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西方经济体制

西方经济体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17:3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西方经济体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西方经济体制

第1篇

关键词:经济本质安全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 责任追究体系

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使企业常常处于相对不安全的市场环境之中,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面对经济安全风险的挑战。为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始终处于本质安全运行的状态,建立经济本质安全(Inherent Economic Safety,简称IES)体系,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管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基本涵义

本质安全最早来自于煤矿生产企业,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一种状态。具体包括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我们把本质安全的理念引申到经济活动领域,称为经济本质安全。经济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识别、分析、评价和预警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研究和总结风险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确保企业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状态。

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是以良好的经济本质安全文化和审计监督为基础,以经济本质安全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为前提,按照收集风险信息、风险评估、实施控制、评价考核、管理改进的工作流程实施经济本质安全闭环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经济本质安全体系模型如图一所示。

二、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管控

(一)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建立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是实现经济本质安全动态化、前瞻化管理的前提。衡量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处于本质安全状态,需要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运行经济本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指标和环境信息,通过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明确一定时期内经济安全风险的水平。

企业可以从经济领域风险信息的查找和收集入手,编制《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要求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收集风险信息,而且风险信息的收集范围要不低于员工人数的50%,同时考虑填《风险信息调查问卷》的范围应包括企业领导、部门中层领导以及一般员工,部门应涵盖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确保《风险信息调查问卷》有足够的覆盖面,尽可能多的收集企业风险。

问卷填列人员要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维度填列《风险信息调查问卷》。企业然后将收集上来的《风险信息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类,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各层级对风险关注角度不同,在计算风险评估数值时,可以根据企业人员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评估权重,级别越高的人员,其权重越高。最后综合计算得出风险数值并绘制风险图谱。在风险图谱坐标轴中,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发生可能性大且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即是企业的重大风险。

(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

实现对经济本质安全风险的管控,根本上是要对评估确认的重大风险实现有效管控,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重大风险设置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通过制定《经济本质安全指标预警监控表》来预警重大风险,建立各部门、各下属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经济安全管理责任制,使本质安全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承担,将责任自上而下分解至各个层面,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转,确保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的可控、受控。

三、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重点风险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整个经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贯穿于整个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运行监督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校正在本质安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以确保经济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和执行的效果。

(一)监督评价程序

监督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评价准备阶段

评价准备阶段是指在年度评价项目计划经批准下达后,由评价部门在具体实施项目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特殊情况下,也包括领导临时交办的评价项目。评价准备包括组建评价组、准备评价资料等步骤。

2、评价实施阶段

评价实施包括了解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编写评价底稿等步骤。评价工作组进驻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收集被评价单位经济本质安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

3、评价报告阶段

经过评价组讨论,并与被评价单位交换意见后,出具正式的经济本质安全重大风险监督评价报告,报企业管理层及董事会审议。评价组在评价结束后要对本次评价的有效性和评价效果做出总结,并对今后的评价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监督评价方法

1、询问法

为了解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整体情况,可以对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询问了解,具体包括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

2、书面文档检查

评价人员查阅被评价单位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业务政策、业务程序、财务会计制度、组织结构图、岗位分工等,审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生成的文件,如账簿、报表、凭证、记录、合同、报告等,检查其是否存在控制轨迹,以判断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3、观察法

评价人员在被评价单位的工作现场,观察有关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确定其规定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得到严格执行,该方法适用于不留书面轨迹的内部控制,以及测试控制执行的到位程度。

4、穿行测试法

评价人员在每一类交易循环中选择一笔或若干笔业务,从头到尾检查其实际处理过程,以验证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四、建立企业经济本质安全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

建立考核与责任追求体系是经济本质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经济本质安全的绩效考核,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可以做到永续经营不破产,超出经济风险可接受水平就是经济安全事故”这个经济本质安全理念的贯彻落实,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经济本质安全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发生了事故进行责任追究转变到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追究,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经济本质安全监督与考核的对象为企业各部门和开展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的所属企业。其中,企业总部各部门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部门考核测评体系结合,在现有的部门合作、团队建设、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工作实绩等五项指标中,补充“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共同确定部门的考核结果。企业总部部门考核激励机制可以采取百分制以及三级等级制(A、B、C)。

