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4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语文教学尤其是在文言文、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或轻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拓宽初中教师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思路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的教学现状看创新教学思路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阅读技巧,甚至利用类似于数学中所运用的公式,让学生将其生搬硬套地用在各种不同的文章中。这种灌输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是将教学过程也只是看作单纯的教学而已,不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学活动也大都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按照固定的格式解析相关词句的大意,来达到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然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对文章有何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见解却并不看重。所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可迁移性太差,对学过的文章还可以理解,但对于陌生的新文章依旧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理解,因此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根本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二)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是传统教学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阅读、去理解。但如今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视角看文章。教师总是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带着学生寻找常见题型的答案,这样做固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但却不能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无益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立性非常重要。阅读和理解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但根据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只是强调固定知识点的传输,而轻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活动和固定的阅读模式、解题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活动中形式化的阅读脱离现实生活
艺术虽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但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的视野都变得狭隘,功利主义造成了阅读教育形式化严重,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常常脱节,学生在日常的阅读理解中,缺乏具体的意象,课堂也变得枯燥无趣。教师应该把看似被束之高阁的名家之作与学生能接触到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中融入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兴趣,便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阅读教学中情感的转移。
目前中国的考试机制和其他人才选拔方式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数理化和英语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机会。阅读量少就导致了学生阅读技巧生涩,阅读能力弱。同时,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语文作业和考试中的阅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使他们真正做到理解性阅读。
二、拓宽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性阅读教学思路的创新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僵化决定了我们应增加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使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
首先要求确立学生在理解性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应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探究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格外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理解性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下来,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带领学生找答案的方式,而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带着问题精读文章更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二)教师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传统阅读教学内容相当枯燥,课堂死气沉沉,没有阅读的良好气氛。因而教师不能照搬教学指南等,应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章节进行合理的筛选,使文章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和教育的需求,要注重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技巧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避免文章主题的重复,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且需要不同阅读技巧的文章。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的阅读疲劳,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能够使学生自如地应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了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对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积累价值。
(三)以教材为原点,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教学
传统教学总是点到为止,教师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就够了,从而忽视了课外的拓展性阅读。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素材应不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着眼于课本外的优秀文化作品。如此不但便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也有益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应致力于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性研究,拓宽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宗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12.(03).
2.迟国庆.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散文阅读,2011.(08).
一、阅读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思维能力为主的原则;二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四是外语学习与知识面扩展同步提高的原则。
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澄清关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扫清学生老是“做错题”,理解“错误”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兴趣,做到不畏难题,迎难而上。其次,要明确提出阅读理解的要求。围绕阅读题目展开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这不但有助于英语教学从应试倾向转向能力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和责任心,变枯燥的语言学习为愉快的语言交流。
三、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步骤
