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产制造业的管理

生产制造业的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0:21: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产制造业的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产制造业的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精益生产;生产计划

1.前言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制造业风雨兼程,已成为总体规模占世界第四位的制造大国。但在很多制造型企业当中仍存在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低,以及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等突出问题。使管理人员重新思考企业流程,消灭浪费,创造价值。而精益制造的实施则可以很好的控制质量和成本。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衡量制造企业的竞争标准的两个重要指标是质量优势和成本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是增加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精益生产摆脱了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式,是制造企业提升自己实力的有效工具。

2.精益生产在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非简单的应用,是一套企业与环境、文化。以及企业管理体系高度统一的管理方法,精益生产较大批量生产方式而言,更加追求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过程的优化,管理效率的提高。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还是准时化生产,它包含经营管理者坚持非成本主义思想,过程管理坚持无情消除浪费,对人的管理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

精益制造的主要特点在于:首先精益建造有完整的传送目标的体系,可以更好地达到生产的计划;其次精益制造以顾客的最大化价值为生产的最大目标,使消费者的价值得到更好的认定、创造和传递;另外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进行可变性控制,减少浪费的产生;最后这是对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益控制,运用一种动态的控制,更好地保证生产预定计划的实现。精益制造主要从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等方面展开。将成本质量管理溶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善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使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制造企业精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制造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不足不仅仅包含着生产空间的现场凌乱混杂,生产车间的员工不具备及时清理整理环境的意识,是我国制造企业自动化水平相比一些发达的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的水平上,管理的不善,使不断地有事故发生,运转效率没有在合理的基础上得到发挥,很多生产出的劣势产品本应及时销毁再投入生产再造,但却将其闲置,浪费了物料资源;还有其行业按照订单量进行生产即多少单生产多少件的原则,使众多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堆积库存,这一生产措施使得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笼,增添了运转上的难处等等。显而易见,在我国制造行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大中小企业人就不在少数,其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这些问题的限制,针对这样一个局势,从国有制造行业及民营制造行业来看,尤其是民营行业,实施精益化的管理生产思想是迫切的需要的,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如何及时有效的管理生产,都应当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所以针对一些民营的机械制造企业更应对症下药。主要的薄弱环节有下面这些方面。

(1)质量成本管理理念推行难度大中国的中小生产型企业很多,企业主可能鉴于自身企业的承受能力或者只是在别人产生巨大效益的时候企业主才会采取精益质量成本管理方法。另外由于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企业的员工并不能满足精益质量成本管理方式下对人才的要求。

(2)质量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大部分制造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管理,忽视非物质产品质量成本,对于质量成本是事前还是事后控制不明确,成本预决策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对成本费用的发生规律和成本动因分析的把握不准确,质量管理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发生变动,从而质量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脱离最初的精益原则。

(3)生产组织过程缺乏协调,生产组织包括生产过程组织和劳动组织。生产过程组织要求对生产系统内所有的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将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组织生产过程的基础要求包括: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②生产过程的比例性;③生产过程的均衡性;④生产过程的准时性。我国的制造企业往往很难把生产各要素结合起来,结果使之不能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4.制造业精益生产的建议

生产计划是组织和控制企业生产活动的依据。要生产的质量和成本的精益生产,要从企业的生产计划开始,计划是对未来事项的一种预先安排,企业的各种资源筹集和分配都体现在了计划中。

生产计划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生产要素信息准确可靠,才能使制定的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依据各种计划信息进行的决策,需要企业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调度计划设计涉及不同资源的矛盾、部门利益的冲突,因此各资源、各部门间要进行综合平衡,以保证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和资源的约束。

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是生产计划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处理生产计划与需求的平衡的策略有追赶策略、均衡策略、混合策略等。

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生产计划必须建立在当前可利用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超出生产能力之外的计划就是不可行的计划,因此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进行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要进行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必须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核算,加强生产能力的管理,保证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完成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与物资供应的平衡。生产计划要得以完成,需要物资供应的保证。如果物资供应没有保证,生产计划有可能延期,导致失去市场机会,造成损失。进行生产计划与物资供应的平衡,必须做好物资的预测工作,根据生产任务确定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做好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工作,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准时化采购。