所属企业的经济本质安全工作纳入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挂钩,作为确定所属企业经营者年度业绩薪金的考核指标中的一部分;经济本质安全工作考核指标并入“经营管理指标”中的分项指标,与现有的经营业绩目标考核值等考核指标,共同确定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指标的考核结果。

企业考核经济本质安全指标可以由经济本质安全职责和岗位设置、经济本质安全程序执行、风险有效控制三个分项指标组成,权重可分别设定为20%、30%、50%。评分标准可以参考如表一所示。

五、结论与建议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持续创新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与被动适应、服从监管式的管理不同,优秀的企业所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本质管理的方式,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处于安全的状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经济本质安全路径,即建立和运行经济本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这三大体系,实现并维持经济本质安全,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改敏.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措施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88

第2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企业 提高 国际竞争力 途径

一、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们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基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十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408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纺织品出口总额605.43亿美元,增长15.86%,服装出口总额1150.74亿美元,增长20.89%。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的比例逐年增加,但纺织行业的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跌落至20%以下。2007年纺织行业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总顺差的比重为59.83%,与前几年相比有显著的下降。近几年,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但纺织品服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2007年出口额达到1756.16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14.41%。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与差距

1、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

我国服装面料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服装类产品还主要是中低档产品,出口业务中来料加工占有的比重过高, 缺乏创新设计能力和原创技术。主要产品结构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且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较低,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而服装企业(规模以上)的研发投入更少,仅为0.1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5%,甚至在1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2、技术装备水平低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世界纺织强国进入技术改造和设备自化整合阶段,我国至今只有10%左右的设备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一般和落后水平的设备超过60%。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纺机生产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绝大部分机型是在仿制和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的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改造,技术得到相当的改进,但仍存在单机容量小、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和自动化程度差的缺陷,与国外同类设备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差距。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不可避免地使我国的纺织产品在劳动生产率、质量和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3、企业管理技术、营销技术水平严重之后

当前,中国大部分纺织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存在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国有纺织企业改革了这么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纺织企业效益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始终没能在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适合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有效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国有纺织企业竞争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而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纺织企业也普遍存在家族化、盲目多元化和随意化的问题。

4、缺乏知名品牌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高增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生产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的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来看,尽管最终产品的出口已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的比重仅有30%,但不能不看到最终产品出口中,约占40%的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品种,很少是中国的品牌。

5、纺织企业核心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发育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崛起了一批国内甚至国际有影响的纺织企业群,但还有一批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纺织企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没有抓住契机发展独特竞争力,甚至还逐步丧失曾经艰苦建立的竞争优势它们往往只关注市场份额,很少关注服务份额;过分强调垂直一体化,任何环节都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效率低下、风险增大,很少强调开发与营销的内部化,生产的外部化;竞争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我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低价竞争和低成本扩张是纺织服装业主要的发展战略, 这样就很可能形成严重的依赖价格竞争的恶性发展途径。以往纺织企业不愿雇用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影响到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织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效率要高于普通员工,是企业高附加价值的创造者。

2、使出口产品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

增加中高档服装的出口比例,适当提高服装的出售价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相关企业应做到:一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行业和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动态,企业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3、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从提高附加值、提高质量入手,高起点地,采用国际先进装备,除引进精梳机、自动络筒机、清梳联外,还必须考虑高新技术的新型纺纱,这些都能使纺织装置及纺织产品上一个新台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并多方创造条件,逐渐地向高、精、尖靠拢,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纺纱织造设备的整体水平,对清梳联、精梳联、细络联在结构、性能、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稳定性和速度上不断改进、提高、保障劳动生产率,新型纺纱设备如转杯纺、喷气纺等不仅在扩大它的纺纱范围,提高档次上进行开发,而且在自动捻接,自动清洁,自动落筒技术的装置质量指标上进行提高、完善。发展新型织机技术,取代普通织机。新型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在入纬率和色选纬方面的速度要有一定的提高,织机的整体运行技术上要过硬,而且可靠性要达到引进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另外,对现有的印染设备研究要根据印染助剂工艺、环保要求有选择地进行改进、转向,开发不同种类的印染设备,以适应不同纺织品的开发需要。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是纺织机械机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不仅是单机,而且联合机实现多机台的集群控制,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使电子信息技术融于机械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4、努力推进战略重组和产业升级

积极推行产业的战略性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全面提高生产效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国有经济在关键性领域的重要作用,要加快纺织工业的战略性重组的步伐。一是要积极采用多种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资产组织形式,改造原有的国有企业,优化企业结构。二是要进一步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改进营销方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减员增效”的工作,全面提高纺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打破各种技术壁垒,实行技术创新

