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8 17:22: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硬件运维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近年来,煤矿企业生产安全形势令人关注,频繁发生的伤亡事故触目惊心。煤尘、瓦斯、顶板、机电运输、涌水等潜在危险源形成了煤矿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关系到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危。随着计算机科学水平的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煤矿安全培训相融合,可以形象逼真地让学员沉浸在虚拟生产环境中,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培训效果,从而实现当代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技术与形式创新。
关键词 :煤矿安全培训 虚拟现实技术 煤矿安全生产 信息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煤矿安全培训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的三维场景。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使用者完全可以进入其中,观看计算机产生的虚拟世界,多感官感知,具有较强的沉浸感与交互性。虚拟现实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十分广阔,无论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还是在建筑与工业设计、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果实例。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煤矿企业,可以提升煤矿安全培训水平,在学员培训教学过程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成像与互动中,形成逼真的影像效果,增强学员的沉浸感,提高学员的认知兴趣。煤矿安全培训软硬件实力水平,需要虚拟现实技术助推创新发展,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难以实现煤矿企业在安全培训领域的跨越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培训并相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与质量,有利于提高安全领域的生命力量,有利于着实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虚拟现实场景以辅助传统的培训教学,可以灵活生动地生成一系列沉浸效果震撼、具备实时交互的多感知虚拟场景,通过人机交互使学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欲想实现如此有效的培训,需建立完备的软硬件培训环境。
1.教室布置及硬件装配
整套系统要以培训、考核为目的,充分结合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教学实际情况,以高仿真效果呈现,系统具备“教、学、练、考”等多层次的培训功能。场地选择过程要依据后期培训计划,按需选定培训教室,结合教室实地情况,规划操作室、投影屏幕及座椅布置。按设计计划铺设线缆、建设投影系统、控制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并配套建设音效系统、空调和UPS电源等辅助设施。系统建成后,具备虚拟仿真技术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对安全管理与操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确保提高职工和管理干部的风险辨识与预防、自救逃生与抢险救灾等综合能力。
2.软件定制及开发
软件系统是培训的关键,系统建成后受训人员能以第一人称视角在场景中自由行动,逼真地再现场景内的人与系统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现场环境互动、联动的生动效果。
(1)建立虚拟场景。针对煤矿企业开发的安全培训系统,场景以井上车间和井下巷道和工作面为主,能够充分建设煤矿矿井特有的安全生产系统,如通风、运输、水文地质、供电、提升、压风、采煤、掘进、供排水等系统,以及再现井下巷道的不同支护方式等。场景建成后可以实现各培训模块的融合接入,可以真正实现学员的身临其境感触。
(2)开发虚拟培训功能模块。该系列模块是培训教学的核心,开发过程结合使用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开发,使得学员在虚拟场景漫游过程中,有选择地实现“教、学、练、考”等功能。实现过程可以让学员熟悉自己工作的井上下环境,学习和掌握井上下矿容矿貌和完整的生产监控系统。还可以进行岗位描述、岗位风险辨识、虚拟操作、避灾路线演练等操作,在形象生动地认识煤矿的同时,轻松掌握采、掘、开、机、运、通等主要的生产系统。
(3)融合现有的生产系统。虚拟仿真系统依据新型计算机技术,利用开发连接、融合煤矿企业原有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数据,可以方便实现新老系统融合,譬如接入井下皮带,可以方便地查看井下皮带的真实运行状态,了解该皮带的运行参数及实时生产数据等,从而为学员展现虚拟仿真的逼真效果,同时也可为矿井生产指挥调度提供一定的支持。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信息安全 督查管理平台研制
系统简介:
为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推动市政信息化建设,引导、规范市政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管理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办法规定,结合市政行业实际情况,省公司制定了《河南省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督查管理平台》(简称《管理平台》)方案的设计思想,就是以《管理办法》为依据,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河南省市政设施信息系统资产的管理,对信息系统涉及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等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评估,对市政设施的维护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为河南省市政系统信息安全督查管理工作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
《管理平台》涉及的范围包括:信息网络、网络服务系统、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存储与备份系统、信息系统辅助系统、终端用户计算机设备、信息系统专用测试装置等系统,监督管理的范围,包括对上述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运行环境以及系统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废弃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体系架构:
网络架构:
系统采用B/S架构,方便系统部署,符合用户使用浏览器的工作习惯,完全免客户端安装。
功能模块:
主要分为资产管理、技术标准库管理、资产评价评估、机房管理、数据模糊查询五个功能模块。
(一)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是跟据《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市政设备进行信息系统管理,对设备购置、运行维护、废弃等所有工作阶段实施有效监督,并符合省公司颁布的有关信息安全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通过对资产生命周期各阶段检查、跟踪、分析,确保网络与信息系统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资产管理包括设备台帐管理与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两部分。
1、设备台帐管理:
设备台帐管理分为硬件设备登记和软件资产登记。
(1)硬件设备登记:
对购进的各种专用设备及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网络设备的详细信息,如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型号、购进日期、安装位置、报废日期等,进行记录并存储,形成硬件设备台帐库。
(2)软件资产登记:
对购进或委托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登记,记录软件系统名称、购进或委托开发厂商资料、投运时间、系统功能、运行环境、适用范围等信息,并将系统文档、程序源代码保存在数据库中,形成软件资产库。
2、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1)硬件生命周期管理:
对设备的安装、检测、维护过程进行登记、记录和跟踪。并将跟据设备登记的报废时间与当前时间进行比较,即将超出或已经超出使用时限的设备,进行告警或提醒,为决策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2)软件系统生命周期管理:
对软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升级、维护等进行记录、跟踪,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二)技术标准库管理:
技术标准库管理,是收录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涉及的各类技术标准,并进行分类管理,为资产评价评估提供依据。
技术标准库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市政工程类、电气设备类、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类、计算机软件类。
1、市政工程类:
收录与市政行业相关的国家及省、市标准,如《给水排水标准》、《工程结构标准》、《工程勘测标准》、《工业管道标准》中的《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
2、电气设备类:
收录电气设备的各种国家标准以及省、市制定的各类标准,如《省计量检定机构配备的电测仪表标准》、《公司计量检定机构配备电测仪标准》等。
2、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类:
