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17:3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和德育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和德育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教;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2002年2月,同志针对中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时说:

“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2006年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现在许多学校对德育工作已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体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及新课标教育理念,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充分发挥。

一、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地位不高

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社会上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2.德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实际

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政治课代替。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上,内容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不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没有满足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要。另外,德育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中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曾有报道:在某班开展的学雷锋会上,孩子们讲得热泪盈眶,可会后没人擦桌子;某校的献爱心活动,孩子们喜滋滋地把金额大的钱换成小的,比赛谁献的次数多。这无疑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讽刺。简单、单向、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灌输教育是教条教育,没给孩子留下主动思考、选择与行动的空间。真正的德育教育是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4.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的不足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已被忽视了,这种满足于只抓外部行为而忽视内在思想情感培养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5.德育定位追求名利、缺乏实效

在教育思想上,教育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采用考分制,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好坏。在这种导向下,德育的定位只是教师教、学生考,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只是简单的记诵,把提高分数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1.加强师德建设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如何切实、适时地开展师德建设,我有几点建议。制定师德建设计划,如把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道德行为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内容;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师德评优活动,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师德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如心理辅导,专家座谈,下乡助教,文娱活动等。

2.德育教育思想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一是根据社会形势确立德育内容,找准影响中学生思想的热点及敏感点,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二是适应学生需求搞教育。中学阶段,学生思想求上进,精神求充实的欲望提高,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及时主动地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上。三是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搞教育。

3.德育教育遵循稳妥恰当原则

对学生教育要自然贴切,不留一点斧凿形迹。表扬要恰如其

分,批评人不能过头,切忌急风暴雨整人压人,而应用“润物细无声”的态度和热情去感动学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正确地影响别人。在教师恰当稳妥的教育中,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

4.传播载体从单一模式向立体转变

在现代化教育形势下,中学德育教育要树立时空观。如形成多样化德育教材,以书本为主,辅之声像、计算机软件、实物教材等;要探索多样化德育形式,以思想政治课为主,辅之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参观调研等形式;要确立多样化的德育课堂,以教学课堂为主,辅之以网络电教课堂、社会课堂、文化和科技活动课堂等;要运用多样化的德育资源,特别要重视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教育网络化

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人员、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

平,使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的目的。

6.借鉴别国德育教育模式

美国中学用于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方法分成三部分,即价值澄清、行为修正和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价值澄清的关键是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做不同选择的后果和意义,提供他们思考价值的机会。行为修正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修正过程要求学校和父母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行为一致。发展道德认识能力,主要是教授道德推理,重点是围绕着各种道德规范讨论学校环境里产生的现实问题。这样的模式使美国近30年来德育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2篇

论思想政治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邵龙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中学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头,所以历来就是教育的重头戏。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树人者,以德为先”,足见德育的重要了。正因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学中都渗透着她的灵魂,随处可见她的影子。但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又岂能仅仅成为众多科学的附庸?!她自有其阵地,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性作用

    理论是学科的基石,这是常识。无论什么学科,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科,无疑都是美丽的空中楼阁,都是站不住脚的,既不会长久,更不可能期待发展壮大。德育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科学理论作为其出发点和有力依据,又怎能当此重任?完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品德的培养。一般学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内容时,由于受学科限制,大都就事论事,仅仅谈到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为什么的问题。因而绝大多数都没有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说个究竟,如果施教者处理得不够恰当,难免给人以牵强附会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那是在作秀。当然就不可能达到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他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关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课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不仅从理论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阐明了自身合乎逻辑的科学内涵,而且还为其它各学科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其由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让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这样,才使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系统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国情时事等等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多个侧面构成。这些单个的侧面无一不在充实和完善着这个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具魅力。但这些单个的侧面却不能单独完成整个体系的功能。我们的各个学科正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侧面,尽管它们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完善着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质和侧重点的不同,它们没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要求。因而仅仅这些侧面出发,只能从某个侧面对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课,才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标准,对人的成长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种完整的系统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个学科所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这种全方位成长的标准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三、规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着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不问的阶段,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不尽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会还会有着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们的认识的差异,可塑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差异都较大。而其它各学科的重点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况且现实的社会中善恶并存,真假混杂,美丑难分。此不可能对德育教育提出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然而思想政治课通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优秀民族传统美德,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继承,而对有史以来,损害我们民族利益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从而明确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区分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规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帜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的规范之下,沿着预期的目标,顺利进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着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发方向何去何从的问题,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课构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继承,而且思想政治课根据自身的科学性,在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乎逻辑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的预见,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来,  引人入胜,催人奋进,,这为德肓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这便是思想政治课对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确保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为教育的灵魂。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德育渗透;内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98-01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我国现代科学技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如我国《墨经》中最早的光现象的记载;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对磁偏角的记载;磁学中的指南针是我国最早发明;我国核电站的建立;我国三峡工程截流通航;神州号飞船载人实现飞天梦等等。在物理教学中,花一点时间就可以叙述清楚,既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豪感。另外,针对物理学中很多物理量的单位和物理规律往往用外国人名来命名的这一现象:如力、压强、电流、电功率的单位分别用牛顿、帕斯卡、安培、伏特等等,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教学中只要一点拨为什么这些单位和规律无一个是用中国人名来命名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近代确实落后了一大截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为国争光,奋发向上,争创世界一流的崇高理想。

