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56: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下的机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连软件外包;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47-03

一、大连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大连软件产业真正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并以飞快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市场、企业、人才国际化的显著特色,软件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今,大连市软件产业已经从十年前的年销售收入2亿元发展到超过300亿元,创造出68.2%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探索出一条具有大连特点的软件发展道路。2008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销售收入实现306亿元,出口额实现10.5亿美元,增幅均在40%以上,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2009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30.5%,出口实现6.68亿美元,同比增长26.3%。

(一)大连的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共轭渤海湾,素有“京津门户”之称;北面背依东北大陆,腹地辽阔,堪称“东北之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大连位于环渤海湾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区两大经济区交汇点,产业资源和市场极为丰富。同时,大连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相邻,使大连很容易成为三大基地的“办公后台”。

2.气候及环境

大连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而且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中国北方环境保护最好、绿化最优的城市,素有“北方明珠――小香港”之称。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大连先后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全球环境500佳等国家级有影响的荣誉。

3.交通条件

大连的交通体系发达完善,大连连接腹地的公路、铁路、海运系统相当健全。大连港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和航运,是欧亚“路桥”运输的理想中转港;沈大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爱大(大连至黑龙江省爱辉县)、鹤大(大连至黑龙江省鹤岗市)、庄林(庄河市至内蒙古林西县)等4条国家级公路以及各级公路联通,构成密集的铁路、公路网,沟通东北三疆及内蒙古东域;大连国际机场开通了119条航线,其中76条国内航线,国际和特别行政区航线43条。大连与15个国家、90个国内外城市通航,与36个国际和特别行政区的城市通航。大连市已成为海、陆、空联运的枢纽。

(二) 大连软件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1.产业模式

随着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大连软件产业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优势,最明显的就是大连已经成为东北亚软件外包中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连软件产业已经具备产业集聚效应,并运用这一集聚效应优势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

产业集聚和基地建设是某类或某些产业集中布局在相连的地带或某一轴线上的产业集聚现象,它既有产业的内涵,又有区域的内涵,是产业和区域的复合体。一般认为,产业集聚和基地建设最先是出现在19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铁路和运河沿线,其后在欧洲西北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了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是由若干规模较大的各种类型的高新园区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连成一片所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地带。它可能是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高新区与其周围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集合体,也可能是由若干个高科技园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往往没有具体的边界和区域界线,一般表现为较广阔和狭长的地带[1]。

目前,大连市拥有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大连开发区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区。近年来,开发区和大连高新园区高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拉动大连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星海湾畔的高教科研文化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内的大连软件园吸纳了大连几乎所有的软件企业。大连软件园先后被国家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2006年大连被国家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连软件园被授予国内首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颁发的“2009年第二届优秀产业园区”奖项、荣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颁发的“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杰出园区”奖项;2009年10月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享有绿色奥斯卡称号的“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社区国际大赛金奖”。截至2009年年底,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507家, 外资企业比例为41%,其中日资企业所占比例为25%。包括Genpact、IBM、HP、埃森哲、松下、索尼、日立、NTT、TARADATA、Oracle、NEC、Fidelity、BT、瑞穗银行等在内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38家。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7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300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使大连市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软件和服务外包最为集中的城市。2009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 400亿元,出口值 14亿美元;2009年大连软件园销售收入 202亿元,出口值8.6亿美元。

2.人力资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几乎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基础和原动力,大连的软件产业也不例外。软件产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决定了产业与人才紧密的依赖性,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集聚,是大连软件产业能够迅速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连市是全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现有全日制大学24所,包括全国知名大学如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在校学生21.8万人。有中科院化学物理研究所等中省直科研机构9所,其他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有两院院士22人,科技人员27万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29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36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多年来,这些高等学府为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各项事业建设输送了大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自身的大学城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

大连市成立了5所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和东软信息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独立软件学院;全市高等院校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已达5万人,与此同时,全市有100多家软件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近1万人次。针对软件人才实际经验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连市政府先后认定了一批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创建了国内第一所软件高级经理人学院,并专门设立了IT教师培训资金,加强IT师资培训。在人才引进和稳定环节上,自1998年起,就对软件相关专业人才落户放开限制;2004年,制定了软件高级人才奖励政策,连续4年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达1.6亿元;2005年开始,连续4年组织软件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带领企业在国内外20多个城市、60多所高校进行人才招聘,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收到良好成效。最近三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每年增长1万人以上。

二、经济危机对大连软件外包的影响与挑战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不断扩展过程中导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跨国企业为降低成本迫切需要加大外包业务转移内容。这要求离岸外包基地不仅能够完成数据录入、程序编码、后台服务等工作,还要参与技术研发、数据分析、战略咨询以及产品设计――这些被称为外包业务中最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知识流程外包”(KPO)。如果把从事ITO比做是软件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那么,做BPO就是操作整条流水线,而做KPO,则是设计、建造流水线。

由于分包的产品不同,外包企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并不相同。譬如一些以图文、设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受到的冲击会更严重一些,因为这些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大连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之称,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连市软件外包业销售收入增长25.9%,出口增长25.5%。虽然从数字来看增速很高,但这是大连历史上增长的最低水平,所以金融危机对软件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软件外包作为大连重点扶持的产业近些年来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大连现代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由于该行业对外部需求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全球金融危机给该行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大连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但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该行业已出现复苏的迹象。业内分析,金融危机下,为有效减少成本、规避风险,发达国家和企业有望将更多、更复杂、更高层次的业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交给交付能力和认证体系更完善的合作伙伴。而大连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瞄准高端技术、大项目甚至软件产业的研发中心项目,以此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在巩固国际市场的同时,更多的企业还将加大对国内市场的拓展,进而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诞生,使大连不仅成为全球交付中心,还将成为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技术中心。对于在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数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大连来说,无疑是机遇大于挑战。