收录省公司下发的关于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设备的安装运行管理标准,以及虽未收录,但会对设备运行有重要影响的各种技术标准、安装规范、安全运行标准、设备维护标准等信息。
3、计算机软件类:
收录各种软件开发、软件安装测试、软件运维等规范。
(三)资产评价评估:
根据技术标准库中收录的各种规范标准,对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购进、运行、维护等过程进行评价评估,并给出评价结果以便查询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评价评估不定期进行,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机房管理:
建立机房管理制度,采用两票制的管理办法,对机房管理、机房进出管理、机房内工作内容管理等内容;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机房的出入、设备巡检、物品带进、带出机房等工作进行管理;机房值班人员定期巡视检查机房设备、电源系统、网络系统、应用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机房温度和湿度,并有巡视记录。
巡视记录包括:需进行登记的重大事项;各类障碍处理情况;机房电源、空调设备是否正常;温湿度是否符合要求;消防装置及灭火器材是否安全良好;告警装置是否正常。
机房内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电源系统、消防系统、监视系统等设备的资料有专人保管。各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安装、维护手册齐全,随机的光盘、软盘及购置的各类软件母盘应有专人管理。
机房管理工作可分为以下两类:
(1)机房管理员日常工作:
即机房管理员日常维护工作,系统提供管理员作息、值勤工作提示功能,并登记PC服务器日常巡视表、机房24小时值班表、设备登记表、设备缺限记录、数据库日常巡视表、系统情况报告表、消防培训记录表以及应用程序日常维护表,记录到机房管理系统中备查。
(2)外来人员进出机房管理:
外来维护人员,需申请机房申请单,经批准后通过本系统进行登记,提交机房施工记录、系统维护报告和系统情况报告等,维护完毕,需提交维护结果报告。
(五)数据查询
本系统提供各种查询功能,方便管理员对资产资源信息、资产评价评估信息、技术指标库信息、机房维护信息等进行查询。
开发与运行环境:
本系统使用java技术,基于B/S型架构开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交互性、安全性和跨平台性能,能稳定运行在Window、Liunx、FreeBSD及各种Unix平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的安全信息系统总的思想方法是:通过详细调查及系统安全分析,找出各种事故隐患,确立各个危险点面,特别是在各危险点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终端,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表制度,准确、及时地将各种隐患信息反馈到安技部门,以数据的形式存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分析、辨别、分类、汇总),最后再以各种专业报表的形式输出至各部门的终端上,及时进行隐患整改。概括而准确的表述这种现代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看似比较简单,仅是安全信息的收集和表格(报表,安检表)的输出,但它却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安全管理向本质安全化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向本质安全化管理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
载中心 省略
参考文献:
SUN, 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Sun Microsystems Inc, 2000
张桂珠 刘丽 陈爱国,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第2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Siyan K S,Weaver J.精通JSP网页编程.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年
陈鹏,程勇. J2EE项目开发实用案例.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高校教育;计算机管理
1.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工作任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迅速普及,计算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教育体制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讲授性教课方式向着多媒体实践教学的领域不断前进,计算机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培训任务以及实践任务开始越来越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估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的评估比重越来越高,上述内容都说明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需要切实完善计算机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满足高等院校对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完成各项计算机相关教学任务。
在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中,随着教育改革主题趋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模式发展,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任务所占的比重普遍增高。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任务往往涉及的技术层次比较广、实践事务比较杂,因此,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硬件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实验室网络环境的搭建、应用系统的配置以及其他环境安全、用电安全的工作要求都属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属于一项比较系统、工作量较大的工作体制,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系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以及谨慎的工作态度才可胜任这项工作。
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大致由实验教学和上机考试两个环节构成,实验教学部分:往往在新学期开学前期需要根据任课老师的实际要求安排配置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际环境,在教学任务开始阶段,需要技术支持完善教学任务开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故障,这些故障一般包括系统故障、网络故障和硬件故障各方面,因此,该环节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此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计算机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环境和教学内容,重要性可想而知。上机考试部分:主要是在学期末或学期中由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进行判断,该环节往往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果是学期中的测试还需在上机考试完成后还原系统环境。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配置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实验室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高水平人员成长的主要必经地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清华大学开始实现计算机实验教学,进入2010年,基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但很多高校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计算机的使用并没有发挥其真实作用,有时还可能会画蛇添足,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些现象都说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是需要从这些不足着手考虑,才可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改革要求,完成改革目的。
2.1高等院校计算机硬件配置环境多样,从计算机实验室开始建设以来,基本上每年都需要对其硬件设备进行换代或是升级,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大致在3-7年,高等院校对计算机换代的要求大约都在5年以上,这些实际因素导致计算机实验室的配置不尽统一,年份稍老的设备在进行当前软件运行时经常会出现卡机、缓慢、失灵的现象,另外一些课程开课时间较长,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水平也不同,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基本都在满载的情况下运行10小时以上甚至更长,,导致计算机系统常常出现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芯片烧毁等硬件故障,这些现象往往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
2.2目前多数院校均实现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即实验室中的机器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每台机器在校学生均有使用权,这种方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上机时间,另一方面没办法实现计算机实名制管理,实验室中的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和问题,当前操作者如果没有及时上报,那么很难落实当时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也不能进行及时的修复,对于诸如鼠标、键盘、光驱等易耗品更是表现极为突出,经常会发生丢失、损坏、失灵的现象。
