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0:23: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机制,防治
膝关节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主要关节,由于解剖和功能特点,膝关节损伤是运动外伤中最易损伤的关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从膝关节的解剖学特征及其自身运动的力学规律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损伤机制,以期找出好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史的2007----2008级训练队学生 ,调查时间2007年11月----2008年5月。
1,2研究方法 询问学生,专家访问法,文献资料法,临床见习法(去医院见习,处理6---8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2 调查结果
表1 损伤的一般情况
【关键词】:仔猪并发症 预防
仔猪术是用外科手术将卵巢或摘除、破坏并消除其生殖机能的方法,有利于加快仔猪生长、提高料肉比和猪肉品质,有利于混群饲养和部分疾病的治疗(阴囊疝、卵巢肿胀等)。但在农村由于仔猪时手术方法不当、消毒不严、畜主对术后仔猪饲养管理差等原因引起并发症较多,严重时可引起仔猪死亡,现将仔猪并发症病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术后出血
1.1病因:母猪时切口过大、用力过猛,刀刺入的方向不正确或过深等造成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及其它静脉损伤,引起腹内出血和外出血;公猪手术时精索断端及输精管止血不确实、手术时用力不当,导致使精索血管破裂、阴囊壁血管出血。
1.2防治措施:手术部位(包括精索)、内生殖器较粗的血管一定要用缝线结扎牢固,发生出血时可在腰部泼些冷水;出血严重时肌肉注射安络血、维生素K3等;必要时可向阴囊腔内填入消毒脱脂纱布,阴囊皮肤创缘做几针临时缝合,1-2天后除去缝线和纱布。
2 、肠管的损伤、脱出或粘连
2.1病因及临床症状:常见于手术时或术后不久,多由于术前喂食过饱、切口过大;刀用力过猛、过深,刺伤直肠或小肠,造成肠穿孔;肠管脱出于皮下发生粘连,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结膜发绀,有时出现呕吐;手术时未仔细检查或缝合不牢固,造成术后肠脱出体外。
2.2防治措施:手术前不能喂食过饱,切口要适当,公猪手术中若有肠脱出时可倒拎后肢,把肠送回腹腔,在阴囊皮肤切口缝合几针,发生肠穿孔时清洗后缝合即可;母猪术后发生肠粘连时,应立即拆除缝线仔细检查,如发现粘连及坏死的肠管,及时施行手术,闭合腹腔,撒上消炎粉,根据仔猪的体重用药,肌肉注射青霉素配安乃近,连用3天,同时饲喂易消化饲料。
3 、术部脓肿或坏死
3.1病因及临床症状:手术时消毒不严格、圈舍卫生条件差、术后护理差、猪抵抗力低等因素造成手术部位发炎、红肿、化脓及坏死,并出现全身症状。
3.2防治措施:切口排脓,用3%双氧水冲洗,清除坏死组织,撒布消炎药物,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如果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可服用少量硫酸钠或肌肉注射氨胆注射液。
4、腹膜炎
4.1病因及临床症状:手术中消毒不严或消毒不彻底、猪舍卫生条件差和手术时间过长等均可引起腹膜炎,造成切口愈合良好,但触摸腹壁时仔猪表现疼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饮食减退乃至废绝,有时呕吐,身体逐渐消瘦。
4.2防治措施:①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工作,以防止病菌的感染,同时要加强仔猪饲养管理,以增强仔猪抗病力。②病程较短、症状轻微的可热敷腹部使粘连消散,病程长且症状严重的切开腹壁后分离腹壁与肠道的粘连部分,切口用3%双氧水冲洗后撒布消炎药,连续肌肉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2~3天。③全身症状明显的,用青霉素80万单位、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毫升、0.25%普鲁卡因20毫升、生理盐水100毫升,混合后注入腹腔内;(25千克仔猪的用量),一天一次,连用23天。