三、经济危机下大连软件外包的机遇与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给大连软件产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影响,这一影响对大连软件产业既是冲击,也是机遇。随着金融海啸来临,原来未使用外包方式的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可能会转向选择外包这种形式,这样会扩大整个外包行业的规模。金融危机为我国软件出口企业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推进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也为中国软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对中国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传导的过程中,也必然引起全球分工体系以及产业和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国转移,同时,国内“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相关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都为大连软件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大连应积极把握软件产业的这一发展机遇。

支持软件业的整合和发展,提高大连软件外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经济复苏时的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大连软件外包行业中大部分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独立的系统开发能力,因此,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面临暂时的困难。但危机也为该行业提供了低成本整合的机会,地方政府应支持大连软件业的整合,加大对服务领域研发资金的财政投入,鼓励私营企业进行高科技的投资,从而提高企业独立开发能力,并因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本身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来获得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有能力承接科技含量高的外包服务,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优化软件产业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的便利程度,营造更有利于软件外包投资的大环境。

孙子提到,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大连软件产业也要在“经营策略(道)”、“经济环境(天)”、“竞争态势(地)”、“管理人员(将)”、“规章制度(法)”五个方面占据主动,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转移,承接新一轮的软件外包转移。

第2篇

一、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效应,鼓励现有企业二次创业

自20xx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抵扣固定资产的价值,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利润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限,而且可以刺激企业加大更新技术的投入,实现设备和技术升级。

1、强化“企业的成功意味着政府的成功”的发展理念, “放好水养肥鱼”。增值税转型,短期内将对地方税收收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看,其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将促使税收收入总量随之逐步增加。各级税务部门要加强企业增值税转型宣传辅导,及时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有关增值税转型方面的问题,为企业正确理解和执行政策提供支持。特别是要宣传“消费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的理念,帮助企业共渡金融危机难关,调动和保护好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

2、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新技术和设备所占的比重日渐上升。国家增值税转型,其导向是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政府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的减税政策,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档升级的步伐,把产业链从低端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金融等高端环节延伸,改变企业缺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核心技术的现状,提高产品附加值,主动赢得市场定价权和行业话语权,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3、强化企业在建项目的时效,尽早形成产能占领市场。宏观政策的调整,必将促进新一轮的投资大增长,各行业将形一批新的产能。企业在机遇面前抢先一步,就可以撑握主动。政府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在建项目投产,形成新的税基,以更大的产能确保今后增值税的持续增长。要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生命线”,制定“时间表、责任人”,狠抓项目的建设与调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二、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效应,筑巢引凤培育新产业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特别是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各地要充分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培育新产业,搭好大平台。

1、树立“积极发展”型的理财观念,着力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改变依赖减免税的传统做法,把为企业发展、经济腾飞搭建平台,作为今后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着力提高地方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发展做好准备。要坚持适度举债原则,注重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对靖安县来说,一是举全力建设好江西省唯一的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在钨产业深度开发上构建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经济新的主导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筹措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的地方配套资金,借助高速公路直通靖安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的优势,把靖安由南昌休闲、居住、疗养“后花园”提升为南昌都市经济圈的高科技特色工业的“前沿阵地”;三是大力促进洪屏电站建设和靖安电网升级改造,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能源保障。

2、树立“主动服务”型的理财观念,着力扶持支柱产业发展。认真贯彻好省委、市委把财源建设重点放在工业大项目和特色园区上的精神,继续把开源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把挖潜的重点放在资源整合上。注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税杠杆作用,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其对工业增长、财政增收的支撑作用;继续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打造靖安硬质合金工具产业基地的政策凹地效应,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使基地有能力参与产业的平衡分工,促进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综合运用财政奖励、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生产业,配套服务工业项目和特色园区建设,增强内外资源的配置能力,吸纳和汇集外来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活潜在要素,促进第三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3、树立“大财政”理财观念,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今后一个时期是“三争工作”的黄金期,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需要项目落实下去,处于重大政策出台期和财政资源再分配调整期。要抓住当前这一黄金时节,认真把上级的政策研究透,找准上级政策与县情的结合点,突出研究操作层面 的具体对策,特别是要把协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当作“三争工作” 的新重点,尽最大可能用足用活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用中央的资金培植好新的增长点,夯实地方经济发展后劲。

三、充分发挥宽松货币效应,服务企业融资扩大投资。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近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最终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国家未来还将可能出台一系列放松信贷的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等。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服务好企业融资。

1、健全银企联谊制度,加强信贷与企业项目对接。充分利用宜春市已有的政银企对话和沟通平台,继续把建立健全县级银企联谊制度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政府为主牵头组织,金融部门协助推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模式,推进银企对接向制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恳谈会、项目推介会、信贷供需对接会,加强银企沟通和彼此诚信,及时协调解决各金融机构与企业在信贷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银企关系在市场导向下更加融洽。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机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56-03

[作者简介]李扬林,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邱家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经贸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2000)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

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作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发展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例如,日本一大批中小企业正是从石油危机前的“数量经济”,到石油危机后的“质量经济”的转型中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石油危机前“大型企业的全盛时代”转变为石油危机后“中小企业的活跃时代”。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世界各国,受此影响,我国许多企业也纷纷倒闭。然而,也应看到,这次危机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促进企业发展。

(一)加大政策倾斜,抓住三大机遇

1.全球产业转型机遇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制造业部门的角度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是以中、日、韩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速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不景气,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契机。目前,尽管我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我国应强化自己的制造业中心地位。

2.产业升级机遇

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在遭遇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将陷入衰退或衰退的边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这将对我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实行的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

