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0:0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而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护理风险相对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护理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着人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自身健康愈加关注,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对于护理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院针对老年患者护理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非常必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1日~2012年11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400例(男232例,女16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65~84岁,平均(70.88±8.05)岁。选取该院2013年3月1日~2013年11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400例(男231例,女169例)作为管理组,年龄65~85岁,平均(71.34±8.30)岁。纳入标准:年龄在65岁及以上者;需接受住院治疗、护理者,非疗养性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科室分布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进行基本的病情判断、健康状况评估,依主症执行护理路径,结合医师建议、患者状况,增加专科护理,补充注意事项,给予基本的治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当患者有家属陪同时,注重对家属的宣教,指导后者辅助完成生活、饮食、心理护理[2]。护理管理遵照执行常规的医院风险管理,并不给予老年患者专项管理。
1.2.2管理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制定老年患者护理风险专项管理,制定老年患者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并遵照执行。①差错防范:老年病患者众多、病情各有特点,且广泛分布于各科室之中,其护理工作繁重、路径繁复,护理中易因主客观原因出现差错,例如患者合并症众多,治疗主症时可能使用相关合并禁忌药物;主要措施有:严肃职业态度,杜绝马虎大意;建立健全责任制,执行严格的追责制;促进建立差错提醒制度、患者信息制度,减少医源性的差错。②意外事件防范: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涉及意识、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损害病症较多,发病后多伴有认知功能损害、活动能力受限,又因老年人受年龄、阅历影响,接受、学习能力较差,易发生坠床、摔倒、误吸、走失等意外事件,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应对措施:完善、维护、整顿防护设备,如床头防护带、地板防滑垫、扶手、身份标牌、病房监控等,将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此外,加强巡视、监控,促进家属配合,执行全程监控;重点监控,如认知功能严重受损,但有活动能力易走失者,应加强监管,尽量避免外出,对于吞咽能力较差者,避免摄入过硬、油腻食物,等。③护患纠纷:老年患者病情多较重,危殆患者众多,患者家属心理波动较大,难以控制情绪,易产生纠纷;此外,老年患者步入老年期多固执,部分患者处于对病情的担忧可能伴有抑郁症状、脾气暴躁,应加强心理护理,选派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护理人员。④并发症预防:老年人抵抗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弱,又因病情多危重、多合并基础疾病,引发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应对措施:据症护理,对于脑卒中等可致泌尿系统失常等老年患者加强泌尿道护理,留置导尿管,严格操作,等,对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提高皮肤护理标准,及时更换床单、衣物,加强康复性护理,可进行适当的床上运动,促进血流畅通,定时翻身等。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基护次数,护理差错、意外事件、护患纠纷、并发症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护理效用对比 管理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管理组基护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2 安全事故、患者结局、医患纠纷情况 管理组护理差错、意外事件、护患纠纷、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基本管理内容之一,在目前医患关系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其目标逐渐趋于减少护理差错,强调护理人员工作规范,减少护理风险发生后医护人员责任[3]。针对老年患者护理,因后者多有家属陪护,医院对于此类患者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工作并不重视,这种现象在地方医院普遍存在;但有研究表明,护患严重纠纷主要由不良的治疗结局导致的。本次研究中,某院自开展老年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的改善患者结局,降低死亡率,从而抑制了严重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贞.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68-269.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措施
为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措施, 预防及减少低血糖症状发生, 对中原油田第五社区管理中心医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7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7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24例, 女13例, 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73岁, 平均年龄(60.4±3.6)岁;病程最短为2年, 最长为18年, 平均(10.3±2.8)年;并发症:7例患者合并冠心病, 8例患者合并肾病, 15例患者合并高血压, 7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发病时患者血糖最低为1.6 mmol/L,最高为3.0 mmol/L,平均2.2 mmol/L。
1. 2 临床表现 本组37例患者中2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心悸、强烈饿感、出汗、四肢颤抖等症状;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 常规监测血糖显示患者血糖低于2.8 mmol/L;4例患者伴有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1例患者伴有胡言乱语、癫痫样抽搐症状。
2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均明显好转, 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3. 1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诱因
3. 1. 1 药物因素 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物, 若患者服药时间或服药剂量不正确都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现象发生。据调查, 皮下注射胰岛素后发生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占据了全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10%~25%[1]。
