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15: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院内感染;新生儿;高危因素;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69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远未发育成熟, 对外界抵抗力较差, 在受到致病微生物刺激后较易发生感染, 而病房内存在多种致病菌, 故新生儿院内感染并不少见[1]。尽管目前对于新生儿的医疗技术获得较大进步, 使许多危重症新生儿获得有效治疗。但对于重症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其死亡率仍较高[2, 3]。掌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 进而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 保障新生儿健康安全。本文即对本院部分院内感染新生儿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56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搜集其完整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 女25例;足月儿38例, 早产儿18例;出生体质量1032~4250 g, 中位体质量2570 g。

1. 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①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②在原感染基础上, 出现新的感染灶;③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对于无明显感染病灶, 但存在明显的感染表现, 如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频繁呼吸暂停、黄疸、拒乳、安静或烦躁、体温不升或发热、降钙素原和(或)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的患儿, 一并列入新生儿感染。

1. 3 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 统计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有无侵入性操作以及有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 总结护理经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各暴露因素的关系。P

2 结果

2. 1 感染类型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败血症是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败血症8例(14.3%), 颅内感染6例(10.7%), 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10.7%), 其他1例(1.8%)。

2. 2 致病微生物 56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 经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测, 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2例(3.6%), 血培养阳性者51例(91.1%), 余3例(5.4%)细菌培养阴性。在细菌培养阳性的53例患儿中, 致病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者41例(77.4%),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7例(32.1%), 大肠埃希菌11例(20.8%), 铜绿假单胞菌7例(13.2%), 鲍曼不动杆菌3例(5.7%),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3例(5.7%)。革兰阳性菌12例(22.6%),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13.2%), 肠球菌3例(5.7%), 表皮葡萄球菌2例(3.8%)。

2. 3 高危因素 将胎龄、性别、住院时间等暴露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新生儿性别、有创操作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而出生体质量

2. 4 预后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 55例(98.2%)患儿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 死亡原因为败血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尽管采取多种预防措施, 但新生儿院内感染仍未彻底杜绝, 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安全。对于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其发病原因既与住院期间的医疗及护理有关, 也与患儿自身特点存在一定关系[4]。新生儿器官功能不完善, 抵抗力较差, 对于早产儿而言危险性更大。掌握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给予预防性干预,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生体质量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新生儿院内感染最多见的部位, 针对上述发病特点,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内环境的消毒管理, 每天一次采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对新生儿病房彻底消毒。对病房地面、空气、墙壁、物品以及医疗设备定期采样检测, 保持环境清洁, 从源头消除危险因素。此外,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清洁双手, 防止医源性感染。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 嘱其严格消毒奶具, 喂奶前后清洗双手及, 勤换衣物, 防止致病菌经消化道途径感染新生儿。

综上所述, 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以及胎龄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 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为多见。针对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从源头控制感染源, 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黄娅铃, 曾子耘, 徐萱, 等. 中国大陆地区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的系统评价. 重庆医学, 2016, 45(3):380-382.

[2] 廖均梅, 周渊, 王艳. 惠州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2):150-151.

[3] 张小玲, 张林, 许瑾, 等.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4):62-64.

第2篇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主要收治的是未足月出生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其他并发症的患儿, 其中大多数新生儿的病情较为危重, 需要接受胃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1],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上升。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不仅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 还可能影响患儿预后, 造成不良后果。研究资料显示, 医院感染是当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为了进一步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现对14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4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儿均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上升、代谢酸中毒等现象。根据卫计委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儿的感染情况进行确诊:血液培养呈现阳性、通过胸片明确为肺炎或者其他部位的感染;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患儿的白细胞(WBC)>15×109/L;血小板计数(PLT)0.5 ng/ml以及 C-反应蛋白(CRP)>10 mg/L。