生产计划与成本财务的平衡。生产计划与成本财务的平衡时为了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使生产所需的资金投入有保证。进行生产计划与成本计划的平衡,采取措施降低费用,确定产品成本降低率与降低额。然后,根据成本制定企业资金计划、销售收入计划和财务支出计划,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提高企业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和成本素质;规范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水平;结合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特点,有效改善能源成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结论

精益制造是用一种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行动,它在欧美的许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美国、丹麦、英国等。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精益制造在控制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推动企业更有效的控制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企业获取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精益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将企业的质量成本责任分解为能够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多个作业环节的成本责任,由相关作业环节来实现自我约束。精益管理的出现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工具,是中国企业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是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式下,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

[2]贾福景.企业进行精益管理的关键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第2篇

煤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煤矿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装备的企业。一般意义上的煤矿机械是按照对煤层开采的顺序来分类的,主要分为勘探设备、综合采掘设备、提升设备、洗选设备、煤炭安全设备、其他设备以及露天矿设备等。从更加专业角度来看.煤机指的是在对煤炭进行采掘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具有综合性能和有利于日常采掘工作开展的机器设备。因而则包括掘进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液压支架。这四种机器设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机一架”。

2煤机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机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高端产品仍然需要进口,包括千万吨洗煤厂、2000万吨以上露天矿、大型提升机;煤机企业产业大而不精;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度低;掘进机机械化程度低,目前为止仅有36%,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

3对煤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安全,始终是人们关注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几乎100%的生产安全事故是责任事故,所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当成为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良好的安全管理是实现煤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在煤机制造生产过程中,虽然煤机企业的工作人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专业技能,但是生产事故却时有发生。就如前文所述,几乎100%的生产安全事故是责任事故,所以对煤机制造企业探索其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十分必要。

4对煤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煤机制造企业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行业或者地方标准,制定涵盖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把员工的工作细化使之具体化和程序化,使得实际操作过程能够在有效的控制范围内,使之危险性降到最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当涵盖本单位的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职业病防治管理、安全生产检查、危险作业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奖惩、调查处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2)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提升安全自治管理能力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机制造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煤机装备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公司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负责人、生产班组负责人、一般从业人员等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并逐级进行落实和考核。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其它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应当按照生产需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应当具备的条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应当高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既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敢抓敢管,又要懂法守法,严谨工作流程,切实做到严格监督,提高安全监察能力。

(4)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控能力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的创新和发展,是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把握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应从源头抓起,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管控体系和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认真落实“专家查隐患、专业抓治理、安监搞监察”三位一体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制定全年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计划,结合专项检查、月度检查、季节检查、综合检查等形式,突出预防预控,制定预防措施和超前治理措施,按照“排查、治理、监督、考核”的闭环流程,抓好整改落实闭环管理,保证重大隐患的治理和管控。

(5)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文化水平煤机制造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应该严肃正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问题。企业管理者应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切实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职业卫生培训等,坚持应培必培,确保培训率、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

5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 安全生产管理 管理机制

1 前言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支柱行业之一,全面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很快,使得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中机械制造业出现了有增无减的现象,机械制造行业全面扩张给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员工职业健康劳动保护方面带来较大的考验,机械制造业拥有有很大的产值,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当多,那么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2 机械制造行业的基本特性

机械制造企业作为我国的最基本产业,该行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与其他一些行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本身也存在着十分显著的特征。

(1)双重责任。机械制造企业有着生产以及安全双方面的重要责任,因为生产过程中其本身就面临着很多的危险源以及危害的因素,加上机械产品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不断努力改善和提高机械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有关安全指数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2)生产设备操作十分复杂,涉及领域也很广。在机械制造的整个行业中,其生产和使用的设备设施是十分繁琐以及复杂的,不管是在养护方面还是在维修方面都需要一些特定的技术支持,同时其涉及到的安全技术领域是相当宽泛的,需要安全管理人员掌握较多的、较丰富的专业管理以及安全技术知识。

