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4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 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那么体育课堂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合作、展示、评价、反思等活动体验情感、知识和创新的碰撞,感悟竞争、成功和失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帮助。由于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几个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第一、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在内容安排及课的导入上,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到学生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基础和能力,区别对待、因人而异,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力求新异,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提高。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循序渐进

教学中,不是教师放权给学生就能让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引导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转移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随着学生认知基础的不断丰富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之后,再增大给予学生的自主空间,不能盲目地使用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应以启发为主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是否得当关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避免采用“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在对运动安全进行有效掌控的前提下,以容忍的态度去等待学生“认识问题”甚至等待学生“犯错误”,给学生留下比较广阔的“思索空间”和足够的“犯错误的空间”。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学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第四、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应更加严谨

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既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又要绝对保证学生的安全。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地预见到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既要关注场地器材、运动装备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也要关注到因学生体能、心理等方面因素所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并设计好应对的方案。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制止和说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自主练习的内容和方法正确与否,避免发生运动伤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安全保障。

第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和评价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是对他放任自流,引导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引导,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让学生“感到好奇”和“钻进去”的学习课题,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一个发挥的平台,当学生在足够多的“主体活动时间”和足够大的“主体活动空间”里探索学习时,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激励和帮助是学生正确学习的指路明灯。其次是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产生的新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否真正地发挥了作用,是否真的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习中还存在着哪些的不足,都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评价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评价要有反馈的功能,要有激励性,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第六、自主学习模式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目标,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自由、充分的发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认知兴趣;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而正确的引导,能够全盘掌控课的进程,能够给予学生恰当而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够将体育运动习惯根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使其成为终身的体育者,这些都要求体育教师的工作要有开放性和创造性。作为体育教师,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具备多学科的丰富渊博的知识,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等就更加刻不容缓。

第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形式。各级各类学校针对信息化的课堂中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随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专家都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一、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同样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学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课堂上应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学习者。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学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

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之下,小学阶阶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系列实验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1)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2)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

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

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

合作技能培养的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4)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

创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

4、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

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

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

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是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

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我们对课堂的评价中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紧扣我们开展的试验[1]的具体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部分组成。

1、关于人的因素的评价

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学生的信息能力更是决定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最终效果。即使再好的教师和教学的设计,如果学生的信息能力很差的话,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就几乎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了。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考评时首先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考评的指标。主要从看待信息的观念,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对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能力几个方面进行评定。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评价我们还强调教师教育理论的水平的高低,最新教育观念学习的能力。

2、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指课堂实施一部分,还包括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不仅仅关注教学信息的传授的情况,看最终的一个量化的教学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对教学信息的领悟运用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水平,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的引导状况。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和关注,强调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主要关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价。从学科目标、能力目标、教学活动、教学策略、课堂问题几个方面的设计来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

教学实施阶段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关注的实战环节,在这一部分,从教师和学生分别的表现中获取评价的信息。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实施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学生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交互性积极性。

3、教学环境的评价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辅助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信息化的课堂的一个比较量化的指标。主要从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和媒体使用的状况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三、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方法

对于教师实例课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教师课堂表现的评价,给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性建议,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改进起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定性评价的方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观察座谈法是我们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形式。通过深入课堂实际听课,观察教师在课堂中外观行为表现,为评价提供素材,之后及时和相关教师座谈,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因此这套评价体系主要作为评课人员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检测的工具。

附指标体系

A1学生 B1信息意识 是否对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 是否具备基础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B2信息能力 是否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获取一定量的信息 是否具有初步的信息筛选能力 是否能够对特定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3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是否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进行基本操作,能够跟上教师的要求 A2教师 B1现代的教育观念 认识现代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认识现代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全面发展 明确现代的师生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 了解现代的人才观: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创新型、智能型人才 B2信息意识 了解现代社会信息巨大的影响力 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工具 具备对信息的敏锐的洞察力 具有信息安全意识,促进技术资源的健康、安全的使用 能够持续更新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能够跟上新技术的发展 B3信息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信息的来源,并且会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信息 信息的理解力:能够正确的识别和理解大量的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评价、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能根据需要加工制作部分信息 信息表达能力:能够把需要的信息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 B4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能比较熟练的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设备 软件使用能力:掌握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会比较常常规的软家使用 开发能力:能够利用一些开发软件(frontpage,flash等)制作一些所需的课件或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B5整合能力 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内涵 对整合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运用到自我的教学当中 教师对科研学习有很高的热情 A3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 B1对学习者特征的把握 有意识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围绕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展开 B2学科目标的设计[2] 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和扩展的内容的关系,课标的要求的知识能够与扩展的内容自然的融为一体 语文学科 准确把握跨越式的语文学科的一个中心----“语言运用”,学科知识的设计围绕语言运用的功能 注重打字的训练,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有实践接触的机会 英语学科