对传统产品进一步的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使纺织品出口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采用国际检测手段和检测标准,冲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的种种技术壁垒。同时,纺织服装行业要树立绿色意识,充分认识到“绿色”对经营活动的响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向绿色靠拢,使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6、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当今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已从成本的竞争转移到了品牌的较量上,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在迎合世界品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入手,提高产品档次。从而形成以技术为后盾,以产品为依托,以质量取胜的纺织服装出口新格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消化、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必不可少。通过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来加大创新力度,尽快走出贴牌加工的低效益循环,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同时还需通过国际纺织品服装博览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产品进行宣传促销。

总之,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走低成本与高效率相结合的道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树立知名的国际品牌,使企业的利润水平、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样,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许兰杰、郭昕:我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优势何在[J].四川丝绸,2008(1).

[2] 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研究统计,2005(1).

[3] 窦金美、张思华: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2008(17).

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6-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能耗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等所占比重较大,基于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下,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诸如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生态极度破坏等问题,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也成为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不同产业群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体系,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易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

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和又是川东重镇的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近年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基本形成了以达钢、华川汽车、天府药业、美好塑业等为支撑,以化工、煤电、冶金、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了天然气、煤电、化工产业的主骨架。但从达州地区当前的实际来看,发展也正面临着主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先发性优势弱化等问题。从生态经济理念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达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达州市县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实际提出了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并未具体给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那么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达州如何衡量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绩效,如何评价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达州实际,构建循环经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评价方法。

一、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1.5R原则。5R原则(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是我国学者吴季松教授在参与讨论国际循环经济理念时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5R原则是在原有3R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作为循环经济内容的的基本行为原则,5R原则是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

2.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作为主要手段,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区域决策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能力和业绩的主要表现,因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评价者必须即结合区域特性又要不受区域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从而才能真正为循环经济的不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总体与个体相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坚持总体与个体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多角度发展的整体系统,评价时不能以任意一个为重心儿忽略其他的影响,要权衡各自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评价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

4.对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应注重时间、地点和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体现其特点。纵横向比较与统计指标口径的可比性及资源来源的可靠性关系很大,也是评价指标设置时应关注的关键。

5.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要能够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选择的指标中既要有反映当前循环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

二、达州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在确定指标时所考虑的因素设计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核心思想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基本指标层四个等级。本文拟在深刻理解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已有的统计资料的分析、筛选和整理加工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如下表2-1(见下页)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是,拟将循环经济视为一个复合系统,内设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每个子系统里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表征作用的指标。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

三、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与模型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有效的评价,进而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此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

“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的理论基础。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任何的经济活动也均是由个人进行发动的,其经济活动后果也将由个人进行全权负责。因此个人对他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能够达到的经济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预期效果最清楚。所以,个人自己的选择应是他自我看来最优化的抉择。由此得出,个人也就是组成经济活动的最佳单位。经济学的本身也即是一门抉择性学科,因此经济学必须将决策者、选择者个人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基本起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中也应注意。国内提出过公有制起点说,企业起点说等,但这些起点均离不开个人。因此中国经济学也应以人作为最基础的逻辑起点。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为主。

(二)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无论是表述方式还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说、计量检验、得出结论。因为经济现象是很复杂的,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对现象进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条件下建立模型,可将研究的经济理论表述的更明确、简洁、直观。一些经济模型可用几何、代数、高等数学来表示,有些也可用语言进行表述。西方现代经济学广泛采用数学形式,具有逻辑性和间接性。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即可借助数学这一工具。

目前国内经济学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大多舍弃数学形式的应用,“舍简从繁”。然而通过数学形式建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种体现。由于我们中国有注重综合的思维特点,但如果没有好的分析,也变不会有好的综合。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我们赢重视演绎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数学经济模型,一边使我国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规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历经了200多年的研讨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市场、分配四个部分,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典范。表现为:找不到理论体系的纲,没有理论基本线索, 同时也没有逻辑起点。存在的根本问题也即是理论偏离实际,往往理论和现存的实际偏差较大,理论不但不能有效解释实际,而且对具体的实践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因此我们应极力呼吁政治经济学的的重建工作。