3.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国务院总理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启动了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一揽子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计划。中央的决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落实,一定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二)加大信贷支持,抓住健全融资体系机遇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一是应进一步改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信贷难问题。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推进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的形成。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继续把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对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应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银行业协会之间良好的长效沟通机制,共同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应通过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协调、仲裁和处理经济纠纷,制裁和惩罚市场中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取缔不正当竞争,保护合法竞争。此外,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手、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培训教育等服务工作。二是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督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用性强等优势,作为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得到大力发展,尤其是要重点扶植一些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管理健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使其在数量、规模、资金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服务效率。三是应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企业的诚信度。中小科技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条件,提高竞争能力,以诚信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应通过有效运用资金,加快资金的良性循环流动。如对于未来有很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率先占领市场,尽快使企业有资金回笼收益,增大资金收益率。应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要发展横向联合与合作,通过订立技术合同、联合协议以及相互人股参股等多种形式,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合作经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提高成果转化效益,扩大科技产业规模。

(三)加大智力支持,抓住建立纳才机制机遇

智力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人才问题,人才是“拉动经济进步之犁的骏马”(Thomas Davenport,2005)。如果说20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它的生产设备”(Peter Druek,1999),那么21世纪的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就是它的人才。

从企业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尽管大企业有吸引人才的优势,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点。其一,大企业庞大的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存在,科技人才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企业组织越大越容易僵化,因为有“树大遮荫”的想法,难以提出独创性的建议。其二,现实生活中,一味追求“规模利益”而变得过分庞大的企业,往往因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破产的情况已不断发生,如在日本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转型中,一些大的公司如兴人(1975年)、安宅产业(1977年)、大泽商会(1984年)、利卡(1984年)等相继倒闭,而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管理层级少,因此,在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时容易及时调整,所谓“船小易调头”。

从员工的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小企业可能较大企业更具吸引力。据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教育部门的调查数据显

示,近几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50%,大大改善了过去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员工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所需的人力资源。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在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自身存在“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转变思路,另辟新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深挖市场盲点,做强中小企业

所谓市场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在这里指中小企业应善于寻找市场中出现供小于求的商品。在金融危机的袭扰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在不断下滑,大部分商品都供大于求,很多企业都在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其实,只要回头留意身后就会发现仍有一批“盲点”产业,比如老年产业,特色快餐业等。“盲点孕商机”,中小企业应努力通过挖掘市场盲点,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三化”――细分化、体系化和简单化。

组分化就是中小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整个产品市场划分成不同的消费者群的过程。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巩固现有市场、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和战略,更是中小企业开发市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比如,生产服装的中小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量锐减,如果一味追求做大生产量岂不是“雪上加霜”,可以尝试在生产前就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比如,可以生产特色老年服装,这样,可以从增加的老年服装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萎缩,同时,还可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体系化就是指中小企业与时俱进地制定、实施某一战略,随后制定后继跟踪服务和不断完善战略提升政策的系统。金融危机是严峻的,战略上我们要重视,同时,更要求战略的可持续性和战术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只有因时因地制定战略,制定配套的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用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简单化指在发展中小企业时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能及而苦恼,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经济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做强中小企业。

(二)建立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

1.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中小企业制度创新。通过科学选择改制形式,严格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推进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形成企业追求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起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的中心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知识创新、科技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风险报酬机制”。并要逐步加大科技成果、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一个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倡导中小企业利用专业化营销、特许经营、虚拟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手段发展

中小企业最有效的发展战略就是实行专业化营销,即在竞争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与竞争策略等各方面实行专业化。特许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克隆”,它不仅对特许接受方有利,对特许授予方也是有利的。一方面,可以利用他人(特许接受方)的资金以及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获得迅速的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特许授予方的品牌、商誉、经营方式或管理技术优势,避免企业初创时的许多困难,规避市场风险,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生产经营的发展能力。因此,特许经营是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手段,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个性化产品优势,有利于降低促销成本、缩短营销链、节省单证费用、缩短交易时间、实现24小时的全球运作等优势营销,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虚拟组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3.要推动产业集群

通过对中小企业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也使中小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规模经济。一些产业能够借助“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取代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上下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

(三)尽快启动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适应了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创业板的启动,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经济资源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新兴行业聚集,有利于改善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一大批高成长、高科技的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可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创业板还适应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需要。创业板直接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直接融资需要,可以拓宽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使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资金进一步汇集和投入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将逐步形成,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创业板撬动的民间投资,将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此外,创业板适应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需要。中小企业解决了我国2/3的城镇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资本市场通过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提升投资信心,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创业和创新的行列,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

创业板还适应了拓宽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广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需要。创业板适应了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适应了广大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是推进我国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扩大资本市场服务范围、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N].新财经,2008-12-03.

[2]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88-02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对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时效,各国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将异常艰难。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笔者试图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职教学改革做出一些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特别选取那些对高职教育有意义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影响和机遇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一)我国出口企业及其他实体经济均受影响――改变制造业大国的现况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传统的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企业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品牌、渠道、销售团队,长期依靠海外稳定的订单生存,一旦危机爆发,没有了订单,必然导致企业停产、裁员,金融危机也就蔓延到别的行业和领域中去。研究经济规律我们发现,依靠出口拉动增长份额越重,又称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会愈深,保持增长的压力就会愈大。

这场金融危机对于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那么就能够变消极为积极,即围绕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上游运动,从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游动。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广大工业企业所需技术工人的输出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也有义务和必要顺应潮流进行调整,以应对这场危机。

(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普遍衰退――规避负面的传导效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低价的“资源”

金融危机肆虐汽车、房产建筑、零售、能源、航空运输五大行业,几大经济体陷入不同程度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09年经济衰退全面侵袭美国,经济负增长1%。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业开始大幅下滑,促使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削减对新工厂新设备的投资,日本经济增长失去了原动力。欧元区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因而陷入衰退;非洲、拉美各国亦难幸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处于衰退漩涡中的各方必然积极寻找机会,全球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反而更多。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变便宜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将变得比以往容易。

