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15: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更倾向于知识目标的达成.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进行着简单的知识灌输和习题训练.新课程强调“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多维目标的发展,体现高中物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高考的物理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魅力,提升物理科学素养.
具体的教学设计上,要改变传统设计上只关注知识讲解量的多少的观念,而应关注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知识的教授方法上如何渗透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的目标应从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物理知识理解及应用的过程;从让学生单纯地积累物理知识转变为向提升学生物理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保证学生物理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在探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时,从三维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设计:
(1)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知识描述平抛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动;
(2)请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思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实.比如借助于闪光照片将轨迹描出来进行研究,或是借助于对比试验进行定性的研究,等等;
(3)对设计的方案可行性相互之间进行讨论;
(4)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就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哪些问题;
(5)进行实验探究,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碰到新的没有预计到的问题,就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
(6)师生共同小结,给出正确的评价.
借助于对上述几个问题分析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很激烈,积极性很高.教学过程中笔者从旁辅助,整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一直是由学生动手完成,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也获得了提升.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中讲的行为,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多样化.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给学生创造出适合其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施,并获得最大的发展.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首先,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的相关推论;等等.
(2)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运动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既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教学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打点计时器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验证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再进一步对纸带进一步定量分析测量出加速度大概为9.8m/s,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自由落体”这一重要的物理模型,整个过程自然、清晰.
三、教学内容设置的转变
教学内容如何设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照本宣科显然跟不上新课程的步伐了,如何转变,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两点:
1.注重知识与学科人文性、价值性的渗透
纵观高中物理新教材,教材不仅仅有物理概念,还有很多插图、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渗透于知识教学之中.教学时要注意渗透物理学科的人文性,暴露物理学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共通之处以及物理学带给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彰显物理学的实用价值.
2.教材内容要二次开发
关键词: 物理实验 教学生活化 教学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物理教学更应该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作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在现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都有充分体现,这对认识和改进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以下笔者在高中物理新课程背景下谈谈如何利用物理实验实现教学生活化。
一、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教学不能与生活实践经验脱节,不能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引入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都应该还物理于生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学习物理,从而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正是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这种“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从生活出发教学生学知识。
实例一:必修1第44页“测定反应时间”
1.提出问题
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以后,如何把知识联系实际并运用其中,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过去往往“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学生只会计算,而不知道如何联系实际应用,本身觉得枯燥乏味,遇到信息能力题很难下手。
2.解决问题
必修1第44页“做一做”栏目提出“测定反应时间”。两位学生合作,其中一个两手指捏住直尺顶端,另一个人手指在直尺下方记下位置做好捏住准备,当发现直尺下落就捏住。读出下落高度h,自己根据实际现象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设计题目,求解自己感兴趣的物理量。
3.分析研究
这虽然是一个小实验,但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有的器材用日常用品代用,提高了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计算自己有兴趣的反应时间,从而加强物理理论联系实际。类似的“做一做”实验还有很多,如:确定薄板重心、安装自行车滚动轴承、用飞镖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等等。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合理指导相结合,渗透在整个物理实验教学中。
二、科学实践与教学尝试。
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等是一致的。
实例二:必修1第40页“利用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
1.提出问题
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是用打点计时器,通过对纸带上的点的研究,计算出加速度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再进一步的方法是用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计算加速度,但获得照片的过程烦琐,课堂难以展示,往往通过课件放映给学生看,也毫无新意。实验方法单一,没有多种方法,学生思维很难得到拓展。
2.解决问题
必修1第40页“做一做”栏目提出“利用光电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利用其装置和电脑计时器配合使用,让两个光电门记录下小球通过的时刻t1和t2,并在标尺上读出两光电门对应的位置h1和h2。从而找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进一步求解加速度,得到自由落体的规律。
3.分析研究
这个实验可由各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上选做。为了让学生思维更开阔,方法多样化,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同一实验目的选择自己合适的做,小组间还可以比较过程、数据、结论等,对选做的实验作出合理评价。这种安排保证了“选择性”即“弹性”的实现。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也处处用到物理。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不以教材文本为中心,注意挖掘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材内容。架设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把僵死的书本概念和知识体系演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科学知识与生活能力的有机统一,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注重概念阐释和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与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军晖.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物理实验,2007.1.
