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33: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女性语言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日语;女性用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92-01
一、女性用语的特征
(一)第一人称代词
日语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可谓形形,有说「わたし、「あたし,也有说「ぼく、「おれ。学校里教的「わたし是最普遍的称呼方式,男女可以共用。女性使用的第一人称有四种,最最郑重的是「わたくし,而「わたし这个词,比较一下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场合,会发现男性用于郑重场合,女性用于一般的非郑重场合,男性使用「わたし、「ぼく的时候,女性使用「わたくし、「わたし。在女性中还有人使用「あたくし,「あたし一般是女孩子使用,不过大人有时也用,与「わたし相比,是非正式的表达方式。
(二)第二人称代词
现代日语经常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有あ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きみ,不过指代第二人称时,一般不仅仅局限于代词,象称呼「教、「医者、「弁士等被尊敬的对象时用「先生,最最广泛使用的称呼是在姓、名后面加上「さん、「さま、「ちゃん这些敬称、爱称。作为女性,最最郑重的形式是使用あなた,相当于「きみ这层意思的表达方式在女性用语中是不存在的。
夫妇之间一般使用あなた和「おまえ,丈夫称妻子为「おまえ,妻子则称丈夫为あなた。あなた比「おまえ要郑重,这反映了日本女性尊重男性这一社会现象,即使是夫妻之间,妻子对丈夫也必须有礼貌。不过,对地位高的人谈及丈夫时不使用「主人这个词。另外,指代丈夫的词语还有「宅、「うちの亭主等,这是关系亲近的主妇们之间使用的词汇,偶尔也有「うちのパパが…这种表达方式,这只能用在关系十分亲近的场合。
(三)终助词「わ、「の
终助词是表示说话者感情与心情的助词,在句尾加上终助词,能够加强说话者的语气与心情。有些终助词是男性专用,如「ぞ、「ぜ,主要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提醒对方注意。女性则使用「わ、「の,「わ、「の具有使语气柔和委婉的功能。例如:(A)「あの人はすごい。(他真棒)。(B)「あの人はすごいわ。(B)句中由于句尾加了「わ,使原来简慢的语气郑重缓和,更能体现出女性的「女らしさ来。再如:「そんなことを言うと困るわよ。(讲那样的话真让人为难呀)わたしも行くのよ。(我也要去呀)在「よ的前面加上「わ、「の,就能柔和地、含蓄地对所表达的意思加以强调。另外,女性一般避免使用强烈的断定的语气,例如「これは本だ(这是书),女性的场合为「これは本だわ。「わ接在「だ后面,使原来明确、强烈的判断变成了委婉、柔和的判断。
(四)敬语
越是正式的场合,对方的地位越高,敬语就用得越多。由于敬语的使用给人以美和高雅的感觉,女性使用敬语的频率和程度都高于男性。如加在名词、形容词前的美化语お和「ご是男女通用的,不过女性更加频繁地使用。象「お水、「お、「お料理等在日常会话中大量出现,一般外来语前很难加上お和「ご,但「おビル、「おセット等成为女性习惯的表达方式。
(五)正确的表达形式与修饰语
女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富于感彩,因此多使用语气柔和的感叹词,如「あら、「まあ、「うぁ。「あら、しばらく。まあ、いた。通过这些女性专用的感叹词,把意外、感动、吃惊等心情柔和地表达了出来。其实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的感叹词,不仅使用频率高,感叹词的种类也是女性的近两倍。女性往往频繁地使用既成的感叹词,而男性则随意地使用独创性的感叹词,客观地、高效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目的是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而女性则相反,从不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思,而是用「あの…、「その…表示自己犹豫的心理,从而减少给对方带来的压力。如「…のようでございます、「…では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ょうか这些表达方式,比起「…です,断定的语气要缓和得多。
二、结语
日语中的女性用语是日本女性的社会意识及其价值观在语言行为上的反映,它显示了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用不断寻求对方同意的语调说话,其实就是女性远离社会权利、没有实力、没有自信的真实写照。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她们和男性平等地学习,平等地工作,甚至平等地竞争,她们使用的语言逐渐向男性化接近,避免使用一些显示自己柔弱立场的女性用语。但是由于女性用语的柔和、含蓄、委婉等特点,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女性的优雅与风度,所以不管男女性用语的差别如何地缩小,能展示女性魅力的女性用语决不会消失。
关键词:语用学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的雪》 语言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文学作品受到了读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海明威的文学作品,目前更多的是针对其“冰山原则”、“硬汉形象”和“战争死亡主题”进行研究,也有少量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特点的研究,但侧重点一直放在了小说语言的隐喻、修辞和措辞上,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小说语言研究的则比较少。本文将在社会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对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艺术进行赏析。
一、有关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总体概述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莱斯曾经提出对语言研究的合作原则,即语言的数量原则、语言的质量原则、语言的关系原则和语言的关联原则。语言中的合作语言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交谈的双方都应该遵守。语言的使用还具有很大的个人特点,不同性别所选择使用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性别差异和词汇差异,从侧面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语言的使用还应该遵循礼貌原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二、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特点的总体概述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由海明威于1938年完成,小说主要围绕着才华横溢的作家哈利展开:哈利为了体验一种与城市的安逸、懒散和颓废不同的生活,决定和妻子海伦一块去非洲狩猎,希望可以在原始的大自然中找回在都市中迷失的自我和创作的灵感。不幸的是,哈利的左腿感染了坏疽,加上汽车抛锚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哈利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终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哈利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最后在绝望中死去。
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很多人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海明威的冰山写作原则,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文体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整体上讲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主要是由小说的故事背景,弥留之际哈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的对话构成,作者用了众多的人物语言对话来进行形象地塑造,这些对话的篇幅占了整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在对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作者使用了大约159段的对话,其中只有4段是男主人公和仆人之间的对话,剩余的全部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这些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男女主人公使用的语言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以此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甚至是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社会语用学视角下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特点的赏析
语言学家认为男女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经常避免使用一些情感表达强烈的句式,倾向于使用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和语用的策略上,其中语用的策略主要包括语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词汇层面上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的赏析
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相比较,显示出更多的含糊不定,优柔寡断的特点,所以在句子表达中更多会使用可能、也许、大概、应该和表示礼貌的“请”等,而男性则很少使用这样的词语,因为男性感觉这样的词语有损他们的自信心和果断性,这些词语在小说中海伦的语言中有明显的体现,如下:
(1)海伦:“请告诉我应该为您做点什么?是一些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哈利:“你可以把这条腿卸了,那样我会怀疑它可能不会再听使唤……”
海伦:“请不要那样说。我可以读书给您听吗?”
