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9 17:3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影制作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各级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健康管理服务
1、加快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建设。在上级要求和指导下建设县级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
2、提高健康管理重点人群覆盖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50%以上。
(二)重点疾病防控
1、艾滋病防治。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检测1000人,新发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8人,符合治疗标准成人和儿童抗病毒治疗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计数小于500/ul的标准)。
2、结核病防治。免费筛查疑似结核病病人1575人,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373人。
3、血吸虫病防治。人群查病15000人次,扩大化疗7000人次,规范免费救治14例晚期血吸虫病人;钉螺调查2300万平方米,药物灭螺120万平方米。
4、预防接种。完成6.3万剂次第一类疫苗接种,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地增加预防接种点。(宜昌下达指标为增加2个接种点)
5、慢性病防治与精神卫生。管理高血压患者26098人、糖尿病患者10765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100人。
6、急性传染病防治。按照要求规范管理散发传染病病例,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市人民医院做好流感样病例及疑似手足口病抗原快速检测。
7、职业病防治。全市职业病报告率达95%。
8、疫情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正常运行率100%,进一步推进医院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卫生应急工作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
2、积极争创第一批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
3、加强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四)食品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馒头、淀粉类制品、黄花菜、饼干、面包等5大类106项次样品检测任务,食品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监测的生禽肉、及时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3大类340项次样品检测任务。
2、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和哨点医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防控体系,各医疗机构按要求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信息报送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
1、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强化多部门合作,统筹协调全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
2、积极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意见,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疾控工作制度、程序和标准,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干预,提高卫生检测社会化服务水平。
3、继续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人才的更新与引进,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继续开展疾控机构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全方位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强化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指导基层的能力。继续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强化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指导团队和责任团队的建设,加强社区和村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底建设,增强城乡社区健康管理功能。
(二)逐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
探索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健康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争取基层社区和网格管理政策支持,探索健康管理师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争取医保部门支持,探索健联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额预付、费用前置制度,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增强新农合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务。
(三)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工作
1、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力度。全面推进“医防合作”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落实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动监测、分级诊疗、定点救治、全程管理”。探索阻断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模式,强化青年学生、男性同性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扩大艾滋病检测咨询覆盖面,努力降低新发感染。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力度。切实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
2、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结合深化医改,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当前“医防合作、分级诊疗、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强化定点医院诊疗路径和一站式服务。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及转诊工作,进一步落实患者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和实验室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加强中小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3、落实血吸虫防治任务。贯彻落实《血吸虫防治条例》,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明确工作职责。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做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和流行。做好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联控工作。落实晚血病人规范免费救治工作。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巩固传播阻断成果,努力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4、巩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继续开展“三查三补”和“四项整顿”,巩固预防接种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免费接种覆盖率达100%;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开展“互联网+预防接种”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规范接种行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加强全市二类疫苗规范管理,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5、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严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在本地扩散蔓延。强化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针对重点传染病及时开展疫情研判与分析,提高法定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督促教育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晨检制度。
6、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强化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防治干预措施,推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工作进程,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做好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
7、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依法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强化精神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探索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务。启动精神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和随访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8、加强“四大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加强职业病监测和报告,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监测覆盖面。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
