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09:57: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所教授的对象为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旅游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过《旅游英语》、《旅游法规》等课程,但是知识面比较窄,理论基础不扎实。在知识运用能力上也比较欠缺,缺乏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对于本课程有很大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有一定难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旅游资源学》,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教材共分三篇,十六个章节,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内容,讲述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成因、特点、开发功能等,以及各类旅游资源合理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的规律与对策。整体内容体系比较充实完善,学生反映良好。本次课讲授的是第三章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内容,主要讲授第二节地质类旅游资源、第三节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地质旅游资源和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地质旅游资源和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信息等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了解中国著名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的自豪感。
2、针对旅游资源的特点编写导游词,培养和提高专业素质。
四、能力训练任务及举例
(一)课前要求学生展示上节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锻炼学生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能力以及现场表达沟通能力。任务:对平顶山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和分类,可制作成PowerPoint形式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示。以个人或项目小组组织汇报均可。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所讲旅游资源案例比如张家界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总结其主要观点,并由小组代表向大家呈现。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和展示的能力。
(三)课后布置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对平顶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对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的理解认识。
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对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和特征理解运用。
(二)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例如:在讲述地貌类旅游资源“中国名山”这部分重点内容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通过电子课件、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使学生对地质地貌类旅游名山的特征深入理解,并能结合实例分析运用。
1、中国名山
(1)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旅游资源名山(视频播放)
(2)宗教名山
“四大佛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地质旅游资源\宗教名山(图片展示)
(3)其他名山
黄山、庐山、张家界、神农架、阿里山等。地质旅游资源\名山(图片展示)、张家界旅游视频(视频播放)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本课程教学方法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本节课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为导向”的理念,综合使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方法。下面对主要教学方法及运用进行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遵循了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进行授课。在复习学生学过的内容基础上,导入到新内容,并适度拓展到学生运用的层面上来,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完成任务;任务难度小时,有学生个体完成,任务难度大时,学生结成对子或组成小组完成。整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多个任务,比如对张家界旅游视频的分析,分析其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通过任务的实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把获取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并完成任务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导向教学法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实施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课前要求学生展示上节布置的课后任务完成情况,即对平顶山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和分类,可制作成ppt形式或者以其他形式展示。以个人或项目小组组织汇报均可。锻炼学生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能力以及现场表达沟通能力。课后要求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对平顶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下节课集中展示上交。充分发挥学生项目小组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
在课程教学工程中,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能结合实际加以合理运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时,通过展示相关图片直观生动的让学生对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有所认识,结合身边的比较熟悉的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举例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子课件、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步骤1:告知(教学内容、目的)
1、教学内容
(1)内容:告诉学生教学主要内容是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展示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相关图片。
(2)目的:认识和了解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2、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
4、学生活动:自由讨论;个别提问。
5、时间分配:3分钟。
(二)步骤2:引入(任务项目)
1、教学内容
(1)任务:结合教材内容谈谈自己对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认识。
(2)内容:预习课程内容,使学生大概了解课程主要内容。
(3)目的:自然过渡到课程主题,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
4、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5、时间分配:3分钟。
(三)步骤3: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能力)
1、教学内容
(1)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2)内容:讲解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概念。
(3)目的: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2、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
4、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5、时间分配:15分钟。
(四)步骤4: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体会)
1、教学内容
(1)任务:要求学生理解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2)内容:讲授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征,对著名资源着重讲解分析。
(3)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图片展示(著名相关旅游资源)。
4、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5、时间分配:30分钟。
(五)步骤5:归纳(知识和能力)
1、教学内容
(1)任务:要求总结课程学习内容,归纳重点和难点。
(2)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讨论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
4、学生活动:个别回答。
5、时间分配:10分钟。
(六)步骤6:训练、巩固、拓展、检验
1、教学内容
(1)任务1:对张家界旅游视频的分析,分析其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加深理解。
(3)任务2:观看中国名山视频,对其地理位置、特点及类型进行理解和识记。
(4)目的:巩固强化学习内容。
2、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互动法;案例教学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视频播放。
4、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5、时间分配:20分钟。
(七)步骤7:总结
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2、教学方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
4、学生活动: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时间分配:5分钟。
(八)步骤8:作业
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对平顶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下节课集中展示上交。
2、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教学法。
3、教学手段:课件展示。
4、学生活动:记录。
5、时间分配:2分钟。
八、教学评价设计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自我表达表达能力。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 pure New 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 Adventure 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 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 and 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 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 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 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 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 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 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 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 Chris 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 崔晓明、Chris 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 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 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 Mommaas Han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J].2004,41(3).