(3)产品技术档次呈现多样化。由于机械产品种类数量相当多,机械产品制造的就是从一颗小小的螺钉、螺母等作为基础零件到一些由数百万件零件组装而成的大型机器不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制作到停止使用都体现了机械制造企业的每一个重要脚印。同时对这些生产技术、资金、资源以及职业安全等诸多要素都是十分严格的。

3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安全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机械制造业有部分管理者只是将“安全生产”当作口号,无法形成详细具体的执行办法以及手段,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及细节都没有明确的制度衔接,从而造成了在操作规程以及流程上存在的空白,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3.2 员工安全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机械制造企业员工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相当薄弱是导致安全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企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安全的行为和工作习惯,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员工将工具或者量具随手乱放,测量时没有及时停机,站在工作台上装卡工件,越过运刀具的范围取选料物,攀越大型设备时没有走安全通道等现象时有发生。

3.3 缺乏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

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从业人员的组成相当复杂, 再加之因一部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对设备的安全性能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存在习惯性野蛮操作等都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从现阶段来看机械制造生产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培训体系,但对员工培训仍然存在针对性不够、培训不扎实等问题,培训力度和深度亟待加强。一些企业没有很好的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安全方面的培训,从而造成了很多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无法严格按照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从事制造生产活动。

4 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4.1 健全和完善岗位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机械制造企业需要在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岗位操作规程,把员工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以及程序化,使得实际操作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把不安全行为有效的控制住,消除各项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管理标准,按照班组生产的不同性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可以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自检、互检和定检制度。建立企业员工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全面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安全生产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消除隐患、强化责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以及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实施,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使得安全生产工作可以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才可以得到更好地保障。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安全管理意识

将安全意识深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安全意识渗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生命、实现员工应有的价值,使每位员工可以自觉地接受、认同并且自觉地遵守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机械制造企业应时刻加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全面强化员工的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加大教育力度,使员工能够有识别危险源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第三方的安全管理专家,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检查和指导工作,从而更好的提高安全生产所需要的专业水平。

4.3 加强对机械制造生产企业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

只有对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和学习才能使企业建立并运行好管理体系。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还要从现在起加快对从事设计、科研等工作的机械制造生产企业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作业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的选择和培训,全面提高机械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继续推进机械制造生产企业安全培训标准化建设, 更好地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设计的技术水平。

5 结语

机械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负责人和每一位员工一定需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对安全管理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力争人人都是安全员,天天都是安全日。进一步完善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全面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浅议[J].建筑机械化,2007(8).

第4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 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 互动融合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海西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已经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信部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新的五年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和规划。之后,工信部又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福建省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很大。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B.V.CHOWDARY提出信息系统可以将制造流程的供应链各个环节整合,将IT技术运用到制造业可以节约时间和原材料成本。LIAO Kun和TU Qiang等指出在低不确定性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有大的正面作用,但对制造业产业间的关联作用不明显;在高不确定环境下,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发展作用小,但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间的互动。胥军运用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理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可行性、必然性等现实基础,对影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王晰巍等结合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信息产业建设情况,分析了信息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郑大庆等结合互补性融合与替代性融合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信息化与先进制造业的6种融合类型。1

本文通过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和互动,研究信息产业对各个先进制造业带动的程度,将对福建省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竞争优势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并可作为全国其他省份促进两业关联互动发展的参考。

二、相关模型介绍

三、实证研究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福建省统计年鉴。为展现出最新的趋势,本文选取了2003-2010年福建省信息产业与8个先进制造业中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见表1。信息产业中,本文选择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通信设备业)作为代表。我们在石化产业中选择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简称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业)两个行业为代表;在装备制造业中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简称仪器仪表业)为代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医药制造业(简称医药业)为代表。

