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09:5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学校 心理学 思想教育
近些年来,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心理学知识引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实践证明,将心理学知识引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行的合一。这里仅谈两点体会。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这有助于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璐璐(化名)是一位学习努力、成绩也很优秀的女生,但她很少能看见妈妈满意的笑容。有一次,当她很谨慎地告诉妈妈自己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在班级里排第一名时,妈妈却冷冷地说道:“怎么没在年级里排第一?考不进重点中学,只能去扫大街!”自从爸爸和妈妈离婚以后,妈妈对璐璐的要求越来越高——“你要做到最好,让你爸爸看看”。但是璐璐感到穷尽自己所能也无法得到妈妈的肯定。好几次璐璐想找妈妈谈谈,可妈妈总说“没时间”。为此,璐璐感到很忧愁。
针对璐璐的情况,我们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认为:璐璐的忧愁是家长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她妈妈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并把这些压力转嫁给了女儿。中国父母的“权力”比外国的父母要大得多,因为他们是家长,家长制让妈妈把女儿看成了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这导致璐璐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自我”的概念,好像一个“被统治者”。要给女儿“减压”,首先她妈妈自己要“减压”,心情放松了,才能宽容地看待女生的成长。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璐璐妈妈的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我认为特别需要掌握和运用好心理学方法。比如,掌握个体差异理论,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知道,在实际工作中,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把处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育者说过头话,使被教育者产生反感;二是缺少教育艺术,使被教育者感到厌烦;三是对被教育者的好奇心不善于引导。
一位中学生的妈妈找到心理学专家,说女儿其他课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特别差,不是学英语的料。第二天,妈妈带着女儿来了。在妈妈退场后,在保密的情景下,这个女中学生讲了她英语学得很差的秘密:“我的英语原来是挺好的。可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我的英语一天比一天差。我记得,有一天,英语老师让我背课文,我背得不好,老师把我批评一通,好长时间不让我坐下。我当时很难堪。后来英语老师再也不叫我回答问题了。我感到她(英语老师)已经对我失去了希望。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再也不给她(英语老师)学英语了。”
这个女学生讲的问题,在中小学普遍存在:有的学生的某门课学得不好,主要不是智力因素,不是缺乏学某门课的天赋,而是引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某门课。这就是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的情绪性”。为什么有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习情绪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有关教育不够;二是任课老师头脑里缺乏一根弦——“这个学生对我教的这门课的成绩不好,是不是他烦我?”三是学生本人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某门课或许多课学得不好,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欠佳。老师应该对所谓“后进生”的心理有透彻的了解,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给他们信心。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尤其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养成健康的心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掌握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几种做法:第一,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第二,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融。第四,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这样,不仅能削弱青少年对教育的逆反心理,还能培养其自我教育本领。
[主要参考文献]
通识教育与通识均属于外来词汇,在我国古汉语中是不存在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指一种与职业教育不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通识教育也可以说是普通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比较
(一)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并且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高素质人才,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通识教育是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背离的,其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扩展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促使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品德高尚的人
(二)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覆盖了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内容,通过教育就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修养,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较为侧重理想信念、政治观点方面的内容,当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就能够掌握相应的学习理论与方式,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较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为广泛、丰富,通识教育更加关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人身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将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这一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能力培养,但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沉闷,学生掌握知识之后很难有效将这种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
三、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基本情况
在二十世纪末期,通识教育逐步被我国高校教育认可、并将其接纳,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通识教育在高校环境中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识教育课程种类越来越多。现阶段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限选、自由选修等,一般情况下,公共选修课程占据通识教育总课程量百分之七十以上,占据人文类课程百分之三十以上。虽然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一系列的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我国内地高校普遍实施了通识教育,但部分师生仍未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教育哲学上来说,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而设置,但部分高校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学改革的总趋势而改革,没有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探索
目前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然而这两张课程比例设置却不平衡,大部分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严重试题,选修课比例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不利于学生的自由选择和知识面的拓宽。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会违背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也达不到相应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与教学经验的不足
由于我国开设通识教育实践有限,硬软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的配备以及教学经验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课程学习方面结合起来,国外一些大学在这一方面也有较为成功的研究方式与实践经验,所以,我们应该要积极探索怎么样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能够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发展,然后不断加强与推动思想政治,以通识教育中哲学、历史以及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与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原理以及方法,联系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有效充实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断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政治指引作用,发挥通识教育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塑造等方面的作用,继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即哲学王。在书中指出,当政者只需要做好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1],因此,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特征,这种教育思想在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书中的思想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缺失
较长时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陈旧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对新的理念和策略又感到困惑、迷茫,于是进入到行动的“盲区”。例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凌驾于被教育者之上,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能动性完全被抹杀。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波动,思维活跃的阶段,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之相适应的观念,而是一味地继承,那么肯定是徒劳无功的,也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脱离
