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15: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物教学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
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1 物理学困生的兴趣和情感特点
1.1 物理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有获得知识的强烈的渴望,才能带着浓厚的情感去探索知识,是学习的推动力.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它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于知识有完整而清晰的认知.但是物理学困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知识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练习的时候对于知识不能灵活利用,学习物理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让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成绩越来越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较单一的物理教学形式,仍然沿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会造成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
1.2 严重的自卑心理
物理学困生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佳,造成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对于学习物理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他们在学习中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情绪低落,严重自卑甚至抑郁、遇到困难就退缩、认为老师对他们也失去了信心,讨厌、歧视他们.这种自卑心理又严重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学习上更加被动,厌学情绪高涨.
1.3 不合理的归因
还有的学生将自己物理考得不好归结为自己运气不佳,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因在学习中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欠佳.认为运气好才考好的,而不是从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找出自己与成绩好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取长补短,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4 怕吃苦、学习意志不坚定
高中物理学习是一项枯燥、复杂、艰难的脑力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可能一直都很顺心.而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爱玩、好动、怕吃苦、遇到困难就退缩、学习意志薄弱.他们不能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遇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躲避,如果失败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2 物理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2.1 激发学困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针对物理学困生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的情感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改进实验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引入到相关的情境中,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物理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讲牛顿第三定律前,先讲一个故事.张某和李某因为小事发生了争执,李某动手将张某打伤,张某将李某告上法庭.在法庭上,法官判李某故意伤人罪,让李某赔偿张某医疗费.李某却狡辩说:“他承认自己动手打了张某,可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发作用力等大反向,我打他所用的力和他的身体对我的反击力相等.你却判我向他赔偿医药费,这不公平.”讲完故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看李某说的是否正确,他是不是应该赔偿张某医药费.这就抓住了物理学困生急于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急切心情,引出了新课题.高中物理学习,注重实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引起物理学困生的兴趣.在进行失重与超重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如:利用数码设备,拍摄装有水的塑料瓶自由落体,并在瓶底钻一个小孔,看瓶子在落下的时候水是否会从小孔中流出.或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失重情况下的视频和图片.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光”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进实验进行教学.做一个通过鸡蛋的色彩变幻来解释鸡蛋的反射现象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物理世界的神奇之处,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热情.
2.2 教师要正确引导物理学困生,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和引导物理学困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他们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再加上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体会到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物理学困生,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分析错误、找出异同、参与实验.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进行分层教学,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3 让物理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
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因为他们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运气不佳.要引导物理学困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就要帮助他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当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是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这些不好的习惯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勤奋学习.而当学困生因为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归因为他们努力不够、运气不好,针对不同的物理学困生,进行不同的归因训练引导.
2.4 培养物理学困生坚定的学习意志
摘 要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微课设计,为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课程教学、突破重难点、构建课堂实验等方面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微课;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41-02
微课程,简称微课,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视频等授课形式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悍、教学效果突出和交流互动性强的突出优点,成为当前我国开放式课堂教学亮点。高中生物知识点琐碎,理论抽象,实验教学比较困难,利用微课辅助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 高中生物微课的特点
作为教育领域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采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音像效果,而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特点。
教学内容短小精悍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微课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专题知识点,通过微视频将一个章节的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成若干个小专题微课程,既突出各个专题的独立性,也保持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微课程的教学目标简单明了,课程内容短小精悍。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生物课程的教学规律,微视频内容大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此,微课教学内容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展现高中生物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形式形象具体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微课的教学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教师,学生是微课教学的受益者和反馈者,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教师灌输的局面。教师需要充分解析教材中所传导的知识、思维和专业技能,经过分析总结、提炼制作,就可以使得微课充分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二次加工使得教学形式形象具体,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1]。此外,教师利用微课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沿袭课堂教学的主线,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指导课堂习题的讲解,突出习题讲解步骤、思路,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利用微课教学指导实验操作,突出实验原理、步骤,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模式创新性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课程,主要侧重生命系统的学习和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系统分析和理论学习来传授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揭示生命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生命系统学习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教师的板书、模型和挂图来讲解和分析,课堂教学拖沓无序,学生学起来费时费力。微课大多采用的是微视频的直观教学,学生运用电脑、平板等智能终端在课前就可以进行知识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传导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立体化,实现静态教学的动态化、虚拟事物的写实化,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降低专业知识的认知难度,提高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2 高中生物微课的设计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搭建完善的实验平台和体系,提高微课在生物教学方面的效率。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课程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微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对生物专业知识的领会。因此,微课教学必须服务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专业性和互动性,侧重创作迎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情境,通过微课连贯课堂教学环节,诠释和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通过浏览微课程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通过课程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统一的学习节奏下集中学习微课的教学内容[2]。