1. 2 方法 对144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 向患儿家属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登记表”, 对于出现医院感染的患儿, 则填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调查表”[2], 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的姓名、性别、日龄、出生方式、出生体重、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病情、胃肠道外营养、住院时间、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等, 由感染监控专职工作者到病房中与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感染患儿的诊断与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共有122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发生率为8.47%。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发现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等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胎龄

3 讨论

3. 1 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 在科室中建立感染管理小组,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和环境卫生制度[3]。感染科室定期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对于违反制度的医护人员按照相关制度处理。加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护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诊断水平。每周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病房感染等知识学习活动, 通过研讨会和学习讲座等活动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理论知识, 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应用六步洗手法, 提高其对于医院感染的诊断和护理水平。学习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内容、消毒灭菌隔离相关知识、无菌操作技术方法、侵入性操作技术、一次性无菌用品的管理、抗生素的使用、新生儿用具的清洁消毒等。

3. 2 提供完善的卫生硬件设施 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供优质的洗手卫生设备, 做好卫生标示, 营造良好的卫生氛围。在洗手池、办公室、配奶室以及治疗室中张贴警示标志, 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意识[4]。所有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应当对手部进行清洁与消毒, 取适量的消毒剂, 保证完全覆盖手部皮肤。改善洗手设施, 医院中的洗手池应用感应式水龙头, 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使用液体肥皂, 在每个病床的床头和治疗车上配合重组的快速消毒剂, 提高手卫生的效果。

3. 3 严格无菌操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患儿病情相对较为严重, 大部分需要进行胃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规程, 尤其是重症监护室中的早产儿、低体重儿的保护性隔离工作, 减少胃管等留置时间。

3.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是发生菌群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务人员要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尽量减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联合抗生素应用。尤其是早产儿的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 机体对于抗生素药物的吸收与代谢与成年人或年长儿有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要结合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和适应证等应用[5], 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具有其特殊性, 容易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要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特点,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感染发生率, 保证新生儿健康。

参考文献

[1] 安建仓, 张新华, 张玉慧,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与微生物检测的关系探讨.河北中医, 2015(1):154-155, 156.

[2] 吴小玲, 黄翠兰, 林菲,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4(27):44-45.

[3] 疏恒, 韦红, 李洁, 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4(4): 487-492.

[4] 唐丽洁, 黄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10例回顾性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3):249-251.

第3篇

医院感染监测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探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措施,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测结合回顾性调查,并将监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的7 372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396例,医院感染率5.37%;感染408例次,感染例次率5.53%。

1.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制定的医院感染登记表,采用监测与回顾性调查。床边观察患儿、查看病历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住院时间、感染时间、感染部位、抗菌药物应用。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按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7 372例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396例,平均感染率5.37% ;感染408例次,感染例次率5.53%,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分布:医院感染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37.88%、下呼吸道28.79%、胃肠道16.41%、皮肤黏膜11.87%,四个主要部位;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普通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见表2。

2.3 不同年龄段医院感染构成比:出生1~6个月患儿医院感染最高,其次大于1岁患儿与出生24小时内新生儿感染较高,见表3。

3 讨论

有关报道对儿童专科医院医院发生感染情况报道较少[1],本组医院感染的资料分析,儿内科患儿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3.1 年龄:新生儿科123例感染患儿,其中出生24小时内入院发生感染64例,占新生儿感染52.03%,占儿内科感染16.16%;出生29天~6个月入院发生感染140例,占儿内科感染35.35%;大于1岁感染77例,占儿内科感染19.44%;我院新生儿科为重点专科,承担全及周边地区重症新生儿转运工作,故24小时内入院儿病情均较重。由于重症新生儿自身生理机能不健全、抵抗力差加之侵袭性操作较多、大量抗生素应用等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儿,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较少、而自母体获得的抗体渐减弱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2],这与相关报道相同[3]。大于1岁(本组收集资料中最大3岁)大多是脑瘫康复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免疫功能差发生医院感染率较高。