图1 福建省2003-2010年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福建省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到2010年福建省的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都强势增长,而信息产业的代表通信设备业工业总产值先于所有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可以初步推测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表2 建省信息产业对先进制造业代表行业的灰色关联度降序排列

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信息化和先进制造业的相互关系时,关注的重点在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与各个先进制造业序列关联度的大小排序。因此,我们可以依据信息产业对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关联的排序,分析二者的同步变化程度,关联度越大,则同步变化程度越高。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通信设备业对其它八个行业的灰色关联系数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了通信设备业对这八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说明了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不可忽视。

这其中,通信设备业对于仪器仪表业推动作用最大,灰色关联系数为0.9552。信息化是仪器仪表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降低仪器仪表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同时提高仪器仪表的产品质量和仪器仪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信息化技术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

四、 政策建议

(1)促进两业互动融合

当前,福建正处在全面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发展目标,关键靠实体经济,尤其是要使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从当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上看,信息产业对促进先进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两业应从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交易成本、竞争性合作、创造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融合的质变。

(2)提升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两业融合的核心。先进制造业通过信息化可降低成本,实现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并提升和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从而加快福建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兴的信息产业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等资源后,并依托于先进制造业的实体产品、销售网络,才能寻求进一步的扩散和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合理布局资金投入

信息产业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能推动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所以加强信息产业的信息科技投入对于提高福建省的先进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产出都有很大的帮助。政府可以根据信息化对先进制造业重要程度,结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对信息化需求最强烈的部门,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信息产业和通用设备业的关联较小,影响力度不足,落后于其他行业,有可能成为福建经济良性发展的瓶颈,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以缩小与其它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提高福建省先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作者简介:

李舒翔,男,(1987.11-),福建泉州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第5篇

关键词:场馆营造业 里昂锡夫之谜 中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国这个具有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劳动人口稠密的国家,应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场馆营造业发生的全球化供需事实却恰好相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却是人造草、预制型塑胶跑道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往往引进高科技的设备之后,进口量最大的却是草丝、聚乙烯等原材料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是中国营造业国际贸易中典型的里昂锡夫之谜。

一、我国场馆营造业中的里昂锡夫之谜

(一)里昂锡夫之谜的内容

里昂惕夫之谜,其前身源于H-O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理论提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里昂锡夫之谜的主要内容是:里昂惕夫假定,由于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是一个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事实却与这个假定相反,里昂锡夫发现美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进口的更少。因为这一结果与理论的预言相反,故被称为里昂锡夫悖论。

(二)我国场馆营造业的发展现状

场馆营造业包括体育场馆的建造、体育场馆设施的材料制造、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属于资本密集型的具有高分子、化工、环保生态等多重属性的行业。欧洲在场馆营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长期遥遥领先于中国至少10年以上,而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中国的场馆营造业逐渐发展,到2015年初,世界上较大的具有全球化规模的场馆营造业企业大多都来自于中国。

(三)我国场馆营造业中的“里昂锡夫之谜”

我国场馆营造业中存在着“里昂惕夫之谜”的“逆定理”:按照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丰富,应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场馆营造业发生的全球化供需事实却恰好相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却是人造草、预制型塑胶跑道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往往引进高科技的设备之后,进口量最大的却是草丝、聚乙烯等原材料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我国场馆营造业的“里昂锡夫之谜”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就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二)我国场馆营造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场馆营造业显然也经历了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这四个阶段。在开发引进时期,中国场馆营造业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学习国际先进生产模式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开发;在成长阶段,由于政策的利好和民众健身需求的提高,我国场馆营造业经历了一个业务竞争阶段,虽然发展处于激进式状态,但竞争却使得相关企业拥有持续创新的动力,为产业成熟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我国场馆营造业刚刚进入成熟期,企业会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塑造,国内的龙头企业们都越来越注重产品研发,且基本都具备能将研发经费集中在一个工艺创新点上,持续坚定地投入数百万元的研发能力,并且很多客户开始注重环保要求,部分企业开始提高产品检测手段及标准。未来我国场馆营造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三)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我国场馆营造业中的“里昂锡夫之谜”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在创新之后,首先在创新国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此时期贸易量较大;在产品的成熟和标准时期,跨国公司开始对外投资,在东道国当地生产和销售。由此,弗农揭示了制造业的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而许多国外场馆营造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分部,有的企业由于中国市场需求较大,甚至直接在中国生产,这也是中国场馆营造业里昂锡夫之谜形成的原因之一。有一些外国的厂家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但出口产品计入了中国的出口,因此出现了中国在场馆营造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原材料的现象。