[2]新思考网.改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2007.9.
[3]阳泽军.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2008.4.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综合能力 培养措施
新课程中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非常高,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习素养。尤其是现在的教育体制越发的现代化,教师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尽快适应环境的改变,放弃重视书本教育这一传统观念,把教学目标或者说是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这一方面,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不用依靠他人帮助,独立解决。
一、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再将课外知识与之放在一起加以整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拓展能力来获取知识。如在进行“单摆周期测量”实验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能不能从单摆摆到最高的那点作为计时的起点,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自行探究寻找答案:单摆可不可以以最高点为计时点?为什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我们要作为一个引导者,要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只有我们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其去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 ,自行寻找解决的办法 ,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取知识,并且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进行自学,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有了自己的自由空间,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相信很快学生不仅自学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其它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例如教师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开始,要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自由探索,尝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
实验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学生将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产生的现象是:重量较重的金属片先落地;相对于金属片重量较轻的纸片后落地。老师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由此实验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就下落慢呢?学生们的回答都不一样。
实验2:老师将纸片揉成纸团,再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现象:两个纸团几乎同时落地。
实验3:老师取两张大小薄厚都一样的纸片,把其中一个揉成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下落前先让同学们猜猜看:一样重的物体,两者会同时落地吗?现象:纸片下落较慢,纸团下落较快,纸团先落地。接着便向同学发出提问:为什么相同的纸片,重量一样,只是形状不一样而已,一个纸片,一个纸团,他们下落的快慢就不同? 有的学生回答认为是受到空气阻力,所两个物体下降才不一样;而有的同学心里也是疑惑不解,不知道为什么。这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只受重力,那么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同学互相讨论,合作,互相交流实验方案——怎么样测量下落物体的加速度。
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老师不做参与,只是在一旁观察,必要时进行一下引导。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其实是个定值即匀加速运动。
然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不断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其学习的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才能共赢
在教学中,所谓的人际交往能力便是指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则是这多种途径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方法。为了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广泛参与进来,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探讨他们感兴趣的,例如物理概念的形成,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解决问题等。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时机开展合作学习方针:(1)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努力是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2)学习任务量重,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比如在一些实验中,需要有人操作机器、有人进行画线、有人要站一边读取数字、有人要做好实验记录及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时,就要好多人一起合作完成;(3)学生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则需要互相商讨时;(4)在自主学习有些需要更进一步了解时,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时;(5)学生思路受限制需要互相启发时等等。
四、结语
新课标的实施准则对物理教学来说又是一项重大挑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联合实际,着重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挖掘栽培,让学生心里明白应该怎么样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另外,在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认识新事物、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并自如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教师教育观念开始转变
1.多给学生自主性、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表现机会。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并到前面演示有时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慢,每个班都有学生能做到。这使得我们看到:学生是有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让他们多活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2.加强集体备课。教师们感觉到新课程教学需要集体协作,他们能积极自觉参加备课组教研活动,并能认真、深入地探讨一些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而不在是例行公事,被动参加。
二、学生学习方式开始转变
1.学生能提出一些创新问题。如:在讨论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时,一名学生竖着拿起自己的钢笔,沿水平方向运动。这个例子让我久久难忘,他比我打算举的例子要好得多。
2.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课堂上,学生能团结协作,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大胆的、主动的探索,与刚上高中第一次做实验相比,学生的变化让老师欣慰。
3.师生关系更融洽。师生共同探索问题,没有老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加之学生在探索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浓厚,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对于初、高中物理衔接不适的对策
这个不适应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1.直观教学。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很难适应。教学中如果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课件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的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使学生较好地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和掌握物理概念。
2.学法指导。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做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使学生认识到高中物理重在思考、感悟、分析,不能再用初中的方法,要多思考,多分析,多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答疑”的妙用。“答疑”是教师课外接触学生的主要形式。学生提问不仅有对教师知识上的需要,而且还有心理上的期望。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使他们敢说敢问,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克服自我紧张,解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机会。
四、课时分配的矛盾及对策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规律的得出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这种理念的实施,与当今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现实压力的结合在课时分配和安排上出现了较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注重体验。物理新教材中改变最大的是教学的理念和方式。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身边的现象恰当与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起来,配合相关的物理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物理知识与经验的“对接”与“交错”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适度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探究式教学的意识。但在教学中应适度探究,能直接得出结论或学生有过类似经验的问题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可以直接得出结论,没有必要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实际上学习物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人们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