(三)国内企业订单减少、产能富余、人才需求减少――高校要迅速调整适应这种变化

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08年的数据显示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21.3%和21.5%、10月份的15.6%和19.2%,转为11月份分别下降17.9%和2.2%。此外工业企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大量企业倒闭,以玩具企业为例,2008玩具出口企业数量减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企业签约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出于成本控制和产能的考虑,企业选择停产和裁员成为必然的选择。受全球裁员风波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加入降薪裁员的行列,企业招聘意向下滑。面对企业大量被闲置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流出企业的优秀的生产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将之充分利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是从1999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伴随着教育部5部重要的文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结构相配套的专业学科体系。正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刻,金融危机悄然而至。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给校方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现有专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直以的产学结合为我们的目标,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提出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专业设置过分依赖市场,课程设置不能过分淡化知识结构的完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问题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当危机来临,高职学生首当其冲被淘汰。现实证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往往适得其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又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被我省不少高职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专业设置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升级专业和课程,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为岗位培养,在一线工作并不是学生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生还要有其他能力,要能做技术主管以及品质主管等技术管理人员。这样,即使危机来了,他们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二)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引入国际教育资源的时机成熟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全面陷入衰退,世界几大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也自然有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人才需求来看,一些掌握新技术、能说流利外文的人才倍受企业“厚爱”,虽然部分外贸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收到冲击,但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减慢,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不会收到影响。而中外联合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熟悉掌握语言,成为和国际接轨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必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企业人才设备出现富余,是吸纳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好时机

教育部历次重要文件都提到要提高教者的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我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吸纳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就是一条捷径。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能较多采用兼职教师的形式。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出现大批人才的富余,这是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业人才的大好机会。可以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

从物的角度讲,金融危机产生的富余设备为高职院校改善实训设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机器设备的闲置或淘汰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廉价处理,高职院校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向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用作实训教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另外企业定岗实习的模式不变而具体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对于有的院校来说甚至不用购买实训设备,因为大量企业停产,厂房设备闲置,我们可以将课堂和实训场地直接搬到停产的厂房,只需出较低的租金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线进行操作。对于离开工作岗位的定岗实习生,学校大可不必为他们的再次就业大伤脑筋,这些租来的生产一线就是他们再次上岗的场地。

(四)高职院校应当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企业的人员“富余”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企业不会允许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学校能够做的是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高校应当积极寻找途径开展“职业中教育”,通过培训工作展开交流,对于企业方和学校方都会有很大裨益。

此外,面对高职院校定岗实习的学生大量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比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又如适当延长在校学生的教学时间,由“2+1”的培养模式,转变为“2.5+0.5”或者“3+0”的模式。当然这也容易带来教学成本的上升和全面的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才高消费”,让高职学生有机会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最终是做空还是做多,则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育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英.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计量

一、 公允价值概要

IFRS No.13规定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时所采用的金额。而FAS No.157则规定为在计量日,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基本接近即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从中不难发现公允价值的几个特性:以交易主体所在市场为基础。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根据所在市场其他同类商品的交易价格进行确认,市场越活跃,交易量越大,样本越大,交易主体在虚拟交易中所确认的价值就越准确。脱手价格为价值基础。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未来现金流变化的预期。有效市场。是指这个市场中所发生的交易是完全按照市场参与者的意愿进行的,是他们通过理性的分析做出最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决定,不存在盲目和强制的因素。公平交易。指参与者都是独立的主题,关联方交易的双方也处于相对平等和独立的地位。

二、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所扮演的角色

2007年末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会计界,金融界和政界开始了重新一轮的对公允价值的大讨论。金融界作为受害者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使金融机构不得不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进行恐慌性的抛售,引发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并恶性循环。而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根本不具有顺周期性,出现顺周期性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于这种市场现象的不理性。在危机的市场中,市场已经不满足有效,公平和理性的特点,由于交易量的萎缩没有其他合理的价格可以依据,人们只能错把减值资产当作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只是这种现象的“替罪羊”。

三、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改

美国方面,2008年9月30日,SEC和FASB针对在不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了指导意见,允许在某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市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国际方面,2008年10月13日,IASB公布了IFRS No.39,对金融工具的分类,确认和计量做出了调整。而欧盟则在当年废除了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使用。

四、公允价值出路何在

公允价值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去体现数据的相关性,以促进信息使用者进行更有效的决策。所以,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应该成为人们声讨的对象。而我们应该把是否坚持公允价值的问题落实到如何准确获得和如何正确对待上。

就前者,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营造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良环境。当市场的确处于萎缩状态,“看不见的手”已经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节和干预。二是改进估值技术建立合理,统一,全面的估值模型。内部定价,第三方估价,预期损失模型,对于预设参数等都可以为改进估值技术提供思路。三是相关会计及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他们必须是技能上的达标者,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应用知识绝对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再者,他们必须是职业道德的遵守者。只有这样他们的披露才会被广大信息使用者接受和认可。

就后者,也有两个建议:一是用合适的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充分披露。不管是表内披露还是表外披露都要让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公允价值在公司财务状况上所发挥的作用。还可以采用公允价值的可视化披露,动态呈现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二是监管体系与会计准则的协调。一方面,金融监管切实要防止金融机构忽视高风险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在会计上建立及时反馈和警示机制。另一方面,在特殊时期,监管部分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配合宏观政策,适当降低资本充足率,以缓解危机。

五、 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严重的储蓄贷款危机以来,公允价值之间代替历史成本成为了计量的主流。而21世纪初的这场金融危机,又把公允价值推上了风口浪尖,一度面临是否应该被废止的考验。但事实和理性分析证明,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仍存在于实体经济,公允价值只是风险积累的表现,也是识别危机,打破泡沫的信号和警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必将是大势所趋,而且会计师们将孜孜以求的在追寻公允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仲兵.《公允价值解析与应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忠,徐琛.《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的反思与变革》[J], 《财会通讯》2012