(四)长期的演变过程

“西方经济学”从初创发展到当前较为成熟的状态,经历了漫长演变的过程。中国经济学要想成熟必然也应经历这一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学在其发展中,必须深入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参考他们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来。

(一)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开始。“观察”也即是在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的一种详细记录。“实验”则是在经过一定控制条件干预下,进行的小范围的经济现象模拟,并以此对经济现象的发生进行的推断和分析。

通常这种经济现象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随机过程,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对其研究观察法将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选择实验法。例如一个村其经济发展与周围形成了显著差异,无论是很快或过慢,都应引起我们的及时对其进行研究,它的发展为什么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异?只有善于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存在,才能为科学的研究做好铺垫。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思考,不迷信权威和他人。

(二)文献研究以及个人探索

观察与实验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下一步就可以对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内在的相关机制。这可能需要靠个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个人探索并不是要讲独立的个人封闭起来单独闯天下,它强调更多的是“个人探索”。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有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文献,只需要我们后人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应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这已成为现代经济科学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论模型

从形式来看,科学的研究也即是对通过实验或者是一些经济现象的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一过程必须抓住现实对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舍弃其他非本质的细枝末节,同时将现实对象予以理想简单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有效实现问题的简化,同时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模型建立的同时往往会与现实脱节,因此这种研究结论不宜直接套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

理论模型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更倾向数学公式的应用,也即是将研究对象作为“变量”,在此基础上做出假设,通常除少数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外部条件和变量都不变,并在此假设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数据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检验和逻辑分析,建立经济变量之间有效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时还必须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试图摒弃一切的价值判断,同时只将经济现象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确立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来评价经济活动结果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如何才能达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的存在。

所谓实证经济学,也即是试图通过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同时将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各种规律及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经济后果,以此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应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经济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却是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运用实证经济学法来进行研究,但并非将规范经济学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经济变量始终趋向于均衡的状态,并以此来研究经济对象如何才能实现平衡。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对象并非完全趋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种偶然行为,而非均衡才是经常的,目前在西方经济学中,以均衡分析法为主导。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均衡、均衡价格理论、厂商均衡,再如宏观部分过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贯穿于整个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会经济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均衡分析法作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法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社会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又是松散的,且时常处在变动之中,数量比例的关系往往不停的发生变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须高度重视才行。

(六)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将经济对象中某些经济变量作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属于组合选择分析,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函数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的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关系。

动态分析以时间作为经济对象中的自变量,主要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的规律。主要从过程的烟花进行分析,且不同变量的状态之间呈现出一种演替进化、生长生成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时间的顺序等联系。

一般情况下,静态分析结论不能通过动态的资料进行证实。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静态分析往往呈现给人一种动态分析的错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辨别,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例如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都是静态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七)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分支,称为计量经济学。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1/3以上与计量经济学有关,可见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但其中的资本主义宣教我们应果断舍弃,其研究方法没有统一的定式,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掘和总结,以便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凭证。

参考文献:

[1]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性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11)

[2]郑吉伟.“西方”与经济学——-兼谈我国西方研究体系的逐步完善[J].教学与研究,2010(5)

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幸福指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中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转折时期,也就是必须推动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就会产生社会动荡,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的和无形的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可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热衷于追求GDP,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经济结构。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统筹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注重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指标体系 集约与粗放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 投资推动与消费拉动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分类及指标设计的总体思想

经济增长被列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经济政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处于赶超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增长的意义尤为明显。

对于经济增长概念的理解,各种说法略有差异,但主旨相同。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衡量,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增长的绝对量和经济增长的相对率。

从绝对量来讲,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N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与GDP相类似的还有一个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要素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的收入-国外要素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收入。国民收入是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和间接税,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跃居世界第四,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大国经济地位。

从相对率来讲,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一般为一年)国民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6%左右。

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本、人力、技术与制度的组合和作用来实现的。本文援引以下公式来说明:Y=A・F(K,L)(其中,Y代表服务或者产品的产出,F代表生产函数,K代表资本,L代表人力,A代表技术与管理)。这就是说,资本、人力和技术与管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同样的经济增长,会有不同的资本、人力和技术与管理组合,怎样来分析和判断各种组合的特性、合理性等,这就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了。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增长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即经济增长过程的实现路径。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一直是学界和社会上讨论的热点。通过对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应包括如下四种分类:按照经济增长的成本或要素,可以分为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的结构,可以分为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的体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增长的本质,可以分为发展型经济增长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这四种含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分类虽有交叉,但其差异是明显的。当选用一定的指标体系来对各种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时,将会更加清楚。

