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5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班级文化的功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班级黑板报、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是班级文明的窗口,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状态。班级黑板报、墙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组织、动手、探索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黑板报与墙报承担着向同学们传递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常常流于形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原因有:(1)学校对班级黑板报或墙报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学校往往是随机性的下达任务,缺乏相应评比标准、评价体系等。(2)班主任对黑板报、墙报在德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墙板对班级建设而言只起到美化作用,当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自由干,后续工作则不闻不问。(3)内容缺乏,内涵低俗。在学生自由发挥时,常因为没明确的目标、要求,在黑板报或墙报工作中较多的参入个人因素。部分学生为应付了事,把整个课室后墙作为一面画布进行涂鸦;部分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取向,把一些低俗的笑话“搬”到黑板报或墙报中。
这些种种的原因致使墙板的功能丧失,同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鉴于墙板在文明班级中的重要地位,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同时结合市教育牵头开展的“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争做客家古邑文明人”专题教育活动,举行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活动方案明确了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评定标准、奖励办法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班级的黑板报、墙报(即文化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以及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深刻的认识到黑板报、墙报担任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其精简而言体现到“美·育”两字中。
一、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美,这里指的是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认识美、爱好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墙报建设工作中,往往需要整体美好班级,这便把美丽的艺术带入班级,用艺术的形式把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真实的再现。通过艺术的展现,让班级学生在美丽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更多更好的美的艺术,从而更爱好美。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教育通常是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黑板报、墙板的设置,需要对班级进行一次美化,从美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悟和启迪。
(二)育,这里所指是德育教育。是墙报承载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
1、传递积极向上、正面能量的窗口。黑板报、墙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所载的内容向同学们传递积极的,正面的能量。通过里面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过名言名句、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等让学生从成功人士背后得到源源不息的激励因子。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容异彩纷呈,形式新颖独特的黑板报、墙壁可以营造的环境教育,浸渍着学生的心灵情操,影响着学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启发着学生用实际行动为理想奋斗。从笔者所带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德育阵地,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诚信、严肃、活泼的班风。
3、专业学习,思想交流的园地。墙报的展示往往有读书角或专业栏,在这些栏目里,学生可以遨游在专业知识海洋里。同时在中职学生中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的职业道德被用人单位弃之,这样便强烈的需要在墙报中从学生传递专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墙板的建议经常会引起同学们的强烈讨论,这一过程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思想的交汇。
二、墙报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墙报“美·育”功能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展开,有学生的参与方能把正确地思想深入同学们心中,进而引导同学们的行为规范,矫正同学们错误的价值观。如何将这些内容根植同学们的心中,笔者根据所带的中职班级墙板开展工作中领悟到,重在要让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即使黑板报、墙板的内容再精彩,再深刻积极,缺少了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思考、对照、改变,那么这一切将是徒劳。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此项工作。通过近期笔者所在班级实践得出,下面的实施方案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可行性和较好的效果。
(一)、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一般5-8人为一组,可根据班级人数增减小组人数。最好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轮换中有1-2次完成板报、墙报工作。各小组选定本组负责人,同时各小组合理分配各种人才。,制订墙板建设的学期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组。可以实行一月一大报、两周周一小报的形式,配合学校相应的德育主题展开,也可以把社会时候融入进来。
(二)、每2周为一期,由一小组出一期板报或墙报。可根据班级学习任务的轻重程度调整适当的时期间隔。主题、内容小组自定。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发现、思考班级、生活、社会上不规范的行为,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去批评发生在班内的不文明言行,曝光违反纪律、不讲道德的现象,并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制定规范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于每个小组完成的工作,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对整个学期各小组的成功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比项目可以多样,可创设设最佳书法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文奖、最佳组织奖等,评价标准应包括美观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内容积极性等方面进行。
班级里优美、富有教育性的班级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更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与精神风貌,并在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上,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黑板报、墙报的工作,让它们成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学荣.黑板报: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育广角》.2011年第22期
[2]许砚国.“小小板报,大舞台” --浅谈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显性文化;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班级文化是班级灵魂之所在。班级文化既包括显性班级文化,如环境文化、教室布置、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也包括隐性班级文化,如师生的精神面貌、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等。
