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30 10:2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硬件与外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职院;计算机维修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方向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维修人才的缺乏逐渐成为制约硬件产业发展的瓶颈,要改善目前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在教育结构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强技能、高素质的计算机维修人才无疑会对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发展迅速,计算机也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办公、娱乐休闲的工具,使用频率高、产品更新速度慢,极易出现故障也成为了使用者很头疼的问题,笔者走访调查中发现,计算机维修主要集中在电脑的主板、显示器、硬盘、内存条的硬件设备和打印机、传真机、MP3等网络数码设备中。对于大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而言,由于日常使用电脑对于硬件性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电脑毕竟是价格不菲的设备,因此,他们不会很轻易的丢弃意见损坏的电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脑维修的需求量也有着充足的市场空间。在对计算机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很多人也投入到了计算机维修的行业中来,从事计算机维修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要具备精通某种或多种计算机设备的专业维修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优秀的综合职业素养,计算机硬件产品更新快,换代周期短,维修方法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计算机维修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但由于这些从业人员很多是通过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培训后直接上岗,在专业技能和相关素质要求方面也都有所欠缺,因此,培养即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又具备优秀综合职业素质的计算机维修人才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计算机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测试、维护和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既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维护专业技能,又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遵循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以“职业为主线,就业为指导”的课程设计原则,高职院校计算机维修专业可以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德育、英语、计算机文化、信息产品营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电路基础、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电子线路与数字逻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网、计算机故障检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沟通与职业素养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够识别各元件,具备计算机各部件组装的、分析和处理计算机组成部件故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电路的基本理论进行基本电路分析;能够通过一定的手工操作及算法解决数据的丢失问题;能够熟练运用硬盘维修的工具软件;具备配置网络服务器的基本能力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正确认识网络技术和具备网络的设计、配置与查错的能力;独立完成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的检测及维护维修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明确时间、团队等概念及原则,能够在IT行业中进行专业方面良好的沟通,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设置的同时,深入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和毕业实践顶岗实习。课程实习是学生学完某一科专业课之后,应用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问题设计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毕业实践的顶岗实习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尽量选择与现实任务想联系的题目,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硬件维修等工作,熟悉计算机硬件维修、外设维修和网络管理的工作环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维修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上岗能力。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模式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保证,是教学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因素。为了达到计算机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除了需要进行合理课程设置之外,还要加强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的老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教授课程,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其工作能力更是差强人意。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目前,学校的实验室基本上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既有教学演示又有面对实物的实践操作,结合实际现场教学的特色使教学和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预习、讲授、实际操作、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老师答疑总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专业课程,应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构件教学模式,在该模式运用过程中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穿插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知识,而且,伴随着学习者的是一个个的成就感,而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从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茫然。