哈利:“读什么啊?”
上面节选的四句对话只是男女主人公一次对话中的一小部分。在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女主人公海伦就使用了“应该”和“请不要”的情态动词,还使用了多次“请”,而男主人公哈利的话语中却使用了一个表示一级肯定的情态动词“可以”,这就说明了女主人公海伦说话的时候非常委婉,而男主人公的语气就显得比较果断和强硬。在海伦的话语中使用的多个情态动词则说明了他对自己丈夫的关爱和体贴,而哈利这样的说话方式则是在他临死之时,对自己人生未尽之事和创作没有完成的懊恼心理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语用视角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的赏析
男女社交语言的差异不仅在词汇上有着差异,更多的在语用策略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会发现对于他人的问题,我们都不会采用直接的方式进行回答,而是使用一种比较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因此也就有了会话含义。下面我们就在语言的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指导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进行赏析。
首先是语言的合作原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语言的数量原则、语言的质量原则、语言的关系原则和语言的关联原则。从合作原则来看,女性的遵循情况明显要好于男性,如下:
(2)海伦:“您现在是否可以吃饭了?”他看了下她身后整理桌子的仆人和正在吃饭的孩子。
哈利:“我想要写作。”
海伦:“您应该喝点汤,这样您的身子才会好得快一点。”
哈利:“今晚我就要死了!我还需要身子好点干嘛?有什么用啊!”
从上面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哈利被问到是否可以吃饭的时候,哈利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是吃或者是不吃,而是告诉海伦他想写作。当海伦建议哈利应该喝点汤进行滋补的时候,哈利仍旧没有回答喝汤还是不喝汤,而是说他今晚要死去了。如果按照语言会话的合作原则,哈利不但没有遵循其中的关系原则,对海伦各种建议的拒绝也违背了其中的关联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语言的强势特点。
其次我们从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来对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两性的语言特点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女性的语言要比男性的语言显得更有礼貌,女性语言的表达相对来说会更加间接和委婉,这也就显得女性更加有礼貌,而男性的语言则要逊色得多,这一点在男主人公哈利的语言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主要用礼貌原则下的赞扬原则和赞同原则对两个人的对话进行分析,如下:
(3)哈利:“我们过去在巴黎的时候住在哪?”现在在非洲的时候问坐在他椅子旁边的这个女人。
海伦:“在钟楼。你知道的!”
哈利:“我怎么会知道啊?”
海伦:“那是我们过去经常待的地方啊!”
哈利:“不,并不经常!”
(4)哈利:“你知道有一样东西我从没有丢失过,那就是我的好奇心!”他对她说道。
海伦:“你已经失去了一切!你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
哈利:“上帝啊,看看这女人知道多少啊?那是什么?是你的直觉吗?”
上面我们所节选的两段对话就将男女之间在礼貌上的差异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3)的对话中,当海伦回答在钟楼这个地方的时候,认为哈利也是非常熟悉这个地方的;但哈利并没有同意海伦的说法,并且说:“我怎么会知道啊?”然后海伦解释那是他们过去经常生活的地方,可哈利却回答并不是很经常。从这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哈利是知道海伦说的那个地方的,只是故意不同意海伦的答案,有意在违背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在(4)的对话中,哈利一再违背赞扬的原则和谦逊的原则,而海伦还试图遵守。在第一句话中,哈利对海伦讲到:“你知道有一样东西我从没有丢失过,那就是我的好奇心!”从表面上看哈利遵循了谦逊的原则,实际上却是哈利在对自己一生进行回忆后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悔恨的真实写照;而海伦却赞扬他是这一辈子自己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在第二句中,哈利讥讽海伦:“上帝啊,看看这女人知道多少啊?”暗含的意思就是男人才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这些话语体现了男性的自以为是和傲慢,同时也是对谦逊原则和赞扬原则的违背,而女性则是很好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主要写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哈利在自己的人生弥留之际对于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写作――遗憾和悔恨的心理,所以在和女主人公海伦进行对话的时候表现出不愿意合作和不礼貌的特点。虽然海伦也是一位新女性,但她理解和关心自己的丈夫,在语言对话的时候更多表现出礼貌和合作的特点,以及对丈夫的赞扬。
四、结语
我们利用社会语用学视角下言语交际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不同性别语言特点的理论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男女主人公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男女不同性别的语言运用的新观点也为我们对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周玲.净化与救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吕文斌,王守义.美国文学选读(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3]陈红.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叙事视角和文体风格[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关键词:语料库检索,Antconc,小说分析鉴赏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58-03
一、引言
按照科学的方法定义,语料库就是书写文本或口语转写的集合体。语料库是“电子机读文本的有限集合,从最大程度上代表了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1]
在最近的三十年中,新兴的计算机语言学分支――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可根据需要,使用索引检索工具(concordancing programms),得到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频率和概率信息,再借助计算机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或描写有关的语言特征,或论证有关语言的假设。[2]通过语料库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利用直观的数据结果对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语言特点等做出更客观理性的分析。本文将使用语料库工具对长篇严肃奇幻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二、小说背景介绍
