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的含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班级文化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班级文化的含义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创新;机制

数学文化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其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理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班级文化是班级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融合,班级文化的水平高低直接反映了班级整体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创新.这就可以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利用,开辟班级文化建设创新的新途径.

一、数学文化和班级文化

(一)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文化的含义相对狭窄,其主要是指数学中所包含的精神、方法、思想、语言、观点等具体内容,以及这些精神、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是狭义上的数学文化,其着重于数学本身,而广义上的数学文化不仅涵盖了狭义的数学文化,其还拓展到了数学与其他方面的交叉环节,如,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美学的交叉等等.数学文化并不是单一静止的,其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以及不断变动的特质.这是因为数学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状态中,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

(二)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中产生的各类文化结果和精神财富,它能够直观体现出班级学习风气和整体凝聚力.具体来说,良好的班级文化,必然有一套明确的或是约定俗成的班级规则,所有学生都会认真遵守这样一套规则,在规则内开展学习活动.不仅如此,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能够认清班级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个人与班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学习或是其他班级事务上能够将班级整体和个人综合起来考虑.班级文化可以消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个体性想法,让学生加入班级的大家庭中,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爱上学习.

二、数学文化下班级文化建设创新机制

(一)进行数学阅读,构建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的建设创新,构建一定的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融入其中,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在数学文化当中,包括了数学思想、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因此,可以将这些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到数学中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进而推动文化氛围的构建.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更加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涉及相对较少.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学生具备良好的解题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却存在不足,这就使得学生出现了错误理解题目含义的问题,从而导致整个解题思路出现错误.所以,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形成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前,拿出五分钟时间开设一个读一读的课前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可以是教师读一段数学材料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在该环节进行分享.通过读一读的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于相关的数学文化了解更多,为班级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趣味智力练习,提高学生素养

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基本素养具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个体素养水平高,那么就可以对数学文化、班级建设等形成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趣味智力练习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手段,其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趣味、二是智力.所谓趣味,即指练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对学生的兴趣起到激发的作用,让学生对练习充满积极性,并且能够形成长久的保持.所谓智力,就是这些练习不单纯是对书本知识的反映或是考查,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设计趣味智力练习的时候,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要求.首先,趣味智力练习要满足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锻炼学生智力为目标.其次,趣味智力练习要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出现偏差,要对教学活动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才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形成.最后,趣味智力练习要体现出综合性与合作性,即可以让班级学生有效互动,为班级文化建设打下基础.

比如,可以将四则混合运算这一个知识点作为趣味智力练习的载体,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设计练习.例如,“超市毛巾5元一条,纸巾3元一包,花瓶20元4个,若买3条毛巾多少钱?买10包纸巾多少钱?买2个花瓶多少钱?买2个花瓶和5包纸巾多少钱?买2个花瓶、4包纸巾和3条毛巾一共多少钱?是否有其他办法实现最大化的节省?”对于这样一个趣味练习,重点在于实现最大化的节省,学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得出可以去杂货商店购买和老板讲价、废物利用减少购买数量等答案,这就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锻炼,提高了其综合素养.

(三)软硬件环境的构建,营造班级文化

硬件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文化背景下,通过软硬件环境的构建,可以有效营造出班级文化.首先,在硬件环境方面,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些关于数学的物品,如,著名数学家的雕塑、基本几何图形的挂图、乘法表和加法表的挂图等等.通过这些能够反映数学精髓的硬件物品,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其次,在软件环境方面,可以开设数学角,在黑板报上每周设置一些数学思考题,让学生在周内对其进行思考,在周五的时候拿出一定的时间对思考题进行总结分析.如此,可以让班级内的学生形成思考和探究的学习风气,进而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交流互动环节,让学生在黑板报的空白位置写下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没学懂的问题,教师抽取课余时间在对应位置给出答案.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实现了班级文化的营造.

