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儿童的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1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含义的解析

现代学前教育的概念是指对儿童教育的基本理解,包括对儿童自身能力、儿童认知概念等的理解。首先,了解幼儿教育中儿童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与成年人具有同样重要的社会地位,但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儿童本身是独特的,在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一个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人。因此,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幼儿教育时看到儿童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不完整。第二,为了充分释放儿童的本性,儿童的本性源于父母并出生。但是,家庭成员和从小生活环境固有的遗传因素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性质实际上没有界定,在儿童随后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儿童成长其实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所以我们必须让儿童自由发展。但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完全释放,根本不限制他们的行为,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完全宽松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必要时完全宽松地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最后,孩子的本质是他们还不完全成熟,不无知,在孩子的认知上也不无能。他们在身体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这种潜力不能完全实现。所以幼儿教育和教学不用担心,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不能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教学,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让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2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设计。首先,它是教育目标的设定。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偏向于小学课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将不利于儿童的未来发展,也不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阶段和顺序。它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不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时,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其次,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把儿童的直接体验作为教学内容。不应该允许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应该允许儿童学习困难的学习内容。这不符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经历。例如,一些幼儿园让孩子们每天学习许多难读难写的教学内容。儿童不仅在学习和理解上有困难,而且会导致儿童使用他们所学和他们所学的东西。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用真实的材料感受学到的知识,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设计出符合现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儿童能够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最后,就是教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实施设计。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知识,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完成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儿童正处在这一阶段喜欢玩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游戏过程当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没有限制、自由自在,从玩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这让儿童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找对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让儿童快乐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相对轻松。总之,要想很好的把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当中,就要正确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2篇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儿童的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一、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含义的解析

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就是指基本了解儿童教育,它包括认识儿童的自身能力、儿童的认知观念等。

首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对于儿童天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儿童之所以称之为儿童,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他和成人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只不过是处于一个生命刚刚开始的初始阶段过程当中。儿童本身就具有独特性,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发展不成熟、不完整的个体。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要看到儿童的独特性、差异性、不完整性。

其次,要完全释放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天性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天生的。而家庭成员的先天遗传因素、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由此可以知道儿童的天性其实是没有定义的,它是在儿童以后的生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儿童的生长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的,所以要让儿童自由发展。但是在儿童的生长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完全放养,一点也不限制他的行为,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采取完全放纵的教学方式,让儿童完全放纵,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

最后,儿童的本质就是还未完全成熟,在儿童的认知里并不是无知无能的,儿童的身体里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并不能一下全部发挥出来。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有耐心的引导儿童,不能让儿童接受超出他认知范围的事物,根据儿童处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让儿童从一个不成熟的人逐渐变成一个成熟的个体。

二、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其实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主要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内容的实施设计。

首先,就是教育目标的设定,現阶段很多的幼儿园教学内容都偏向于小学阶段的课程,如果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不能满足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的要求。这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没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违反了阶段性和顺序性。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没有认识到儿童的主置。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育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满足儿童的生活要求。

其次,教育期间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一定要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不能让儿童超出能力范围的进行知识学习,让儿童学习难度很大的学习内容,这不符合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比如有些幼儿园让儿童每天都学习很多较难的读写教学内容,儿童不但学得困难不容易理解,而且还会导致儿童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儿童为中心,用真材实料感受所学习的知识,结合儿童自身的特征,设计出符合这一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内容,从而让幼儿茁长成长、进一步发展。

最后,就是教育教学课堂内容的实施设计。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占最主要地位的就是儿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前教育工作者不能强迫儿童去学习知识,要有耐心的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完成学习内容。在教育教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儿童正处在这一阶段喜欢玩游戏,游戏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游戏让儿童学习知识,在游戏过程当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没有限制、自由自在,从玩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了学习内容,这让儿童以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找对方法,引起儿童学习的欲望。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可以让儿童快乐的学习知识,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相对轻松。总之,要想很好的把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当中,就要正确的认识教育教学理念,然后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学前教育;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9-01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的重要过程,在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出现,有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属于国营的,有的是私人经营的,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都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安全危害,为了要确保幼儿的健康安全成长,则必须要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幼儿安全教育,使得幼儿能够提高安全保护意识。