(四)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健全市、镇(社区)、村三级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尽快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全国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院内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明确规范医院卫生应急职责,建立健全医院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提升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2、规范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按照省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全市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卫生应急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备战全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3、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月评估、季会商、年总结制度,继续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评估等工作,并加强结果运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食药部门做好学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利用国家舆情监测平台科学监测分析舆情,充分利用舆情评论手段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五)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展览概述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2020年8月,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活动”(以下简称巡映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展科学家电影公益展映,包括《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等三部科学家电影。2020年5月开始,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委会面向全国开展了“致敬新时代,礼赞科学家”为主题的向科学家致敬征文绘画作品征集活动。
为更好的达到活动效果,中国科技馆将遵循“见物见人见精神”原则,以《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为核心,配套开发适合在科普场馆展示的图文展板,介绍影片中科学家故事及背景资料,总结提炼科学家精神,展示我国科学家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美术造型吸引观众参观,引导公众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同时,展示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家、崇敬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心声。
展示地点:中国科技馆西大厅
展览面积:280m2(40米×7米)
展出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
展览性质:小型即时展览
二、展览形式
1.展览形式:
(1)《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通过异型展板展示,如图1。插画采用分层打印的方式来排布,可在亮的地方安装光源(如太阳,星星等处)。
头部为主题和前言,尾部为电视放映和主办单位,电视放映内容为巡映电影海报、片花等(相关视频由中国科技馆提供)。书本上的二维码可以链接到网站内容。
图1装置样式
(2)“书画科学家”作品通过展板展示。需要展示的优秀作品共有50幅,除绘画外,还需展示作者姓名、学校、获奖情况等信息。拟用2个展板进行展示。
图2“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效果图
2.展览材料:书本的外形拟采用石膏材质;插画的分层打印采用亚克力。
3.展板尺寸:书模型每个高3米,宽度大约6米,按三维模型比例。(详细尺寸见模型)。
字体:汉仪粗宋简;汉仪闫锐敏行楷简。
4.展览整体效果图:
图3展览整体效果图
三、展览文本
1.前言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立下了一座又一座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闪亮的星,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则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之情和创新之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40余家科普场馆共同举办“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首次在全国近40座城市全面开启科学家电影巡映之旅。
活动将面向公众公益展映《我是医生》《袁隆平》《钱学森》等3部优质科学家电影,影片跨越历史时空,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科学家形象,再现了科学大师们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
在三本历史的书卷里,描绘了钱学森的航天征程之梦,袁隆平的禾下乘凉之梦,吴孟超的大医治国之梦。时间流逝,科学家精神永不消逝,2020年盛夏,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定格,走进光影世界,体会一场盛大的光影科学梦。
2.(1)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语录:在很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2)钱学森——航天征程梦
语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
(3)吴孟超——大医治国梦
语录: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 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吴孟超
3.尾部
指导单位: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
关键词:微电影;媒体多样化;数字化营销;市场
中图分类号:J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微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的新媒体传播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微电影,又称微型电影,它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广泛的题材,节奏快、时间短以及直观生动等特点,在近几年被广泛推广应用。微电影的内容融合了商业定制、幽默时尚、公众教育等主题,可以是单独独立的篇章,或是以系列剧形式呈现,这些特点使得微电影在与市场结合时有较大的优势。在艾瑞咨询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网民行为&网络广告监测数据》中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攀升至7.9亿,同比去年增幅为47.8%,2012年增速领先其他类型的媒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从微电影的发展来看,它的身影最早出现在一些电视商业广告中,也有学者认为是从国外短片中得到启发。有些广告主用商业广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品牌宣传时,将带有故事情节的广告短片投放到了电视媒体中,这些广告既满足了广告主的利益需求,又满足了消费者观赏需求,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促进产品的宣传。由吴彦祖出演的《一触即发》就是为“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做营销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这种明星结合产品的营销形式在一时之间触发了微电影的开端。另一条发展开端从草根中诞生,有的来自于相机、DV、手机,微电影从一开始的无序的萌芽状态,渐渐的被广大的受众所接受,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创作方面的自我蜕变,走向不断成熟,与市场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像《老男孩》、《父亲》、《跑过死神的快递员》等优秀的微电影。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体,在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中,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 微电影特点分析
(一)时间短,内容精
微电影与投放到院线的大银幕电影相比有其自身的绝对优势,微电影在放映时间上比传统电影短,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微电影内容的需求不同自由控制。微电影利用时间短小,首先在感官上给观众造成一种冲击,再加上微电影短小的故事篇幅,灵活的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新鲜感。在内容上,不论是题材还是创意,微电影一点也不输给大制作的传统电影,微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也能有很好的诠释。微电影与传统电影一样可以涵盖文艺片、商业片、公益片、宣传片等各种类型的片种,种类丰富,可塑性强,适合市场的深层需要。微电影既可以为个人定制,也可以迎合企业定制的要求,同时兼备大众的娱乐消费。
(二)低投入
微电影相比于传统电影,制作成本也比较低廉,不需要像传统电影一样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物力。而且微电影的制作门槛低,不论是名牌导演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拍出一部独特的片子。在前期拍摄中,微电影的演员可以不需要名人,在微电影的宣传与播出中也不需要花高额的费用投放到各大电视媒体和电影院。这样就为微电影的制作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这点对于需要做宣传产品的广告商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
(三)投放平台广
微电影具有广阔的播出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络。如今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建立微电影专栏,为微电影投放提供了有利的传播环境。一方面,由于当前的网络已经在我国大面积的普及,在微电影的后期宣传推广上通过新兴媒体的途径,例如优酷、土豆等几大视频网站,将微电影的传播半径扩大;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技术让观众更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观赏,突破了微电影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微电影与观众的接触变得简单频繁。
二、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微电影作为电影和网络视频的衍生物,以其以上所说的“三微”特点获得了受众较为广泛的关注,成功占领了网络视频市场的一席之地。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1.成熟的制作条件和传播技术。由于微电影的“微”特点明显,因此微电影在制作上并不需要像传统电影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投入,普通的拍摄、剪辑技术完全可以达到微电影制作的要求。微电影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视频网站可以轻松上传。在受众观看后,微电影通过被转发和分享,更进一步广泛地传播。