[3]钟扬廉.《开辟公允价值论战的第二战场——基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辩证思考》[J]《西南金融》,2012

第7篇

关键词:金融交易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托宾税

JEL分类号:H2,K3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027-06

金融交易税(The Financial Transactlon Tax,简称FTT)是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金融交易行为征收的一种行为税。它不针对特定金融机构,只是对包括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及外汇等特定金融产品的交易行为征收。金融交易税的初衷是利用税收增加金融交易成本来遏制投机交易,控制市场波动从而达到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巨额救助和各界对金融业的批评使金融交易税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引发了大量的争论,并且从单纯的学术讨论发展到包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国际组织参与的政策争论。这些争论围绕金融交易税的理论基础、制度安排及收入分配与应用展开,并结合危机后的金融治理和危机防范对金融交易税提出了新的应用。

实践中金融交易税可以分为货币交易税与证券交易税,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就是证券交易税的一种,并在实践中逐渐演变为对股市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对金融部门减税,我国也大幅调低印花税税率并改双边征收为单边征收以刺激股市。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考虑到税收所致的资本外流与交易转移,进一步降低金融部门的税收负担。同时.金融产品的增加也要求调整印花税的税制设计以限制避税行为。

一、金融交易税的内涵与界定

对金融交易征税以抑制投机交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金融交易税通过增加股票投机的成本可以控制无信息的金融交易者过度投机行为所增加的波动性,并将投资引向生产部门。但是,他的提议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72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JamesTobin)提出以“货币交易税”(Currency TransactionTax,也称为Tobin Tax,即托宾税)来抑制币值波动,减轻投机交易对汇率的影响。托宾税的课税对象为外汇交易,是金融交易税的一种,也是对凯恩斯提议的具体化。

(一)金融交易税与托宾税

金融交易税的主要目的是从投机交易的泡沫中拯救企业,凯恩斯和托宾认为对特定的金融交易征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行为.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托宾看来,货币兑换中的波动来自国际金融市场。一国政府没有能力在不牺牲国家经济政策中的就业目标、产出和通胀目标的同时调整外汇资金的大量流动。他为此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走向共同货币,实行共同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及经济一体化,但他也认识到这在政治上很难实行;二是实现国家与地区间更大的金融货币分割,允许各国央行和政府有更大的自,政策制定服务于本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和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对货币兑换行为征税。托宾认为最好是实施一个针对货币兑换行为的国际统一税。由各国政府分别行使管辖权,税收收入可存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这一税种可以适用于以其他货币计价的所有金融工具相关的交易(包括纸币、硬币和权益证券,即通常所说的金融交易税)。当然,他也指出这一税种并不是要增加贸易壁垒。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于银行税等其他针对金融部门的税收,对金融交易征税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税收征管,控制避税行为。

(二)证券交易税与货币交易税

对金融交易税的划分主要基于其税基涉及的不同金融产品.在现实操作和理论发展中衍生出了多种形式,可以分为证券交易税与货币交易税两大类。

证券交易税(Secufifies Transaction Tax)涉及对包括权益、债券及其衍生品在内的证券交易行为所征收的交易税。可以包括初始发行也可以仅限于二级市场交易。尽管证券交易税可以对每次交易征收固定费用,但实践中通常按证券的市场价值从价征收。实践中最常见的证券交易税是对股票交易征收的印花税。

对权益证券的交易税可以拓展到包括权益类金融衍生工具,如权益类期权和期货。可按照交割价对期货征税,期权如果行权,可以按照溢价(primium)或履约价格征税。

货币交易税(Currency Transaction Tax)即通常所说的托宾税,是对外汇及其衍生品(包括外汇期货、期权及互换)交易征收的金融交易税,通常用于对外汇汇率的控制和管理。Spahn(1995)指出托宾税给控制金融市场波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路径,他对托宾税进行改进,提出了Spahn税的设想。由于实践中很难区分正常的流动易与投机者的噪声交易,过高的税率将严重影响金融交易并导致国际流动问题,尤其在对衍生工具征税时这一问题更严重。较低的税率可以降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但在汇率变化超过税收边际时无法限制或减少投机行为。针对这一问题,Spahn税构造了一个两层税率结构的低税率金融交易税,加上一个汇率附加费,后者在正常的金融活动中处于休眠状态,只在投机攻击时激活。在Spahn税下,世界金融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盯住一个适当的汇率区间来识别异常交易,汇率在这一区间自由变动时没有交易税,只有在允许范围以外的影响汇率的交易才会纳税,并由此自动引导市场参与者的稳定行为。

(三)金融交易税、银行税及金融活动税

金融交易税对特定金融交易行为征收。但未必与金融部门直接联系。如证券交易印花税,仅对证券购买和销售的交易双方或其中一方征收,并不与类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直接联系。银行税对符合税制规定的纳税人身份的金融机构征收,不考虑金融交易的金额,通常按照金融机构的利润指标确定纳税额。金融活动税(Financial Activities Tax,简称FAT)实际上是银行税的拓展,将征税范围从银行扩大到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4月的G20财长及央行会议上提出的报告,金融活动税旨在部分抵消金融机构过度膨胀的风险,可以采用类似增值税的设计,与风险挂钩的税率,对净利润征税(陈璐,2011)。

因此,可以看到,金融交易税与银行税及金融活

动税的差异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交易税的目的是通过增加交易成本挤出投机者以减少投机交易。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银行税没有特定目标,金融活动税则着眼于通过对金融部门征税补偿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救助支出或者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风险准备:二是金融交易税的纳税人是交易的参与者,未必是金融机构,银行税的纳税人通常是传统的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税的纳税人比银行税更广,包括更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三是金融交易税通常按照交易额征税,类似传统的营业税,而银行税及金融活动税通常对金融机构的利润或净利润征税;四是从实践来看,金融交易税已经在部分国家有成功的范例,银行税在部分国家也有实行,但针对金融部门的金融活动税较为少见。