2、勤俭节约的思想和环境保护教育: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章节中,提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与能源有限的矛盾,导致能源危机,教育学生本着节约的原则,珍惜一度电、一克煤,为社会作贡献。人类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对地球自然环境又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讲述风能的利用、燃烧等问题时,对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针对生活中砖瓦厂、各类机动车排出的烟气,还有在讲述声音中的噪声时,指明噪声达多少分贝可让人失去听觉,感到烦躁不安,无法学习、工作、生活、及休息。通过对上述问题讨论与分析,对学生可以进行理解他人的教育,加深学生对噪声的了解,同时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勤奋钻研,追求科学真理和破除迷信教育:在初中教材中出现很多物理学家及他们的建树,如:法拉第花十年时间艰苦研究,偶然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安培出门时仍思考着问题,竟把马车的木板看成黑板演算;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仔细反复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名人事迹,学习这些科学家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和勤奋钻研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创造,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如:日常生活中迷信的“雷公”,实质就是电学中正、负电荷相遇的电的一种自然现象,曾被人们误认为“神”,科学告诉人们:好人与恶人在雷电区都有生命危险。通过正、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雷电知识,破除“神”的迷信,让学生思想走进科学境界。

4、注意安全教育:在讲述电知识时,说明电的好处与危害,电可以对人造成危害致使人触电身亡,也可能导致火灾,如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导致电流过大,据焦耳定律可知电线细而电阻大则发的热就多,使导线的绝缘皮达到着火点燃烧起来。因此在讲述中告诉学生注意安全用电,脑海里充满安全意识。又如惯性对人类的危害等,引起学生注意这些隐患,增强安全意识。

二、用适当的方式把德育渗透于课堂

1、新课引入中的渗透:在新课引入时,把德育放入物理知识中,让学生带着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接受新的知识。如在讲用电常识的时候,先讲授一些无故触电的事例,有的人不懂电的知识带电操作,靠近高压线,以致丧命黄泉,引导学生有安全意识,接着讲授安全用电常识,这样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中的渗透:这是德育渗透物理课堂的主要方法。在课堂随时可以引入的德育教材,并让学生讨论,如讲惯性时,各种交通事故,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财富和生命损失,我就提出让学生讨论,能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学生有的提出不可能避免,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要使高速运动物体立刻静止,是不可能的。但也有的同学说大多数是可避免的,只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就可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通过这番讨论,德育与智育并举。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98-01

一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1.德育教育观念陈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重视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现状不理想,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德育实践活动,是被管束的对象;教师总是习惯将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强压给学生,或是照搬别人的做法,缺乏创造性、针对性,缺乏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批评、自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德育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

在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所应用的德育教材列举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3.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协作不够

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互相弥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等。学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首位”难以落实便成自然。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 当前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德育教育规划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不断积累德育工作经验,使这些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2.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化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生活这个大课堂,把握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的德育资源,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

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韦凤利.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三”[J].基础教育研究,2005(2)

第5篇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队伍。班主任工作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带路人。班主任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择业教育 创业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端正学风 调动积极性 言传身教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一、加强中职学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玩手机、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根据上述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明白,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形成一个以主管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的中职生生活在多元世界里,信息渠道广泛,多维观察社会,认识观念上的意识较强,多了一些主见,多了一些个性。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强化师德建设,优化德育干部队伍。

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年轻德育工作者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的方式,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5、严肃校纪校规。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管理;德育教育;安全管理

