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9 17:3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学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
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
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要善于从地理学、文化学、空间学等领域和角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开发,保证旅游产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善于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开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3.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
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从开发的区域上来讲,应该保证旅游空间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统一性,从而来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实现有效的旅游环境整合,理性地对整个旅游过程进行有效规划,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容量等要素,来对整个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设定,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1.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的学科,它与文学、地理、文化、科技等诸多个学科门类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园林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资源,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推进学科发展与进步。
2.研究内容的广阔性和多元性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在市场化发展体制中,如何有效地促进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整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整合,成为旅游地理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将整个学科建设更好地与市场化背景结合,才能够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
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特别是对于旅游空间和旅游环境的开发时,需要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勘测和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从而来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充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现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结合,是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整合,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积极地研究其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性和必然性,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在根本上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旅游地理学作为时代旅游业与地理学科结合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整合、旅游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充分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研究内容会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更多地融合;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等。总之,旅游地理学在新时期具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融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1-56.
[2]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10:1184-1192.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17-0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新专业;培养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学从开始之初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许多显著的区别,表现出独特的学科特征。①地理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地理学到现代地理学,他更加注重实验性,其知识成果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并能够很快地被国家各级规划、生产部门所使用。当前,新学科的蓬勃涌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大量应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②但是,中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传承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理学当中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焦点。
一、当前地理学新技术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当前,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与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其中主要有:
(一)计量地理学出现。该方向大量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地理的问题,更加侧重于地理学的定量表达,从而为地理学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二)遥感。遥感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地理学家,从资源获取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借助于遥感进行解决。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地理学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来分析和挖掘自己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从而在获得知识的知识。
(四)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让地理研究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地理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标准化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地理学方向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时间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的分析来源于地理资料的长期积累,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为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分析的概念来自于数学拓扑学和GIS。空间分析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和地理迁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据。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都为地理学新的发展提供帮助,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时在当前地理学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市场化、
现代化的时展趋势,培养掌握区域城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人才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让学生掌握制图、测绘、信息系统、区域规划、资源评价、经济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从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专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专业:地理专业;规划专业;管理专业;测绘专业;生态专业;其他相关的资源专业(如水利专业、矿产专业等)。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拓展城镇规划、旅游区域规划同时兼顾工程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并接受城市规划、城镇设计、计算机应用及CAD辅助设计等基本训练,
熟悉从事城镇区域规划、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设的层次课程
(一)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个简单的认识,基础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础课程开设的种类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质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专业层次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该层次的课程决定了在本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个层次课程的选取对于新生来讲尤为重要;该层次课程主要有:区域(中国、世界)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土地规划、生态学、建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技能层次为该学科的一个辅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学科的技术支撑;这个层次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数理统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基础知识、地学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软件等。
从学科内部分类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城镇规划、地图测绘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这几个层次也代表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城镇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城市体系、园林、住宅区、经济发展功能区、生态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地图测绘方向一般脱胎于测绘专业,并与工程测量结合到一起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基础测量工作,同时也为科研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新的地理学科之一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层次、技能培训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支撑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成为地理学一个较为特殊专业,该专业既有了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内核又有了工程学、技术科学的外在。本文在总结了大量高校该专业设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资源环境评估和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侧重于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对水、大气、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区域经济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国家的区域发展、地区经济区建设、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
(三)以地图和测量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来源于以前的测绘学,主要研究地图测量、工程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培养模式。
(五)以规划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规划学为主,并结合了经济地理和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而形成的。
从这几种模式上我们可以笼统的进行一下划分: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野外实习能力;第二种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扩展性和立体感,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知识;第三种模式偏向测量,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学和测量学的知识较多;第四种偏向于技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数据库、编程等应该比较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考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第五种模式偏向规划,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多,该种模式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一层,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涵盖上述几个模式。