3.2 医院感染部位与科室:本组统计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四个主要部位分别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胃肠道、皮肤黏膜。前三位与相关报道相同[4]。科室分布以脑瘫康复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最多[5],新生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最多,普儿科发生胃肠道感染最多。由于我院近2年建新病房大楼,儿内科病区暂租用院外单位房屋,其房屋比较陈旧,加之卫生条件差,通风不畅,夏季大雨时其院内常积水,因而易发生呼吸道与胃肠道感染。大量抗生素应用二重感染增加,发生皮肤黏膜感染数上升。同时由于小儿皮肤黏膜娇嫩,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也都较差,故其防御能力差。又由于母体IgM和IgA不能通过胎盘,故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6]。396例感染患儿阳性标本51份,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6例,阳性菌感染15例。

3.3 住院时间、月份:7 372例住院者中,康复儿平均住院62天,感染的康复儿平均住院76天;普儿科平均住院11.6天,感染儿平均住院15.4天;新生儿平均住院9.2天,感染儿平均住院19.72天。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越高。本组调查同时得出2年不同月份感染率,其中12月份最高为7.44%;11月份7.08%,9月份6.73%次之;5月份2.75%最低,说明季节气温变化对小儿患者医院感染有一定影响。

针对儿内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找出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对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进行重点监控。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为小儿神经内科和新生儿科为主,神经内科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新生儿科以下呼吸感染力为主,普儿科以胃肠感染为主,我们监测出的结果与文献报道中我国的医院感染分布部位基本相同。考虑与我院住院病房条件差、空气洁净度较低、儿科陪护人员多、抗菌药物大量应用、工作人员手卫生制度、探视制度执行不严有关,提示我们必须积极采取预防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工作制度。目前我院新病房大楼已于本年度四月份投入使用,住院环境彻底改善。我们重新修定了病室管理、控视陪客、消毒隔离、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等制度,大楼内成立患儿服务中心,有专人接待患儿并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宣教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日深入病房加强对重点科室监测管理,以保证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期位。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21.

[2] 托马斯.临床实验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4.646.

[3] 姚林燕,李 荡.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59.

[4] 孙立新,刘素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22.

[5] 方 靖,殷 丽.1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21.

第4篇

医院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加重病人原发病,增加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影响病床周转率,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儿科病房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测部门之一,为探讨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有关因素,做好病房管理及预防工作,现就我院儿科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儿科住院病人感染发生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12月我科住院人数共321例,男192例,女129例。年龄:0~30d 129例,31d~1岁90例,2~3岁43例,3岁以上59例。

1.2 资料收集:出院病历全部由专职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全面系统阅读病历,包括住院首页、病历记录、体温、医嘱、化验、照片、特殊检查及临床治疗情况、预后等,然后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 结果

医院感染监测结果2005年1~12月调查儿科所有出院病历共计321份,其中院内感染者12例,院内感染率为3.74%。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4例,构成比33.33%,下呼吸道感染3例,构成比25.00%,胃肠道感染2例,构成比16.67%,口腔感染2例,构成比16.67%,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例,构成比8.33%。以国际疾病的分类标准,从患儿的原发疾病分析,神经系统疾病并发感染占首位,占41.67%,其次为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分别占33.33%、16.67%、8.33%。在12例医院感染中,其报告分离出4株病原菌,占病例数33.33%,在这些病原菌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株(50.00%),革兰阳性球菌1株(25.00%),真菌1株(25.00%)。

3 讨论

儿科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儿童本身因素、医院环境因素等。出于新生儿及婴儿免疫机制尚未完善,免疫功能较成人低下,加上接受母体抗体逐渐减少,而自身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较少,尤其是肠道分泌型IgA不足,抵抗力低,对病原体的易感性高,原发疾病更进一步降低了其抵抗力,使得其对细菌的易感性更为提高,易发生各种感染,临床上对此类患儿应重点保护。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呼吸道感染多经空气传播,保持空气的洁净度对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至关重要。儿科住院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陪护人员,致使病房人口密度增加,陪护人员中有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携带者,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到医院环境中。另外,某些陪护人员的不卫生习惯,致使医院环境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大为增加。特别是旺季床位紧张时,往往几个病种的患儿同住一间病房,小儿抵抗力低下,极易造成交叉感染。所以,一定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区管理,减少陪护和探视,保持房间清洁,改善病区空气洁净度,防止呼吸道感染。

