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9 11:1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整治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Abstract: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s optimizing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inefficient use of land, land restoration ecology strategic measures, the rationality, scientific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the prepar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for the occasion,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and renovation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through to the various tasks of land reclam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cientific land planning, strengthening the regulation of land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rol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nd reclamation; lan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上升到政府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后,党的十报告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方面要求,而这些举措都与土地整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如何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治理国土的作用,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是规划工作者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党的十七大、十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任务。
2 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了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这是继党的十七大以后,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也是立足于当前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同时又与各项建设密切相关,融入各项建设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依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的产物。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实践,要求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人类生存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再次,从历史上看,文明的发展与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文明的转型往往同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型。当依靠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生产方式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根基时,生态文明的潮流就顺势而出,呼唤和推进着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鲜明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行动。
3 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土地整治是一个由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构成的典型复合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1]。土地整理的本质特征是调整人与地的关系,依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以及资源环境的现实状况和科技进步的可能,对人地关系进行的统筹安排。党的十报告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署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条措施都与土地整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1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因素。
基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适度拓展土地整治的工作内容,使其发挥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大、十对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已经整体性地表现出服务于生态建设的特征,而我国土地整治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上来,引入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生态文明新要求的提出,将使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迈上更高的层次。尤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是维护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民族生存安全的举措。
3.2 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最终目标。
我国十余年来的土地整治历程证明,土地整治单纯追求面积增加,缺乏对生态因素的重视和考虑,不注重生态保护,将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只为生产目的进行土地整治与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土地整治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路途上的工程手段,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必须从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实施,在生态环境容许限度内进行操作,将追求生态文明作为终极目标。在土地整治规划与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土地整治的始终,从生产能力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工程设计合理性和运行管理机制的科学有效性等方面对土地整治进行全面评价。
4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方法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关键要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在规划上加以落实。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不仅要包括结构调整和空间形态布局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还应当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有机融合的布局特点。既要寻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又要统筹兼顾,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三方面: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区域土地整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和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的农用地整治,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和城乡发展为目标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改造[3]。围绕《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索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4.1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统筹全域土地整治。
把生态景观因素引入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中,在战略层面上,落实好土地整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并整合土地利用布局和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景观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乡村休闲旅游等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土生态安全。坚持整体论、系统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从区域整体、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发挥土地整治整合资源、整合部门的优势,整体推进土地整治,将土地整治的范围向全域转变[4]。
4.2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农用地整治。
规划的大尺度注重生态板块和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中尺度强调景观多样性保护,小尺度加强土地整治的生态功能提升。做好主体功能区、林业和农业等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操作性。注重耕地、草地、天然林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加快建设以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草地和基本农田等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在土地整治过程融入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将景观生态、生态美学与土地整治原理与方法相渗透[5-8]。做好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将土地整治的重点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达到提高农地永久持续生产能力、优化农地生态结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的目标。探索农用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新机制,坚持保护耕地红线,进一步强化土地生态建设,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在保护资源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3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统筹规划乡村土地利用,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保持农村特色和风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推进村庄土地整治,加强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建立适合本地种植、养殖等农副产品基地,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布局。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新农村。
4.4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工矿用地整治。
以旧村庄、旧城镇、旧厂矿、城中村等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整合利用为重点,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推进土地、水和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按照不同国土空间的特点,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利用河流、山体等自然形态作为城市建设用地隔离绿化带及生态缓冲区,构建山水相容的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山体绿化对过滤空气、防护污染、调节城市温度、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9]。充分挖掘现有工业用地潜力,促进产业更新升级,引导工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项目的生态产业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推进绿色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合理安排各行各业用地。
5 结语
土地整治不仅是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更深层次上,是维护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民族生存安全的举措。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让土地整治行为进一步明晰方向、理清思路,落实土地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真正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过程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韩霁昌.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J]. 中国土地.2012,4:46-47.
[2] 姜广辉,张凤荣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4:60-65.
[3] 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 中国土地.2012,4:12-14.
[4] 李晓兵.转变利用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J]. 中国土地.2010,11:19-20.
[5] 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1-33.
[6] 刘勇,吴次芳,岳文泽等.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报.2008,5:261-269.
