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6 11:2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工业工程;信息化;集成应用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2]宋飞舟.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是关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26-28.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汽车企业都拥有了比较完整的IT系统,对于信息化的建设也是拥有了一定的经验,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汽车企业对开拓电子商务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热门的IT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迅速地汽车工业,使得汽车工业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去开拓电子商务对汽车工业的有利合作。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宇通客车就计划与美国的专业电子商务顾问ABCOV公司以及江苏的世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还有长安汽车也准备搭建长安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负责搭建长安公司的商务应用的平台等等。这种种现象都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对电子商务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在2001年,上海就投资1亿成立了上海信息汽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而且,就在那时,仅仅是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上投入了8千多万的美元。这些活生生的数据,都是表现国家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足够重视的有利证据。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拥有足够重视的态度,但是毕竟发展得比较晚,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我国很多汽车工业,都是很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小的汽车工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缺少的,而且信息技术含量也很低。同时我国还存在各个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的汽车工业任然对信息化技术不够重视,造成各个汽车工业差距拉大的情况。
二、对于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汽车工业信息化的建设,国家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可以给与汽车工业资金、技术的帮助,比如设立专项基金为那些想要进行信息化,但资金不足的的小汽车企业提供条件。或是安排相应的高技术人才去还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汽车工业做指导。政府的支持是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还需要制定汽车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避免一些汽车企业盲目地建设却没有很好的效果。加强公共共性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使得各个汽车企业拥有更多有力的信息化建设的学习途径。
三、结语
一、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展开原则分析
(一)抓住工作展开的重点,取得阶段性的进展。我国现阶段的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高水平,目前我国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性人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的整理与梳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全面利用与开发等为重点。除此之外,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展开中必须分阶段进行,从而取得良好的进展。
(二)依托基础性工作带动数据库的建立。在具体展开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整个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n案数据库,重点关注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且在做好企业档案信息的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从而推动整个供水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没有全面的建设条件。我国很多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产生正确认识,也没有在工作展开中给予充分重视。企业中有些工作人员还存在应付心理,使得企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主动而顺利地进行。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实现较好的经济利益,对档案管理岗位设置较少的工作人员,直接限制了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信息技术性人才,信息化建设不具有创新性。当前形势下,我国很多供水企业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对档案业务的操作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从而展开科学合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控水平及信息化建设意识,一方面能满足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实现企业发展的信息管理要求。
三、加强我国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供水行业发展中各项环节的深入改革,对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展开提出了严格的新要求,供水企业必须积极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积极制定全面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在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展开过程中,工作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为供水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法律性的规范保障。对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各环节运行情况与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才能确保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加趋于规范,有效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反馈工作顺利展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展开迎来了新的挑战,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握好企业深入发展的机遇。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我国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很大差异,在信息化时展中,全面提高供水企业员工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应用意识是十分关键的,对于加快转变档案管理模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转变企业员工的工作意识,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升企业服务上来。建立健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推动供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 信息化建设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4;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62-01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应当以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激烈,如何真正开展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一个热点课题。