一、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校频繁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使得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必须要加强学前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力度,才能使得幼儿的安全得到保障。很多学前教育都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本身对外界的事物和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危险,在面对这些危险的时候,他们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足、防范能力不够,因此使得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很多学前教育机构,必须要提高管理者以及教师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从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日程中,使得幼儿能够提高安全隐患的意识,并且能够积极加强对各种安全危险的规避。当前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将幼儿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与学校教师一起加强幼儿安全引导。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策略

1、加强幼儿日常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开始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的主要场所,他们开始与外界有所接触,认识新朋友,开始学习基础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将安全教育当作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由于很多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和冲动,因此很容易遇到危险,比如幼儿喜欢玩水,因此很喜欢到一些水池边玩耍,但由于幼儿在玩水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落水现象,他们的自救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出现危险。对此,必须要加强地幼儿的正确引导,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对一些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讲解,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2、以幼儿为主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全新认知,应该要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对于传统的安全教育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幼儿听课为主的状态要进行改变,加强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深入分析,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作为教学的目标,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应该要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完全采用填鸭式教育,而应该要结合一些有趣的活动,考虑到幼儿的接受水平,从而使得幼儿能够明确安全教育的目标,能够学会在任何时间进行自我保护。

3、将安全教育与学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时,需要将各种教学活动与安全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幼儿学会在学习中加强安全保护,也可以在安全教育中学到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的一些电源开关出设置相应的标记,在楼道中可以粘贴不要拥挤的标记,在窗台和栏杆上可以张贴不要随意攀爬的标记,从而使得幼儿在日常学习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对这些安全标志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够防止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另外,由于幼儿自身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高,因此可以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如讲解一些关于小朋友遇到危险的事例,比如小明和陌生人说话被陌生人带走、小天一个人在外面走路走丢了等,通过这些故事,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一些常用的技巧,比如遇到陌生人的时候要怎么处理,如果在街上走丢要如何处理,通过不断地讲解,可以使得幼儿的防范意识有所增强,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幼儿能够很好地进行应对。另外,为了要对安全教育进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动画片、视频等,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幼儿园经常会播放一些安全教育小常识,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安全常识有所了解。

4、创设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幼儿安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校园内,应该要加强安全管理,对一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规避,比如要加强校园保安的巡逻能力,严禁一些来路不明的人进入到幼儿园,防止社会威胁的出现。另外,在幼儿园也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安全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比如进行安全标志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准备一些救护车、消防车等道具,在不同的道具上粘贴安全标志,从而使得幼儿对这些标志有更加深刻地认知,对幼儿的安全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5、强化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地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得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加强沟通,共同进行幼儿安全教育。比如教师在学校要加强安全引导,家长在家中和日常生活中要结合教师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幼儿的巩固教育,从而使得幼儿能够对各种安全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地印象,从而更好地预防各种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幼儿安全教育,为幼儿安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利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使得幼儿的安全意识能够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 双.浅谈如何做好学前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2015(06)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幼儿教师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扩大幼教师资来源。要以县为单位从农村小学富余学科教师中选择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转岗培训后从事幼教工作,转岗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解决幼儿师资短缺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幼教师资队伍。

一、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解读

根据小学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背景、基础情况以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转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共470学时。采取脱产集中学习和幼儿园见实习方式,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

1.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共64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主要课程设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转岗教师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其教育目标和根本任务;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知道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与常规培养要求,学习安排幼儿园的周课程与一日活动;初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课程,共166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升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能力。主要课程设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包括幼儿园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和幼儿园游戏指导。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转岗教师理解和掌握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与要求,特点与方法,以及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通过本模块学习提高转岗教师对学前教育各项教学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共15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帮助转岗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技巧水平。主要课程设幼儿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和幼儿园美术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提升转岗教师的艺术综合素养,增强作为学前教育教师所需的表现力、感染力以及环境创设能力,使其具备策划、组织与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的能力。