《冰与火之歌》为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严肃奇幻小说,首卷于1996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4年已出版完成五卷。该系列小说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世界里所发生的一系列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写作手法上马丁运用了POV(Point-of-View,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以轮流交换人物第三人称视点的叙事方式进行描写,从而推动故事的进展。[3]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Antconc 3.2.4w①作为语料库检索工具,以已经出版五卷的《冰与火之歌》的英文文本为研究对象,为文学人物鉴赏提供新思路。主要利用Antconc软件中的生成词表(Word List)和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两大功能,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语言特点、叙述视角、情节发展进行分析。
1.运用Word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对小说的分析。点开Antconc 3.2.4w软件,打开《冰与火之歌》英文版,点击菜单中的Word List选项卡,即出现文本中的用词频率表。
表一所示为Word List中出现的人名(包括姓氏)的频率排行表(前十二位)。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是Jon,除了POV人物Jon Snow(琼恩・雪诺)外,还有Jon Arryn(琼恩・艾林),即鹰巢城公爵。排名第二的名字是Ned,即临冬城公爵Ned Stark(奈德・史塔克),在第一卷中是绝对的主角,拥有15个POV章节,虽然在此卷末就不幸死去,仍然贯穿全书。第三位即Tyrion Lannister(提利昂・兰尼斯特),与前两者不同的是,Tyrion在卷五结束时依然活着。因此,结合Word List分析文本呈现的结果,足以证明前文所述的提利昂的主角地位,及拥有POV章节最多的人物这一事实。
下面再点开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选项卡,查看“Tyrion”一词的结果(如图一)。
如图所示,“Tyrion”的分布频率贯穿全文,中后段有部分留白,说明在此部分该角色并未出场,也没有被其他书中人物提及。这与除了第四卷没有提利昂的章节外,其余四卷均有提及这点相吻合。
POV人物中,詹姆・兰尼斯特(Jaime Lannister)和席恩・葛雷乔伊(Theon Greyjoy)并未处于高频人名列表(即表二)中,而高频人名中有两位Rob和Robbert并非POV人物。虽然詹姆・兰尼斯特的POV章节比频率位居第二的Ned(即奈德・史塔克)多出两个章节,但是出现次数(Hits)仅有146次,远低于Ned;Theon的出现次数也只有75次,远低于Ned、Robb和Robbert。
通过Antconc的另一主要功能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可以对比出这几个人名的出现频率及范围。如图二:
上图中显示的是从上到下依次为“Ned”、“Robb”、“Robert”、“Jaime”、“Theon”在全文的出现范围及频率。
如图可见,前三者的出现范围及频率均高于后两者,原因如下:后两者为POV的章节数分别为17和13,本就比其他几位少。虽然Jaime比Ned的POV章节数多两个,但Ned在第一卷是绝对的主角,而且故事的主线之一――发生在维斯特洛大陆上的故事也是从Ned及其家族和领地北境展开;同理还有Robb和Robert,虽并非POV人物,且死亡时间较早,但是一个是北境之王,另一个是前任国王,也是篡夺者战争的胜利者,所以身死之后二者仍频繁出现在人物对话及其他角色的回忆当中。
2.运用Word List和Concordance Plot对叙述视角和语言特点的分析。使用Antconc软件对本篇小说进行分析,点击软件上的Word List选项卡,出现了生成词表,该小说共有297583个词(token),下面图三为出现频率前120位的词:
从图中可以看出,排在开头前五位的分别为“the,and,to,a,of”,符合英文的使用习惯。位居第六的是“his”,而女性人称代词“her”还排在“he”(第八位)之后,位居第九,包括“she”和“She”的出现频率共有2869次,而“he”和“He”的频率总共有5408次,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再结合上文的Word List中出现人名频率表(表一),女性角色的频率也少于男性角色,所占篇幅较多的几个角色皆为男性,可以得出该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结论,这与小说的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小说的故事主线之一发生在维斯特洛(Westero)大陆上,该大陆的设定基于中世纪欧洲,形状大致相当于将大不列颠岛横向镜面翻转,然后在东侧接上倒转的爱尔兰岛。该大陆上的七大王国对应的则是中世纪早期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七国时代。[5]在欧洲中世纪时代,女性没有地位,即使是女性贵族也不例外,被家族视为巩固家族地位的工具。这点在书中也有不少体现:比如贵为王后的瑟曦,临冬城公爵夫人凯特琳,提利尔家族的玛格丽及史塔克家族的珊莎等,她们命途多舛,甚至几番改嫁,都是男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从图三还可以看出,“I,me,you,You,we”等称谓的频率分别位居第十、第十三、第三十八、第五十一位和第一百零二位,而第三人称称谓“his,her,him,He,she,them,they,She”等第三人称出现次数比前者要多,分别位居第八、九、十六、二十一、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三和四十。这说明本文作者是使用第三人称写作而非第一人称。上图列出的动词中,said位居第二十二位,共出现1947次,说明文章的对话描写也不少;图中列出的动词大多为过去时态,说明小说叙述的是过去的事。
图三中,“Ser”、“Lord”、“king”、“lord”也有出现,这些词分别为“爵士”、“领主,大人”、“国王”的意思,与小说的故事背景相吻合。此外,上图所示的120个词中,未出现与奇幻、魔法等相关的词,也说明《冰与火之歌》是一本严肃奇幻小说,作者遵从人的生命规律刻画书中的角色。
四、结语
上文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生成词表和索引定位对长篇系列小说《冰与火之歌》进行了分析,对其主要人物、语言特点和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虽然语料库检索工具对文本的分析结果比较直观,但如果在没有看过小说的情况下,仅依据分析结果对小说鉴赏下定论还是过于片面。不过,语料库检索软件为文学鉴赏提供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即从表格、图像、统计等量化方法分析小说,从而对文章有更加理性客观的理解。
注释:
①AntConc是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博士实验室研发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 s操作系统的多平台的语料库分析工具包,具有界面简洁和操作方便的优点,并基本实现了Word Smith的所有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春艳.语料库语言学的特点[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3-47.