2.3公共环境下的计算机是完全开放的,在这种环境下用户没有完全的控制权限实现信息的保密和存储,每次上机都需要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第三介质信息存储才可对当前信息进行存储,而在计算机经历多次的U盘、移动硬盘等介质的插拔和上网操作后,计算机系统经常会感染一些未知病毒,一旦计算机被病毒、木马、蠕虫等文件感染,后续使用者的有关信息均有可能被泄露,有时还会导致软件故障或硬件损坏,安全性问题普遍发生,影响了教学进度的开展和实验任务的进行。
2.4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应急任务较多,很多事务都属于突发状况,对于工作不能进行明确的分工,因此,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员工责任划分不明确,再加上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的能力不相同,出现计算机故障排查不到位、维护不及时等现象。
3.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强化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提升管理力度,保证计算机实验室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计算机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使用的最终目的。现就计算机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措施做以下几点总结:
(1)为了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良好的效益的前提下必须非常好的管理才可以。计算机实验室比较特殊,学校就它的特殊性需要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和《 学生上机守则》已经被学校公布在了内网里,如果学生有意或者无意损害公物时,学校同时也公布了《计算机实验室设备赔偿价格》,这几个制度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要按规则办事。在此之前,计算机实验室的有些机子出故障时总是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学校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措施,在老师讲课之前,登记好哪台机子坐的哪位同学,必须一一匹配,这样在上课之前如果有哪位同学的机子出问题了,及时上报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那里。通过这一措施实施之后,之前最容易坏的鼠标和键盘如今也很少出问题了,效果非常明显。
应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综合管理的实施方案,将管理细则分配至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学生当中分别进行完成和实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细节化,根据系统管理方案的制定,明确指明每次上机实践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上机守则。当出现故障时可以根据上机记录确定上机人员,这样可以在出现软件故障或硬件损坏时进行人员查找,避免出现硬件丢失、恶意损坏等现象的出现。
(2)应加大力度提高计算机管理员的应用技术和操作能力,定期进行计算机管理员技能培训,提升计算机管理员的技术水平,这样可保证各环节工作的有效实施、进行和开展,由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通常是由硬件维修、软件管理维护、网络运维这三方面构成的,所以,应从这三方面培养且提高在职管理员的能力,在招聘新管理员时,也应依据这三方面包含的内容重点评测管理员的能力及水平。
(3)应加强计算机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在实验教学项目开始实施的阶段,学校应组织主要教学老师对实验环境进行现场考核,确认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环境搭建无误,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须在教学任务开始之前解决。在学期末应组织专家级力量针对计算机实验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任务、实验内容进行学期末实验教学评估,并为此制定出准确详细客观的实验室教学评估工作报告,对教学工作中发现的优点和不足均进行总结并发放到各任课老师手中,鼓励任课老师就授课经验积极交流,长处互相借鉴学习,短处互相指出并摒弃。另外,还可以组织安排计算机管理员去参观其他院校有关计算机实验室相关规章的制定情况及管理工作,吸收其更合理更有效的经验及资源,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应强调多样化办公形式有机结合,切实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计算机实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突发性,高等院校的开课时间跨度也非常大,有时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实际要求安排相关上机时间,因此,简单的八小时工作管理制度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不适用,必须进行相关的改革,我的方案是实现多样性办公形式,在工作时间内,使用管理员工作制,根据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人员的数目安排值班表,每天由1-2名管理员负责当天事务的实际工作,按照当天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际运维情况填写值班信息表,将完成的工作任务、设备运行现状等信息记录在册,另外当出现计算机故障时,按照工作要求填写维护报告以供以后查询和跟踪。在工作时间外,使用值班管理员+值班学生工作制,由学生帮助负责办理各个机房的实际运行状况,上机结束后填写上机情况上报表保证上机环境的有效运行。
(5)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安全问题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用电安全、应用安全、环境安全、人员安全等因素都必须考虑和保障。用电安全方面:由于计算机实验室在进行配置和搭建的时候有大量线路存在,所以用电的安全是首先要注意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起火灾或者人员上网,在用电管理方面必须指定相关的规章,保证电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对于某些集中用电区域或者电源控制区域需做出危险标识,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实名负责制,定时巡视计算机实验室内的所有线路,保证在无人使用的环境下关闭电源,另外还需在学生群中开展实验室用电规章制度的宣传,规范学生的用电行为。应用安全方面:计算机系统由于使用人群不固定,各个使用者的习惯、爱好和自身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都不一致,所以计算机应用系统往往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中毒的现象,必须为应用系统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时更新杀毒软件,另外,还需要在网络入口处安装诸如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系统等访问控制设备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通过相关设备可以保障应用系统、局域网不受黑客侵扰,免受蠕虫、木马、病毒的攻击,由于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对于系统自身也需要进行相应保护,在这一环节中,我的经验是根据每学期开设课程的要求制定相关系统克隆软件,通过克隆软件实现计算机一对多的系统信息传输,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工作时间并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还需要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必要位置安置监控系统,通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放置人为的恶意损坏现象和偷盗行为的发生。
4.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高校教学的实施和开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时性也反应出一个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室管理需要进行逐步的优化和改革才能建立起一套系统可行的实施办法,特别是在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本文主要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实施入手讲述如何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方案。由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目前的不足、自我的认识以及管理方案的优化和实施等几方面引入研究了这一重要课题,为促进高校计算机实验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微薄的借鉴,希望能够为广大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适当减轻些工作的压力和负担,并能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更好的为高校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军,张中华.加强机房管理、提高机房使用效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黄武秋.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3] 陈国震.谈高校机房管理的几大策略.光谱实验室,2008.