3. 1. 2 饮食因素 饮食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一项措施, 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及病情较轻的患者均可通过合理饮食进行控制。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等现象, 患者进食的主食量较少, 从而引起低血糖。
3. 1. 3 运动因素 适量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然而过量的运动也会使得患者血糖降低, 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2]。
3.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3. 2. 1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 护理人员交接班时必须要认真对患者的饮食、降糖药物使用、运动、心理状态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 并且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神志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饥饿、头晕嗜睡、脸色苍白、出冷汗、浑身无力等现象发生。由于老年患者反应性低, 在发生低血糖时往往不能及时被患者察觉, 尤其是夜间, 患者极易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 从而出现昏迷现象。因而夜班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病房巡视的重视, 且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应给予其更多的重视, 从而确保可在第一时间发现无症状低血糖症状, 避免低血糖昏迷现象发生, 从而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3. 2. 2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缺乏多糖尿病知识的认识, 在确诊为糖尿病后往往会对诊断结果进行怀疑, 也有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且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 比如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身体的影响、注意事项等等, 从而逐渐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3. 2. 3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健康、合理的饮食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体质量, 而且还有助于控制患者高血糖、预防低血糖, 并且对患者的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应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从而有效的缓解胰岛素B细胞负担, 恢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从而逐渐增强患者的依从性[3]。
3. 2. 4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对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及控制血糖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 比如慢跑、散步等;同时还有告知患者运动前应适当补充食物, 不可空腹运动, 从而避免低血糖现象发生;对于喜欢清晨空腹运动的患者则应在运动前几天连续对其血糖进行监测, 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则应适当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 从而防止低血糖现象发生;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运动期间应随身携带糖果, 一旦有出冷汗、颤抖、饥饿感、心慌等现象发生则应立即食用糖果, 从而防止意外现象发生。
3. 2. 5 监测血糖 降糖药对调整患者饮食、药物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指导患者掌握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式, 并且还要使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从而使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嘱咐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 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避免由于延误治疗时机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 2. 6 应急处理 对于多数无症状或轻度、中度低血糖症状患者, 给予其糖果、葡萄糖、饼干、果汁等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在应及时给予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治疗, 待患者清醒后应嘱咐其进食;若患者未清醒或清醒后再次昏迷则重复注射葡萄糖, 直到患者药物低血糖症状消失。对于持续性低血糖患者则可给予其皮下注射1 mg胰高血糖素治疗。
综上所述, 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针对性的预防及与护理可有效的预防及减少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阳溪.糖尿病低血糖致精神症状发作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10):88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达,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医疗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运用现有的医疗护理手段,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现将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保健措施分析整理如下:
1 常见健康问题
1.1 退休不适综合征 老年人由于退休所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等发生了改变,其活动空间和作息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加上身体功能的衰退,尤其是听力和视力的减退,使他们无法与年轻人正常沟通与对话,这种巨大的落差常会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如空虚感,无用感,孤独感、被抛弃感等;导至部分老年人出现抑郁、自杀倾向。
1.2 多种慢性病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污染,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盐、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使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小脑退化综合症、帕金森综合症、慢性支气管炎等,这大大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 空巢效应 由于子女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再与父母同住,又因为工作或学业繁忙,无法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基于对儿女们的依恋和不舍,以及对儿女们在外的担忧,常常使老人整日处于期盼、挂念、担心的负面情绪当中,这样极其不利于老年人健康。
1.4 角色缺如 部分老年人,身体机能上虽已逐渐衰老,生理上已是老年期,但在心理上拒绝进入老年期,与年轻人较真,认为自己还是和年轻时一样,有用不完的力气和精力,因此,经常过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常会累的腰酸背痛,却不服气;有了病,也不愿意就医,认为还和年轻时一样,挺一下就过去了,这样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有可能小病变成大病。