伴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依然比较陈旧,“偏、杂、窄”,思想政治教育在民众中更多幻化为政治,使其内容窄华。[2]人民更习惯于将其称为“政治思想教育”,主要靠说服教育,教育内容不能解释现实问题,跟不上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人们的现实思想,现实中老、中、青三代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知识跟实际工作完全脱节。在大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几乎就是考试的工具,可能不到考试就不会仔细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让一些学生接受。
(三)教学方法、方式不当
灌输法是列宁提出来的,这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但是用纯粹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学生是被动接受,机械地记忆。而这一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眼界比较开阔,在实际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呢?所以,科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3]
二、柏拉图《理想国》中主要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内容
首先,《理想国》认为人天生就有差别,国家的公民“虽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4]也就是说,城邦内具有不同品质的人应接受不同的教育,生产者主要为城邦的人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因此只接受普通的教育,护卫者阶层继续接受严格的训练,担当起保家卫国重任,而对于哲学王要加强辩证法的教育。
其次,他认为,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柏拉图主张,教育培养应该从孩提时代开始,幼儿阶段应该最先给他们讲美好的故事,至十七八岁应受到音乐和体育教育的熏陶,20岁至30岁成绩优异的人才能继续深造,30至35岁这一阶段主要学习辩证法,到50岁时,表现依旧优秀就可以研究哲学,担当执政候选人,领导城邦。他看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后天改造的作用。
最后,柏拉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5]音乐教育就是陶冶人的心灵,给人美好的感受,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力,更多的是为了锻炼顽强的意志,音乐和体育教育需两者兼有之。
(二)教育方式
首先,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如果卫士的孩子天生低能,那么这个孩子就应该分派到其他行当,而其他行当的人生出了一个卓越的孩子,那个孩子就应该分派到卫士中去。”这种观点在我们看来显然具有阶级性,但柏拉图之后又提到,虽然天赋不同,但经过后天的教育可以进行改善,“不同品质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手段,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启发式教育。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重视教师的启发作用,《理想国》是一部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著作,辩论双方一问一答,由外及内的激发被教育者的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有新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同时,柏拉图指出“自由人学习任何东西不应是奴隶式的……但是强制的学习却是绝对进不了心灵的。”提出了游戏式的学习方式,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发现儿童天生的志趣。
最后,实践和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从童年起就要接受考验,如果想成为一名卫士,少年时就应该去战场上实习,分配给他们艰苦的任务。柏拉图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思想的最早提出者,肯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他说,“要使我们未来的护国者不致在不道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好像把羊放在毒草地区,每天在那里吃草,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地在它们心灵中积累了一大堆毒素。”
三、柏拉图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柏拉图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一种单向的教学形式,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简单机械地听。因为升学的压力,只重视分数,依旧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键在于学生这一主体,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断将学生潜在的知识挖掘出来,通过师生的交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更正确的理解,内化于心。当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精心的备课,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学生的对话要具有启发意义等。
(二)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柏拉图强调道德教育要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抓起。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也受到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很容易受到这些诱惑。在学校教育这一块,很多学校注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于人文社科类知识并不重视,这些知识只需要考试之前背诵一下即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避免形式主义和一味的说教,采取多样的方式,首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进行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理论学习,然后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去运用,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后,使学生将知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责任意识,达到情感、理性的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创造良好校园德育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环境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柏拉图认为:“应该从小起模仿与他们专业有正当关系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一类人物。”[6]柏拉图认为“善”是人先天的一种内在存在,每个人都是可以改造的。首先,社会大环境下,要加强文化市场、网络和文娱场所的监督管理,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电视广告、宣传栏等地方随处见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会让我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校园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注重校风、班风的建设,观看红,组织友谊赛,开展讲座,加强诚实守信教育,来影响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校园微博、微信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要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通过这些途径宣传主流文化,传播正能量,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理论联系实践,知行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他的最高理想是培养哲学王,这个哲学王并不仅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成为统治者之前,要到社会底层去从事艰苦的工作以接受锻炼。他认为只有在磨难中才能培养美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但是不能仅仅只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或者是形式的宣传。因此,要切实贯彻知行统一,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一个典范榜样,还可以参观学习先进人物纪念馆等作为教材加以利用,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受教育者亲自参与进来,不断将理论回归到实践。总之,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注释]
[1][4][5]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绩效评估
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学对比分析的标准之一,对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程、内容、方法、环境、主客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是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较,总结不同类型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本土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神道教教义;二是武士道精神。这两个方面对日本千百年来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日本优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义轻生死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员,长久以来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外,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日本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但又以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交汇、现代化的过程中,从本国实际出发,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构本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适应本民族文化传统、集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沿革及其具体内容
日本民族是运用传统而不为传统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东西文化融合中继承又创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对西方民主、自由、个性的教育方针,同样立足于国情,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服从和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趋向国际社会时势,迎合政府的政治经济目的。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设立了“修身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
受美国“个人本位”哲学、“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道德教育上的“儒家伦理”观和西方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可以说是日本教育乃至社会的一大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个性教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际意识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防共的国民。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方法及特点