2.时代的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视频用户达到3.72亿,较上年底增加了4653万人,增长率为14.3%。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较上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65.9%。微电影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吸引受众,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迎合了受众的需要。受众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
1.身份尴尬。在微电影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身份的尴尬,便是无法在广告短片和电影短片之间划清界限。这与微电影的营销方式有关,微电影的盈利方式比较单一,广告植入和赞助商鸣谢是微电影盈利的基本方式。制作精良,性价比高的微电影因其自身的优势,逐渐变成了广告商家的宣传新宠,有些微电影甚至就是为宣传广告而拍。微电影从广告中来,结合了广告的商品属性,又结合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从而影响到受众的接受态度。这种矛盾状态在现阶段中比较多见,多数业内人士对这种身份尴尬的微电影持批判态度,期望能出现电影艺术与广告利益平衡的微电影。
2.市场暂不成熟。微电影的发展还在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虽然微电影前景广阔但是没有成熟的产业链作为支持。微电影制作门槛低,内容涉及的面广,但是现阶段出现的作品良莠不齐,低俗的内容和大量广告植入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整体发展。再加上具有专业知识的微电影创作人员较少,使微电影在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微电影在成功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后,却没有一个产业的标准,很难对微电影的效果进行预测,行业面临监管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微电影很容易在火爆后被盲目跟风,以一些具有浮夸噱头的剧情吸引消费者,反而伤害了微电影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三、微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内容发展,创作更受欢迎的微电影
微电影的内容是微电影发展的根本,只有内容上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需要,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微电影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以80后为主的年轻人,所以微电影的内容中需要具有时代背景的场景、音乐、社会符号、人生经历等吸引受众,加深他们的印象。要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体现一定的社会传播价值,让观众在看完以后产生情感上的升华,获得一定的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盈利模式
现阶段的微电影多是由平台免费播放,而微电影的盈利主要是依靠在其中投放的广告的费用,这种单一的盈利方式使微电影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微电影可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依靠广告植入、网站点击率,还可以开发衍生产品,例如将微电影中的影视歌曲出版发行获取销量,还可以将其中的故事情节改变成小说,动漫等形式。微电影的投放平台也可以不再单纯地利用互联网络,一些户外屏幕媒体、楼宇电视等都可以作为微电影后期投放的新型传播途径,使得获取盈利的方式更加的多元。
(三)注重制作的专业化,培训专业人才队伍
虽然说普通大众也可以拍摄制作微电影,但是为了微电影的较好发展,还是需要专业化的制作团队的加入。个人制作的在现阶段的探索中是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随着微电影行业的发展,原有的制作模式显然符合市场规律。专业化的制作公司在微电影的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在后期的平台投放上也掌握着多种渠道。现阶段的一些微电影中,由于大多数的制作者没有相关微电影的制作拍摄经验,造成一些微电影看起来略显青涩。微电影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经验的人才,包括编剧、导演等等,传统的制作团队在向微电影制作转型中可以对这些方面的人才加以培训,提供平台挖掘新人,为微电影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 微电影与市场结合的类型
微电影依据自身优势,在近一两年来传播方式和创作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文化产业市场的重要力量。微电影都能通过电视、网络以及户外媒体获得有效的营销渠道,以下将四种主要方式作一探讨。
(一)微电影与电视媒体相结合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其发展条件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渠道,尤其是电视媒体。2012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剧场》频道开设了一档以“微电影”为主题的栏目——《微影天地》。本档微电影栏目为热爱微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获得较好的收视和评价。之后的一两年中,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微电影栏目,意欲争夺微电影市场。2012年10月,陕西卫视推出全新改版后的重要栏目《华夏微电影》,这是一档日播电视栏目,时长为30分钟,栏目的开播创中国电视晚间黄金微电影时段的前列。2013年2月,重庆卫视《星电影》全新改版,每周一到周五晚播出10分钟的《微电影》。此栏目以更为平民化、大众化的视角,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
微电影通过在电视台的投放获取营收费用,是一种最可观最直接的营销模式。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以质取胜,能够使微电影和电视媒体结合实现良性发展。另外,国内电视媒体的事业性特点,还是公益类和平民生活类题材微电影的展示平台。众多题材丰富的微电影,在盈利创收的同时也丰富平民大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二)微电影与广告结合
与传统电影和影视剧相比较,微电影与广告的结合方法多样,运用灵活,甚至可以一改往日观众一见到广告就厌烦的现状。除了冠名广告和植入式广告之外,微电影大多围绕产品设计故事情节和场景,以故事的完整性多方面呈现所要表现的产品。
由于拍摄目的的变化,微电影的制作和拍摄主题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一般的个人、团体转变为公司和企业。他们通过公司内部专门的宣传部门筹划拍摄与产品相关的微电影,或者与微电影制作公司合作,通过他们为产品量身打造合适的微电影。微电影“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算是2012年最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之一。据统计,2012 年1 月5日至2012 年2 月5 日期间,媒体投放的曝光率超过1600 万,总点击超过32万次,在微博平台共有超过5万人次参与,并且相关讨论话题数达到了6万多次,相关话题转发数达到了1700 多次。在春节期间,微电影以“回家”、“团聚”的主题,很好的契合了春节要回家过年的理念。从传播方式和内容上,都很好的抓住了受众的眼球。
微电影通过广告定制和植入式广告保障了自身以及产品的盈利。虽然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但是在传播方式上也应逐渐减少对病毒式传播的依赖,而应该软化广告元素,凸显优质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受众定位,形成良性发展。
(三)微电影制作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相结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在手机上使用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数为1.3亿,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32.0%,相比2011年增长了9.5个百分点,增速仅次于手机微博,成为今年娱乐类应用的新亮点。随着移动终端科技的迅速发展,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将市场瞄准了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有数据显示,移动视频已占据目前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60%左右。2012年优酷来自移动终端的流量迅猛增长,截止至2012年年底,移动终端流量已经超过优酷土豆总访问量的20%。
对此,微电影的制作应当针对移动终端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微电影。首先,移动终端大多通过无线网络和数据流量上网,对于时间相对较长、所需的流量较大微电影则不适用。所以,微电影在制作上,应该有针对性的控制时间和格式,以减少用户观看时所要耗费的流量。其次,微电影针对移动终端的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受众使用移动终端观看微电影,观看习惯相对于电脑、电视甚至荧幕有了较大的改变。所以微电影的题材和类型应该多样化,诸如Flas、漫画系列或者幽默笑话题材的微电影应该多做尝试。
据《2011年度中国手机视频服务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称,2010年手机视频市场收入为6.67亿元,预计2013年将达到116.1亿元,收入的90%以上来自用户付费。 由于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较为频繁,所以微电影将成为手机视频的主要内容,以后将占有更大的市场。
(四)微电影制作与微电影大赛相结合
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首届大学生微电影节,从2011年11月开始征集作品,于2012年5月23日举行颁奖典礼。本次微电影节旨在发现优秀的青年影像创作者,给微电影创作者一个交流平台。2012年12月27日,首届“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颁奖盛典在京举行。此次比赛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面向全球的国家级权威微电影赛事。经过激烈的现场角逐,最终新锐导演沈沁源、邹本辉和李军林摘得了本次大赛的最高奖项——“微锋”导演奖。等待3名获奖导演的,除了丰厚的奖品之外,还有一次难得的机会——成为电影《情定巴黎》的执行导演。
同样,在微电影迅速发展,微电影市场逐步开拓的条件下,各大网站、团体纷纷通过举办微电影大赛,交流作品,发掘优秀人才。这不仅是是微电影发展的良好机会,更是优秀微电影作品和人才的良好展示平台。
微电影发展起于网络,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而呈不断上升的势头。据资料显示,微电影广告收入2014年可能达450亿元,较2010年增长9-10倍,预测将达到1565亿元。微电影与市场结合的未来能否良好发展,将受到微电影制作内容、人才以及资金的影响,将取决于微电影艺术能否与科技和商业良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微电影是否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才是判断微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韩青.微电影:电影人才的“动车组”[N].大众日报,2011-12-20.
[2]边明,韩亚飞.电影广告发展探析[J].新闻世界,2011,(03).
[3]郭倩.微电影的传播解读及发展方向浅析[J].前言,2012,(11).
[4]尚丹丹,刘张利.浅析我国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2,(8).