四、就业方向
计算机维修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应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取得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硬件技术工程师、硬件维护工程师、硬件维修工程师)。
本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作过程所开设的课程,毕业生可以在掌握维修技能和取得相关证书的基础上进入计算机企业、打印机企业、数码产品企业、显示器企业、硬盘企业等与外设产品的制造业和他们所在全国各地成立的售后技术服务公司工作,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测试、诊断与维护相关技术的工作以及计算机产品的销售等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维修人员的大量缺乏,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维修专业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高职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 常见故障 解决措施
当前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与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们的日常活动、交流以及信息浏览也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这对于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是一种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相协调的,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需要对其进行维护修理,因此必须熟悉它的常见故障并且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计算机维护中的常见故障
1.1计算机维护中常见的硬件问题
计算机维护中常见的硬件故障通常会包含假故障与真故障这两方面的内容,假故障说的是计算机中的硬件部位与外设设备出现的损坏的情况,通常是因为计算机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保养不够或者操作不规范等造成的,使得计算机的硬件连接存在接触问题或者电源功率降低等情况,这样计算机的工作功能就会降低,严重的话就不能正常使用。由此可见计算机使用中出现的假故障主要是硬件安装或者外来因素等造成的,真故障则一般指的是计算机硬件装备发生的物理性损坏,显卡或者主板部件之外产生的机械性问题。真故障出现的时候会使得计算机的一些功能不能正常的使用,如果发生故障的是重要的部件则计算机就很可能完全无法使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立刻进行修理维护,就会引起计算机中关联位置的损坏。不论计算机产生何种类型的故障,只要加强对计算机整体的运行体系的了解,就可以准确的找出故障原因,确保计算机的正常工作,比如显示器问题、计算机内部温度过高等。
1.2计算机维护中常见的软件故障
计算机软件维护不仅是保护计算机信息,还要保障运行速度,特别是对经常上网或连接移动存储设备频率高的计算机来说,很容易感染病毒,所以定期维护计算机软件十分必要[1]。计算机软件故障的解决可以对病毒入侵或者恶意的网络攻击都进行有效的预防,因为计算机存在类别不统一的情况,所以不同的硬件配置以及操作系统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也就不一致,软件故障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上。计算机所使用的系统可以说是核心部件,系统如果产生崩盘就不能使用了,比如显示器不能进入系统之中就不能开机,软件程序出问题就不能正常的工作,计算机因为卡顿严重出现冲突死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时是因为计算机内存的设置问题,比如内存不足或者内存管理不科学等,其次计算机的配置问题也可能会造成一些常见故障的发生,比如缺少驱动程序或者多个驱动之间存在冲突等,而且计算机中的软件系统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扰,使得计算机的程序运行减缓,另外,如果计算机的CMOS的设置参数不正确,就会出现在进行软件安装的时候与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通过对这些软件故障的正确诊断可以很好的使计算机稳定安全的运行。此外,软件故障中的病毒比较普遍存在的,而且它的定义比较多,通常能够对计算机中的数据或者程序产生破坏的就可以被称作病毒,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病毒都会对计算机软件系统造成损害,严重的还会使计算机完全不能运作。
2计算机维护中常见故障的解决措施分析
2.1计算机维护中硬件故障的解决措施
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时,首先要判定故障的发生部位,判定的主要方法有拔插法、听警报法、替换检测法、系统最简法及电阻法等[2]。正确的找到故障的部位后就可以按照具体的故障类型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了,比如在CMOS电源产生故障时,就可以直接进行新旧电池的更换来解决问题,如果是计算机在开启之后,计算机屏幕黑屏或有信息出错的相关提示,而且伴有鸣叫声,在修理的时候就需要将计算机内存拔下,对插槽进行清理然后重新进行内存条的安装,观察计算机的运行情况,如果还是没能解决问题,则需将内存条插入其他的插槽中进行尝试,或者直接进行内存条的更换。另外,如果确定计算机没有感染病毒,但是出现运行缓慢的情况,那么一种可能是因为计算机自身温度过高造成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主机产生的故障造成的,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需要对散热器进行清理,比如加入油、使用导热硅脂等,如故障问题严重的可以直接进行散热器的更换。计算机主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先进行COU指标的检测,如果指标增大,就需要更换主机来解决问题。
2.2计算机维护中软件故障的解决措施
在计算机出现软件方面的常见故障的时候,可以通过配置数据法、重新安装法、软件测试法或者病毒查杀法等手段来对计算机进行检查和维护[3]。通过具体的故障检查可以正确的支出故障的产生部位,然后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行处理。如果计算机的CMOS芯片出现参数设置不规范或者丢失的情况,重新设置参数就可以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计算机启动完成自行检测之后,使用Delete按键进入SETUP这一程序之中,进行参数的重新设置,然后进行储存,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继续正常运行了。另外,计算机软件故障的维护还可以通过安装杀毒软件来实现,如果计算机中的杀毒软件不能在Windows下进行病毒的查杀,则可以重启系统在DOS下进行杀毒。
3结语
在计算机的频繁使用出现一些故障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出现故障不能进行及时的修理维护就会影响人们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一些个人或者工作上的事物,因此在计算机故障维护中需首先对故障进行分类,根据具体的维护规定进行故障的处理,常见故障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进行排除的,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因此遇到常见故障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迪.计算机维护中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311-312.
[2]徐东明.计算机维护中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9:148-149.