阅读理解的完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阅读方法和方式的科学传授。就教学方法而言,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除了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外,还可以借鉴国外教学中游戏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对于阅读方式和阅读步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步,紧紧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示范功能,认真选取文章,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笔者比较认同“SQ3R”阅读法,即Survey浏览、Question问题、Read阅读、Recite列纲、Review复习。具体步骤是: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知道文章涉及什么内容;检索读,在对文章进行了解后,从阅读材料中寻找出特定的信息,如数据、年代或事件等;为解释某个具体实际问题而阅读,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在联系,以推断作者的意图、看法、目的等,理解文章细节和篇章结构。第二步,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课余的阅读活动。开始阶段,选材难度忌高,内容方面可让学生从兴趣爱好着手,注意从贴近生活的学校生活,如体育运动、旅游指南、天气预报、娱乐新闻等题材开始,逐渐向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普等发展;体裁方面,可遵循从记叙文到应用文,再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顺序。总之,必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要尽可能做到面广、实用、贴近时代。课外阅读可以只要求学生读懂内容,不作具体的练习要求,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词汇量,帮助他们摒弃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语感,激发其阅读兴趣。
四、搞好模拟训练
要鼓励学生进行定时定量练习,感受考试中的氛围。要深入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思想波动,及时调整心态。注意传授给学生应试技巧。当试题有一定难度或者题量偏大时,要做到沉着冷静,加快阅读速度的同时保证准确率。
五、师资要求与培养办法
关键词: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提高方法
一、农村初中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编的英语教材起点较高,不适应农村学校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在阅读方面,学生的兴趣慢慢呈下滑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农村英语阅读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的语言认知水平、智力水平、生理发展水平、心理因素外,还有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应试教育心理严重。在实施新课标的同时,教学大力提倡素质教学,而农村中学的教学方法却仍处于落后状态,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讲述单词和短语,甚至给出几个例句,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了,殊不知这种单一、枯燥的方法很快就会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农村资源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输入量较少,教师缺乏背景知识和阅读技巧的指导。在新课标的精神下,学生的阅读内容可谓与时俱进,但大篇章的阅读带来的影响使缺少背景知识的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多而繁琐的单词,从而难以理解文章的含义。对于有趣的阅读,他们接触的也是有限的几篇,除了课本之外,他们几乎接触不到课外的阅读材料,因而阅读的输入量大大减少。而在阅读的时候,他们总感觉到难度较大,所以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成为阻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大因素。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性,就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沟通,营造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促进其更加深入地思考。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不但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越大,理解得就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关键要让学生掌握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应尽可能地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英语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总之,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加大阅读量,扩大英语词汇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3]何青.高职英语阅读课语篇教学之探讨[J].职教论坛,2005,(35).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释义;重要性;技巧
英语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掌握好英语技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学生接受高级英语教学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为日后工作生活起到重要作用。英语释义教学法对于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释义教学法的概述
1. 大学英语释义教学法含义
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大学英语的课文内容的阅读学习主要具有文章篇幅较长和生词较多的特点,这让学生阅读文章和掌握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难度。英语释义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阅读理解的难度。在课文中有大量难懂的长难句,英语释义教学法就是用简单易懂的短句对原先的长句进行解释。这样就使得原来的长难句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更能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大学英语释义教学法的作用
英语释义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广泛应用,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针对大学英语阅读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释义教学法更加精准的理解和运用词汇。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时,大量的生词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是学生理解英语课文中心思想的主要障碍。英语释义法用精简的简单句子或短语解释单词,如 Advise:to help with information,knowledge,or ideas in making a decision。 学生学习 advise 这一单词时,通过英语释义学习 help with,make decision 这些短语,扩大学生的单词量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巩固。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英语教师在解释句子或者单词的时候直接告诉学生汉语意思,忽略英语表达,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单词的表面意思,看到学过的单词时,脑子里条件反射出来的是汉语。而英语释义教学用英语句子表达解释单词,学生在记忆单词的同时,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
第三,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中国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觉得枯燥乏味,将学习英语等价于做习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是如此,这样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是阅读的课文困难不易懂,不能理解课文意思让学生不再有兴趣阅读下去。通过英语释义,搞懂课文意思就不再是难题,学生更加有阅读的欲望,这样一来,有效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乐趣。
第四,帮助学生进行英语考试。大学阶段,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理解能力在英语等级考试中占有很大比例,不通过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而英语释义在考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阅读理解部分题目的选项内容都是出题人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的,难度限制于理解文章意思就可以得出答案。学生掌握了释义方法,做这些题目也就容易了很多。
二、大学英语文章释义教学法技巧