作者简介:史智峰(1988—),男,陕西宝鸡人,西安石油大学本科生。
1 电影领域的数字化变革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电影既承载并发扬了戏剧艺术的叙事特征,同时又发展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利用电影独特的视听表达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尤其在视觉表现方面,电影用于呈现视觉奇观的这一特点,随着影视制作技术和电影放映技术的数字化发展,被不断地突出、放大。
(1)对电影制作方式的革新。在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之前,电影从拍摄到剪辑到配光调色乃至声音制作,都是另一番工作模式,可以用线性的、难以修改的和代价高昂的来形容概括。在过去这一二十年的数字化变革之中,几乎所有电影制作环节都被数字化更新了,最为突出的就是用电脑实现特效镜头的制作。曾经,摄影机是电影获取画面的唯一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电影中出现奇幻的视觉效果,也是通过实体模型、洗印合成、电子特技等手段来完成,能够实现的视觉效果非常有限。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传统电影特效能做到的,它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传统电影特效不能做到的,它更可以出色完成。计算机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为:一是起控制作用,控制着用来辅助产生画面的装置,用以拍摄特殊的画面或进行合成。二是直接参与电影特效画面的创建,主要包括数字影像处理技术、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电影特效是用来创造视觉奇观的,而数字特效则是把创作者的想象呈现至眼前的利器,现在数字特效技术已经在电影创作中被广泛使用,甚至还成为票房收入的基本保证。
(2)对现代放映技术和影院环境的革新。数字技术在改变电影制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电影的放映方式。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电影院播放了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电子拷贝,数字影院应运而生,标志着电影已经可以不再依赖于胶片就能够和观众见面。数字影院与传统影院不同的是数字影院放映的是数字“拷贝”。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客户。电影放映环节在完成数字化改造之后,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同步更新着自身系统,从2K到4K,不断地挑战更高的技术标准。此外,数字化改造为影院创造了一个开放化平台,使更多新的技术可以与影院嫁接,如4DX影院,利用电脑控制和电影情节同步触发影院环境特效。这些都在为观众创造着更真实的观影体验,也使电影艺术更具魅力。
(3)对电影创作思维的革新。不论是电影的制作方式还是放映环境,数字技术都在为电影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最能给人创造壮观的时空感受的艺术门类,这也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与技术手段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生机,为多维时空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创作空间无限广阔,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场数字化变革最终就是一场创作思维的革命。
2 数字时代新电影技术的应用
(1)营造沉浸式观影环境。沉浸式的观影环境主要通过包裹视野的银幕、逼真立体的还音系统以及模拟真实的影院环境特效综合营造的效果。
包裹视野的银幕主要包括巨幕、球幕、环幕等银幕形式,通过足够大的能够包围人眼视域的影像内容,让观众在观影时感觉像置身于影像所展示的情境之中,营造沉浸感。在传统的胶片时代,为了拍摄和放映巨大的包裹视域的影像,大多选择大画格胶片,如IMAX的70毫米15片孔胶片,用以提升超大银幕下影像的清晰度。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单台放映机可以实现的矩形巨幕或球幕影院,若是异形巨幕、环幕等需要多台放映机组合放映来实现包裹效果时,胶片放映机就会在各自放映的画面之间留下一道尴尬的边界,因为在胶片时代,很难把多台放映机的单个画面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和放映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使数字融合技术得以发挥优势,在影片放映时,那些清晰度大大超于普通商业影院标准的超大画面被同时分配给多台数字投影机同步投射在巨大的异形银幕之上,数字融合技术是保证多个画面无缝拼接到一起的关键,也成为让观众感觉置身于“真实”环境的基础。
除了包裹视域的画面,影院声音系统也为了还原真实情境的声音效果在不断地完善声音重放技术。影院重放技术经历了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几个阶段,为了进一步还原出和自然界完全一致的声场环境,全景声技术开始突破原有的围绕着一个平面来进行音箱摆位,在影院观众区上方、屏幕后、观众后区分别增加了音箱,为影片的声音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观众增加了声音的包围感。在声音制作时通过元数据技术记录了声音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声道输出方式不再局限于放置在固定的物理通道当中,利用元数据技术,全景声系统会根据重放环境音箱数量的不同自动对输出通道进行调整,从而在很好的兼容了环绕声重放系统的同时,为观众营造更逼真的声音环境。
在画面与声音之外,有些影院还专门增加了和电影故事情节同步的环境特效,来刺激观众视听觉以外的感官体验,从而增加观众的现场沉浸感。环境特效一般包括刮风、闪电、雨雪、水雾、烟雾、气味、扫腿碰触等多项特效动作。这种在传统影院基础上添加了环境特效模拟仿真技术的特效影院,通常会结合座椅的运动,所以也称为动感影院,如果再结合放映3D立体电影,就形成了4D影院、4D动感影院或5D影院。这类影院无论如何取名,都是以全面激发观众五感的方式在营造沉浸式的观影环境。
(2)创建交互式娱乐平台。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数字技术的成熟,文化娱乐业在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形态的影院里观众不再是单向地观看电影,而是可以和电影内容产生双向互动。最早的交互式影院主要以短片游戏化方式呈现,观众可以骑在化身机械战马的动感座椅上,瞄准影片中出现的怪兽射击,最后和同场参与的小伙伴比试谁的枪法准。随着交互式影院模式的成熟,未来观众可以在互动环节通过座椅按键或其他触发装置参与到电影剧情的发展中去,电影的情节也随着观众互动的结果而改变走向,故而产生了多线程的电影情节结构,大大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这种交互影院模式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实施多线程放映,颠覆了以往的电影创作和放映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商业故事片真正走进交互影院,但相信未来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技术发展方向。
(3)构筑虚拟漫游体验。虚拟现实是计算机图形技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门高新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感官、触觉与电脑建立一个虚拟的场景进行互动,通过交互装置,可以反馈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实时变化虚拟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电影制作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电影特效的动作捕捉等领域。人物头部追踪在虚拟现实中非常重要,该项技术可以根据观测者头部的位置变化角度,更多地用于渲染3D场景,是某个场景看起来就像通过观测者头部位置来控制当前的电影场景。头部追踪可以在一个屏幕或一组环绕的屏幕环境中进行,比如在一个六面体房间内进行。六面体房间的六个墙面都是限时屏幕,观测者头部戴上追踪仪器站在房间内,六面墙就会依据观测者头部位置,在六面墙上以一个正确的角度渲染虚拟世界的场景,观者可以在这里实现一次虚拟漫游,身临其境体验电影中的各个场景,打破原有的观看体验。
3 电影技术发展对艺术的影响
电影从其诞生开始,摄影机就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用来捕捉影像的工具。最初,一部电影制作完成需要摄影机和录音机同步工作,真实地记录人和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原始的拍摄方式,可以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同时也赋予了电影一个重要的属性――纪实性。在电影漫长的发展时期,电影艺术开始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真实,而是开始追求创造一些内容并且让观众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于是一些怪诞的、奇妙的、科幻的内容开始进入电影创作者的视野,一开始,创作者们通过简单的模型、手绘的背景和胶片洗印时的合成技术来实现,慢慢地,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拍摄模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到《少年派奇幻漂流》中惟妙惟肖的老虎和《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等等,这些并非真实的角色和众多非现实的场景开始大量在电影中出现,他们不再是用传统的方式拍摄得来,而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的数字内容。电影,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
[关键词]电脑特技 数字化 电影
电影的产生使人们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它使得人们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纵观这些年的电影发展历程,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电影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一、电影特技