为预防和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质量管理,目前认为皮肤护理的最好方法是“揩干皮肤”。做好新生儿病房和产婴室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医护人员传播感染。医护人员必须进行健康监测,严格洗手,严格消毒白大衣、仪器、设备和固定装置。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低于非母婴同室的住院患儿,同时可预防新生儿疾病。

口腔感染主要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由于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故应严防以上危险因素,加强基础护理。

儿科感染的因素较多,其中患儿年龄小、病情危重,机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低,住院时间长感染机会增加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化疗,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要因素。这一状况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对易感儿采取保护性措施的同时,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为依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73~283.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中足月顺产45例,剖腹产17例,均为成熟儿,无合并其它脏器严重畸形,无新生儿感染,男性38例,女性24例,Ⅲ°唇裂25例,Ⅱ°唇裂35例,(其中双例唇裂5例),Ⅰ°唇裂2例,出生后24h―72h修复35例,一月内手术27例。

1.2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加双侧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采用下三角瓣法32例,旋转推进25例,双侧唇裂功能修复5例。

1.3结果本组62例先天性新生儿唇裂患儿住院期间均为发生严重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并发症,切口Ⅰ期愈合58例,Ⅱ期愈合4例,手术成功率100%,随访1―6个月,患儿生理心理发育良好。

2护理

2.1.1心里护理 部分家长看到孩子的面部畸形的外观有恐惧心理,感到绝望,甚至想抛弃孩子,部分家长对手术麻醉的成功率表示担心,部分家长对孩子术后效果表示怀疑,部分家长对手术期望值太高,对术后功能恢复不理解,无思想准备。这时要帮助新生儿父母减轻压力,让他们认识到唇裂并非新生儿自己的错,他们和正常新生儿一样需要关心和爱护,随着空腔医学的发展,唇裂修复术可为患者解决外观美观问题,一般患者的智利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2.1.2喂养护理 入院后即可训练患儿用汤匙或滴管喂养,避免术后因喂食方式不适应造成患儿哭闹,造成营养缺乏。

2.1.3患儿的全身情况 了解患儿的体重、体温、发育、血管充盈度、全身检查,胸部透视、血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情况。

2.1.4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及肺部感染,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各种原因均可造成体温失调,所以要尽量保护新生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体温不升采取保暖措施,应入保暖箱或空调房内。

2.1.5做好术前查体 每例患儿均做心脏彩超,腹部B超、胸透等检查,术前备好氧气,吸痰器等各种抢救药品。

2.1.6皮肤准备 术前一天给予口周备皮,可用清水擦洗面部及唇部,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及鼻腔,注意动作要轻柔。

2.1.7术前4小时禁止饮食 术前30分钟 遵医嘱,注射阿托品及地西泮。

2.2术后护理

2.2.1新生儿唇裂修复术都采用全身麻醉,回病房后,病人要采用侧卧位,避免呕吐物或唾液反流,术后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24―48小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呼吸道畅通,唇裂修补后患儿不能再通过新关闭的裂口呼吸,手术切处肿胀及黏液分泌可致呼吸困难,而各种反射未恢复前及口鼻切口出血可造成呼吸阻塞,此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面罩给氧。

2.2.2监测体温变化 一般手术后由于和麻醉要求的刺激,患儿2―3天可有低热,如果发热至39―40°,且有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口干尿少等症状,一般为脱水热,与禁食手术、失血、失液及新生儿生理特点有关,应及时补足液体,体温会逐渐下降。

2.2.3伤口护理 保持伤口干洁,每天注意清洗伤口,减少感染机会,如伤口有血痂可用2%双氧水清洗,然后用酒精棉球擦拭暴露切口,术后减少上唇涨力,采用唇弓固定,要注意观察有无皮肤过敏反映,观察有无皮肤压伤,如果,应立即拆除唇弓。手术后限制患儿上肢活动,避免抓伤伤口。