推进思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塑造更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化建设让企业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平台来组织开展思政工作,进而不断扩展思政工作的空间,提升企业思政工作的现代化科技含量。借助于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与宣传教育渠道,能够有效加强员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进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与向心力。比如说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政工干部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各项重要指示,能够有效的降低时间与人力成本,有助于让企业员工上下齐心,凝心聚力,进而有效的激发出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够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得以有效的流转和共享,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1]。
其次,网络化和数字化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深化变革,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动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和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和高速融合让新时期下企业思政工作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更加艰巨。我国企业必须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优势,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打造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营造健康的氛围,展示核心竞争力,进而培养企业职工的政治素养,提升其忠诚度,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资源。
最后,企业思政工作要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应当加强其针对性。而这也要求政工干部必须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随时掌控相关信息,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各部门岗位特点、职工的工作表现、薪酬收入、性格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构建思想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思政工作处理流程,建立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思政工作信息处理的及时性,提升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的有效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让企业政工干部能够第一时间的掌握工作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构建政工信息网络体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首先应当要设计出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构建政工信息网络体系。企业政工干部应当从长远出发进行规划,根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特点,以严格的标准来制定可行的网络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当地政府宣传部门网站为中心,以其他各企事业单位政工网站为依托,以网络论坛、贴吧等工具为辅助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体系。
另外,针对网站中的内容应当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时效性,与广大职工群众实际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坚持让职工满意为网站建设标准,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形式以及网络需求,进一步对政工网站的内容进行充实,不断提升网站的建设管理水平。针对企业职工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应当第一时间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中开辟专栏拱职工讨论交流,同时企业领导应当定期查看网站中的留言板,针对企业职工在留言板中的利益诉求和问题做出回复批示,真正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2]。
(二)培养网络政工干部人才
企业思政工作应当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特点,同时进行拓展创新,而这些都需要优秀的政工人才。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网络政工干部人才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努力提升政工干部的素质能力,才能够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我们一方面应当要定期针对政工干部开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培训,用科学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武装他们,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当引进一些从事信息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队伍中,强化其思想政治素养,做好岗位培训工作,从而让企业拥有一支既可以熟练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又可以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要增强政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让政工干部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宣传形象,从而更好的对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网络思政治工作与实际问题结合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人们精神上的桎梏。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却也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烦躁和紊乱。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政工干部不能够仅仅依靠信息化手段而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而是要把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同时也应当坚持和发扬思政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务实求真,让传统与现代相互补充和协调。另外还必须要能够把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企业思政工作不能够单纯的浮在表面,不能一味的注重面子工程,不能够开展一些形式主义活动,而必须要坚持以广大职工的利益和诉求为重心,坚持把为广大职工谋福利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和职工的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应用信息化手段帮助职工解决实际的困难,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宣传与教育效果,在无形中增强企业职工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四)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环境之下,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职工思想动态网络分析评判机制,及时的找出职工在工作中、生活中所反应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致力于找出隐性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个性问题的全局化、局部问题的扩大化;其次应当要建立完善企业政工干部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主管之间的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协调互动机制,任何企业的思政工作都应当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仅仅凭借政工干部的力量是无法做好,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新时期下,与企业各部门主管进行协调沟通就变得更加重要;最后应当要加快信息网络中心管理制度条例的建设,用完善的制度来明确责任、规范行为,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3]。
