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09:5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物基础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生物概念学习对策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对同类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概念是一种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意识形态,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的事物。理解概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理性思维而不是感性思维。而理解高中生物学概念,则需要高中生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习生物学是越过转折点的重要一环,学习生物学概念则是这重要一环的基础,基础不牢,生物学学习势必会走入死胡同。
一、影响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因素
(一)高中生物学概念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物概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所接受的概念,它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由于近代生物学不如语文、数学、历史等老牌学科历史悠久广为人知,一些新兴的生物学概念不断涌现,加上我国生物学科发展的不够完善,人们对生物学的相关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如酶,淋巴循环等。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的定义为: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DNA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其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此定义涉及大量化学概念,聚合体、碱性材料、脱氧核糖核酸,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高中生物学的相关概念很难从感性思维上进行理解。例如,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而不是心肝脾肺的其中之一,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这些都与我们的直观感觉有很大的差异。无形中与高中生以前形成的思维概念进行抗争,阻碍了高中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吸收。
(二)高中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接触的知识基本上来源于课堂,遇到由实验观察得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时,容易因不能推导或无法想象而影响理解。最终产生逃避思想,以致自暴自弃。自身的恐惧与理解的困难,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与以前学生认知的概念相左,如上文提到的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要摒弃以前熟知的概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若学生不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的思想,学习高中生物学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生物学概念需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理解。例如,DNA是双螺旋结构。其中,双螺旋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跟我们直观感觉的螺旋结构有什么区别,DNA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构,等等,都没有很强的逻辑解释。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大多数生物学概念都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高中生潜下心来精心学习。坚持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且生物并不是主要学科,把心思全花在学习生物学上难免力不从心。再者,对生物学的学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影响高中生学习生物学。
(三)任课教师的因素
部分生物课任课教师对于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加入自身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把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任务交给书本,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此外,一些学校将教授生物的任务交给数学教师或化学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生物课指导,由于教师专业不过硬或者教学方法一层不变,调动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对于DNA结构仅仅说它是双螺旋的,而不做过多的讨论与设想。
再者,生物课任课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高中生的感性思维。例如,细胞的有氧呼吸,细胞为什么要进行有氧呼吸以及如何进行有氧呼吸都是按照相关学术讲解,这大多运用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没有与感性思维相结合,没有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类比,无法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验、感知认识的功效,大多依靠死记硬背。适当的实验环节和野外事物考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相应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可以研究出如下的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高中生物学概念的特殊性,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生物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光合作用”在课本中的定义为: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植物摄入二氧化碳和光犹如人摄入食物和氧气一样。人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二者在自然界达到平衡。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高中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多思多想,从而提升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以DNA为双螺旋结构为例,对自己或老师同学发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沼气的形成是发酵的过程,伤口愈合是血小板,细胞分裂的结果,等等,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结合起来。例如,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叶绿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画、PPT和相关视频教材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视实验的重要性。“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实验环节。
例如,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可以在相关仪器设备下进行观察,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同,从而易于接受相应的概念。
挖掘高中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关概念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学生自由讨论或者请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进行描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野外进行观察。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学习高中生物学概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要保证自身素质过硬,不能错教乱教。学校在安排生物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负责。高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时,不理解之处要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在讨论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转变
高中生物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情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顺应了这一要求,汲取了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了民主、公平、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了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等。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新时期的教学观,才能使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使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能够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改革目的。下面我结合近几年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以“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真正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我们的作用尤其要体现在引导高中生思考,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方法,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为高中生提供启发性的探究模式。我们要积极鼓励高中生自由表达,并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问题展开探究。要引导高中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并重新思考自己的解答思路。我们要了解高中生的想法,不断引导他们关注生物学习的重要问题,及时总结归纳那些出现在高中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探究实例。
二、高中生物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工作
首先,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敢于摆脱落后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其次,知识结构要更新,从新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知识内容。有的内容是我们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的。为了适应新时期高中生物教学,我们首先应通过自学,积极参加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能力。高中生物学科的开设,综合实验课的设置,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了解生物学,了解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了解生物在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效应用等。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精通生物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综合性知识有所掌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中生物教师施教能力的有效提高