2.2.4口腔护理 因新生儿口腔应用抗生素后,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用生理盐水和2%碳酸氢钠溶液交替清洗口腔,每日两次。

2.2.5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患儿清醒后采用汤匙或滴管喂养,少量多次,哺乳时头肩部垫高30度,侧卧,避免呕吐及误吸,伤口拆线后单唇裂者可直接喂母乳或奶瓶喂养,如属合并腭裂者可用小勺继续喂乳,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保证营养的摄入,以防营养不良造成刀口裂口。

讨论:婴儿唇裂为一常见的面部先天性畸形,多因遗传因素,母亲孕期疾病环境因素导致胎儿发育缺陷,常合并其他器官发育缺陷,口鼻相通,使患儿吸吮、进食及发音皆发生障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此,患儿的家长无不感沉重的精神负担,迫切期望尽早治疗,最好于出院时即已修复,以免成为亲友或邻居的谈论话题,并解决吮乳困难,因此,现代观点是尽早治疗为好,由于婴儿保健,围手术期处理,麻醉方法与设备条件以及手术操作等的进展和提高,使早期手术有了可行性。这不仅满足了家长的愿望,改善了患儿唇部的生理功能,且早期手术可使伴有牙槽嵴裂或腭裂的裂隙缩窄,鼻部畸形也会有所好转,为年龄稍大后进一步修复腭裂和鼻畸形奠定基础。即使有些学者反对早期手术,只是从手术的安全性方面及新生儿唇白线、唇峰解剖标识不明显等因素考虑。根据有关临床资料表明,新生儿经手术创伤后,为在应激状态下维持机体的稳定,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特别是在生后8天内最为明显。所以我们62例手术大部分选择生后2天之内完成唇裂修复术,一个健康的正常体重的单侧唇裂新生儿是完全可以忍耐手术及麻醉的。在外面所观察的病例中,对手术后愈合良好且体质恢复较快。顺利恢复期吸吮、进食功能。62例唇裂手术皆具有年特小,在全麻下手术的特点。当少数患儿伴有其他脏器发育不全时,加之机体抵抗力弱、各器官机能不完善,易并发新生儿疾病,而影响切口愈合。此手术又为颌矫形术,家长要求外形美观,切口稍有感染即可遗留手术疤痕,亦可导致医疗纠纷,故手术危险大,护理要求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术前严格检体,掌握手术适应症,积极控制并发症,做好家属心里护理及饮食和病室管理。术后加强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应用止血剂及激素防止切口肿胀及出血,严格控制输液。保持呼吸畅通,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切口感染及裂开,以保证患儿手术切口的按期愈合。

参考资料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223474

egular; mso-font-kerning:0pt'>

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宋体'>[2]成晓云.情志护理及饮食调护对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3,19(12):146-148.

第6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76-01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我院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专业。它的创建和完善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N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使用多种广谱菌药物和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增多等因素,使得NICU医院感染有上升趋势,所以控制和预防NICU医院感染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235例医院感染患儿进行了回顾分析,以探讨降低NICU院感染发生率的防范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NICU的新生儿30分钟至28天,男1506人,女1105人,早产儿680人,足月儿1931人,所有患儿医院感染符合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2 方法:所有资料采集回顾性调查方法,调集患者病案进行资料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种,入住NICU时的病情危重程度,日龄,胎龄,体重,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本组235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同期NICU住院病人2611例的9%。其中男136(57.7%)、女99人(42.3%)、早产儿占105人(44.5%)、足月儿130人(55.5%)。

2.2 医院感染住院分布:235例医院感染患者中皮肤黏膜感染66人(28.1%)、上呼吸道感染46人(19.6%)、肺炎14(5.9%)、呼吸机相关肺炎48(20%)、泌尿道感染12(5.1%)、支气管炎13(5.5%)、肠炎18(14.1%)、败血症18(7.7%)。