在我国经济、会计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提升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来讲,还存在管理方式单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政策推行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要求。因此,当前小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则是需要改革与优化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确立德育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是,在管理中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小学管理实行的通常都是刚性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其方法的弹性与自主性不强,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安排也常常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分配,教师则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和遵守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缺乏相应的自主性,长期以往,小学管理机构也逐渐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长期管理下,学校教育工作也逐渐呈现出单一、僵硬的状态,严重阻碍者学校的创新发展[1]。对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求小学管理者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而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教师相应的自,进而使每个教师的优势与潜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挖掘,并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激励教师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刚性的管理手段相比,德育教育能够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来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采用民主协商等方式来可续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行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不仅能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的参与、献策,进而使学校管理水平能够从整体上得到显著提升[2]。二是,实施科学、灵活的民主化管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小学管理工作的开着,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管理经验,也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经验来安排主观化的管理任务,而是应该将科学性和民主化进行有机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与策略高效、顺利的进行和实施。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管理发展水平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积极实行管理、指导评价等科学管理方法,进而使其管理水平能够得到逐步提升。另外,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应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个人需要,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并为教师积极提供实践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要定期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专业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对学校教研等方面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与物质奖励,进而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能够得到全面激发,并积极的投身于小学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学快速的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模式[3]。此外,民主化管理还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并主动地参与到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教研活动,进而使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进而使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校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也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突破传统制度对教师的约束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性,并结合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发需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出一套新颖、完善,并且符合学校教育和管理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也使其充分满足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小学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作为小学管理工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以及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中重要前提。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安全问题还没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也不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易产生安全问题[4]。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如,失误安全卫生、踩踏和体罚事件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日常管理中都应该给予重点预防,进而使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也使其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对于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校风建设,进而有效减少或杜绝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谦虚谨慎、团结统一等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自然就不会受到社会风气的侵袭,也不会引发相应的打击斗殴事件。二是,学校管理人员应针对学校管理现状与需要制定出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师生严格遵守,使其能够充分明确哪些行为应该推崇,哪些行为应该受到处罚。通过制定这些规章制度,能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不良行为应承担的后宫,并给予足够重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明白自身应承担的职责与责任,并认真严谨的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进而在突发意外时,每个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职责快速的做出反应,并对其意外事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使其实意外事件的发生与处理能够对全校师生与管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5]。三是,学校应针对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系统,并对全校师生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学校必须要建立火灾防御系统,紧急急救药品等,在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基础上,还要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并通过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全面师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之,各院校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对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中,应积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以德育教育为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进而使整个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性与民主性。此外,对于安全问题学校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每项安全管理工作,进而有效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营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结合时展需要积极学习新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教育发展水平。

作者:郑金阳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C版,2014,(12):129-130.

[2胡奎.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教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亚太教育,2015,5(14):176-177.

[3]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28):149-150.

第7篇

【关键词】学校;家庭;德育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学校同家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话题。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两个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我思考并为之不断尝试的问题。在此,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谈个人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家校合育的必要性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了教师;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缺乏和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违反校规校纪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严厉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可事实上,要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固然离不开老师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二、在家校合育方面的尝试

(一)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都要充分重视。以本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为例,我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向家长做工作汇报。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期中、期未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使家长了解到整个班级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也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找出不足,加以教育。家长会上,结合一年半以来的教学实践及学生在校表现,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尤其强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二、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家长会上,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请班里的张维,张恒一和胡冠楠三位同学的家长做了经验介绍。张维同学品学兼优,是班里尖子生的典型代表;张恒一同学的父母擅于和孩子交流,促使他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胡冠楠同学是艺术考生,不论是在文化课还是美术专业上都很优秀。三位家长的发言,就其在教育子女的经验心得做了介绍,在家长中树立了典范,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生动而切实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其他家长们听了,也感到受益匪浅。

(二)针对个别家长采用单独约谈的方式,这也是家校合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是班主任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与家长约谈都得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约谈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交谈中,通常我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学校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奖状和奖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约谈有时也为探讨孩子发展的方向问题,如班里杜雪薇同学希望报考播音专业,我请她的家长来学校,就专业课学习及文化课学习,时间协调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三)利用校讯通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进行电话、短信交流。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话,每个家长也基本都有手机,在这个社会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或工作繁忙,或忙于生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习惯于用电话联系。很多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既省去了交通费用,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它的不足在于,遇上较复杂的问题,电话联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有一部分老师索性以此代替了家访,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就一个电话把家长叫来,引起家长反感。故不能动辄就电话,要充分用好电话。另外,对一些家长工作在异地的,通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四)班级博客。随着网络的普及,建立班级博客也是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二合一的重要领地。班级博客,我认为就是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育子经验,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在博客中可以看到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信息以及其他家长的观点,可以促进家长之间在网络的空间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

总之,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叶圣陶.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方法

作为学校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德育教育是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合理科学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建立集体荣誉意识、民族自豪意识及正义感,实现对真理的理智追求。

一、小学德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现状:

(一)德育教育意识薄弱

在学校教育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清楚的意义,因而缺乏德育教育工作的明确意识。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明确德育教育的工作要求。人的行为往往受思想意识的支配,实践活动能否深入开展往往是由重视的程度及认识的深度决定。学校不明确对德育教育重视的程度,教师就难以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课堂上,教师自说自话、照本宣科的讲课方法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感悟和体验,因而学生对教材内容无法理解,更无法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日常生活中身体、心理的细微变化,教师不能及时认识并予以关心和纠正,使德育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工作重视不足