[关键词]网络 安全性 系统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络的不安全性
(1)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使得网络所面临的攻击来自多方面。或是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或是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漏洞实施攻击。
(2)网络的国际性,意味着对网络的攻击不仅是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所以,网络的安全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3)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2.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是作为一个支撑软件,使得你的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安全性,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
(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
(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创建进程,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支持被创建的进程继承创建的权利,这些机制提供了在远端服务器上安装“间谍”软件的条件。若将间谍软件以打补丁的方式“打”在一个合法用户上,特别是“打”在一个特权用户上,黑客或间谍软件就可以使系统进程与作业的监视程序监测不到它的存在。
(4)操作系统会提供一些远程调用功能,所谓远程调用就是一台计算机可以调用远程一个大型服务器里面的一些程序,可以提交程序给远程的服务器执行,如telnet。远程调用要经过很多的环节,中间的通讯环节可能会出现被人监控等安全的问题。
3.防火墙的局限性
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
1技术层面对策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重要部门和信息,严格做好开机查毒,及时备份数据,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2)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
(3)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
(4)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
(5)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杀毒处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盘和程序,不随意下载网络可疑信息。
(6)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卡,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设置。在网络中,限制只能由服务器才允许执行的文件。
2.物理安全层面对策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
(2)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计算机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场所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选择计算机房场地,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地质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
(3)机房的安全防护。机房的安全防护是针对环境的物理灾害和防止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破坏、篡改或盗窃网络设施、重要数据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对策。为做到区域安全,首先,应考虑物理访问控制来识别访问用户的身份,并对其合法性进行验证;其次,对来访者必须限定其活动范围;第三,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心设备外设多层安全防护圈,以防止非法暴力入侵;第四设备所在的建筑物应具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设施。
参考文献:
[1]孟祥初.网络安全重在流程[N].通信产业报, 2007.
关键词:实训平台 课程体系 整机装配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87-02
中职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能够依据选配要求独立选配计算机各项配件并独立组装、设置和进行常规维护。
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构建全面、科学的专业技能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训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尤其能否做到与实训环境的匹配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整机装配知识体系是信息类学科体系中变化最快的一门学科体系,五年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3年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在此背景下,作者将知识点进行了参数项和参数值的剥离,参数值的变化是快于参数项的变化的,在一个教学周期中参数项可为定项,参数值以当前主流值为准并介绍发展趋势。
1、知识体系
1.1 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是主机的核心组件,其主要参数项在课程体系中应包括:CPU主流品牌:Intenl系列和AMD系列;两系列的各自高低端产品。CPU的架构:Socket架构和Slot架构及代表性CPU;针脚数。主频:概念;主流参数值;与外频和主频的关系。高速缓存:作用;两级高缓的作用和主流值。指令集:作用;Intenl的MMX(57条);SSE(70条);SSE2(144条);AMD的3DNow!(21条)。
1.2 主板
主板是计算机主机内最重要的组件,是微型计算机的主体,它为CPU、显示卡、内外存储器等各种硬件提供数据交换的通道,并协调其工作,管理这些硬件。主板部件是重要参数项。课程体系中应包括:主板的功能。主板的分类:按结构分;按CPU插座分;按芯片组分。
主板的组成:芯片组;BISO芯片;CPU插座;IDE插座;软驱插座;电源插座;总线扩展槽;PCI、AGP、PCI-E系统总线、PS/2口;串行口;并行口;USB口;电池;跳线开关;集成芯片(显卡,声卡,网卡,还原卡);CMOS和BIOS的关系。主板主流品牌。
1.3 内存
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存放数据与指令的半导体存储单元。明析内存的类别及其功效是此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内存的容量:bit;Byte;KB;MB;GB。认识SDRAM、DDR、DDRII内存条。内存的分类:RAM与ROM;DRAM与SRAM;CMOS RAM;VRAM。
内存主流品牌与主流容量值。内存的工作频率:数据带宽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1.4 硬盘
硬盘是主要外存储设备,教学过程围绕速度和接口展开。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容量:硬盘容量;单碟容量;缓存容量;主流容量值。转速:主流值;单位。时间: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接口:IDE接口;SATA接口;SCSI接口。数据传输速率。硬盘保护技术。
1.5 其他存储设备
近年来,新型存储设备层出不穷。了解其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是教学重点。课程体系中应包括:软驱:标准软驱(1.44M);ZIP软驱(100M);LS120软驱(120M);UHC软驱(150M)。光驱:光驱的工作原理;光驱的分类(CD-ROM、DVD、CD-R、CD-RW、COMBO)及对应的光盘类型;光驱的基本数据传输率及倍数主流值;主流品牌。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类型、接口、品牌;U盘质材、接口、品牌。
1.6 声卡
评价声卡的优劣主要是音质参数项。此外,声卡外设的连接也是技能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课程体系中应包括:音质参数项:采样频率、采样精度、声道数、复音数。外部接口:MIC、SPEAKER OUT、LINE IN、TINE OUT、MIDI。分类:独立声卡和集成声卡。主流品牌。
1.7 显示卡
显示卡是输出设备的核心组件,其知识点围绕显示内存展开。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分类:视频显示标准;总线接口标准。分辨率及表示方法。色深及两种表示方法。显示内存的作用及主流值。主流品牌。
1.8 显示器
显示器是主要的输出设备,教学重点应由CRT显示器逐步向LCD显示器过渡。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分类:CRT与LCD。点距概念及主流值。分辨率(同显示卡)。刷新频率的概念及无闪烁标准。LCD的可视角度及坏点数。视频带宽与分辨率和刷新频率的关系。主流品牌
1.9 网卡
网卡属于网络接入设备。其知识点围绕速度和接口展开。课程体系中应包括:
网卡的原理及作用。主流传输速率(100M,10/100M,1000M)。接口类型(RJ45,BNC,AUI)。网络唤醒;兼容性。主流品牌。
2、能力体系
计算机整机装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况的分析和对IT市场需求的了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2.1 主机配件组装的能力