2.3 医院感染疾病分布:本组感染患者中早产儿68(29%)、高危儿28(1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17%)、吸入综合症11(4.7%)、新生儿肺透明膜病35(14.8%)、先天畸形4(4.7%)、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33(14.1%)、其他16(6.7%)。

2.4 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情况:本组235例感染患者中,单一菌感染148例,混合菌感染87例。从分离的病原菌中可以看出:真菌类最多,其次是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表皮萄菌球菌,肠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打单胞干菌等。

2.5 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本组235例感染患者中209例使用多种抗生素,23人使用激素,有56人行洗胃,15人鼻饲,235人静脉置管,有11人唐氏综合症,早产儿的院内感染明显高于足月儿。因此,医院感染与患者入住NICU无关,主要与患儿的胎龄、体重、病情危重度、侵入性操作、用药情况、患儿先天性疾病等有关。

3 讨论

3.1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管理:所有医护人员必须对医院感染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前后必须正确洗手。另外,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卫生目标监测。医护人员应限制家属探视的时间和次数。进入NICU一律按医院感染管理规定更衣,换鞋和戴好口罩、帽子。

3.2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交叉感染: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新生儿皮肤柔嫩,皮质很薄,受压时间过长或受大小便等污物的刺激,易破损引起感染。皮肤是细菌侵入身体的一个途径[2],即使无外来损伤,但由于皮肤与床垫长期接触或自身的粪便污染都可导致感染,因此接触新生儿前应认真洗手。工作人员或早产儿如患感染性疾病应立即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高危患儿应做好病室的消毒工作,防止窒息和奶制品污染。同时要与家属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的专家委员会,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及时了解NICU患儿使用抗生素情况,严格掌握用药指针,尽可能减少抗生素滥用,正确掌握抗生素的使用:给药时间、合理配伍、并观察不良反应。不恰当的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明显降低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药菌的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其中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3],通常情况下NICU患者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侵入性操作都容易造成真菌感染,而真菌感染主要在呼吸道,所以应正确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及时停药。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者。要定期检测真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刘荣辉.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M].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010,6(1);21

第7篇

【关键词】 新生儿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目标性监测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由于先天发育不全、早产、低体重、脐/中心静脉插管及呼吸机等侵入性操作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危险因素,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NICU的医院感染率在6%~40%之间,远远高于普通新生儿病房和儿科病房,出生体重低的新生儿尤其易感[1]。为了更准确监测NICU新生儿的医院感染情况,笔者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进行NICU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监测对象包括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入住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所有新生儿。

1.2 监测方法 制定目标监测方案;设计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NICU患者日志、病情危险程度评估表、月报表;医院感染专人进行前瞻性监测,且将所有研究对象按体重分为4组:≤1 000 g、~1 500 g、~2 500 g、>2 500 g组,并随访至患儿转出后48 h。监测期间每天填写NICU患者日志,日志收集的资料包括:监测时间、不同体重组别进入NICU室的新患者数、在NICU室的日患者数、当日置脐导管和(或)中心血管导管患者数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数,每周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每月对日志资料进行总结,填写;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试用版),对住进NICU 48 h后发生的感染填写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同时登记在监测日志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3月1日-2012年2月29日入住NICU新生儿444人,发生医院感染27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08%,日感染调整率为4.28‰。其中胎龄≥37周273人,发生医院感染11例,感染率4.03%;胎龄

2.2 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占48.15%、皮肤软组织和口腔14.81%。各部位感染构成见表3。

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5例次,呼吸机共计使用天数73 d,VAP感染率为26.32%,日感染调整率为20.82‰,不同体重组别VAP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4.08,P>0.05),见表2。

