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5:4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8―0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增加“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内容,并具体列出了学生需完成的八类基础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被大打折扣、地位弱化,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1)保障不力。一是实验室、仪器室建设滞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多无排水设施和排换气系统、供暖设备,电路设计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二是实验仪器和药品保障跟不上。三是化学实验管理师资缺乏。农村初中未配备过专业化学实验管理人员,学校编制中也没有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仅由化学教师兼任实验管理员。
(2)考试评价制度不力。一是中考改革降低了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考查分值。二是化学学科中考压力偏大。化学知识点繁杂细碎,讲授新课耗时长,应考压力大,挤占了实验探究时间。三是学生实验技能未列入考核项目,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很少组织师生实验技能竞赛。
(3) 管理服务不到位。一是教学管理中实验意识淡薄。学校多认为实验做与不做对学习影响不大,反复讲、练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做实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不如不做。二是教学评价跟不上。对实验管理不重视,一名化学实验管理员的工作量被认定为3个课时,但实际工作量要大得多,且实验管理不列入评优选先考核项目,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是后勤服务不到位。初中化学实验多集中在秋冬季学期,天气转冷,实验室需要供暖和热水、洗涤用品和纯净水等,一些学校不愿为此提供相关服务。
(4)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学科师资补充不及时。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师仍由非化学专业教师担任。二是教师动手能力弱。化学实验要求规范操作,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难以达到要求。三是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用多媒体 “讲实验”比“做实验”要轻松得多。
(5)学生实验基础较差,积极性不高。一是学生实验基础差。有些农村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化学实验,没有实验思想准备和实验能力基础。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不高。九年级学生认为实验无助于提高成绩,而做题见效更直接。农村家长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漠不关心。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建议
(1)确立化学实验的核心地位。初中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站在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度看待实验教学。
(2)保障实验教学。把农村初中实验室、仪器室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定期更新和补充实验设备、仪器和药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扩大农村学校教辅人员编制,改善实验管理员的地位和待遇。
(3)改革中考方案,以考促教。理化学科的分值至少不应低于语数外分值的三分之二,适时把初中毕业生实验技能考核列入中考范围。
关键词:化学;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需要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笔者使用的是沪教版教材,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时结合沪教版的教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化学课堂教学创新、高效。
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义解析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化学课堂实践教学与评价相融合,通过学生的自我与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从学案中收集学习信息等方法来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来缩小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学评价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和证据,以此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学观点。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评的融合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与教学彼此分离,评价往往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后才进行的安排,游离于教学之外,而且评价也不是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实施。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与评价紧密联系,实现统一,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与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评”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评定标准的确立、弹性学案的编写来实现“教、学、评”的相互融合,达到教学目的。
2.重视学习过程的发展
现如今,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成为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问题。新课改呼吁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高能力的精英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进行评价的标准就是练习册、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分数。这样的评价模式博得师生的好评,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歧路,创新意识被淡化。在新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评价与教学联系紧密,不可分离。评价完全融入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比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针对化学平衡及反应方程式内容的教学,可就化学平衡进行题型设计,然后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回顾,令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全新认识,再进行自由分析讨论,最后在详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而后进行标准评定。这种以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与评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先评后教的设计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设计缺乏目标的导向,只重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差。评价要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基础上,根据目标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使目标得以实现。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已不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后的活动或者是单一的做题练习与考试。课程的标准是它首先要思考的,它的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根据课程标准所对应的学习结果来设计制定的,然后确定达成目标的条件,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与完成学习目标的距离,根据目标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评价被异化,一方面,窄化了评价方式,只限于纸笔考试测验;另一方面,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过程与知识的掌握,对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情感过于忽略。选择评价的方式往往取决于评价的内容与目标,由于评价的内容和目标按课程标准规定是多元化的,所以就决定了在“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和目标要多元化。
三、设置“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流程
1.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精心设定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出发点与结束点,对于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教学结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比如,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针对“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环节授课时,首先要对金属材料属性、化学性质、资源利用及保护等教学单元的过程目标进行确定,然后再用提问方式对每个课时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例如,影响铁锈腐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对结果猜想依据是什么、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得出什么结论,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标准的确定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定标准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依据教学实际制定的。评定标准是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和准则,让师生明白什么样的情况为合格,什么样的标准为优秀等,为后续工作确定方向,为结论寻找证据,充分体现评价设计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案的编写
评定标准同时是学案编写的重要依据,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学案编写,实现对学生学习当中信息的搜集,根据整个学习研讨活动进行学案填写。
四、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1.创建有利情景
情景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可借助实验、图片、科学资料以及活动的精心设计来进行情景创建,对学生既有的经验、想法抑或设计问题的方案等进行激发,然后利用多元化交流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整合有用资源
教学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的同时,还对有用的“原始资源”进行捕捉汇集,整理,形成有用的新型资源,最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反馈,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补充、修正,对学生原有的概念知识进行升级,并且形成全新的标准,然后对这种评价标准在学评共建的基础上进行转化。
3.优化评定标准
让学生对自身的表现标准清楚了解,是使学生实现学习自控能力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规范用语进行整合、提炼,使制定的标准得到师生认可。学生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五、结束语
构建科学高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及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程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体现以人为本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从因材施教的原则出发,课堂提问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于学生树立信心非常重要。对于在学习上无优势的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在提问中再不给他们以信心和机会,不使他们燃起希望的火焰,那么,这些学生有可能从此对你所教的学科丧失信心,这就是我们科任教师教学的失误和失败,是可悲的。
