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春期情绪管理

青春期情绪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23: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春期情绪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青春期情绪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第2篇

为进一步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更好地促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这座桥梁, 7月24日上午,梅荆二社区团委联合妇联,邀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霞老师,在社区活动室内开展《家有青春期孩子—系列之亲子沟通》专题讲座,30多名家长和青少年参加讲座。

郭霞老师扎根中学一线教学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经验。此次讲座分了解青春期、父母只能变化、实战演练三个部分,通过身边案例及切身体验发现并觉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了解家庭教育管理示范中的职能转换,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运用“五步走”亲子沟通法,帮助家庭成员消除两代甚至三代沟通的障碍,疏导情绪,帮助孩子自我成长。

通过听讲和活动互动,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的主人,遇事做好沟通工作,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第3篇

为了弄清事情的原由,我走访了小刘的家长。小刘父亲在外进修,小刘母亲对小刘的变化也有所觉察,他母亲说:‘小刘自从上了初二,就好像变了个人,常动不动发脾气。一次看电视,他小姨说了他两句,等他小姨走出房间,他把门用力一摔,继续看电视。有一段时间他不理小姨。连小姨做的饭也不吃。暑假里,他父亲带他去理发,由于理发师没理好:他还大哭了一场,说不活了。现在,我也正为教育孩子发愁,看着孩子成绩下滑,我也很担心,但又不敢说重了,怕说多了,让孩子烦。’

回到学校后,我又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打了电话,还向小刘的朋友、邻居询问了一些情况。他们说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孩子的父亲在外学习期间,与一个女孩接触甚密。暑假期间,小刘母亲从其手机中看到一些短信息很亲昵。于是小刘父母还大吵了一场。暑假结束了,小刘父亲继续学习去了,他母亲在家里很不安,常流露出对家庭的担心,不时在电脑中寻找小刘父亲认识的女孩的照片……

我把小刘的情况说给其他教师听,大家也都遇到过一些优秀学生成绩下降的案例,特别是初一进入初二,一些学生往往突然变得大不相同,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但如何做,大家的建议却还是让我觉得心里没底。”

大庆 王老师

仔细思考这位老师提供的信息,我认为他应该注重孩子身上的两个问题:第一是青春期的到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些变化?另一个是如何结合家庭,一起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就悄悄地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孩子与小学时相比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有变化。进入初中后,一些学生的身体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明显。生理的变化,会带来心理的变化,许多心理学家对此时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如霍尔用“暴风骤雨”来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在本质上是动荡的,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到青春期,就进入了心理发展的生殖期,望的焦点转向异性成员,他们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同伴,考虑建立长期稳固的性关系。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来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还有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并认为这种断乳是痛苦的,因为要改变许多原有的习惯,因此会带来一时的激动与混乱……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他们希望自己做决定,但往往受到教师或父母的过度关心。因而,会出现与教师或父母的冲突,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在布置作业时,强调学生按格式或按时间交,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偏偏没有按你的要求去做,让你批评也不是,不批评也不是。从学生家长处得到的消息也是,以前与孩子出门时,手拉手,孩子会很高兴,但进入初中后,孩子与你拉手上街会显得不自在。在学校和家里,孩子最怕大人唠叨,有时,一看唠叨,就捂着耳朵,显得不耐烦。

其次,是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安全的港湾,在孩子心目中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居多,再加上缺少与同伴玩耍与交流的机会,父母就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些年来,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我国,离婚率都大辐上升。大量研究证明,父母间的争吵本身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戈特曼和卡茨研究发现,婚姻越不幸的夫妻,他们的孩子越可能承担更大的压力,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就越消极。有些父母往往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有时还让孩子做判断、选择,孩子陷于一种两难境地。有些人还以孩子做婚姻的筹码,这样孩子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这些矛盾似懂非懂,他们面对这样的痛苦抉择,只有以“烦躁”来应对。特别是以前本来一个和睦的家庭解体,孩子会顿时觉得失去从前拥有的安全感、幸福感、控制感,这样不仅会造成成绩下降,可能还会造成其他后果,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