5、破伤风
5.1病因及临床症状:多由于时刀口和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破伤风梭菌通过伤口感染而发生以运动中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增强,肌肉持续痉挛性收缩为特征的疾病。
5.2防治措施:防止本病的发生,时要做好器械和手术部的消毒工作。治疗时应把猪放在安静地方,减少光线及声响刺激,彻底清除病猪伤口的坏死物后用3%双氧水反复冲洗,然后用5%碘酊消毒,涂上抗生素软膏;用氯丙嗪50~100毫克肌肉注射,术部周围深部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
6、体会
6.1仔猪最好在晴朗天气,清晨饲喂前进行,场地要清洁、干燥以防感染,要检查仔猪的健康状况,若仔猪有体温升高或其它异常情况,应停止或延期。
6.2术前一定要对器械、手和刀具严格消毒,用5%的碘酒和75%的酒精(脱碘)消毒皮肤,再施行手术,摘除器官后,术部消毒往往被忽略,导致术后轻者局部感染,重者引发全身发热等症状。因此,一定要用碘酒和酒精对切口部位做一次消毒处理,缝合牢固,在切口处撒些消炎粉(青霉素粉)。
1.1发病症状
1.1.1神经型:初期兴奋不安,听觉过敏,眼神狞恶或眼球震颤,咬肌痉挛,有时未吃食而不断虚嚼和流涎。有的横冲直撞狂暴不安。其症状维持一两天后,即转为抑制状态,头低沉,反射迟钝,精神萎顿,步态蹒跚。有的后期颇似产后瘫痪,常发生昏迷状态。
1.1.2消化不良型:病初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继而反刍减少,瘤胃蠕动音减弱,粪便干硬或腹泻,量少而恶臭。多数奶牛产乳量下降,无明显变化,乳汁易形成泡沫,状如初乳,有特异的醋酮气味。后期肝脏浊音区扩大,体温正常或偏低。呼吸数减少呈腹式呼吸。
1.2防治措施
1.2.1患病牛处于昏迷时可皮下注射胰岛素80-100单位,并静脉滴注大剂量5%葡萄糖溶液(大约在2000毫升以上)。
1.2.2补充血糖,提高血糖含量。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也可腹腔注射20%葡萄糖溶液。
1.2.3中和血液酸度。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苏打溶液)300-500毫升,20%安那加注射液10-20毫升,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内服碳酸氢钠20-30克,每日2-3次。
2奶牛血乳病
受外力作用,致使输乳管、腺泡及其周围组织血管破裂,血液进入乳汁,外观呈淡红色或血红色,为奶牛的常见病。
2.1发病原因
分娩后,母牛肿胀,水肿严重,下垂,牛在运动或卧地时,常会受后肢挤压;牛出入圈舍时相互拥挤;突然于硬地上滑倒;运动场不平,有碎砖、石子、瓦片及冬天冷冻的粪块等,皆可引起发生机械性损伤,使内血管破裂。
2.2防治措施
对病畜加强护理,减少精饲料和饲料喂量,限制饮水。保持清洁,严禁按摩和热敷。一般经3天~10天乳汁可自行恢复正常。
2.2.1促进炎症消退,防止继发感染,青霉素250万U~300万U,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注3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5~73岁,平均47岁。其中减速伤40例。GCS 3~5分36例,GCS 6~8分12例。术前单侧瞳孔散大18例,双侧瞳孔散大20例,无瞳孔散大10例。
1.2 CT表现 硬膜下血肿30例,脑内血肿8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10例,其中血肿少而中线移位>5 mm 24例,基底池受压12例,消失30例,第三脑室受压、消失20例。
1.3 病因分析 术中迟发性血肿27例,其中对侧硬膜外血肿15例,同侧硬膜外血肿6例,同侧脑内血肿4例,对侧硬膜下血肿2例;单纯脑肿胀12例;外侧裂损伤7例;呼吸功能障碍及术前、术中低血压8例。
1.4 防治措施 术中全身应用止血药,均采用额颞顶标准外伤大骨瓣切口开颅,钻小孔先清除部分血肿,大骨窗形成后先行硬膜悬吊再剪开,若硬膜下血肿少而压力较高者先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后再剪开硬膜;出现急性脑膨出时排除同侧迟发性血肿后,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后使用过度通气、激素、冰敷降温,控制收缩压于10.7~12.0kPa;保护好引流静脉,快速清除挫伤坏死脑组织(对优势半球尽量减少切除脑组织),脑膨出缓解后快速关颅,常规CT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若经上述处理脑膨出缓解不明显,关颅困难者不勉强关颅,对侧有骨折缝大于3 mm宽或挫伤及小血肿,则予探查开颅清除血肿后再行原术侧开颅。
