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11:0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第1篇

2018年3月13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在琼海市新田小学度过了我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语文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学情况的。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3、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探究现今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以我实习的四年级语文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我的指导老师丹老师、四年级班主任李杏老师。

三、调查结果:

1、从语文教师的自身、教学等方面探究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首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四年级的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都是大专。经过从教导处了解的信息,在这所小学中拥有大专文凭的老师占多数。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习惯使用地方语言教学。其次,从现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基本都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少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他们很少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他们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只能舍弃先进的设备,转向老旧的方法了。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小学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稳,不仅一个班里的学生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单个人的不同时段语文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小学语文老师们并不认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他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耐心,他们极力想让孩子听懂,所以变换着方式让孩子感兴趣,并且看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对预习指导和字词教学工作很重视,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级转上来,对没有标读音的课本一时还不大能适应,所以要确保他们认识字后才能开始课文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四年级的老师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这是为了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能更好的适应更高年级的要求。

2、从学生的角度探究现今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我实习的年级是四年级,学生都在十一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心智很不成熟。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不仅男生好动,女生也不容易安静下来,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四年级是个特殊的时间段,语文这门学科从这个年级开始,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这里他们上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语文的知识的,这非常让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头痛。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年级语文教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腔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我在实习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据了解,在现今中学,有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每天说的也都是母语,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作家,语文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还好,这种现象在小学里是不常见的,我想从学生方面说,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还小,和语文的接触还不深,语文这门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门很新鲜的学科,对语文知识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这种现象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分不开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努力让每一个学生爱上语文,他们使尽手段、用尽方法,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

第2篇

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音乐等学科相比,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这是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主导的,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了解到这些内容的思维方法。但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并不是语文知识,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言语实践的规律并为其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语文学习提高了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理解能力。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语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内部活动的特殊性,语文能力的生成需要通过内部活动的外化,必须建构一种专门和语文学科相对应的思维程序,来配合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转换和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探求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978年,章熊从作文教学着手,尝试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1981年出版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语文思维”这个提法最初见于1995年出版的卫灿金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一书,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语文思维培育学的基本框架,包括语文学科学生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语文学科思维培育的目的、任务和原则等,此书可以看做思维学和语文教育学交叉研究的探索之作。另外,1996年出版的彭华生的《语文教学思维论》也从思维学的角度总结了语文教学的经验。到目前为止,我国语文教学中有关思维培育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将“语文思维”界定为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所谓语文思维,就是言语主体运用汉语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言语环境对言语对象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本文依据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形态,将语文思维能力分为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推理能力。语文思维和其他学科的学科思维一样,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概念的提出也必将引起语文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和教学理念的积极变革。

二、小学中年级培育语文思维的必要性

1.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内容不是过去那种单纯以语言知识为主的选文,更多的是以话语的训练组合为主的言语作品,重视语文学习中的言语环境,强调学生对口语交际方面思维的训练等。特别是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开始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指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课文不但要求把握和理解阅读材料,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教学要求相较于低年级,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新课程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言语作品打破了过去那种文体式的框架结构,把不同的文体特征的言语作品混编在同一个教学单元,以模块的形式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现言语作品的结构、思想、风格。

2.变革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所发生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知识轻智能;第二,重讲轻读轻练;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为了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正确地阅读教学观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与智能并举,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第二,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树立阅读教学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第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价值。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学生语文思维培育这一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更好地解决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问题,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3.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是语文学科和数学、科学等学科不同,因为母语是可以自然习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文知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主体和语文能力中建立一种桥梁,这就需要一种心理联结。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而思维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3篇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地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所做的工作,有得有失,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特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四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任务。全班共有51人,大部分同学成绩稳定。  

二、教学工作:  

课前,我精心备课,认真准备,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我按照时代要求以及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课堂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质以及学生的各项能力。  

课后,我认真批改作业,找到学生的不足与差距,做到查缺补漏。凡是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对每一个问题都落到实处,认真检查过关,督促学生做好复习巩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课外知识来开阔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思想品德教育:  

在语文课中,结合生活实际和语文教材,学生进行数学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们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育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把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融合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