4.教育实践课程,共90学时。本模块课程主要是保教见习和岗位实习。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帮助转岗教师深化对学前儿童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了解,印证所学的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这些课程模块能够确保短时间内让小学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在迁移、利用小学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小学教师学科群知识的基础上,将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集中研修,能基本满足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二、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

转岗培训将针对转岗担任幼儿教师的年龄、专业背景不同,充分发挥以“教学研训一体化”为特色的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培训模式,转岗教通过学、做、教、反思和研讨,促进转岗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尝试教学法、精讲多练法等。

1.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幼儿园真实的情境或幼儿事件为题材,提供转岗教师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转岗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可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转岗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将学前教育理论教学融入案例分析之中,使转岗教师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对理性的认识。

2.尝试教学法。转岗教师在先试后学、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中尝试学习,并在尝试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专业应用课程模块更多使用尝试教学法。由于转岗教师是在个人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尝试教学法有助于转岗教师对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3.精讲多练法。本次的转岗教师其原有专业背景大多数是数学、语文学科出身,对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了解与掌握相对较少。因此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适宜使用“精讲多练法”,通过精讲多练法转岗教师初步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转岗担任幼儿教师培训是作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补充的重要举措,纳入各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转岗教师群体的学习经历和年龄层次以及社会经验各不相同,在培训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尊重转岗教师。就是要尊重转岗教师的身心、能力和背景特点等。转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再就业的过程。转岗教师新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转岗教师有新的热情以及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它需要我们为其新专业成长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

2.重视现场研究。转岗教师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促进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现场上,转岗教师要善于从现场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解决现场中的问题也就是赢得转岗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3.关注平台展示。培训者要为转岗教师搭建不同内容的展示平台活动。在平台展示中发现问题,总结不足,寻找策略,为下阶段改进把好方向。平台展示的过程不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从中发现潜质教师,为今后转岗教师梯队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丽芬.广西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

第5篇

【关键词】终身学习;瑞典;学前教育;学前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75-04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表声明:“基础知识是成功的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瑞典在1994年实施了一项国家级的研究:“终身学习的基石――一所使儿童成熟的学校”,强调学校应更敏感地应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主张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体化应允许前者改变后者。1996年,瑞典总理向瑞典人民发表了他对终身学习的观点,他说学前教育必须成为国民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事实上,早期教育常常是被忽视的一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它没有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和终身学习系统。而瑞典的经验表明,这个被忽视的环节有巨大的潜力。本文试从终身学习的视角对瑞典学前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瑞典学前教育的改革历程

瑞典的学前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提出迫切要求。尤其是在1968年全国儿童保育委员会提交著名的《学前学校》报告之后,瑞典进行了多次重大教育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学校》报告主要包含两大块内容:一是把传统的以济贫和教育为主的两种儿童教育形式合并为一种统一的形式,一律称为“学前学校”;二是把1~3岁和4~6岁的儿童由同龄分班分组改为混龄分班分组,并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合并为一个班级,取消特殊学前教育机构,使不同年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特点的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该报告对瑞典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瑞典于1975年正式颁布了学前学校法,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立学前教育系统,市政府每年要为本市区所有6岁儿童提供至少525学时的免费学前教育,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该法突出强调应该为儿童提供发展性和促进性的活动,把照看和教育结合起来。

1995年瑞典又颁布新的法律,明确规定每个市的政府都有义务为儿童提供学前学校教育,不得拖延或者拒绝。而之前的法律仅要求市政府每年向国家提交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计划报告。新法律的颁布表明了政府推动学前教育实践的决心。