2 结果
本组死亡20例,其中单纯脑肿胀12例,大面积脑梗死8例;植物生存10例;重残5例,中残6例,良好7例。
3 讨论
3.1 迟发性颅内血肿致急性脑膨出是本组病例最主要病因,占56.25%。其机制为: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有关。当骨瓣去除、硬膜剪开,血肿清除或使用强脱水剂后,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原已破损的血管或板障因颅内高压的压迫解除极易迅速出血[1]。此类血肿形成快,往往在硬膜剪开及血肿清除后迅速生成,疝出骨窗缘脑组织多,但相对较软,造成骨窗缘脑组织裂伤及回流障碍加重脑膨出形成恶性循环。27例迟发性颅内血肿中术前头颅CT中线移位>1 cm18例;对侧有骨折线20例;脑挫伤严重或脑内小血肿5例,对侧硬膜外硬膜下小血肿18例。对具有上述CT表现者术前应做好防治术中脑膨出的准备,对此类脑膨出处理原则,江基尧等认为:缓慢减轻颅内压,保护好膨出脑组织,禁忌强行关颅,探查易发生迟发性血肿的部位,彻底清除血肿后再处理脑膨出[2]。对此笔者采用上述积极综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3.2 清除血肿后出现同侧脑肿胀,也是本组病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占22.2%,脑肿胀CT表现特点是中线明显移位而血肿产生的占位效应却很小;同侧基底池、环池、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或消失。本组病例,单纯脑肿胀致术中脑膨出12例中有9例术前CT有上述表现,因此处理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术中脑膨出可能,其机制是外伤后急性脑血管扩张。重型颅脑损伤不同程度损伤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当硬膜剪开、血肿清除后,血管外压力突然降低,引起脑血管进一步扩张,脑血流量和血容量迅速增加,在成人常常产生同侧急性脑膨出,且相对较紧。在使用脱水剂、激素、冰敷、过度通气的同时,最有效直接的措施是控制动脉收缩压以缓解脑血管的急性扩张[3]。应用异丙酚维持麻醉,可使脑循环自身调节功能保护完整。因此加大异丙酚的用量使收缩压控制于10.7~12.0 kPa,4 min后再恢复血压的原水平,反复2~3次,可使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恢复,同时使脑血管对二氧化碳张力的反应性良好,有助于术中应用过度通气,以进一步降低颅内压力。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去骨瓣减压术[4]。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可减少膨出脑组织疝、嵌于骨窗、加重回流障碍、形成恶性循环[5]。脑肿胀脑膨出时,脑血管高度扩张充血,术中止血困难,只有经上述处理脑膨出无效时,才考虑先将挫伤脑叶尽快切除。
3.3 重型颅脑损伤,尤其减速伤易造成侧裂损伤,当侧裂血管束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凸面静脉回流,可加重脑膨出。本组术中有5例侧裂血管栓塞,2例侧裂血管束完全断裂,经切除膨出脑组织,术后2~3 d仍死于颅内高压。
3.4 继发于全身低血压、呼吸障碍引起缺氧损害导致大片或广泛低密度水肿,应针对病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才能缓解术中的脑膨出。
参 考 文 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9-381.
[2]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81-338.
[3]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第3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6-23.