新高中生物课程课程标准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新课标中,增加了“生物建模,探究性问题,生物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增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素养。这部分内容要求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让高中生掌握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高中生经历求知的探究过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结论,更是将新知迁移到生活实践中,也就是要高中生创新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现代教育学认为,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与意会知识两种。明确知识是指能言语相传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不能完整有效表述的知识,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提炼于实践活动之中,情境性和个体化的有机结合。例如,即使高中生掌握了丰富的开车知识,但他们从来没有在路上实践过,那么他们永远也学不会开车,因为高中生大脑中缺乏开车的意会知识,开车是在驾车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高中生物教师要放弃以前的重知识、轻实验的教学,让高中生获得一种与生物知识相对应的有效的产生式,即一看到相关信息和活动就会自动思考探究。高中生物新课标特别强调实验教学,让高中生积极参与并亲身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适应状况 概念图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9-02
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使用新课改教材,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生物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师工作、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发展现状。
一、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师的适应情况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面对这一情况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应地调整,只有适应了新课改的改变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改在贵州省实施数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尤其是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的改变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慢慢接受、理性对待的心理历程。
原有的高中生物教材已使用多年,教师们早已熟知其中的内容,因此面对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教材,教师们显得有些无从下手,教学工作无法正确有效地开展。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持认同态度,但是对探究式教学、新型学习方式的实际运用却不适应,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禁锢了他们的教学,同时知识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得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新课程。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具疲劳感,工作压力大,难以积极地实践新课程。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改都极不适应。
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在认真探索解决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配套系统,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一套新型的教师文化。在增强高中生物新课改可行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新课改教材的适应性,教师从原先的很不适应,开始慢慢接受、理性对待。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高中生物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核心概念和概念图的重要性
之前的高中生物教材概念繁多、各个知识点较为分散,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这样往往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概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改进。对每一部分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强调,同时配以概念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知识点繁多,核心概念的强调可以帮助学生对章节有明确的认识,把握重点。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概念图清晰地呈现这些概念之间的知识网络,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生物这一概念建立客观的认识。教材中概念繁多,学生往往会混淆,概念图将相关概念进行组织,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概念内容,同时明确各概念之间的关联,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能举一反三,迅速找到解题的路径。同时概念图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纠正概念偏差。让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并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必修一种学习“细胞种类”这一知识点时,往往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这几个概念进行混淆,教师看到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这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纠正他的错误。章节之间有明确的概念图区分,学生将更容易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对于核心概念的掌握会相对容易一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生物教学中的实验不可或缺。概念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和方法步骤不至于发生偏差,学生之间利用概念图进行交流以发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加深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新课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实行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科学,高中生物教学立足于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教材中每节课中都设计了问题探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在新课改中,各个学科都试图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科特点不同,所培养的学生能力也有侧重,高中生物更强调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原有知识的影响下,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自己的见解。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有结论很容易被修改或者。起初科学家认为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还有RNA也具有遗传物质的作用,发现RNA干扰作用的科学家就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奖。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
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为学校配备应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生物实验需要细致地观察,实验演示要认真仔细,讲解清晰,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步骤。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概念,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善对于教材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数年的教学经历,笔者深知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全身心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之中,促进了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以理性的心态去面对新课改,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3
1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困境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的教学人群为“90后”,其思想以及行为特点是个性张扬、信息创新以及缺乏实践能力等,在加上生物教学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以及需要背诵等现状,导致高中生对于学习高中生物有着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其教学效率。
1.1 生物理论基础差
高中生物教学,相对于语数外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循序渐进型,而是属于一种学习知识的累积型,即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基础型的知识教学仅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而其他的基础知识则需要学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生物知识的累积,使其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能够拥有高中生物入门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与学好生物知识。结合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并未使生物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形成一个学习体系,加上本身理论知识的乏味,从而导致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较差。例如:在《基因的本质》一章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不懂DNA的缩小以及基础概念,正是高中生生物理论基础差的表现。
1.2 学习兴趣缺失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学习兴趣等有着一定的完善度,对于如何学习、认识以及分析生物知识有着明确体现。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基于其理论知识的乏味、难记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表现为:不认真听课与记录笔记、生物实验小组参与不足等现象,从而使得生物教学课堂低效化。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学生体现,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物理论知识基础差;②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记以及理解较难;③学生学习方式存在偏差;④教师教学手段不够多元化。
综上所述,高中生自身水平、生物教学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对于高中生学习生物兴趣有着不小的影响,从而使得现阶段高中生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缺失化。