从1996年6月到1998年,瑞典对本国的学前教育进行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变革。1996年,瑞典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强调儿童的早期学习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活动都是终身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这些活动应该被认为是一个连续且完整的整体。学前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学习和发展。〔2〕除此之外,瑞典还在行政管理上作出了重大的变革。学前教育的管理部门由国家卫生与社会福利部(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转为教育与科学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从1998年起由《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代替《社会服务法》(The Social Services Act)指导儿童的教育工作。国家教育署(The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取代了国家卫生与福利委员会(The National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Committee)负责儿童教育的监管工作。在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的同时,1998年瑞典正式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推出国家学前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儿童创设一种平等、公平的高质量学前教育环境,从而提高义务教育之前的早期教育质量。”〔3〕这次改革使瑞典学前学校成为终身学习的第一步,〔4〕标志着瑞典的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

纵观瑞典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改革逐步深化且日益体现终身学习的时代主题。瑞典学前教育在法律、投资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数次变革为其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1998年的全国统一课程改革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前教育质的飞跃。2004年瑞典对这次改革进行了首次全国性评估。评估报告指出,“这次改革使学前教育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且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5〕“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系统,不仅表明了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学前教育在创设未来教育环境中的角色和任务。”〔6〕把学前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计划,显示了瑞典政府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决心。

二、瑞典学前教育的目标

自1998年颁布国家课程以来,瑞典学前教育就像义务教育一样遵照政府法律条例的形式并依照条例的规定进行授课。“国家课程虽然详细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但并没有规定和限制具体的实施办法。”〔7〕这就给学前教育机构留下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瑞典学前教育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它强调要让儿童得到完整的发展,让儿童在体力、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具体目标是:(1)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增强儿童的社会性,丰富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体力、语言和智力的发展。(2)增长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经验,使儿童不仅能了解、热爱本民族的文化,还能尊重、接受外国的文化。(3)帮助儿童理解自己,学会认识周围环境,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自信心。(4)全面细致地关心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5)培养儿童的民主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儿童的合作能力,帮助儿童形成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瑞典学前教育的目标涉及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两大方面,也比较重视幼儿的多元文化观的培养。事实上,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两种课程基本上是按照相同的方式建构起来,拥有同一个民主价值观,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这种民主价值观一直贯穿和涵盖了瑞典的整个教育体系。”〔8〕

毫无疑问,这些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概括性的教育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然而如果仅有教育目标却不将它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再好的教育目标也只能悬在空中,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育,使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其内心的追求,才能做出创造性的成绩。瑞典学前教育的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对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三、瑞典学前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瑞典学前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注重生活教育

生活是儿童学习需求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瑞典学前教育机构把儿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综合教育。主题是教师预先设计的,并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主题的确定意味着教师要带领儿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以某个问题或者概念为中心,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比如儿童生活的社区、传统的节日、季节的变化等,以及关于性别差异、环境污染、濒危物种、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语言表达等话题的讨论。这些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主题的具体进行方式又可根据儿童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提问的深度而有所不同。儿童不是学习按知识的逻辑排列的学科知识,而是进行以生活的内容组织起来的感性的、多样化的活动。教师通过组织有关语言、戏剧、音乐、艺术、自然常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各种室内外活动,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在瑞典,5岁左右的儿童还需要学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制作饼干、小点心。他们可以在众多的品种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按照配方所需的原料,让父母帮助他们一一备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操作。出炉后的饼干还可以带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这样的教育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也为儿童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当然,生活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纷繁复杂的。

2.关注环境教育

瑞典1998年颁布的《学前教育学校课程》中更多地使用了详细的术语来描述环境,例如使用“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回收资源”等术语来代替“环境”等笼统的词语。在讲解环境的各组成要素时,把它们分解到各科目中去。该文件指出,教师应灌输给儿童的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就是环境和自然保护。学前教育学校应该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以确保儿童形成责任意识。比如,幼儿园小班2岁多的孩子,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植物的名称。夏天,每个星期抽出两天,教师带儿童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土中,过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实验告诉儿童有些垃圾是土地可以吸收的,而玻璃不但土地不吸收,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若太阳光反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等垃圾。由此可见,瑞典被称为“环保典范”、“绿色之邦”,与其教育是分不开的。