对金融税制体系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二、金融交易税的主要争论: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目前各界对金融交易税的争论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交易税的理论基础;二是制度设计问题。包括税收征管安排及对税收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一)金融交易税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凯恩斯和托宾推动金融交易税的初衷都是抑制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及维护汇率的稳定。这包括两个理论假设:(1)投机行为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2)金融交易税能够减轻交易的波动,提高汇率的可预测性。

对投机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并没有达成一致,有观点认为投机有助于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过程,能够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确保资源的正确定价。托宾则认为投机交易增加了外汇市场的波动.通过税收促使投机者离场可以降低汇率波动,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一个更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金融交易税的原理与托宾税一样,即通过提高交易成本来减少投机交易,从而稳定金融市场。那么,在讨论金融交易税的正当性时,焦点就是金融交易税是否能减少金融市场波动,并维持汇率稳定。研究显示,金融交易税可以通过排挤出投机者或减少个人噪声交易者来减少波动,如Wei and Kim(1999)及Wester.hoff and Dieei(20061发展的行为金融模型都认为金融交易税至少在外汇市场上可以降低波动。但Lanneand Vesala(2010)认为交易税对有信息的市场参与者的惩罚不成比例地多于无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可能放大而不是减轻外汇市场的波动。

金融交易税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成本的增加,现有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税或政府控制的最低经纪人佣金)与市场波动降低有统计显著的因果联系。事实上,金融交易税研究中股市回报波动性的增加通常与市场流动性(交易量)和应税收入的降低联系(Umlauf,1993)。但是,所有对交易成本、交易量与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中关于金融交易税对市场波动影响的研究仅针对短期的统计波动,这些研究结果无法回答金融交易税在中长期内是否减轻资产定价偏差的问题(Schulmeister,et a1.,2008)。而且,这些关于金融交易税波动影响的经验研究普遍缺乏对基本的与过度的波动的定义,这可能导致矛盾的和不恰当的结果(Schulmeister,et a1.,2008)。

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交易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首先,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对金融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救助,这些支出来自政府税收,引起了公众对金融部门和政府的不满,有机构认为可以通过金融交易税的形式收回这些支出。其次,以国际货币基金为首的国际组织在金融危机后提出可以通过对金融部门征税来为未来的金融危机提供风险准备,同时也可以限制金融部门的过度贪婪行为,金融交易税就是选择之一。

以税收的形式收回政府对金融部门的救助或者为未来提供风险准备都是基于金融部门是金融交易税的税收负担者这一前提。从形式上看,金融交易税对金融产品的交易行为征收,交易双方可以是金融部门也可能是个人或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组织,金融部门虽然是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但未必真正负担金融交易税。同时,由于金融交易税对参与交易的各方征税,并不能反映出金融风险的来源,而且也没有区分纳税方是否得到政府救助,对各方同等待遇无法反映出不同部门在金融危机中的责任,也就很难得到广泛支持。因此,虽然金融危机后金融交易税成为一个防范未来危机的可能的政策选择,但目前还停留在争论中,部分国家的应用也不是出于防范金融危机的考虑。

(二)金融交易税的制度安排

金融交易税的制度安排涉及该税的可行性,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征税主体的选择,二是税制设计问题,包括对避税行为的防范。

由于金融交易税所涉及的金融部门国际化程度很高,资本流动性很强,而税收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研究者普遍认为金融交易税最好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征,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利用地理位置转移进行的避税行为,减弱税收对各国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各国也开始考虑全球金融交易税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税收征管能力也各不相同,全球金融交易税的引入在实践上缺乏可行性。由于征税权是一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很难让各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而且,由于单个国家开征金融交易税可能影响本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税收所致的交易成本增加可能降低投资收益并导致资本流出,甚至使得交易向国外转移,这也使得一些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持观望态度,并不急于开征或者大范围应用金融交易税。

对金融交易征税的税制设计问题主要是征税范围和税率的选择,以及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避税行为的控制。这需要在抑制投机行为的同时提供征税效率并尽量减少税收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托宾税最初只打算对外汇交易征收以减轻外汇交易市场的汇率波动,由于货币衍生工具和货币交易基金的出现,不再有引入纯货币交易税的可能。因为这些金融工具几乎能完全替代,如果对其中一类免税将从应税替代品中吸引大量交易。托宾税最初设想的仅针对外汇交易的金融交易税是不可取的,一般金融交易税比特殊金融交易税更具吸引力,因为这可以减少避税,显著增加税基,而且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实施上可能更容易。因此,对金融交易税税基的选择需要结合控制避税的需要来综合考虑,在尽量减少避税选择的同时减弱税收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2001年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托宾本人建议的托宾税税率为0.5%。但他没有给出更明确的解释。相关研究中也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选择范围,研究者均认为应当尽量减小税收增加的交易成本。各国的金融交易税实践中。税率分布在0.00l%到O.5%的区间内(Matheson,2011)。

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有助于限制投机者将交易转移到离岸避税天堂,从实践来看,大型金融机构为了避免一个金额并不算很大的税收搬到境外的代价是非常昂贵而且可能性极小的。而且,从全球来看,走向

集中的交易系统意味着隐藏交易变得更加困难。转移到像开曼群岛这样的税收天堂可能被处以双倍或更多的罚款,对企业来说未必合算。此外,在征管规定中要求无论交易在何处发生都对参与国的公民征税也可以限制避税行为。