受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影响,普遍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普及至各个领域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小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计算机理论知识,对于兼顾多样化、形象化、趣味性及直观性的计算机信息学习兴趣十足,而小学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虚拟形象的教学情境,促使原本静态枯燥抽象的文字向动态化、有趣及形象的信息转变,能充分调动学生各项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求知欲望。

2.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深受缺少生活经验的限制,无法理解抽象文字的深意,如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等。而小学语文以语文文字讲授为教学重点内容,造成单一性课堂讲授教学法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其教学质量,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摆脱小学生生理层面及生活层面的局限。同时,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表现形式及所构建的虚拟教学情境,能赋予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一丝趣味性、生动性及直观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真实模拟课文中场景,不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内容。

3.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于既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供人机交互多媒体课件满足学生渴求大量学习信息的需求,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视觉享受及最大容量的学习资源,不止能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学习视野,更能帮助学生于最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大大缩短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及掌握语文知识的时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高效率、多信息及大容量的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语文教师于课堂教学中板书时间及讲解时间,为学生自主发展及自主思考提供更多时间及余地,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4.强化实际联系

通常情况下,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关系密切,大量纪实性诗歌、散文及文章多多少少涉及现实情境描写,而应用多媒体能轻松创设出文章中写作已经或虚拟全面展示课文中真实场景,不再需要利用语言表述进行自我想象,帮助学生切身体会写作内涵及写作主旨,有利于快速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意义上形成强有力的语文学习动机。如以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学生难以仅仅通过教师语言表述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色,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课件或动画能向学生生动完整呈现壮美的塞外风光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诗句的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的要点

1.基于现实条件

一般说来,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以现实条件为建立基础,不得脱离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做到合理利用及有效设计,不断深入开发出兼顾实用性及经济性的教学课件,以达到有限的信息资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的目标。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分析其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及生理特征选择适宜的信息表现形式及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课件实用性,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保留阅读空间于适当时机插入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感悟深化教学印象。

2.把握适用尺度

多媒体技术自身优势相对明显,能持续优化原有的课堂教学流程,属于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但是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领域充分发挥其教学工具的作用,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严格把握多媒体技术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时机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多媒体技术滥用问题相对严峻,促使教育部门将是否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视为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一旦过犹不及则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其教学进度。如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泉城》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济南四大名泉相关视频导入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济南泉水形成初步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5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儿童文学,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及健全的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儿童文学的教育理念有了更高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较深的影响,依旧无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只重视基础知识以及道德观念的灌输,让儿童在儿童文学阅读方面提不起兴趣,从而忽视了其童趣需求以及情感体验。

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活泼生动,充满想象力,十分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小学生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能获得纯真的快乐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对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比较单调,通常都是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课本知识教学,充满乐趣的儿童文学在教师过于单调的教学方式中变得乏味,从而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应用策略

1.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一个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较好起到对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启蒙作用,所以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让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让其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知道该给学生讲什么?只有让教师了解儿童文学的具体内涵,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学习。

2.引导学生认识儿童文学的乐趣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具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槐乡五月》《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珍珠鸟》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儿童情趣。(1)儿童情趣可从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通过描写“我”可爱的外貌、调皮的语言、活泼好动的个性将浓郁的童趣展现出来。教师要仔细品读文中的语句,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感悟其中的童真童趣。(2)儿童情趣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呈现出来。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浓郁的童趣就是在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感情日渐增强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3)儿童情趣可随儿童纯真美好情感的行发体现出来,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水》,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缺水之乡的孩子对水的极度渴求以及下雨给孩子带来的无穷欢愉场景的描写,激发了孩子对水的渴求和喜爱之情,在行情过程中将章趣表现得淋滴尽致。(4)儿童情趣还可以通过儿童文学的特殊表现手法,如,夸张、幻想、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外形,不与繁花斗艳的朴实,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下落的场景比喻成桂花雨,一系列表达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童趣十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透过儿童视角,运用儿童思维去发现、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3.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能愉悦小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自己。如,在教学《燕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如“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烂漫无比的春天”。让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反复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4.重视课外阅读指导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给予一定的重视,尽自身最大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各类读书活动,通过各类读书活动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儿童文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去理解和教学,充分展示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让儿童在儿童文学的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语文素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具备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及字词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不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遇到的较大问题就是教师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成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并且通过这一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能够以此为基本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学习到日后中学语文学习中应注意的要点。如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身边关于坚强生命的故事,如小草在石缝中生长,或探险家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案例等。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及强大,而且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到发散教材内容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中学语文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能够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都是十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二)将学生视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经常让学生适应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授吸收及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时能够进行有效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些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因此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习到语文知识及语文学习方法。为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英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视做主体,让学生亲身体会雷锋的精神,并且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学雷锋的。通过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大的。