按这样的分析,这位老师该怎样去帮助学生小刘呢?笔者认为要教育好这个孩子,必须与家庭结合起来。

第4篇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第5篇

一、加强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的青春期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专业教师力量不足、缺乏统一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大纲和教材等等原因,青春期教育远远滞后于青少年的现实需要。齐建华,赵玉霞对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报告中显示:约五成以上的女生对青春期生理的变化表现为害羞,同时报告中也显示,青春期的女生性知识多数来自家长,但家长青春期健康知识有限,对子女的教育多停留在月经护理水平上,而关于性知识方面大都采取回避态度。对于我校刚入学的学生青春期的知识掌握情况,我们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学生从家长和学校获得的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较少,而大都是从非正常渠道获取,受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20—30%的学生在谈恋爱或恋爱过,有个别学生发生过,甚至及个别女生做过人流手术,而大部分学生对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性知识了解都停留在一个非常粗浅的水平, 对于预防危险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和技巧,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的知识严重缺失。这说明,现代青少年对性知识的关注程度增加与现有教育模式下普遍存在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就酿就了许多悲剧的频频上演:十四岁少女公厕分娩,19岁大学生一年四次人流等等。因此,加强女生青春期性知识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在高等师范学校内,因为这样的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集中开展性知识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青春期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对于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性困扰、性冲动、性、异性吸引、性梦幻等系列性心理问题,正确加以引导,加强青春期保健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尤其是让女生树立自尊自爱自强,恪守性道德准则,提升性道德修养与安全意识,对于不能自我控制的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和补救措施。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容忽视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异,普通高中生有繁重的学习压力,而高等师范类的学生一般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相对比较轻松,同时该类学校的学生和校外人员接触也较多,如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就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比如,在女生中普遍存在着攀比现象,同学之间比谁有钱 ,比谁会玩,比谁穿的衣服贵,谁家开的车豪华,甚至有比谁攀到的大款有钱等。当受到这些不良的思想刺激和影响后,由于缺乏正面的引导,而处于青春期的她们免疫力和自制力又不强时就不能正确对待异往,在行为上就表现了不端或不轨。如女生与校内、校外人员过早谈恋爱,沉溺其中把握不住自己,甚至偷尝“禁果”出现性过失,造成终身的遗憾!因此,女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实行自我保护。本文认为,加强青春期女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女生衣着要端庄得体,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能理智拒绝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其次,教育女生要拒绝一切的物质和金钱的引诱,要识别和抵制异性的。再次,教育女生能分辨适宜和不适宜的场所,尽量不要进入一些KTV及酒吧等娱乐场所。另外,学校能适当开设一些防暴技能选修课,当女孩遭受不法侵害时, 能进行必要的自我防护。当遭受侵害后, 教育学生要保持证据并及时向可以信任的人诉说, 或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 请求帮助。

第6篇

关键词:社会支持网络;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82-03

随着社会各界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关怀和关注,他们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尤其的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加敏感、多疑和叛逆。之前遗留的问题和新生的问题相互影响,为艾滋致孤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更大的障碍。以下笔者从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出发,讨论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最终将探索如何建立健全艾滋致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

如下图所示:

一、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艾滋病导致的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易引发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虽然在解决艾滋致孤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团体、艾滋致孤儿童的亲属等社会关系网络已经做出诸多努力,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救助和安置,然而艾滋致孤儿童仍在被不断边缘化和标签化。此外,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便逐渐凸显出来,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尴尬局面,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憎恨他人的逆反心理,这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笔者试图从正式支持网络(政府、“阳光家园”、学校、社会组织)和非正式支持网络(家庭)等方面探讨调查中所反映的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的社会支持情况,以期发现艾滋致孤儿童成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式支持

1.政府。目前政府的救助办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育救助,中央政府2003年12月出台的“四免一关怀”中有一条就是对艾滋致孤儿童免收上学费用,但对象只是双孤儿童,单孤不享受上述政策,特别是那些准孤儿。国务院发出农村公办中小学学费全免的通知,这使得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二是医疗救助,对艾滋致孤儿童给予医疗补助,故而每人每年补助180元,到18周岁(河南);将艾滋致孤儿童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安徽)。三是生存与生活救助,国家民政部强调为孤儿的成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包括收养、寄养和机构照料)。根据“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的原则,目前在艾滋致孤儿童安置(即重构“第二家庭”)上具有可行性和正在实施的有三种办法:一是由其亲属收养,二是由爱心人士收养,三是由政府建立的孤儿院(即“阳光家园”)收养[1]。