显性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特别对新学校、新班级而言,是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在的、深远的影响,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班集体建设成功的关键。
显性文化中的环境文化建设具有陶冶功能,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班级环境之中,良好的环境及其所蕴含的意思,会感染和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让置身其中的学生油然而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学生之间互相感染,就会蔚然成风,形成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显性文化中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具有规范功能,尤其是班级公约,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班规班纪、班级立法是班级成员价值取向的反映,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观点,为多数学生所认同,因而对班级成员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约束作用。班级制度文化不但规范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纪律行为,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校外行为,乃至对学生今后在人生道路上、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问题的态度倾向、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显性班级文化建设除具有上述陶冶功能和规范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和同化功能。审美功能是指班级文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化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的创建,班级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中逐渐发展成为班级的共同倾向。
基于以上认识,遵循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原则,把班级显性文化建设作为有效载体,积极探索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极大发挥了显性班级文化建设的陶冶功能、规范功能、审美功能和固化功能,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具体做法是:
一、设立班级形象标志,凝聚班级誓词
班级是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场所,初中生从初一至初三,在这三年的学习时间内,其团体凝聚力如何打造?电视剧《亮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就是任何一个团队就要有一个核心灵魂所在,班集体内所有成员都围绕这一核心去努力。为此,我们一改传统的班别标志,而赋予一个班级以新的形象标志,即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班级全体成员经过充分酝酿、思考、讨论,给班集体命名,这个名字集中了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智慧,既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也是班级精气神所在,起到一种感召、激励的强烈的驱动力。
如:
琢玉书苑:取自《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非所宜。就是把班级每个成员意喻为尚未雕琢的玉石,在这个班级中通过教师的精心“雕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块精美无暇的“美玉”,成为优秀的人才!
星海起航:代表了每个学生从这里起航,去自己的青春,创造最美好的学习生活。
Newlvy:意思是常春藤,是美国东北部著名大学的中心,表明了这个班的学生向往世界著名大学,并为之努力奋斗!
书香乐园:既富有诗书文化气息,又有班集体是大家共同生活学习的乐园,名字浅显易懂,韵味深长。
忠信学堂:教育每个学生忠于祖国,报效祖国,做人讲诚信。体现了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
弘毅书屋: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强调了做人要刚强勇毅,自强不息。
学思书苑:取自《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要端正,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创建高雅的班级环境文化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因此,设计班级环境文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追求一种高雅的情调,融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让每一个教室都富含人文情趣。
比如我校充分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元素,在教室南北两面墙壁,设计了四幅条屏,两幅山水、梅兰、竹菊等图画,两幅意蕴深远的楹联,以古色古香的红木条框作装饰,营造一种古林、高雅的班级格调。每个班级条幅具体内容的选用,由全班同学讨论商定。
比如:初三四班的教室内悬挂的两幅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画,一幅是《竹子――润物细无声》,另一幅是《兰花――幽境飘香》。两幅楹联是:愿望不是行动的彩虹,行动才是果实的汗水。
三、营造和谐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学校的班级制度文化体现在“班级公约”的制定上,我们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充分体现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培育君子、淑女型优秀学生。
以此为基点,针对当前初中生普通存在的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懂得规范的现状,首先,学校在开学之初倡议各班深入开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大型讨论活动,组织演讲。其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每个班级经过充分酝酿,制定出各切合班情班风的“班级公约”。因为每个班级的班级公约都是由学生参与制定出来的,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规定,因此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可,生命力强,时效性强。
举例:
四、实践证明班级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首先班级文化成为张扬班级个性挥洒班级魅力的舞台。从目前各班教室的布置来看,在按照“朴素、简洁、美观”的前提下,每班又各有亮点。班级奋斗目标、班规、班训为同学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班级名称”成了同学们的精神灵魂。这几个版块设计充分体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班级文化 建设
当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首先建设好班级文化。因此,“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广东教育虽然处在改革的先锋,但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把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改变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应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班级文化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教化意义。从此意义上说,班级文化不仅仅包括外显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内隐的层面,它内隐于班级人的生活之中,因此,班级文化具有导向意义,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求,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
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凸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此,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 班级 班级精神 教师 学生 核心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52-01
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引领学生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和积淀而形成的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班级目标、班级传统、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之中。这一概念包含了培育和建构班级精神的主体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并有一个由量到质的积淀过程。
