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4 11:0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导学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设计学案时,组内成员先自行设计出学案初稿,然后经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教研、讨论,确定学案的定稿。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2.导学问题的设计。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4.达标训练的设计。
在编写和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
(一)教师在学案导学中成长
1.深入钻研教材的能力。
学案设计要完成问题探究、知识整理、阅读思考、巩固练习等要求,在制定、编写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从而大胆取舍,根据学生实际重新组合、挖掘、提炼教材,从而编写出符合学生认识层次的有启发性的学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钻研能力,使教师在愉悦中阅读、提炼、升华。
2.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能力。
个体力量再大,对于集体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思维展示,它需要群策群力、团结一致。而集体备课使教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个体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案的编写过程也是教师心往一处放,劲往一处使的集体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讨论中进步、在争执中前进、在改正中快乐,在合作中团结,充分享受到集体的力量。
(二)学生在学案导学中快乐进步
1.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际、新颖的学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学生能主动地利用学案自觉预习、查阅、讨论……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学案的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所有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合作研讨的能力。
3.锻炼了课代表、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为了保证学案的充分运用,在学案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课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课代表充分运用早自习、候课时间组织学生记忆、整理相关知识,组织小组比赛;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积极参加学案学习、讨论、总结,派出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些过程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一部分课代表、小组长在教师指导下甚至可以利用学案讲授课文。
(三)教、学在学案导学中相长
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学案导学就很好地扮演这一“终结者”的角色,使得教、学在学案导学中相长: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获取若干事先无法了解的知识、方法、思想,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得到闻所未闻的知识、方法、思想,师生在彼此的教学中获取知识、方法、思想共同进步。
关键词:导学案;设计;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伴随着新课改而在全国中小学大范围兴起的。它是担负着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转变的重担而出现的。所谓导学案,即以引导学生自学为目的而编写的一种学案,一般以每课时为编写单位,不仅能衔接新旧知识点,也体现出教师教学目标、课堂思路,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导学案的布置和修改来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在此前提下进行更有效的备课。
一般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巩固四大模块。当然,不同课型的基本环节是不同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和一些学习方法提示。
“课前预习”包括基本的字词梳理和相关的教材知识,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掌握,通过教师检查即可完成。“课堂探究”包括问题质疑、合作探究,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自测练习题、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整节课的思路,同时可以自行思考,发现问题。最终带着问题来听课就更加有目的性。“课后巩固”有拓展延伸的学习资料和学生的课后反思,帮助学生做到每节课都能自主整理听课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运用导学案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之一。高中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要在每节课中絮絮叨叨把这些内容依托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时间有限,不太科学的。所以导学案就显得很重要了。它可以让课堂的时间集中聚焦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还能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如此,不仅能“逼着”学生要“学会”,还要在此基础上“会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不是一味地把前人理论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导学案应该是这种理念很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但它的不足之处也被很多一线老师所诟病。
比如,目前导学案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大量表现为形式单一模式化,而由此带来的教学环节也趋向于雷同和一致化,即“明确目标-指导学法-自主学习-质疑探讨-解决问题-题例精讲-拓展延伸-巩固练习”。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课堂的环节轻车熟路,也就丧失了对教师课堂引导的期待了。其次,滥用导学案。在很多实践操作中,教师只在乎对学生更好解题的指导,使之沦为了“练习卷”。同时,导学案教学也让课堂只关注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从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对语文课堂是极为不利的。最后,导学案的设计单一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导致实施后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用导学案来促进教学的相长,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谈谈对导学案设计的建议。
首先,要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来设计导学案,使导学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自学
如何才能设计出学生自学需要的导学案?如何使学生使用得更加得心应手?我想老师在设计之前应该考虑到以下这些问题:
①我这个班的学生自学能力层次如何?本节课的内容哪些是目前学生可以自学的?哪些是不经老师点拨无法自学的?
②本课在该单元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要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什么?
③学习目标的设定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吗?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设定适合这些学生吗?哪些学生会有学习吃力的现象?