三、结语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思政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现阶段企业思政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在开拓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有依旧有很多值得探索和进步的空间。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认清当前的形势,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多条件,让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过从思政工作信息化建设中获益,最终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菲.以信息化为引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5(21):45.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财务价值管理;施工预算基础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经营效益,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路桥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而是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又是一个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较多的重要系统。其原因首先在于财务管理侧重于价值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有环节的人、财、物变化,都可以随时通过财务绩效体现出来。但是,要真正实现财务价值管理的诸多目标,还必须满足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公司运作的所有环节都务必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公司运作的所有过程状态都务必时刻反映在财务账表上面;三是经过加工处理之后的财务信息,必须立即反馈到公司各级经营管理者,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案,从而达到发送管理,提高绩效的目的。
一、 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益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企业最终的生存和发展。当前路桥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工程一般采用招标方式,使得利润空间非常狭小,而且施工工程分部地理位置范围广,资金流动性大,使得资金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探讨路桥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路桥施工企业无法获得高额收入,只能从降低自身施工成本角度增加企业利润,而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首先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角度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
然而,当前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规范还不完善,致使工程垫支资金越来越多,拖欠工程账款的现象特别严重,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路桥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迫在眉睫,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路桥施工企业必须把资金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企业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完善资金管理措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工作的正常进行,以使得路桥施工企业健康、长期稳定的发展。
集体企业应做好资金的支出安排,尽量延长资金的增值时间,对购买物资所需资金尽量采取转账方式,缩短资金的闲置时间。健全产品赊销政策,组织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清欠队伍,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清欠方式加强收款力度,减少坏账损失。要尽量准确的计算物资使用数量,做好物资购进时间、数量等的计划安排,使得物资库存量、进货量、使用量衔接起来。积极地开展清仓查储,定
期盘存物资,减少超储和断料的情况发生,减少资金占用损失和物资丢失问题。
二、路桥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意义及措施
路桥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可以使成本核算更加准确,资金管理更加严格,财务预测更加精确,财务报表更加快捷,财务控制更加集中,可以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使路桥施工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环节流程的高度集成,并能够产生互动。不管组织有多少个分支机构,有多少个工程项目,也不管在什么地方施工作业,有多少经营业务,整个企业也都能够形成以财务信息化为纽带而高度集成一体的管理中心。
当然,路桥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多方面的,它由多个信息子系统构成。
但是财务信息化必须是也必须是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工作。只有有效地掌握和控制资金流动,才能够控制物流,进而控制施工经营的全过程。同时根据企业信息化秩序渐进原则,施工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的基础上,向公司其他职能系统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即以财务信息为切入点,从而实现路桥企业集团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由此可知,积极抓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内容。
加快实施财务电算化进程的意义: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进行记帐、算帐、报帐,以及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对财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业务,这是财务电算化的基本功能。其中前一层次属于核算电算化,后一层属于财务管理电算化。
(一)尽快健全完善财务核算电算化系统模块结构
路桥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电算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应考虑由以下要素组成:
1.系统初始化模块:即设置系统需要的所有参数,建立数据库;建立总帐并且
各帐户初始数据;规范有关计算公式、表格的定义;规定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操作的权限,以及人员分工和操作口令等;
2.财务帐务处理模块:在计算机上填制、审核凭证、设置帐户、复式记帐、管理所有的财务帐簿。
3.财务核算模块:可分为:①单项核算模块:包括设立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帐款核算、销售核算等子系统。②成本核算模块:其中又包括标准成本核算模块和实际成本核算模块以及成本差异分析模块等。
(二)建立设置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