3.把握节奏,面对高考。高考是我们老师、学生和家长需严肃面对的现实,对新教材难度和深度的把握应该参照高考的要求有计划地实施。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学方法和思想(包括思想教育)比较突出的地方,有意识地总结或点拨,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中有渗透数学推理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等;通过让学生总结每章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通过对诸如“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等一些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善于发现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物理教学在课堂教育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课本中每一个物理知识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很多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不足,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听不明白,难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的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化,将抽象的知识化解为形象可见的知识,让学生都能以简单的方式去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现将几种物理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如下:
一、实验导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课是物理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级不断增高,高中期间的物理实验逐渐向着抽象化方向发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物理教学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导入教学。通过实验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把复杂的知识通过实验将其变得简单易懂,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导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带入到课堂实验中,这样就简化了物理实验的程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当学生们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在讲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有无关系时,可让学生用相同的两张纸做实验,但其中一张揉成团。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以前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另外,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多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太复杂,要简单易懂,要生活化,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中学习物理知识,把物理实验向生活化过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容易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导入的教学手法不一定要求有实验设备,在课堂导入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准备阶段一定要充分,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准备的足够充分,就可以准确的把握时间和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
二、引入物理历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这门课程是揭示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物理发展史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导入一些物理历史材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导入历史话题,对自由落体实验人伽利略进行简介,从提出假设,自由落体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为简单的一种变速运动,到后来的数学推理,再经过公式推导证明其自己的假设,伽利略通过自己不断的研究和推导最终获得了自由落体公式。采用这种历史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电磁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引入电磁历史,引用科学家在生活中“不小心”发现了库伦定律,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物理学家最后通过试验发现了欧姆定律,通过学习这些电磁学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电磁学是通过不间断的演变和推导才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历史材料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艺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 ,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比如:
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 横批:注意条件
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
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学史奇观
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对联将物理学史上两大实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抄…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而和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一,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语法混乱、言不及意,将严重影响知识的传递以至影响教学。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三,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第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三、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特点与作用
G633.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1]。高中物理知识通常需要结合实验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然而很多物理实验所需要的条件较为苛刻,导致在高中物理教学时无法为学生展示,降低了高中物理教学质量。而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提高高中学生的理解度。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作用
1.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有四个特点:第一,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学生的精神集中时间有限,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观、清晰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讲解才能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微课教学内容更为突出。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突出教学内容,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教学内容精准。在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堂课所教授的知识较为繁琐,有可能让学生感到混淆,分不清重点。而微课教学则可以改善这一状况,明确指出教学重点,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微课教学知识量小。为了能够提升高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果,不能采用传统教学“填鸭式”教学法。教师仅仅在课堂中讲解大量知识,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不仅不能让学生全部学习到位,更有可能导致学生所有知识都仅仅了解皮毛,而没有深入了解。采用微课教学模式时,微课教学内容较少,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确保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时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深入了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第四,微课教学资源多[2]。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所能运用的资源大多只能来源于教师教授,资源较为匮乏。而微课教学模式中,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进行情景式教学,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
2.微课教学的作用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主要有三方面作用:第一,在物理课堂前起到预习作用。高中课程繁重,许多学生无法做到课前预习,导致课堂效率降低。并且高中物理课程通常较难,学生独自一人即便在课前预习,可能也无法理解物理相关概念,降低了预习效率,在预习高中物理知识时没有目的性,没有预习成就感,会认为还不如等待课堂让老师进行讲解。利用微课方式,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开始前,为学生准备大约5分钟的微课,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能够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提高预习效果。第二,微课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微课能够将重点知识以视频方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快速进行了解与学习,提升课堂效率。第三,微课能够在课后帮助学生复习。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导致在课堂上所吸取的知识程度也不同[3]。而教师也不能为了部分学生反复讲解某一部分知识,浪费课堂其他学生的时间。此时,教师可以将课堂中所应用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平台中,可以供学生自主下载,让学生能够在课下选择自己未理解的内容再次进行温习,巩固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知识方面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师能够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更深刻了解相关物理概念。但是,由于高中物理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所需时间都较为苛刻,很多实验无法在课堂中开展,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能观看实验。而微课教学则可以改善这一状态,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个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实验视频,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物理理的正确性。例如,教师在教授《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伽利略的实验视频,或者寻找动画视频,以动态实验形式让学生了解当物体初速度为零时,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均相同,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物理理论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2.微课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的预习、温习应用