[7] 吴克宁,郑信伟,吕巧灵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6,12:300-302
[8] 安晨,刘世梁,李新举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6:68-74.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 效益分析 效益评价
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一种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之下。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带来的人地矛盾,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执行了土地整治措施以后,我们需要对土地整治方法、过程的合理性,土地整治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加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
一、土地整治与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它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土地用途两方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的改造。科学的土地整治是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是土地整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是通过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来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的测定。它是对土地整治规划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预计表现出来的效果和利益的评价。它主要从土地整治规划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等方面的统筹安排;对农田整治、农村政治、市区土地整治等方面的统筹;对农村生产生活问题、农村生态问题的筹划以及对耕地保护、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发展的统筹规划等方面对土地整治规划的预计表现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土地政治效益评价是分析土地整治活动与经济效益的效应、土地活动对生态效益的效应、土地活动对社会效益的效应这三种影响的重要工具,也是丰富土地整理理论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土地活动对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规范与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
谈到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我们就不可能不提及土地整治规划效益的分析评价指标。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指标是国家土地整治宏观目标实现情况的一种体现。它不是单个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叠加,而是在土地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及后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土地整治评级指标构建原则及构建思路等内容的发展创新。通过对目前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土地整治的目标可以分为国家目标层次、专项目标层次和指标层次三个部分。在这三种土地整治目标层次之中,国家目标层是国家对土地整治提出的目标的总体规划,专项目标层则是国家土地整治目标的一种细化。专项目标层主要根据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城乡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这5大方面来确立评价指标。指标层是对土地整治专项目标的细化。它主要从14个方面来确立评价指标:耕地面积的增加情况、粮食产能的增加状况、耕地质量等级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的变化、建设用地盘活量、建设占补平衡量、土地节约面积、水资源节约量、机耕土地面积增加量、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量、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量、土地权属明晰情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土地整治基金投入量。
三、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
(一)响应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节约资源这一措施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在这一基本国策的影响之下,通过土地整治这种方式节约土地资源自然成为了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从国内一些地区采取的节约措施来看,旧城改造、城中村拆除、农村废弃土地复垦工作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地区灌溉排水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使得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指标确立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水资源节约量、节约用地面积等因素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二)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增长的需要
土地整治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对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建设用地平衡量、建设占补平衡量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三)顺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对村庄整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农村地区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形成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这就要求国家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注重对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维护,田间防护林建设等工作的强化。因此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体系之中就应该包含机耕土地面积增加量、农村新建居民点面积增加量、农村人均年收入增加量等方面的因素。
(四)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方法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是对土地整治过程中未发生的事情进行一种具有预测性的分析评价。同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相比,在技术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土地整治规划分析也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在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过程中采用了统计预测、类比分析与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省级土地主管部门在2006年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新增耕地面积、农村建设用地盘活量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划[3]。对于一些没有可利用的历史数据的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采用借助省内典型案例进行类比分析的方法;对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等缺乏原始资料、统计数据、以及典型案例的土地整治规划内容采用专家实地调查的方式,这种组合的实施对预测结果的正确产生有着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问题。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科学的方法对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进行分析。只有将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指标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辉玲,吴次芳,张守忠.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2,(06).
[2]孟勉.黑龙江省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
关键词 MAPGIS;规划设计;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TP31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104-02