该系统是路桥施工企业电算化财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财务核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具有管理功能的子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加强对施工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与控制等工作,推动企业出色地完成正确筹集资金、提高资金效益、降低施工成本、增加公司利润、合理分配收益、严格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等任务,达到提高公司支付能力和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扩大财务成果等财务管理目标。
在路桥施工企业内部,尽管财务核算电算化已经广泛展开,但是财务管理电算化工作还未正式启动。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繁杂,方法众多,不同企业之间情况也有较大差别,不像财务核算电算化可以统一规范,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较难统一开发。但是从路桥施工企业实际出发,还是可以把财务管理电算化设置为三大功能系统:
1.财务预测与决策系统
①财务预测:包括市场资源前景预测、工程进度预测、施工消耗预测、计量
回收及利润预测、市场价格预测、税收优惠预测以及工艺、技术、设备、能源方面各种因素变化预测等;
②财务决策:又分为投资决策,包括投资规模、设备更新决策;筹资决策,包括筹资数量、筹资结构、筹资方式决策;成本决策,包括目标成本、功能成本和最低成本决策;利润决策,包括目标利润和最优利润决策等。
2.财务预算控制与考核系统
①财务预算电算化管理要建立在公司销售预算、施工预算基础之上,内容包
括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利润预算、预计中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等;
②财务控制要以财务预算为依据,并通过制定财务控制标准及严格执行标
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执行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以确保财务指标的实现;
③财务考核:通过将财务预算指标与财务核算结果相比较,评价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正确评估财务管理业绩。
3.财务分析系统,包括:
①财务状况分析:将财务指标进行对比,通过该系统模块了解预测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各主要指标的升降及发展趋势;
②利润分析:通过对利润总额和利润构成各项目进行分析,了解利润变动的各项影响因素;
③资产分析:通过系统模块了解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结构变动和增减数
量是否合理,掌握影响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相关因素;
④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该模块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的分析,
了解公司负债偿还能力的大小和信用程度。 推进路桥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保障体系。这就涉及到认真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
一是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与亲自抓信息工作,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包括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前提;二是技术层能够从路桥施工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制科学有效的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大方向大趋势,做到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的有效结合,既要推出有个性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又要善于将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使用维护等技术外包,企业负责核心的业务管理;三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够成功地实现信息采集、传输与共享。因为只有采集来自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原始信息,才是最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确保汇总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依据。
参考文献:
近几十年来,尽管得益于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国施工企业的成长很快,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行业产值增长幅度不同步,不仅前者远低于后者,且呈持续下滑的趋势。这种状况是哪些因素所致?主、客观因素有哪些?就施工企业的角度而言,应该从管理机制,主要是成本管理机制和方法上寻找原因,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 施工企业产值利润比较
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8.38%和28.55%,建筑业上市公司主营收入亦同比增长12%,但毛利率却持续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7%。建筑业上市公司与沪深两市其他上市公司相比,毛利率水平不到其他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一半,净利率更是低得惊人,平均净利率只有3.07%,与我国股市上大多数行业板块的9%以上的净利率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
2012年,全国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97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7.5%;完成竣工产值42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全国建筑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7%,但产值利润率仅为2.88%。
3 成本管理必要性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粗放式管理与利润空间不断缩减的矛盾。众所周知,由于施工企业数量众多,“僧多粥少”,一直以来激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状况和态势还将持续下去,加之施工产品事实上缺乏“优质优价”的机制,施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进而能够取得有质量的发展,取决于其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的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偏重于“开源”,过于依赖规模的扩张,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之所以难以为继,一是国家着力实行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倾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的政策,基本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会逐步淡出,施工企业规模扩张式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会逐步弱化;二是三十年来爆炸式增长的施工企业的数量使得施工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成本管理水平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施工企业将无法生存;三是累积了三十年经验的投资者(不论是国有投资还是民营资本投资)日趋成熟,投资的效益意识日趋增强,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施工产品“造价水平”日趋降低;四是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和规范,施工企业获取效益的传统渠道越来越少,越来越窄,以至于逐步丧失。与所有的企业一样,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效益,效益的来源无非是开源与节流,综上的因素分析,施工企业今后的效益源泉应更偏重于节流,也就是成本管理,“低成本战略”将是施工企业的不二选择。
4 成本管理与信息化