传统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布置预习任务,但是并不能获得良好效果,学生会因为知识枯燥、知识难度大等原因而不积极进行预习。且在课程结束后,只能通过翻课堂笔记进行复习,复习方式较为单一。而采用微课教学则可以改善这一状况,教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预习视频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课堂视频则可以供学生在课后复习,进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4]。例如,教师在教授《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课时,可以在开课前,准备一个约5分钟视频,在视频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何为动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课程中运用微课模式,准备能够体现动能的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动能定理,明白每一个动能定点所增加的量均是其他物体对其做功的总和。
三、结束语
高中物理知识仍属于物理知识的入门阶段,但由于物理知识本身理解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出现吃力或抵触现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尽量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为学生展示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物理理论。同时,微课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更轻松的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温习,明确学习目标,不懂的知识反复温习,提高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塔娜.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3(10):111.
[2]胡闪闪.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16):32.
[3]王彦方.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6(21):165.
[4]王文莲. 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03(14):24-26.
一、物理新课程的特征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材尤其注重将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与有趣、精彩的内容相结合,例如教材中的每章开头,都由精彩的引言导入,便于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教材内容的设计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尤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不仅可以营造出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2.注重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材知识,在继承我国物理注重教材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其课本内容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层次分明,由浅到深,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其理论及实践内容,进而与新课改所号召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口号相符合。
3.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力
由于物理学科属于实用的自然科学,它与自然、生活、工作息息相关。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及主动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究。在新课标下,物理教学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实验紧密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做实验,由学生亲身观察、探索、体验、总结物理规律,以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物理教学策略分析
1.改变物理教学理念
在物理新课改下,教师应当及时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是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整合起来,通过营造自主、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倡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的教与学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实践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思维能力。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应当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尤其要注重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进而为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提供更为先进、现代的教学平台,避免出现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枯燥的现象。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投影仪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视频播放、图像、录像的播放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趣的动画向学生讲解各种复杂的物理知识及物理过程,可使枯燥、复杂的物理知识及理论更为生动、有趣,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的形式,或分组完成资料的查询、编写任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做好示范实验,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在一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总结物理规律。另外,对于部分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课件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多创造实验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加深其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时,对于纸带分析与数据处理,可以让学生独立、重复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比较不同实验所打出的纸带上的实验点反映的物理过程,由学生自己分组探讨,通过归纳、总结出小车的运动规律。
4.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便学生理解;另外,教师应当对重难点知识着重强调、讲解,通过每章基础知识讲解及单元小结归纳补充的方式,结合必要的课后习题训练,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注重课前预习。教师应当重点督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好预习,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带着疑问听讲,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疑点。课前预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于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进而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
其次,注重课前备课。教师应当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案,从而制定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并事先设计合理、适当的课堂习题、课后作业及随堂测验。
最后,注重课后反思。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课后掌握情况,进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课后反思时,应当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分析判断课堂内容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情况是否理想,再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改变教学方法。
5.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相关模拟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通过筛选有趣的问题与相关背景,让学生感知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并及时创设出合理、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由于该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带电粒子想象成为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例如一颗颗星星或水滴在一个空间中运动,进而向学生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出发,对实验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由落体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拿着本子从空中放手,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观察小本子下落速度及方向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是匀速、加速还是减速呢?从而有针对性、规律性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三、小结
高中物理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注意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结合新课改内容及特征,改变教学理念,并制定出有效、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进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2011(10):18.
[2]周华伟.关于物理教学设计的点滴体会[J].物理教学,2010(31).
[3]吕春富.试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学术研究,201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