1.5 死亡恐惧综合征 由于配偶或周围的同龄人相继离世,使得部分老年人整日处于死亡的过度恐惧当中,再加上身边无人陪伴,缺乏倾诉对象,更加重了他们的孤独和恐惧感,导至他们身体有一点不适,就认为自己要离开人世了,这种情绪也不利于健康。
2 护理保健措施
2.1 指导老年人自我保健 ①提高预防自理缺陷的意识: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我照顾与帮助他人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在生活上克服和预防自理缺陷。②培养自我观察与判断能力: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通过看、听、闻、摸的方法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或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主动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2.2 创造良好居家环境 指导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居室要光照充足,每日定时2-3次通风,通风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室温适宜,夏季保持在26-28℃,冬季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左右;同时,保持地面平坦,防滑。
2.3 合理膳食 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是:①食物应粗细搭配,利于消化。②经常参加适当体力活动,以保持能量的平衡。另一方面,要防止老年人脱水,因为老年人渴觉不敏感,当感到口渴时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因此,建议并督促老年人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ml。
2.4 良好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能增强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因此,对于睡眠质量下降的老年人,应给与积极干预,措施如下:①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劳逸结合。③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卧室光线柔和,睡前可听一些令人放松的轻音乐等。
方法: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将其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结果:住院老年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因素等。
结论: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预防措施不能单一化,应采取科学方法给予综合性的干预与防范,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倒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75-01
目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其住院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由于老年患者因其疾病因素的影响,加之行动迟缓,感觉迟钝,环境的改变,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跌倒的情况。有资料报道显示[1],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达到30%,已经成为护理安全的重要隐患。本文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将其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院跌倒老年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年龄为71.4±3.5岁。疾病类型分为:糖尿病9例;高血压8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冠心病4例;脑血管疾病3例;骨质疏松症3例。排除标准:患者有语言障碍或智能障碍。
2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因素
①生理因素:第一,老年患者由于听觉、视觉功能的减退,不易听到或看到跌倒的有关警告信号。第二,机体在老化过程中,肌肉的强度与张力明显的减弱,运动范围在缩小,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致使老年患者肢体的协调能力不断下降,行动不灵活,从而使平衡的控制能力降低[2]。第三,老年患者因其神经传导功能减慢,使中枢反应的时间增长,不能够及时规避危险,从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3]。从本组病例中看出,女性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同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的水平下降,致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与代偿性的骨质增生有较大的关系。②疾病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会出现体力下降、头晕等症状,易发生意外跌倒情况;脑血管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肌张力;反应的时间;协同运动的能力等,易造成跌倒。③药物的因素:麻醉镇痛药、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等在临床上已经被公认为致跌倒的危险药品[4],此类药物患者服用后,可出现头晕眼花现象,造成跌倒。另外利尿药物,患者服用后,夜尿增多,若患者长期服用,会导致低血钾或高血钾症,造成患者跌倒;抗高血压药物会引发降压不良的综合征;降糖药物会引发低血糖症,均会造成患者跌倒。④环境因素:老年患者或使用助行器的患者,会因对医院环境与地面的设施不熟悉,比如:地面不平、有障碍物、潮湿、破损、地毯松动、楼梯不规则、光线不足等,均会造成患者跌倒。⑤管理因素:第一,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发现跌倒的危险因素。第二,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对跌倒风险安全防范的意识较淡薄。
3防范对策
①加强健康指导:首先护理人员应对有跌倒风险老年患者给予评估,向其讲解如何预防跌倒及跌倒后如何处理等。指导患者在卧床休息时,要将病床两侧的栏杆拉起,在清醒半分钟以后再起床,起床半分钟后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后再行走等。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患者行走时要穿防滑、合脚的鞋子;穿脱衣裤时要坐着进行;衣裤不可过长;对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的患者留人陪护。②心理干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生病,易产生悲观、绝望的不良心理,尤其在跌倒以后,更会增加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老年患者分析发生跌倒的原因,另外也要有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渡过精神上难关。③用药与生活指导:入院前部分老年患者会服用较多种类药物,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了解其病情与用药史,给予用药和安全评估与指导,并协助医生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计划,尽量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服用降糖药与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其上床服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补充钙剂的同时,要指导其多晒太阳、食用排骨汤以及适量的运动等[5]。④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定期检查轮椅及照明设施,使其能够良好运行。确保地面清洁干燥,应用防滑地板,卫生间与走廊安装扶手,门槛位置注明红色的标识。过道内不可堆放杂物。⑤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管理:对护理人员采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方式,提高其防范的意识,使其在护理工作中,能够对跌倒因素给予准确性的判断,并且将跌倒知识宣教落实到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跌倒有关注意事项整理成册,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4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是由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在护理中应从多渠道、多方面给予预防。老年患者因其器官功能的衰退,及疾病影响,加之环境的改变,易发生意外的跌倒情况。跌倒护理重在早期预防,在护理中要正确评估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给予干预,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措施不能单一化,应采取科学方法给予综合性的干预与防范,从而降低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机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老年患者的寿命。