④这节课涉及的学习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会出现哪些难点?老师将如何解决?
⑤老师要通过什么教学方法和学生共同使用这份导学案?
⑥老师将如何去评价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
把这些问题思考透彻了,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能更加驾轻就熟了。
其次,要明确语文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使导学案设计更贴近课堂实际
导学案在设计时,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本课在教材中、本单元的位置,把握不同类型导学案设计的不同要点来设计学习的环节、探究的问题、完成的练习题等等。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还应该针对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具体学情来综合考虑,做到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需求来设计不一样的导学案,切勿偷懒懈怠,企图用统一模式来涵盖所有情况。
再次,要转变设计观念,使导学案设计更加简练
导学案的编写不是越繁杂越好,也不是一味“瘦身”就能达到简练的结果。导学案的设计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习题补充材料”,这样又招来学生的反感,最终导学案只会被学生束之高阁。在设计时应该改变设计观念,根据自学程度的高低来安排自学内容的详略。如,笔者曾在实施“导学案导学”初级阶段编写指导得很详细,因为此时学生还缺乏必要的自学经验,就多链接一些简单而有趣的知识内容,扩展他们的视野,也逼迫他们去自行阅读。到了第二阶段,知识内容方面就适当“瘦身”,突出一些问题的发现、质疑与解决等方面的内容,引入有逻辑思辨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到最后阶段,当学生自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自行设计导学案与其他同学分享。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完成自学的环节。不同阶段的内容有区别又有所侧重,让学生真正用上这根学习的“拐杖”。
导学案是学生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再到课后巩固的整个学习过程的线索和依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如何更加有效地设计导学案,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客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情系乡土”之《平凡的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文段,从“人物”和“环境”两个方面,感受文中“乡土情怀”。
2.通过阅读经典,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认知,感悟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重点难点】
1.从“人物”和“环境”两个方面,感受文中“乡土情怀”。
2.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认知,感悟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情境法
【课前准备】
1.阅读《平凡的世界》,了解路遥及其创作情怀,完成阅读札记简表。
2.熟读课文,梳理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反馈
1.给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
A.惊蛰(zhé)
镢头(jué)
瓮声瓮气(wèng)
父子两
桃红柳绿
B.一瞥(piě)
屏息(bǐng)
曲高和寡(hè)
瞎转悠
世外桃园
C.耿直(gěng)
苞蕾(lěi)
一曝十寒(pù)
难为情
头晕眼花
D.炽热(chì)
揶揄(yé)(yú)
少不更事(gèng)
高粱面
不知所错
解析:
2.阅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人物+事件)
二、悦读分享
文中善良、质朴、亲切的人物形象,充满泥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无不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围绕“乡土情怀”找出感触最深的文字并和大家分享体会。
1.我感触最深的文字:
2.我来朗读:
3.我的理由:
三、研读拓展
结合原著,联系所学,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乡土情怀”
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堂小结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茅
盾
五、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
1、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2、贾平凹《秦腔》
3、莫言《红高粱》
4、韩少功《马桥词典》