1、国家高度重视,全面干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在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
2、以立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准绳。政府亲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
3、以学校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实现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学校正规的道德课程、各科教学的渗透和特别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学校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设置专门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课程和活动时间,是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公民道德科目和内容。
5、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正规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利用特别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学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主要有课外学习、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
6、重视心理咨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小组咨询和个人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问题。
8、重视学校氛围和教师人格的影响。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因此,日本高校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行为举止都严格限定;对学生要求就更加严格。
日本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借鉴西方的“理论基础构造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实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体现出民主主义、团体主义和集团主义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国际意识。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2、重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师长启迪智慧、传递知识。教育孩子感恩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3、提倡体验性教育。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
4、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产业发达,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传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进行判断,在引导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种隐性渗透的方法,是非常隐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
日本学校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内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明确。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为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劳动、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充满独立精神的和平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与中国情况较为相似,职业化程度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单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对高校教师学历、仪表、行为举止等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各方面行为举止要求也十分严格,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隐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战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略显粗糙,手段僵化。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切合实际需求,体现了个性化、时代化和民族性,强调爱国心,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统合力,日趋成熟。但是,日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中体现出了日本传统国家主义
的取向,甚至表现出国粹主义和皇民思想,这不得不引起担忧。特别是在教科书审定中,有美化、篡改历史事实的行为,掩盖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暴行,理应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参考文献
[1]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8年第2期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将教育形式与受教育者个体特征相结合,将教育外化为生动活泼、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淡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让受教育者主动地吸收教育内容,从而将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自觉内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在受教育者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其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它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是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将教育目标和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相融合,使受教育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受到教育、启发,并主动将教育目标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具有隐蔽性、生动性和渗透性
古人云:“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具有隐蔽性、生动性、渗透性的特点。为了实现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任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图生动有趣,消除学生对传统说教灌输的逆反情绪,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在主动认知中去自觉提升。当然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隐蔽的教育形式肯定不够,它还需要有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去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借助多种载体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让教育目标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慢慢地吸收和转化,最终完成教育任务。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心理实验表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的方式,人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当代大学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长大的一代,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选择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硬性的灌输、高姿态的说教只会增加他们对教育意图的反感和抗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立足于受教育者,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让受教育者在自觉体验中将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所以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是自发的、主动的和积极的。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会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并自发形成的内在认同价值观会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1.合理定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教育者根据主流价值观对人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教育者期待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教育者的地位,而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地位。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更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者更多的是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应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设计教育内容时,应将教育形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相结合,唤醒受教育者的主观兴趣,将受教育者置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位置,让受教育者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在情感上与教育者形成价值趋同,并最终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外显于自身的行为习惯。
2.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其意图隐藏于某种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中,而这样的教育活动或者教育形式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应该将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相融合,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优化校园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载体包括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和校园制度文化载体。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主要是校园硬件设施的建造和装饰。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散发出无形的育人力量,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文化。整合优化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一是优化自然景观,主要指亭台楼宇的设计建造。由于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内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都应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刺激学生的感官,发挥出“桃李不言”的功效。二是优化校园人文景观,主要指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标识宣传、文化成果展示等。以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秉承爱国实业家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以“人文、开放、卓越”为内涵建设目标,进行校园标识设计、校园楼宇命名、校园视觉宣传展示。同时学校还将传承张謇文化和学校发展历史相结合,建立了“文博馆”,进行校史科普宣传,引导学生去感悟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校园制度文化载体更多地表现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反映了学校管理层的价值意愿,而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度则反映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可度。可以说,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执行会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要发挥校园制度的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整合优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同时在日常管理中严格依章执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2)优化校园课堂载体。