目前国内对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除了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外,基本是是比较宽泛的定性研究,缺少深入的可操作的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的基础是需要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测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如同检测一个人的健康,首先需要有一套物理与化学的体检指标。因此,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测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研究的统一与规范,本文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与计算方法以及程度判断的标准:

指标设计的总体原则:

――关键原则。指标要关键。一个项目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而决定其趋势和发展动向的往往就是一小部分关键指标,因此,在指标选择时候要选择最关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

――简洁原则。指标不宜过多,因为过多的指标会影响对整体的判断,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全局。

――多维度原则。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把握要从多个维度着手,不能仅从单个方面进行分析,保证指标的全面性。

――可操作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数据需要可操作,即要使得数据能容易从统计部门得到,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上,尽可能选取易得、关键的指标,并且主要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除外)。所谓正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经济增长越趋向好的方向发展;所谓逆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经济增长的质量越趋不利。对于正指标和逆指标的值的确定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公式:

正指标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下:

S:正指标综合值;X:报告期指标的当前数值;XL: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低值;XM: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高值;Wi:每个指标的权重。

逆指标计算公式:

公式中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下:

S:逆指标综合值;X:报告期指标的当前数值;XL: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低值;XM: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高数值;Wi:每个指标的权重。

在权重的确定上,主要是运用自身的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必要的时候运用专家调查法来进行修正。

转变程度判断是基于对指标的分析和综合值的计算。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四种程度判断综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表1:

二、不同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1.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集约和粗放型经济增长可以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来加以反应,具体为:

2.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从总量上、结构上衡量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程度。而基本建设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重测定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程度。

3.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对于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判断,可以用如下指标来衡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市场化程度判断是针对地区或中心城市,而不是针对国家,所以并没有考虑关税税率等国际因素的影响。

4.发展型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

发展型经济增长就是消除贫困、经济增长、群体和谐、政府廉洁高效、生态环境宜人、国家经济安全、创新能力强 。它是经济增长的和谐、理性和安全状态。

据此,可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经济增长方式演变概况、问题和原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进而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增长的和谐、理性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2]赵月华 李志英:《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田春生 李 涛:《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刘国光 李京文主编:《中国经济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第7篇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 项目评价 指标体系

住房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问题,更是住房体系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90年代初,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居民的居住状况和收入水平,制定了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即实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廉租住房政策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作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住房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全新产物,其目的是政府通过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以保障住房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稳定和谐。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4.7亿平方米(含集资合作建房),累计解决了近600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总体来看,经济适用住房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保证了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全面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还在完善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效益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字,它包括指标的名称和指标的数值两部分。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估的基础,根据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联系的、说明客观对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形成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辅助决策者依据指标体系进行项目论证、评估方案等决策活动。

经济适用房项目综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察的因素不仅广泛而且复杂,因而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项目评估的关键指标因素前提下,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使其在评估决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基于此,本文在设计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时,遵循的原则有: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对经济适用房项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且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既全面又体现重点。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设立的评估决策指标应该尽量符合经济适用房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减少由于主观因素所造成的评估决策失误。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经济适用房项目综合评估面临的问题均是复杂的决策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更有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又相互交叉影响,因此,为了科学的决策,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这就需要利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对经济适用房项目综合评估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建立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模型。

4.发展性原则。评估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依据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设计评估决策模型时,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同时要考虑各指标因素的发展性。

5.层次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原则。在多指标多层次的评估决策指标体系中,切忌同一层次指标的交叉、逻辑混乱,从而导致错误的评估决策。因此,在确定评估决策指标体系时,应剔除那些非重要指标,分清各个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以构成最佳的评估决策指标体系。

二、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

1.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对包括内部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在内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企业上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总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是企业生存之本。面对当今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主要从企业产权制度、组织结构设置、管理制度、已完成项目情况、投资策略、企业信用度、企业成长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工程质量与技术能力

经济适用房是经济和适用的统一,既要具有相对于商品房的经济性,又要具备普通住房的适用性,因此,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较高,而一定的工程质量与技术能力是住房质量的重要保证。工程质量与技术能力主要从工程优良率、技术实力和资质等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项目基本面情况