[16] 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 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 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 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生态旅游的资源应该侧重其生态性以及原始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应该要将其和传统的旅游资源区别开来,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也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和总结。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自然型,主张自然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华斌,自然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是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旨在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旅游的有各类自然动植物园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二种是自然人文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建萍、杨桂花等人,自然人文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美感来吸引游客。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对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学者都是参考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来进行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划分为观赏型、民俗型、探险型等等六类,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综合特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成机理来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即是由大自然天然生成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延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非自然生成而是靠人工干预而成的生态资源,比如人造湿地、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标准化原则,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个主要是说要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各相关学科比如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夸也不贬,科学的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内容、属性、形成等信息;三是动态发展的原则,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其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动态发展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提供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四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形式各样、层次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全面进行系统的评价,综合衡量资源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外在因素,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资源的价值;五是综合效益的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是为了对其开发和利用的,也就是说要获得一定的效益,获得的效益不能只是经济上,还必须包括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开发和评价生态资源必须考虑其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对于生态资源用具体数值表达出来的计量方式,是由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而组成,构建出一个层次有序的体系结构,用于对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评估。评价体系是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结构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的目标层,目标层下面是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最下面的就是指标权重层,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旅游,其目标层就是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准则层就是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和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环境资源,最下面的指标权重层就是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具体的指标。
(三)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中,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分类的各项因素比如可视因素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生物多样性、资源季相变化、民族文化、珍奇度等,可感觉因素中的大气环境、声环境、负离子浓度、气候舒服型等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价值因素中的开发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对于这些因子根据向量计算进行相应的评价得分并得出对于旅游地综合的评价和划分等级。根据评价标准的赋分总值和综合价值,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生态旅游资源。
三、总结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关键词:旅游资源 互补性 长江三峡 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古典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西藏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结论
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1] 保继刚.旅游地.北京:高等出版社 1997.
[2] 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3]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4] 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前言
花海,是一种开满鲜花的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花海由很多的开花密集的花草或树木构成,远远望去,看不到边际,如海洋一般广阔。
花海景观作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基于花海景观的特点,花海景观不但赋予了旅游业以新的资源支持,同时也提高了湖南省旅游景点的整体质量,为旅游景点贡献了更多的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由此可见,加强花海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并将花海景观重点应用在湖南省全域旅游中,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提高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借此推动湖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做到提高湖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解决城镇持续发展问题,推动旅游业的有效发展。
一、花海景观创新了湖南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从目前湖南省现有的旅游发展思路来看,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改变了现有的旅游模式,同时也对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动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长期以来,湖南省全域旅游在开展过程中,只重视了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之外,还对旅游地区的人文资源以及城市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开发。而对花海景观这一自然景观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花海景观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湖南省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花海景观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同时,花海景观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从花海景观的形成来看,花海景观涵盖多个地区,是湖南省境内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花海景观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能够形成全域旅游新思路,同时还能对湖南省的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由此可见,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对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以及湖南省旅游思路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从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来看,只有创新发展思路,并制定独特的发展规划,才能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整体效果,基于目前全国旅游市场同质化现象相对突出的现状,湖南省全域旅游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发,就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花海景观的开发,有效地满足了这一需要。同时,花海景观的出现以及实际运用,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获得了新的旅游资源支持和发展思路支持,有效地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思路的创新问题,并提升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思路创新性,更好地满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