[4] 赵建军,刘华.远程监控技术在机房管理中的应用.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
关键词:医疗设备;计算机化;维护和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其逐渐延伸到医疗领域中,而且在当下的医疗设备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具体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来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管理信息的一种技术,其主要结合因素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医疗设备,使设备正常运行,对当下的医疗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医疗设备计算机的管理要求
1.1维修和售后服务
相关医院在对医疗设备引进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起医疗设备计算机上所相关的软件售后服务问题。在对医疗设备维修协议进行签订或约定的过程中,应该对医疗设备计算机软件的维护要求加以明确,例如:让医疗设备厂家或者设备经销商保证对计算机软件升级服务及软件重装,还应免费提供相关注册码,这样在设备软件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维修,恢复软件。
1.2相关操作人员的操作培训
对相关临床设备操作人员及维护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工作做到重视和关注。医疗设备计算机软件不管是在操作使用方法上,还是在维护保养专业技术上,都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的同时,使操作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掌握,提升其专业水平。
1.3用电安全
要对医疗设备计算机的用电安全工作起到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发生断电或者出现电压不稳定的时候,就极有可能会对相关医疗设备及计算机软件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可能会促使计算机硬盘发生损坏、系统出现崩溃及相关重要文件和数据丢失等现象。因此在医疗设备计算进行安装过程中,应该将配置稳压和不间断供电电源,有效保障计算机用电安全。
1.4有效处理计算机储存硬盘故障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医疗设备计算机硬盘故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很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处理这种故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应事先借助相关软件对硬盘进行详细镜像备份,这样就能在硬盘发生故障时,借助于备份硬盘,让患者数据得以恢复;第二,当出现操作失误或其他问题致使操作系统发生崩溃、应用程序也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时,借助相关工具软件,将硬盘中的相关数据重新输入到发生软件故障的硬盘中,有效排除故障。
1.5医疗设备计算机中重要数据应及时存储和备份
医院应该严格保存患者诊断和治疗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重要治疗数据进行定期的存储和备份。在诸多重要医疗设备上,为让使用人员对数据进行备份的时候更加方便,都会配置相应刻录机。但仅此还不够,医疗设备相关管理部门应从使用部门角度出发,进行定期记录医疗文件,并将文件做成档案加以保存,并配置相应的光盘刻录机。
1.6严格管理医疗设备计算机日常使用
相关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建立并完善好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医疗设备计算的使用范围,要求其只能运用在医疗工作上,严禁相关人员用医疗设备计算机进办公或者进行其他用途。相对于通用计算机而言,设备计算机在正确情况下应该禁止连接到互联网或者一些其他设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病毒侵入软件、排除硬件冲突,保证医疗设备始终正常运行。
2医疗设备计算机维护工作
2.1计算机硬件维护工作
首先,要对主板上的灰尘进行定期处理。随着计算机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计算机主板及相关附件上就会吸附越来越多的灰尘,如不及时清理,就会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出现程序无响应现象,因此,相关维护人员应该对主板进行定期清理,针对于主板上面的灰尘运用毛刷来进行清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触碰到主板上的一些电子元件。其次,处理主板,通常计算机的CPU散热片和风扇上也会积存很多灰尘,相关维护人员可以卸下计算机的CPU散热片和风扇,运用吸尘器或者吹风机等工具,对上面的灰尘进行清理,不过的注意的是在清理结束后进行安装时候,应该将散热硅脂均匀的涂抹在CPU表面上,从而保障CPU和散热片之间的导热性,同时还应对CPU风扇进行通电检查,保证它的转速正常。最后,要对机箱和电源盒的通风口进行清理。对机箱通风口进行清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通风口遭受灰尘堵塞,机箱就无法做到正常散热,而无法散热就会促使机箱温度逐渐攀升,最终也很有可能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出现死机。而对电源盒通风口进行清理,则是为了让电源盒中的电子元件能够始终处在正常温度上,避免温度过高而形成的击穿和性能下降。
2.2计算机软件维护工作
首先,要将计算机设定成定时重启。由于医院工作量大,很多医疗设备计算机都是处于长期开机工作状态,经常会运用到软件,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保持二十四小时开机状态。而计算机运行时间越长,系统资源的占用率也就会越高,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而对计算机设定定时重启功能,能够及时释放出内存中所占用的系统资源,让计算机运行效率能够保证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其次,要定期将一些无用的数据信息删除掉。很多医疗设备计算机都会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一般都会在系统盘或者逻辑盘中存储。但是如果硬盘中存储了过多的数据信息,不但会让硬盘和系统的运行速度遭受影响,同时还将阻碍医用程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对计算机中无用信息进行定期删除,能够有效保障医疗设备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最后,要借助于清理软件或者清理程序进行深入清理。如果计算机使用时间太长,计算机系统中就会形成诸多冗余数据及系统临时文件等,而这些就会让计算机的运行速度遭受到严重影响,借助于优化大师等一些系统清理软件,对系统中的冗余数据和临时文件进行深入扫描和清除,让系统垃圾得到有效清理,从而让计算机运行速度得到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相关医学工程部门对医疗设备计算机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定期做好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及时清理灰尘和系统中的冗余数据,才能让医疗设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预防人为故障,降低机器故障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医疗设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让其能够更好的进行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戴捷,邢家伟,周峰.探讨医疗设备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3(2):53-55.