五、几点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建设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师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完整地审视这几种培养模式,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都是依历史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而建设的,这样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学生课程开设以及整体专业定位上往往偏斜于历史专业或者本身的优势专业,造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为其他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这必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如果一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是投入积极学习的状态,不愿意接受教师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教学对这个学生是无效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乐学、愿学、好学地理。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1.1 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能突出地理教学重点,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学生上课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从而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受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形态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在外力侵蚀作用下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
1.2 赞赏鼓励学生,引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兴趣
教师以赞赏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当教师赞赏鼓励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也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乐趣,师生之间形成互相信赖和激励的氛围,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最有效办法是地理课堂教学尽可能是有效教学。地理教师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2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有两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教师教学要立足现有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教学,把学生不会的变成会,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2.1 整合地理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训练地理基本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入学习过程,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毕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如,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处理好地理学科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地理教学要重“知识与技能”,更要重地理学习方法与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地理“知识与技能”也即重学会地理,重地理学习方法与过程也即重会学地理。学会,重在接受和积累地理知识;会学,重在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主动探求地理知识,有利促进学生发展。如,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利用多媒体由“全球风带模式图”推导出“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北“8”南“0”,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分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利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关注人。所以地理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洋流运动规律知识分析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要把地理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实物和图像的演示、动作或活动、动画的模拟、“背景”的创设、问题创设等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地理学习困难,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整合,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
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南亚季风环流形成及风向,引导学生推导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2.3 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地理教学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的预设。否则,教学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地理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预设,使预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如,假设要修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应选择背斜建隧道。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但是,如果教师过度的预设就变成对学生的控制和支配,最后可能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摧残。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地理课堂精彩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地理学习权和创造权,有利促进学生发展。如,地球运动教学中,教师呈现动态的太阳光照图,引导学生分析:晨昏线与三点(太阳直射点、切点、交点)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 转变地理教学方式,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转变地理教学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方式,实施地理有效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3.1 对话教学方式有利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
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分享信息、观念与观点或者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地理课堂上对话不仅表现为对地理问题的问与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地理问题、独白与倾听地理观点、欣赏与评价地理学习过程。通过对话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灵感,产生新颖地理观点,形成清晰的学习地理思路,有利教师实施有效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如学习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教师先呈现西北干旱环境,然后师生、生生展开对话:西北干旱环境下,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3.2 体验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时间视角 空间视角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谓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集大成者”。探讨区域发展问题的过程,是以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为载体,融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原理及方法,探究某一区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问题,最终落脚到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策略。而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对本部分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及问题,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重点强调掌握运用地理原理及方法分析解决新问题,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弱化对教材案例具体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区域迁移规律、原理,获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以长江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流域经济带和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走在流域发展的前列。下面就以长江流域和长三角为例,从时空视角展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以时间视角构建思维体系
1.初期阶段区位条件
(1)自然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海洋资源丰富。
(2)社会经济方面:面向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位于我国沿江沿海发展带结合部,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经济辐射范围广,区域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地区体制完善,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度高;率先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上国家战略扶持,发展前景广阔。
2.成长阶段区域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3.转型阶段区域面临问题
①区域各城市定位和分工不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③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外贸模式亟待调整;④核心实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⑤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⑥受区划界线限制,区域内存在行政管理壁垒等。
4.再生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①建立长三角区域性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从全局出发构建整体发展框架;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分层分类发展;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④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⑤明确城市定位,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做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⑥协调发展和生态环保关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理念;⑦强化国内外互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以空间视角进行对比分析
1.长江上游地区
(1)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原因分析:地质运动频繁,地形起伏大;环境承载能力弱,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开放利用。
(3)可持续发展策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原有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环境资源,提高环保意识;确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地区发展战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长江中游地区
(1)发展问题:洪涝灾害严重。
(2)原因分析: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而集中;地势平坦,河道曲折,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汇水面广,径流量大。
(3)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立全流域灾害联动机制,加强上游地区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保持径流自然调蓄水平;建设水利枢纽,沿岸构筑防洪大堤;整治河道,增强洪峰下泄能力。
3.长江下游地区(略)
三、方法总结归纳
时间视角是地理学的永恒主题,是唯物辩证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切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变、推进的。区域发展在时间上可以模糊地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针对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仅关注未来而忽视过去和现在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眼光看待区域问题,比如分析区域发展总的趋势如何?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存在哪些变化?其次,时间是推断区域发展条件、问题、策略三者因果关系的重要角度,地理教学可以在这个视角上分析区域在初期具有的发展条件,解释其现在发展状况及面对的可持续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时间被视为“地理学中的解释模型”之一。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属性,使得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中,可以从空间视角切入进行教学设计。从不同区域空间入手,着眼点会迥然不同,这里的不同既包括横向上区域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区域划分大小的差别就是空间尺度的等级变换。从区域横向比较看,可以依据区域差异思想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差异,因地制宜,推导出不同区域治理方式的差异。而空间尺度必然涉及大小问题,从整体着眼对大尺度区域可持续问题的把握,可以从中得出概括性和一般性思路,为相似区域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参照。划分为小尺度的区域,又是为了特别关注典型区域的特殊性发展细节,侧重对区域特点及细节的刻画。
参考文献:
[1]吴从梅.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20-21.