中国场馆营造业的发展与欧洲场馆营造企业多年来依靠原有技术优势、缺乏创新有关,而中国企业却一直在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中国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取得了比较优势,而国外市场存在模仿时滞,因此我国的场馆营造业可以在近几年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而中国企业由于国内需求和国家政策的导向,也会坚持投入资金进行新技术研发,因此,我国营造业相关产品的出口可以有一个持续的净时滞。而我国在2008年引入欧洲新技术时,也经历了国外反应时滞、国内反应时滞和学习期这三个阶段,从而转变了自己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角色,这也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符。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场馆营造企业的启示

未来体育建设行业的总体需求包括新建、翻新增大,高水平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赛事的增加,专业方面的需求有增加。而中国场馆营造业如果想保持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加快新技术的研发。

此外,技术层面的转型升级,还要求企业在组织形态、专业技术、金融运营等关系处理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在整条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作为材料商的营造企业们,应加强与设计方、工程商、施工方、检测方、客户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成熟、理性、健康的行业良性竞争、共谋发展的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新宇.里昂惕夫之谜研评.

[2]L.T.威尔斯.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3]海闻.国际贸易.

[4]吴发军.广州批发市场进口水果贸易兴旺原因分析――里昂惕夫之谜的一个例证.现代商贸工业,2009.

第6篇

摘 要 当今世界,生产制造业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绿色环保是当前世界全行业的主流,生产制造业在绿色环保方面一直受到制约。从营销角度出发,如果生产制造业依然采用传统方式的营销方式,那么必然会被大环境所淘汰。因此,要想生存,就要顺应当前发展趋势,采用绿色营销的方式,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也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于绿色无污染、节能环保的需求。本文重点探讨生产制造业的绿色营销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绿色营销的方式来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

关键词 生产 制造业 绿色营销 问题解析

一、引言

绿色营销是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逐步迈进生产制造业的,理念的形成与深入是根据消费市场的消费走势而确定的。因此,当前形势下,消费者们也更加追求绿色消费。消费者们希望企业也能够通过绿色渠道、采用绿色营销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而生产制造业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逐步去选择以市场调查、产品的研发与分析以及分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

二、生产制造业绿色营销的概念解析

绿色环保已经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而随着这样的管理进入消费领域,那么对于生产制造业而言,企业也应该引入这样的生产以及营销理念。那么,如何理解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呢?绿色营销是指在消费者们进行绿色消费的基础驱使下,生产制造企业能够维护自然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以自身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择以市场调查、产品的研发与分析以及分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满足消费者们的绿色消费需求,从而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的经营活动。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是目前诸多国家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别于传统的生产企业营销方式,绿色营销是首先建立在消费者们绿色消费的基础上的,消费者利益在不断受到重视,而为了享有绿色健康的消费生活,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也得以发展,尤其是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此外,绿色营销的优势还在于能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够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等。

三、如何实现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模式

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重要而必要,那么如何实现生产企业的绿色营销模式呢?