土地整治就是要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为农业生产提供完整的机械耕作、沟渠灌排、道路运输和林网生态防护等保障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项目区内的耕地实现平整连片、道路畅通、渠系配套、林网完善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提高农田亩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方面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途径,从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平台。
规划设计就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抓特色,围绕农业基础抓特色,围绕生态景观建设抓特色,与当地地形地貌想结合,与当地水系道路现状想结合,与当地广大群众意愿想结合,对项目区内的道路、沟渠以及闸、桥、涵等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三个围绕,三个结合”,全面提高项目的设计水平和完善设计成果,为后期的预算编制、标段划分、工程施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过程中,由于各技术设计单位出于对软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单位偏好等原因,在软件应用上不尽统一,就目前江西省土地整治而言,各单位主要运用MAPGIS软件进行设计。但由于对其功能、特点认识局限性,使得设计成果在工程量赋属性、工程量统计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MAPGIS与CAD或者其他各种制图软件进行深刻的比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规划设计和软件应用经验,从而完善MAPGIS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为当前土地整治中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积极的技术参考。
1 MAPGIS的功能及其在规划设计中应用
针对土地整治中的规划设计及整个项目的性质,MAPGIS的功能及其应用当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看。从宏观上来讲,主要表现在对点、线、面的编辑和处理上,主要表现在现状地物与测量要素相衔接、规划设计的路沟渠、涵管、闸、桥梁等工程的布置。而微观方面,主要是对点、线、面文件中建设内容的属性赋值,以便设计之后工程量的统计、图面整饰及预算编制,甚至便于项目区标段的划分。
2 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量属性赋值不够充分
土地整治是一项全面且紧密联系的工程,而设计工作又是重中之重,设计不仅仅是图面的优化设计和合理布置,更重要的是要对各项工程尤其是最基本的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分,比如沟渠的型号、道路的建设标准等。但从目前各设计情况来看,各工程的赋值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属性值的遗漏,导出的属性值存在空值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到后期预算编制和工程施工。通过对工程量及属性值的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应用技术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设计单位主要是通过单个赋属性值,而非应用技术自动生成,这就会造成遗漏,甚至在工程量区分不明显的情况下会赋错值。
2.2 工程量统计不够全面
在规划布局完成之后,工程量的统计是开展后期工作之根本,能否保证工程量的全面性及准确性,将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量统计的不全面主要包括在工程量内容和工程量数值两个方面。其中,数值的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属性赋值的不充分造成的空值、错值,而工程量内容的不全面主要体现在一些建筑物的统计上,例如涵管、桥梁、闸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不但要统计其个数,还要统计出他们所处的位置等详细情况,如果人为的单个统计不但会增加工作量,而且也缺乏准确性。
2.3 同其他软件衔接不够
当前,土地整治主要是运用MAPGIS和CAD两种软件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它们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理论了解和实践经验,我们不能片面的偏好于哪一种软件,而应该进行综合的应用。当然,应用MAPGIS制图需要从以CAD成图的测量图转换相关测量要素与二调结合,但毕竟衔接较浅,对大多数工程布局及工程量统计掌握不够全面。作为一个土地整治的设计者,应当充分运用两软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运用,需对两种软件进行充分的衔接。
3 技术创新
3.1 工程量赋属性
要在MAPGIS中对每种工程量详细的、全面的赋属性,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分层,也就是对每个建设内容建立单独的文件,而当前大多数设计单位却将所有的建设内容全部放入一个规划的文件当中,区分不明显。本文工程量赋属性将以新建农渠为例。赋属性流程如下:
1)单独建立新建农渠的线性文件――新建农渠.WL,完成规划设计,并在文件当中编辑属性结构,增加相关属性结构,如新建农渠等,以便建立属性连接;
2)导出规划设计文件原有属性,如长度等。方法一:在MAPGIS主菜单下的“库管理”中选择“属性库管理”,利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属性――输出属性”导出属性。方法二:利用MAPGIS地价系统工具集中的“属性导出”导出属性。两者操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前者导出的是DBF文件,而后者导出的EXCEL文件,不管是哪种文件,要进行属性连接均需另存为DBF文件;
3)在导出来的属性中,针对线文件之前编辑的属性结构,在属性表格中建立相对应的列,并赋相对应的属性名称,然后根据导出的属性如ID、长度等,对工程内容进行编号,如ID1――100米――新建农渠1,其他编号以此类推,设置完成之后,检查相关内容,力保结构和编号设置完整,达到属性内容一一对应;
4)属性连接,也就是说使得DBF格式的表格内容能与线文件属性结构一一对应连接,从而使得属性结构赋值成功。此过程可用两种方法,方法一是在MAPGIS主菜单下的“库管理”中选择“属性库管理”,利用“MAPGIS属性管理子系统――属性――属性连接”功能,在对话框中选择要连接的MAPGIS文件和被连接的DBF表格文件,并选择相应的字段如新建农渠,选择和设置完成之后,确定即可。方法二是利用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建库工具――文件属性连接――使用外部数据库”,之后弹出同方法一一样的对话框,按上述步骤进行属性连接。
经过上述连接之后,线性工程文件中属性赋值成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在该文件中对属性结构进行梳理,以达到准确和简洁。
3.2 工程量统计
在上面赋属性的基础上,工程量统计将会容更具有准确性和全面性。由于线性工程只需统计型号和长度,在其赋值之后便可以得到。因此,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如何利用MAPGIS统计涵管、闸、桥等建筑物的工程量,更重要的是要统计出其所处的位置。建筑物工程量统计以斗涵为例。
1)路沟渠等线性工程文件已赋好属性,这步工作可按上面赋属性完成,同时应将涵管所在的路和渠线文件合并,注意两者属性结构包括结构的内容和顺序要一样,这样合并之后属性才是完整,后期统计的工作也方便;
2)当涵管在图上布置完成之后,应单独建立一个区文件――涵管.WP,在涵管布置的位置上先建一个区,也就是路和渠或沟的交点处,即涵管.WP能够覆盖涵管所在的交点,该点就是涵管所在的位置。在与线性工程如沟渠和道路处理前,应对涵管赋属性,方法同上所述;
3)当涵管赋完属性之后,就可以开始统计涵管的工程量,包括涵管的数量、型号及所处的位置。操作过程如下:利用MAPGIS主菜单下的“空间分析――空间分析――空间分析子系统”打开涵管.WP文件和沟渠路.WL文件,然后在空间分析子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区空间分析――线对区相交分析”功能将涵管区和沟渠路线文件进行相交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涵管区和路沟渠线相交之后的线文件,也就是涵管区范围之类的路沟渠线段,属性为路沟渠和涵管的属性之和;
4)将相交之后的文件的属性导出,形成以下属性样式“ID――长度(周长)――路――渠(沟)――涵管”,从而得到涵管的个数和涵管所处的位置,此处的位置就是上述属性字段中的路――渠(沟)的编号。
3.3 工程量标注说明
在MAPGIS规划上,工程量标注说明如果不按属性来处理,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还会出现误差。在这里,将介绍两方法来对已经赋好属性的工程量进行标注说明。
方法一:在MAPGIS编辑子系统的线编辑中选择“自动线标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显示的字段名称,如农沟等,系统会生产一个农沟点文件,将点文件添加到工程文件当中即可。然而,该方法存在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生成的点是单个字符,而不是一个字符串,如“农沟”显示的是“农”“沟”,不管是对于显示还是编辑都很麻烦,对后期工作处理有一定的难度。方法二: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辑软件中选择“建库工具――条件生成点文件――属性生成点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添加需要提取的线文件和选择需要提取的属性字段,可以是一个字段如农沟,也可以是两个字段如农沟―长度,最后生成点文件,将该点文件添加至工程文件即可。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生成的点事单个的字符,方便以后编辑及其他属性处理。