之前政府一直把支持的重点放在物质支持上,主要是为了解决艾滋致孤儿童的生活、医疗和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民政部门负责人的半结构访谈了解到,政府提供的救助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涨,救助标准也仅仅覆盖了孩子们的基本需求,更少顾及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2.“阳光家园”支持。“阳光家园”是一种由政府出资兴建福利机构,集中资源收养位于一定范围内对分散养育有困难的艾滋致孤儿童,按照本人或其监护人的意愿,自愿选择进入福利机构的安置模式。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阳光家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孩子们与外界的交流,使家园中的孩子成为一个孤立的群体。不利于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也更容易引起周围群众的歧视。并且阳光家园中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孩子们的照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很难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经调查他们在青春期遇到困境和苦恼时很少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而是选择其他非正常途径进行宣泄,如迷恋网络游戏、阅读不良书籍、早恋等。而当问到“你有心事时愿意向谁倾诉”时,“愿意向好朋友倾诉”的占42.6%,“愿意向家园工作人员倾诉”的占33.7%,“自己闷在心里”的占10.4%,“愿意向老师倾诉”的占6.5%,“愿意向监护人倾诉”的占6.8%。

另外,“阳光家园”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刻板,更多注重保证孩子当前的生存、安全和受教育权利,较少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而且孩子们除了上学基本上很难接触到社会,衣食住行也都是由家园安排的,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3.学校。艾滋致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很多人因父母病发延误了学业,在学校里成绩普遍较差,在我们调查的艾滋致孤儿童中,成绩为上等的孩子占15.9%,成绩为中等偏上的孩子占17.4%,成绩中等的孩子占46.1%,中等偏下的占20.6%,大部分孤儿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他们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往往得不到老师们应有的引导、重视和尊重,甚至遭到个别老师的歧视排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大多选择自己承担,很少向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求助。当问及“遇到学习上的难题喜欢向谁求助”时,“喜欢向老师求助”的占8.3%,“喜欢向同学求助”的占11.7%,“喜欢向家园里的孩子求助”的占21.7%,“喜欢向家园工作人员求助”的占20%,“喜欢自己解决”的占38.3%。

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对尊重、爱和归属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老师对他们投入的热情和鼓励通常并不能满足其需求。调查发现厌学(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彷徨(前途目标不清晰)、焦虑、不自信、虚荣等现象在他们身上较为明显。

访谈家园孩子的在校老师:“艾滋致孤儿童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孤僻或者离群索居,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的时候还比较听话,但是长大了就变得比较‘叛逆’了,经常会有一些过激的行为,尤其是当同学提起他们的身世的时候。学校也正在积极争取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关于青春期身心健康的课程,给他们提供了更多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机会。”

4.社会组织。在这里,社会组织支持主要指一些非政府部门(或组织)以及社会人员对其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一些社会人士和社会组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社工协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在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经济支持的过程中,还为其提供诸如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社会融合服务等发展性支持[2]。

关于艾滋致孤儿童的救助制度也还不尽完善,个别抱有某种“特殊”目的社会人员及组织对艾滋致孤儿童进行“探望”,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减轻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反而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将孩子们心灵上刚刚愈合的伤口又活生生的撕开。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容易冲动和受外界影响,但他们又迫切希望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构成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非正式支持

1.家庭。家庭是孩子教育、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正常的家庭生活是孩子获得爱与归属感的重要环境。然而,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离世,家庭的破裂使艾滋致孤儿童面临爱和归属感缺失的危机,易出现过度叛逆、过度自卑、不信任他人、“”等心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开始讨厌自己,对自己感觉不佳,缺乏自我认同感;同时也可能出现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自己过分挑剔,以己之短度人之长等现象。所以当他们发现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时,并不是像其他青少年一样去积极地努力奋斗,而是选择逃避和退缩。

访谈家园中的孩子:“我感觉我们是没有人喜欢的,我也不喜欢和其他的小孩儿玩儿,因为他们都有父母宠爱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感觉自己也很没用,想出去打工,但是什么都不会,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了。”

另外,某些艾滋致孤儿童的监护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致使他们无法很好地争取和享受国家的优抚政策,影响孩子们今后的健康成长。艾滋致孤儿童目前监护人多因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本身的疾病困扰以及为生存而疲于奔命,仅能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要,其他包括学习上的帮助、道德上的教育和青春期知识传授等科学的教养方式都难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

访谈牛某(男,45岁,家园一孩子的叔叔):“孩子偶尔也回来,我们待他也不错,有时也去学校看他,但他自己有些事情很少跟我们说,毕竟也都大了,很多方面我们也很少能帮得上他;有关他们这一群体的救助政策及优惠措施,说实话我很多都不了解,只是村干部来讲了或是我们有什么困难找政府了才清楚……”