第一,生产企业要树立绿色营销的价值观;从企业内部首先确立绿色的理念,这包括对于绿色的教育、绿色意识的宣传,多进行绿色消费的价值观的确立工作。此外,还要营造绿色风尚,理念的融入需要宣传与建立,那么营造绿色的风尚,就可以带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营销的价值观。让企业员工们都能够认清,绿色营销是一种社会责任。

第二,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营销一定是建立在营销绿色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制造企业应该以生产开发绿色产品为首要任务,以不污染自然环境,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第三,采用绿色生产的模式;绿色生产同样是绿色营销的基础组成部分,采用绿色生产模式,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不影响自然环境建设,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

第四,产品包装采用绿色化;包装材料要更加绿色化,最好能够循环使用或者是可以回收的包装材料,实现绿色营销的包装绿色化。

第五,合理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再根据当前市场的价格分析,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第六,合理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促销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绿色促销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诱导方式,进行产品的批量销售活动。

第七,建立绿色的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进行绿色营销的重要部分,只有建立了通常的渠道,才能够实现绿色营销。而渠道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消费者们信赖的绿色企业,从而实现绿色营销的目的。

四、结语

绿色环保是当前世界的发展方向,生产制造业的绿色营销是基于这个大方向制定的。人们对于消费水平以及消费标准的不断提高,给生产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认识绿色营销的特点,以及掌握绿色营销的方法,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对于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从绿色营销的发展以及概念出发,生产企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绿色体验,从企业的根本植入绿色营销的概念,顺应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必然能够使得企业能够长足、长久的发展。通过对绿色营销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的立足不仅要从管理建设入手,更要掌握消费市场,建立绿色营销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仁社.煤炭企业绿色营销战略模式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8):120-121.

[2]陈恭璋.绿色营销的战略路径.新领军决策参考.2012(12):192-195.

[3]李秉强,钟昌标.浙江制造业对生产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04):59-62.

第7篇

关键词:平台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三角”逐渐成为接轨世界经济的前沿,这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但要实现长江三角洲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完备的物流平台。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长三角地区生产制造企业对于现代物流理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已经或正在准备将企业物流剥离出去,集中核心精力来提高企业主业的竞争力;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业务范围在不断扩大,对于和制造型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新的物流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兴趣。

有鉴于此,构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平台就显得分外迫切。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平台应该包括物流设施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两部分。

一、物流设施平台构建

1.综合、统筹、全面规划物流大通道

长三角经济和物流要想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则应该以城市定位为前提,对物流进行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加以合作,科学布局发挥共享性和兼容性,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站在物流系统角度来研究,运输方式是最需要分工的一个环节,再次基础上组建成一个物流大通道。依据长三角地区所具有的特点,铁路主干线、航空、水路等各个交通运输方式应该相互补充,同时公路运输则应该起到集散的作用。

2.合理配置物流基础资源

铁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干线运输的主力地位,但长三角经济圈的物流要尤其是公路集散与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体系,每种运输工具都得到了合理分工,因此对长三角而言,运输系统并未发生变化。

3.重视物流设施平台的合理结构

注重各种物流节点的建设,使长三角设施平台网络化是物流设施平台结构合理的基础。在建设中要结合长三角特色产业包括纺织服装业、制造加工业、特色农副产品业进行物流节点的合理布局,使得现代物流服务业能够以最方便的形式为长三角的特色产业服务。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双重需求使得构建一个能够将现代物流技术融入物流业中,并能够同时使供应链上的各方快捷、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社会资源的极大节约的物流信息平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结构如图所示。

图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电子商务社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综合性强,既涵盖了物流行业,又包含了制造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的经营理念是向企业以及其他用户提供虚拟电子交易服务并且进行管理,其核心是各个行业彼此之间形成的供应链以及在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咨询管理工作,涉及了很多行业,比如制造业、服务业。该平台不仅为会员企业提供本行业的最新消息,又为会员整企业提供了交易平台,在这平台上,企业可以找到适合的物流服务信息,同时可以在线交易。该平台不仅拥有丰富的产品,拥有众多的商家,而且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跨行业与区域的服务。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将企业经营所有环节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供应链,同时借助运筹以及协调来保证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能够很好的衔接起来,其主要是以企业零库存为目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提升效率。

三、协同发展平台成功构建的保障

长三角经济圈生产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成功构建,需要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1.生产制造企业业务逐级外包