1 班级精神的特点
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它的特点。认识班级精神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班级精神含义的理解和认识。(1)从来源产生看,具有实践性。班级精神来源于班主任引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体验和琢磨,是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对较长时期班级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班级工作实践,是班级精神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班级工作实践,班级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精神源于班级工作实践,又高于班级工作实践,并在指导班级工作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2)从影响方式看,具有渗透性。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就是说,班级精神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作用于班级工作过程,但不能直接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渗透是把班级精神这种精神形态转化为班级工作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是班级精神从深层次上指导班级工作实践的一大特征。(3)从作用效应看,具有继承性。一个班的班级精神,其作用效应并不局限于该班级存续的具体时期,其中占主导作用的积极方面,诸如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传统和道德风貌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等,就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可以为同一时期的其他班级和后续时期的班级加以借鉴。[1]班级精神这种作用效应,充分体现了它的继承性。
2 班级精神的意义
班级精神的意义,可以从它具有的诸多功能得到体现。理解班级精神的意义,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培育班级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1)教育功能。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的精神环境,比如班级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集体的班级传统以及良好的班风等,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2)控制功能。班级精神使班级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的准则,[2]这就是它的控制功能。这种控制功能是通过班级目标导向、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等多种途径释放出的心理制约力量实现的。这些控制,从多方面,多角度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班级目标去努力,去实现。(3)凝聚功能。班级精神,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能够使他们对班级奋斗目标和共同要求产生认同感和强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进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整合同化,使班级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着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凝聚作用[3]。
3 班级精神的形成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经历了一个培育和建构的渐进发展过程。通过我校多年的实践,并考察分析他校众多班级形成的班级精神,这些班级精神的形成,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也可以从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认识到班级精神形成的基本轨迹。
3.1 初始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孕育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初始显现,引领生长。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生成环境。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培育和建构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步的,因此,班主任要引领学生美化班级环境,健全班级规范,为班级精神的生成打下基础。二是班主任要使班级学生明确班级精神的内容、功能和要求,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追求的愿望。三是班主任要善于诱导和发现班级精神的种种初始显现,比如价值观念中初显出来的现代价值取向,又如道德规范中初显出来的爱国品质,又如班级传统中初显出来的集体精神,再如学风中初显出来的好学善思等。
3.2 继进阶段―― 班级精神形成的生长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辐射拓展,实践感悟。班主任要对初显的班级精神大力宣传,使之在班级产生广泛的影响,以形成学生效法的基础,琢磨班级精神的内容,认知他们的要求,进而体验感悟他们的功能。
3.3 升华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内化,全员认同。具体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第二阶段生成的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梳理提炼,使之升华成为班级群体的理性认识,以有效指导班级工作的实践活动。二是对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凝聚功能的整体效应。三是促进班级精神对学生个体的内化,达成全员认同,实现由“要我这样做”向“我要这样做”的转化,使班级精神的客观要求成为班级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班级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一般到成熟的培育和建构过程。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它的功能,又能遵循轨迹,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4.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说班级文化是班级充满活力的源泉,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班级建设成功的关键。
二、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而发展的。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教育观上经过了几个转变:最初是注重考分,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随后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于是向注重知识转变,强调感知的知识教育;接着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了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最近又提出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的逐步转变,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完美的个性或人格要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和能力只有与良好的人格相结合,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在今天的班级管理中,尤其在普通高中,对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学校很大程度上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转变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同时,必须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够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以期待每个学生通过班级学习生活的经历与感受,提升非智力因素,从而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公民。