如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可以先播放微视频《豌豆杂交实验》,引入纯种和杂交的专业知识,同时引出课堂问题:为什么每一次结出来的豌豆花颜色都不一样?如何通过杂交实验来反映显性性状与隐形性状?分离现象与分离比的特点?通过让学生预习微视频内容,可以提前理解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对于枯燥知识的生疏感。
搭建教学平台,突破专业难点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生命系统开展,具有抽象概念多、微观知识点多、记忆知识面广、教学体系庞大等特点,而当前高中生已经熟练掌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工具。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微课内容传输到学生终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生物课程独有的微观世界,有助于培养其微观想象力,突破高中生物的专业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知识的浅显分析和透彻讲解,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在讲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时,学生很难理解微观世界里细胞与外界的跨膜运输,通过教师的板书、挂图很难呈现微观世界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制作关于细胞内壁和外壁物质交换的动画,标注知识的难点和重点,组织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反复观看,认真领会其中的要义。
构建课堂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生物研究和生物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学生想要提高对于高中生物的认识,就必须认真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实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受制于实验室规模、环境和实验器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生物实验只能做到点到为止,有些实验内容仅限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想象[3]。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微视频,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充分展现生物微观世界里的化学反应和生物现象,有效填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践。
如在讲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二氧化碳到氧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组织足够的实验器材,需要不断讲解化学反应和注意事项。有了微课,教师就可以把实验现象放到视频课件中,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可以快进、倒退和放大实验现象,再现水的光解和氧气的产生,学生做到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实验结果清晰可见。
3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更加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微课作为一门新型的教学模式,自从应用到教育领域就广受好评。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微课的教学特点,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将课堂教学资源熟练运用到微课教学中,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人性化、科学化和智能化,这才是开展微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碧珍,吴佐建.高中生物微课中应用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实践[J].学苑教育,2016(4):16-17.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自制教具;运用;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4-01
自制教具是教学创新的产物,是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产生的。实践证明,其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所谓自制教具,主要是指教学者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设计的模型和图标等辅助用具,其中也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实物。总之,一切有利于更加形象化和高效地揭示教学内容的辅助用具,经教师转化利用后都可归入自制教具的范畴。因此,探讨高中生物教学如何运用自制教具,其本质就是探讨自制教具如何与高中生物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有效转化生物教学抽象性,提升教学形象性
一直以来,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烦琐,加之有些教学者采取放任的教学态度,未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始终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难以提高。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的毅力和恒心,总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忽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学科急需摆脱抽象化的教学特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高度转化,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输生物知识。
二、增强学生在教具运用过程中的配合度
运用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学者的创新态度,反映了教学者努力改变教学现状的决心和信心。自制教具主要是基于教学内容而特别设计的,因而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者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寻找教具运用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确保有效地突出教学目标。高中生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学生往往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而缺乏深入学习和分析的基础。加强教具的运用能够将抽象的生物变化过程进行外化,更加形象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目。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自制教具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运用自制教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还原实验场景,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进行思维发散,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在教具运用过程中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三、运用自制教具需要坚持动态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生活中的知识,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此,教学者在运用自制教具过程中要善于动态把握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类似细胞的教具模型,将细胞衰老、凋亡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通过模型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准确抓住细胞发生变化时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将“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生长过程联系起来,揭示细胞变化与人的衰老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四、运用自制教具要以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为目标
高中生物教学中自制教具的运用必须要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为主要诉求,而不能执着于如何优化教具等次要方面,才不会导致教具运用对正常教学造成误导。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教师还可在自制教具中融入具体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运用教具过程中自觉接受生物知识的熏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应的教学模型,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免疫系统的调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设计教具时融入免疫调节知识,使学生在运用模型时能感受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应联系人们日常生活涉及免疫调节的相关案例,增强教学亲切感,突出教学实用性。
五、运用自制教具需联系日常生活事物