电影特技是指影片摄制生产中采用的特殊技巧。通常包括特技摄影和特技美术两部分。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度大、成本费用惊人或危险性大以及难于在现实生活中拍摄到的一些镜头和景象。由于常规摄制技术难于完成,这就必须用特技方法来完成。现代电影特技创造了全新的镜头和紧张、惊险的氛围,可以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出神入化,达到身临其境的银幕效果。特技摄影是电影特技中常用的手法。除了快速摄影、慢速摄影、倒拍等,还有停机再拍,画面上就会产生物体突然消失或出现的效果。画面的多次局面曝光或称为邻域式多次曝光。同一画面的多次曝光可以产生一个画面叠印在另一个画面上的效果,常用于梦幻、回忆、想象等。随着电子技术的加速发展,电子模拟摄影法、数字特技法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进行校正和录制的先进电子特技已广泛应用于电影电视片中。
电影特技赋予了电影更具生命力的表现方式,使观众得以窥见过去及未来,成就导演的幻想与创作。但人类的好奇也许是电影特技大师们永远无法满足的,传统的电影特技中的小把戏已无法逃脱人们挑剔的眼球。计算机与电影史的联姻发端于美国,好莱坞引领了电影数字化的潮流。一个幽灵,数字化的幽灵,开始游荡在电影中。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电影人或被动、或自愿地取悦于这个幽灵。
当计算机介入电影制作之后电影的制作发生了巨变,它全面影响了电影的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从电影的前期准备(包括剧本写作、故事版创作、拍摄时间表的建立等)到现场拍摄,乃至于剪辑和后期制作,其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入,而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电影特技。
《星空战士》首次采用电脑动画做出了“太空飞船”,尽管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超级电脑,仍然花费了2年半的时间才完成。特效先驱John Whitney Jr.和Gary Demos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技术奖。
二、电影的数字化进程
90年代后,国内一些有敏锐眼光的电影导演开始尝试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电影制作中,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电脑成像技术(简称CGI)。《秦颂》采用了CGl画面。上影的《紧急迫降》采用了较多的CGI镜头。上影厂投资拍摄的《极地营救》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完全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运用了大量数字电影特技,其中泥石流、沙尘暴、雪崩等60%的场面采用CGI合成镜头。国产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也大量采用了CGI镜头。
电影中的巨大水柱和恐龙等都是利用电脑图像技术进行再创造的形象。为拍摄《侏罗纪公园》,工作人员在电脑屏幕上制作出一头3米长的恐龙。绘制人员把绿色的非洲风景照片输入电脑,同时将恐龙的形象嵌入照片内,再模拟两架照相机的多次成像过程,把照片上仅有的一头恐龙变成10多头恐龙。
电脑特技除了能创造动物外,还能创造虚拟人物。在《辛德勒名单》一片中,为表现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导演只动用了100人就通过电脑特技复制出5万人的壮观场面。每个演员的形象在其中重复了几十次,而观众却难以辨别。
当《指环王》把电脑制作的“咕噜姆”放进真实的二维世界时,《极地快车》却在创造一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世界,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又一次向众人展现了他对于技术与艺术的巧妙平衡能力。在当年《首映》杂志采访时他承认,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电脑角色”的方式拍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全由导演控制。
三、电脑特技参与电影的制作的实现
(一)数字影像处理。利用软件对摄影机实拍或软件生成的画面进行加工处理,从而产生影片所需的特殊影像。包括对画面的色彩处理,对合成画面的质感处理,对画面的变形处理等。
(二)数字影像合成。数字影像合成是在计算机中,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原理,将多种素材混合在一起的过程。
(三)计算机生成影像。利用计算机软件从建立数字模型开始直到生成影片所需要的动态画面,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完全不需要摄影机的参与。《终结者2》中的“液体金属杀手”,《海底总动员》更是一部计算机生成影像的代表。
电脑特技对电影的变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就不会有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回顾一百年的历史,电影的哪一次的变化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呢?在下个一百年里,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脑特技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是电影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变革之一。电脑特技的出现正重新雕刻着电影艺术的“形”与“神”。在电影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在其它艺术形式中所不具有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带来了全新制作手段,改变了传统电影制作工艺,而且对电影的本质及创作观念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数字化影视”是一种将某些传统制片技术通过计算机与数字、音像、处理盘式记录以及网络等技术集合而产生的新的影视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视类型,它是一个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完整的流程。
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面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料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 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对影视制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不可思议地扩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和变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向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产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规则供我们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养着一代新的影像受众。
一、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
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考创作。
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承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比之间的版本相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则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辑、合成、绘图、声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应商的共同追求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要的后期制作软件都会集成各个制作阶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影视后期软件。
新的媒体格式不断涌现。高清晰度电独立拍出影片,而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资金的问题。时尚一族可以利用数码科技来宣扬自己的个性。从来和影视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亲自制作一部影视,过一会导演的瘾。有了好的构思,再也不会因囊中羞涩而束之高阁。DV自诞生以来佳作不断。穿入中国后也佳作不断《老头》、《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北京弹匠》、《群众演员》等都是一些错的片子。
电视与电影的主要区别
电视与电影的区别很多,从生产制作,到生产制作的工具、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传播的媒介、受众、影响都各有区别,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为研究电视与电影的互动性,则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比较。
(一)传播途径不同
电视与电影的传播途径和媒介不同,电视信号的传播是通过电视台、信号发射机器、卫星、信号接收器、电视机等工具实现信号的编码、传输、解码等过程。电影则通过放映机、银幕等工具,固定在电影院或露天场所进行播放。电视和电影观看的场所和时间都有一定限制,虽然电视已经普及,但是电视在不同时间播放的节目不同,不可选择,过去的电视还没有储存的功能,人们不能观看已经播过的节目,现在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视机也还较少。对于电影来说,观众只能聚集在一定场所,对电影院提供的影片进行选择性地观看。
(二)受众范围不同
电视在中国十几年前就实现了普及,多数家庭不止拥有一台电视机,电视的受众几乎是全民,电视的观看也多是家庭集体活动。电影的受众相对来说较少,比较局限于电影院的观众,或露天电影场所的观看人员。
(三)表现方式不同