摘 要 柔道中的博弈之美是建立在身体接触、徒手较量、技巧格斗等因素之中的综合较量,其随着水平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超越,运动损伤也随之而来,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综合梳理了运动损伤在柔道运动中的临床现状,旨在为针对性地制定防止对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柔道 运动损伤 综述
柔道运动是一种两人身体直接接触、徒手较量、以身体为进攻目标的技巧性格斗类竞技运动,是多种身体素质和技巧的综合较量。自从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他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柔道运动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开展。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仅自柔道项目进入奥运会以来我国柔道健儿就取得了5枚奥运金牌的佳绩,令世人刮目相看。但任何竞技运动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从而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及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本文综合梳理了运动损伤在柔道运动中的临床现状,旨在为针对性地制定防止对策提供参考。
一、对柔道运动中损伤部位的综述研究
孙秋红在《影响柔道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柔道损伤发生年龄集中在16―20岁;总患病率为70.7%,人均患病率为117.3%。
刘民的《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一文中认为:柔道运动的损伤部位相对集中在膝部,占22.9%;腰部占20.8%;以及肩和踝部。运动损伤的种类以关节扭伤(29.2%)和肌肉拉伤(25.0%)为主,依次为肌腱韧带损伤、骨折、半月板损伤、劳损,脱位。
顾国飞、刘佳岭在《柔道运动员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及防治》一文中指出:柔道中踝关节损伤居多,以踝外侧损伤多于脚踝在暴力作用下屈内翻致伤。踝关节外侧的拉伤最多,尤以距腓前肌的损伤多见,与其解剖特点有关。
江峰在硕士学位论文《粤、港、台柔道运动创伤分析调查》中,揭示了柔道是一种以身体为进攻目标的激烈对抗运动有关。柔道损伤发生的部位遍及全身,但以腰、膝部为最多,分别占24.1%和19.6%,其次是肩部和手腕,分别占14.1%和10.2%。腰部损伤的X线、CT扫描主要表现为脊柱生理弯曲异常、骨质增生、椎间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症等。膝部损伤后的射线主要表现为致密组织增生、股骨内、外伤性骨垢炎等。
二、对柔道运动中损伤致因的综述研究
陈刚在《柔道运动员损伤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运动员因技术有问题,心理缺陷和运动量过大导致的伤占总伤的60.0%,是造成柔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重要致因。
潘静娴、刘俊林在论文《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中认为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专项技术要求密切相关的,不同运动项目各有不同的损伤特点。不仅在对方使技时容易造成自己受伤,而且当自己使技时也很造成自己受伤,尤其是在做集体自由练习时容易发生被其它组练习者冲撞后受伤的。柔道动作常常没有完成便被对方抵制破坏,以致运动器官超载的机会多,这是造成柔道项目受伤多的客观因素之一。
廖八根在论文《柔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心理监控》中认为:柔道运动损伤与动作的特点有关,柔道运动要求运动员动作突然快速,致使对手失去重心,在失重的情况下将起摔倒。对手在遭受暴力改变的瞬间及被摔倒着地,都易造成局部的急性损伤;同时在动作的过程中会遭受到对手的强大抗力,也易造成自身损伤。柔道运动员在疲劳后易发生运动损伤。心理因素不过硬及课前或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道训在《对女子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的初步研究》中分析了女子柔道运动员手指关节损伤产生的原因,损伤主要表现为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损伤,多发生在指间关节,其中无名指和中指最为严重,损伤原因是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错误和骨质劳损所致。
三、对柔道运动中损伤防治的综述研究
吴卫凤在文章《柔道运动的功能特征及专项耐力训练》提到教练员应该加强对运动员的指导,提高运动员对项目特点的了解和预防损伤的重要性认识,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对训练内容的组合和教学次序安排要合乎科学训练的原则;运动员应加强对项目特点的了解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方法并自觉加强膝、腰、肩等以上部位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的练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崔国庆在《柔道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建议:在训练时应检查运动设施,做好充分准备活动,注重运动后的恢复工作;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科学训练,减少伤病的发生;加强对急性伤的治疗,根据伤情合理安排训练,防止超量训练,坚持使用支持带,以减少急性转慢性损伤的比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员伤后的训练,加强医务监督。
【关键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原因;体格锻炼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17-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2006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12例,年龄
表1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
1.2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生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出血量测量:以容积法为主,既胎儿娩出后,置容器在产妇臀部至会阴缝合好,辅以面积法(敷料学染面积18cm*18cm为15ml血)和目测法。
1.3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发生率 2006年-2010年8月在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共计2550例,产后出血112例,发生率2.27%,
2.2 产后出血时间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在2h内101例,占90%,2-24h 11例,占0.98%,出血500-1000ml,110例97.4%,1000-1500ml,1例0.18%,出血性休克2例占0.17%。