三、结束语

班级文化建设对数学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需要对数学文化进行巧妙利用,以此实现班级文化的建设,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回顾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相关概念

布尔迪厄指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基本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些概念不仅是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本身也反映了关系主义的基本倾向[1],也就是说一个场域由依附于某种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关系构成,而惯习的形式是固定的“性情倾向”则是由沉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社会、历史的关系所形成,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人们正是在以资本为工具的基础上在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的。

1 场域

场域,即行动空间,回答的是行动者在哪里行动的问题,关注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布迪厄指出,场域是“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这些位置在客观上是由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或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的客观关系(支配、服从、类似等等)所决定的,而拥有权力或资本,则意味着可以获取场域中利害攸关的特定利润。行动者的策略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在特定资本分配中的位置,也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持有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他们作为场域中的一点对场域所作的观察”[2]。布迪厄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场域的一般社会空间,一方面是一种力量的场域,而这些力量是参与到场域中去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斗争的场域,就是在这种斗争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互遭遇,而且,他们依据在力量的场域结构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并具有不同的斗争目的。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3]。因此,场域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场域是一种结构性的空间,但也是由空间中的行动者建构的,具有主动的建构特征;其次,场域是一个为争夺资源而激烈竞争的场所,但身为其中的行动者也有保持或改造场域的共同目标;第三,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场域的独立性是经过激烈的斗争从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控制之中脱离出来的过程,形成了本场域特殊的行动逻辑并逐渐成为支配特定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行动的逻辑。但是,各个场域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它们都会受到元场域的制约;第四,场域的界限具有模糊性,各个社会场域之间的界限具有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并处于互相影响的关系网络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特定场域的界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资本

资本最初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经济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将其视为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人们在排他性的基础上占有这种积累的劳动,资本的概念扩张到社会的各个场域之中,从而成为一种客观性的力量,同时也是强调场域内在规律性的原则,并决定了资本拥有者在场域结构中的社会位置。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排斥了对于运气的偶然性的理解,资本的占有和积累不是赌博式的过程,而是一种有秩序的连续形成的活动;同时,资本还具有一种生成性的繁殖能力,它以等量的或扩大的形式来进行自身和利润的再生产,资本具有获取各种形式利润的潜在能力,行动者在特定的场域中总是趋向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4]。因此,资本就是某个特定场域中行动者通过劳动积累下来的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资源,这种利益不单纯是经济的利益,其内涵因资本和场域不同而变化,“每一个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想,场域创造并维持着它们”[5]。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中分成的各种资本形式是用于分析各个场域的基本工具,在某个具体场域究竟哪些资本最有价值,是依具场域自身的内部结构决定。

3 惯习

惯习,即行动逻辑,回答的是行动者如何行动的问题。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长期的实践活动,经过积累将经验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调节行动者的行为,成为行动者与周围世界的日常联系策略或图式。

布迪厄特别指出,惯习所产生的行为并不像根据某种规范原则或固定格式推演出来的行为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律性,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惯习是含混与模糊的概念,作为一种后天具有生成性的自发性,它在与不断变动的场域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确定自身,并遵循一种行动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现状。所以,布迪厄提醒人们,应当从惯习的生产过程中挖掘惯习的意义,离开了过程便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里的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是“外在性的内在化”的结果,是“结构化了的结构”和“促结构化的结构”[6]。惯习概念集中体现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结构的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基于行动过程的意义。

(二)文化资本的含义

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阶层的孩子在学业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指出,不同阶层的孩子所能获得的学业成就与其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基本上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定义为“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7],并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存在形式:一是客观化的形式,也就是理论的具体体现,一般是以文本或文化商品的形式加以体现或对象化,如图片、书籍、机器以及工具,等等;二是身体化的形式,即内化于个人身体和心智之中的、持久且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形式直接存在于人的身体中;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以合法化和正当化的制度加以认可的各种资格,如各种学位、文凭和资格证书等。文化资本和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具有顽强的再生产能力,它们共同维持着社会的再生产,即现存的社会秩序及其不平等的状况的再生产。

二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建构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