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说明了湖南省全域旅游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但有效改变了湖南省区域旅游的发展局面,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管理的创新,使湖南省区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水平和整体发展思路上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花海景观的开发,湖南省的中小城市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局面,围绕着花海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找准了新的发展着力点,形成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对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利用,充分的提高了湖南省区域旅游发展思路的新颖性,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在发展思路上站上新高度,使湖南省全域能够获得新的思路支持,更好的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服务,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水平、整体质量上有所提升。为此,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和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做到根据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花海景观利用方案,提高花海景观的利用质量,使花海景观能够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二、花海景观提升了湖南全域旅游的整体质量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在其利用过程中,其主要作用是为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持,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得到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在整体概念和整体发展方向上得到及时的调整,客观上推动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有效发展。而目前,围绕花海景观形成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路线,也得到了湖南省中小城市的有力支持,许多以花海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城市,纷纷提出了具体的服务目标和服务方案,使花海景观旅游能够在整体服务质量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从这一点来看,花海景观旅游资源的出现,对湖南省现有的全域旅游格局有创新的影响,同时,由于花海景观的分布地区比较广泛,也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使得湖南省现有的旅游地点得到了大幅的增加。不但为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模式,形成了以花海景观来带动具体的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新思路,形成旅游资源的共享,以及旅游资源的配套建设。为了达到提高旅游发展质量的目的,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并将花海景观作为了独特的发展侧重点。
为了有效利用花海景观并形成以花海景观旅游来带动城市发展,湖南省的中小城市都将旅游作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发展思路,对现有的城市建设以及旅游发展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好满足旅游经济的要求。为了达到提高旅游质量的目的,湖南省的中小城市依托花海景观资源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将重点放在了规范旅游资源管理,以及规范旅游行为上面,形成了依托旅游资源来加强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情况来看,花海景观已经成为湖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且对全省的旅游发展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影响。许多外地游客以及湖南省本地的游客,都愿意已有闲暇时间欣赏花海景观,由此也衍生出了旅游的新市场,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能够形成快速有效增长。所以,花海景观的利用,对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但改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局面,同时也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质量,客观上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从目前湖南省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来看,为了保护花海景观资源,并有效利用花海景观资源,在旅游配套服务以及旅游服务质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整改,保证了花海景观的有效利用,有效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质量。
三、花海景观提高了湖南全域旅游的绿色环保属性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代表了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对花海景观旅游的重视,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花海景观的利用,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也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着力点,形成以绿色环保为优势和绿色资源为主旅游线路。全面创新发展优势,有效解决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旅游能够成为一种长期发展有效发展的重要发展手段。花海景观的利用,使湖南省全域旅游认识到了绿色环保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花海景观的利用也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有效地将自然资源进行了整合利用,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能够以旅游业来带动城市建设,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推动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围绕花海景观形成的旅游模式,不但改变了湖南省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同时也为湖南省的全域旅游提供了新的支持,使得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围绕花海景观来做文章,并主打绿色环保这一新概念。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概念的重视,许多人在旅游当中非常重视自然景观的旅游。有些人宁可花更多的时间也要欣赏纯自然的景观。而这一需求,也反映出了现代人对绿色环保的重视。同时,对于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而言,寻找一种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并有效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一直是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形成以花海景观为代表的旅游业,不但有效解决了困扰湖南省中小城市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为湖南省中小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
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是湖南省全域旅游的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营销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湖南省的全域旅游不但获得了有效的资源支持,同时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绿色环保旅游以及生态化旅游的新亮点,并推动中小城市的有效发展,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成为试点。所以,花海景观的利用,有效地提高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环保属性,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以绿色环保的特性赢得游客的尊重,确保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游客面前,为湖南省的旅游争取新的发展机遇。
四、花海景观推动了湖南全域旅游的协调发展