参考文献
[1]张艳平.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高危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5):55
[2]翟秀玲.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36):13―14
[3]毛沫波.血液科患者跌倒原因及防范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2(12):1147―1148
【关键词】抑郁症;护理措施;思维、行为正常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71-02
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宣教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老人抑郁症护理过程别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精神、心理、身体三者统一起来,强调回归自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必须要有耐心、忍性和献身护理精神。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存压力的提高,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社会关爱不够等诸多因素,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仍呈上升趋势。重视老人生活极为重要。现将我院2012年对140例抑郁症老年患者的不同护理措施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140例老年患者,男60例,女80例,平均年龄60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30例。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40例,初中80例,中专10例。根据病情,重患者均口服抗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缓释片、艾司西酞普兰、舒必利等药物。
1.2 基本护理
1.2.1 生活饮食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亲属应24小时都应该在陪护。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生活规律。并注意一定的户外活动,劳逸结合。在饮食方面,合理饮食,饮食规律,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共给,让患者吃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多饮水,禁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事物的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1.2.2 在治疗期间坚持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发药后必须做到看服到口,有耐心,严格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告知医生,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终止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这类患者往往有自杀企图,切不可疏忽大意。事故多半发生在一刹那,妥善保管药物,防治药物剂量过量,引起中毒。
2 心理护理
2.1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态度要和蔼,举止端庄。主动热情的介绍病区环境、病友、病区工作人员、作息制度,做好安全监察室,尊重患者,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与患者教案时目光亲切,鼓励患者说出最担心什么、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给予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诱导的启发患者努力倾诉心里痛苦,耐心倾听患者的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因素,同情其挫折,关心其痛苦,使患者感到尊重、理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医护人员主动关爱患者,如握手,对患者做治疗时的动作辅导,让患者心里感到关爱。鼓励和引导患者与现实多接触,并指导其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如做体操、跳舞等。当患者完成任务时,因给予表扬。使其感到自己是对家庭的社会有用的人。逐渐增加其锻炼的时间和于他人交谈。避免长时间隔离病房中。
2.2 老年抑郁患者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淡和淡定的心境,学会适当自我调节,使自己能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避免过大的情绪起伏,引起不必要的疾病。增强良好的心理心理应对能力,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因此培养健康的情绪对抑郁症心身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见表一
3 讨论
3.1 正确对待老人,当人进入老年期以后,各种生理机能进入衰退阶段,如形态老化,器官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有的老人自我感觉衰老,过多的关注健康,适得其反,往往造成焦虑多疑,心情沮丧颓废,从而加速衰老。a.衰老适合自然规律,要识老、服老,如不服老切忌忧心忡忡,意志消退,甚至产生老朽感、末日感,造成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面对每一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有快乐感。b.人到老年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疾病的增加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对疾病的态度要警惕,不要怀疑和忧虑。
3.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越来越多,基本发生在60岁以上,以持久的抑郁心理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人的脑功能逐渐减退,心理也逐渐衰老。加上因退休、丧偶、经济来源、家庭不和睦等因素而导致的悲观、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变化,诱发老年抑郁症。在治疗和护理,我们不但更加重视,而且要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关爱。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老年习惯性便秘;干预;蜂蜜芝麻糊;果导片