大学英语教师在使用英语释义法教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当注意使用教学技巧。首先,教学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弄懂生词的意思,如果句子中有很多生词,英语释义法就没办法使用。其次,教师要对文章理解透彻,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在文章中合适的位置用释义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教学时使用的释义法的技巧有如下几个:
1. 在大学英语课文中,多数都是长复合句,结构比较复杂,释义法是要把长的复合句分割成几个短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2. 改变句子中的某个词的词性让句子更容易理解。
3. 把文章句子里的生词和难词用学生熟悉的单词替换,使句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更能把握文章意思。英语释义法把学生不易把握的单词和句子变得浅显易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符合大学生英语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是教学中提高英语学生阅读能力的最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日后工作学习起到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雨田.英语释义法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1
一、首先对阅读的文章要把关。确保材料的高质量
在高中生所接触到的英语试卷中,通常都会有四到五篇的阅读理解题。然而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考题中。阅读理解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选出高质量的阅读材料,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选材的依据有以下几个: (1)阅读理解文章题材选取应该广泛,在遵循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应力求叙述、描写、应用、说明、议论等文体皆备。力求题材广泛。灵活多样,并注意每次讲评课应尽量选择不同题材的文章,使学生对于各种题材的文章都有所了解,以适应阅读和考试的要求。(2)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应选择篇幅适当,内涵丰富的文章。可适当增加中、长篇幅的文章。(3)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应选择难度适中,生词较少的文章,掌握的尺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阅读能够读懂的文章。文章中应当有适当的生词,有一定难度的句子。
二、阅读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渗透
谈到阅读理解课的讲解要求这一话题,首先笔者想谈谈关于阅读方法教学的问题。众所周知,做阅读题有许多方法(如跳读、细读、泛读等)。下面我们以跳读为例来说明。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经过缩减。段落的意义上基本没有改变,但是阅读的效率却会大大提高。又比如,我们要获取的信息是:When will the trip last?那我们只要掌握其中一个句子,即HetoldmethatI couldon atwo-daytripto Leshanand Emei,对其他的句子完全可以弃置不顾,而阅读效率却得到了大幅提高。对于细读,实际上是对略读和跳读的补充。学生完全可以在快速读完文章后就去看后面的答案,如果涉及细节,再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以掌握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
三、阅读课教学中阅读技巧的渗透
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段落层次,摸准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何理解和阐述支持中心思想的事实和细节,如何从字里行间去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如何进行梳理归纳,如何进行逻辑推断,如何理解人物性格,如何辨认图形。学生只有熟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辨析,才能真正提高有效阅读率。阅读理解中往往会有许多陌生的单词,这些单词往往成为学生做题过程中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们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猜测生词的含义,如何理解和把握长句子、难句的含义。阅读课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词汇知识。如一词多义、一词多类、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根、词缀等,也要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的能力,这样,就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死背单词的局面。
四、阅读理解课讲评效果的要求
一、努力探索教学方法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还要积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唯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推进阅读教学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全面掌握语言知识
1.掌握最基本的英语知识。(1)熟记常用英语词汇。英语包括大量的习语、短语和科普词汇,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熟记其中的大部分是不现实的,但对于那些最常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常见的介词和连词结构,以及基本的构词法,教师则应要求学生掌握。此外,随着社会文化、民族习俗、语言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英语单词的词义也有相应的扩展或缩小,如pen最早指当笔用的羽毛,如今却仅指钢笔,因此,在学习词汇时,学生不仅要注意词汇的表面含义,还要注意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2)熟悉语法规则及变化。除了必须学习并掌握语法的核心知识,即英文句式、词类用法、动词形式、句子时态和语态等以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在平时阅读中随时留意英语语法的某些变化,特别是句子结构的变化,以帮助他们建立勇于吸收新知识,不被语法条框所束缚的创新意识。
2.综合运用精读、泛读策略。精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学生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就不会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所折射的特有文化现象,自然也就抓不住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抓好精读的前提下,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如故事、戏剧、小说、传记等,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知识,领会文化深层意义,逐渐实现精读与泛读教学的协调发展。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遵循如下操作程序:
1.预测课文梗概。阅读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他们推测、联想的能力。
2.限时粗读。教师可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带着问题跳读以下内容:(1)明确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2)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通过跳读段落的主题句和句子的关键词,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填补句子和段落间的信息差,构建出文章的大概内容。(3)检测结果。阅读结束后,教师可用投影仪呈现5至10个是非题,在限定时间内检测学生的粗读效果。
3.限时细读。教师可在限定时间内通过呈现理解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综合、归纳、总结,以把握文章的实质和部分细节内容。此后,教师可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阅读文章的时间和正误题数,以方便他们课后做比较和分析。
4.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可激活学生长期储存于记忆中的背景图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做相关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差异,利用简笔画加关键词或图表等辅助手段让他们分别进行文章段落或整体复述。
5.开放性设问。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分析作者的观点,力求从文章内容中得到启发,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词汇量对于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词汇量大,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相反,词汇量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就会随之降低。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笔者建议进行如下的教学实践:
1.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具体学习阶段和实际学习情况,有计划地指导他们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在选择读物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短小精悍、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文章,而且文章中的生词比例不应超过2%。