5、汪曾祺《大淖记事》
做
客
板书:
路遥
情节:农村生活,平实自然
厚重深刻
人物:淳朴勤劳,顽强坚韧
乡土情怀
环境:地方特色,泥土气息
附:
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黄土地情怀(节选)
黄土地成就了路遥,路遥又把黄土地赐予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回报给了黄土地,他的小说都寄托着他深沉的黄土地情怀。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来看路遥作品中的黄土地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特有的黄土地语言
“语言民俗主要表现在方言用土语中,负载着民俗文化因子和种种深刻意义的方言土语不仅是民俗学家的考察对象,也是作家极感兴趣的东西,它们时常被作家当作创作素材,纳入小说之中。”赵树理写的山西味的普通话,老舍的北京味的小说,都是作家成功运用方言土语的例子。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他对黄土地的爱恋都转化为笔下的黄土地特有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小说有一种温馨感、亲切感,就好像在听一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路遥在描写陕北农村时,就用“圪崂”、“山峁峁”、“塄坎”等方言词来反应陕北的山川地貌;用“门楼”、“硷畔”来反映陕北的村舍院落;用“脚地”、“灶火”、“旮旯”来反映陕北窑洞的特征。他在形容家庭贫困生活窘迫时运用了“�惶”、“烂包”等一些方言词。小说中还有一些通俗而形象的方言口语词“压茬”、“犟牛顶墙”、“歪好”、“爬熊”等,这些词是陕北人对一些能感知东西进行描绘时所创造的特种方言,有浓重的黄土地味。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还运用了黄土地特有的民歌和信天游、链子嘴来抒发人物的情怀。陕北民歌《冻冰歌》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先后出现五次,成为小说中一个精彩的有机组成部分。当润叶怀着爱情的渴望从城里回到双水村找少安时,突然从田地对面的山梁飘来了田万有的歌声,唱的就是信天游:“说下个日子呀你来不来,硷畔上跑烂我的十双鞋。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有什么心事慢慢价来……。”
大量的方言和陕北民歌的运用无不深刻地表现出路遥对陕北黄土地的深沉的爱,他从未考虑过这样的口语化,会不会引起读者的抵触,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黄土地情怀全部形之于笔端。
2.
黄土地的地域文化
黄土高原饱经了沧桑与苦难,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边关重地、军事要冲。北方匈奴政权和秦汉政权长期对峙,发生冲突,导致这一片土苦难异常,成为农业定居民和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地。由此形成了陕北独特的性格特点:男性多壮实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男性多倔强刚毅,女性多心灵手巧;男性外静内热、厚重木讷,女性情真意切、热烈似火。这是陕北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气度,是数千年来在社会和自然双重磨蚀下来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就闪耀着陕北人的光辉,男的倔强刚毅、内敛木讷,女的情真意切、热烈似火。孙少安在十三岁就开始逐渐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供养着父母和弟妹,弟弟妹妹都在读书,家里劳力只有他和他的年迈父亲,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的凄苦,经常是吃不饱,没东西吃。而且少安年纪轻轻还要在外面承受着村支书田福堂的处处刁难和打击。但是少安并未轻言放弃,毅然的挑起了这幅沉重的担子,克服了生活的苦难,使家里的光景越过越好。孙少平在上学时期经历着饥饿的折磨,后来他又为了摆脱命运,使自己真正的成长不依赖别人,他选择进城做小工,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却反而为拥有生活成长的自由而高兴,从未放弃他的理想。他们身上有着陕北男子的倔强和刚毅,敢打敢冲,不言放弃。他们在面临爱情的时候又展现出陕北男子的内敛木讷的一面,比如少安,少安在面对润叶时虽然心里也是充满着爱意,却一直不敢表露,也不敢正面的承认。少平也是如此,刚开始对田晓霞就不敢表露出太多的欣赏和爱意,是逐渐在交往中才有所表现。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显然就如陕北的女子一样,情真意切,对待感情非常的认真,而且面对自己所爱的人也敢于表露爱意,热烈似火。田晓霞和田润叶在小说中就是敢于坦承自己的心意,而且非常执着,润叶是即使嫁给了李向前也依然爱着少安,晓霞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少平即使两人的家庭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小说中的黄土地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和具有黄土地人性格的主人公都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路遥的黄土地的情怀。
3.