未来世界的20个主导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2位。中国社会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分布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及未来主导的职业中,包含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等16个行业。
通过对较广泛的IT企、事业单位的和社会调查,根据国家关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现实情况的归纳和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IT企、事业单位或信息化部门有关计算机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分类。这里所说的IT企、事业单位是专指生产、制造信息(软件或数据)产品,规划、建设和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及数据的专业部门或单位,而不包括涉及大量的、各行各业众多其他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岗位和职业。
IT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岗位分类及职业主要可分为:
(1) 计算机技术类。这类职业或岗位,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而成为社会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配置部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工作。因此,在各行业(企业、银行、医疗、政府、学校等)对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些行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包括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软件程序员、网络系统管理员、应用系统维护专家、数据库管理员,等。这些专业人员一般需要获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娴熟技能。
(2) 软件开发类。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进了软件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开发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重要领域,软件架构师、设计专家成为软件行业的热门人才。软件开发与技术专家主要从事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等软件的开发工作,要求具有计算机软件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这项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一个高技术和高待遇的“双高”职业。
软件是一个包括各类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平台、开发平台、测试平台、各类工具软件等)、应用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体的应用系统)、以及更为具体的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语音应用软件等等种类繁多、应用广阔、专业化程度高等特征的复杂集合体。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合理的人才结构。广东软件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软件产品化和外包业务、嵌入式软件、动漫游戏软件正成为发展的主线。软件的产品化程度使软件职业和岗位的规范和要求程度日益增高,软件产品开发的各个职位,从架构、编程到测试对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仅从2007年的招聘表象来看,软件架构师、软件设计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信息咨询工程师(包含软件产品售前和售后工程师)等都有较多的职位,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有很大缺口,仅1、2月份,广州和深圳两地网上招聘的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人,软件测试工程师很多都享受着地位和薪水的双高待遇,特别是有经验的应聘人群。
(3) 信息服务类。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已成为一个重要行业。该行业包含网上购物、商业信息服务、广告媒体服务、技术信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
(4) 信息主管与信息工程监理。信息部门主管和信息工程监理岗位与职业是近年来新设置的岗位,其中信息技术总监被列入2007年十大令人兴奋的岗位中的第五位。信息技术总监的职责不仅包括对机构或组织的IT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同时也有对机构与组织的IT产品进行开发和规划的任务。因此,该岗位要求任职者拥有对行业发展方向的预测能力,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组织、策划和沟通能力,这些对于信息技术总监的任职十分重要,该岗位要求较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因为信息技术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工程监理的岗位主要为信息监理工程师职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工程监理成为十分抢眼的岗位和职业,这与国家信息化迅速发展相适应,大量的信息化工程需要专业的监理人才进行IT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 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IT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职位中,专门从事网络技术类工作的人员比重明显,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5-30%。针对网络系统集成与运行类的岗位有:系统架构与集成、网络管理与运行维护、智能楼宇与综合布线、网络软件开发等。该领域职业包括了: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销售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下面是一个IT企业对网络技术专业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要求(这里作了归纳)。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范畴,可分类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作任务,其所面临的工作基本上涵盖在“建网、管网和用网(应用及开发)”三个领域内。
2IT企、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用人要求和标准
2.1 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
随着IT技术在制造业、通信领域、金融商业、教育文化、医疗医保、文化娱乐、动漫游戏等各行各业的应用,近几年IT企、事业单位对软、硬技术及网络技术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尤其是IT企业内部分工的逐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在用人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专业化的趋势,高、中、低端的人才需要合理搭配,比例协调。过去的那种所谓 “通才”,实际上已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具有某项专长、实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或部门是最欢迎的。
IT企业的观点是,不怕招不到专门化人才,以前人才缺乏时,企业愿意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员工,为已所用,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希望招聘到专项人才,一进入企业即能上岗,或稍加企业文化培训(非专项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就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这种要求对刚刚走向就业的专业学生,多数无法达到要求,这就是在众多大学生高呼“就业难”的同时,企业高薪聘请也难得合适的人才而发生的“两难”局面。
2.2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业人才需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某些专业人才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专业人员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择业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中的长期作用,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生命期。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组合方式。现代IT企业认为,对专业人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强调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和专业知识的精深,比较容易把所具备的所有知识集中于“宝塔”顶部的专业领域上,并且同择业或职业目标联系起来。
(2) 网络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使专业知识处于一个“网络中心”,并重视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员,能增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职场中往往会受到青睐,很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帷幕型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具体涵义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在知识结构上会存在着差异。了解所选职业或岗位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层次,以此来调整知识结构,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4) 知识结构应该是动态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为动态和可变,能够根据企业或社会的变化需要而进行定向调整,以保持知识结构的弹性。现代IT企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懂得较多的知识,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但这是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IT专业人员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博”而不专,每一项能力都不可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企业对中、低端人才的“宽而广”与“专与深”之间,更欢迎后者。
(5) 对专项知识与技术的要求
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识和掌握一定要扎实,这里以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应熟悉数据通信基础(IP寻址、交换、路由、OSI、TCP/IP、SNMP,等);
应熟悉主要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系统运行的机制:如交换机、路由器、DHCP、DNS、IIS。