习惯性便秘是指长期的慢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过硬。长期便秘者还会引起肛裂、痔疮、肛窦炎、肛肥大,进而增加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习惯性便秘者已越来越多。但目前治疗上没有单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西医采用最多的是口服各种泻药。但有报道称长期服用泻药,特别是刺激性泻药,不但会导致泻剂依赖而且还可能引起结肠黑病变,并损害肠神经系统,使结肠的动力减弱,从而形成泻药性便秘[1]。为解决老年习惯性便秘这个难题,寻求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必要,笔者从2007年开始运用蜂蜜芝麻糊辅助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科就诊的老年习惯性便秘病人120例,均无任何器质性肠道疾病,无糖尿病史,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8岁。发病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年。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第6版教材的诊断标准:①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d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d以上。②大便粪便干结,排出艰难或软大便艰涩不畅。③除外肠道及全身器质性病因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1.2.2治疗方法将生黑芝麻500g,加入蜂蜜2kg调匀装瓶备(也可按黑芝麻粉1份、蜂蜜2份的比例食用)。观察组病人每日早晨空腹,晚上睡前各服1次,每次取50g温开水调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病人每天服用果导片1片或2片,4周后观察疗效。
1.2.3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排便通畅,大便不干结,每日大便1次或2次,停药后不复发。②有效:大便干而不结,解便不困难,1―2d解便1次。③无效:大便干结,解便困难,治疗后无缓解。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效果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31.59,P<0.01
3讨论
3.1老年习惯性便秘产生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肠蠕动的频率降低,肠道中的水分相对减少,使粪便长时间的滞留肠道内,粪便干燥导致大便秘结。有些因为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或者一些慢性病,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而导致肠粘膜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继发性便秘。再者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体力活动减少解剖结构改变[3],而且大多习惯于食用过软、过烂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被破坏而致肠道受到的刺激量不足,食物残渣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充分吸收,大便干燥,排出困难。
3.2习惯性便秘的预防及护理①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不可忽视便意。②每天适当的体力活动,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增强肠道平滑肌的弹性。③每天早上睡醒后不可急于起床,可在床上做些适当的腹部按摩。具体做法:取仰卧位,心身心松,尽量放松腹肌,右手掌自然平放在腹壁上,先沿脐周顺时针方向环形掌摩30圈,再自右下腹部向上至右肋弓,在向左至左肋弓,再向下至左下腹,反复轻轻按摩30次,此法可增快肠需动的频率。④保持良好的心态,排出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⑤勿依赖导泻药物,泻药可使食物过快地通过肠道,减少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大量的营养物质丢失。长期使用泻药,可使肠肌松弛变形,更会加重便秘。故合理的饮食非常关键,饮食宜清淡,多食粗糙、多渣杂粮以及含植物纤维素较多的粗质蔬菜如黄瓜、番茄、萝卜、菠菜、芹菜、韭菜、白菜等,每日蔬菜量应在500g以上,忌辛辣燥火、浓茶、咖啡以及肥甘厚腻食品。忌烟酒、多饮水,养成饮水习惯。每日起床后饮1杯约200ml温开水同食蜂蜜芝麻糊。临床实践证明:蜂蜜有很好的消积润燥作用,是值得推广的通便剂,是治疗习惯性便秘较理想的治疗药物。黑芝麻有益气养血、补肾润肠之功,两者合用珠联璧合,服用蜂蜜芝麻糊不仅解除了便秘的痛苦,而且食欲好、睡眠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观察结果来看,观察组治愈率50.7%,总有效率97.3%。笔者认为此方法物美价廉、安全可靠,无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仍海,李薇,代红雨.泻药性便秘[J].中医与中西医结合,2004,32(1):5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46-01
老年人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且粪便干硬,排便费力,便后无舒畅感,每周少于3次,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症状,约占老年人群的1/3[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内脏的感觉有减退的趋势,难以察觉每天结肠发出数次的蠕动信号,错过了排便的时机。有资料统计[2],老年人便秘总患病率为11.5%,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患病率为11.7%-19.5%。在现代社会,老年人便秘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便秘会引起老年人头晕、腹胀、食欲不振和烦躁不安等症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老年人便秘的原因分析
1.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老年,身体的许多功能逐渐衰退,消化系统的功能减退,小肠的吸收功能也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慢。而且,老年人的全身肌肉也变得松弛,肠道运动也变迟缓。因而,食物及食物残渣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延长,容易发生便秘。并且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缺少锻炼。据调查,坚持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排便正常的占78.5%以上[3]。老年人活动量少,缺乏锻炼,有的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部分肌肉萎缩 ,以致排便无力,大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过长,使得大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
1.2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老年人久坐不动,更容易发生便秘。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的老年人也容易发生便秘。还有些人喜欢在排便时常听广播、读书、看报或思考问题,这样往往分散注意力,影响排便,易形成痔疮,而痔疮又会加重老年人便秘。老年人消化功能低下,常常食欲不振,而便秘一旦形成将会加重食欲不振,吃的就更加少,如此循环,久而久之,便秘愈加严重。同时,老年人每日的水分摄入不足,使得肠道内水分减少,导致大便干燥。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喜欢细的食物或少数老年人图方便省事,饮食简单,缺少粗粮和水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纤维素在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废物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
1.3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会通过神经系统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情绪紧张,忧郁,受到刺激或者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会使便意消失,长时间忘记按时排便,从而发生便秘。有些失眠,睡眠质量差,心理压力大也会影响。