[2]潘永.语料库语言学的目的和方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3]陈飞鹏.浅议POV手法在《冰与火之歌》中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1).
【关键词】 经贸翻译;文化缺失;处理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文化的缺失历来是国际经贸翻译活动中存在的一大难题,也是经贸翻译不对等的主要原因。由于文化缺失涉及历史、环境、习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它常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的认识产生分歧,并在语言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冲突。鉴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国内的中小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因此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国际商务翻译活动中的文化缺失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现状及原因探讨
1.民族语言的特点
任何语言的交流与表达,都离不开民族语言的基础,因此任何国际商务活动都受交易双方民族语言特点的影响。“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因此要做到文化缺失的对等翻译,就必须了解该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他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积累和创造的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如: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对牛弹琴: castpearls before swine这些语言都带有很浓厚的中国民族语言的特色。
2.民族文化背景的缺失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如:“红色”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人们常常说红运、红榜、红包、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但西方人常将红色与流血和殉难相联系。此外,“红”有时还象征邪恶或风流,如霍桑的《红字》(ScarletLetter)中的女主人公因犯通奸罪胸部便被纹上一个红色的大A以示惩戒。而我国的红旗牌轿车要向西方出口,车名如翻译成“Red Flag”恐怕会无人问津,因为在英文中“Red Flag”用来表示警示信号,表示有危险或存在危险的情况。同样,“蓝色”在中国常用来比喻“天空”、“大海”,给人以广阔美好的遐想。而在英语国家,“蓝色”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然而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却是“幸福、吉祥”,因此,我们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时,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
3.不同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受到该民族哲学背景和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万事万物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而思维方式的缺失又会造成语言文化的缺失。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却说“aswise as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而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象征,甚至把它看作光明的未来,故有“望子成龙”一说。可是英美都把“龙”视为喷火的怪物,常被用做贬义,所以当我们在英文中看到“the old dragon”时,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将其译为“年迈的龙”,其真实含义是“魔鬼,万恶之源”。当在国外报纸上看到“dragon”时,你千万不要把其译为中国的真龙天子,它是对那些可恶、凶猛,特别是对专门打人的坏警察的贬称。我们看狄更斯小说David Copperfield中的一段话:“I am taken home in a sad pligh,t and I have beefsteaks put to my eyes, and rubbed with vinegar and brandy?”把牛排( beefsteak)放在肿大的眼睛上,在汉语读者看来是莫明其妙的一件事情,但西方人却有用牛排缓解疼痛、疗伤的风俗习惯。
二、实践实务中的缺失现状与应对措施
1.避免盲目对应,采用多种翻译方法
(1)意译。如“I am notHamle.t”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因此终日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现在Hamlet用来指“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或行为”。所以,本句应译为:“我绝不犹豫。”不能译为:“我不是哈姆雷特。”
(2)音译。Kentucky(肯德基), shampoo(香波),Nike(耐克), pizza(比萨), hacker(黑客),clone(克隆);胡同(hutong)、风水(fengshui)、麻将(mahjong)、人参(gin-seng)、荔枝(litchi)、阴阳(yin yang)、豆腐(tofu)等都是音译的很好例子。
2.避免负面的联想
“物美价廉”中的“廉”不能译为cheap,因为cheap有质量低劣的含义,“廉”可以译成inexpen-sive。“名优产品”用famous修饰固然不错,但不要用notorious一词,因为后者有“臭名远扬”之意。“宣传”可用publicity表示,而不宜用propaganda,因为后者暗含“夸大、粉饰、撒谎、欺骗”之意。中国某公司向美国出口一批吉普车,本来双方已经就有关事项谈妥,但在中国代表团赴美签订合同的最后关头,这笔生意却因该吉普车品牌的英语翻译而流产。因为这批吉普车的品牌名叫“钢星”,中方特意把它音、意兼顾译成GangStar,即由中文“钢”的音译加上“星”的对应英文组成,但是却没有考虑到gang在英语里是指“帮派、团伙”, gang star就成了“黑社会帮派之星”、“流氓团伙之星”。不难想象,这样的车在英语国家无人会买也无人会坐。
3.根据译入语接受者的文化心理适当进行缺失补译、转移调节或对等翻译国际著名化妆品品牌CD有一款Poison牌香水,中文意思是“毒药”,由于香水呈淡绿色,有人译作“绿毒”,它体现了西方女性自由奔放,追求野性刺激,粗犷风格的情调,颇受西方女性的垂青。但中国女性向以贤淑为美德,以体态为美形,以良言为美声,一直难以接受这款香水。后来译者根据其英语发音,译成“百爱神”,听起来既浪漫又多情,自然会博得女士们的爱慕。日本香烟Mild Seven不是根据其原意译成“温柔七星”或“七星牌”,因为“七”对中国人没有特别含义,而是把它音译成“万事发”(粤语“万事发”发音与英语Mild Seven相近),从而在市场上得到烟民的青睐。同样美国名牌香烟Marlboro译成中文“万宝路”显得既高贵又气派,使得国内烟民纷纷以抽此洋烟为荣。20世纪70年代,万宝路广告在香港播出时,香港人对画面上骑马游牧的牛仔却没有好感,因为他们认为牛仔是低下劳工。万宝路迅速对传播策略作了调整,结果在香港电视上出现的不是牛仔而是年轻洒脱、事业有成的牧场主。1993年底,万宝路在中国播放了一则贺岁广告,将跋山涉水、勇往直前的西部牛仔换成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中国大汉。
三、问题的解决与展望
国际经贸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的互动。国际经贸翻译绝非是一一对应的文字转换,而是要在保持原文深层结构的语义基本对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组原文的表层形式,要特别注意两种文化的缺失,注意结合本土文化―――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本土语言的风格,注重翻译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差异,达到语用上的等效,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00-01