从花海景观的分布来看,花海景观在湖南省境内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全省境内的花海景观总体数量较多,分布范围比较广泛。花海景观的充分利用,不但有效推动了湖南省现有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拥有花海景观的中小城市能够以此为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看花海景观,以此为发展城市的重要动力,推动中小城市的快速建设。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使得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获得有力的支持,并在旅游资源开发上获得新的发展思路支撑。通过对湖南省现有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掘,花海景观成为湖南旅游业最重要的资源,使湖南省现有的旅游资源形成的一种连贯性发展趋势,同时也解决湖南省各种旅游资源的协调性发展问题。湖南省的旅游资源能够依托花海景观,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使得湖南省全域旅游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更好地满足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支持。
从目前花海景观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促进了湖南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旅游资源,使得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能够做好花海景观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好的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服务,实现湖南省全域旅游的有效进行,并且最终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花海景观的旅游对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认识到花海景观的重要性,并将花海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来看待,才能提高花海景观的利用率,最终满足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实际需要。
从这一点来看,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与花海景观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花海景观的利用不但为湖南省全域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旅游资源的支持,同时也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对花海景观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我们解决了湖南省全域旅游的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同时降低了湖南省全域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也应重视花海景观的协调作用,以及花海景观对湖南省旅游资源的现实影响。
五、花海景观实现了湖南全域旅游资源的共享
从目前花海景观资源的利用来看,花海景观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瓶颈问题,同时也为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得全省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做好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挖掘,并发掘原本所不掌握的资源。而对于花海景观的利用而言,花海景观的利用,最主要的特征是为湖南省全域旅游提供了一种旅游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湖南省的全域旅游能够重视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通过将城市间优势资源进行相匹配,最终形成省级的旅游品牌,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利用模式,更好地发展湖南省的旅游业。
花海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衍生出的概念不仅仅在于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在于旅游业发展理念的转换,只有重视花海景观的这一作用,才能做好花海景观的利用,并使花海景观能够成为湖南省旅游的重要依托资源,有效解决湖南省旅游资源不足问题,为湖南省旅游资源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根据湖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花海景观进行合理开发和布局,在充分利用花海景观的同时,形成一种长效的旅游发展思路,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真正实现快速有效的发展,并提高湖南省旅游业的繁荣程度。
由于湖南省的花海景观资源分布范围较大,通过对花海景观的有效利用,湖南省的中小城市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构建良好的旅游网络,将中小城市也都纳入到了花海景观的发展范围之内,利用花海景观形成了旅游城市群,更好地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应对花海景观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花海景观的实际优势以及湖南省旅游的现状,制定具体的花海景观利用计划,使花海景观能够成为提高湖南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促进湖南省旅游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湖南省全域旅游的繁荣程度,使湖南省的旅游业能够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好地满足湖南省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并为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应做好花海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只有形成了这一发展思路,才能为湖南省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支撑,使湖南省的中小城市发展能够做到依托旅游资源构建新的发展方式。
六、结论
【摘 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中注重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甚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旅游资源开发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识别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潜在旅游资源,并把潜在旅游资源改造、建设、发展成旅游吸引物,创造旅游消费环境,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1.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增强
现代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将潜在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要素条件,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共同形成旅游产品的消费环境,形成完整丰富的整体旅游活动。在区域旅游的范畴内,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独企业的对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紧密的整合到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企业的资源开发行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
2.旅游资源开发的持续性日趋显著
随着旅游活动逐渐发展与成熟,旅游资源开发不再是一次性的开发行为。旅游地政府与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阶段认识更加深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变现为一个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而发展的渐进与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与周边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随着我国党政机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在各项工作中不断的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环境保护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让人忧虑。但是从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关注工业、农业和生活直接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和如何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地区在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没有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构架当中。同时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与特点认识不足,简单片面的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旅游游览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可以了,没有将周边区域与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保护与之相整合。很多地区也忽略了旅游活动对于社会人文文化环境的依赖,没有将对于人文文化环境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的整合起来。在河北省承德市相关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程度的数据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论,更需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指导具体行为的方法。在这点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想对不足。