ZIF CPU及风扇的安装;主板固定;硬盘、光驱的固定;扳卡和内存条的安装;数据线和设备电源线的连接;前面板线连接。
2.2 根据显示提示信息识别故障的能力
能够依据显示提示识别“硬盘引导失效”、“键盘出错”、“内存测试失效”、“显示卡失效”、“CMOS供电不足”等故障。
2.3 设备级维修的能力
能够使用插拨法和替换法辨别主机及外设的故障,并能熟练地进行主板、CPU、内存条、独立显卡、声卡、网卡、硬盘、光驱、软驱、主板电池、数据线的更换。
2.4 常用BIOS设置的能力
在BIOS中对以下参数进行设置:调整首引导驱动器;设置两种级别的口令;恢复基本BIOS设置。
2.5 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安装的能力
能够使用PM等软件分区、高级格式化硬盘;安装WINDOWS 2000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设置;安装驱动程序(智能安装和手动安装);系统设置;常用软件安装(包括激活和注册)。
2.6 常用外设的连接和使用的能力
(1)打印机的连接、耗材的更换。
(2)扫描仪的使用和设置。
(3)有源音箱的连接。
知识技能框架的修定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专业研讨,结合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分析,确保知识技能的主流性,以实现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连接。
整机装配结束后,相关软件及网络配置依据以下是知识技能架构图:(如图1)
备注: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企业计算机;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计算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现代企业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对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仅是针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单一软件的操作培训,而且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计算机标准操作培训,使得企业计算机操作中经常出现不正常操作现象,难免因此而对计算机造成一定的破坏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企业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本文拟在对企业计算机维护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提高企业计算机使用效率。
2.企业计算机维护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相对来说还较短,真正普及开来仅不到十年的时间,虽然当前已经极具规模,但从企业计算机维护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计算机维护人员不足,企业计算机维护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专项维护资金欠缺,计算机维护观念淡薄等现象。在企业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经常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操作错误、病毒攻击四大类。计算机硬件故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的损坏、供电体系异常、外设运行故障、主板运行故障等。产生硬件故障的原因,除了设备自身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缺陷外,还有周边环境、电源、散热以及安装设置等。计算机软件故障表现为软件功能无法正常实现,造成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原因有软件设计上的缺陷,软件相互间的冲突,软件与硬件的冲突等。用护操作故障主要是由于用户操作时的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计算机故障,这种故障可能是对计算机硬件体系的无意损坏,也有可能是对软件系统的破坏。病毒攻击故障在企业计算机使用中也极为常见,尤其是在企业计算机网络大量运用的今天,黑客攻击和病毒肆意传播,给企业计算机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威胁,再加上操作人员对黑客和病毒的防范意识不够,使得病毒和黑客攻击给计算机数据造成直接破坏。
3.企业计算机的日常管理策略
3.1 注意使用环境与使用习惯对计算机的影响
使用环境和使用习惯对计算机的影响较大,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计算机内部元器件都较为脆弱,极容易因为温度过高而烧坏,虽然现在多数计算机都提供了温度过载保护措施,但依然会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不过也并不是温度越低越好,当温度过低时计算机器件所使用的材料容易变硬、变脆,在插拔时容易损坏。计算机工作的最佳理想温度为10℃~35℃。湿度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环境因素,相对湿度应当保持在30%~80%之间,相对湿度太高会影响器件性能甚至造成短路,太低则容易产生静电。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静电作用会造成灰尘的吸附,当空气中灰尘过大时极容易影响计算机器件的散热。计算机电源应当保持在交流电正常范围,即220V±10%,并保证具有良好的接地。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电磁辐射对计算机的影响,尤其是对显示器和电脑主板的影响,过强的电磁辐射会给显示器和主板等器件造成严重危害。
3.2 注意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计算机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给企业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是在信息流通和信息处理方面,越来越高效和便捷。但大量重要数据在计算机上的存储和流通,也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除了在计算机上构建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外,还应当加强计算机的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以减少或避免计算机故障带来的损失。主要需要注意系统漏洞和软件漏洞的修复,尤其是是一些安全漏洞。对于外来的恶意攻击和恶意链接,要充分利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对可疑文件进行隔离。计算机故障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降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损失,还应当注意数据尤其是重要数据的备份。除此之外,本机重要文件的保护也极为重要,通过加设备码和设置权限,包括如计算机开机密码、文件操作密码、屏幕保护密码等,能更好的保护计算机重要文件。
4.企业计算机安全维护策略
4.1 企业计算机故障的排除策略
在现代企业计算机应用中,计算机发生故障的频率极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操作人员操作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计算机故障影响因素多有关,如电源电压不稳定、配件兼容性差、设置错误、误操作、病毒影响、板卡接触不良、温度过高等,都会造成计算机故障。在计算机成为企业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的今天,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将会对企业工作造成影响,必须尽快排除。对于硬件故障,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及时查找故障原因,采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软件故障相对来说比硬件故障更多,造成软件故障的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包括如参数设置错误、软件冲突、文件损坏、内存冲突、病毒攻击等,要迅速排除软件故障,必须具备正确设置各类参数的能力,同时要熟悉操作系统和设备的安装,并注意避免文件的误操作,同时还应加强计算机的病毒防护能力,构建计算机软件系统恢复机制。
4.2 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策略
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注意避免系统和网络资源受到破坏,建立起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同时还应当有适当的应急计划。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存储和流通于企业网内,企业对企业网的边界安全越来越为重视,不过主要是关注于企业网与外网之间,而对企业网内部局域网的安全重视程度却有所不足。在企业计算机应用中,经常出现内网计算机没有经过特殊防护就接入外网,或者将外接设备未经病毒检测即应用于内网计算机中,这样最终会给企业网造成巨大的威胁,使病毒、木马侵入企业内部网络并在内部网络众多计算机间传播,造成企业敏感数据泄露或破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应当注意提高企业内网的防护能力,如采用访问控制策略、网络安全监视、数据加密、智能跟踪、数据安全防护计划、边界防护策略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安全交换机、使用网关、构建主机防护系统、构建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系统等措施。
4.3 其它维护策略