班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相关管理原理,科学地分班,配置班级管理力量,创设班级活动条件,使班级成为学校有效的育人单位。二是指班主任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使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8]。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第二层含义。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控制和服从,一味追求表面化的纪律和秩序,致使班级管理沦为教学的附庸,班级丰富的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9]、“自主式”管理理念[10]、“基于人性化的量化”[11]管理理念都各有其特色。由于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有普通高中生也有职高生,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培养目标也大不相同;且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文化强国”“文化兴校”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将“文化资本”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资本”,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和就业能力。

(二)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

通过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和班级管理的探讨,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涉及到班级场域、班级惯习、班级文化资本的概念,根据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以下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在这个概念框架图中,强调的是利用班级中的师生个人初始的文化资本,通过他们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构建班级场域、班级文化资本和班级惯习,同时在新的班级场域中,受到新的班级惯习和班级文化资本的影响,每个人又会获得更高级的文化资本,作为集体的班级也会获得全新的文化资本状态。

三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边界界定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有其研究边界,根据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班级文化资本:班级管理的行动工具

首先,班级文化资本包括两个层次,即个人的文化资本和班级文化资本。个人文化资本包括个人进入班级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几年后文化资本的提升;班集体的文化资本主要指班级中的各项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班级中文本的文化资本、班级中的隐形文化氛围。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资本的主体是班级,而不是个人。在这里,班级管理就是要建设相应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购买文本化的文化资本、营造良好的隐形文化氛围。班级文化资本的价值取决于班级场域中师生学习与生活行动的存在;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核心依据,也是班级场域中处于不同客观位置中的学生与老师在学习、生活中中彼此竞争和争夺的关键所在,如评优评奖、差生转化等。第三,在班级文化资本中,有有形的文化资本(班级制度和目标、文本化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班级隐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的行为举止和性情)。

(二)班级场域:班级管理的行动空间

首先,场域的建构性特征可以把班级场域视为一个由处于其中的师生共同建构的行动空间。所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情景中发生的,个人行为策略的变化和周围空间情景的变化是双向建构、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每个学生由于拥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文化资本,相应地在班级场域中都有一个特定的客观位置;并对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有相应的认知与感知,这种认知和感知依赖于他们对班级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从自身在班级场域中所处的位置点出发所采取的视角。同时,每个人先前的文化资本和行为策略使他在班级场域中具有主观立场。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立场和客观位置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惯习”,从而使自身的行动策略能够持久有效地适应外部情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

其次,场域的斗争性和界限的模糊性特征决定了班级场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空间。班级场域中的各种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作为一种相互关系,始终伴随班级场域的历时性而改变、伴随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不断进行着自我生成和自我更新。斗争性特征决定了处于其中的成员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围绕着特定文化资本展开争夺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赋予班级场域以新的意义和变革基础。各种力量关系和竞争关系,催生了班级场域的结构性变化和学生行为策略的的建构性变化。

(三)班级惯习: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远不变的。”惯习作为一种具有后天生成性、能被塑造的、主观的能动的行动策略,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研究社会资本理念下高职班级管理的关键部分。班级惯习是指在班级场域中,积淀于学生身体中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在班级场域中有规律地行动,正是这种“惯习”的力量。班级惯习作为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是由于:首先,“班级惯习”的建构性使得每个人的“惯习”都不是被动地复制的,而是在与班级场域和其中的行动者发生联系时,结合自己原来的行为策略,不断改组建构。作为班级场域中的成员,他们在解构和重构自己的惯习时,也影响了场域中其他成员惯习的解构和重构。其次,惯习既是在个体内部建构和生成的,也是在班级场域这一制度化学习生活环境和情境中社会性建构和生成的。在社会性因素与个体性因素的交互建构中,学生的惯习才得以生成、巩固、改造或重构。最后,班级惯习是通过大学生的行动轨迹将外在的社会结构内化到个体的身体之中,从而使个体社会化,被赋予了一整套班级场域的性情倾向系统,因此,班级惯习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建构的过程。正是这些特性,才使班级惯习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概念。