一、引言
语言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引起了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性别歧视很早就进入了人类语言,对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和改革计划;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起源。
(一)女性主义,性别和性
“女性主义”或“女权运动者”最早出现于1872年出现在法国和荷兰,1890年出现在英国,1910年出现在美国。这些术语在19世纪来源于法语“femme”,意为女人。Hubertine Auclert,法国的选举权运动的重要人物,1880年创造了这个词。1882年,她在自己的周刊La Ctoyenne 中称自己为 “feministe”(女性公民)。随后,这个词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标志出现在英语中。“Feminism”是所有旨在定义,成立,及捍卫妇女平等的,经济,社会权利和同等机会的所有运动。它与妇女权利的某些概念是重合的。
“sex”指的是人类繁衍中的生物差异,是使人类成为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学或者生理学特征。“Sex”自一个人出生就决定的,不能够改变。而“gender”是文化上决定的,非生物学的,文化和社会约定的男女之间的差别,本身没有感情和阶级色彩,但是在文化中,约定俗成的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处于附属地位。
(二)女性主义和翻译的结合
女性主义和翻译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有着其内在和外在原因。表面原因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些问题和“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一些问题十分相似。
女性主义最早来源于18世纪为争取妇女选举权和教育的社活动,逐渐的有了不同的分支。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都处于不利的低位,最终这两者相互结合。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相互作用使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走向繁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加拿大——一个领导世界女性主义研究的国家。最早是不被公众所接受的,现在,它有自己的理论,并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
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重新思考文本和翻译本应是平等的地位;翻译不仅是如何使用语言,还应包括很多因素,比如文化。正如Simon说的“这个理论的目的是重新认识和批评把女性和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化底层的观点。”
二、性别歧视
(一)性别歧视的概念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性别歧视是“对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而在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性别歧视被定义为“对性别不平等或不合理的歧视,对不合理的传统的性别规则的延续。”
(二)性别歧视的分类
1、话语中的性别歧视
男性的词语是没有标记的,可以同时描述男性和女性。然而女性词语通常带有女性标记和某种女性特征。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宾格他”常常使用更广泛。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性别时,“他,他的,宾格他”可以指代全体人类。
2、称谓上的性别歧视
社会中名字的父系制度是性别歧视的体现。父系称谓贯穿于命名之中。女性在结婚之后冠夫姓,孩子随父亲姓。妻子通常被叫做 “sweetheart, honey, sweetie, babe, sugar, pet”,而这些都是食物,动物或小孩的称呼。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消除性别歧视进行了大胆尝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新词汇使性别中性化
这是一种通过缩小或摒弃专属性别表达来消除歧视语言的方法。选择性别中立化的词汇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消除性别歧视,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建立平等关系。比如,“author”是由法语“auteure”得来; “Ms” 可以用来代替 “Mrs. , Miss”, “early humans” 代替 “early man”, “the common man, house maker” 取代 “house wife”, 代词 “he” 长期以来用来指两种性别,但很多人已经不再接受这种表达,因此, “he or she” 更受欢迎。
(二)使用包含两种性别的词汇
女性主义者认为圣经中含有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的思想,因此她们在翻译过程中改写了男性词汇的一般参考。例如,“the fisher of men” in “Jesus may once again invite Peter and other apostles to be fishers of men” 改写成 “fisher of people”。同样,一些中性词汇比如“anyone,those”被用来代替“he”这个传统称谓。“Brother and sister” t代替男性词汇 “brother”, and “monarch, rule” 代替 “King.” “person”代替 “man, woman”, “they” 代替“he, she”, “sales assistant” 代替 “salesman or salesgirl。”
(三)避免性别角色的成见
翻译过程中选择的词汇反映了一个人的想法,比如对性别角色的无意识,不公正或不真实的猜想。女性被认为是渺小的,缺少权威的并从属于男性,但女性在面对机会的时候要比男性更细心,温柔。因此,为了消除性别歧视,应当避免使用对女性带有歧视的词语或男女的模型要加强,如下例词汇和句子:
Stewardess-flightattendant (steward and stewardess的统称)
Waitress-server, foodserver (waiter and waitress的统称)
Authoress-author, lady lawyer-lawyer, male nurse- nurse, madam chair-chair
Sexist: I’ll ask my secretary to do it. Revised: I’ll have my girl to do it.
四、结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消除性别歧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上述提到的消除歧视的方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女性的解放。性别歧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样,它也扩大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性别视角。性别歧视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地语言现象,是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反映。它让人们思考传统翻译的不合理性。本文旨在探索消除歧视语言的方法,分析这类语言的特征,以便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同时引起对性别歧视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3]程欣.从女性语言特点看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第1期:164-167.2011年.
[4]胡志清.如何避免使用性别歧视性语言.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第一期:142-143.2010年.