这里所说的课堂是广义的,是指学校的育人场所。优化校园课堂载体就是将学校教学资源、校园活动资源以及社会实践资源进行分类融合。可以将校园课堂分为三类:“第一课堂”是指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生活动,“第三课堂”则为各类社会实践。“第一课堂”要把有意义的得有意思,倡导教书育人相融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为此应倡导教书育人相融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育人成效。“第二课堂”要把有意思的得有意义,倡导娱乐育人相融合。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往往会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为此,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蕴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将活动的形式与内涵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自觉感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教育。“第三课堂”要把枯燥的得更有价值,倡导理论实践相融合。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内强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者应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环节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人格品质培养、择业创业意识培养、个人价值观塑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贡献。
3.创新和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所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有成效,就在于其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更容易唤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为此,要真正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让教育者的意图不被受教育者直观感知,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就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由生硬说教向平等对话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说教为主,这种方式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逆反,导致教育流于形式。而对话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它更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为此教育者在设计教育活动形式时,要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灌输变成倾听;要改变语言习惯,从传统的告诉、判断变成启发、引导;要主动创设育人情境,从传统的由教育者需求出发转变为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2)由榜样示范向同辈熏染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喜欢树立榜样,而且榜样的形象高大上,可是对新时期的受教育者而言,太高大上的榜样往往是高不可攀的,让受教育者的内心容易产生抗拒,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同辈的影响却是真实的、可学的,同辈间的熏染更多地表现为身边年龄、爱好、社会地位相仿群体之间的行为暗示或模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校园比较流行的“青春访谈”“同辈辅导”“学哥学姐讲故事”等活动发挥的便是这种同辈影响功能。
(3)由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推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而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教育者应当掌握网络知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目前比较流行的“PU口袋大学———大学生实践成长服务平台”、校园微信平台等都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育者应很好地利用这些平台,结合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在网络上把握话语主动权,因势利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联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所以其成效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在受教育者的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主题明确、需要快速处理的突发事件时明显存在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灌输和不断渗透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渠道功效,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并外显于行。
2.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尺度
关键词:意识形态;职业教育;职位定位;就业机会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在灵魂,这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理论的重要、现实的边缘化窘境,必须依据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围绕着就业教育的主题,构建职教学生的职业精神。
一、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于同样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决非就业两个字可以概括。职业教育的导向与评价主要指标是就业,这是必要的,但是它并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否则职业教育就成了单纯的就业培训机构了,就成了为就业提供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其实对每个人来说,他可能有很多机会学习新技术、选择新职业,但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也许只有一次,所
以,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内涵更丰富、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正是这种职业教育的内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实践角度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
要性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理解是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世界职业教育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在具体课程实践上,都已经由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追求工具性价值、效用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统一。在培养目标上也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能型人才”,表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趋势,使就业者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职业转换,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知识与技能的内在灵魂,这同时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到职业教育教学中
从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就业教育的主题下,围绕着就业、敬业、精业、乐业、创业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1.要给自己职业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订两个或两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藐视自己,分阶段性进行,职位、工资待遇等等均应循序渐进。
2.敬业和精业就是对待工作岗位的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的工作状态
敬业精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敬业和精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在教学中每堂课都应该将这种精神在教学内容中向学生渗透,让它根植于学生的血液里并内化为
一体。
3.乐业就是在工作中找到趣味、快乐
整天抱怨自己工作很辛苦是没有用的,我想天下第一等苦
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有工作可做,并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是每个人都应该慢慢去体会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对比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乐趣意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体悟到工作的快乐。
4.创业既包括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也包括创办企业,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加强对创业的价值宣传,引导创业精神的诞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白,在任何工作岗位都有你成长的空间,世界不是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睛。只要认真学习和观察,在任何地方你都能发挥你的特长,展现你的才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尤其是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的落实工作。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化的观念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真正把职教学生培养成为受行业欢迎的、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丹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J].思想理论教育,2000.