(四)走向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级管理的行动主体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在学校授课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的今天,大学中班级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行动者:教师、学生。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我们有过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和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的理论,以及现在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理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传统缺陷,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专制性班级管理模式,以规训为手段,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确立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主体间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胡塞尔认为,为了使先验现象学摆脱“为我论”或“自我论”的危机,现象学必须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另外,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海德格尔所谈的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主体间性理论中提出了“视界融合”“对话”“交往”,使得主体间性从认识论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在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共情”地“对话”“交往”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共同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班级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规训的组织场域,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4]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2011.

[2][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

[3]高宜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6]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2007.

[7]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孙淑桥.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长春

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4).

[10]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

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11]沈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人性化量化管理研究[J].现

代商贸工业,2010(24).

第3篇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环境育人又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更好发挥学校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达到培养学生良班级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同时,也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机电工程学院决定在10级展开“课室设计大赛”的评比活动,从而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

二、活动对象:10级各班

三、活动地点:10级各班负责课室

四、比赛时间:xx年10月8日-------xx年11月5日

五、活动准备:制作班级通知单(徐方负责)、海报(李惠龙负责准备素材)、制作评分表(金立负责)

六、前期宣传

1、 向各班发放通知单(督察部负责)

2、 在第一次生活委员会议上通知(生活部负责)

3、 海报粘贴(一个饭堂一张、教学楼二楼南侧、三楼南北侧各一张)(李惠龙负责)

备注:宣传在10月8号之前完成

七、课室美化要求

1、 墙的美化-------可以在kt板上写班级格言、班级制度、班级计划、或者班级活动图片等等粘贴在课室内墙上。让墙面成为一面会说话的镜子。

2、 讲台、课桌椅、劳动工具 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倾倒,天花板无蜘蛛网,灯管无积尘等。

(建议爱心箱与垃圾桶摆放在一起)

八、班级文化建设要求

1、 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的设置。(须与本专业有密切的关联并要有创新,有特色。班级口号体现出本班的特色与气势)

2、 班级文化要有特色--------可以设制有特色的卫生角、读书角、学习园地、绿化角或文化长廊(天气预报、当日新闻等)。

3、 建立班级博客

备注:活动时间:10月8日--------10月28日

九、评选当天各班须派人讲解本班的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的涵义。

十、评分标准(100分)

1、 班级布置主题鲜明(主题内容要求思想健康、具有特色)(15分)

2、 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的制作(根据各班特点选择符合本班特色的内容。要求具有创新,体现出班级特色)(20分)

3、 课室设计以及班徽、班旗的设计理念讲解,班级口号的涵义讲解。(20分)

4、 讲解者的表现(表述清楚,语言流畅,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流利。)(10分)

5、 教室整洁(讲台、课桌椅、劳动工具 摆放整齐)(20分)

6、 班级博客的建立(5分)

7、 课室整体搭配(10分)

十一、活动评比时间

第一轮评选:10月29日(下午3点---5点)《评分员到班上评分课室美化后各班讲解人在本班讲解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的含义》

第二轮评选:11月5日(下午3点---4点)《评分员到班上评分课室美化后各班讲解人到阶103讲解班徽、班旗、班级口号》

十二、评比人员

第一次评选:机电学院律委会各部长,主席团,(评选出前12名的班级参加第二轮)

第二次评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各学院律委主任,08级辅导员老老师,黎良田老师(评选出奖项)

十三、奖项设置

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评比结果设立一等奖1名(奖人民币150元,每人加3分德育分)、二等奖3名(奖人民币100元,每人加2分德育分)、三等奖4名(奖人民币50元,每人加1.5分德育分)、优秀奖4名(每人加1分德育分)。

十四、资金预算

复印通知单25份(0.2*25=5元)

制作海报2份 ( x 元)

评分表50份 ( 0.1*50=5 元) 1

水 3箱

(3*36.00=108元)