关键词 地理教学;迁移能力
所谓迁移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以此促进新内容的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能力。孔子所倡导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思想其实就是早期迁移理论的雏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在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迁移能力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突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性质,具有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利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抓住“最近发展区”,为知识的迁移构建平台
维果斯基的最新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追求的有效地理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完善认知结构,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讲述“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一节时,根据学情先复习太阳光照图的“三点一线”(即直射点、交点、切点和晨昏线)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把等值线的相关知识原理进行迁移运用,引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含义,即把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如图1所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基本规律:如果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太阳高度在地表的分布从直射点向晨昏线(圈)呈同心圆状递减。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练习。
问: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图 2),说出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多少?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把“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原理和经线圈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不难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120°W)。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和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甚至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教具演示“等太阳高度线图”,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原理,然后展示课堂练习,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把“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原理进行迁移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关于“等太阳高度线图”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认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为知识的迁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呈现“先行组织者”,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丰富和改造认知结构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研究迁移理论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它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桥梁”顺利地产生迁移,从而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教学多媒体、教具模型,也可以是地理图表或文字材料。
例如在讲述“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时,由于水循环是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所以在学习“海上内循环”时,教师可以先展示“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形成过程,以此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海上内循环”过程示意图。学生通过勾画示意图,加深了水循环主要环节的认识,逐步构建了关于水循环的知识框架,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如果此时教师再抛出著名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问学生:“天上”指哪里?黄河水真的“不复还”吗?同学们怀疑过李白这句诗的科学性吗?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迁移动机,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从而产生“顺应”和“同化”,在思辨地理问题的同时发展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的知识领域得以拓展,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从而丰富和改造认知结构。
三、创设“情境问题链”,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福建卷),往往将相关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科学有效的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激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二区域地理《北美――以美国为例》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层层递进的“情境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思考。
问题探究1:读图3回答。
(1)简述美国的本土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上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图4)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迁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了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图5)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及其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情境;思维方法;开放性问题
初中地理在有些省市不属于中考科目,但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日益显著,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学好初中地理不仅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通过生动形象的地理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地理情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
1.通过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地理现象
比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内容时,我准备了各种用途地图、卫星图片等,还设计了“请同学们画教室”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深刻体会地图三要素。再配以典型的练习题,很容易就掌握了地图阅读的方法。
2.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具体的地理情境
比如,用《沁园春・雪》诗句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雪景,北方学生更有切身体会,更容易身临其境。
3.通过简单的线条符号、示意性图形等把相关的地理内容板书到黑板上,再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对于所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定期进行分类整理,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比如画“知识树”和“思维导图”,最终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学会分类整理,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直观、感性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具体而形象的符号系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内容时,我们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请去过野生动物园或者海洋馆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旅游经历和体会。这种交流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野生动、植物的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时结合实践,学生才能善于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走到一个偏远陌生的地方,如果没有手机等通讯设备,就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来辨方向、找水源等。
三、教给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学习光靠死记硬背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地理概念和现象,推理和探究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某些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都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分析就是把复杂的地理现象、事物分解成个别要素或个别特点;综合的过程与之相反,就是把个别要素、个别特点结合为整体。要全面了解地理综合体的内部状况及特征,必须先分析再综合,才能获得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2.分类与比较的方法
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异同点,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入同一类,把不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排除出这一类。而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3.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归纳就是要从个别性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前提下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而演绎的思维过程与之相反,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离不开思考,勤于思考的人,自觉探究的能力也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应由易到难,同时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讨论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主动交流和分享,发现自己的错误,迅速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比被动接受老师的答案效果要好得多。问题越开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有益,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经常配合老师进行积极思考,自觉思维的习惯也就不难养成了。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面作用,我们的地理教学才能“教”有实效,“学”有成效!
关键词: 地理;学生;教师;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4-01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
1.何谓发展性评价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平。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侯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是形成的、多元的、互动的、发展的、动情的[1]。相比传统的、单纯的考试手段,学生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更高,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能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过于侧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比如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2.实施地理学科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2.1 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现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真正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2]。
2.2 广州市学业质量抽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全市性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包括水平性评价的抽测和发展性评价的抽检两种。一是考查学科学习目标到达度的抽测,由市统一命题,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二是属于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专项抽检,例如实验操作、表现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档案抽检等[3]。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不同于"统考",而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科学的管理,更加关注重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则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和市负责指导和抽查。
3.如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实施学习发展性评价
初中地理应力图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学生学习性评价,实现三个目标:立足过程评价,全面关爱学生长;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3.1 树立评价新理念:评价新理念如下:①评价目标多元化;②评价方式多样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结果与过程并重[3]。
3.2 目前存在问题
3.2.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总体素质欠佳。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学业考查成绩包括三部分:纸笔测试成绩、非纸笔成绩、日常学业成绩。以我校参加广州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实际考核情况为例,评卷方式为南沙区通过集中、流水作业方式网上阅卷统改。现选择一个中等程度的班统计数据说明:该班人数50 人,难度统计:全卷简答题难度0.57 ,综合题三道,难度分别为0.60 ,0.55,0.58 。均稍低于试卷设计难度0.6。
3.2.2 班容量较大,教师难以兼顾全面。后进生面广,个别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参与程度较低。比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中非纸笔成绩30分,有个别学生得分居然还不到10分。全级参加考核学生708人,考核成绩为D等、E等学生共计163人,占全级学生比重23.02%,高于南沙区比重14.8%。
3.2.3 教师的素质、观念还需进一步提升,方法要进一步改进。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教师不仅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还要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学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措施。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过程性评价,逐步形成了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和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评价[6]。加强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发展性教学评价。[EB/OL]..2012-03-19。
[2] 张素霞.地理教学中发展性课堂评价[J].才智,2009(30)。
[3] 本刊评论员.对广州市实施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问题的思考。[EB/OL].. 2012-03-19
[4]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