3.4 同CAD的衔接与糅合
当前,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主要应用MAPGIS和CAD两种软件,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能片面的说哪种软件好与坏,应将两者综合起来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MAPGIS和CAD进行衔接和糅合:
1)由于现状底图和测量底图的不同,需要将部分要素进行叠加,但是出于两软件属性存在的差异,需在将CAD图件上的要素转向MAPGIS图件的过程中,分层要明确、简单,属性要尽量统一;
2)CAD利用编号工具进行编号的时候,生成编号之时工程量也统计出来了,通过相关处理可以将其工程量与MAPGIS连接起来,并赋到MAPGIS的文件属性之中。CAD工程统计出的工程数量及其编号以TEXT文本生成,将其导入EXCEL中,表格中包含编号和长度,在MAPGIS属性中也包含ID和长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长度”作为桥梁,将两者属性连接起来。具体做法就是在EXCEL中,将CAD工程量的长度进行排序,而不是以编号排序,之后将MAPGIS的工程量也进行长度排序,而不是ID排序,由于长度均不相同,两列长度会按排序的方式一一对应,最后在MAPGIS中会形成ID――长度(MAPGIS和CAD各一个值)――编号的属性结构,并另存为DBF文件,通过上述属性赋值方法便可以将属性赋到MAPGIS文件当中。
4 结论
在土地整治中应用MAPGIS进行规划设计,对路沟渠、涵管、闸及其他建设内容属性赋值是整个工作的开展的基础,完整的属性不但能够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内容标注、工程量统计等,还能在其他方面发挥着作用,比如说路沟渠、涵管、闸等单项建设内容的型号划分和工程量统计;能在工程施工前快速、准确的对整个工程进行标段划分及标段工程量统计;能及时、有效的统计上下级沟渠如斗渠与农渠、斗沟与农沟的连接情况,及在此基础上统计出沟渠的排水面积和灌溉面积,从而计算渠的设计流量和沟的排涝、排渍模数。同时,通过MAPGIS与CAD之间功能、特点及应用上的异同,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互补,使设计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艳丽,闫弘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164-167.
关键词:开鲁县 整治规划 四项整治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结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自治区级土地整治规划与国家级土地整治规划同步编制,交叉双向推进。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全面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地方科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和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依据。因此从2011年1月开展了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简称“四项整治”规划)。
一、土地“四项整治”的做法
开鲁县开展的“四项整治”规划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废弃工矿用地整治和饲草料基地整治。
(一)土地“四项整治”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实际调查,科学整治规划。开鲁县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厂地点多、面广,为了全面掌握情况,全县组织开展对11个“空心村”治理、归并农村分散的居民点以及29家砖瓦窑厂实际调查,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废弃工矿用地潜力分析,并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帐。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土地“四项整治”规划,提出土地“四项整治”的方案,为开鲁县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县政府组织,国土部门牵头。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国土、发改、林业、水务、农牧业、环保、交通、旅游、统计等相关部门参加“四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由国土资源局牵头,其他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地加强“四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是因地制宜,试点规划带头。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同时,开展旗县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研究确定通辽市开鲁县为旗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因开鲁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面临的问题差异较大,当地群众对土地“四项整治”规划态度有所不同。在开鲁县面向义和塔拉镇等4个乡镇的“空心村”进行治理,小街基镇等11个乡镇29家砖瓦窑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经10年整治规划,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达到378公顷,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面积达到941公顷,新增耕地系数达到70%以上。通过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规划,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见表1)
表1 开鲁县11个乡镇废弃工矿用地整治和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分析表
四是深入宣传,政府扶持。增进群众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土地整治,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能力,创建土地整治的民主形式,奠定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旗县级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制定土地开发、复垦和农用地整治的优惠政策,按照“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的原则,占用耕地的单位必须先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对增加耕地的项目实行“谁开发、谁受益”,政府给予适当资金配套。同时在2011年10月前,举办两期对盟市、旗县规划编制单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为推动开鲁县乃至全区各旗县土地“四项整治”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土地“四项整治”的成效分析
截至2020年,预计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工作完成土地整治面积为12.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整治面积为10.43万公顷、农村居民点整治面积为378公顷、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面积为941公顷,饲草料基地整治面积为1.60万公顷。新增耕地达到7022公顷,在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能提高项目区原有土地的质量和产值,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全县2010-2011年在建4个土地整治项目,总规模达到8351.56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134.87公顷,每年增产粮食5010万斤,增加农业效益3184万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完成农用地整治项目46个,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11个,废弃工矿用地整治项目29个,饲草料基地整治8个,新增耕地面积6629公顷,每年增产粮食2.1亿斤,增加农业效益14778万元,增加林业效益2451万元,增加节水效益8596万元,增加节电效益278万元,累计每年创造经济效益26103万元。(见表2)
表2 2010-2011年开鲁县在建各土地整治项目
在农业综合效益方面,不仅通过项目发挥作用为农民带来收益,而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吸纳当地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土地整治实施使全县26.03万农业人口年均增收995元。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原来灌溉农田时车拉柴油机、水泵浇灌,变为现在机电井低压管道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节省了灌溉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不仅提高了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加了项目区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能力;还缓解了当地人、畜、田用水的矛盾,为当地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了有力保障,也改善了局部生态环境。
二、土地“四项整治”的建议