奖状 12面

(12*1.00=12元)

一等奖1个班级共补贴150.00元

二等奖三个班级共补贴300.00元

三等奖四个班级共补贴200.00元

气球 4包 (4*8.00=32元)

彩带 5圈 (5*2.00=10元)

共计:822 元

组委会成员:

总负责人:文旺成、龙淅

成员:李惠龙、金立、徐方

附则:

无理由退出本次比赛的班级扣本班所有人的德育实践分并取消评“优秀班级、优秀支部”的资格。

评奖时须班上任意三名同学出席(无理由不出席的班或个人扣班级或个人德育实践分)

附件:1.课室设计大赛宣传单

2. 课室设计大赛评分表

策划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自律委员会

第4篇

一、学校对校园文化与德育工作关系的思考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有育人功能,把育人的理念和机制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德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校园文化如同土壤,让德育打下有根之基,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适逢学校改建,德育工作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以环境文化熏陶人

在新校园建设之际,学校着重从三方面规划和打造文化环境:

(1)整体规划校级环境。自然优美的园林环境是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四条主线总体设计校园文化环境:

广场文化――规划顺天、弘毅、明德三个广场,以传统经典文化为内容营造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尊重传统。

展厅文化――建设连廊、教师沙龙馆、健康体验馆。通过连廊建设,各类邀请展等,立足故乡,展现中华文明,放眼世界发展。以此建构局部文化板块,引导学生热爱家国,胸怀世界。

走廊文化――建设“我们的班级”、“悦读十分”区角,以班级和学校统筹的管理成果为内容。不断推进班级文化的生成,引领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和公德意识。

楼梯文化――建设楼梯走廊,以学生活动、学生作品、学生人物为主体。凸显榜样引领,勉励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2)分层规划年级文化。初中四年,各年级特点鲜明。为此,学校的区角文化各具特色。比如,各年级文化版面以橙、绿、蓝、红不同色彩营造年级氛围;“悦读十分”区角,依据学生成长阶段配备相应图书,同时在氛围设置上分别突出“公德”、“诚信”、“求知”、“立志”的道德引领,以此达成浸润心灵、优雅言行的德育要求。

(3)凸显班级个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在教室外,“我们的班级”板块设置了班级全家福、青春舞台、班主任寄语等7个栏目,为班级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在教室内,通过引导和示范,各班级以绿植摆放、格言引领、特色评价等方式,让每个班级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以制度文化引领人

引领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注重学生参与,二是推动学生自律。

(1)制度的形成注重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学校全面实施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自主创建班级行政管理小组,推选值周班长、设立值日班长,成立四大自主管理团队,学生自主制定团队的制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参与,学生体验了作为班级主人的感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2)制度的精细推动学生自律:我校的德育制度涵盖学生管理各个方面,如《班级卫生管理细则》、《流动红旗班级考核办法》等,伴随进驻新教学楼,我们以可能的问题为导向,将制度进一步精细和完善。例如,针对新校舍,预先制定《威海七中学生进驻新教学楼八条要求》;针对教室由单面变成对面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楼纪律管理细则》,对学生的走路、说话、进出专用教室提出新的要求;针对新楼的理石地面不同于旧楼的水泥地面,又细化了《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对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时间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

3.以学生文化发展人

第5篇

关键词:三自教育;含义;意义;实施方法

为了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构建“重德立身 好学立业”的校园文化,我校从2008年9月起,实施全校教职工参与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校园的文明风尚,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展示了校园优美亮丽的风景线,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出了贡献。

一、“三自教育”含义。

“三自教育”是指在学生中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岗位意识、劳动观念和团队精神,达到学生自我约束的目的。

1、自我学习。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很多是通过自学来完成很多学习的,我也知道自学有很多好处。来到这里求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很被动学习的,所以在中职的时候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在这里我经常告诉他们学习一定要自觉,一定要主动的学习,尤其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对于课本知识的需求远远不足,而需要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则更为重要,在自我学习这一点上更应该做到自我学习,要想真正的有所作为,必须明确这一点。