2.4 感染病例的病原体 感染病例中送检11份标本,阳性8株;阳性率为72.73%,G-杆菌占62.5%,G+球菌占25.0%,真菌占12.5%。其中5株为痰标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真菌各1株,化脓性链球菌、链球菌各1株来自皮肤脓液,其它链球菌1株来自上呼吸道。见表3,整个监测周期都没有脐/中心静脉插管,故没有发生血管相关性感染。

3 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及患病婴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抗微生物能力差, 接受侵袭性操作机会多。这些因素导致新生儿、尤其NICU中有特别高的医院感染。本研究的监测结果显示:NICU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08%,感染率高于医院常规全面监测资料(2009-2010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23%、3.09%),也高于国内石计朋报道的5.36%[3]、更明显高于广西李朝宁等报导的1.07% [4];与田泽芳等[5]的报导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监测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单纯开展医院感染的全面综合性监测易漏诊、漏报。而在采取目标性监测时,监测精力集中于高危患者和重要问题,因而使感染监测资料更准确。

本研究显示,胎龄

不少的报道显示,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0%~50%[5-6],本研究结果为,呼吸道感染48.15%,占首位,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和口腔。这与新生儿免疫特点有关,新生儿缺乏分泌型IgA,不能阻止病原体在黏膜上黏附、聚集,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另一方面新生儿皮肤细嫩,角质层发育不全,局部防御机制差,易擦伤而致皮肤病原菌感染,且皮肤中水分含量较多,pH值较高, 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低, 一般需在暖箱保暖,箱内温度更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常规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以及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护理等非常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占首位为62.5%,革兰阴性杆菌25.0%,真菌12.5%。与国内和广西相关报道一致[3-5],这些病原菌的特点以条件致病菌为主,细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致病。提示提高新生儿自身免疫力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临床医生对痰培养以外的标本培养不够重视,有可能因为标本送检量及抗菌药物的使用而造成一部分感染的漏检漏诊。应加强临床医生送细菌培养的观念。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易导致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6]。本研究发生4例鹅口疮均使用抗菌药物>7 d。故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证,限制病区内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是NICU病区中医院感染最易感人群,有创性操作是医院感染最危险诱因,通过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在病房内强调洗手、提高清洁人员消毒技能等措生,在病房内强调洗手、提高清洁人员消毒技能等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国盛,黄惠萍,骆盈莹,等.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和防治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2008,11:1567-1569.

[2] Vergnanos,SharlandM,KazembeP,et al.Neonatai.sepsis:anintemationalperspectiye[J].ArchiyesDisease Childhood FetalNeonatology Edition,2005,90:2202224.

[3] 石计朋,王吉,钱燕,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077-1079.

[4] 李朝宁,覃卫.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2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5,32(2):251-252.

[5] 田泽芳,胡旭红,刘晓燕,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19-520.

[6] 魏凌云,叶秀桢,李正梅,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医学,2010,36(2):49-51.

[7] 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及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10(4):312-314.

第8篇

【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9-02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儿科较为常见,好发于早产儿,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生后6h内发病,可伴有呼吸困难症状,病情呈渐进性加重,若未及时有效干预,可因窒息而死亡,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并行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本文就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

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病发生机制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因孕母患有糖尿病、剖宫产或感染等原因导致于肺表面分布的活性物质生成不足,娩出胎儿时出现缺氧、窒息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表面活性物质功能,进而造成患儿肺顺应性下降,肺泡广泛萎缩,出现严重的通气障碍,肺内动静脉分流,诱发酸中毒及严重低氧血症,肺损伤加重,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生成进一步减少。胎龄越小,越有较高的发病率[2]。患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积极实施医院感染控制、行综合护理干预,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2 基础护理干预

需对患儿的意识状态、液体输入量、pao2变化、气道有无阻塞、末梢循环状况、皮肤色泽等情况行密切观察。若呼吸机高压持续报警,pao2呈下降表现,患儿情绪烦躁,则可能存在痰液堵塞、管道漏气、通气不足情况,需对原因积极查找,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3]。对患儿的末梢循环状况、呼吸、面色加强观察,记录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若气管导管内出现痰液,需行轻柔吸痰操作,负压设置在50-80mmhg,时间<10-15s,避免损伤气管。患儿肺萎陷程度较重者,需在吸痰操作后加压吸氧,使pao2迅速提高。加强体温监测,注意保暖,记录血气分析变化。若有酸中毒先兆,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确保水分、药物、营养物质、电解质的有效供给[4]。因患儿机体各器官尚未完善发育,需控制输液速度,适当补充营养,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