电视的受众范围广,要求电视节目具有大众性、娱乐性。电视传播的主要是大众文化,即轻松的、通俗的文化,在电视上播放知识分子看的节目则可能会失去大众,收视率降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表面上是较高层次的文化节目,实际上还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普及性文化知识讲座。电影的制作较为自由,制片者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的艺术创作,其表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在电影刚进入中国的年代,观看电影的人群主要是具有一定思想的年轻人,对电影艺术的接收较为容易。电影针对的受众不是大众,而是部分人群,甚至可以说电影在制作时首要考虑的不是受众。在商业化时代,没有受众就没有市场,电影也追求着高票房、高收入。
网络时代电视与电影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一)电视与电影传播途径的互动
电视通过电视发射台、电视机等设备传播信息,在数字电视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采用卫星传递信号,信号强、覆盖面广,所以受众范围极广。而电影院主要利用放映机和银幕进行信息传递,虽然3D电影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实现,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但是电影的受众还是较局限于电影院的观众。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观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受众,网络的传播一方面扩大了电影的影响范围,但也冲击着电影院的票房,威胁着电影制片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影为了扩大影响,在传播方式上也积极与电视互动,主要表现在电影宣传利用电视扩大影响和电影在电视频道的播放。电视为吸引观众也积极开发电影播放平台,策划相关的娱乐节目,对电影界的动态进行传播,电视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大量与电影相关的新闻。
电影新片正式上映前,电影公司往往会制作宣传片,在电视上传播,电视的受众面广,通过电视传播可以达到较广的宣传效果,吸引受众关注电影,为电影正式上映积累潜在的受众。电影在上映一段时间后,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新的电影又开始占领电影院的银幕,这些“过时”的电影开始在网络和电视上进行传播,进一步维持和扩大其影响力。喜爱电影的观众数量不在少数,电视为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吸引影迷,提高收视率,开发电影频道,定时为观众播放影片。娱乐新闻也是电视节目的一部分,娱乐新闻的内容也包含电影演员、电影新片、电影节新闻、电影获奖新闻等。再者,电视利用自己的平台播放电影的宣传片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需要,还可以从影片公司获取一定的利润。
(二)电视人与电影人的互动
电视人与电影人在电视与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较大的区别的,但随着电视与电影的发展,电视人与电影人没有严格的区别标准,电视人可以是电影人,电影人也可以是电视人,例如演员可以演电视节目,也可以演电影,制片人可以拍摄电视节目,也可以拍摄电影。
电视与电影的创作理念交互,是从事电视和电影制片者的重要特征。长期从事电视剧制作的导演,一旦投入电影的制作,能迅速适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他们拍摄的电影往往具有电视的印迹。从电视界进入影坛的导演,制片风格偏于自然干净的娱乐风格,与电影界过分注重电影的噱头不同,而且能把握社会的文化,迎合市场需要,追求编剧的曲折生动,是电影界的新驱动力。
在网络的冲击和电影票房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电影导演转向拍摄电视剧,电视剧的制作往往有电视台等大媒体的支持,资金费用上的困难较少,相对制作电影的风险较小。其次,拍摄电视也不用担心票房问题,电视剧通过电视进行播放,不用担心受众是否会喜欢,是否会为制作成本买单,当然收视率也对电视的成功有一定的影响。电影导演转拍电视剧时,相对电视剧导演投入的热情较大,格外注重镜头和画面,电视剧的动态感和质量更高,但是电视的受众口味平民化,偏爱于故事情节生动的电视剧,而不是精美的画面。
对于演员来说,电视与电影的区别更小,演员会根据签约公司的安排,拍电视剧或电影,演员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还需要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电视的娱乐八卦新闻,主要是对电视电影演员的某些事情进行曝光,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一些演员经纪公司也会利用电视等媒体进行炒作,提高演员在观众面前出现的频率,提高演员的知名度,提高演员的身价。
(三)电视与电影表现方式的互动
电视的受众是大众,这也决定了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具有开放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因而电视的表达方式也是通俗的、娱乐的,电视节目的思想性如果做得太丰富、太深刻,则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和喜爱,制作的电视节目需要适合大众的口味,需要生活化,让大众感到亲切。电视的传播多以家庭为单位,是家庭娱乐生活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根据受众的需要来定位。相反,电影则具有文艺性,类似于文学,是制片者思想的表达,是一种艺术。电影的传播相对具有封闭性,对电影表达的思想,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见解,电影表达的内涵只需要以艺术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受众是否理解,是否认同则不确定,或者说电影越是能激发受众不同的想法,越是能激发受众的争议,就越是成功。
在这个网络时代,电视与电影制作人的串位,创作的理念也相互影响,电视与电影的表现方式也开始互动。电影为了扩大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受众,在电影制作中改变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尝试增加电视节目里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元素,例如2012年底火爆的通俗喜剧电影《泰?》,以其生活化、戏剧化的故事情节,搞笑的演技和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是电影表现方式新尝试的成功案例。
电影的节奏相对电视更快,表达方式更抽象,画面制作更唯美,近年来电视的制作也开始吸取电影的精华。电影和电视的剧本很多来源于文学、历史作品,电影往往会选取部分极具表现力的情节对文学历史作品进行高度浓缩,在浓缩的剧情中表达制片者的思想,而电视剧则较冗长,缺乏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反复、纠结的情节来“缠”住观众,不过这些现象已经开始改观,尤其表现在一些大型历史剧的拍摄中,如《新三国》注重了画面的质感,并且从传统的历史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加了导演的思想,从多角度选取代表性的场景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较为全面、客观地重塑历史,尤其是对曹操的塑造相对传统电视、文学更加人性化。再者,电视剧以生活剧为主,但近年来,生活剧的剧情节奏加快,不再同于以往的泡沫剧,例如一系列的青春电视剧:《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等,虽然还是以生活为主题,但在剧情的安排上节奏更快,电视语言也更加文艺化。
(四)电视与电影语言的互动
电视语言具有多层级性、复杂性,侧重逻辑功能和指代功能,电影语言具有自由性、艺术性,侧重情感体验功能和美学功能。在网络时代,全球信息趋向一体化,电视和电影都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电视语言和电影语言中都融合了较多的网络语言。好的电视和电影都追求语言的精炼性、艺术性,追求诗一样的语言,也只有成为诗一样的艺术作品,电视和电影才有可能在历史长河中不被淹没,对后来的创作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电影向通俗化喜剧尝试时,电影的语言融合了电视语言的通俗性、娱乐性,而电视剧在提高其艺术表达性的尝试过程中,电视语言也融合了电影语言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多维度技术;多维度电影;体感体验
随着近几年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影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影也越来越依赖科技的发展。
一、多维度技术手段在电影中的应用
在多维度电影形式中,首先被大众接受的就是数字3D电影。其将传统的二维电影通过一定的拍摄技术手段与三维数字技术结合,从而产生更富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效果,观众可佩戴3D眼镜观看,代表作品包括《变形金刚》《阿凡达》等一系列影片。但普通的数字3D电影还难以让观众获得高品质的观影享受,因此3D电影进而发展到IMAX等高清大屏。普通的3D电影与IMAX在制作手段上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但IMAX的放映设备有了许多变化,因此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呈现方式上,即展示电影中的空间和在巨型超大银幕中使观众置身于电影中的空间的区别。其他多维度电影又给观影者带来更新的观影体验。其中,4D电影目前主要应用于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体验馆,具有代表性的如上海自然博物馆4D影院、金沙遗址博物馆4D影院等。每一种维度体验方式都是多维度电影的一种体验增量,从而实现电影形式的多元化。
二、多维度电影在现代电影市场中的应用