中国绝大部分大中型施工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的、机制的原因,真正拥有基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成本管控机制和科学合理流程成本管理方法的企业并不多,成本管理往往仅仅体现在单一的工程项目层面。成本核算不系统,层次低,核算出的成本信息价值低。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施工企业获取各个管理层级、各个管理系统对项目管理结果的信息,以此信息决定后续管理的机制、措施、方法。成本信息,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生产资源,同劳务、材料物资、施工机械设备等等一样,其获得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是因为预期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获取信息支付的成本。近几十年来,施工市场容量大,初期施工企业数量相对不多,由于“资质”准入制度的限制,施工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卖方市场”情况,以致施工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普遍采用了粗放型经营战略,不愿意也没有“必要”分配管理资源于成本核算工作。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发展,施工企业现代公司制度改制的逐步完成,施工行业的发展也到了相对成熟期,战略重点转向了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管控,以强化、规范、科学内部管控为抓手着力提高竞争力。
许多学者提出了成本战略管理的概念。美国学者John K.Shank和Vijay 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提到:战略成本管理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还有两位美国会计界著名的教授库拍和斯拉莫特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管理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当某一项目信息成本大于信息收益,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加强成本管理是不经济的。但是,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来看,从一段较长的时期来看,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体系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暂时支出的信息核算成本。因此,施工企业不重视信息价值,忽视成本核算工作,将在长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5 成本管理思路
在施工企业,狭义的成本管理指的就是项目成本管理,是以施工合同法人主体组建的项目经理部为核算主体,以工程项目为核算对象的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的一系列行为。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施工合同工期内、在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及合同要求的前提下,使实际成本支出低于成本计划。
5.1 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由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项目部)编制,编制的依据是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针对特定的实物工作量,按照成本要素基于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编制的定额。成本计划不仅是工程项目量化的支出标准,还包括各种施工组织、技术方案等,是施工企业开展成本管理的起点。
5.2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项目部和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管理系统,基于成本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对实际成本发生施加影响的行为,对人力、物力和各项支出等形成成本的要素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的行为。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和迅速纠正偏差,从而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预定目标之内,是项目成本管理中不确定因素最多、最困难、最琐碎和繁杂、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管理内容。
5.3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项目部按照国家法规的相关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归类记录、计算、登记,并与成本计划、项目营业收入进行比对的成本管控行为。成本核算的目的:一是为了计算项目的盈亏;二是为了及时发现实际成本偏离成本计划的情况,为迅速纠偏和改善成本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5.4 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将项目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对,以及对比对的结果查找原因、拟定对策的行为。成本分析目的就是全面检查与考核成本变动的情况,将计划成本与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进行比较,系统研究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途径,以进一步改进成本管理工作。同时,成本分析也为未来的成本预测与编制成本计划指明方向。
5.5 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项目部的上级管理部门将其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计划成本、营业收入进行对比的行为。在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都要定期或按时根据项目完成计划成本和盈亏的情况,给予责任者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只有奖罚有据、分明,才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位职工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6 成本信息化管理
6.1 管理要求
有了成本管理思路,施工企业还需要有一套现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工具。目前,国内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但大部分企业的问题都在于以ERP为代表的现有信息化工具主要适用对象为一般工商企业,其最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企业购销存及相应财务核算的管理,对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工程成本和效益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控制,不能为一线施工管理人员所掌握和使用,这极大限制了信息化在建筑施工企业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要让信息化管理真正在建筑施工企业落地实施,就必须因地制宜地根据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的控制要求针对工程管理整合信息化管理系统。
6.2 系统构建
为了满足以上管理要求,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结合施工行业特点,在现有信息化技术水平下形成以下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上图可以看出,维修处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业务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统、经济核算子系统。其中,业务管理子系统通过OA审批实现成本的计划功能,在成本计划基础上通过成本预算分解为合同和按合同要求严格支付,实现成本控制功能;财务会计子系统通过NC模块实现成本归集分配等财务会计功能;经济核算子系统通过工程台账、利润、资金核算表实现分析、考核等经济核算功能。
业务管理子系统及财务会计子系统均可依托现有ERP系统予以实现,但经济核算子系统需根据需要单独开发,现就经济核算子系统做重点介绍。
6.3 经济核算子系统
6.3.1 部门利润核算表
按部门、按规定的预算项目每年初记录一个全年预算数,用于部门利润核算。
按部门、按规定的预算项目每会计期间记录一个调整数,用于调整部门利润的实际数。
按部门给出利润核算表,主要包括:预算数、账面数、调整数、实际数、完成率;分汇总表与明细表展示。
6.3.2 项目利润核算表
按工程项目、按规定的预算项目每会计期间给出工程的利润核算表。
项目利润核算表分:汇总表与明细表展示。
6.3.3 部门资金核算表
按部门、按规定的预算项目记录各费用项期初资金结余。