(一)周转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两规划实施
开鲁县开展的土地“四项整治”工作,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的《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通知(国土资发[2005]207号)精神。为规范管理,控制好规模和节奏,建议纳入自治区、盟市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中。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过程中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周转问题。同时,选址应考虑便于项目实施、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域来实施。将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项目区位置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中,防止部分建设项目因没有列入规划,形成违法用地,确保开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鲁县土地整治规划的健康开展。
(二)建立废弃砖瓦窑厂整治激励机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
开鲁县砖瓦窑厂较多,因其产业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20年前将对所有的砖瓦窑厂叫停。针对废弃砖瓦窑厂整治复垦情况,按照两规划的计划指标逐年整治。对于砖瓦窑厂整治复垦情况,满足全县土地利用状况应给予奖励。经自治区、盟市和县级国土部门核准,允许建设面积同等交换鼓励发展新型产业,用地指标如有剩余可鼓励农村交通、水利、医疗及教育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广泛争取群众意见,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
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中,农用地整治面积较大,占“四项整治”面积的85.7%,是“四项整治”中重中之重。应统筹考虑其他如农业、发改、林业、水利等部门涉农涉地的规划,在安排土地整治项目过程中,应避免不同部门对同一项目区重复安排,避免重复投资。在整治规划中要广泛争取当地群众意见,综合各方面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在制定规划中就应征得村镇、旗县、盟市等多方面的建议,为今后项目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和监理单位高度负责,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要求如期高质量完成项目实施工作,达到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省级、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点.国土资源部, 2002(7).
关键词 多义线 长度 统计 autocad vb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中国
近年以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使得土地尤其是耕地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保住“耕地18亿亩红线”(1.2亿hm2)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在全国深入开展,国家在土地整理中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如何提高土地整理中工程量计算的效率以,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目前,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所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是autocad系列软件。其中在进行排水沟规划设计时,通常是在规划后逐条点击其属性统计长度值。如果更改规划要素,则需要再次重新统计,工作效率低、且易出错。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过程,各类地物信息影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如何有效快速的在规划设计中确定规划要素的基础数据,如长度值等,本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介绍如何利用autocad嵌入式语言vba(visual bacic for applications)并结合excel进行二次开发,完成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各新修排水沟多义线长度值的自动统计。
1 程序设计思路流程及数据间相互关系
1.1 程序设计思路及流程
autocad是目前工程图形中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处理软件。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autocad中用得最多的线是多义线(polyline),并以此来表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专题图中的大多数规划要素,如排水沟,农村道路等。在auto-cad中某一图层统计出各多义线的长度,首先确定统计图层中的对象i(i表示多义线的条数),然后把图层中各i长度值i直接自动写入到excel单元格中,从而使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进一步自动化。开发的程序流程见图1所示。
1.2 数据间相互关系
多义线属性数据与excel单元格数据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每一条规划的排水沟多义线的长度值都在excle单元格中对应着一个相应属性数据记录,两者之间通过对auto,cadvba二次开发函数接口调用属性数据建立内在联系,可以使规划人员任意显示检查排水沟多义线的长度值。两者之间通过二次开发程序,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2 应用vba技术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根据以上的二次开发基本思想和数据结构,本研究开发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制图应用程序,可以完成与排水沟类似的规划制图多义线长度自动统计,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工程预算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利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人员分析规划的正确性、合理性,及时的调整规划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形成最佳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专题图。
转贴于中国
2.1 vba在autocad中的开发特点
autocad vba允许vba环境与autocad同时运行,并通过activexautomation接口对autocad进行编程控制,对于非专业开发人员在程序语言选择上相对其它开发高级语言,如:c、c++等,vba更易学易掌握,可构成多种使用的专业软包,0能快速实现特定功能。
2.2 程序代码的完成
在autocadvba开发环境中的thisdrawing模块,首先在用户窗体中的新修排水沟中添加一些按钮事件,属性栏更改名称为工程统计等按钮名称,在其按钮事件中加入相关程序代码,并运行其代码,如图2程序运行界面。相关代码较长,本文中省略。中国
3 程序应用
autocad环境中,实现多义线自动统计的方法简单描述如下:(1)创建图层名为新修排水沟;(2)创建多条新修排水沟的多义线段:(3)点击工程统计按钮(见图2);(4)根据点击按钮提示保存excel的统计值的文件路径,打开excel所得各编号排水沟长度值(见图3)。图2程序运行界面中的蓝色虚线为拟新修排水沟,旁边文字为其编号,每个编号对应图3运行统计结果excel中的编号长度值,实现其自动统计多义线长度值的功能。
中国-
关键词:土地整治;测绘技术;应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102
0.引言
y绘技术是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关键影响,精确程度直接是会影响最后的成果。而土地整治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主要对农村土地进行整治,需要做的是开发农村土地加之好好利用,同时对于开垦过的土地要科学改造加大农村土地全面应用。因此需掌握好测绘技术从而搞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工作效率。
1.测绘技术和土地整治
1.1土地整治
中国自古是个多样化的国家,文化、宗教、土地都是多样化的。因此土地整治也分为:土地数据调查、土地合理规划和土地妥善运用等三大项内容。土地整治多样化显得比较复杂,但是实际上土地整治是很有条理性的。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现象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治理。其中比较针对性也可以说重点整治农村,开发农村荒地,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整治利用不当土地,统一零散土地,确定地界的划定和权属。同时也要进行环境改革,良好的土地整治,更好地促进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农村社会、经济能高效提高,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
1.2测绘技术