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瑞典学前教育的重要方面。比如,充分利用冬季寒冷的自然条件让儿童进行户外睡眠和运动的锻炼。瑞典人认为应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的抚育。同时,他们相信儿童都具有自己构建知识的潜力和能力,所以,在让儿童进行任何活动时,他们都给予一定的选择度,鼓励儿童自己设计、实施活动,注重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瑞典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努力使所有的儿童都认识到关心自身健康和利益的重要性。教师把环境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创设有趣、刺激的环境,鼓励儿童去探索,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以此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探险精神和勇敢品质,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儿童的兴趣为指向

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不但是其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蕴含着或可生成许多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教育价值。瑞典的学前教育坚持儿童本位,任何教育活动都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个体需要和兴趣来设计。例如,滑雪、溜冰和游泳等活动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深受儿童喜爱。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并没有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帮助儿童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其自信心,使其迎难而上。如果儿童已经熟练掌握了此类活动的技巧,教师会适当增加难度与强度,并肯定与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向更高的台阶迈进。瑞典人认为,儿童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经过后天的雕琢。瑞典的教师深切认识到不应以成人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比如,教师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只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儿童涂鸦,不加任何限制。等他们画完后教师总是夸赞每个儿童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这种方式,与其说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儿童的创造力。在教师眼里,绘画的技能远远不如儿童的创造性来得可贵。

在瑞典,教师主要是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欢乐的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促使人们乐学、爱学。尤其在幼儿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的习惯,就使儿童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也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动力机制。

4.以儿童的游戏为核心

瑞典人认为,游戏有助于儿童了解周围的世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与他人合作。瑞典学前教育中的游戏活动基本是儿童自愿参加或者自发组织的,教师为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和条件。有些教师还引导儿童尝试把电视里、图片中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另外,瑞典人喜欢把儿童带到户外,让他们滑滑板、荡秋千,每到周末,还会带他们到湖边和海边露营,到森林和田野远足。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长大的儿童,他们从小接触自然,接触阳光,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健康的。

瑞典把学前教育与儿童的游戏融合在一起,通过游戏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想象与创造。儿童在玩玩乐乐、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中,萌发了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和交往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丰富了生活经验。

简言之,学前教育对所有儿童来说应该是快乐的、安全的并具有教育意义的。从根本上说,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儿童有能力并能够持续不断地努力提高对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理解。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把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转变为儿童自身的优势,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瑞典的学前教育实践进一步印证了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Eurydice European Unit. Lifelong lear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R〕.Lisbon:Leonardo Da Vinc Ⅱ and Youth Programmes, 2000.

〔2〕〔7〕〔8〕Swedish Institute.Childcare in Sweden〔EB/OL〕.〔2006-06-23〕.sweden.se.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目标

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幼儿,他们对很多知识都只是一知半解,或是一窍不通,因此老师要在学前教育方面努力探索,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发展。为此,就针对幼儿的发展和教学方法将从以下几点探究。

一、明确学前教育教学的目标

幼儿在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往往不知道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束手无策的行为,因此老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解释他们学习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对幼儿进行知识目标的明确和强化,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淡化了,这对幼儿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老师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幼儿进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对不懂的知识进行勾画,这样学生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就会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显著,学生学习效果也会良好。

二、教学探究深浅要适当合理

学前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探究”。但是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探究的深浅度就要做出合理安排和考虑,毕竟幼儿对过于高深的问题无法理解和学习。

探究的作用是为了让幼儿对知识有更加清楚和透彻的认识理解,但是幼儿对于高深的问题就无法做到,所以老师只要给幼儿灌输基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用知识即可。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无需要求学生对一些高深词汇理解记忆,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口头用语就行了,如hello,good,how are you等词汇即可,要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

三、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

每个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鼓励,只有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幼儿学习才会更加努力,因此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鼓舞中不断获得动力。