2.注意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提问的艺术性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问题在什么时候问,如何问,都有讲究,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知识结构,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是否还要作些铺垫或提示等等都要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千万不能在学生没搞清题意,回答问题语无伦次的时候大声批评和训斥,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引起师生关系紧张。
3.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经常要当场评价,而当问题回答得又不令人满意时,老师应当先表扬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同时肯定回答问题中正确的方面,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借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十分好奇,刚开始时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予鼓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和提出的问题明显减少,这中间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问题的思考趋于成熟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格内向,腼腆,怕开口向老师提问;爱面子,怕提了简单的问题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同学的嘲笑;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基础较好,老师讲的基本上都能听懂,没什么问题可提;怕老师厌烦,认为要提的问题今后不一定能考到,省点心算了。
面对上述障碍,我们首先要在全体学生中间做好发动工作,提出“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提问是学习走向成功的一半”等口号,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这样以来,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高涨起来,提问的学生一定会明显增多,班级的学习和探究气氛很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精选一些学生所提出的好问题供大家欣赏和思考。
三、实验教学中以人为本会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一位聪明好动的男生,用较少的时间完成了该节课的基本任务,然后,他随意地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我看到之后马上走向那位学生,他见我走过去马上停止了乱动,脸上的表情紧张害怕,等待教师的严厉批评。那天我一改常态和蔼的对他说:“化学试剂间的许多反应我们还没有学习到,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热,而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有毒气体等等。你想动手做一些探究性实验是好事,但必须有选择性地选取试剂。这样吧,给你布置一道课外习题,请你用实验证明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瓶口的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钠而是其他物质,方法越多越好。”在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他开始了实验,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课后,他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做探究实验呢,以后,我会认真上化学课的,认真完成作业,争取期末考试考出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你的。”学生的一番话,使我触动很大,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感情的,老师并不能一味批评学生,有时应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会事半功倍。
学生实验之后,能否把实验用品放整齐,把玻璃仪器刷干净,认真做好桌面整理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实验室的面貌整洁,而且反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那些清理工作比较马虎的同学,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采用老师批评,甚至体罚的方法来强制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而应该采用人性化理念,采用让学生到整理比较好的小组参观一下,然后谈感受,集思广益。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全班同学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认真思考,规范训练,一丝不苟,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这样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实践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感情越融洽,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产生的情感,渗透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化学知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材料、能源、服饰、食品等物品中都涉及化学技术。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逐渐开始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逐渐加强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培养和增强学生钻研化学、热爱化学、喜欢化学、关注化学的情感,提高其化学科学素养,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标准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概述
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在教学中需要有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生活化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由于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大多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即使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简单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收知识,这样不仅仅学习效率和质量比较低,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完全脱离。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融合社会生活和校内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需要提高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视。就学习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躯体、心灵以及大脑,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欲和求知欲形成抑制。而通过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生活體验,多引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例,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灵活应用。最后需要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中不仅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解放身心,获得良好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进而增强生活能力。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应用
(一)加强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充分应用
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生动、有趣的科学现象,通过深入观察之后就能够找出其中蕴含的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就需要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这样能够消除学生与化学知识之间的陌生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认知、掌握、发现更多的化学知识。比如在“臭氧性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在雷雨过后,周边环境、空气发生的变化,当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出“雷电可以将氧气转化成臭氧”这一知识,并对臭氧具有消毒、净化空气等方面的功能详细阐述,这就是在雷雨过后人们常常感觉到空气更加清新的主要原因。
(二)加大对生活、生产中各种信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网络技术及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在高中化学生活化建设中,教师就能够充分地引入相关信息,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某一款铝锅的使用说明书,然后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为什么不能用钢丝球对铝锅上的顽固污渍进行直接清洗?为什么在铝锅中不能长时间放醋、油、酱等碱性或酸性食物?然后让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就能够有效掌握铝与碱性、酸性物质之间产生的反应,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铝的化学性质知识。通过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认识、感知实际问题。
(三)积极拓展生活素材
为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内容时应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挖掘,或者是教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找出化学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教师在挖掘出生活素材之后,还需要加强拓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更好地掌握、认识、感知各种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乙醇”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白酒,并提出相关问题,如白酒中包含哪些物质?等,这样学生就会注重探究生活素材,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进而提高其科学素养。
(四)注重对生活化作业的布置
如果想更好地落实生活化教学,教师除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生活化,这对学生价值观、能力、知识以及智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重金属回收”调查活动,这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化学知识的同时,其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增强。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和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对加快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要加强化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进而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金银军.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74+79.
[2]焦宁.浅谈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5,(20):23.
[3]程志宝.试述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14,12(28):146.