测绘技术需要学习的方面非常多,测绘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的测量规划。管理则涉及到房屋拆迁,土地开发等方面。还有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建、矿山、交通等部门。测绘技术种类繁多,而且需要精确有效土地整合高标准。如今在科技发展带动下测绘技术的概念越来越完善,在土地整治方面作用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2.测绘基准的建立和统一
2.1建立坐标系与高程基准
土地面积测量精准是直接影响到土地整合的结果的。因此采用正确方式完成土地整合,做好土地整合整个策划。如果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纳入统一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准,那么土地整治效率提高。平面坐标一般选择的平面坐标系统要满足投影长度变形的限值要求,主要还是要选择和当地所使用的坐标系统相一致,对症下药的选择大大提高土地整合项目的效率。而如今绘测技术应当采用和国家坐标系投影带相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然如果选择项目区的高程基准,则先了解当地状况并以当地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为统一的标准。可以采用GPS定位的地区应当适当使用GPS定位方式测定准确的坐标,获得更多准确的地势情况,有利于测绘实施。
2.2控制测量
通常情况下,进行土地整合项目初级阶段时一般对项目地形地貌的现势性与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设计工作的底图需要采用比例尺大于1:2000的地形图。其必须控制同常规的地形测量一样,开发整理地形的测量测量精度要达到:基础控制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相对于图根起算点,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能大于图上的0.1mm。首级的高程控制要采用四个等级水准进行测量,这样算起来更精确,速度也会提升。
3.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要点
首先要注重测图比例尺的选择,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内容要合理安排测绘起来就会轻松多了,而其精确度也会有。这样测绘出来成果才能达到满意可用的程度。当然对于测绘的经费也是可以节约的。因此规划好安排好土地整治中地形地貌的测绘内容是测绘的关键,必须认真对待。
4.土地整治工作各阶段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环境改善为前提,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联动推进,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约用地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三化同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环保、工业建设、园区开发等规划相衔接,按区域和流域,整村整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平原地区重点实施高产农田建设、村庄集并和迁村腾地土地整治,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在丘陵地区重点改造低丘岗地,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山区重点实施坡改梯土地整治,提高耕地水土保持能力。
3、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统筹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聚集效应。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土地整治工作。
4、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整治前农民愿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5、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和改革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实际相适应的项目管理、实施、后续管护、社会参与等新体制、新机制。
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
(三)目标任务
加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力度。到2030年,全省实施土地整治5000万亩,建设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明显提高,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为提高全省粮食产能提供耕地资源保障;农村环境和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有效增加,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重点工程
按照“突出重点、培植亮点、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建设思路,着重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程的实施。
1、粮食主产区产能建设工程。在国家确定的33个粮食增产核心县(市、区)和省政府确定的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围绕全省增加100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实施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高产基本农田建设,打造粮食产能核心区。
2、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以整乡整村推进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政策,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优化用地结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3、“两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实施列入国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长江、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近期重点实施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打造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4、“兴地灭螺”工程。在血吸虫病疫区结合血吸虫病防治,修建血吸虫防治设施,实施以抑螺灭螺和增粮增收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工程。近期,在“综合治理、整县推进”的23个县(市、区)整体推进。
5、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在国家、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实施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根据土地适宜性、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促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6、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坡度25°以下的低丘地区,围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原则,实施以治水、改土、修路、兴林、建园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特色农业和林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田园。
三、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政策措施
(五)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据土地利用、水利、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规划,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按照区域和流域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协调,科学编制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规划。
(六)强化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由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复垦费等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必须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各地要切实做好资金的计提、征收、使用和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和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七)加大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集中投入力度。县(市、区)政府要加强统筹,整合项目,聚合资金,形成合力,提高各项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土地整治项目,可将不超过20%的项目资金用于项目区内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的项目,其新增耕地指标可用于省域内占补平衡,所得收益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从土地出让金中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要优先投入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市场运作模式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