要想物流服务得到充分保障,长三角经济圈第三方物流业要得到大力支持,以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否则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就会出现严重脱节现象。生产制造业选择应用将业务外外包给第三物流企业,尤其是运输与仓储这两方面业务,占用了大量资源,如果外包不仅单位成本减少,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而采购与制造企业可以要求物流企业为其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供应商,依据采购计划以及进货要求,将所需要的所有物料都安置在物流企业仓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风险,甚至实现零库存;对于生产物流外包,可以很好地保证企业的物流专业化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运作流程从根本上得以改造,但同时,也决定了制造企业必须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来进行这一改造,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更要具备相当的实力和可信度;对于物流规划设计及信息管理业务外包,可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高层次的专业物流人才及管理经验,对企业物流业务从战略到操作重新进行设计规划,或者改造重组。

2.物流企业服务模式变更

长三角经济圈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不仅仅是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它更加注重制造业物流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效益,其最终职能是保证制造业物流体系的高效动作和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充分开展适合制造企业需求的物流业务。

为了能够和生产制造业协同发展,物流企业应能够通过建立专用仓库、调配专用车辆等方式为制造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仓储、运输等基本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着力于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尤其是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例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等。并能够适时发展针对制造业的非资产型物流服务,帮助制造企业制定销售计划、运输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以至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等。

3.政府政策支持

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支持,长三角经济圈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平台的成功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力度。对于常州市政府来说,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速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拓展物流服务业;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多方资金;构筑人才高地,培养优秀人才;积极参与,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卢宏伟.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5.Vol.10No.5.

[2]钱朕.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

[3]关英敏,许振文.关于构建长春区域性物流平台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6.Vol.23No.2.

[4]秦俊峰.物流园区信息化与公共物流平台建设[J].中国储运,2003.5.

[5]李杜.基于Internet的第三方物流平台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

[6]陈洁,李引珍.区域物流运作战略与平台规划[J].甘肃科技,2005.

第8篇

一、生产制造业企业与全面预算

生产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国家加大重视对生产制造业推进力度,将我国建成创新生产、绿色生产、质量生产的生产制造业强国。由此,中国的生产制造业的地位将显著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生产制造业领域存在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与解决过程当中,生产制造业企业的全面预算及管理系统工程复杂多变,需要进一步认识与分析。

企业的全面预算是一系列预算的综合,它包含业务预算、财务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成本预算及投资预算等方面,其通过货币计量的方式加强对所包含各预算及各部门或单位的控制。全面预算机制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企业增加收入,企业控制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使企业的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另外,通过全面预算的方式有助于连接各个单位及个人间的对话与交流,使企业的资金状况与资源状况得到科学管理和更加有效利用,促进企业信息交流的畅通。

全面预算对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有重要作用。全面预算的整个过程包含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全面预算来考量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生产制造业企业的全面预算是一种战略行的预算,全面考虑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经营的状况,有助于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另外,全面预算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岗位得到有效控制,使整个企业预算中出现的不足与漏洞能被及时发现并纠正,最大程度降低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二、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

对全面预算的认识不清。制造业企业职工对“全面预算”的理解不到位,很多职工认为“全面预算”仅仅是企业对财务行为的预算,一些职工甚至认为全面预算就是指企业财务部门对资金的规划,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将财务部门看作是自己的战略伙伴,甚至有些业务部门将预算工作看作是影响自己工作正常运行的障碍,最终使预算工作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各部门若不能对预算有正确的认识,使自己的工作与预算相脱节,预算工作难以进行,使企业发展的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全面预算规划存在问题。 制造业企业的全面预算是有一定的编制的,所谓编制是指某一件事情完成需要的时间及怎样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这样的编制构成了全面预算规划。全面预算的编制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因此时间跨度过长,预算没有具体到季度、月份,所有的规划都是以年为单位,使预算的标准难以把握,即如要进行工作汇报或预算,得到的信息及数据往往是一整年的总体性,不能有效反映各阶段的实际标准,这样不断积累使企业对下一年的全面预算存在偏差,久而久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另外,企业的全面预算总是以总的预算为主,无法体分解到个部门,过于强调全面预算,使企业不能对各部门预算发挥控制作用。