关键词:劳伦斯作品;女性形象;多义关系
我们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时,通常会通过多方面的解读来进行。因为直接通过对作品评价来对作家进行定位或评论常常会显得很荒谬。劳伦斯的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遭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 批评,尤其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劳伦斯笔下女性形象的描述大为不满,他们认为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与大众背道而驰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让广大读者可以从劳伦斯的作品中重新审视女性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位女性作家对劳伦斯的作品评价进行分析,并从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点进一步讨论劳伦斯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
一、对女权主义的质疑
劳伦斯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了大胆的语言来描述,来对生殖器进行描述。而这些,在二十世纪时莫瑞对劳伦斯的评价中写出劳伦斯之所以对有如此大胆的描述,仅仅是因为劳伦斯这位作家本身的性格作祟,莫瑞认为劳伦斯有对生殖器过度的崇拜以及对大男子主义的大力推崇,劳伦斯笔下的女性人物,全部都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身独立的人格。而法国作家波伏娃也认为劳伦斯是在作品中贬低女人。在当时许多的言论都是从莫瑞的评论开始,多与莫瑞的评论有相似之处,而往后几年间米勒在自己所著的政治言论中也对劳伦斯作品进行攻击,认为劳伦斯的作品不健康,对女性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反而是在不断误导,并用了许多夸张的言语来评价劳伦斯的内容。虽然这些作家对劳伦斯的作品都展开了不同的见解,但不同的评价也反映了劳伦斯对女性视角的多义关系,并对多义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劳伦斯作品的边缘性
有一些女性作家对劳伦斯作品的评价让人无法抓住其真实的想法,例如伍尔芙,一方面她认为这是对女性的抵制,另一方面,她对劳伦斯的写作风格表示欣赏,并对自身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自己的笔记中承认了劳伦斯作品的边缘性给自己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劳伦斯作品中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大众所能够接受的女主,从一而终。这与劳伦斯其他的作品很不一样,但大多的女性评价还是很容易将劳伦斯放入一个大男子主义的框架中,对女性以及女权表示敌意。
三、劳伦斯作品的写作风格、女性语言的意义
很多女性作家对劳伦斯的作品都持有批判、不赞同的态度,如伍尔芙、曼斯菲尔德等。但尼恩在她的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劳伦斯由衷的欣赏。尼恩在她的著作中描述劳伦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让女性更容易读懂并理解。在作品中对女性服装、相貌的描写也让敏感的女性有着共同的语言。而这种描写来源于劳伦斯是一位画家,对身边事物的敏感程度要远大于常人。劳伦斯画家的身份让作品具有极大的真是感,对的描写也让尼恩觉得这是超越大众所认知的价值观的,劳伦斯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让他的作品具有流动性,这也是为什么劳伦斯是一名男性作家,笔下的作品却常常被解读为女性语言的缘故。劳伦斯的几部作品如《虹》、《白孔雀》中对人物与自然的描写也使很多人觉得劳伦斯是一名女性作家。而这些描述潜在地对父权社会进行着秩序的挑战。
所以,当尼恩阅读劳伦斯的作品才并不认为劳伦斯只是通过大胆的文字就是对女权主义的抵制,而是从写作风格、写作方面等方面对劳伦斯都有着许多的赞赏。
四、结语
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对劳伦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发现,有抵制的,有赞赏的,有认为劳伦斯对女性的不尊重,也有说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才是真正懂女人所想的。从伍尔芙的评价中看出了劳伦斯的作品具有边缘性,也赋有女性气质,从尼恩的评价我们也能够看出劳伦斯笔下流动性的描述。这都为我们理解劳伦斯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也让我们通过不同的评价去重新看待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不止在于自己的阅读与理解,更能够从许多前辈对作品的描述中找到我们与之共通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江润洁.从对劳伦斯的评论看劳伦斯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2-85.
关键词:旅游英语 翻译 策略
随着信息、交通的长足发展,国家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各国的旅游业都有着极大的发展。英语作为普遍使用的全球语言,其对旅游业的影响举足轻重,旅游英语的应用更是承载着东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如何使语言、文化与旅游三者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与使用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重要问题,对其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社会效益。
1.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
1.1行业术语
旅游英语会使用大量的有关旅游行业方面的英语单词或者习惯用语,可以称为旅游英语术语。例如,乘坐飞机时携带的物品称为hand or carry-on luggage.
1.2礼节特征
在旅游英语中,通常使用祈使动词“请”来向倾听者表现说话者的尊重和礼貌,或者使用情态动词,如“能”、“可以”、“将”等,也经常使用疑问句。例如:
①Waitress: May I take you order?
Tourist: Yes, please.
1.3风格特征
通常,旅游英语要朴素易懂,清楚自然。与文学创作相比,旅游英语倾向于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记录具体材料和事实。例如:
②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 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The dripstone-stalactites,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这段话介绍斯洛文尼亚的Postojna Cave.在欧洲, Postojna Cave因为拥有悬石岩的壮丽景观而著名,作者描述简单,无任何夸张。
1.4文化特征
文化需要通过语言传播。旅游英语的文化特点在介绍中国旅游景点的材料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当前,很多国外游客到我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我国旅游机构抽样调查显示, 26%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 56%的游客是为了体验异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常常浓缩为经典成语。对导游和译员来说,只有对历史典故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给游客准确地表述出来,让游客真正体验文化和历史的深邃。
2.旅游英语翻译常见问题及相应解决
翻译一般需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才能成为正确的翻译,并且要做到准确生动符合目标语言的各方面要求,而其中旅游英语的翻译则更具有其特点,因为旅游知识涉及面较广,在具体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常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2.1对原文及其所在语言文化背景理解不够
旅游过程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相应的旅游英语翻译涉及面较为广泛,除了日常涉及的内容之外,旅游英语翻译的重点在于导游知识,而导游知识涉及整个文化层面,其中又以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四大层面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包含中国古代思想、宗教、建筑、饮食等具体方面,因此中国文化有着悠久而博大的丰硕内涵,相应地正确的旅游翻译的难度也是较高的。如果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是很透彻,那么相信其译文的准确度也将大打折扣,因为原文涉及的内容较为深奥;如佛教当中的“弥勒佛”,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弥勒一词其实是一外来词,弥勒本是姓,译为慈氏,故弥勒佛其姓为慈氏,而其名字为阿逸多,意思是战无不胜,译者倘若自己佛教知识了解不够的话,那么在翻译时往往会误译,更有甚者将弥勒直接音译为“Mile”,结果使得外国人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而事实上弥勒在英文当中有直接相对应的词“Matriya”,该词又出自梵文“Maitreya”,是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倘若对原文理解不够,那么其翻译将是不成功的翻译,尤其是旅游知识涉及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是故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一定要对原文、原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及知识有一定了解及掌握,这样在翻译时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2 翻译与目标语言习惯格格不入