对黄土地和农民的热爱和赞美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地的情结还表现在对土地和农民的赞美,充满了激人奋进的力量。在这部小说中他更倾向于展示农民的美德(善良、勤奋、忍受苦难的韧性、对命运不去的抗争),这并不是说路遥不知道农民所在的劣根性,而是他把这些可爱的亲人们塑造成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并把他所有的爱都灌注在这群雕像上,因此,他从内心深处就不愿去击碎它们,可见这份爱之深沉。正如艾青颂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也正是路遥的真实写照,他用一行行朴素的文字,一句句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对陕北农民的热爱和赞美。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民(孙玉厚、孙少安)、干部(田福军)还是青年知识分子(孙少平)都对这片黄土地有着一种原始的坚定信念。在这部小说中孙少安是一个变革浪潮中的最先觉醒者,但是他还是不愿离开土地半步。他总是这样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以及“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又比如孙少平,他最后放弃了进省城工作的机会,最后还是回到了黄土地上的煤矿做工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黄土地上养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和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
这已经足够说明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无论他走到哪里,根总留在家乡、留在黄土地。这又何尝不是路遥内心世界的外显呢?而且路遥在这部小说里,则直接发出“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
“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对黄土地的灵魂直白。
作者充分的展现出他对黄土地及农民的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正如有论者指出的:“在作品中,对黄土地、对农民,他灌注的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构成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在他的几乎全部创作活动之中,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黄土地的情怀再次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任何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化心理的滋生都有其内在的因素和外在条件一样,路遥的黄土地情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 导学案 设计与使用 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力推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硬性知识和模仿练习,还要发展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阅读自学能力。为此,很多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而导学案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已被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之中。
在现实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对于导学案的实施只是略懂皮毛,因此做了一些不科学的导学案,误导了对新课程的探索。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他们而展开的。通过合理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如果在导学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遵循科学的规律,盲目使用导学案,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学生的发展。
一、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学案教案化现象严重
以《函数的单调性》导学案的设计为例,在新知导读部分,教师一般会设计很多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第一部分,借助图象,直观感知。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函数y=x+1,y=-x+1和y=x2的图象特点,并描述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增函数与减函数的特征。”第二部分,训练抽象思维,形成相关概念。接下来教师可继续提问:“如何运用解析式y=x2,证明它在[0,+∞)上为增函数?怎样利用数学概念的形式来定义增函数和减函数?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教材中的知识来解决,换句话说如果学生不看书是绝对不会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照搬教材内容,出现不求甚解的状况。函数的单调性是高中阶段数学概念中的核心概念,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充分理解定义,而不是被动地接收那些浅显而孤立的“知识点”。
2.内容的选择和使用有错位
通过对大量导学案的汇总和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导学案除了在设计形式上相似以外,在内容的实质上跟教案是一回事。导学案的设计初衷是一切为了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强调学生的“学”,但在很多教师手中,导学案却变成了另一N形式的教案:如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直接转为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直接转为学习重点和难点;直接将教材上的定义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在导学案上(见表1)。
有些教师直接把导学案做成了练习册,导学案上的内容大都是课后练习题和辅导教材。将导学案设计中的知识问题化转化成了知识习题化,使导学案失去了原有的导学功能。还有些教师为了使导学案的内容更加丰富,引入的知识和习题超出了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偏离了主线。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栏目时,就引入了公式,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接触这一知识会让学生感到很有难度,而且这也不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
3.设计不合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导学案导学的功能。而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只是流于形式,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和基本概念》这一部分的导学案设计为例。
在“新知导学”部分设计了大量问题:(1)向量的概念。什么叫作向量?向量与数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向量的表示方法。向量有哪些表示方法?如何理解向量的方向?什么叫作单位向量?(3)平行向量和相等向量。平行向量和相等向量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为向量内容学习的第一课时,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做”数学的能力,而不是仅学习这几个浅显的向量定义。由于教师在设计本章节的导学案时,没有充分阅读教材,忽略了本章节的“向量物理背景”部分和“阅读与思考”部分的重要性。当学生拿到导学案后,看到这些枯燥的问题时,都忙于从教材上照搬答案,根本体现不出“导学”的作用。教材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就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出要求的向量”,而该导学案却没有体现这一点。
4.问题设计过于随意,内在逻辑性较差
通过对导学案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第一,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大都是教材上直观的概念性问题,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设计的一些问题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设计的问题太过零碎,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第四,设计的问题难度没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有的学生认为很难,不想做;有的学生认为太简单,没有必要做。如《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导学案的设计:
新知导读部分:(1)复数的乘法运算。问题一,设z1=a+bi,z2=c+di(a,b,c,d∈R),为任意两个复数,那么z1・z2= 。(点拨:两个复数相乘跟两个多项式相乘相同,即把结果中i2转换成 ,再将它们的实数部分和虚数部分分别合并,得出的结果仍然是个复数。)问题二,设计问题,检验复数乘法的运算规律。(2)复数的除法运算。什么叫作共轭复数?它们的乘积是虚数还是实数?复数的除法运算规则是什么?请列出题目并加以证明。
从这部分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既有定理的引出,又有定理的验证,线性地开展了复数运算部分的导学,但没有设计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没有起到扩展学生思维的作用。这样的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后期对知识的运用。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与使用建议
1.研究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第一,在设计和编写导学案前期,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编写本次导学案的主要目的,以此设定导学案的框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情境。如为了能使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从图象上升到数学符号,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通过观察函数y=x+■(x>0)的图象,说一说它的递增区间和递减区间。
这道题的难点就在于难以确定这两个区间的分界点,要让学生知道仅仅依靠图象是难以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的,只有数学符号才能清楚地体现函数的相关信息,从而引领学生将函数单调性的研究从函数图象过渡到函数解析式。
2.让学生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
导学案在设计与编写中要本着主体性、探究性、引导性、参与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以简单实用为根本。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指导、旧知复习和情境引入、新科探究、课堂检测、学习小结等方面,最后还可以留出一部分热葑魑学生学习反思使用。例如,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节内容的学习中,通过逐层递进,逐步分析的方法,即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的研究路线来建立知识框架,让学生体验整个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学会对知识的探索,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3.设计的问题要有内在联系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数学问题作铺垫,系统的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注重设计题目之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设计的问题是:问题一,对于函数f(x),在区间[-1,1]上取两点a=-1,b=1,当a