2.帮助学生学会猜测词义。抓住词义是读懂和理解文章的基础,只有准确捕捉灵活变化的词义,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文章句子,有时甚至是全文的意思。因此,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如通过文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下文猜测并发现词义的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阅读理解 认知策略 高中生
一、选题背景
目前,多半学生还是把阅读课的学习目的理解为掌握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语法。这种阅读的教学方法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脱离语境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利于词汇及语法的掌握。结果是教师不管怎样认真的备课、上课,学生多么认真的积累词汇、句式、语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能看懂单词,却不懂整个句子、段落、篇章表达的含义并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对阅读理解的片面看法。
二、阅读理解的本质
1.阅读理解是推理“明示”得到“暗示”的过程。英语文本阅读者首先要认识作者所写的文字表层信息(单词、短语、段落)――“明示”,然后要结合自己的语境知识来理解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暗示”。而暗示的正确推导才是作者与读者能进行成功交际的保障。
2.阅读理解是开展 “推理思辨”的过程。作为阅读理解中语言信息的提供者,作者不但会提供文本表层信息的意图,而且会给文本阅读者发出交际意图,所以,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文本阅读者要透过文本信息的表层含义来看清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保障阅读理解过程中交际的顺利开展。
3.阅读理解是确定“最佳关联”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文本的阅读者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构建的语境假设去排除无关信息而寻找关联。因此,寻找最佳关联才是把握阅读材料的关键所在。
三、阅读教学训练策略
1.读前环节。
(1)合适的阅读理解材料是理解的前提。适宜难度的阅读材料是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前提条件。虽然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是精心编写的,但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材料进行筛选及改变。
(2)语境假设是理解的条件。阅读材料与读者的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语境效果。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相互相成。当语境效果越强时,文本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简单。因此,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和丰富学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语信息)。因此,在读前环节,教师可以做以下尝试:
1)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2)引导学生结合对文本显性信息的理解来猜测文章写作意图;
3)介绍文本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专业术语或重点词汇。
2.读中环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关联理论来引导学生通过语境背景信息来推理文章深层次的含义,那么就很有可能实现阅读的目标。因此,如果想要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意,那么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如下尝试:
(1)关注标题、作者、文章的长度、文体、图表、照片、反复出现的词汇和语言等文本基本特征;
(2)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找主题句;
(4)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关注文章中的信号词;
(5)读引语和总结语;
(6)读文章后的阅读理解题目。
另外,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体裁,指导文章的体裁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对文章有个全面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故事大概。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章体裁方面的方法来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是教师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3.读后环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去对接受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该文字信息背后隐含的意义进行推理和思辨。通过对语言信息从浅入深的理解,学生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达成情感目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1)设计有关文本内容的阅读理解题,用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透彻理解文章内容。问题设计的着手点可以和学生自己对文章的体验和观点相结合。
(2)鼓励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要义。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并思考阅读文本的材料、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篇章布局等。学生应该去分析作者构建篇章的脉络,如何用相关语法和结构样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达到写作目的的。
(3)鼓励学生给文本写出总结或评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内容对文本主题或主要信息做一个总结;对文章标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评价并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或是对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景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联理论;推理模式;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66-02
一、引言
阅读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一直以来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英语阅读教学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型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与需要。因此,教师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症结,找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当前学生自身特点,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便显得十分重要。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哈佛大学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了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斯波伯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合作撰写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该书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关联理论,其目标是“确认根植于人类心理中的、能够解释人们彼此如何交际的一种内在机制”。二人把关联性定义为:“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所谓关联性,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观点,“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它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三、关联理论对阅读过程的解释