2、自我管理。年轻一代毕竟是容易冲动,由此是现在的学生极易产生一种懒惰的感觉,对自己的管理很松懈,在很多的时候学生会在早自习,晚自习甚至上课时间都会有迟到的现象,在宿舍以及班级卫生时更会有偷懒的现象,所谓自我管理,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面的自控要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的认识自己,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们的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在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调整的目的。

3、自我服务。自我服务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培养目标,是我们班主任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美好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不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总是予以尝试,也总想让别人重视自己,而往往缺少服务的这种意思,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以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尝试机会,让他们能够自己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的服务才是最有效的。

二、“三自教育”活动的意义。

“三自教育”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团结,向上,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逐渐形成“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学风。该活动开办以来,学生文明有礼,勤学上进,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1、让学生认识到“三自教育”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难得机会,在整个值周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产生为人服务和为已服务的意识,加强学生与学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之间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2、通过“三自教育”的活动,还可以改变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生活习惯,通过服务,发扬艰苦朴素精神,亲身体验为师生服务带来的乐趣,体现自身的价值,增强服务师生意识、勤俭节约意识、维护优美校园环境意识、礼仪礼貌意识,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3、通过“三自教育”活动这个平台,让同学们不仅树立了职业道德观,懂得了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敬业,明白了“品质成就人生”的含义,而且增强了凭一技之长融入企业的信心,诠释了“技能改变命运”的内在含义。

4、在服务他人和服务自己的“三自教育”活动学习中,通过服务,让学生学会协作、沟通和交往,提高参与的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自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

开展“三自教育”活动,实施24小时“全天候”,校园全方位设“文明建设岗”,实行各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检查落实工作制度,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三自教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参与值周活动,值周的班级停课一周,全面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校园的清洁活动,学生的仪容仪表,学生的考勤,宿舍的卫生,课堂的纪律,晚自习的纪律等。

1、职能部门周密的检查安排。学生“三自教育”活动,是全校师生参与的活动,各职能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任务,不同的部门负责的范围和检查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的职责以检查、督促、考勤、考评为主。如宿舍办的以学生宿舍及周围活动场所为负责范围;教学实训中心主要以教学楼、实训中心活动场所的管理为主。

2、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在学生“三自教育”中,主要职责是做好宣传和值周前的思想动员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和岗位任务,落实好岗位名单,端正态度,做好准备,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掌握各岗位的动态,及时处理问题,总结经验,评比先进。

3、任课教师职责。凡担任值周班级教学的科任教师,都要参与管理和监督工作,在任课时间内巡岗一次,并在5个不同地点的岗位上签名,每月由学生处统计报教学实训中心计算课时。

第6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8-02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创设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特色育人作用,才能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营造班级环境氛围,构建校园特色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其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锻炼创新能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学生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甘肃省景泰县实验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班级文化注重了“关注细节、张扬个性”,“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引进竞争、百花齐放”的设计理念,让班级环境布置的每个内容都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风格、格调,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比如,低年级有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具有童趣的小纸艺,涂鸦作品等;中高年级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稚嫩清新的书法作品,也有质朴简易的手工制作、活泼天真的绘画、童心飞扬的短文。使级级有亮点,班班有特色,让学生个性张扬,主体回归,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构成校园特色文化的主体。

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建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校风、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班主任的随意性,在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我校是按照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制定班规。制定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值日班长、奖励、附则规范。班规是班级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

2.班级管理实施“人人岗位责任制”。比如,值周生、教室卫生、公区卫生、排班集合、桌椅整齐、学生午餐……责任人。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常常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发展自我。

3.评选“班级之星”。为激励后进、奖励先进、惩处歪风,构建一种最优的和谐、健康的班级环境。如可以每月评选班级之星三名,张榜公布,奖品各一份。学校各项评优,一律从班级之星中产生。这样的班规使校园文化既体现了严肃性,又展现了活泼性;既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又通情达理,体现人文关怀。