2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作用。文化,是人自身力量的外化,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对象性存在的验证,是自然的文化。文化的作用就是文化在外化时对人的反作用,这种文化作用对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文化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是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也正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未成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题:一方面,学校苦苦育人,重视德育;另一方面,学生却不愿接受,或者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诸如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上进心、责任心等表现总是成为班级德育的难题。如果能够化说理教育为文化教育,那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会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理所当然地又反作用于学生,影响着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每个班的班级文化搞好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有效多了,这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3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集体有着极大的教育引导功能,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表现在:它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班级凝聚力;它有助于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它有助于推动班级发展,提高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班级竞争力。有特色的、切合班级特点的、全体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三、高中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思想文化,引领正确导向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道德品质好、思想境界高的专业人才。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时间最长的集体,所以,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成立之时,我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班级价值观与班级精神,明确自己的班级追求。我首先依据班级实际情况提出“细致、高效、敦品励学,合作、竞争、志存高远”的班训,制定了班级公约及管理细则,后由班委会学生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制定出本班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本学期刚刚开学以后,我对学生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学风浓厚、团结和谐、举止文明、环境优雅”的班集体,在班委会学生的号召和组织下,确定了本班的近期目标是:每月“文明班级积分”保持在前三名,两次以上“优秀班集体”,力争夺得一次以上“五星级集体”;远期目标是三年后人人力争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不成功,但求人人成才。这样班集体有了共同的心理意识、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规则的认同感及作为成员的归宿感、使命感、自豪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
2创新学习文化,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十分巨大,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工作是分不开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能够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惜时、自主、进取、创优”的学风,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开学之初,我利用自习时间给他们讲解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计划性,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自主安排好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做作业时间、复习巩固时间,使学生每天有章可循,充实而快乐;细化各项要求,先后制定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复习巩固、考试规范的一系列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每周给他们播放王金战学习方法的视频和俞敏洪的励志演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同学们的学习信心,保持学习的恒心;同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反思,制定了每月学习行为反思录,经常不断总结完善自我;我还特别致力于创建学习基础差距较大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模式、设置学习基础差距较小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模式等,使学生在友好、和谐的氛围中竞争,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使班级形成“勤学、会学、乐学、善用”的优良学风。
3拓展活动文化,展示个性特长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非常重视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舞台。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如开学不久,我将企业拓展文化培训灵活地应用于班级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学校班级篮球运动会中,我提出“不求第一,但求做得最好”的口号,要求尽展我班的团结互助精神,我及时的利用这次运动会,引导他们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通过这次运动会的洗礼,同学们对参与各类课外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重在参与精神,达到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班级凝聚力建设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4巧设环境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那么美术教师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参与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文化首先应是学校的美术教师在共同交流、长期活动中达成一致、形成共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在与时俱进的共同研讨和协商中,形成本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共同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从中由此构建生成学校美术教研组特有的文化。
二、营造氛围,提升品位――校园美术文化的有效实践
学校美术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美术文化氛围的营造渗透于学校的校园设施建设、各种校园活动之中。多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各方面的资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我校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可以说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因时制宜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氛围;开发多种多样的美术创作形式,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健全美术教育的多种模式,为提升校园美术品位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2.充分利用校园各种环境资源,营造校园艺术氛围。例如在劳技准备室为学生不同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进行分类专门的陈列;以橱窗、宣传展板等形式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各楼层的走廊过道布置精选的学生作品,这样既有利于让学生在视觉和身心上得到放松,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彰显和蕴涵浓厚的高雅艺术氛围。
3.处处搭建学生美术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学校每年的运动会中,我们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参与运动会的标志设计活动。学校德育处和团委经常开展各种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如法制安全教育手抄报比赛、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绘画比赛等;操场围墙的绘画实践活动;军训活动中各班军训专刊的设计;每月班级黑板报的主题设计绘画;艺术节吉祥物的征集活动,等等。美术教师在全程参与这些活动中感受着改变: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得到锻炼和成功展示。