三、结语
导学案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不科学地使用会阻碍教学功能的发挥。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鹏展.高中数学“导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论坛,2011(5).
[2]韩立福.论学案教学的利弊及改进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2(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39-01
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但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2]。
3.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并不仅限于教师使用,而应该是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导学案中的内容,清楚教师将要讲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跟教师展开"平等"地交流。尤其是在教学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对开展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一剪梅》和《今离别》的教学中,虽然这只是两首短诗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亦非易事,甚至出现了有的同学连"红藕看残玉簟秋"中的"簟"字都有似曾相识而不懂其意的现象。但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事先掌握了这些生字和生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讲解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或者个人的见解。
4.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1]。
5.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3]。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综合刺激,再附以教师的谆谆诱导,学生会很自然、很轻松地融入到这种教学情境当中。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悠远的古琴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学生诵读这首词会别有一番滋味,体会着音乐中的韵律感,感受着词中蕴含的意境,在自由的氛围中发挥着自己无穷想象力,体验着词中无限的美。再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将精心选择的长江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领会到词的壮丽和雄浑之美。总之,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先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使之积极主动地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情境驱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翟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学周刊,2013,(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师生互动 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1-02
师生互动是一种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它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于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地学习状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问题激疑启发,学生思考起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究,给学生设置和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有事可做。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有了问题去思考,学生才能产生疑问和不解,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去探究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起来了,课堂教学自然也就有了生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着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经历了学习过程,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请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来阐明道理的?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拿来?通过教师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地思考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大脑。
二、学案引导牵引,学生主动探究
导学案是在新课改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学习资料。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基础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练习,让学生通过对于导学案的探究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地亲历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之上。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学习,可以积极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欢语凡凡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形象。接着让学生品味下面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艺术效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渺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旅伴,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解释和介绍学到了“通感”,并且在练习中又经历了思考和分析,加强了自己对于通感的理解和学习,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小组合作,教师积极点拨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积极地与其他学生进行对话和谈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讨论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学生进行主动地合作和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出现疑惑或者是有不明白的地方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让学生知道思考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和指引者,让学生有前进方向,顺利前行。
例如在学习《雷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探究思考: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课文结尾处与周萍动手打了鲁大海,目睹这个场面,侍萍有什么反应?她由“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到此时对周萍情感变化是怎样的?通过学生们对于这些问题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会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都说一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认识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指明思考方向,让学生有的放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通过一些现象和文章中的语句去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探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在学生的快乐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逐渐地增加,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通过学生逐步地探究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掌握学习方法。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能够“乐学”“善学”。
四、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其乐融融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所以,教师应该放平心态,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为探究中的一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向教师表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相互切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教师也能够“教学相长”。
例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举动不足取。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交流沟通,之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言。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总之,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学习,把新课改的理念和教育思想都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只有师生互动和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探究;导学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都只是为了最后的高考,这样的教学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让学生感到语文的枯燥,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最终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好铺垫。