[4]杨庆松.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J].学周刊,2014,(11):2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2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更要重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明显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时依然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许多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浅层理解与简单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接受者而非主动参与者。
同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许多教师在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将语文课堂完全放任给学生,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容易拖累语文教学进度,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处在停滞不前的阶段,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重视课前备课,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初中语文教学以汉语语言为基础,因此,许多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随心所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目标指引,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容易出现教材不符、内容滞后等问题,不利于推动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运行。同时,由于汉语是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学习项目,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比较敷衍,相对于其他理工学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并没有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只能够扩充自己的语文知识,而并没有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意识到语文教学也是需要认真准备,提前做好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这就强调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做好万全的准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也能够进行课前备课,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将备课简单定义为做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语文教案或者沿用以前的教案,并没有在备课中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明确备课与做教案的区别,做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全面把握备课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学有理论依据的支撑。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指明灯,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空洞宽泛,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指导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教师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获得教学与学习上的成绩感与满足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长期目标贯穿在教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在经过教师和学生日积月累的努力后,能够实现教学的长期目标,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分层次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用心,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尽量在课堂上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课下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和做题准确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要注意吸取以前的经验与教训,将预习作业落实到具体的练习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一遍课文。这种课前预习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偷懒现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语文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
高质量的化学教学要以实验为根基,以实验为载体,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实验教学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使实验教学向生活化进行转变,创设学生
所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共同提高。例如,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素材,燃烧供暖做饭,服饰材料加工,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补充规划实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做馒头为例,引导学生回忆做馒头时都要在面中加入小苏打,也就是化学中的纯碱,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解释现象,揭示“面起”的实质。又如,用铝制水壶烧水接触水的部分会变黑,启发学生从铝的氧化还原
角度进行分析。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实验能力
熟练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因此,从学生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开始教师就要注意学生严谨态度的培养,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熟练进行实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实验装置、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药品的使用。比如,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定量取用实验药品、熟练操作实验器材等。例如,为了探究白色粉末是否是碳酸钙,需要用到以下实验器材:夹持仪器、存放容器、加热仪器、称量仪器、反应容器以及漏斗和玻璃棒等辅助器材,为了保证实验效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了解器材的用法,比如由于量筒的特殊材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既不能加热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只能作为测量仪器来使用,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伴随能力的变化,所以量筒的精度会受能量变化的原因而产生误差,这就更
加限定了量筒的使用范围。所以只有了解这些基本事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探索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摘要】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比较困难,对原子结构等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我们通过元素、原子、离子、化合价、化学式等基本概念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原子;原子结构 ;离子;化合价 ;化学式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78-02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在本单元学习比较困难,对原子结构等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以前也没有相应的学习基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通过原子结构、离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学计算的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
1 元素与原子
元素符号是学习好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的意义:H既表示氢元素(宏观含义),又表示一个氢原子(微观含义)。如果氢前面有数字只有微观含义,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2 原子结构与离子
2.1 原子结构示意图。
为了简单的表示出原子结构,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意义表示(以Ne作为例子)如下:
原子结构中最外层达到8电子(He为2个)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在1-18号元素中稳定结构有He、Ne、Ar。其余都为不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易失去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我们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如下:
2.2 离子的形成。
原子得到或者失去(最外层)电子就形成了离子,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就形成阳离子,非金属的原子得到电子就形成阴离子。以NaCl的形成为例 :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Cl﹣,Na﹢和 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NaCl。
2.3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微粒
比较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电性不显电性(中性)正电负电
符号元素符号表示: NaS阳离子符号表示:
Na+阴离子符号表示S2-
联系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
3 离子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显示的数目和电性与离子符号一样,只是书写的位置、先后顺序不同。离子符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目,后写电性(﹢、﹣);元素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电性(﹢、﹣),后写数目。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如下表:
原子团的化合价:
4 化合价与化学式
4.1 根据化合价求已知物质的化学式
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
例子:求﹢5价的磷和﹣2价的氧形成的化学式。
解: ①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 PO
②求5与2的最小公倍数:10
③求原子个数:P :10÷5=2 O: 10÷2=5
④将原子个数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 :P2O5
⑤验证: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0:
﹙﹢5﹚×2+﹙﹣2﹚×5=0
所以+5价的磷和-2价的氧形成的化学式为P2O5
4.2 根据化学式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例子:食盐中加入了KIO3可预防甲状腺肿大,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解:设碘元素的化合价为a。
标出钾元素的化合价﹢1,氧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在化合物中正价与负价的代数和为0,﹙﹢1﹚+a+﹙﹣2﹚ ×3=0,
a=﹢5
答: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
4.3 化学式的意义
以H2为例说明:
宏观:①表示氢气这种物质;②表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
微观:①表示1个氢分子;②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5 化学式的计算
5.1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为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1×2+16=18
5.2 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如:求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6÷﹙1×2+16﹚] ×100%=88.9%
5.3 求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如:求NH4NO3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解: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4×2﹚∶﹙1×4﹚∶﹙16×3﹚=28∶4∶48=7∶1∶12
5.4 化学式中原子的个数比
例如:求1个NH4NO3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比为?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