学校教育将智育培养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工作中致力于科学知识及理智技能的灌输和培养时,高质量的语数英教学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学校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重视,因而德育课程被置于无形。具体教学中,首先,小学在课程安排上为每种每班只安排一节德育课,一般为下午的一节或二节,课时少;其次,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时,一般以社会、思想品德等作为教材,使教学内容理论性较重,实践活动的缺乏,使德育课程离学生生活较远,因而理解和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再次,教师进行教学组织时,往往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呆板;最后,课后作业布置时,往往偏于知识性,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可操作性较差。

(三)德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学校往往缺乏专职的德育教师,德育工作往往是由语数英或班主任等老师兼任。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学校认为专门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专职德育教师浪费人才,浪费经费;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的专职德育教师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从事德育工作感觉自己大材小用,因此,小学的德育师资较为欠缺。另一方面,兼任的德育教师为了主干课程的教学效率,往往占用德育课堂,致使本就较少的德育时间更为缺乏。

(四)德育资源及评价不足

很多小学受自身教育经费的限制,往往在德育工作上投入不足,经费的缺乏致使德育资源缺乏保障,学校德育教育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德育教育在受到严重限制的同时,难以保证有效的实践;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缺乏可行的评价依据和有效的评价措施,教师在没有教学压力负担的情况下,难以对学生形成实质性的负担,因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操作性难以有效保障。

二、优化并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特提出以下有效的优化和改进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为使德育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提高德育认识,明确德育目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德育教育在美育、体育、智育及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对其他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认清;其次,教师在强化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德育教育的整体过程积极参与,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操等得以有意识的培养,在言传身教中实现对学生品质和智慧发展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再次,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其将教师的品质和行为作为自身日常行为标准的意识,使其将教师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等视为自身行为的典范,通过自觉主动学习情感的建立,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育思想、德育知识的学习,培养优异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在强化对德育工作重视的同时,自觉加强对德育教师的重视,自觉强化对德育教学的监督,自觉增加对德育经费的投资,可以通过将德育教师进行外派学习和培训等,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等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播放一些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集体观看。观看完以后,再让学生参照这些先进事迹以及先进人物谈下自己看法和感慨,然后教师再依此为切入口,正确的引领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科学的价值观以及道德意识。当然也可以播放一些身边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像什么公共场合不乱丢垃圾、在车上要给老人以及残疾人主动让座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以尽可能的做好对学生自身道德意识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工作。

(二)遵循原则,重视方法

为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本,重视参与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其认识的清晰化和条理化;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使其获得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培养其自觉探究意识。

2、以现实为手段,重视探究性。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将现实中典型的有违道德标准的现象选取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现象的原因、情境及优劣影响等明确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将其同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道德规范,形成自律品质。

3、以教师为核心,重视针对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问题的观察分析,使之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首先,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谈心和接触,在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其身心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其次,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各科教师的联系,在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的同时,实现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一致;再次,班主任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明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行为反映和心理变化;最后,在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时,班主任要培养自身的细心和耐心,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分析思想问题产生根源的同时,进行谨慎正确的处理。

比如,教师在教学以及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个别同学经常在课堂上做些小动作,不爱学习,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学习;下课之后对其他同学动手动脚;老师布置作业,也不认真完成等问题时,不要一上来就对该同学进行严厉批评和管教,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和他谈一谈,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以及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一开始就对他进行严厉教育批评,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应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先说出他平常做的一些事情,然后让他自己反思一下这些事情是对是错;然后再问“你感觉老师在课堂上为什么批评你,班上的同学为什么不大喜欢你”,这时他就会意识到以前做的事情大都是错的,“老师批评我,同学们不喜欢我,都是因为我常常违反课堂纪律、欺负其他同学....”“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你还是一个敢承认错误的好孩子,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大家才会喜欢你呢?”,这时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会说“我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认真完成作业,不欺负其他同学”。最后老师再对他进行一定的鼓励和激励“乖,这才是好孩子,你一定可以的,老师看好你。”

在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之后,教师还得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帮助他克服掉这些毛病,比如给他调换座位,让班上比较有细心、耐心的女同学和他坐在一起,争取通过发挥同桌的力量,来进一步的感化和影响他。同时教师也应不定期的和他进行一些平和的谈话交流,以了解他最近的状况。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也增强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效的实现了“双赢”。

4、以活动为途径,重视实效性。德育教育在重视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结合可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主体性得以发挥。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结合其兴趣爱好等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或敬老院,给予孤寡老人以爱心和帮助;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和教育性报告会等,使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强。

(三)及时考核,重视评价

教学过程中,学校还要对教师德育教学的状态、形式、思想、方法等进行及时考核,将德育教学的效果计入教师的工作考核,将德育学习的成果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总之,在及时的考核中,加强学生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结束语:

德育教育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学教育应将德育教育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唐惠玉.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提效方案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 2011,(06) .

[2] 仁真古.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9) .

[3] 刘明和. 怎样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