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当中,译者虽然能够对原文能够正确认识,但是其所翻译的文章在外国人看来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因为旅游知识里面有很多是中国本土的、固有的、不为外国人所理解的知识内容,虽然译者能够做到对原文的正确认识,但是其译文并不能满足目标语言的要求,故此类翻译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准确,因为它没有实现翻译的目的,即两种语言间的成功转换。在饮食方面,如菜肴名称“霸王别姬”在最初的翻译过程当中材料的过程当中,译者直接套用电影《霸王别姬》的英文译名“Farewell My Concubine”,外国人对于该种翻译是很难理解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指西楚霸王项羽在英雄末路时与宠妾虞姬之间的别离,相信译者对此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外国人一般都不了解项羽和虞姬为何许人物,如果翻译成英文用“Farewell My Concubine”,殊不知该译法的意思是“别了,我的小老婆”,对此可用“莫名奇妙”一词来形容读者感受,即使读者明白项羽和虞姬为何许人物,但是确又不明白项羽和虞姬与该菜肴当中的原料“鳖”与“鸡”之间的联系,是故现在普遍能接受的菜肴“霸王别姬”翻译为“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该翻译是遵循菜肴翻译原则当中的“烹调方法+主料+with+辅料”直译方法,虽然该翻译忠实于原文,但是菜肴原本名称的魅力却大打折扣。
2.3未能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异同点
英语和汉语各自属于不同语系,更因为在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人情、人文观念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故两种语言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异同点,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各领域有着较好理解的话,在翻译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翻译过程当中的错位现象,即译文只是停留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过程当中的“桥梁”之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目标语言,即英语的文化氛围当中。这种错位现象在实际旅游翻译过程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许多人将“观音菩萨”译为“The goddess of mercy”,但是在佛教经典当中提到观音菩萨为男性,尤其在佛教刚传入中国之时,观音皆为“伟丈夫”的形象,而现在大家接受的观音菩萨一般都为女性形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是“慈悲”一词主要用于开形容女性,帮为观音菩萨,故中国在进入唐宋之后,观音菩萨的外表形象逐步由男性往女性发展,由此现在人们所接受到的观音菩萨皆为女性形象,但实际上观音菩萨为女像男身,其最初男性形象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当中可以见到,故在翻译时将“观音菩萨”译为“The goddess of mercy”也是确有其因,但外国人对此点不甚了解,故翻译时因对此点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减少翻译可能会导致的错误理解,还可运用联系类比方法,将“观音菩萨”与“圣母玛利亚”进行联系比较,将两者的“慈悲”共同点深化,从而帮助外国人理解。
3.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从事旅游英语翻译时可以注意如下几方面:
(1)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它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以我国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为例,如果采用归化的策略直译为“Water-Splashing Day”外国人会把泼水节当成互相泼水的节日,因而我们应该进一步把纯正的傣家风情,通过泼水祈求快乐、祥和的意思解释清楚。“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应该将“亚洲四小龙”异化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依照归化地译为“Four dragons of Asia”。
(2)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增加对原文字面意思解释的内容
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说明。要想做好音译后的解释,必须要对音译主体的具置、地名的由来、地名的时代内涵以及历史背景具有透彻地了解。“功夫”、“武术”“、豆腐”等词语,我们都可将之直接音译成“kung fu”,“wushu”,“doufu”,这样的翻译手法可促进语言发展,又能弘扬中国的本土文化。“灯红酒绿”是描绘放荡奢侈的生活,如将它死译成“with red lights and green wine”,这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应该根据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灵活地将它翻译成“dissipated and luxurious”(放荡奢侈)。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旅游业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文献迅速普及。旅游英译文本以其质朴美丽的语言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旅游知识,向外国客人展示我国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可以宣传我国传统的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1]李长拴.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非诚勿扰;女性话语权;叙事学;婚恋观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01-02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类节目赚取了高收视率,成为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截止到2013年3月23日,该节目已经播出了316期。相亲交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电视相亲类节目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非诚勿扰》的成功不是一个神话,本人将以叙事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法解构《非诚勿扰》的叙事方法,以此透视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
一、《非诚勿扰》叙事语言特点
《非诚勿扰》的定位是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的服务性平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的《非诚勿扰》,讲述的是当代社会“剩男剩女”们相亲交友的情感故事,不同个体的婚恋观在其中进行碰撞[1]。它符合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人物、有情节、有戏剧冲突,并且通过独特的电视叙述语言――声音和影像传递着文本信息。
(一)角色定位:凸显女性话语权的回归
女权主义理论认为,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公的现实给予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相对男性而言,总是作为“他者”存在,在话语权中处于弱势地位。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并不内在于事物中,它是被构造的,被产生的意指实践,意义是被表征的系统构建出来的,是由信码构建和确定的”[2]。因此,对女性这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由各种文化自身所共享的“信码”决定的,长期以来相对于男性“力量”、“阳光”等形象,女性被赋予“柔弱”、“阴暗”等概念图,一旦这种二元化对立形成,就被约定俗成而不易改变,使女性在社会地位及话语权中处于劣势。而《非诚勿扰》独特的节目设置使女性话语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尊重。