2.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尊重的需求需要在和同辈群体的交往中获得满足,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认同与否是衡量获得同辈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标准,使自己的行为与同辈群体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是获得群体认同的最有效方法[3]。“阳光家园”里的孩子们不仅承受着父母得病相继离世的悲痛,而且还要面对周围人们的歧视和排斥。这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更加渴望他人的理解与接纳。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也更倾向于将自己融入同辈群体,得到同伴的赞同、认可、支持和拥护,满足其爱和归属、尊重的需要。他们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家园文化”(如结拜兄弟姐妹、分帮分派等),访谈中发现一般家园里的孩子们之间大多有较深入的交流,而和家园外的孩子接触有限,孩子们认为彼此经历相似更容易走进对方,其他同辈群体对自己仍有不同程度的排斥。而这种“家园文化”中不健康、不合理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艾滋致孤儿童认知上的偏差,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

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他们目前的社会支持网络恰恰是忽略了这些问题,此外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物质支持不足;对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社会交往需求重视程度不够;支持主体之间相互割离;忽略救助过程中的“福利依赖”问题等。所以建立并完善“政府出资、社会协助、家园抚养、学校关爱、自我支持”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解决其青春期问题势在必行。

(一)加大政府对艾滋致孤儿童的物质支持和资金监管力度,丰富政府的救助形式

在诸多社会支持主体当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是政府应该积极进行宣传和倡导,做好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从根本上减少艾滋致孤儿童的出现,此外还要倡导社会减少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致孤儿童的歧视。二是扩大救助的覆盖面,覆盖面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群和服务。一方面要尽量将艾滋致孤儿童纳入到救助体系中,另一方面也要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救助等。三是完善艾滋致孤儿童的立法、捐助、财务和监管等制度,尽量避免通过不规则不合法的手段的情况发生。四是加强NGO组织的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良好的协作竞争关系。

(二)转变“阳光家园”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构建专业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

“阳光家园”作为部分艾滋致孤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其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转变“阳光家园”的管理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一是丰富壮大工作人员队伍,积极引进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人才,引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工作人员“重要他人”的作用,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引导,营造一种健康的“家园文化”。二是加强跟艾滋致孤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及时排解他们的情绪困扰,降低青春期问题出现的概率。三是为孩子提供更加全面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四是鼓励孩子们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期望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减少“福利依赖”的现象。

(三)提升艾滋致孤儿童监护人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监护人和孩子们之间的亲情沟通

一是帮助艾滋致孤儿童加强和现有亲人之间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增进彼此间感情。二是为其监护人提供更多关于艾滋致孤儿童权利保障方面的信息,提升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三是疏通政府、“阳光家园”、学校及家庭的沟通渠道,监护人应及时地向家园及学校反映艾滋致孤儿童在家庭中的身心状况,尤其是对进入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便于各方面力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支持功能,加强学校对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的关怀与关爱

一是老师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减少周围同学对他们的歧视,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二是学校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身上,定期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情绪疏导等。三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学校应该加强与“阳光家园”联系,相互协作,更好地应对和解决他们的青春期问题。四是引导他们正确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使他们习得更多的情绪宣泄途径,比如体育运动、听音乐、相互倾诉等。

(五)发挥各种合法的社会组织力量,丰富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一是首先应充分利用组织自身的有用资源,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应提高工作人员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运用专业化救助手段,树立健康的公益形象,以此获得社会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加强多方的连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格局。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需求的多元的复杂的,所以需要各方相互合作,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艾滋致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张长伟.艾滋致孤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青春期逆反

一、案例简介

我校六年级学生李丽,13岁,独生女,成绩中等偏上,近期考试成绩下滑到后进生,作业经常完不成,情绪偏激,经常顶撞爸爸和妈妈,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面顺从,实则不服气,常常独来独往,显得不合群。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李丽随母亲到辅导室与我见面。

二、案例分析

(一)观察内容和他人反映

李丽个高160米,身材偏瘦,左脸有受伤的疤痕,但面容依然清秀。当我询问她时,她目光偏离别处,心不在焉。

据李丽母亲反映:李丽在家很少说话,对父母的劝告置之不理。她在生气的情况下,经常指着李丽脸上的疤说:“上一年级时就不听话,偷偷和邻居家的孩子爬墙头,结果划伤脸部,还不知道羞耻。”有时,她气急了还会打李丽。他们越说李丽,李丽越对着干。针对谈话,我了解到了李丽对父母反感的原因。具体来说,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父母不理解也不尊重她,常常当众羞辱她,尤其是当着亲友面数落她,让她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第二,父母亲的期望值太高,要求太严,给她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班主任反映:李丽以前学习很好,特别是字写得很认真、规范,但最近经常上课爱照镜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同学有时开她玩笑,她还偷偷地掉眼泪。