三、精心塑造班级精神,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成员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教风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结合学校十年远期规划,班班制订了远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并有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格言。比如,三(1)班的班级精神是“勤奋努力,和谐奋进;笑对一切,永不言败”。五(2)班的班级格言是“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体现出了班级文化个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为班级工作指明了方向。不仅如此,每个班还充分运用晨会课和周会课适时开展培养良好的班风教育,通过遵规守纪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

四、积极开展班级活动,构建校园行为文化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因为活动能点燃兴趣的火花,班级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舞台。我们用“活动激发兴趣”,开发出他们创造发展的潜能,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结合学校少队计划,开展诵读经典,彰显个性;读书展评;阅读经典;弘扬中华文化成果展示等活动,让校园充满书香味,让孩子成为书香少年。比如,我校三(2)班以“轻松快乐学成语”为主题进行班级活动。成语是“国学”文化精髓,简短、精辟的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班级里后面的墙壁上是孩子们精选的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多则成语故事并配有精彩的卡通图案“成语乐园”,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卡通故事中领悟到成语的深刻含义,这样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还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开展各项活动“趣味数学竞赛”、“感受书籍,享受阅读”、“科技活动”等,既让学生尽情表现,又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丰富学习生活。

总之,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是“无声的润物”,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是班级这个“小社会”角落里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制约着每个学生及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趋势及学习前景,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着力打造个性班级文化,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使得各班级物质文化得以凸显,精神文化得以提升,制度文化得以完善,行为文化得以落实,最终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实践建设,促进师生与环境的和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杨玉香.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5:1―11.

[2]苏金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金昌市实验小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革新,200

第7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现结合自己平时开展的各项活动谈谈班级文化建设。

一、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

1.利用“班训”――让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

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黑板的正上方都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条班训,学生在每次抬头时都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可以把每个班的班训当做一条有用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班训的含义,进而感受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做。

2.布置墙壁――让墙壁成为成长和进步的见证

学校里为我们能更好的进行环境布置,为我们提供了信息栏、学习园地、荣誉栏、班级之星这几块专栏。为了体现我们的班级特点,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并完成这几块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即有强烈的表现欲,利用学习园地布置学生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相互的沟通。外面墙壁上设有班级公约、班级之星、文明礼仪监督员,这些都是同学推选出来的优秀的代表。

教室虽小,可它处处有宝,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利用。如果我们能使班级的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班级的个性,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发奋向上的感觉,那么,班级的每一面墙都是会说话的引领者,它的教育功能“无声胜有声”。

二、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德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我们班级的制度建设主要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公约、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1.建立符合班级特点的班级公约

每个学期初,我会和孩子们利用班会课,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花朝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共同讨论起草《班级公约》,提出共同遵守的几条制度和原则(每个学期各有侧重),而这些制度必须是可落实的、可操作的,并能具体量化为指标,易于学生遵循和检测,并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

2.以旧带新,建立班级管理体制

所谓旧,就是依托已有班级管理体制,让管理能力强、熟悉管理工作、起带头示范作用的继续担任班干部工作。新即是选举那些愿意为班级服务、有能力管理班级的同学为班干部,并建立相关负责制度,做到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一晨会课进行班级个人量化评比,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做出定期的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通过“以旧带新”班级管理体制,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从而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发展。

三、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学做真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精神的培养主要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要求和班风建设的主要方向,形成全体成员的共识,它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干部及积极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真正形成全体同学努力上进的学习氛围。接着班主任再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步使班级精神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品质和人格,成为前进的精神动力。

我们说一旦班级精神确立、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都能有较高的自律要求、自我教育要求和自我控制能力,大家具有共同的目标、情感、意志,那么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基本达到了。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比如:我们班体育优势较大,体育能力强的孩子较多,都比较愿意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参加比赛的孩子尽力为班级荣誉而比赛,赛出我们班的精神面貌。其余人员有组织做好啦啦队工作,为同学打气、加油、鼓励。我们班在校“运动会”、“冬季三项”中,均获得团体第一名,在各项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第一名。我们班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如艺术节。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第8篇