4.积极参与学校各功能室的建设和多项活动策划。除了积极参与以上学生的实践活动之外,美术教师还积极参与学校各功能室的建设和多项活动策划,例如图书阅览室的美化,玻璃墙的设计制作,小会议室荣誉榜的设计,艺术节舞台的布置,新操场的布置、色彩搭配,等等。
5.学校音视频资料宣传和网站建设。配合电教老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站和摄制制作校园各种活动、文艺晚会、歌舞比赛等专题片并借助学生电视台进行宣传,扩大各类活动的知晓面和影响力,书籍、海报设计、校刊的编撰都是校园美术文化宣传的阵地。
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美术教师协调与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对校园美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断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三、细化落实,无声教育――建设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细化落实和补充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创设奋发进取的班级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按照统一布局、体现班级特色的工作思路,由各班自主设计班级名称、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徽、班级门牌、学生特色作品、荣誉专栏等,设计制作时有学校统一安装的班名、班级精神、全家福和班歌、班徽,也有班级自主设计布置的版块内容。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工作,而且学会了交流和合作;而美术教师也通过分年级全程参与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纳了新知识,学会了合作,懂得了班级这一集体荣誉和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热爱班级这无形中的人文精神,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每个班级都传递着“艺术就是一种深刻的感觉”文化气息。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就是:“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得到无声的教育,真正发挥其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审美功能。
四、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在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了了解学生的身心是否得到更好地发展,探讨在什么样的教室环境下,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我们想在弄清楚什么是隐性教育的基础上,想通过研究教室物质文化(包括座位安排、名人名言、班训、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窗台等,此外还有课堂中的照明、温度等)来探讨教室物质文化是如何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健康、学习效率等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程度,从而发现小学教室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不合理成分,挖掘更多潜在的可用资源,让教室物质环境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在深入调查与研究之后,能够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班级物质文化;隐性教育;价值;建设
中国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已进入全面普及和提高阶段。就小学教育来讲,基本的教学设备在大部分地区,包括农村地区已基本具备。然而,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当城市的教育已走向现代化,农村教育也能基本顺利实行,接下来的问题就成为:如何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一、班级物质文化和隐性教育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一般而言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一切硬件设施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
“隐性教育”的概念由“隐性课程”演变而来。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叫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或潜在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我国的 《教育大辞典 》(1998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后来,随着对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将其从学校教育中扩大到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中,隐性教育便作为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出现了。目前,在我国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以学生自我体验为根本途径的,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的教育文化或校园文化。
二、班级物质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人健康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自然也包括其中。从古时的“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在证明着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在班级物质文化中,黑板报与学习园地更多体现示范功能。班级的黑板报与学习园地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挖掘知识“宝库”和教育宣传的好阵地,同时也是展示优秀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班训、班规是班级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班级建设中起到指导与引领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班规、班训不仅是为学生的行为做出规范与限定,更是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建立风向标,如灯塔一般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并给他们指引方向。
2.凝聚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对班训的制定尤为重视,班训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导向与规范作用,更对整个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班训,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班级体,团结同学,所有人劲往一起使,力往一起出,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建设和谐、温馨的班级。
3.熏陶功能
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比如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名人语录、格言警句;美观科学的教室布局;如诗似画的墙壁风光;各种形状的课桌摆设等,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班级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名言名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励同学们不断地拼搏进取。
4.平衡与协调功能
在班级物质文化中座位安排、图书角有着协调与平衡的作用。现代班级讲求民主与科学,座位安排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而是从多方面考虑,综合安排。比如编排座位时,首先要遵循先矮后高的原则。其次,兼顾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最后,定期循环移位。这种方式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协调了因座位安排而产生的矛盾。而图书角的设置,既能拓展学生阅读书籍的宽度,延伸阅读的广度,又能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延伸阅读的深度,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班级物质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室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教室物质环境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平衡性