一、提倡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
以人为本,凸显学生主体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提倡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并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采取的就是小组自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之前,我已经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和情感目标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当然,这些都是每个小组在课下进行准备的。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选择1~2组优秀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试讲,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更新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地明白“套子”的意思。最后,教师再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中不足的地方进行点拨,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对其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已经抹杀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本文主题。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之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2)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结合文章内容,自主分析上述问题。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文本中所要展示的思想情感,进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精编课前导学案,提高教学目的性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前导学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而且,课前导学案改变了由教师一味地教的情形,它将课堂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同时,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导学案中,逐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基本知识自学: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
2.作者是怎样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心情?
……
引导学生在课下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将自己没有明白或是把握不准确的地方标记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涉及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学生也可以进行提问,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而且,质量高的导学案,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为实现高效课堂打好了基础。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魅力与价值,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凸显学生主体,进而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姜清平.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师,2009(18).
一、语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要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为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和语文发展的针对主体,语文课程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差异和需求,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充分展开,有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质。
二、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原则
(1)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新课改和新课标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和合作:要做到,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为学生主动接受,以语文教学作为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只传授语文知识为共同参与、协作,树立灵活的教学观念,教师也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环境,制定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评定教学成果,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语文;创造学生的语文学习氛围,创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方法。①打破语文思维定势:要教会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发现问题,产生逆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中突破出来,以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辩论的眼光看待语文学习和其他事物的本质,进而发现问题。②引导学生梳理语文思维: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梳理问题。要设计适当的语文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③挖掘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思维的亮点,提出学生产生问题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善于以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促使学生发现、探究和突破疑难。
三、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具体方法
(1)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集体备课时,改变了以往的重备课本和教参,而轻学生和教法的现状。在学习和借鉴其它学校新作法的基础下,尝试着改变原来的教案模式,而是将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形成目前正在使用的导学案。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般是提前一两天便发给学生,让他们能在课前预习好并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既包括“自主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自我独立完成;也有与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同时旁边还有“备注”。这是便于学生和备课组老师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一些信息或内容。这一备课模式的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因为以前我们同样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那项工作布置的太笼统,不好检查操作,学生的预习也就流于形式,这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所以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预习变得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另一方面导学案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需要教师在深入文本,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精选问题练习,揣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批改。这既可以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课堂中的重难点突破,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然,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由开始的内容冗杂、面面俱到到目前的深入文本、重难点突出、贴近学情、选题精炼。这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师要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表达权给予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具体如下:开始的导语:语文课教学刚开始要学生自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语,要求语言要精练且突出重点,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字词解释,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弄清课文的生字和生词,使学生在课前就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3)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4)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把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主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语文课的主讲,课前要辅导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备课,建筑教学所用资料和参考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使用教学用具。要求学生讲课后要进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有效的完成了与学生的互动,一举两得。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几个方面:
(1)提升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在语文教学研究中诊断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评价分析教学活动,指导和改进语文教学实践,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为多样化教学和教学艺术开辟道路。
(2)在构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改善语文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