2 构建“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生物高效课堂”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其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课堂。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刻地认清自身教学职能的转变,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更好地为学生的教与学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加紧对于学生学业知识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学困生”的教学上,更应当注重因材施教,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小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常识问题,如: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些事物上?光合作用与人的呼吸作用是不是相反?就针对一些“学困生”让其进行正确解答,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从学习方面,教师应当构建与规划一些学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
2.2 生物高效课堂实施办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主要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为引导,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大纲。
2.2.1 精心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于教师的职能要求,其中关键一点: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每一堂课的精心教学设计,从而为课堂高效打下基础。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与贯彻教学大纲以及《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把握正确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归纳、总结与分析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水平,熟悉教材,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设计单元整组整体性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定效率化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课堂高校的前提。
2.2.2 “疑”的留白设计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而教学课堂从留白开始就是从思考开始。在《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即教师设计疑问或者学生发现疑问,其过程必须利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去告诫、引导或者启迪学生去参与“疑”的留白。通过给予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其形成一个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优化其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精神。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教师进行设疑:①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哪些生物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你们还能够说出哪些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多?③有些食品,如切面、面包等要添加氨基酸,为什么?④你知道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有什么重要作用吗?利用留白思考去解决上述问题,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从而引入进入学习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吴晓端.河源市农村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州大学,2012.
[3]黎永红.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提高生物学习效率[J].中学生物教学,2010,(5).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学习兴趣 遗传学
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在升学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考什么学什么,主、副科的划分也是以是否高考做界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物教学陷入困境。相比之下,初中生物课境况好些,大量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高中生物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学生很难做到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抽出时间去考虑生物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亟待改革。
一、教材体系的编排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第五章讲授《遗传和变异》。首先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即基因的本质、复制和表达,然后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工作,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分析这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有人对这种编排体系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参照高等学校教材《遗传学》的编写顺序,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史,先介绍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再讲述现代分子遗传学,这样才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能力。中学生物教学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与大学教学不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在大学里,《遗传学》专业课常常开设一年的时间,讲授的内容非常深。而高中生物必修课是为高中生将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打基础的,讲述的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遗传学的内容作为高中生物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占课时数非常有限,一般只讲授十几个课时。
因此,在考虑教材体系的编排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按最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式进行教材体系的编排。如果教材先讲述孟德尔的工作,用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来解释遗传规律,那么在讲述了基因的本质之后,还得用现代遗传学的“基因”概念从分子水平再次进行解释,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迄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对遗传规律实质的认识。但是第二次的解释由于受课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问题的实质上比第一次解释得更深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知识的简单重复。现行教材在揭示遗传规律的实质时,因为已经有了现代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做基础,所以给学生介绍的是这一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多年来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为学生高效地获取前人智慧的精华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遗传学部分的内容编排还是应该以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在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不宜做大的改动。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
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适当,是影响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适应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确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时,需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更好地统一起来。思想教育切忌空谈泛论,而应渗透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中,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讲述,认真地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例如,现行教材在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介绍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在证明染色体的另一个重要组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上,似乎显得说服力不够。如果新编教材从论证是否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
2.从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因此,新编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在精选基础知识时,应该适当充实一些有关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美国教材比较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遗传学部分为例,《现代生物学》中介绍了“人类遗传学”、“基因表达的调控”、“人工育种”和“基因操作”。《生物学》和《生物学口研究生命的科学》中都介绍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遗传病”和“遗传工程”,这些内容都是近些年来生物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必修课设置的情况,新内容不宜增加得太多,应该精选一些与学生将来参加现代生产和进入现代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知识。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改善要从胚胎时期抓起,胚胎时期的遗传病诊断和治疗是贯彻我国的优生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新编教材的遗传学部分应该像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规定那样,增加“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内容。
3.教材内容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科学,它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产生和发展,又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编好中学生物课本的关键之一。教材内容中知识与生产、社会的联系不仅是对生物学科的要求,也是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的理科教育在改革中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模式。各科教学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科的教学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有各学科较深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广博的 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66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高中生的学习环境,减少他们由于学习压力等情况产生的厌学现象,并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出现的问题,有效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快实现生物教学的目标,因此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学科领域内的某一个问题为主要突破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经过研究、分析及交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在逐步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如果把这种学习方式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能力。