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念有口号阶段,缺少实际的标准和指导。很多的地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阶段,没有建立明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没有按照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将总体目标转化为系统分析过后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缺少监督目标与标准,企业也不明确自身的差距与行动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负面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环节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当时由于专项法律法规的缺失,仅仅对项目规划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有一定的约束。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从资源的初次开发到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再次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实时性,更多的体现在如果出现问题时的补救与整改,这样的情况无法适应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实际。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分为几个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政策规划制定和旅游资源开发监管过程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是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执行者,理解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进行旅游环境保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明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地区可以首先根据自身旅游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参考国内比较成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王良健开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框架;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经过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确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可以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整改措施。
3.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
在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审批过程中的前置监管和出现环境突发事件之后的后置监管的同时,应该按照旅游资源开发持续性的特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始建设后,对于建设开发、产品投入市场、持续开发等过程中的旅游环境行为进行过程性监管,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符合法律法规与相关规划。同时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对于区域内的不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不同要素门类的开发项目进行监管,保证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宽.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述评 [J].中国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3] 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丝绸之路;价值挖掘;线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37-03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关于旅游线路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而设计出来的包括旅游活动全过程所需提供服务全部内容的计划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为旅游者设计的包括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活动内容和服务的旅行游览路线”。
二是从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方面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线”。
三是将旅游线路视为是一种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是指旅行社生产的包价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者的需要而规划出来的旅游途径。
第四种观点综合了以上三个内容,认为旅游线路既是指旅游规划或管理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游览线路,又是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除了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探讨外,研究者还从旅游线路的类型、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旅游线路的设计模型、旅游线路空间与时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研究者对旅游线路的研究多从旅行社或旅游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试图设计出最优化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来。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者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禀赋,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设计旅游路线。
丝绸之路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它是一条经济贸易发展之路、通商之路,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地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仅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7个省份就拥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1000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实施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2003)(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andev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标准,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就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6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草原与草地、花卉地、居住地与社区、水工建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归葬地、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等17个亚类。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又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它辅助旅游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如佛教石窟、寺院遗址、古城址、古驿站、古烽燧、治所、古墓葬以及各类出土文物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在时空布局及主题提炼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游客的需求永远是旅游线路设计的导向性因素。在进行旅游规划之前,一定要进行规范的市场调研,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线路规划。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动机、时间和经济消费能力、身体状况、特殊爱好、特殊旅游主题等。线路的设计要尽量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原本针对团队旅游的旅游线路规划对于散客来说也同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旅游线路的市场调研分为现实客源市场的调研和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现实客源市场调查就是针对已经购买了该旅游产品的旅游者而做的调查,是游客在体验了该产品后对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对旅游线路进行适当的调整。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则是先设计出一些旅游线路产品,看该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有多大。潜在游客的意向性的调研也是对旅游线路产品的一个初步的宣传,让潜在游客对该产品有初步的印象。
(二)科学合理的时空布局原则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次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如何统筹安排好这六大要素,让游客有一个完美的旅行体验是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核心。统筹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统筹布局,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游览的时间,配备合适的导游,安排恰当的住宿、购物和娱乐活动等。