《非诚勿扰》邀请24个女生用“灭灯、亮灯”的方式来选择男嘉宾,男嘉宾在出场之后首先要面对女嘉宾们的辛辣点评,虽然男嘉宾也有反驳的机会,但是1比24的悬殊比例常常使男嘉宾的话语权力在舞台上处于劣势,节目在这种悬殊的话语权力对比中进行。福柯认为,所有政治和社会形式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卷入知识和权力的相互作用,在《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主持人、嘉宾主持及场内外观众构成了话语主体,而女嘉宾明显占据了主体的首要位置,掌握了实质话语权,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男性嘉宾做出选择,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这一话语权力在节目中的运用,迎合了现代女性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同时台上台下不同女性能够对同一男嘉宾做出不同的解读、评判,这牢牢锁住了大批女性受众。女性走上台前,大胆寻觅中意对象,一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婚恋观,由被动走向主动,使中国女性得以从传统婚恋观中解放出来。
(二)叙述方法: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相结合
叙事学派学者借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在他们看来,文学研究应该回归文学本身,寻找文学文本的内在,探究文学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要素而非内容要素。《非诚勿扰》作为一个叙事文本,女嘉宾牵手离开与新嘉宾上场如同电视连续剧,具有横向连续延伸的特点,而每一位男嘉宾的出场又以一个单独的叙事单元完整存在,节目针对每一位男嘉宾设置的“女生特权爱之初体验”、“爱之再选择”、“爱之终决选”、“男生特权”等环节,又以追述的方式将每一个单元做了纵向的拓展,使得整个节目充满电视连续剧般的叙事特点,而它又不同于电视剧虚构的本质,以当下发生的真实的情节不断推动着故事发展,观众无法预料下一个牵手成功的女嘉宾将会是谁。
大众传媒生产下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将男女婚恋交友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变成了供大众消遣娱乐的消费品。新一代的电视婚恋节目已经逐渐融合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真人秀等多种节目形态,并且朝着日益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文化工业发展所要求的标准化生产,深刻影响了电视婚恋节目模块环节设置。《非诚勿扰》打破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原有束缚,开启了一对二十四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模式,给嘉宾自由表达的空间,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引出更广泛的话题。
(三)叙事情节:作为推动力的话语冲突
《非诚勿扰》的成功,靠的不是孟非,不是乐嘉,甚至不是爱情,而是由于这类节目用近乎裸的方式引起广大观众对于畸形婚恋观的关注,而这种表达方式深深地刺激到了主流价值观持有者们所谓的“自尊心”(2010年06月25日传媒湖州网)。我们看到,这一小小的婚恋平台恰恰是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人心态及所持有的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集中碰撞,它之所以受到各种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受众的关注,正是因为它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非诚勿扰》中怀着各种目的前来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们都将自身置于一种统一的叙述情景中。节目的冲突动力就蕴含在嘉宾之间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和现实要求之中,这样的冲突在嘉宾之间的对话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以下仅以两个典型例子做说明)
“刻薄拜金女”马诺――一位爱好骑自行车并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
在消费时代拜物主义盛行,欲望膨胀,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身地位、追求物质和享受仍是当下许多单身女性所持有的观念。只是马诺说出来了,很多人是悄悄地做了,其实如主持人孟非所言,“一个真人秀的节目,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在不损害别人的情况下,真实地表达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东西。”
“60%极品男”沈勇――要求女方也要有房有车,“如果经济条件好,离婚无小孩也可以。” 对于今后的家庭理财,沈勇要求AA制,不过作为男人,他愿意多承担一些――“60%的家庭开销”。沈勇妈妈“歧视农民”的语言激起轩然大波,“我儿子的媳妇要求不是农村的,要不今天这个亲戚来,明天那个亲戚来,这挺烦人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极度个人主义的婚恋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两性关系的变化,不仅女性要求平等,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加大的环境下,男性也同样要求平等。但是通过女嘉宾及大众的反映,可以看出,AA制在中国的婚姻家庭中仍难以被接受。沈勇妈妈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城乡差距大的社会现实,城市化的推进不应只是钢筋混凝土浇注的进程,更应该是科技文化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
除了男女嘉宾之间的对话,主持人孟非、嘉宾主持乐嘉、黄菡的现场仲裁和调解既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又将事件冲突引向大众文化的领域,场外观众随之引起的争论使之发展成为媒介事件。主持人孟非由《南京零距离》的新闻主持人转为《非诚勿扰》这一综艺节目主持人,其个人形象及主持风格不同于现代综艺节目帅哥靓妹或能歌善舞或个性张扬,孟非在节目中扮演了一个调和者,掌握着整场的节奏;而作为性格色彩分析师的点评嘉宾乐嘉本身就是节目的一个亮点,常常不自觉地成为节目的主角,时时制造出小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知性、睿智的情感分析嘉宾黄菡如同一位老师,给予嘉宾以亲切的劝诫和鼓励。主持人尤其是嘉宾的点评,往往代表了大众的声音,对于男女嘉宾的做法、看法,电视台下的广大受众存有种种疑问,点评嘉宾在节目中也同样作为受众,他们向男女嘉宾提出大众想问的问题并且给予引导,进行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的评判,使观众在观看节目后又能够进行思考,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之成为社会化话题。《非诚勿扰》101期开播前在腾讯微博上推出的反场男嘉宾评选投票活动,更是满足了观众的话语权,由观众评选出来的男嘉宾得以再次登台,观众得以作为参与者推动节目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二、《非诚勿扰》揭示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
《非诚勿扰》这一叙事文本通过节目设置和嘉宾对话及点评,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各种婚恋观及价值观的集中展示,他的成功在于它表达的真实和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中国女性择偶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寻觅,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崇物的实用主义观念更是盛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不同社会层级之间的鸿沟变宽,使得婚恋选择也变得不那么“纯粹”。 避开爱情谈条件的相亲交友节目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写照。
是否有车有房,是否和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财产公证,是否要孩子等,也都成为相亲男女的话题焦点。2010年百合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大家在结识异性时,最关注对方的什么信息,结果是在女性的选择中关注对方收入的排第一位,住房排第二位。婚恋观挂钩于经济实力,房子、存款同性格、人品并驾齐驱。婚恋观无所谓对错,只有道德的评判,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然而人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由世纪佳缘婚恋网站携手中国社科院推出的《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75%的受访者相信真爱,近八成人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的婚恋观也日趋成熟,并且具备更强的包容性。过九成的人会选择跟父母沟通;过七成的人认为分手虽伤心,但离开错的才能遇到对的;过七成受访者可以接受或愿意尝试跨国恋。
无论是怎样的婚恋观,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大众传媒的作用不仅在于制造这样一种舆论环境,更应该提供一种正确的导向,在全社会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倡导一种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展宁.《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J].今传媒,2010,(10).
[2][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王萍.电视婚恋节目形态变迁与两性关系的异化[J].青年记者,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