(一)改变学生对生物教学的态度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掌握着生物教学的节奏,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节奏去被动地学习知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果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会改变对生物学习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与探索生命的现象与本质,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生物概念与知识的认识,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了生物知识,而且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二)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把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明确了探究学习的目标以后,可以把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为了这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探索、思考,并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之后分享个人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小组合作及与人交流分享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再加上高中生物理论知识相对较多,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情况不是很好,而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及学生的感受,逐步增加了课堂讲授内容的任务量,导致高中生物课堂气氛比较紧张,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甚至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将探究式学习方法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有效改善教学环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得到缓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生物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不仅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接受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意识逐步改变,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接受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才能够促使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因此,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提升教学成效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促使教师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探究性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生物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促使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改善课堂气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
(二)优化高中生物课程体系
优化高中生物课程体系能够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融入创造必要的条件。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也蕴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而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提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逐步优化高中生物课程体系,增加实验课程,并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比如,在进行实验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明确提出实验的任务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适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探索知识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让他们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人文素质 有效策略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关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而是更趋向于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一直将应试教育作为发展重点,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物课程来说,其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课程,传授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认知技能,还应将人文素质包含其中,以此完善学生人格。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提高,确保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 人文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属于心理学和生理学范畴,是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形成的。对于素质更好的理解是将它分为不同要点,素质是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及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内在和外在行为的生活折射。
2.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五大要素。对于人来说,基础思想又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及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3.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十年前,将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作为教育宗旨。后现代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前提导向,以心理素质为媒介,以身体健康素质为基点的,它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中应试教育、升学教育应积极进行改革,实行人与才并重的教育,使高中学生能在原有能动力上促进人文素质提高和发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1.高中生物素质教学的必然性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经济科技发展带来不能忽视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科技高速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作为导向。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科技道德问题,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为这种正确价值观发展埋下了有利的思想种子,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健全人格的引领。
2.加强人文教育精神,培养高中学生高尚、优良的品质。我国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庭的溺爱,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娇生惯养、意志不坚定、漠视生命、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基于这一点,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高中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3.对于生物科学来说,思想性体现出生物学的丰富人文素质观念,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三、高中生物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策略
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一直是主导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和应试技巧,学生学习自主性很难调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一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在生物教材中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确保生物教育技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生物教育不再是掐头去尾的教育,而是面向绝大多数中等生,且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没有三六九等,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三是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感,并使他们获得学习乐趣,为学生树立合理的师生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生思想价值观的转变。新时代需要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不是只有知识发展的畸形人才,所以在学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理双方渗透、知识技能运用熟练和人文素质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促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欲望。人只有拥有了欲望,才能更好地获得满足欲望的动力。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探知学生价值观和教育观,正确地激发学生自我突破、自我成长的欲望,将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价值观。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价值的尊重,强调以人为主体,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特点且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自己教学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重视,让学生得到尊重理解的同时学会尊重理解他人,使他们在人格上进一步升华,在精神上老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同样行为上老师也要做行动的巨人,以高尚的情操、人格的魅力、良好的精神面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行为。只有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为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让这种观念更深入人心。
就现在我国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改变的重要部分,培养全方面的人才是漫长的过程,是需要多方面配合的,如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力争为祖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丹,龚军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2).
[2]王雪慧,胡兴昌.高中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