书吧分为低年级书吧和高年级书吧。低年级的启智书吧的设计充满童趣,旨在启迪学生心智,引领他们热爱阅读;高年级的致远书吧的设计立体大方,它的立体标语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学校的“静思园”和“善思园”是师生的休憩场所。“静思园”内有三棵大榕树,树木枝叶茂盛,时时为师生遮风挡雨,取名“静思”意在教育师生在休憩之余静思“十年树木,根深以叶茂;百年育人,任重而道远”之深意。
二、开设“艺韵课程”
学校围绕“崇真尚善,与美同行”的办学理念开设了特色鲜明的“艺韵课程”,包括形体(舞蹈、体操等课程)、音乐(合唱、管乐和民乐等课程)、美术(国画、陶艺、书法和剪纸等课程)和棋艺(围棋、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等课程)等。如今,“艺韵课程”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努力实施校本课程计划,以课程特色彰显学校特色。具体有两点:一是学校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红领巾跳蚤市场义卖、敬老院送爱心、清明节扫墓和科技艺术节等。二是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例如,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和教研评价制度,以发挥教师的潜能,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校特色。
三、赢得社会赞誉
围绕特色鲜明的“艺韵课程”,学校努力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种竞赛活动。例如,学校举办歌咏比赛、书画展览和棋艺大赛等。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愉悦他们的身心,还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又如,学校开设有管乐、民乐、舞蹈、合唱和陶艺等多个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这样,既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又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还有,学校每年举行为期两周的艺术节。它既吸引学生纷纷参与,又引起家长的浓厚兴趣,还获得社区的广泛关注。这样,学校的艺术节赢得了社会赞誉。
四、追求教育价值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伊始,学校本着“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确定以侗民族文化为根基,致力于打造学校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往往反映着它的办学特色。走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扑面而来的便是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凉亭和文化长廊,它们在布局上匠心独运,如教学楼前的绿地中央建有读书亭,亭两旁是中、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两廊”“一亭”在校园内交相辉映。“两廊”的设计尤为巧妙。小学园区的文化长廊长达50米,上面刻画了极富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穿戴着艳丽的侗民族服装的教师岗位牌,有穿着民族服装上课的学生,有面带微笑讲课的教师,有欢唱着拦路歌迎接客人的师生,还有欢乐的芦笙踩堂舞场面……这条文化长廊包含了侗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各种特色内容。中学园区的长廊全长40米。上面刻画的则是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同学们在各种科技比赛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小学园区与中学园区内容的不同彰显了该校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办学理念。
除了“两廊”“一亭”,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走道文化也是该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该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梯、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四处悬挂着师生的侗民族书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各种凸显民族文化气息的作品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使校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侗民族文化的大家园。
侗民族文化进课堂
早在2007年以前,学校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优秀的侗民族文化正在濒临消失,作为一所民族学校的负责人。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自这一年起,侗民族文化开始进入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课堂。2008年,该校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小组。着重对侗族大歌、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优秀侗族文化进行研究,侗民族文化开始成为该校校园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为此,学校组织教师下村入寨了解侗族文化。收集相关信息,还请来侗民族文化发源地上土生土长的歌师、技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三江民族实验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读本》校本教材于2010年和全体师生见面,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有了教材,却没有专门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于是学校领导决定下村入寨聘请歌师、技师来校培训教师,给学生上课,还到各乡镇去物色对民族文化比较了解、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教师来校上课,也从民族班学生中筛选熟悉民族文化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有了这些人力的支持,教师们带着自编的教材,将民族文化带进了课堂。
学校把民族文化课穿插在各年级日常教学的美术或音乐等课程当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传统的侗民族文化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民族文化课的教学任务由民族文化进校园核心教师团队的教师们担当重任。如杨炳业老师和杨丹老师负责教授学生们学习侗族传统农民画和手工;陈玉秋老师负责讲授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剪纸;杨全老师则教授学生们掌握各种侗民族传统乐器,如侗笛、芦笙、多耶舞;莫月英老师的侗族大歌、刺绣则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侗民族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所有的民族课教师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他们所掌握的侗民族传统技艺能够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延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承。
除了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各种侗民族文化兴趣班,而这是学生们着力学习侗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都会走进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认真地学习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兴趣班的分类较为详细。有侗族农民画、侗族服饰、芦笙踩堂舞、侗旗大歌、迎客拦路歌、多耶舞、刺绣、剪纸等,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兴趣班。每个兴趣班都有专门的老师指导,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历史沿革,让学生在学会做的同时,也明白了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学生在兴趣班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侗民族传统技艺,并组成各种特色小组,在各种书画展和文艺汇演上向人们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传统技艺。
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还向其他乡镇延伸。核心教师团队中的杨丹老师、杨炳业老师等经常应邀到独峒乡指导农民画基地工作。
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作品不仅在区内享有盛名,甚至还走出了国门,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独具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引入平常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使民族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模式民族化、特色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侗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有了认同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如今,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已是硕果累累:2008年,有21名学生的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获奖,作品在日本、法国展出;2009年,学生参加广西“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展。有13名学生荣获一等奖,11名同学荣获二等奖;2009年,潘索婷等6名学生参加广西少年儿童第三届“八桂画童”美术作品大赛获奖;2010年,该校有68幅学生作品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广西首届农民画”画展,有5幅作品入选参加全国农民绘画展;2011年,有200幅学生作品在柳州市少儿中心成功举办侗族农民画专场展览会,得到柳州市教育局、妇联、民族局领导的高度赞扬,扩大了三江民族实验学校的民族文化影响力。如今,在众多的学生们作品中,已有10幅作品走出国门参展,还有上百幅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杨丹等老师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册,一些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10年,杨全老师带领2名学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参加民族器乐表演活动;2011年10月,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了中央教育电视台的节目;2011年,《广西民族报》专题报道了该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中学部、小学部双双获得中考、小考第一名,继续保持在全县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