在企业计算机维护管理中,一些日常操作策略也较为重要。如对硬盘进行分区管理,将应用软件安装到D盘等非系统盘上,能有效防止对操作系统的误删操作,并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于计算机内的一些重要文件,要注意采用加密、防误删、备份等措施,来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泄漏。计算机所使用的软件,应当尽量使用正版软件,在使用新软件和不确定来源文件时,要注意查杀病毒避免病毒随新软件和文件入侵计算机。此外,掌握一些系统安装和备份技术,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更为快速的使计算机得新正常使用,提高计算机故障解决速度。
5.结束语
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给企业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但同时也给企业重要信息带来潜在威胁。企业计算机维护工作极为繁杂,需要从日常管理、安全防护、操作意识、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企业技术机的维护能力,保障企业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周金红.公用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2).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 专业设置
所谓高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侧重于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目前情况而言,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已经有些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改革。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对每一位计算机教师来说,探讨、研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比教学内容本身更为重要。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地学习,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计算机类专业设置现状调查
2l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的飞速发展催生和带动了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然而,计算机类专业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专业教学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我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占89.6%,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占69.3%,开设软件技术专业的占65.5%,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占41.1%,开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占37.9%,开设通讯技术专业的占27.6%,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占17.2%,另外,还有少数学校设置了图形图像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电脑艺术设计、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有些学校在一个专业中还同时开设若干专业方向。
这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二是专业方向过于细化,不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三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十分明确,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人才培养规格不清晰是困扰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症结。现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有10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达数十万,不少学生感到就业难,不适应工作岗位。而与此同时,又有很多计算机行业的相关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软件行业和应用领域的中下端实用性人才更为紧缺。这种状况源于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高,目标不清。
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开设的有关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和方向达数十个,但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宽泛和笼统,缺少对行业中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十分匹配。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70.3%的企业强调高职高专学生应有一门技术专长和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59.5%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中职学生应具备更好的文字表达及撰写本专业技术文件或报告的能力;58.4%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51.4%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学知识针对性不强,太偏重理论,有本科知识专科化的倾向。
二、改革课程的考核模式并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考试只是促使学生在考前强化记忆一些死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除了对最基本的知识进行上机理论考试外,更重要的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和遇到新问题时的应变处理能力。考试方法可以多样化,增加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虽然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了上机操作考试,但仍没有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仍然是统一的考题,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在考核方式上不要拘泥于形式,增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要让考核充分显示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的操作技能、创造力、想象力等。
三、设置实用且突出专长的课程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 都防不胜防。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从技术上来说,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2.非对称加密。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pki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恰恰成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的首要选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而进一步保护客户的资料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络的不安全性。1.1网络的开放性,由于现代网络技术是全开放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攻击。这其中可能存在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也有肯那个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也包括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等等。1.2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这也为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操作系统作为一个支撑软件,使得你的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安全性,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创建进程,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支持被创建的进程继承创建的权利,这些机制提供了在远端服务器上安装“间谍”软件的条件。若将间谍软件以打补丁的方式“打”在一个合法用户上,特别是“打”在一个特权用户上,黑客或间谍软件就可以使系统进程与作业的监视程序监测不到它的存在。