(八)完善农村土地整治产权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切实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各地在土地整治前,要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进行调查,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凡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重新确立各权益人所属土地的空间位置、面积等,并进行公告。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要严格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依法办理土地确权、变更登记手续,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复垦后的耕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严禁在农村土地整治中,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
(九)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要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心村建设和农村新社区建设,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及位于城镇规划区外废弃的工矿用地等进行复垦整理,加强闲置土地的规划利用,引导自然零散村落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总量控制、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结果可控,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展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建新要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同意,并征求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意见。试点地区使用的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应优先用于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节余部分可以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使用。武汉城市圈内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节余的指标,可在武汉城市圈内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纳入年度计划统一管理,按期归还。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建新土地,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要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使用增减挂钩指标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并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其中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之和的部分,应足额返还用于挂钩项目区拆旧、复垦和还建区基础设施建设。
(十)加强项目后期管护。经整治的耕地要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要防止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不断探索项目后期管护新模式。将水利设施、道路、林网等移交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后,要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落实管护责任。可通过有偿使用方式筹集管护资金,确保项目长期发挥作用,保证农民长期受益。
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十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责任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协调统筹、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责任机制。省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土地整治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土地整治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市(州)政府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的监督、指导。县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将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水利建设等项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乡级政府要切实抓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矛盾调处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政府要把土地整治工作作为政府耕地保护目标重要内容加强检查考核。
(十二)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宅基地和村庄整理的,坚决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强拆强建。要尽可能招用当地农民参加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施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土地供应制度 整治储备制度
据重庆市国土局披露,重庆市区到2010年总的用地指标是5万公顷,但目前已用去了4.5万公顷。重庆市都市圈内用地已经非常紧张。然而,重庆市都市圈内土地使用却极不合理,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土地供应制度存在缺陷。
重庆市土地供应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土地具有保值增值及投资的功能,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土地产权转移。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促进城市总体规划有效实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土地供应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全面行政划拨、无偿无期使用土地到部分有偿使用土地使用权的改革;行政划拨用地之外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有期的土地批租;土地的资产化运作。与这三个阶段所对应的市场化进程表现为:土地市场开放;土地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重庆市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变革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使土地资产属性真正得以实现;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育;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调整了城市空间布局。
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对传统体制下的一些政策和体制设置不能马上彻底改变,导致现行的土地供应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
政府垄断和调控土地力度不够
因城市土地大部分在土地使用者手中,导致存量土地多头供应的局面;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开发区的盲目设置,造成局部供地过量,用地结构不合理。
城市规划制约着土地市场化配置
规划的龙头作用要求首先按最佳的人居环境编制土地空间的发展方向,再用市场机制选择最佳的投资者,才能确保土地价值的最佳体现。但由于规划滞后,难以实现土地按市场方式进行供应。
土地市场行为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以毛地、生地出让为主,熟地出让比重过低,土地的价值未真正得到体现;远郊区县土地供应中因短期政绩的驱动,急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招标拍卖出让比重偏低,零地价出让土地时有发生。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土地供应制度上。土地供应制度改革要显化土地生产力级差,并创造出合理利用的条件。
重庆市都市圈土地供应制度选择分析
土地供应机制的选择
在特定经济制度下,土地供应要素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内在关系总和叫做土地供应机制,它包括土地供应主体、计划、渠道、方式和手段等。目前存在的土地供应机制主要有: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土地供应机制 这一供地流程简单概括为“先立项、规划,后得地”,用地者只要有计划立项,就可以申请规划选址、用地申请,无需竞争或有少量竞争,其供地程序如图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供应机制 这一供地模式是依靠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求均衡来决定,如图2。