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的标准不规范。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预算具有可调整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预算往往滞后于市场,市场的变化是极其大的,而预算工作若不能紧跟市场变化的脚步,就不能有效的展现预算的功能及作用,长此发展下去,就会使预算失去其引导的作用,因此预算的标准要跟随市场变化的脚步不断地调整。在对预算进行调整时,要不断地补充预算,使其能适应市场发展,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在补充预算时,企业往往缺乏对预算影响因素的区分,造成预算的刚性不强,对全面预算的考核不够严肃;除了预算不标准外,企业全面预算考核部门的权责不够明确,考核的标准不够具体,使从事预算的部门缺少对预算控制作用,容易使预算缺乏具体标准。

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缺乏能动性。预算与预测相近,明显带有一种计划的性质,预算的时间及内容是一种指引未来的行为,未来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就会造成预算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导致不能与最初做的预算相符合,相反,有时预算过于具体,为预算工作点来巨大负担,相应的时间里不能完成预算的目标,当现实中的状况不能有效反映预算时,就无法灵活的对预算进行调整,而预算计划过于具体和全面时,反而造成与最终的预算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制造业企业的全面预算缺乏有效的能动性。

三、针对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的相关建议

针对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中所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现有以下建议:

第一,制定符合本企业的预算目标。企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必须做到与企业自身发展想符合,特别对于制造业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产能、市场前景、技术水平等情况来制定预算,如果预算目标定的太高,使企业自身难以完成,会导致预算失去意义,甚至会对企业未来产生怀疑,如果企业预算目标太低,容易完成,失去了预算自身的意义,导致管理资源浪费。

第二,明确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各部门及单位将财务行为误认为是预算,对预算的认识不清。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普及,让企业内部职员了解和认识预算及其作用。预算知识及技能的普及需要企业内部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预算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的手段及活动,使其对全面预算的知识及技能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加深企业各部门及单位对全面预算的认识。明确对全面预算的认识不仅有利于预算部门的在职人员对预算工作的实施,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单位对预算工作的理解,由此可以促进预算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使企业的职员力向一处使,一同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的目标。

第三,理清全面预算的规划。全面预算的时间单位一般是以年来记的,预算规划的时间单位过长,没有落实到季度、月份等单位,预算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中进行,其预算往往达不到预计的目的,因此,全面预算要理清预算规划,将以年度为单位的预算具体到以半年、季度、月份的时间单位,缩小时间跨度,更有利于企业对预算的控制。另外,对预算制定的流程也要进行合理规划,全面预算的目标及预算进度,需要由企业高层具体提出,预算部门根据其目标制定出合理的预算方案,再将拟定好的预算方案呈报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批,经过委员会的审查结果后预算部门与委员会进行协商沟通,共同拟定预算草案,再将预算草案下发到各部门收集相关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讨论及意见征求,最终确定适合的预算方案。最终预算方案形成后,再交由企业最高的决策机构进行审查,整个过程构成一套预算规划机制的形成。最高决策机构审查通过后,将最终的预算方案下放至各负责部门及单位,确立各个部门在全面预算中的职责。如此一套预算规划的实施将极大的促进全面预算的顺利运行。

第四,提高预算及相关部门在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全面预算是预算及相关部门在职人员主要负责的,在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之后,就要要求预算的质量与可行性,这意味着对预算部门及相关部门在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有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或提升预算及相关部门的素质及技能,将成为较为重要的环节。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相关在职人员时,对应聘者的素质及技能要严格要求,提高入职门槛是保证预算及相关部门职员素质与技能最便捷的手段,也是企业进行职工素质与技能控制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企业对已经在职的预算及相关部门的职员要进行相关素质的教育和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职工素质与技能的二次筛选(第一次是指在入职时的筛选),是对第一次筛选的补充。定期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职工获得更多的职业素质,也有利于增强职员的社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更能为企业获得长期的利益作保障。提高预算及相关部门在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有利于企业做好全面预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