(三)资源类型合理搭配原则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风格、质量和品位也各不相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文化景观,还有各类景区和旅游服务项目。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的选择和搭配对于游客的参观体验非常重要。
第一,根据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来安排。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质不可能处在同等水平,如果一开始就安排质量品质最好的景点,把相对较弱的景点安排在后面,随着游客在时间、经费和体力上的不断付出,他们会感觉后面的景观越来越不如之前的景观,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降低对这条旅游线路产品的感受。如果反过来,把越好的景点放在后面,游客看到的是一个比一个更好的景点,其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就会更高。可见,对不同质量和品位的景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后带给游客的游览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旅游线路景点的安排上,也要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一般来说,水域自然风光在清晨参观比较好,因为清晨空气清新,风平浪静,更能体现水景的韵味。以山体为主的景观或者安排在清晨,或者是黄昏,清晨太阳上升时的光线和下午的烈日余晖更能勾勒出山峰连绵起伏的线型和山体的雄浑壮丽。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景点,则更适合下午游览,有利于欣赏植物富于变化的动态美。一些民俗类、休闲类的游览活动放在晚上更合适,游客在辛苦奔波一整天后回到住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表演等都是比较好的休闲方式。
第三,充分照顾游客的生理、心理特点。历史遗迹类文化信息比较浓厚的旅游景观适合在上午游览,因为根据人的生理机能,上午时间人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复杂的更大量的文化信息,下午人比较疲倦,接收文化类信息的兴趣较弱,就不适于参观这类景观了。线路的安排还要讲究动静结合的原则,如果第一天游览的景观对人的体力消耗较大,那么第二天的游览就要考虑安排体力消耗较少的静态的参观内容,让游客有时间恢复体力。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各省之间和每个省内的各景点之间基本呈点状分布的状态,而且历史文化遗迹类的资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旅游线路规划时就尤其要注重景点的合理搭配,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第四,注重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线路,当然不必去考虑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但是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来说,注重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是有必要的。根据调查发现,选择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游客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他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又知之甚少。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荣衰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各地文化遗迹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明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对各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将更加有助于游客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也无形中增加了这条线路的分量和吸引力。
三、基于文化价值挖掘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策略
丝绸之路沿线涉及7个省份、100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同时,由于丝绸之路沿线涉及的省市非常多,旅游资源呈散落分布的状态,各省、市、县区之间的游线一般都比较长,游客既可以选择省内游,也可以选择跨省份旅游,使得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规划变得非常复杂。
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旅游线路规划研究时,更多地是从时空布局方面安排旅游线路,主要研究如何在最合理的时间内让游客参观最多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考虑过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的资源价值特点和游客对文化信息的不同需求来实施旅游线路规划,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甘肃省和陕西省为例,在充分挖掘和整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从省内基础线路、省内主题线路、区域合作专题旅游线路、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区段旅游线路等不同层次来分类探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的策略。
(一)省内基础线路规划
省内基础线路规划就是专门针对省内旅游而进行的线路规划,比较适合短期旅行的游客。可以根据各省旅游资源的特点,选择一些最经典和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甘肃省内基础线路可以设计出如下旅游线路:
河西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武威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
戈壁古关古城旅游线路:张掖黑水国遗址―瓜州锁阳城―高台骆驼城―敦煌沙州古城―玉门关―河仓古城―阳关
甘肃石窟艺术赏析游: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安西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河西自然风光游:武威民勤沙漠公园―张掖山丹军马场―嘉峪关七―冰川―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和资源类型,陕西省内基础线路一般为一条线路一日游的类型:
西安―兵马俑―华清池―西安
西安―华山景区―西安
西安―乾陵景区―法门寺―西安
西安市区明城墙、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北广场
㈢省内主题线路规划
近年来以资源类型为基点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兴模式,主题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旅游,因而需要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各文化旅游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便更好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给游客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根据甘肃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可以设计如下主题旅游线路:
远古文化游:武威黄娘娘台遗址―临洮马家窑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泾川王母宫
古城镇遗址文化游:夏河八角城一临夏桑科古城一景泰吊沟古城―金昌高庙古城―永昌骊轩城―张掖黑水国遗址―高台骆驼城―瓜州锁阳城―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
古墓葬文化旅游:天水汉将军李广墓―武威雷台汉墓―张掖黑水国汉墓群―酒泉丁家闸壁画墓―酒泉唐代模印砖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陇中、南石窟文化游: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木梯寺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西石窟文化游: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
甘肃民俗文化游:甘南藏族风情―临夏穆斯林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民俗风情
根据陕西省内旅游资源可以设计如下专题线路:
佛教文化胜迹游: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鸠摩罗什塔―法门寺―彬县大佛寺
古城遗址文化旅游:汉长安城遗址―厝长安城遗址―明城墙
古墓葬文化旅游: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昭陵―茂陵―阳陵
㈢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合作专题旅游是在旅游空间方面进行扩展和延伸的旅游线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各省之间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可以规划出如下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黄金全线游:陕西西安―成阳―宝鸡―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库车一喀什
魅力丝路精华游:乌鲁木齐―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敦煌―嘉峪关―兰州―青海湖―塔尔寺
丝路探秘游:乌鲁木齐一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乌尔禾魔鬼城―布尔津―喀纳斯湖―莫高窟―嘉峪关―兰州
(四)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规划
西安旅游环线: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宁夏银川或中卫―西安
兰州旅游环线甘肃兰州―武威―青海西宁―兰州
银川旅游环线:宁夏银川―甘肃武威―嘉峪关―敦煌―青海西宁―甘肃兰州―银川
西宁旅游环线:青海西宁―甘肃武威一兰州―天水一甘南一临夏一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