这一流程包括“规划、储备、整治、出让”四个环节,其核心是依赖土地储备制度。当土地使用者在取得市场准入许可后方可在市场上选择已储备的土地。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开发,根据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
通过上述两种供应机制探讨,笔者认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应处于“源头”地位,政府如果要优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就必须变需求拉动供给为供给引导需求的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新机制。
都市圈土地整治储备运作模式的选择
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考虑土地资源问题,出现了土地资源消耗过多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用地问题上,政府和学术界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对策和理论,其中以“理性发展”最为突出。“理性发展”理念就是通过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确定城市发展边界,提高城区建筑密度,实现现有城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复兴现有城区,保护自然和重要农田,这一措施即为土地整治储备。目前国内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储备制度的运作模式有三类:市场主导型运作模式;政府主导型运行模式;政府市场混合型运作模式。结合重庆市实际,笔者认为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土地整治储备制度运作模式较为恰当。其理由如下:
政府主导型有利于确保土地储备制度建立 建立土地整治储备制度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落实城市规划等诸多社会经济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政府强制性权力,否则就无法实现这些目标,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意义和作用也无从说起。
政府主导型是确保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所有权理应在经济上得以体现,为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收益的不流失,作为城市土地所有权代表的城市政府就必然要参与土地市场,一方面要以城市土地所有者身份参与土地储备全过程,另一方面又要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维护市场秩序。从而实现土地规划权、土地储备权和土地批发权的三个统一。进入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庆市,迫切需要通过新的土地供应制度,来发挥都市圈土地应有的功能,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从而促进城市功能升级。
重庆推行都市圈土地整治储备制度的对策
随着土地整治储备实践的不断深入,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土地收购价格的确定
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这是土地收购储备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土地收购储备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合规、合理地确定土地收购储备价格。
实施土地收购储备涉及的价格或费用主要包括土地价格、地上附着物补偿费、职工或住户拆迁安置费、企业迁移经营建设费以及企业债务等。其中土地价格分两种:土地原用途价格;土地规划条件下或土地最佳利用条件下的土地发展权价格。土地收购储备价格应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价格。有的人认为土地的增值收益应由土地使用者拥有,然而土地的增值收益是随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原土地使用者对土地进行投入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的,这里面相当部分是政府历年投入形成的,因而增值收益的相当部分应该归政府。借鉴经验,笔者认为土地收购储备价格应由具有资格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并经土地估价委员会确认评估价格,将土地原用途的价格加上发展权价格与原用途价格差的35%作为土地使用权收购价格。
协调土地整治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政府必须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市政府按法令规定的储备范围,应将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统一纳入市政府土地储备,实行“红线储备或信息储备”。
主城各区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镇)总体规划实施时序要求,提出土地整治计划,报经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交由土地整治机构执行。土地整治机构根据整治地块的状况,拟订包括土地基本情况、地上物状况、收购、收回、征地情况、土地取得费情况、规划预案、资金投入计划、经济技术和可行性分析等在内的方案,并上报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同意后,签订整治委托合同。土地整治委托合同需要约定土地整治期限、土地整治要求和验收标准、土地整治成本等条款,以及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在内的整治方案,编制土地整治成本预算报告。
新增建设用地整治,土地整治机构持当年整治计划、地块详细规划等资料,依据程序,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手续,依法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后,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整治合同。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整治机构应该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土地管理的职能,而整治机构是企业行为,必须是依法取得土地整治权。土地使用权的收回、收购、征用等行政行为仍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后,将收回、收购、征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交由土地整治机构按合同约定期限实施工程行为,且达到验收标准后,交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定期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防范土地整治储备中的投资风险
实施土地整治储备制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投入的资金变现困难,不仅不能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而且可能对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必须防范投资风险。
土地整治储备风险 从理论上分析,市场风险一般主要来源于客观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决定信息的不充分性和决策者决策水平的局限性三方面。对于土地整治储备过程中的风险,最大的莫过于非理性因素导致的资金运作风险。其表现在于:对收购价格、再开发成本及土地的收益缺乏正确估算,导致资金无法有效管理,土地整治储备和出让无法实施以及还贷计划无法完成;贷款投资的风险,目前,城市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而在贷款利率高低、期限长短和投资回收等方面都存在着风险问题;土地整治过程的风险,整治的土地需要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时间周期无法控制,加之规划的变更,从而导致整治土地的变现及土地再开发无法顺利实现的风险;社会义务的风险,土地整治不恰当地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义务,大大增加了整治过程的成本和贷款规模,给整治过程的资金运作产生了巨大压力和风险;市场的风险。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能产生土地整治规模、贷款规模和还贷周期与土地市场需求不一致,造成整治土地重新闲置和无力还贷。
土地整治储备风险的防范 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整治队伍。要引进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级人才;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进行市场情况分析。合理确定整治机构储备土地的范围。加强对整治土地过程中成本的控制。贯彻执行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对土地整治储备过程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明确规定出让供应的土地必须是经过整治后的储备土地,同时对整治储备机构进行严格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