按部门、按规定的预算项目每年初记录一个全年预算数,用于部门资金核算。
按部门、按规定的预算项目每会计期间记录一个调整数,用于调整部门资金的实际数。
按部门给出资金核算表,主要包括:预算数、账面数、调整数、实际数、完成率;分汇总表与明细表展示。
6.3.4 以项目管理为目的项目管理台账
按工程项目展现其收入、成本、费用及收付款、应收应付等情况。
6.3.5 所有表的实际数部分能穿透联查数据来源情况。
6.4 管理作用
集预算管理、经济考核、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数据分析和管理于一体,多维度为集团决策层、企业管理层、项目实施层提供经济管理所需决策数据。通过强化预算控制管理,加强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成果的评估测算,建立了各类工程盈亏平衡控制反馈机制,为投标经营工作积累和提供参考决策信息。
从资金、利润两个侧面,近110个经济属性维度,对单项工程、项目群、基层单位、集团公司进行全方位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控。110个经济属性基本涵盖了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所有方面,并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其中,37个属性用于单项工程管理,结果反映项目直接毛利;65个属性用于企业管理,反映账面利润;此外,根据集团管控需要,设置了8个调整指标,用于对经营者进行绩效核算。
【关键词】 供电企业 信息一体化 管理系统 EAI
1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对供电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在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在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上,都在不断寻找能够符合自身企业生产、营销、办公等应用管理系统,目前比较完善的系统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但是,目前大多数供电企业搭建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各自而立,都有自己的管理对象,对特定的管理对象有各自的建模方法,相互之间并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使得各个系统在使用时实际上是孤立的,也就是说供电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也是相互孤立的。另外,各个系统在开发时间上并不并行,开发人员也各不相同,各系统的建模方法的不同使得各业务系统有明显的分布性和异构性,再加上各个系统都使用独立的大型主机和服务器,终端设备也不同,更加大了让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难度。由此可见,供电企业的各个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不能进行数据交换,不能实现数据共享,这与当前广大管理者追求的信息共享相违背;信息源不具有唯一性,这就给管理者在数据的处理上带来大麻烦,造成各部门的管理混乱;系统硬件设备不能实现通用,很多信息设备需要重复投资,极大地增加了成本;不便于管理层综合分析,缺乏辅助分析功能,极大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不便于跨平台使用,阻碍了各部门的沟通;系统维护复杂,除了需要供电企业相关部门的配合外,还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人员参与,可靠性和适用性的不到保证,增加了运维成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供电企业网内部信息方便、充分的共享,而且可靠、安全、适用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简化企业管理流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让信息平台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变化。
2 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解决方案
现在从整体考虑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对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采用EAI(ApplicadonIntegration)技术,即将企业内部已经建立好的分散“信息孤岛”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的共享。目前开发的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采用点对点的集成方案,系统的数据接口都是由开发商提供的。基于点对点的开发方式使得系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每个应用都必须能够理解对方的数据表示方法,随着应用的增加,各个应用需要理解的数据方式越来越多,使得系统越来越复杂,不利于系统的维护,甚至可能出现集成死锁。这种系统不仅开发成本昂贵,而且系统运维成本更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开发商都比较注重从整体上去考虑供电企业网的信息系统,根据各个部门的需要,首先将所需要的应用集中起来,进行总体规划,才有先进的EAI技术,将企业已经有的各个分系统实现数据的共享。利用EAI技术可为供电企业带来以下好处: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系统,保护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改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将这些分离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避免信息重复多次输入,保持信息的唯一性和信息交流的一致性,保证企业的信息与知识共享,方便领导统揽全局,进行决策和管理。同时,利用EAI技术可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将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
当前,EAI技术主要有四种方式:应用层集成、用户接口集成、数层集成、过程集成。数据集成是实施EAI的基础,所谓的数据集成就是将不同的数据库集成起来,建立一种虚拟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具有单一性,这样就避免了各个系统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应用数据库,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相对而言数据集成还是比较简单的集成技术。应用层集成,主要是指系统应用的集成,其根本是利用应用接口,应用接口就是通用的应用系统,可以将客户自己的系统方便的与外部应用相连接。目前很多商业软件都有了成熟的应用层,这样用户就不用对数据库直接操作。过程集成是将各个不同部门的不同业务流程利用应用集成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流程共享。用户接口层集成是将用户的不同用户端集成在一个管理界面。供电企业要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应用,规范自己的业务外流程,根据企业自己业务模式选择合适的EAI方式,正确利用EAI技术,建立符合企业切实需要的信息平台。
3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完成管理创新和技术保证这两大难题,管理创新是为了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技术保证则是指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确保系统构架的安全,满足企业对于信息交互和流程重组的要求,为企业的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提供保证。供电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从管理角度分析,重视业务管理需求,和业务建模,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跨部门的闭环管理流程。充分认识到信息与管理的相互性,认识到管理对信息系统的长远影响。信息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建立三级责任体系,信息化主管领导负责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制定和各方协调,业务主管负责单位业务需求分析,完成应用系统的测试培训和部署,信息运维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参与单位负责计算机系统的技术构架选型、建设、运行维护,并协助项目负责单位做好应用系统选型、测试、培训、部署和管理规定的制订工作。从技术角度分析,供电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满足标准化、开放性、先进性、成熟性、适应性、易实施性和维护简单等原则。
参考文献:
[1]麻丽娜,苑游莎,李新叶.基于WebServices的电力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通信,2005,11.