(三)金融交易税收人的分配与使用

单个国家分别开征金融交易税就不存在税收在不同国家间的分配问题,税收的使用也由各国自行决定。如果是全球统一税,在各国政府分别行使管辖权的同时需要明确税收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尤其在涉及跨境交易时,国家间的收入划分将是一个难题。而且。还需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来解决税收分配中可能的争端。

如果全球统一的金融交易税收入由国际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则需要明确税收的用途。在2009年11月G20财长峰会上,英国首相Gordon Brown和法国总统Nicolas Sarkozy建议托宾税(金融交易税)收入可以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但后来英国官员指出金融交易税的要点是为全球纳税人提供对未来金融危机的保险。因此,目前看来,对全球统一金融交易税收入的分配和使用并没有达成共识。

三、金融交易税的国际实践

虽然金融交易税仍在争议中,但实践中有很多国家对包括股票交易在内的特定金融交易征收金融交易税。

货币交易税(Currency Transaction Tax),即通常所说的托宾税,虽然由托宾最早提出,但在G20国家中,仅巴西和土耳其开征了货币交易税,而且土耳其在2008年取消了税率为0.1%的货币交易税,巴西的货币交易税税率为0.38%,出口可以免税。

1694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征的印花税是最早的证券交易税。最常见的证券交易税是对二级市场股票购买或销售行为征收的股票交易税,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南非、韩国和英国等国家曾经或者正在实施这种类型的金融交易税。它可以仅限于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股票交易,也可以包含场外交易;可以仅限于公司股票也可以包含非公司制企业的股权交易。多数国家选择以股权交易的市场价值为税基。税率在O.1%到0.5%之间。

一些G20国家选择对上市股票征收非税费用。如美国证监会对股市交易征收0.17个基点的费用用于提供其监管基金,土耳其对交易所初始上市的股票征收0.1%的费用,此后征收0.025%的年度维持费用。

在过去几十年中股票交易税经历了逐步降低直至取消的趋势。如美国早在1966年就取消了股票交易税;德国在1991年,日本在1999年先后取消了股票交易税:澳大利亚在2001年取消了对股票交易的联邦印花税;意大利在2000年大幅降低了对资本和交易的税收。

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一趋势更明显.如巴西在2008年调低了股票和债权的金融交易税税率,法国在2009年取消了对股票交易征收的交易税。而且,中国政府也在2008年调低了对股票交易征收的印花税.并将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这一趋势的关键是在给定日益增加的跨境资本流动下对日益增加的企业资本成本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和竞争力的关注。

多数国家对初始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进行了区分,对股票交易征税通常不包括初始发行,如英国、中国大陆地区等。但在G20国家中,韩国、俄罗斯、土耳其都对初始发行征收类似税种,而欧盟、希腊、西班牙、塞浦路斯、奥地利、波兰及葡萄牙选择的是一定的资本费用。

证券交易税也可以用于债务融资,如贷款、债券及公司债券的发行或交易。如巴西、意大利、俄罗斯、瑞士和土耳其等国就对债务融资征税。与股票交易税不同,债券交易税多在初始发行环节,对债务融资的本金或新发债券的面值征收。税率一般在1%左右。

证券交易税还可以拓展到包括其他金融产品。如期权和期货。可按照交割价对期货征税,而期权如果行权,可以按照溢价(primium)或履约价格(strikeprice)征税。印度、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均对期权和期货征税。如英国对行权的期权按履约价格的0.5%征税,印度和台湾的税率则更低。印度和英国均按交割价格对期货交易征税,税率与期权交易类似。台湾则将期货交易分为利率期货及股指与其他期货两类,股指及其他期货交易的税率与期权交易类似,而利率期货的税率低至0.00025%。

四、中国的金融交易税及金融税制完善

除与其他行业相同的企业所得税及附加税等税种外,与我国金融部门密切联系的还有营业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实质上相当于金融行为税,对特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活动的营业额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是金融交易税的一种,目前仅对权益证券中的股票交易征收。

(一)中国金融交易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践

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始于1990年的深圳,次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开始征收印花税。为了加强对股票交易的税收调节,税率经历了多次调整,目前税率为0.3%,并在2008年9月改为仅对股票出让方单边征收。对投资者买卖证券投资基金单位一直免征印花税(刘佐,2007)。

从实践效果看,印花税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股票市场的调控目标。除1997年5月的印花税调整外,其他历次印花税调整均在短期内达到了抑制股市交易或者刺激股市的目标。从股指后续表现来看,印花税在抑制股市过热,降低市场风险上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从降低印花税刺激股市的经济后果来看,税收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还较为有限。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降低印花税只能刺激股市短暂反弹,很难抗拒宏观环境对市场大势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金融税制完善

金融危机后,各国在税收政策上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广泛的减税来刺激经济,以政府财政支持经济复苏;二是从税制设计上寻求对金融危机中面向金融机构的救助支出的补偿或利用特定的税收为未来金融危机提供风险准备基金,金融交易税就是选择之一。

对金融部门的减税主要体现为对金融活动相关税制的调整。从各国金融税制安排来看,金融业务一般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通常区分核心金融业务、附属金融业务与出口金融业务,按照业务类别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多数国家都选择对核心金融业务免税,对附属金融业务征收增值税,对出口金融业务实行零税率。其中核心金融业务包括货币买卖、银行账户操作、信用证及保证函、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财务担保、担保赔偿、金融票据及股票交易、期货、期权、互换交易、包销金融票据、外汇交易、对境外单位和个人提供的金融保险服务等,附属金融业务包括融资租赁、追讨欠款、保管服务、财务顾问、保险赔偿评估及谈判、信托服务、会计及法律顾问服务等(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小组,2004)。而我国对金融行业征税主要区分银行保险业与证券行业来缴纳营业税,没有区分金融服务类型一律实行5%的比例税率。由于营业税对营业额征收,没有增值税进项抵扣的规定,使得我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营业税)税负高于国际水平(闫先东,2009),这可能对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而银行业与证券业问的税负差异(邓子基和习甜,2011)也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扩大增值税范围,降低金融部门税收负担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而且目前对金融业征税的国家中多数选择增值税,对金融业适用增值税有利于国家间的税收协调,这也应该是我国下一步金融税改的方向之一。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金融;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08-02