人们通常认为3D及以上维度的电影即多维度电影。3D电影技术在现代电影中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大影院的排片中3D电影占有很大比重。不仅如此,3D电影还经过了从被动立体(红蓝滤色片式3D立体眼镜和偏光式3D立体眼镜)到主动立体(快门式)的技术发展,但其他维度的电影形式尚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如,带有物理体验维度的4D电影目前主要应用在博物馆的影院建设中。现在市面上的所谓5D电影,即将屏幕扩大到穹顶的范围,使观影者真正置身于一个三维的观影空间中,每名观影者根据不同方向的观察得到的是不同的观影效果,每次体验也不同,甚至感觉同一部电影观看多次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画面节奏和理解。这种维度下的观影体验归功于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深入应用。不得不说,这样的融合虽然给电影带来了创新,但将其推广到大众电影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三、多维度电影的技术手段及发展方向
多维度体验式电影的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和硬件设备的体感体验上。就3D电影制作来说,首先实现了三维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如《变形金刚》等,再配合3D摄像机的拍摄技术,在数字3D和IMAX的电影制作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终端的影院再配合不同类型的体验眼镜,就实现了3D电影的立体观影。事实上,这一系列技术手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制作系统,从前段的拍摄方式到中段的虚拟技术合成,再到终端的观影体验,整个流程已经较为完整且合理。要在这样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技术平台上再求继续发展,无非是在提高电影的清晰度、观影的舒适度等方面下功夫,但这些技术难以在本质上深入发展原来的3D电影的观影体验。而其他维度的电影手段又因为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很难迈上大众广泛消费的平台。4D电影中的多功能体验式设备,在本质意义上是借助硬件机械的作用,配合电影情节的发展而产生作用。如果要让这样的体验方式进入大众影院,现阶段可能只能结合部分通用的场景环节寻求更为经济的体感体验,如模拟风吹雨淋、座椅震动等。至于其他更多维度的技术手段使用就更接近电影的边界了,如交互式体验电影,在不同的人看来其也许就是游戏体验的一种,很难归入电影的范畴,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当下的游戏设计本就是同根同源,只是应用的范畴不同。
四、多维度电影价值及其对电影制作所产生的作用
多维度电影在电影市场上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前期的制作过程中也影响了电影拍摄的视听语言。多维度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会是一种自身具备景别和前后关系的表现形式,镜头的虚实不再简单地依靠拍摄者的技巧,而更多地考虑了观影者在观影过程中的视觉中心问题。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营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配合多维度电影的设备器材,如立体眼镜,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拍摄方式迎合观众的观影体验,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多维度电影的产生对电影制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五、多维度电影的未来发展
微电影的类型
目前,微电影基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制作,另一种是草根制作。前者是由专业团队制作,为公司品牌和明星参演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电影情节的展示,加深受众对公司品牌的理解,进而帮助公司建立与受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诚信度。后者是由原创人员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直接以抒发个人情怀、或仅仅娱乐大众为出发点。
单单从制作的技术水准而言,前者必然占居着绝对优势,因为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其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必然会以大多数的潜在消费者作为诉求对象,是广告与视频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合作,既承袭了传统植入性广告对于产品与服务的强调和突显,又打破了传播内容与形式上所受的限制,成为了跨界营销的成功尝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草根制作的微电影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正如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所言:“大电影可能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而微电影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给了广大的草根制作群体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微电影的成因
快速提升的科技背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多元混合嬗变中的媒介环境,再加上可能的、直接的驱动因素,必然会孕育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传播行为或者是传播现象。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电影”,其出现、发展和持续呈燎原之势,同样可从多个层面来探究原因。
1.科技的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实现了可能的梦想,同时,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并和社会交织着、影响着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一方面,各种拍摄器材的购置费用大幅降低,拍摄设备的普及和携带方便,如手机、微型相机等就可随时随地拍摄视频,这就使绝大多数影视爱好者或是有才华有梦想的创作者,不再由于资金、设备问题而被拒之门外,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另一方面,是播出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得视频的观看和传播更加便利。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业务以及语音业务的日趋融合,并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3G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互联网的数据与信息相互连续交换。
这意味着人们由此进入了微时代。短暂的零碎的无特定价值的时间,突然就变得重要起来,形成了“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3G智能手机的发展,由于其移动的便捷性、私密性、交互性的主要特征满足了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欣赏一部部短小精萃的微电影,满足了人们一边移动一边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观赏电影的需求。因此,科技产品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达是微电影市场能够形成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2.受众的需求。我们认为,微电影的诞生与其说是新媒体对传统电影的渗透,倒不如说是传统电影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妥协。因为恰是Web2.0时代成就了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载体———媒介形式的演变,也同时改变了受众人群、观影的方式、播放的平台、思维的习惯等。
首先,从观影角度而言,微电影的蓬勃发展适应了后现代背景下受众日益被肢解的时间和欣赏习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整块的休闲时间变得极为奢侈,受众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里,微电影这种灵活的、精短的、完整的形式更加契合他们的即时诉求。
其次,从创作角度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固有的或者新的受众群体的阅读、试听习惯,进而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搜寻,特有的互动和思考方式都使新媒体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受众既是信宿、信源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解读者,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角色有了较大改观。人们越来越不能只满足于分享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视频影像的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视频短片的创作之中,用直观的镜头来跟踪记录点滴的生活、捕捉分享社会的变化,各大视频网站关注和购买高品质的“原创”视频也进一步点燃了微电影制作者巨大的热情。例如土豆网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为口号,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早的视频分享平台。
在后期制作中,各种先进的软件对完整的视频素材进行编辑,让每个制作者用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阐释了自我的意识和人生的感悟。而过去单一角色的受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工具以零散的自由的方式参与微电影剧本的修改和剧情的推演等过程,甚至以合理的理由来主宰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之线索。于是,过去高高在上的电影制作变成了一种社会实践,即“全民互动的狂欢”,宣告了“草根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从“人人看电影”到“人人做电影”的角色大转换。