统计反映企业发展成果,服务企业发展决策,引导企业发展实践,监测企业发展进程。统计网络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传递、处理和存储各种信息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统计信息数据的共享,使统计的信息数据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动态过程。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包括:外部网络系统、软硬件配置的物理层;数据信息处理、内部传递系统等应用层;统计信息的采集、储存等协同运作的数据层。这些都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统计部门按工作内容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信息化,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当前,随着我国统计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的加快,统计网络信息化已融入政府、企事业单位统计的各项工作与各个环节,网络信息化手段已经从辅工作向统计业务的核心工作转变。因此,根据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企业统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困境
(一)网络时代统计信息的安全问题突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企业网络和数据信息面临的泄密、窃密问题日益严重。例如,2013年2月中国人寿“众宜风险管理网”的网站泄漏中国人寿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中公开保险保单多达近80万页。信息安全正在成为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统计工作无疑可以加快统计速度,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存在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问题,在数据的处理、传递、保存过程中,存在着统计数据泄露、统计数据库损坏、统计信息网络瘫痪等潜在隐患,这些隐患与问题的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由此,网络时代统计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统计工作者的警觉。
(二)统一的网络信息化标准缺失
我国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和统计标准不够统一,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统计标准化、规范化进程缓慢。网络应用系统建设不足,全面支撑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还没有开展,各个行业的统计报表格式、统计标准、基本统计单位存在不能衔接与统一的困境。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较为落后,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系统的考虑与规划,没能将网络信息技术与企业统计工作相结合,建立起规范的统计工作标准流程。造成统计信息系统内部存在“信息孤岛”、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网络信息化统一标准的缺乏影响了统计数据的交互共享,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统计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三)统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不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不少企业在通用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大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企业的PC机、服务器等各类设备也进一步提质。但大部分企业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对统计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重视不够,尚未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模式,缺乏必要的日常安全运营监控手段。应用系统、数据库未能实现及时的维护升级,关键的信息系统、区域和设备日志、警告与性能记录保留时长不够,集中监控统计数据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缺失,更使得统计运营工作大多在无序和被动的状态下进行,难以及时解决统计信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故障。
(四)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稀缺
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统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统计和计算机技术是两门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的学科,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不仅需要专业性人才,更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统计业务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计算机人员不懂统计业务,统计人员又难以驾驭计算机网络的困境,能将统计业务与网络信息化联系起来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使得网络信息化应用过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与难题难以及时解决,极大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进程的整体水平。
三、推进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建立完备的统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企业在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中,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和完善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安全域划分,以及统计数据的监察、安全审计等体系系统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不断加深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观念,培养员工树立起信息安全责任心。让信息边界防护深入部署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名基础员工的工作职责当中。在企业内部制度、人员管理、系统建设运营等方面,做好规划与保障投入,建设完备统计数据信息安全体系,统筹应用防火墙、身份鉴别、边界防护、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等子系统,确保统计数据信息网络的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
(二)推动统计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统计网络信息化的核心是要建设统一的网络系统和数据中心,这需要有统一的统计数据标准和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来保障。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要以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为依据,制定科学有序的统计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标准的运行维护与服务模式,统一标准、指标和口径。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起标准的实时监控系统,对统计系统的业务流量,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的运行负荷状况,数据库与存储情况等进行实时的自动监测,实现统计工作网络运营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及时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统计网络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真正充分地发挥统计网络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统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升级
统计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些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制定一些标准、建立一些通信网络就能实现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整合统计数据资源,加强信息化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不能忽视的便是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升级。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转变“轻软件重硬件”和 “急用先上”的观念,务必建立好统计数据库和基础的统计业务平台,随后再开发统计应用系统,并随着统计工作的发展变化,维护好企业的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网络存储系统,及时更新和升级网络基础设备与统计应用程序。建立健全设备配置、软件更新、应用支持等环节的配套支持,保证统计网络信息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四)大力培养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依托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吸引高技术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核心人才加入,是推进企业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逐渐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专业人才,使之成为企业统计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企业要大力培养一批既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又具有统计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良性的用人机制,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库、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和网络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与进修,真正地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设构筑全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