(三)防火墙的局限性。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并加强计算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来共同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问题。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继续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战略部署后,在如何适应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上遇到了新考验,这就对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院校在如何使教学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军校教育现状实践性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学院的实验室教育现状,对校园网、虚拟实验室以及开放实验室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从网络到开放实验室拓展知识、能力以及智慧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适合新型信息化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诉求
1.传统实验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未开放的实验室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目前还仅是为教学服务,没有对全院师生全天候开放,从而使得教学课程的设计也都大多受到实验室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充分开展。封闭的实验室只能提供学生进行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只能是浅尝则止,不利于知识拓展,进而举一反三。
(2)集成度较高的实验器材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目前传统实验室所采用的实验设备基本上都是采购专业实验仪,具有操作简便、说明详细的特点,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为明确,有利于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但是实验仪太过于集成造成开放性实验不足,使学员缺乏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培养创新能力。
(3)分散性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对外交流。传统实验室大多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模式,由不同专业教研室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实验室更加专业化。但与此同时,缺少了学科间的交叉。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分散,无法融汇贯通,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实验室与教师、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没有形成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学生不能随时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因材施教。
2.网络化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纸质教学模式,这些纸质的材料缺乏实时和动态性。书本上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时调整前沿知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而网络却突破了这些局限,具有开放、动态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更为顺畅。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了解科技前沿,数字化地教学使学生更为充分、方便地准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学有所得,而且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创新思路
随着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明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之根在于实践,近年来,很多高校认识到开放实验室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总部和学院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使各实验室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虽然网络化具有动态性、实时性,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那么二者之间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进而开展创造性的实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网络课程
随着校园网建设越来越完善,网络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又一个活跃的平台。教师可将每次实验的目的和任务书通过网络提前下达至学生,学生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在线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2.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虚拟实验室是由实验所需要的模拟程序、实验单元和参考资料组成。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上的实验任务,在虚拟的实验箱上进行硬件的连线和加载模拟程序进行验证性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消化授课内容。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增加新的器件、建立新的实验,对此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一个相同的或新的实验结果。实验后,学生通过网络提交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实验不断扩充,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开放实验室的拓展实验
通过在虚拟实验室的“锻炼”,再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根据在虚拟实验室的实验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因材施教。一组是基础组,是对虚拟实验还存在疑问的学生。另一组是设计组,是能轻松完成虚拟实验内容并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旨在让基础组的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例如,并行接口8255的实验,8255完成处理器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器向端口发送控制指令和地址,因此与8255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相连,而端口的数据最终送向外设,所以8255的端口与外设相连。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如何做”以后又“能做什么”,目的在于加深对基础性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将“基础组”的学生按照学生的爱好将其分配到设计组。依然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采用硬件实验模块化,如在计算机硬件课程中包括了处理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定时器/计数器模块、I/O模块(并行、串行接口)、中断控制器和键盘/显示器接口模块六部分组成,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学生通过组装的方式利用各功能模块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设计性组合,拓展实验范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立足现有实验条件,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扩展。
最后,由教师布置综合性任务,引进功能相似的实验模块,同时提供实验框架样图,由学生再进行详细设计,进而在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验。
4.网络+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有机融合,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模式
通过在传统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入新思想、新概念,必须辅助与完善管理机制。尤其面向全院的开放性实验室,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势在必行。网络+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以及实验任务的下达,在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加入虚拟实验室环节,循序渐进,使难问题简单化,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进入开放实验室后,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与综合实验不仅重组了实验内容以及学科间知识,还重组了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实践应用使得知识不断得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