应对标准的准确理解:如:IEEE802.x标准、IEEE802.11 无线网络;
应熟悉对相关技术、工作流程的规范,如及管理规程;对系统运行故障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如判断网络安全级别、对攻击的防御、熟练运用各种检测命令,ping、netstat、nslookup,等;
应对网络进行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如拓扑结构、流量分析、规则指定,等;
应对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敏锐触觉和关注:如: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OC(Ethernet over Coax)、MOCA (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等;
具有专业相关职业认证,但不是Paper。能力和证书匹配,才有价值。
2.3对职业态度的要求
在IT行业和领域就业是对勇敢者的挑战,职业风险和压力时刻存在,如何化解和克服是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职业态度。
对技术的严谨度认识。作为一个IT专业人员,缺乏对技术、工作的严谨,不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IT人员的工作时间普遍偏长,每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46小时,加班或下班后处理突发事件经常发生,每天工作时间远超过8小时。如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则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的工作压力。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超长的工作时间,专业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保持在技术方面的专长,追求更快的工作节奏和学习耐力。
3IT企业对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予以要求和期望
3.1对于高校,“客户”的需求多元化
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明确,IT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面临工作岗位和所需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业界认为,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更多的非研究型大学起码要有高级职校的功能,这些大学生到一个新公司是要做专业、做技术、做市场、做服务,重要的是如何工作和有实际经验。因此,对大部分学校,教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有多少种工作选择,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知识有哪些,能力是什么,需要有多深,然后因材施教,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专注于培养人才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毕业时面临市场问题少一些。
办校、企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设备作用,对学校来说,能更多地应对学生未来就业与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一些企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推广新技术平台,希望更多的在校学生就能熟悉和使用,将学校教育与商业目的相结合,企业会有更加实质的投入。学校应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3.2我们需要能“做事情”的人才,而不仅仅具备“说事情”的能力
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IT专门化人才缺口很大。现在企业招聘越来越现实,不论拿什么样的文凭,出示什么样的学历,出一道实际工作中的考题,你能马上决定是留下,还是淘汰出局,毕业生“技能与经验”缺失,不能满足“上岗即工作”的基本要求。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专长等方面。
根据多位IT企业HR经理的调查结果,在企业招聘人才的关键标准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项目经验,达到42%;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比重为24%;其次是理论知识18%,职业规划9%,面试素质7%。业界人士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大学教育相对滞后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大学IT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强化专业实践、积累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IT职业培训机构的出现,弥补了当前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不足,大学教育和IT职业培训都好比是“一本书”,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只学习了这本书前面的几页,而IT职业培训是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学习和实践了,高校IT专业教育应当学习职业培训的机制和做法,通过学校,“一步”完成两个过程。让学生学会做事情的能力,而不是说事情的能力。学生们在校学习,接收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再夯实,还要在“理论”之上,认真去学习“技能”,去积累“经验”,通过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注重适应性的培养,挖掘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增强实践能力,避免眼高手低,把“准人才”变为“现实人才”。
3.3我们需要职业化、专门化的人才
高校应对非研究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求其专业定位准确、职业内涵丰富。专业定位明确。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性专业”或“职业性专业”。专业定位离不开特定的职业范畴和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类的工科性专业,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以及相关技术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复合来把握专业定位。这里所说的技术含量,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专业设置根据技术领域而确定;其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应考虑其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专业知识构成不要求学科知识的完整、系统和逻辑,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和与职业范畴相关联的两大类知识所构成,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的需要而设置。这样的专业特点应为:
(1) 具有前瞻性。具有前瞻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和前景广阔的专业,并是能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 体现高技术。在技术应用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方面明显具有优势,高技能型人才以掌握技术理论为主,以具备娴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度,能运用智力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近期目标。
(3) 特色较鲜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人才培养途径,方法新颖。体现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及“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措施等专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以及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4) 交叉复合性。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完成。一线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完成,因此,专业设置应根据生产一线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将工作的外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结合,设置具有一定复合度的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持续和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路。
3.4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会就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一些IT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捞进篮子都是菜”的状况。一些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下,大多数学生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非持久的事业与生存发展设计和选择。企业调查,具有职业规划的专业人才(多指刚毕业的大学生)只占37.7%,约6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与发展表示茫然,谈不上职业生涯规划,这对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和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缺失。从社会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样的结果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就业力及人生规划到目前为止,在高校仍处于启蒙阶段,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开设职业设计及能力提升的课程,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是一个持续的未来,应由学校起步,进而学校、社会共同完成。
在校就使学生学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和培养兴趣,稳定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动力,这对IT专业学生更显重要。应引起教育和培养IT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的重视和采取应对措施。
2014年4月,由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主办、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承办的“杭州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养成校企论坛暨‘富阳市城镇职高・联想集团’深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校企双方以及有关专家畅所欲言,为如何培养高素养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献计献策。
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新标杆