“班级史”是师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对照一下,进步了吗?退步了吗?还有哪些不足?都会从‘班级史’里获得。教师在品读班史中,深入细致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

1.班史的含义

班史是关于班级及其成员的成长史,班史的记载则是将班级及其成员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由教师或学生加以记载。是一部将每天的感悟、思想用文字、图像、数据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

1.1班史由谁记载。班史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委、班级某个学生记载。一般认为班史应由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指导,由“班史司”领导,班上文笔较好的学生共同参与的“班史编纂委员会”来完成班史记载。班级全体成员都是班史的当事人、素材的提供者。

1.2班史记载什么。班史中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人。比如班级成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人士)。也可以记载在班级成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比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一次考试、一次班会、一次家长会等。既有积极向上能够激励人、鼓舞人的。也有一些小过错、小失误能够教育人、挽救人的。

1.3班史记载线索。笔者认为班史记载的线索主要有三类,时间线索,以日、周、月等为单位,翔实记载;大事件线索,通过对班级大事件的详细记载,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人物线索,以班级具体成员为线索,对其成长、为班级做的贡献等进行描述。

2、班史文化引入中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2.1班史的记载更能突显学生是班级主人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班史的记载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班级历史的一份子。他们在热情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历史,也见证了历史。更为历史提供了资料。这些都能突显学生时班级主人翁的地位。学生在毕业之后,班史将是一笔财富,将班级文化很好的传承。所以学生非常重视,都想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开拓者,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班史的记载起到为师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叶圣陶曾说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班史的编纂过程中,就体现了这一出发点。“班史”由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处构成,他们希望创造历史,想成为班级历史的主人。他们尽量做到最好,不给班级历史抹黑,这本身就蕴涵着无限的教育因素。班史的记载过程中,他们要虚心的学习文字记录工作。这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写作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本班史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后面工作的指导。它就是一本活“教材”,激励教师继续服务、继续思考、继续编纂去开启一部新的历史。

3、班史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正确把握班史记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不能本末倒置。一心为编纂班史,找资料。而忽视了学习,班史的记载应该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班史编纂的完美无缺,学生的学习却一落千丈,那么这样的班史文化建设就是无效的。大家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

3.2正确处理班主任和班史记载的关系。在班史编纂过程中,免不了有着班主任的色彩。那么怎样避免班史成为“班主任史”。笔者认为班主任只是在宏观上对班史编纂工作进行指导,做好班史编纂的前期准备工作,适当适度的检查保证编纂工作有序进行。而在充分的动员、策划、指导、运用之后,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培养学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历史、谱写历史。

4、构筑班史文化的措施

4.1以班级成长日志为基础,塑造班史文化内涵。班史的记载应以班级成长日志为基础,要对材料进行筛选,重视深度挖掘、品评。以学习成长日志为范例,促进学生学习风气的“你追我敢”,建立学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机制。以班会成长日志为范例,促进集体成长,提升班级凝聚力。

4.2以图表形式为契合,构筑班史文化亮点。在编纂班史的过程中,单纯的利用文字形式肯定会显得有些单一。所以笔者认为丰富班史写作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以文字记录为主,加以图表进行形象说明,形成班史记录的亮点。例如班级成员的信息、考试成绩、个人平时表现等利用图表形式来展现更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的感受。

4.3以网络平台为支点,寻求班史文化突破。现在的学生了解社会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对加强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意义。班史文化的突破口就在于此,班主任老师建立QQ班级交流群、班级博客。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上网机会较少,利用假期可以在群里交流学习生活问题,畅所欲言。通过留言板,为老师、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而且个人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平台。反过来看这些形式无形当中都成为班史素材中非常特别的一部分。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而在毕业之后,班级交流群和班级博客更是成为了曾经的朋友、师生交流和联系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