3.市场的要求。随着受众自我意识的日益崛起,人们对于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硬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随着视频网站的影响力的日益凸显,微电影的商业价值正逐渐被广告主所认知,通过打造专属于自己品牌的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微电影,实现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已经成了市场新的行业趋势。
微电影的受众多为80、90后的年轻一代,消费欲望较为强烈,同时也易受新媒体影响,通过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的微电影,能有效刺激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将投资方的产品与服务柔性植入微电影,使得整体精神与营销品牌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有效传达和高度融合,能使受众形成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微电影的特征
1.草根性。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并且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微电影的创作者不分阶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主创,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影评人。微电影如同众多网络分享的事物一样,有巨大的传播与评价空间。文化之间不再有精英与草根的区别,人人都可以接触到以往神坛之上的电影拍摄。而也正由于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是草根大众,所以微电影的题材一般都很贴近民众的生活,讲述的一般都是离我们很近、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让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情节,迎合了一代人的情感诉求,引发了草根大众的共鸣。例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压轴之作《老男孩》,阐释了骚动的青春和励志的梦想,在70后和80后的青年一代中涌起了一阵集体怀旧思潮,以“病毒式”传播速度迅速席卷了整个网络,造成了一种草根现象的传播效应。
2.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集束式的信息方式,信息的管道封闭而固定,作为处于信息者的角度,对所传播的内容与传输渠道具相对较强的掌控力,一般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无法反馈、体验。这种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如果对于传统电影媒体而言,就是观众只能观看,而无通常的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反馈。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双向性,甚至多对多的信息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分权信息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封闭的信息传播方式。于是,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颠覆了由固定银幕和封闭场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受众摆脱了单纯的接受信息传播的地位,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在观影过程中,已经没有纯粹的放映员的角色,观众自己就能操控播放的权利,这样就由过去的单纯只能接受影院安排的放映转变成自主控制微电影的放映。另一方面,传统电影的拷贝一旦完成,剧情走向几乎是不能更改的,具有线性、固定且封闭的特性,如同高速公路,一旦进入就只能一直向前直到出口,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视觉音效的感官刺激,而无法决定情节的发展。而微电影则慷慨地给予了观众高度自由的权利,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重新组合故事片段来建构既有的故事情节,又可以作为微电影作者,将自己的想象转换成实践,例如,《天使的翅膀》就是边拍摄边创作的,强调全方位的互动,不断征集来自网络的灵感和创意,对每天的拍摄作同步报道,让观众参与到拍摄的全过程中去。这样的互动性,给受众带来了观者即作者的全新体验。
3.去中心化。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多元化的趋势,过去观看某一媒体而万人空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微电影创作的全民性与草根性,决定了所需的外部软性条件,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诉求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正喷薄而出,成为了创作微电影的艺术源泉。在读图时代,用“视觉去思维的一代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寻求不同刺激,而微电影由于其鲜明的草根特性,解构、反讽会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所谓包含着平等、民主、自由和消除思想奴役的作用。
尽管微电影是由少数主创人群一手打造,但是一旦上传到视频网站,他们便也失去了对其作品的控制。无论是对播放的地点、时间乃至后续的一切可能,没有所谓的完全控制权,也没有中心状态。因为对于散点式的受众而言,他使用计算机来观看交互式的网络电影,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心”,并且“中心”与受众的物理位置一同转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心已泛化和破碎。于是,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被弱化。当多元社会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之时,7微电影也是传统电影走下神坛的必然形式,受众可自由选择做编剧、导演还是观众抑或影评人,角色的变换相对传统电影而言更加随心所欲。
在叙事风格上,微电影更加注重个体话语表达和平实生活的表达,无论在宏大的题材还是细微的情节,都已剥离了刻板、说教、沉重的叙事方式。甚至当面对传统电影,作为曾经没有更多话语权的普通观众而言,如今也有解构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当年《无极》上映之时,胡戈将原片中的镜头进行了重新剪辑,推出了红极一时的讽刺戏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吸收了抵制的模式和风格,表现出了大众的认同的意识形态。从早期的网络电影,发展形成了今日的微电影,使得沉默的大多数得到了属于他们的话语权。社会的场域总是存在着大众草根文化与精英主流文化,这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张力,持续不断地建构着“大众的与非大众的”文化边界。
微电影面临的问题
1.监管、调控问题。微电影若要良性健康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对于其生产、传播过程以及各方资源支持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任其在市场中发展,势必会导致资源资金的浪费和盲目、无序的传播,甚至会因为不恰当的操作方式、恶性的竞争环境,导致微电影的低俗和粗糙,不利于产业的成长。但是,与现行的电影许可制度的管制相比,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准入原则相对宽松自由,这种便利就使得较于传统电影,监管部门对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电影进行监管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与传统电影的单向制作、发行、放映、传播的主体的高度集中相比,微电影传播的交互性、传播源的高度分散性,更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很多时候,甚至微电影的制作者都难以预期其作品,将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更遑论内容服务商对与内容传播过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必然是日趋下降的,由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微电影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难以避免,因此传统电影监管所依赖的事先审查机制很难适用于微电影的传播活动。但是,恰恰由于互联网所追求的内容爆炸性,微电影创作者或视频网站运营商以及广告投资商为了追求视频的点击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或名气人气,往往会采用哗众取宠、出卖下限的方式来博得眼球,这将大大降低微电影的质量水平。因此,加快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刻不容缓,当然也离不开传播主体的自觉自律。
2.版权保护问题。在微电影的创作、传播过程中,版权保护的现状堪忧。2007年12月广电总局颁行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指出,必须依照规定取得广电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方可从事网络视听节目服务。随后的《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作为普通的视频节目,网络电影可以在网络上播映,但如果将其归入影视剧的范畴,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就需要办理许可证。这就使得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的监管进退两难,存在“双重标准”,许多种传统电影中被认为是侵权的行为,在多元制作主体的微电影中,如果不算在影视剧的范畴中,就很难认定是否侵权。
微电影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