“从用人单位来说,我们需要的员工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从事任何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在招聘影视后期制作人才时非常看重的素质。”萧山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部主任吕峰在论坛上发言时如是说。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单从影视后期制作行业来说,吕峰最看重的是责任感、服从意识和纪律性。强烈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对工作负责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上,如要完成一部电视节目的制作,不仅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要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播出质量;其次在工作中要服从领导的安排,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对工作任务进行推诿或者扯皮,更不能因个性而违背导演意图。影视后期制作不只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综合运用能力。
联想集团注重员工是否尽心尽力,他们在用人时讲究“三心”,即基层员工要具备责任心、中层员工要有上进心、中高层员工要有事业心。华三科技则更重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中国电信余杭分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吴明华说,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为学生赢得晋升机会,他们分公司曾有一位做外包业务的IT工程师,2007年为设备升级不影响客户订单,曾一周时间都是晚上10点半进机房调试设备,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如今他已是某分局局长。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素养的高要求是一致的。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计算机专业部长张继辉说,这两年我们也在思考,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要培养人,培养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意识的人,让他们更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有更强的竞争力。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研究室副主任崔陵说,学生掌握一门好技能可以为他赢得工作机会,但良好的职业素养则会给他带来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现在不仅看重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标杆,必将引领职业教育走向更优化的发展方向。
培养体系,院校与企业同步
职业能力提升一直是校企双方多年努力的目标,杭州12所开设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课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专业培养岗位分网络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维护、布线及运维、数字媒体、物联网等方向,如今更需将学生职业素养纳入培养体系,使校企合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同步对接。
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钱锋说,职业素养是后天养成的,职业素养可以是具体化、碎片化、数据化的,随着计算机专业课改的深入,项目式的教学课堂将学生技能学习水平推到一定高度,如何将具体化的素养元素嵌入到教学项目中,使得学生在工作任务活动中自我构建职业素养,这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基于行业标杆企业职业活动规范,立足技能教学,努力提升在校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职业素养养成体系校企同步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同步。华三科技培训中心总经理张黎明说,华三科技已与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等20多所学校签约合作,其企业领头羊的认证体系、课程设置与行业认证等,都是学校纷纷与之合作的关键,学校吸取行业标杆企业的文化,才能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共同发展。
吕峰主任则提出,萧山区电影电视家协会在萧山第三中等职业学校设立了教学创作基地,协会成员经常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开设一些与从业方向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如作品欣赏课、文学鉴赏课、美术、音乐、编导灯光等,这些看似无关的课程在日后从业影视后期制作时都会用到,作为选修课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要渗透一些企业的规范,特别是行业的一些标准、服务规范等,让学生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在就业初期,就会觉得企业的这种规范是正常的,能够很快适应,从而更好地保障他们就业的稳定性。
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说,职业教育要让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来培养学生,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对中职学生来说,职业技能是硬实力,职业素养是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行业企业指导下,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让产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课堂,才能为打造品质杭州输送更多高素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项目引进,课堂教学接地气
在此次论坛上,富阳市城镇职高与联想集团深度战略合作的签约仪式同时举行。富阳市城镇职高校长何永刚说,选择与联想集团合作,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更好地借鉴并吸取行业标杆企业的文化,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共同发展。
与企业合作,引进项目,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联想集团教育培训事业部总经理王鲁说:“我们此次的合作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开启,10月份让大家来参观,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可以得到认可和关爱,同时有成就感。在这一个月中,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做各方面的工作:我们研究中职学生要怎么教,我们有一个实训中心,我们把生产实践的服务中心迁移到学校,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实训,整个一条线都在学校里全部搞定。我们要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实现校企双赢。”
把企业项目引进学校,模拟公司的工作场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企业规范进行模拟操作,是学校通常的实训方式。中国电信余杭分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吴明华说,通过一些项目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具体工作,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国电信余杭分公司在与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合作时,派企业专家和骨干到学校教授综合布线方面的课程,之后把学生请到企业实地了解和感受,通过观察综合布线、客户服务、互联网宽带等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对其职业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 铁路; 财务; 数据集中
铁路财务系统自2006年底开始进行数据集中工作,到2008年底已逐步完成了运营、工会、建设、收入和多经单位的路局级数据集中,实现了基层站段对铁路局、铁道部的信息透明,缓解了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提高财会信息质量、实现铁路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铁路财务数据集中是将财务基本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管理,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一种运行模式。数据集中的概念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FAMIS)各子系统内部数据全部整合到一个账套内,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另一方面是指取消站段服务器,将基层站段的财务账套集中开设在铁路局服务器上。
数据集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何优化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数据安全以及集中后未来趋势等问题是各路局财会信息化管理人员关注的热点。
一、安全性方面
实行数据集中后,要处理好数据集中与风险集中的关系。系统与业务处理的集中将带来风险的高度集中。在系统管理上,要建立有效的应急流程和故障恢复机制,严格系统的操作与授权管理;加大FAMIS系统安全建设,使数据集中处理带来的优势不被集中风险所弱化。
(一)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迫在眉睫
在基层站段数据向路局集中的同时,原来分散的风险也随之集中,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容灾观念,提前做好面对信息灾难的准备。如何在灾难发生情况下保持业务的持续性和业务数据的安全性成为摆在各局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数据集中后加紧建立铁道部的FAMIS容灾备份中心,以防范和抵御灾难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显得至关重要。部级灾难备份中心应该是将各铁路局的FAMIS业务数据同步传到铁道部,作为各局本地备份的补充,当数据发生破坏时,可通过部中心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避免灾难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二)安全生产问题更为突出
在数据集中前,服务器设在基层单位,FAMIS系统架构相对简单,路局财务系统计算机维护队员负责辖内各基层单位的FAMIS系统维护工作。由于他们对FAMIS涉及的各个环节均比较熟悉,处理问题和协调能力较强,因此便于及时调动力量、高效率地解决基层单位出现的问题。而数据集中后,随着数据中心的上移,虽然在服务器端管理上便于维护、升级,但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也比原来大大增加。而且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问题在客户端无法得到解决,需要向路局系统管理员反映,应变能力就相对削弱了,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数据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应急抗灾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
(三)应对集中后的风险