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灵魂,在经济市场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贸易金融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简单、狭隘的融资与贸易结算发展为包括贸易信贷、结算、担保及风险、财务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贯穿于贸易链的始终。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及贸易遭受长时间、大范围的影响及打击。全球金融危机,造成贸易金融的委靡现象,使贸易金融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重创。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命脉使得全球金融贸易举步维艰,全球金融贸易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贸易金融在贸易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贸易金融萎缩的情况下,贸易链中的多个环节及相关产业都受到一定消极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实现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的经济正增长及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寻求创新发展的方式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探索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势在必行。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金融要想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才能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完善与发展。

1. 1 银行放贷效率低下,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很多银行在放贷之前会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如果授信融资业务没有被列入低风险的范畴内,则无论风险指数的高低以及借贷金额的大小,审批程序与审批模式都极其复杂,审批环节多,最终导致业务办理拖沓、放贷效率低下、不具有时效性。这些都是制约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的消极因素。

1. 2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金融活动中,商业银行融资方式与融资产品大体相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多以货押业务这种低风险的手段进行贸易融资活动,而国际贸易融资则通过打包放款以及减免保证金和进出口押汇这种简单的形式,对进出口企业量身打造适合其经济发展结构的贸易融资方式,但却不能满足国际化进出口企业的需求。

离岸业务是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起着积极的影响及作用。但由于我国很多银行不具备离岸业务的牌照,而使得很多跨国公司无法获得国内银行的服务而转投外资银行,使得国内银行不仅比外资银行少了该部分优势,更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与缺失优势的同质化,使得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1. 3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中的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各个环节服务的不足,是由于国际与国内贸易融资的相对孤立性造成的。传统的贸易融资在某一企业某项交易的单项业务环节中停留,使得进、出口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国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很多银行不能为兼具进出口业务的客户提供服务,因银行无法将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调整,再加上银行很难推出通过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造成银行在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贸易链中方案缺失,从而制约了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

同时,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银行应对兼具出口业务及国内采购业务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服务,但目前很少有银行能够为此种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而是只有少数银行可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中针对客户提供全面贸易融资服务,对在国内进行销售且具有进口业务的企业推行国内贸易融资与进口贸易融资相结合、优化的模式,以此服务以兼具进出口贸易与国内销售业务的企业。因此,积极发展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并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及综合服务,如贸易金融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便利以及贸易金融风险保障和企业财务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但在目前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很多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金融方案的整体规划不够重视,而过分关注整体金融方案的其中一个单笔业务。这种做法使得商业银行习惯性地将融资企业的贸易链进行分解,最终导致业务无法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渗透和布局。

1. 4 对贸易金融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最常见的贸易融资活动属于狭义的贸易金融范畴,这是先进且流行的贸易金融理念。而包含了贸易融资业务结算、贸易融资财务管理以及贸易融资风险担保和信用管理的贸易金融活动才是广义上的贸易金融活动。但由于先进且流行的多为狭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因此,广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其发展主体在整个贸易金融活动中的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后金融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使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要加强贸易金融过程中物流业、商业银行业以及信用、担保业的多方参与,通过内外联动的模式,全面实施转让融资资产以及参与贸易融资风险等综合服务业务。贸易金融要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必须对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金融及金融相关产业应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机遇并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经济的正增长。因此,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手段应从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贸易服务创新、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以及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创新等入手,不断完善和发展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手段及措施,最终使得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稳步发展及金融、经济的快速增长。

2.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产品

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要建立在银行控制物流及资金流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关联方进行信誉及责任捆绑,银行授信要建立在对授信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之上。贸易金融相关产业可以根据贸易金融以信用为基准达成贸易金融活动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创新。为避免相关产业之间竞争的同质化,银行应对融资企业进行量身定做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2.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技术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申请贸易金融服务看重的不是业务的资费标准,而是银行的放贷效率。有些银行将业务操作过程自动化和网络化,通过先进、积极的信息科技方法操作贸易金融业务过程,取代陈旧的手工操作工作。同时,根据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及性质,为贸易金融活动中的相关环节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以确保贸易金融服务对更多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最终使贸易金融服务朝着标准、规范的方向发展。

2. 3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

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是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贸易金融的重要措施。为了使更多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应实现贸易融资业务以及涵盖各个层次的交互型销售方案同时发展。此种形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使被服务企业得到来自多层次的服务与便利。同时,将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引入到金融贸易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风险。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机构在贸易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贸易金融活动中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日渐加深。

2. 4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

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较为成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外国的金融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不难看出,金融体制与金融产品及产品创新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若想在贸易金融的创新过程中独占鳌头,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加强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国际贸易融资行业中,对信用证业务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加强合作。贸易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在总利润贡献度中所占比例没有国外银行比例高。因此,通过对外资银行的优势加以借鉴及利用,实施联合营销策略,使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内外贸易融资项目时的业务范围得到拓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降低投资风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 结 论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保证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促进经济及全球贸易金融的发展,同时积极扭转经济增长局面以求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小,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找出创新发展的方式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黄海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J]. 新金融,2006(11).

[2]肖铜. 贸易金融是经济复苏的助推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

[3]董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分析[J].北方经济,2010(14).

[4]王毕强. 郑猛. 拯救中小企业[N].财经,2011(25).

[5]罗武. 金融危机后贸易融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2(4).

[6]于中琴,陶凌云.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7]付文平.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商贸易融资方式的选择[J].北方经贸,2010(12).

[8]刘连舸. 后危机时代贸易融资发展图景[J]. 银行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