[3]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主体是指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了需要的一切个人、集体和社会,客体指的是被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属性和功能。必须强调的是,该概念中的主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不同,它反映的不是实在对象的实体范畴,而是反映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
二、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思想、科学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学习并接受先进的思想、科学理论知识,最终满足一定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在灌输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能接受到来自教育者的系统的思想、科学理论,也能通过思辨与创新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当代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社会主义思想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因此“灌输”这条途径并没有过时。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灌输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思想,而要有新的理解与新的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受教育者接受各种思想、理论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这就对实施灌输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在充分利用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在网络渠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抢占先机。微博、贴吧、QQ群等,这些都是现下受教育者接受网络信息常用的传播渠道。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渠道,“见缝插针”地把一定社会所需的思想、科学理论融入到网络信息中,使其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从自己所接触到的各种思想、科学理论中,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接受、认可其中的某一部分,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要让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外部理论的灌输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只有让受教育者接受、认可他所接触到的思想、科学理论,并愿意遵循这样的理论指导,自觉地将其落实到行动中,这样的“接受”才是成功的,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的内容、渠道在增加,受教育者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那么受教育者一定要在接触灌输内容的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利于自身成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部分。在这个信息时代,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必须学会辨别、区分并选择有用信息,才能改善接受效果,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的信息化建设
第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以信息网络为技术支撑,建立全方位的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灌输与接受渠道。年轻的受教育者们大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方式过于明显,无论教育内容是什么,他们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此时,教育者如果能将教育内容、思想等通过网络巧妙地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教育信息,这往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通过信息网络,我们还可以实现许多优秀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达不到的。
第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实现平等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想法的人,他们会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话语权,要求与教育者平等的对话。面对高科技时代信息的无孔不入,网络产生的效应是双向的,光堵不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平等互动的信息平台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及时公布救灾情况,各大电视台、报纸、网络都在适时更新救灾报道,这不仅有利于民众及时了解灾情,提供救援,而且,这些畅通的信息让大家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精神的传播对于帮助受灾群众树立信心和呼吁更多援助力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被动,也很难强制,只有主动介入,积极引导,科学灌输,平等对话,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实现其价值。
第三,加强教育者队伍的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网络,能够让教育者站在“潜”的位置,平等的与受教育者沟通交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受教育者更易于接受。为此,必须加强教育者队伍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者驾驭信息网络的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利用网络传递教育信息,将正面的思想理论、科学知识等悄无声息地灌输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教育者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发现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存有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方式等,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92-01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正在逐步完善和科学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高校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各种思潮涌入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变化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加速发展中,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完善,各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协调发展,授课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积极创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要求内容丰富,更要求教育方式上的创新,能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要求。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量的比重,实践教学以论文、道德小品、剧本、身边的好人好事、图片、PPT等形式多样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设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针对这一趋势,思想政治课老师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QQ群、飞信、博客、微博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交流、讨论活动,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疏导,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诸方面的和谐发,而有些违纪行为,就是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和谐的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针对以上问题,高校采取切实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各班级有心理委员配合工作,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是引导大学生充实快乐度过大学时光的导航图。科学的大学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在大学时代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发展道路,因此,班主任(辅导员)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并帮助、引导、督促、检查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大学生涯规划内容的完成情况,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填充大学生活最绚烂的色彩,打赢大学生活的漂亮仗,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活质量。以此为依托,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和“创业大赛”,大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社会需求提交参赛作品,通过比赛得到一个全新的实践机会。
(四)重视就业教育,完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思想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与形势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但在大学生择业、就业、从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仅靠几节课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学生就业前通过到对口单位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工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偏激、浮躁、不切实际的思想问题,不再凭主观想象择业,对自己、工作岗位都不再过分苛求。
根据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我们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吸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勃,吴树雄,王彤.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7,(12)12:31-34.
[2].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省略/html/zwc/show.asp?id=915&lb=rc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