教育教学中,幼儿在某些方面做得优秀出色,课堂上积极发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表扬,鼓舞幼儿再接再厉。幼儿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斗志昂扬,会更踏实地努力学习。鼓励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幼儿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踏实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幼儿教育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要在学前教育中找到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幼儿学习,促进其健康良好地成长发展。

第7篇

学前教育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门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新兴学科,由于学前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是智力尚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儿童,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相比于其他的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儿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适宜的教育对于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钢琴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对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就急需对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艺术课程之一的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使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它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以及后期的综合发展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其中钢琴教学对于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尤为关键,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综合分析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便可以感受到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第一,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禁锢,以及经济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的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许多学生是“半路出家”,他们可能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钢琴演奏方面的训练,只是对钢琴知识稍有了解,通过一些应试前的突击训练掌握了部分曲目的弹奏技巧,这些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真正的艺术修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1]。由于自身都很难对钢琴艺术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当他们作为老师再去向智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第二,虽然素质化教育的口号喊得嘹亮,但是教育改革之路走得尤为艰难,大多数学校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层次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身的教育能力,没有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要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要踏上教师这条职业道路,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幼童,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这些幼儿是他们所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2]。因此,学前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钢琴技能和专业知识,也应该教会他们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在学校他们可能是一名掌握了钢琴弹奏技巧的优秀学生,但是当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他们未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的钢琴老师。为了达到学前教育职位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必须扎实地掌握学前教育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策略

1.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传统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传统意义上的钢琴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钢琴技能,偏向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以使他们掌握良好的钢琴弹奏技巧,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艺术家。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要踏入教育岗位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自己的教学方案,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钢琴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会他们钢琴技法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教育技能,不仅要教会他们钢琴知识,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这也是将来他们所要从事的职业对于他们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传递给学生们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工具或者设备被称作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口头语言、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网络技术是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所经历的的五个阶段[3]。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旧的教学手段,但是它可以起到辅助完善的作用。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也属于艺术类教学范畴中的一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强调视听效果,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就不能再仅仅的局限于粉笔、黑板、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幻灯机、投影仪等新兴的多媒体设备应该充当主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这些设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认识的也越来越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教育想要培养的具有自主意识的人才的标准[4]。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对他们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学生对于艺术的悟性难以被挖掘出来,一个没有艺术感悟能力的学生自然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的教学,课堂更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老师应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仅仅的局限于“你教我学”的学习模式,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做到协作交流,共同探究,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双方可以互相交流对于钢琴艺术的心得。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学前教育职业对于钢琴教师的要求相吻合,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锻炼传授知识的教育技能,以便毕业之后更好的从事教育工作。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教育者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有针对性的制订自己的教育方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符合职业要求的优秀学生。教学改革不是朝夕之事,它需要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老师要结合专业性质、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做好规划,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老师,既要掌握精湛的钢琴专业技能,又要锻炼自己将来为人师的教育技能。

作者:孙晨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音乐大观,2013,09:12-13.

[2]王刚.创新中职学校钢琴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4:151-152.