教师物质环境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近年来,沿海地区因为经济飞速发展,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要高出内地很多,这就使得沿海的学校有足够的资金来普及教育基础设施、购买教育设备。而内陆地区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也就使得他们在更新教育设备的时候做不到与沿海地区的一致性,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另外,教室物质环境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去了县城最好的小学,也去了两所农村的小学,县城的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空调等现代设备一应俱全,而两所农村小学却连一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
2.固定僵化性
有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教室物质环境的固定僵化性,他说:“一个一百年前的医生如果回到现代,这个医生已经不会运用现代医疗设备给病人看病了,而一个一百年前的教师如果回到现代,他还可以继续拿起课本给学生上课,因为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但教育技术的发展却没有和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粉笔、黑板、课本依然的教室物质文化的主体,这些已经成了教师上课固定要用的东西。这种固定僵化的理念不仅不利于教室物质环境的更新,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种类的单一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教室里的布置永远都是黑板在前面,学生的课桌在后面整齐地一排一排地摆着,好一点的学校会有一些多媒体设备,其他的全部都一样。好一点的班级可能会有几盆盆栽,一般的就是课桌加墙壁组成的教室。这些教室的物质设备组成及其单一而又缺乏创新,学生不管是学优美的散文,还是古典的文言文,都是处在一样的环境下,久而久之,难免会有审美上疲惫感,根本就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的来说,教室物质环境主要具有以上特征,在现阶段教室物质环境还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四、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科学与艺术相并用的方法
在座位编排上,一方面应当兼顾身高、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编排;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以及学习兴趣等。在选择名言名句时,教师应当注重所选内容的熏陶感染性、装饰选择的艺术性等。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之后再确定学生们认为对他们学习有激励作用的句子进行张贴。在选择好这些名言内容后,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书写风格(像清新自然、豪迈大气、温婉典雅……)、书写方式(行书、楷书、隶书……)把它们展现出来,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黑板报的设计上,老师应该组织同学们自己进行设计,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老师出一个主题,学生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相关的设计,调动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在卫生角、窗台等方面的清洁绿化上,通过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们传达“美好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营造”、“教室环境,从我做起”、“教室需要绿色向上的生命”……来培养学生的清洁绿化意识。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可以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一些绿色的小植物养在教室窗台上,让教室充满生机。当然对于教室的光线、墙面颜色、教室的教学设备等方面需要教育领导的重视,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的技术知识对其进行有效设计。
2.形式与实践相统一的管理
在设计好班级物质文化之后,我们将要对此进行形式与实践相统一的管理,首先是要定期地进行检查,校方领导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在检查过程中,对于一些做得好的班级应当给予鼓励,对于学习园地要定期的对图书进行更新;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对教室、卫生角、窗台等及时地清扫。其次是教师要及时地总结每次教室布置的优缺点,积累经验,以便更好的开展下一次的布置工作。最后是教师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不断地用新知识、新理念来充实自己,在充分理解这些理论之后,很好地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班级的教室布置当中。
总之,一个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举足轻重的,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生动、活泼、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物质文化,能带给师生心情愉悦,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耐心细致地去抓好“立体化”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贾克水,张如山,朱建平.论隐性教育功能和作用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2]张巍巍.浅谈班级文化建设[J].读与写杂志,2011,8(8):73
[3]张雯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教育与管理,2011(2):86
一、抓好班级环境布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例如:开学初,让全班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自身目标每人写出三、四个表现我们班班级精神的词语,最后选定“进取守信团结创新”八个字作为班级班风贴在班级正前方。这几个字提示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集体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同时也为班级荣誉贡献力量。在教室墙壁的空白处悬挂两幅内容为名言佳句的学生书法作品,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奖状区、健康角、红十字专区和蓓蕾苑地区,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健康角、红十字专区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和红十字人道主义精神,蓓蕾苑地区展示学生近期的作品,作为双语学校,另辟了英语角,以及教室卫生工具整齐的排放、饮水机的摆放则是属于教室功能型的区域。另外在教室的前方的角落养殖盆花和金鱼,在讲台上适时摆放鲜花既给教室增加温馨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建设的功能完全的呈现出来了。
二、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好学生选上来,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严格要求,消除学生心目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狗腿子、耳目这些历来形成的不良印象,从而提高班干部的威信,给班干部以自主权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我要求班干部定期开小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事实证明,较高的班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首先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虽然有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优秀,虽然有的学生在老师眼里看来是不循规蹈矩的,不听话的,喜欢自作主张,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等等,但是我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要体会学会是呢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我不做班妈妈或保姆,而是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从而造就出会观察、会思考、能独立面对困境、能独立生存的新一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才能。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只做参谋甚至观众。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建立学生综合评估档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
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