高中生物教学应在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上提升层次,拓宽教学覆盖面,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增强对生物知识的认知,体会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学科内在特征看,生物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还涉及具体的社会生产活动,为学生深入接触和理解高中生物内容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高中生物自制教具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必将进一步强化生物教具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六、结束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首先要求教学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摸清教学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倾向,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制造和运用教具;其次,教学者要跟踪监测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地改进教具运用过程中的不足和缺点。另外,教师自制教具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针对教具的设计和运用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自制教具的产生过程,从而在实际学习中更加清晰准确地利用教具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策略
自从2014年社会提倡核心素养以来,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很多人开始使用发展的观点来反思我们过去的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由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以及解题能力的学习,而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的知识能力,这都已经逐渐与时代脱轨。目前,新的教育改革,尤其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提倡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己去尝试探索问题,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一般而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主要就是希望新时期的学生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一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结合我国高中生物课的学生而言,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能够持之以恒的终生学习,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中生物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学联系生活,增强时代感
在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学的知识点紧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兴趣,在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生物知识的理解。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引入现代元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工具,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时候,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的手段,将过程具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了这样直观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就能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探究技能
实验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解释很多生物现象,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多鼓励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进行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该实验的原理是: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就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从而可以发生渗透作用。渗透系统建立的条件为∶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教师可以创设两个研究性学习情景:(1)比较2种溶液的浓度大小;(2)要求学生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两个实验情景作为问题提出后,学生设计的方法必然涉及渗透作用原理,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程度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每一个小组,具体掌握学生的操作细节,了解整体情况,收集小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同时,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去观察生活和自然,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书本。这样通过一些列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加强学科间联系,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提升生物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探究技能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加强与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这样比较有利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在讲到基因工程的问题时,就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政治、道德、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的角度入手,进行全局的把握,这样更加有利于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因此,通过与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探究技能中的核心素养。
4.以史为鉴,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很多时候,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太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生物科学史的讲解,通过那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研究经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例如达尔文先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完成《物种起源》,而且多次处于险境,但是依然不为外界限制,完成巨著。通过这些比较著名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获得勇往直前的动力,自然也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对于高中生物探究技能中核心素养的提倡,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生物学习。因此,在重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强化学生对于社会的贡献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就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整建.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85-86
一、激发学生求知动力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教学发展的舵手,激发学生求知动力并引领着学生发展。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的导课也同样的不易,好的导课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堂课的成效与导课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进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的导课艺术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只有在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创新积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体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利用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二、探索教学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探索教学新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二是可以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三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指导,避免学生进入“死胡同”或钻“牛角尖”;四是可以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究。“探究式教学”是根据指向对象的不同,对其内涵的研究一般都定位在教学和学习两个维度。从教学维度的层面上,一般称为探究教学、探究性教学或探究式教学;从学习维度的层面上,则称为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
三、利用教学先进技术提高教学直观性
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要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到高中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容量大、时效性强。生物学中有很多动态的变化过程,采用动画演示比在黑板上画图效果要好得多,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等。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下科学家的生平、研究过程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每堂课的随堂练习也可以事先编辑好,用投影展示,可大大节约时间,也能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作答情况可用投影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可及时评价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教师要遵循生物学科的教学规律,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问题与生命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的发展就是生物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探究法一直是生物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中生物教学同样如此。生物教师应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探究式教学法主要包含讨论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1.讨论教学法。所谓讨论教学法是指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生物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玄奥的生命,许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回答,针对这些问题,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资料并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证明那种观点正确与否,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参与,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2.实验教学法。高中生物教师运用实验法教学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与探究的能力。但是实验教学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实验场地、试验器械、学校经费等,生物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合理地进行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方便获取和记忆知识。传统的学习新知识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多种丰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手段丰富多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动用自己的大脑、双手、双耳以及双眼来记忆知识,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