(二)心理社会发展历史

主要因素:学生处于青春期,进入第二反抗期,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父母、教师对她的心理认识滞后,不懂得尊重、理解她,成绩落后是对长辈的反抗。

促使因素: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学生缺乏从行为心理上调节自身情况的策略和技巧,只是一味地封闭自己的思想行动。

(三)评估与诊断

这是一例较为典型的学生青春反抗期逆反心理问题个案,是由家庭和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引发的。第二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青春期少年的情绪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要求,亲子间缺乏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案例中的父母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期望值过高,教师没有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年龄情况及时进行疏导等,都引起了李丽的极大反感和逆反。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得不到有效渠道排解时,李丽便在感情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李丽的逆反心理越强,父母和教师对她更加严格要求。久而久之,李丽的不满情绪外化为敌对行为,最终影响了成绩。要做好李丽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疏导李丽的青春期反抗情绪,改变李丽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次是帮助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习惯和教育方式。

三、辅导过程

(一)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舒缓李丽对家长和教师的逆反心理,改善家庭、师生关系,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激励机制、正强化。

辅导时间:整个过程约7周,分三个阶段进行。

(二)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创设条件,使其明确辅导方向(1周―3周)。

(1)了解李丽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关系的现状,帮助她认识自己的错误。通过谈话,我觉得李丽对教师很尊重。于是,我及时表扬了她,并一一列举了我从班主任那里搜集来的有关她的优秀实例,逐渐取得了她的信任,使得她对我敞开了心扉。她承认了对父母的不满,因为他们不尊重她,管她太严,而且常常提起她脸上的疤,让她很难过。为了报复父母,她就不听他们的话,成绩不好也是故意气他们的。而教师上课说她照镜子,她也觉得教师让她当众难堪,记恨老师。同学们也拿她脸上的疤开玩笑,她不喜欢他们。她哭了,我及时安抚她。我了赞赏她的坦率,并以长辈的身份向她说明了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长辈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要正确看待长辈对自己的不理解,也要想法让长辈理解。她逐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和态度,逆反情绪减少。

(2)结合年龄,推荐书籍,了解认识自己。李丽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但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她的心理发展还很滞后,情绪波动性很大。于是,我推荐她看一些青春期的励志小说和相关知识的书籍,慢慢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还要接受周围各种人。

(3)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和家长谈话中,我告诉他们,李丽已经表示愿意改善与他们的关系,表现很好,并婉转地指出他们教育方法有些简单粗暴,告诉他们李丽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而反抗情绪增加,希望他们在平时说话做事上、在方式方法上要体现尊重理解的态度。我还建议他们在空闲时间到书店读读关于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并希望他们找时间和李丽面对面地致歉和谈话。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

(4)引导班主任教师认识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点。李丽的班主任是新分来的年轻女教师,在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上欠缺经验。我建议她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经验。

2.第二阶段:家校合作,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第4―5周)。

(1)第一步:家庭会谈。会谈参与人员有我、李丽、父母以及李丽的班主任。李丽首先发言,她谈到了对父母不满意的原因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片段,还有自己自尊自立自强的看法。同时,她也做了自我检讨,承认对长辈不够尊重。然后,她的父母也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提出了合理的要求。班主任也表明了自己的做法。尽管李丽未能全部接受,但她表示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2)第二步:布置平时的家庭作业。第一,给父母的作业:①尊重孩子,言语和行为不羞辱和嘲笑孩子,说话语气温和,多与孩子交流思想。②适当降低期望值,李丽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时间。③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要用心倾听并尝试接纳她的感受。④鼓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适当地对孩子表示赞扬,帮助她建立自信心。第二,给孩子的作业:①认真倾听父母的建议,并试着以他们的观点来考虑事情。②和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③承担在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让长辈更愿意满足自己想要的独立。④对父母有礼貌,尊重体贴他们,不能顶撞他们。⑤每次和家长意见不一致,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告知他们自己的意愿。第三,给班主任的作业:①多表扬,多鼓励,批评的语言注意场合,要不断增强李丽学习的自信心。②在班级活动中,多给李丽分发活动任务,扩大她的交际圈。③多和李丽沟通谈心,掌握她的思想动向。④多组织有关青春期有关人际交往等知识的班会、队会。