1.阅读理解是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在阅读中给学生渗透单词和语法,或者一些阅读应试训练,而忽视了从整体上来分析文章,这样就缺乏对整个阅读过程的探讨,进而不能从阅读的本质上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通常情况下,直接交际的内容和语境是有限的。隐含意义的交际是主体,但隐含意义的交际则更多地取决于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从说话者(作者)的角度看,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也就是说话人(作者)尽量明确地向听话人(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从听话者(读者)角度看,言语交际则是一种推理行为,也就是听话人(读者)根据说话人所提供的明示信息,推断出说话人(作者)的意图。在整个阅读理解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关联性来处理话语和认知事物。关联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进行关联性推理的过程,即读者首先在篇章中获取文字表面的信息,然后根据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作出相应的语境假设,进而寻求最佳关联,并做出信息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以是关联性为准则的。因此,可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解释。但成功理解作者的意图,完成阅读理解的过程并不简单,还涉及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及交际双方的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
2.阅读理解依赖语境: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表现在阅读理解过程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语用推理。新信息能够改变听话者(读者)的某些假设并增强其语境假设,而新信息和听话者(读者)的语境假设相结合又能够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这里涉及到最大关联原则,即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关联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同时积极利用原有知识进行联想和认知语境推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前文阅读中形成语境假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信息来源,引导学生补足空缺信息,促进推理理解成功。
1.做好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师要从整体掌握教学内容,完全熟知阅读材料,并把握阅读材料的本质,做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助于理解的相关信息准备,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认知语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提高学生掌握词汇、认清话语结构和捕捉篇章关联信息的能力。传授相关的阅读技巧,例如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关联信息和进行语用推理。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理解和推理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分析、理解和推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关联、寻找和调用多方面关联信息,形成相关语境假设的过程,是一个培养理解与语用推理能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自主判断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讨论,扩展思维空间。通过这些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阅读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阅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阅读前/预读(Pre-reading)。目标:语用推理都涉及语境,语境是语用推理的基础,语用推理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对象为了准确地理解交际者的意图,在语境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因此教师应创建新的背景知识,同时激活学生认知语境中原有的背景知识。教学设计:阅读前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做好必要的阅读铺垫,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少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预读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语境内容,通过提供明示材料,暗示提醒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填补学生在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上的内容缺失。根据关联理论相关原则,阅读前的教学活动要与阅读中的课堂活动自然衔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些关联性的背景知识,读者对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着重给学生列举些与文章内容相关和有影响的关键词,这样学生就会尽量通过这些关键词,形成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形成一个推理线索的信息链;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所了解的信息片段对整个文章内容作一个预测,从而使信息量得到更大的增值,增加文章的关联性。
阅读中(During-reading)。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增强捕捉词汇和寻找话语最佳关联性的能力。教学设计:根据关联原则,每一种明示―推理行为都具有传递最佳关联的可能性。为了使交际成功,交际者(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为交际对象(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而交际对象(读者)会自然的依据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认知语境的关联度大小来选择信息进行加工,选择与自己最佳关联的信息去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习者在最初的阅读中发现在文章中有一定量的词汇不熟悉或者个别语句很难理解时,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没有信心继续读下去。这时,教师可根据关联理论提供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可以理解的上下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去推测不熟悉的词汇在具体语境中意思,针对个别难理解的语句,要跳出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理作者潜在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阅读理解的目标。在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应引导学生接近和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
阅读后(After-reading)。目标: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风格和语篇意义。教学设计:该阶段是整个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要根据在阅读前和阅读中所获取的明示或者是推理的信息,从整体上梳理对文章语篇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在阅读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比较明确的认识和推理词汇、语言结构、连贯、话语意义,但这样的理解经常是片面性的,不具有连贯性。在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将这些独立的句子、和有时互为关系或条件相互关联的段落串联起来,才能准确理解全文的实际意义,真正体会到文章的写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对学生的推理和判断做出综合评价,并对其中出现的失误做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评,以便加深理解。
五、结论
阅读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解码的过程,更是一个借助读者的认知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设和推理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帮助学生寻找关联信息,鼓励学生熟悉各种体裁文章,加强整体解读语篇结构的训练。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高推理技巧,加强从细节中寻找线索进行各类推理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拓宽阅读面,因为包括新闻体、叙事体、说明体、论证体在内的语篇里均包含一定量的宏观信息提示成分及语体特定的模式,掌握这些势必有助于推理,从而更加透彻深入的理解文章。
参考文献:
[1]孙玉.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1993,(4):39-4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春: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李丽君.探讨英语阅读中的图式理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7]张丽娜.图式与语境――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个切入点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