3 气管插管前后护理

3.1气管插管护理:应用经口插管方法,需对插管妥善固定,避免脱管事件发生,对外管长度每小时行1次测量,对管道有无受压扭转、接头有无漏气松脱进行检查。调整蒸馏水在湿化器内的深度,控制在标准线刻度处,加温湿化,控制吸入气体温度在32-35度,对呼吸道黏膜起到保护作用,并使分泌物得以稀释,方便排出。吸痰操作后需正确固定导管,对肺部行听诊操作,观察是否为对称呼吸音,记录痰量、痰液性状、吸痰时间,必要时取痰标本送至实验室培养,以及时掌握病情[5]。

3.2拔管后护理:取地塞米松1mg/kg在拔管前30min静注,对生命体征行密切观察,若患儿血氧饱和度>90%,有良好自主呼吸,即可行拔管处理。将鼻咽、口、气管内的分泌物在拔管前充分吸出。拔管后采用头罩行吸氧操作,常规雾化吸入(氨溴索+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喉头水肿。拔管后需行超过24h的禁食,以防呕吐症状诱发窒息,给予营养液遵医嘱用药[6]。

4ps药物应用方法及护理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ps)于肺胞气液界面分布,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可起到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为根本原因,造成肺广泛性萎缩等导致呼吸困难。故针对病因采用外源性ps补充代替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ps由专用溶解剂溶解后于辐射台上放置温化,合理选择给药,以气管插管内注射为常用给药途径,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监护,将呼吸道分泌物吸除,检查气管插管位置的准确性,用无菌注射器取出外源性ps,经气管导管送入气管内,注入后用复苏囊加压行1min的辅助通气,确保药物均匀分布在肺内。用药后做好吸氧,呼吸机参数依据病情调整,氧疗、保证营养供给予,重视早期干预等护理,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7]。

4.1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治疗及护理进展: 临床治疗通常包括支持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抗炎治疗、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液体和血流动力学管理、抗凝治疗、抗氧化物应用、加速炎症消散等。随着科研的进一步深入,治疗方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多方研究表明,对患儿行早期干预可明显提高精神运动和智力发展水平,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提高人口素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

5 医院感染控制

工作人员专用衣物每日均需更换,外科室工作人员需洗手、戴口罩,更换专用隔离衣帽后进入。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需暂调离新生儿病区。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卫生清洁,听诊器等用具需专用,每日更换床单,及时清洗奶瓶并消毒[9-10]。复苏囊和呼吸机管道均专人专用,定期更换。用消毒液每日擦暖箱,避免残留分泌物、奶液、血液等异物,恒温箱每周更换1次,并彻底消毒,对医护人员带菌情况、空气质量、消毒灭菌质量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控制,以避免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确保患儿生存质量。

6 小结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预后效果不佳,有较高病死率,与低体重儿和早产均有一定相关性。多由妊娠合并症、出生时窒息、难产和剖宫产所致。故需加强围产期保健,行完善的产前健康宣教,严格掌握终止妊娠指征,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虽预后差,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及合适治疗方法,可避免医院感染发生,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及控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73-1375.

[2] 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j].中国小我急救医学,2007,14(4):322-323.

[3] 黄少燕,陈海钿,陈佳佳,等.新生儿肺透膜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37-378.

[4] 卓志强,王瑞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55-56.

[5] 陈静,杨滢.珂立苏联合序贯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b):62-64.

[6] 王春香.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106.

[7] 王秀芳.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观察及护理要点[j].华夏医学,2003,16(5):626.

[8] 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