(三)将教学过程与生活相联系

为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感到亲切,并且如果跟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岁寒三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竹子的形态及自己对竹子气节精神的理解在课堂上分享,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到如何将生活与课文知识相联系的方法,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结语

在我国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语文素养的方法。在实际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快提高,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2]李成权.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3(9):129-129.

第7篇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平时重视读、想、说、练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抓好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抓好读、想、说、练。那么,如何抓好读、想、说、练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探讨。

一、以“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读”的核心是朗读。教师应倡导学生在初读时读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捕捉文章的中心,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精读时要流利,对重要语句进行思考;披文入情,弄清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读出情感,体会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对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他们了解文章的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为核心,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可见,“读”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它包含“文”和“道”,由文入道,这是必经之路。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如果轻视朗读,就感悟不出其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从中体会对比、排比、比喻等写作方法,了解桂林山奇、秀、险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以“说”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读”的向导。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电教设备,不断改革课堂结构,形成“感知—理解—深化—运用”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感知,让学生说出大意。如二年级下册的《葡萄沟》,我通过录像,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让学生说出文中的大意。其次是重点理解。我把文中的图制成幻灯片,分段演示,逐段详说,紧紧抓住姑娘们采葡萄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姑娘们在回家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一系列提问,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上,“说”的要求是说主要内容和疑难点;“说”的目的是说要害,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说”的内容是与课文紧密结合,不添枝加叶,不哗众取宠;“说”的层次是力求清楚,重点突出;“说”的语句力求通顺易懂,准确生动。课堂上,“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还可以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以“想”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光靠读和说,还不足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写作要求。如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说出文中的主要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想象,悟出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四、以“练”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练”是实践,是对“读、说、想”的巩固和检测,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和动耳的实践。“练”能引导学生掌握中心,探究文章的特色。我在语文教学训练中,一是围绕语言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这种表达训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教学二年级下册的《泉水》时,我要求学生按“泉水流到……流到……流到……”的句式说话。二是读与写的训练。写作是运用语言的练习活动,常用的形式有手脑并用,让学生任意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写一段话;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写短文;模仿其他文章描写景物、动物的形态的方法,进行仿写。如写碧绿的水,可以写成“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日出可以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把大地都染红了”。经过多次尝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词汇量增多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5-0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要诵读的材料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反复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而经典中浓缩的都是精华知识,对这些内容不断的进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典诵读素材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且一些经典诵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现阶段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学任务硬性安排的组成部分,基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发组织开展,这就导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无法保证。大多数老师为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已经安排了满满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另外,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也是不现实的。以上的原因皆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以及深入的学习经典诵读材料中包含的知识。

2、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认识

虽然近年来教育界相关人士对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的认识。经典诵读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经典”,一提到经典,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但事实上经典并不局限于古诗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学著作等内容,教师应当为学生丰富诵读材料,而不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另一方面,关于诵读,经典诵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文章,并在脑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更多的经典文章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3、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诵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也是在被动的作出改变,只注重形式,忽略了诵读教学的实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也没有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诵读经典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在与未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首先应当重新认识经典诵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来深入的开展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筛选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基础,恰当的诵读内容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层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主要需要的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诵读材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根据我国一些经典著作,为学生选择的诵读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境。并且,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文的背诵,新课标明确说明一切具有典范性、时代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也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背诵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尤其小学生都是比较爱玩好动的,所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背”,即在课堂上把背诵的文章或者古诗文表演出来,并且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并建立一定的奖励体系,小学生的表现欲也比较强,在奖励的带动下会更积极主动诵读经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