2.3 产后出血的原因:112例中,软产道裂伤44例占39.2%,宫缩乏力43例占38.3%,产程延长22例占19.6%,胎盘粘连9例占0.8%,巨大儿3例占0.26%。
3 讨论
3.1 软产道裂伤:多发生在第一胎阴道分娩时,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运动量少,缺乏 体格锻炼,怀孕以后像国宝保护,巨大儿应运而生。怀孕不是病,恰当的运动、活动对母儿健康是有益的,会阴肌肉缺乏弹力,胎儿未娩出前已有阴道出血者,要警惕软产道裂伤。注意保护会阴,当胎头着冠时会阴已有裂痕或会阴厚硬,应适时行会阴切开。
[关键词]矿山;地质;工程;灾害;类型;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59-01
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
1.1矿山上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危害大
根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因为采矿发生塌陷灾害的城市差不多有40个左右,由于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废石以及尾矿堆置等受到侵占的土地约20000平方千米,并逐年以20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
1.2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化
如前所述,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常见的类型基本分为:顶片帮、地表塌陷、井下突水以及深部岩爆等几个类型。在开采过程中,矿产的类型多样化、开采方式不当以及所处的地域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吧同,引发地质灾害类型也多样化。
2.矿山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实际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时,矿山地质灾害的划分大多依靠形成的原因以及空间分布来进行确定的。
2.1矿山工程岩土体变形引起的灾害
矿山工程中岩土体变形引起的自然灾害是较为常见的,其中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采矿边缘滑坡或者失稳、矿坑中岩爆等现象。而矿山工程中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开采过程中的不合理开发所引起的,并且如果没有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也会发生地面塌陷。特别是矿山开采时矿柱不足或者遭到破坏时也会产生地面塌陷。同时,在一些地质较为平缓的地区,发生此类现象也相对较多。而矿山开采时候对于采空区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填处理,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容易发生地面塌陷。特别是在采矿时如果不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进行开采,矿区的边缘就会出现滑坡现象,这种现象也有着较强的破坏力,通常会发生在建材矿山中。而矿山资源开发完毕后,地壳运动会使矿山中的围岩发生运动变形,这样在应力的作用下也很容易发生爆裂,进而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2.2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
根据已经发生的受水文地质影响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总结,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岩溶塌陷以及软土变形等,其具体的表现如下:在地面沉降方面。根据以往的资料研究,可以得出,地下水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面沉降,且地面发生沉降的速率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速率成正比,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漏斗与地面沉降形成的漏斗基本上保持一致。地下水位升降引发的灾害主要有矿坑突水涌水和坑内溃沙涌泥两种。其中,矿坑突水涌水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在采掘过程中贯穿透水断层时突遇暗河或蓄水溶洞,导致地而水或地下水大量涌入。坑内溃沙涌泥常与矿坑突水一起发生,一旦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坑内就会溃沙涌泥。
2.3崩塌滑坡
滑坡主要分布在矿山道路两侧的高陡边坡以及矿山较陡的天然斜坡部位。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是由崩塌、恶劣环境共同导致的。此类型种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分布直接受到矿区自然环境、矿区工程隐患区域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等的多重作用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山体滑坡;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等。想要稳定和有效地控制矿区开采中的滑坡灾害,就要有效控制引发滑坡的各种控制作用。
2.4其他因素引起的矿山地质灾害
除了上述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外,瓦斯爆炸、矿山火灾以及地热都是较为较为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瓦斯爆炸以及矿山火灾在煤矿企业中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煤炭资源地下开采过程中,通风不畅,瓦斯凝聚发生爆炸,对矿井工人的生命造成损伤,给矿山开采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火灾也是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地热是由于矿山资源的过度开采,
开采的深度不断加深引起的,这对于矿工的劳动力以及矿山安全生产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分析
3.1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加强地质灾害勘察,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并由政府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组民,主要负责成员由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来组成。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好明确的分工,组成多层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国土资源局,提供组织性保障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3做好地质环境勘察