第8篇

(一)市场取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市场取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市场观”),关注学前教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种质量观实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举办机构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它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要,实则是以牺牲学前工作的教育性和引导性为代价,追求如何使自己的投资获得利润的最大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公办园、民办园的定位和投资收益不匹配有一定关联。公办园的定位应该是普惠性的,民办园是差异性的,重点在特色和高端上。从投资渠道来讲,公办园的办园经费来自公共财政经费,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此公办园的收费必然是低廉或免费的。而我国现有的民办园经费几乎只来自非公共财政性经费,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因此民办园的收费可能低廉或昂贵。这种状况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形成的个性化需求所致。而市场经济遵循的逻辑就是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构成的供需矛盾。但教育活动遵循的逻辑并非如此,而是来料加工式的因材施教。“市场观”隐含的经济逻辑是将教育过程视为企业生产消费者消费的过程,这违背了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市场观”的另一种倾向是将成人的逻辑强加在儿童的身上,将成人的需要等同于儿童的需要。这种倾向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观”的主体虽然就是学前教育举办机构或组织,但其兴盛完全是学前教育举办机构或组织与家长“合谋”的结果。此外,有人将“市场观”归结为我国市场化的直接产物。其实不然,“市场观”是市场化诱导的结果,不是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二)技术理性至上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技术理性至上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技术观”),关注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是最优的、其质量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质量标准等问题。“技术观”的目标是追求客观化、标准化、普遍化,其哲学基础就是实证主义。这种质量观对于满足公众对高水准学前教育的需求,能提供便于操作的评估和监管系统。然而,任何事物导向极致将走向反面。因此,对于“技术观”的反思早已开始。伍德海(Woodhead)曾说过:“我质疑任何唯一的质量观框架的全球风行,这样的框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早期教育质量理解的一统化和标准化。许多潜在的标准影响着质量,它们与有关目标和功能的理念相联系,这些理念又受看待儿童的视角、文化模式、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冈尼拉•达尔伯格等人在《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一书中强烈反对建立西方主义的、“普遍”的质量评估体系输出到美国以外的地方。约瑟夫•托宾(JosephTobin)提出:“在学前教育中,并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质量标准。一些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质量标准,自称全球通用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实际上,这些质量标准发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了特殊的文化信仰,并不应将其强加给其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技术观”发端于欧美,现在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这种“技术观”既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同时又深受企业质量观的影响,因为质量标准体系本初源于企业生产。当我们把企业质量观引入教育领域时,不经意间就把人视为“物”。也就是说,“技术观”强调儿童的标准化、统一性,漠视儿童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三)安全第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安全第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简称为“安全观”),指的是学前教育管理或行为以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为旨归,而变相地剥夺了学前儿童参与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权利和机会。这种质量观认为,安全的学前教育才是最好的学前教育。一般来讲,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而危险具有相对性。“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安全对于成人来说,由于成人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得其可以预见危险事物导致的后果,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安全知识和生活经验,识别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差,加上活泼好动,在活动中对危险事物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不能预见行为后果,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因此,学前儿童的安全问题由儿童周围的成人来负责。成人保护儿童的安全是没有异议的,问题在于成人保护儿童应存在一定的限度和方式。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常常基于过去生活的教训而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去判断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其常犯的一个通病是将危险的事物直接等同于危险的行为。在家庭或幼儿园里,家长或教师常常以“安全”的名义取消了种种所谓危险的活动,比如旅行、玩沙等户外活动。因而,像“一切为了孩子的安全”、“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这些口号如今就成了家庭和幼儿园工作的绝对行动指南。现实的诸多现象和行为表明,成人往往追求儿童的绝对安全而剥夺了儿童的游戏权和参与权。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疑,对幼儿教育而言,“安全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的确,成人确实需要保护儿童的生理和情感的康乐,特别是在危及健康安全或社会动乱等诸多因素被扩大的攻击时间里。同时,成人需要尊重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他们周遭世界的接触。保护不能成为拒绝孩子参与权的理由。”

二、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是什么

上述质量观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种种诉求,虽然存在偏颇,但对于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启示意义。这些质量观的合理性在于:“惟园观”反映了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市场观”体现了办园者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技术观”能够为教育管理与评估提供清晰的质量标准和可操作的改进措施;“安全观”道出了“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真谛。然而,上述流行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惟园观”、“市场观”和“安全观”都在强调自身的同时走向了事物的反面,“技术观”在实证主义的旗帜下普遍无视质量观具有的主观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是什么?周作宇(2010)通过梳理国内国外文献和总结实践经验,概括出科学质量观的三个主要特性:主体性、系统性和行动性。这一分析对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启示意义,笔者借用此框架通过重新诠释其内涵来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一)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多主体性