在数据集中前的FAMIS分布式应用模式下,安全风险可能带来的只是局部的损失,但在数据集中后,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在体验集中后便利性的同时,要全方位布局,以应对数据集中后的风险,防范系统风险。
1.强化财会信息化系统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财会信息化风险控制制度,对FAMIS系统实行严格管理,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便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权限进行用户识别和远程请求识别。严格划分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权限,同时各操作员的口令密码必须不定期地更换,特别是系统管理员必须有强烈的保密意识,权限一定要保密。对数据库系统管理员(SYSTEM)用户、FAMIS账套管理用户(CWSYS)以及基层单位集中后的账套口令进行统一修改,并由各路局集中管理,定期更换FAMIS系统操作密码。
2.建立FAMIS网络纵深防御体系。聘请专业公司对网络安全现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FAMIS网络实行加密传输;采用防火墙、VLAN等技术实施FAMIS网络的隔离和保护;采用病毒防护、入侵监测、内容过滤和审计跟踪日志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FAMIS的安全。
3.大力发展先进的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应大力发展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会计核算系统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施有效监测。
(四)应急预案
业务持续性是完成数据集中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面对集中后出现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故障时,有些系统管理员束手无策,有的则直接中断业务,造成了一定损失。因此做好业务持续的应急预案迫在眉睫。
1.对基层单位的财会信息化兼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发生故障时,要迅速诊出病因,如:目前涉及ADSL、硬件防火墙、数字证书、应用程序的故障要学会判断。
2.网络发生故障,修复是有一定时限的,应制定一个短期修复时限,如在30分钟内若不能恢复网络,那么应该立即启动第二套方案,迅速缓解因网络故障给基层站段带来的不便。
3.数据讲究集中但也要适当分散。数据集中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数据“下放”或向下“拷贝”,既是数据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应急预案的一项内容。
应急预案是确保FAMIS安全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进行日常演练和响应启动,发现影响FAMIS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二、设备及人员问题
实行数据大集中后,如何保护各局在财会信息化技术设备上的原有投资?财会信息化维护体系如何建立?这些都是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原有技术设备的合理利用
实行数据大集中后,原来分散在各基层站段的服务器被闲置,如何处理这些设备是各局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目前的途径大概有三种:一是由于多经单位已全部使用铁道部统一的V4.2CA版会计核算系统,而且大部分多经单位尚未进行数据集中,可将部分性能较好、有较高再利用价值的服务器租赁给多经单位,收取租金;二是在保证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在铁路行业其他业务系统的设备选型中考虑使用现有设备。
(二)原有维护工作的重新定位问题
数据集中后,对数据库服务器、网络管理运行维护等的要求更加专业化。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维护等工作应交由各路局信息技术处完成。这是否意味着财会信息化的维护队伍可以解散了?答案是否定的,数据集中后,各局财会信息化维护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应对原有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分配,要继续按照集中支持、分级维护的原则,建立覆盖全路、分级负责、反应快速的财会信息化维护支持体系。
1.铁道部的财会信息化技术支持部,对全路FAMIS系统应用进行集中技术支持。
2.各铁路局本级目前都配备了财会信息化专职人员,应侧重于总体规划、实施组织、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管理和安全制度以及信息化资源调配。
3.各铁路局下一步应配备多名系统管理员,负责辖内财会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及FAMIS系统的日常和现场维护与管理工作。虽然集中核算模式下,对数据库、操作系统及网络管理的运维工作交给专业部门完成,但财务系统应该有培养高素质财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员的意识,系统管理员必须经过铁路财会信息化系统管理员资格认证,他们不但应具备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优化、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准则,具备能够深度利用集中后数据的能力,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管理好数据。
4.保留各地区维护队伍。站段服务器取消后,各路局应注意保护区域性维护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把精力集中于FAMIS系统运行的保障工作上。在路局财会信息化专职人员指导协调下,分工负责各地区系统运用的日常维护支持工作。数据集中后,由于数据库服务器与基层单位客户端的物理距离拉长了,尤其是出现故障需要协调网络、硬件防火墙、应用服务器的多方厂商共同配合时,系统管理员无法亲临现场,故障的应急反应能力大大降低。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如果有各地区维护队员的配合,就能有效地帮助系统管理员缩短故障时间、降低现场维护成本。
三、数据的深度利用
数据集中后,能够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沟通和集成,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一)数据积累问题
没有数据积累,就谈不上数据的深度利用。而数据集中后,最终体现为数据库的建设。为此既要积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也要建立与人力资源、统计分析、审计管理、物资管理、专业运输等信息系统的良好的外部信息交换系统;既要完善集中前财务历史数据,也要对集中后的账套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规整,确保集中后数据的准确、一致、完整和连续。
(二)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问题
管理决策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铁路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成为全面提升铁路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数据集中后,如何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提取有用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构筑新的运行模式下的经营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铁路安全运输生产,将是铁路财务数据集中工作之后又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财务软件的升级
(一)适应集中管理的要求,进行FAMIS的升级,从三层C/S结构转换到B/S结构
数据集中后,为适应集中管理的要求,需要将基于C/S结构的V4.2CA版财务软件升级到B/S结构的V5.0版本。基于B/S结构的新FAMIS系统应是浏览器运行方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下,客户端无需进行任何应用程序的安装,只需要根据权限即可进行相关的访问,并且B/S架构使得程序更容易维护与管理,其应用都集中在路局级服务器上,基层各应用结点并没有任何程序,只要路局服务器端更新程序后则全局所有接入点应用程序即可更新,可以做到快速服务响应,为基层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二)提高FAMIS系统集成化程度
数据集中后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要求更加专业化、精细化,FAMIS各子系统应用的集成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适用于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下的新的FAMIS系统,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1.在系统开发技术平台上,新的FAMIS应充分考虑铁路企业现在的管理模式与整个铁路行业的计算机硬件、网络环境情况,采用适合于目前铁路行业环境的开发工具、通信机制、后台数据库、运行平台。2.新的FAMIS不仅要强化账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存货和应收/应付等每个子系统本身的功能,更多的应从底层的技术、物理的数据库、基础数据到上层的业务应用进行有效的集成,即:各系统之间不仅仅提供目前已有的从工资管理、固定资产、材料核算凭证自动生成并转入账务处理的应用集成,更多的应实现在每项业务发生时可能影响到的其他业务数据及相关子系统的自动处理,提高财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和及时性。
五、网络建设及管理
数据的集中处理对通讯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更强,对带宽的要求更高。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基层站段客户端的响应速度呢?这对数据集中后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的备份线路建设问题
备份线路建设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应考虑风险分散,避免全部线路选择同一家网络运营商,可考虑主、备份线路选择不同的运营商。
(二)网络管理问题
1.带宽的优化管理。数据集中后对网络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不能通过无节制地扩充带宽来保证FAMIS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带宽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管理,优先保证业务流带宽,确保正常业务不被非重要的数据访问干扰。如对部分网络流量较大而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可通过错时、分时的方式予以解决。
2.运用网络管理新技术。根据统计分析,数据集中后账务管理系统科目审核的正常响应时间是3-4分钟(以1 600条科目为例),一旦延迟到7-8分钟,基层单位就会抱怨。网络上任何一种微小的流量变化,都会影响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网络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因此采用最新的网络管理工具及安全技术,提前预防网络故障的发生,对数据集中后网络管理都是新的课题,也是各路局财会信息化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六、结束语
当前,铁路财务系统的数据集中还是新生事物,可能在实施、应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要看到铁路已完成的路局级数据集中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的效益正逐步显现。继续对数据集中模式进行研究、实施、完善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铁路财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