利用科学技术深入地对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跟具有资质性的部门协作,编排地质规划,勘察矿山地质环境,对矿业开发、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程度进行详细调查,详细勘察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及危害,结合本地工程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建立并健全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并加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项目工程。
3.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政府职能部门逐级签署工作责任状,通过层层监督,一级抓一级,设立相应的巡查员,对一些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Ix.域加强巡查,划分责任制,做到防治灾害人人有责,逐级对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划定,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
3.5优化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一些适用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及影响范围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房后边坡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治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采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护坡以及前缘支挡等工程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型以上的滑坡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选择防治措施。
3.6优化生物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地质灾害,其应用原理为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促进生态平衡,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同时,生物防治措施在应用中具有持续时间民、投资少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改善岩土工程施工场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重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当大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财产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矿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结合法律、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矿山上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晓明,才永军.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9:67.
[2]张家彬.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1:161.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膨出;防治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02-02
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是开颅术中遇到的严重而又棘手的问题,一旦发生,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预后极差。现对我院五年内收治的23例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7~75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坠落伤5例,其他1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意识呈中昏迷至深昏迷。入院时GCS评分3~5分15例,6~8分8例。双侧瞳孔散大7例,单侧瞳孔散大14例。胸肺复合伤2例,腹腔内出血1例,四肢骨折5例。
1.3 影像学检查:入院4h内CT,23例CT检查结果均为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中线移位,环池基底池受压15例,消失8例,三脑室受压消失21例,四脑室受压消失3例。
1.4 术中处理措施:此类严重病人常规在剪开硬脑膜前快速静滴甘露醇250~500mL,开颅后一旦发现脑膨出立即使用过度通气,降低血压,使用激素等,同时迅速探查硬膜外、硬膜下有无继发性血肿,并及时清除。术前如发现有对侧硬膜外、硬膜下有小血肿或有骨折者即予钻孔探查。脑膨出不能关颅者削除颞极、额极,此时如无脑搏动,伴有脑疝者,采取措施促使钩回疝回复。关颅后立即复查头颅CT,如有颅内血肿,再予手术清除。
2 讨论
2.1 术中脑膨出原因全组病例术中均出现严重的脑膨出,有6例病人经探查后发现硬膜下或脑内存在较大血肿;8例术后复查CT发现对侧有较大继发性血肿;其他9例术后未发CT现大的血肿,而脑室、环池等受压明显,显示为脑内弥漫性肿胀。文献报道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引起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外伤后急性脑血管扩张、外力使桥脑蓝斑、中脑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等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导致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麻痹,硬膜切开及血肿清除后,血管外力突然降低,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和血容量迅速增加有关。迟发性血肿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另一主要原因。通过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其具体部位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对侧硬膜外、同侧脑内、对侧硬膜下和对侧脑内,与文献报道相似。有学者认为,颅脑损伤手术中迟
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有关,当骨瓣去除,硬膜剪开,血肿清除及使用强脱水剂后,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失,原已破损的血管和板障迅速出血,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可因血管内压力差增高破裂出血及颅内压减低后脑组织移位使原有破损的血管进一步出血,引起术中急性脑膨出。术前患者有休克致脑缺血缺氧,长时间脑疝压迫小脑幕裂孔附近的基底静脉、大脑内静脉等造成颅底及基底节的脑组织血流回流受阻,对术中脑膨出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