(3)第三步:帮助李丽提高学习成绩。李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完成作业,这是对长辈叛逆的结果。对此,我特意让她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和班主任商量,让她暂时担当小组学习副组长,请正组长在学习上多帮助她。起初,李丽并不主动。大约一周后,由于家庭、班级的氛围出现变化,她的笑容也有了。李丽的母亲见到我时,告诉我,他们全家去旅游了,拍了很多照片,家庭关系没那么紧张了。

3.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2周)。

谈话中,我了解到李丽当上了学,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数学测验后,任课教师还给李丽发了进步奖。家里父母为了鼓励她,还给她买了一条喜欢的裙子。与父母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李丽在家里的话语多了。对父母不满意的做法,她采取了写纸条的方法。父母愿意接受她的意见和建议。另外,李丽在家里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没有作业时,她就看课外书。

四、辅导效果

对李丽的心理辅导已经10周了。她的父母反映,李丽顶撞父母的情况基本消失,与父母沟通次数增多。她在班级里也有了知心朋友,对大家的玩笑也能用幽默法接受,而且参与班级活动也增多。她的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大,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李丽的青春期逆反心理问题没有全部解决。为了使她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需对她进行追踪和指导。我坚信在持之以恒的正确引导帮助下,李丽一定会成为品行兼优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第8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66-02

一开始青少年只是对师长的监督和管教流露出厌烦情绪。随着独立感的增强,特别是遭到责骂时,则可能很强烈地爆发出来,与师长闹对立。男孩子的表现更为突出。在我们老师心中,小伟实在不是招人喜欢的孩子。一次,我走进教室,看到地板上赫然躺着几张揉皱了的纸团。我问谁扔的,一个男孩说是小伟扔的。我转向他,顺口问是不是他扔的,为什么不扔到门口的垃圾桶里?我语音刚落,小伟马上喊起来:“是我扔的,怎么样?”还有一次,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做作业,小伟还在不紧不慢地玩弄着手里的圆珠笔。我走到他身边,用手敲了敲他的桌子。没想到,他一抬头就瞪着我,冲我喊道:“你干什么?”他的大嗓门吓了我一大跳。重要的正面冲突几乎成了课堂的“协奏曲”。

在学习上,小伟从来都是应付了事。尤其在书写方面,我只能把他写的字就做“天书”,几乎每次批改他的作业,就像考古似的,很费劲。我在他的作业本上没少写“书写不工整”这几个字,他却把我的评语作为描红的字帖,很细心地把那几个字描了一遍。我指着他描过的字责问他,他可是很大方地说:“老师,您的字很潇洒,我这是在练字呢!”

故事中的小伟经常故意顶撞老师,这种情况在班级管理中并不少见,有这类问题的学生常常无缘无故地顶撞老师,出言不逊,遇事并不轻易认错,难以沟通。这类学生虽然只是少数,但如果不注意引导,他们对老师的敌对情绪和顶撞会越来越严重,进而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正常秩序,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和困难,同时,也会使这类学生在行为规范和人格修养方面出现障碍,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大成人了,并开始从“听话道德”向“平等道德”过度,有了独立自主的欲望,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要求从大人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可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是十分强烈的。

2、自制力不强。几乎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经常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家庭教育的失误

生活、工作和经济压力的扩大,使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对子女的教育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还有的家长把自己当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日切;传统的“不打不成器”的粗暴教育方式仍大有市场,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意志粗暴的强加给孩子,高压政策往往使孩子因摄于威严而表面上屈从,内心却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家出走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重庆学生徐力杀母等案例用血的教训也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三、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直接场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当,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首先,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完全改观,一些学校在教学中还是把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出现逆反心理。

其次,学校在进行教学时,方法简单,很多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春期学生中普遍存在,只是个人表现程度不一样。如果逆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疏导或调节,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若任其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四、要尊重学生心理发育特点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仪的想法是错误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尤其不要使用“讨厌”“你真笨”“不能这样”这些打击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五、要重视家庭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也要不断学习,要了解学生特殊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勤关注,多关心,常沟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平等对待子女,恰当地给子女以自,并给以指导。学校要利用家长会、电话或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学生的心理、(下接第367页)

(上接第366页)生理特点和教育方法,防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偏差,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效果。(

六、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1、做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教师要严以律己,学会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除了专业素养,更多的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责任感和执着,对教育人生的乐观和豁达上,而这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内心深处的“心理潜能”。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而班级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