项目基本面情况主要通过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项目自身的前景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项目基本面情况主要从项目销售前景、批件取得情况、周边配套设施、周边环境、项目自筹资金比率和市政工程对项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4.财务能力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资产及权益情况,是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时的表现。财务状况是用价值形态反映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状况,通常通过资产负债表、资金平衡表、利润表及有关附表反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在财务方面的反映。财务能力主要包括反映企业规模的净资产,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净资产贷款余额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担保比率,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存货周转速度、总资产周转速度、开发房产销售率,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5.项目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住宅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它是以项目的实际数据为基础,重新预测项目生命期内各项经济数据,计算出各主要投资效益指标,然后将它们同项目前期评价预测的有关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分析和评价项目投产后重新计算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与预测指标的偏差程度及其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为提高项目投资实际效益和制定有关投资计划、政策服务。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报酬率和销售利润率。

6.风险情况

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可以认为风险是产生事物的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偏差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项目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风险、与风险博弈的一个过程,而风险管理是靠企业的团队力量,靠企业管理水平、管理经验、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知识水平进行的,风险的规避、缓和、转移都是综合管理、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

三、结论

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的前提,本文通过研究,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工程质量与技术能力、项目基本面情况、企业财务能力、项目经济效益和风险情况六个维度提出了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芳:关于住房公积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若干思考[J].房地产市场,2009,5

[2]金维兴: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垂体后叶素

生育年龄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20%~50%,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保留子宫的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到女性青睐,而术中出血是腹腔镜下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用不同方法减少术中出血,结果显著。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郑大一附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因子宫肌瘤住院治疗的患者,肌瘤位于肌壁间、无手术禁忌证、具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指征、直径3cm以上肌瘤≤2个者,共136例,按住院先后分成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中止血方法,其中A组采用肌瘤蒂部套扎,B组于肌瘤周围肌层注射用等量生理盐水稀释的20IU缩宫素并行肌瘤蒂部套扎,C组用肌瘤周围肌层注射用20m1生理盐水稀释的12IU垂体后叶素和蒂部套扎方法。3组对象年龄和肌瘤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2.手术方法:插管全麻,采用截石位放置举宫器,腹部4个穿刺孔,第一穿刺孔位于脐轮上方,左下腹2个、右下腹1个操作孔。穿刺成功后,B、C 2组患者在肌瘤周围肌层细针穿刺多点注射缩宫素或垂体后叶素,压迫创面l一2 min后单极电钩切开子宫肌层。待肌瘤大部分浮出切口表面以上时,3组用O号薇荞线套扎肌瘤蒂部,套扎线上方双极电凝止血后切下肌瘤。肌瘤剥出后0号薇荞线连续全层缝合创面,遇位置深的肌壁间肌瘤,底部先间断8字缝合一层。肌瘤通过组织粉碎机切碎取出。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从大到小剔除一个缝合一个。术中5 min测1次血压、脉搏,出现异常立即药物控制。术毕子宫创面涂抹透明质酸钠预防黏连,腹壁切口注射0.5%布比卡因镇痛。

3.术后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应用缩宫素20IU/d静脉滴注2~3 d,预计术后出血风险较高者用米索前列醇200?g/3 h塞肛3次后转为缩宫素静脉滴注。术后预防性应用头孢二代或喹诺酮类抗生素3 d。

4.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取引流瓶中液体量减去冲洗液体量差值。

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 l0.0统计软件包,差异统计学意义检验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情况:3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3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开始推广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较之开腹手术具有显著的优点 。但是由于腹腔镜下肌壁间肌瘤剥除较开腹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因此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静脉应用止血药和宫缩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电凝止血又可能导致子宫创口愈合不良,使得局部用药成为最佳选择。缩宫素对于妊娠子宫促进宫缩效力比较强,但对非妊娠子宫则效果不佳。垂体后叶素作用于子宫肌层via受体,引起子宫平滑肌的强烈收缩,生育期、妊娠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均表达此受体,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我们采用0号薇荞可吸收缝线腔外打活结后用送结器推入腹腔,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止血效果显著,术后残腔出血机会少。故我们认为垂体后叶素局部注射联合肌瘤蒂部套扎方法是LM术中最简便有效的辅助止血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Verkauf BS.Myomectomy for fertility enhancement and preservation.Fertil,Steril,1992,58:1

[2] 陈乐,石少权,王峰.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J ].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 (7) ; 402 -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