2.改变转换信息的手段。比如快与慢的转换,生物中存在一些现象变化过程过快不易观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控制此变化过程,将其设置为慢速从而方便观察蛇捕捉猎物时,完成此过程只需零点几秒,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但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此过程便可使学生观察此过程。又比如将抽象变回具体,生物中有许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3.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一书一笔一板”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脱离了现代生活节奏和生活色彩,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正是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其所具有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动态的场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调色彩,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4.实现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接受知识,其教学效率低。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且教材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更是大大地提高。
5.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虽然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获得,但由于课时、时间有限,学生将每一个生物实验都亲自尝试一遍是无法实现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这些实验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予以再现,然后让学生沿着实验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对教材中的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都得以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二、高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策略
1.针对教学对象,合理选择课件。要将知识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进行课件内容的合理选择,这样才能与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适应,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易于取材,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不能将与高中生物知识稍有点联系的内容全部用于课堂上,生物课堂并不是生物百科全书。
3.实现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调动,让学生用现有知识与经验去索引并同化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复习了旧知识的同时,还顺利引入了新知识,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进行有关酸雨危害的内容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将一些有关酸雨所造成危害的影片插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酸雨的破坏力,进而对于与酸雨相关知识的印象,学生自然就会有所增强。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
1.进行真实情境创设。教师在导入新的生物学科课程时,应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发挥信息技术模拟、交互性强等教学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展示或课件播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并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对生物科学深入探索的精神。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如:教学《神经调节》一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使学生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由于受到时空条件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有些高中生物实验无法展开或实验结果不够清晰,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现象的生成过程。
总之,经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了高效的生物教学。但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因为提高教学速度并不等于提高教学效率,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做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科学性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物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自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广东的实验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王桔红和马瑞君调查发现粤东地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12%~16% 的学校没有实验室或实验仪器,设备配备不足;(2)有 24. 6% 的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3)实验课开出率不高, 有 77. 6% 的学校仅能开出 1~5 个经典实验;(4)实验方式陈旧、 探究性活动少;(5)大多数学校缺少标本或模型;(6)生物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约1 /3学校中无男生物教师等。笔者多年的调查以及与同行交流发现粤东西北山区普遍存在相关的问题。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限,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实验条件有缺陷,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差 ,是目前教学环境下存在的较大问题。探索符合山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的模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部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以供交流。
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并播放相应的教学实验视频
由于山区学生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走进实验室完成实验时,往往手足无措,或手忙脚乱。提前预习和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能让学生对实验预先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和操作方法。
二、如何避免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时损坏装片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是高中生接触的第一个使用高倍显微镜的实验,尽管教师讲解了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但地处山区,接触显微镜不多或没有接触过 ,高倍物镜镜头和装片的距离又非常近,学生容易损坏装片。首先,让学生先完成初中的低倍镜的操作,在学生熟练掌握低倍镜的操作后,进行高倍镜实验。其次,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带颜色的细胞 , 如,红细胞 、叶片保卫细胞等 ,在此基础上 ,再观察其他不易观察的细胞, 进一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这样可以做到少损坏装片或不损坏装片。
三、如何观察到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在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的现象、制作临时装片时,子叶越薄越好 ,这样才能减少细胞重叠, 容易观察到细胞中的脂肪。但是往往学生切得子叶又厚又大,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到。 在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把花生子叶研磨成粉状,然后将粉末固定到载玻片上 ,滴苏丹红Ⅲ,进行染色 (注意要染色1min后,滴加少量50%的酒精,把粉末分散到载玻片),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子叶细胞及细胞中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四、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更简单有效
该实验设计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从而验证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样设计有缺陷,因为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氢氧化铜遇酸发生中和反应,导致实验失败。故在实验过程中改用碘液来验证淀粉是否被水解,结果实验仍然失败。
笔者用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催化过氧化氢水解成水和氧气代替淀粉被催化水解为还原性糖。不管是过酸过碱都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pH值。这样实验更简单有效,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改进
教材中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中在解离这一步骤就将根尖切取2~3 mm,在以后的几个步骤当中都要用镊子取放2~3 mm的根尖,因为根尖太短小给操作带来很多不方便。为此可在解离这一步骤将根剪取长一些,比如1 cm左右到制片这一步,将染过色的1 cm左右的根放到载玻片上,再把它切成2~3 mm,加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