周作宇(2010)引用亚当斯的观点认为,教育质量是对谁的质量,依照谁的质量观?谁来决定质量的操作定义?来自中央政府和国家政策制定者的自上而下的质量观与来自社区领导和教师的自下而上的质量观是否有差异?主体质量观凸显“谁”的地位,“谁”是主词,强调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如果要对上文提到的四种质量观进行一个简单的主词归类的话,那么,它们分别是政府、托幼机构(市场主体)、专家和家长为主(实则多主体,政府、幼儿园和家长等)。这些主体基本上包括了学前教育事业的所有利益攸关者。在《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这些主体都应该成为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有效主体,不能因为侧重一方而忽视其他主体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处于强势的地位,而技术力量和个人力量相对弱小。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不能成为质量观的全部或取代其他存在的理由。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对于如何办好学前教育,充分听取办学主体和家长的合理诉求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多主体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仅仅反映政府官员的质量观,它应是来自政策制定者和专家自上而下,社区领导、教师和家长自下而上两者相结合的质量观。虽然专家的质量观侧重理想的目标,政府官员的质量观侧重执行简单、短期内能见成效,园长的质量观侧重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家长的质量观侧重孩子的成长和知识增长,但是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应该关注各主体之间质量观的冲突并加以有效平衡。

(二)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系统性

有论者在考察国内国外学者的质量观发展变化的线索后发现:“质量观日益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这正是系统质量观的基本特征。系统质量观是一种通过系统思维考察泛教育系统的质量的研究取向。”这一论断给予学前教育质量观很大的启示。我们知道,义务教育质量观和高等教育质量观都是立足于学校系统内对教育质量进行考察,对学前教育质量观的认识也不例外。例如,“惟园观”不能说就没有普通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即只关注幼儿园部分的教育质量,而无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质量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牵制和影响。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横向上看,学前教育质量涵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托幼机构实施的教育质量三个部分;从纵向上看,学前教育质量包括进入机构教育的机会均等、条件保障和公正评价;从类型来看,学前教育系统包括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三种类型,好的学前教育必须是包括这三种类型的学前教育。科尔曼报告、美国早期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PPE)以我国学者史慧中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且居于首位。因此,幼儿园教育质量仅仅是完整的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从学前教育组成阶段来看,学前教育系统包括0-1岁、2-3岁和4-7岁三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好的学前教育意味着不仅要有基本的入园机会保障,而且要有良好的过程监管和结果评价。

良好的教育过程保障需要有合格的师资力量和有效的管理。“只有观照整体,才能理解各个事件。”系统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能只看横向或纵向的学前教育,抑或仅看各自内部的一部分,尤其不能以其中的一部分来取代和消解其他部分的存在价值。系统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启示我们,不能从狭隘的视角去关注学前教育的某一领域或某一阶段。例如,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财政经费的相对稀缺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某一阶段重点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当前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通盘谋划的过程中必须有系统性的思维。因为,没有战略思维行不远,没有操作思维行不通。此外,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还应该将学前教育质量放在大社会系统中去考察。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就说教育是人口再生产的有效途径。人口再生产还涉及婚姻、出生、户籍、城乡流动、医疗卫生等。如果将学前教育质量置于这些社会要素中,将能更清楚和全面地认识到学前教育质量观的系统性,这一特性是学前教育质量观区别于其他学段的质量观的显著标志。

(三)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具有行动性

学前教育质量观的行动性指的是知行合一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在系统思维形成科学的质量观的基础上,虽然学前教育改革方案动机良好,但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即使确保了学前教育质量观的主体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仍然无法保障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对优质的学前教育的统领作用。因此,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不能缺少行动性。知行合一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有机地协调成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比如,入园率提高了,更多的幼儿能去幼儿园学习,但是如果他们在幼儿园连健康权和游戏权都不能获得最基本的保障,这样的入园率对于幼儿本身来说又有什么价值?从根本上讲,成人的利益和儿童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当成人将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或实现某种利益的手段时,儿童本身的利益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守护。在实践中,特别要提防成人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而行自己利益之实。儿童的利益是行动的学前教育质量观的出发点和方向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