1.4 部分药物和疾病的影响 很多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一些降压利尿剂具有排出体内水分的作用,会使体内水分不足,使大便变硬,引起便秘。一些糖尿病老年人患者常常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进食过少,不足以刺激肠蠕动,而易发生便秘。而偏瘫长期卧床不起的,也会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有些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在心理上有了排便障碍,而使排便反射逐渐消失。
2 便秘的预防及护理
2.1 心理护理 便秘时患者常出现痛苦,焦虑,忧郁,失望等情绪,护士应该多与患者沟通,关心并安慰病人。向患者解释便秘对身体生活的不良影响,以及有关的疾病知识。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倾诉,让不良的情绪尽情的表达出来,在他们的开导,解释,劝告,支持下得到安慰,可消除苦恼,注意劳逸结合。
2.2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3 L左右,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饮一杯盐开水均有助于大便通畅[5]。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麦片,豆类等。如果牙齿不好,不能进食较硬且粗的老年人,指导其将蔬菜切的较细煮烂,将水果切成薄片。做到不偏食,忌暴饮暴食,忌浓茶,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多吃蜂蜜等肠道的食物。也可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让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3 生活护理 指导老年人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老年人尽可能在每日早餐后排便,注意排便时注意力集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在排便时看报,听音乐,听广播。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尽可能的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肠蠕动。改变静止的生活方式,每天有30-60分钟活动和锻炼;卧床或坐轮椅的老年人可通过转动身体,挥动手臂等方式进行锻炼[6]。睡前喝一杯热牛奶,保证睡眠,尽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次数。若在医院,必须保护其隐私,为老年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避免干扰。冬春季节,卧床的老年人在排便时可将便器使用,以免使因便器低温而刺激周围肌肉,造成排便困难。家属在照顾老年人排便时,不要在一旁催促,以免使老年人紧张而影响排便。
2.4 药物治疗 若经上述治疗无效,应采用药物治疗。大便干硬的老年人可适当使用开塞露,保留数分钟后排便。老年人便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刺激性的泻药,如大黄、果导等,因为这类药物在小肠部位既起导泻作用,多用可引起大便失禁,代谢紊乱,也可引起结肠黑变病[7]。便秘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很多,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93.
[2] 于普林,李增金,郑宏,等.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2):132-134.
[3] 谢英彪.中年保健养生[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65.
[4] 苏冠群.便秘诊疗与护理[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2.
[5] 王海霞.老年护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9:167.
【关键词】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护理
老年糖尿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常诱发夜间低血糖的出现,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手足颤抖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及行为上的异常。若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则可诱发重要器官的损伤,甚至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现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夜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预防及护理措施,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年龄在59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7岁,病程在2至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6年。口服降糖药治疗19例,应用胰岛素治疗37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与患者取得沟通,建立好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消除患者的内心恐惧,对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进行充分的认知,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护理方案。
1.2.2 加强病情监测
对患者睡前血糖值进行密切监测,其中将血糖值在6mmol/L以下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另外,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充分了解,对患者的表情及神智给予重点观察,并加强夜间巡视工作,同时对患者的主诉做好记录与分析。
1.2.3 健康教育
(1)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嘱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并对其相关并发症进行观察,并对其包括头晕、出冷汗等相关临床表现予以充分掌握,同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且初发性的低血压患者给予充分宣教。
(2)饮食的健康教育。将控制饮食作为饮食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工作。
(3)用药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能够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要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并注意在服用药物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服用剂量,同时需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讲解,并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另外,嘱老年患者在外出时携带注明自身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疾病类型,当患者出现意外时能做出及时抢救。(4)适当运动嘱老年患者能够适当进行运动,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增强胰岛素的作用,但注意的是不能空腹运动,并保证每次运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下,运动量不宜过大,可适当进行扫地、浇花、慢跑等有氧运动。
2 结果
全部患者共56例,共发生5例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为8.92%。低血糖患者经过正确护理措施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该组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均经治疗后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