能够把握住跨越式的英语学科的一个中心----“说”,“听”“说”“唱”“演”几个环节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 能否提供图、文、音共茂的英语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可能 B3能力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添加一些细节关注培养学生的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B4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学习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新颖,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的数量适中,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合理 B5教学策略的设计 有意识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课堂富于变化,学生不易疲劳、厌倦 B6问题的设计 教师能够预设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有意识的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 A4课堂实施 B1师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核心。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通过积极的参议获得所需知识。 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建构知识。 B2教师对学科目标的把握 课内教学内容的组织连贯,流畅 课外扩展内容和课内知识紧密相关,对扩展形式和扩展内容的把握较到位 能巧妙的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深化课内知识的学习 B3教师对能力培养的把握 能很好的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整个的教学过程贯穿着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即时反映,灵活的开展学生思维的训练 学生有较高的认知参与度,不仅仅让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B4教师对课堂的把握 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环节的衔接比较自然、流畅 课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做出局部调整 教师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有效得学习中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师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参与的活动 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B5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否是通过学生个人动手或动脑所得 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否尽量全面,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B6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 是否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保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在40分钟的课堂里是否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对学习内容保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B7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较好的当堂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 能依照教师提供的资源自主的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自发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B8课堂交互性 师生之间积极交互,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交互关注面广,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效果 B9课堂所采用的评估方法 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利用自评和同伴互评方法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竞争、评比的方式隐性的将课堂评估延伸到课外 能够及时收集有效信息,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对学生进行形成评价 A5教学环境 B1课件 课件内容符合教学的要求,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课件的制作注重交互的实现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课件选取的素材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2资源 组织了恰当、丰富的教学资源 资源的组织有层次,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注重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很好的处理(字)、词、句、篇的关系 B3媒体的使用 恰当处理传统媒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关系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其恰当的作为资源环境、交流工具、知识表达与加工工具或是情景创设工具应用于课堂 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加强课堂的交互性,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B4教学氛围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资源,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营造一个活跃、愉悦、充实的课堂

第3篇

    一、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

    体育课程以往的教学理念过于古板、没生气,对此学生积极性不高。要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就要对体育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创新和大胆的改革,打破并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对新兴运动项目运用到其中。例如:将以往投铅球和跳高等项目,改为炸“碉堡”、“跳马”的游戏形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和运动,结合到体育课程当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得以体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重在学生是否喜欢和适应其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体育学习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理念、心理理念,根据其特点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上,要将体育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足球项目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和交流学习,并总结出在其比赛中传球的技巧、和角度的把握,通过亲自实践、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索,打破在教学中传统示范、讲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感性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其魅力和锻炼方法及技巧,来实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三、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加强,还要加强培养多种素质的教学方式

    老师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达成目标。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优化教学质量,使教学由枯燥型转变为快乐型,使体育课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二)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观念不尽相同,其表现在,传统的观念上呈现为‘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在课堂上一味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视而不见

    而现在的老师在学习中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应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新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而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主的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增加兴趣。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友好性,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四、课外的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

    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要想有效的完成,我们体育老师除了教学过程中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课外的一些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的充分利用,会对体育教学新课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会更有效地完成。所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开展多式多样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比如举行有趣味的运动会、运动项目考核等,以此实现体育教学的内、外结合。对课外的体育活动,在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上,我们还可以将传统项目与新颖、有活力的体育项目互相结合地进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把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引进学校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我练习。不仅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让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地缓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五、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分析

    自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其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对学生在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增强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体育课程以往都要求学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要学,而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因此严重地导致了其厌恶心理,失去了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了学生自我价值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作用。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创新学科中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和锻炼学生,才能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专题;变式;性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念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中长跑。

中长跑是指800~10000米之间的长跑运动。中长跑作为一种很强的健身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在呼吸以及循环系统等方面的机能,提高学生的耐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因此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对中长跑的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通过进行中长跑的训练,促进学生体育素质不断的增强。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体育在教学方面的影响

1、对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

初中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模式下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指导训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位置,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进行改革,充分让学生懂得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

2、体育教师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

由于当前体育教学方面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不断的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要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紧跟新课程教育的步伐。学校要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活动,让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二、训练的方式要多样

由于中长跑的的训练是很枯燥的,在跑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队形的变换,使学生们的训练积极性得到提高。对中长跑遇到的“极点”问题,要详细对学生进行讲解它产生的原理以及克服的方法: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把“极点”发生的时间进行推迟。教师要身体力行,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中长跑训练,可以带动学生们进行训练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提高训练的效果。

1、渐进的训练法

初中体育中长跑的项目主要有:男生的1000和1500米,女生的800米。但是在训练一开始,许多学生对此都存在恐惧的心理。因此可以采取中长跑距离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教师在对中长跑的技术要点讲解以后,可以设置男生进行600米的训练,女生进行400米的训练,让学生逐渐的熟悉中长跑的训练。

2、进行诱导的方法激励训练

在中长跑进行训练的场地可以安放一些具有激励性质的标语牌。例如在长跑距离的一半的路程上标着:“我可以坚持到最后!”“距离终点不远啦”等;在长跑的重点标着:“我成功啦”“胜利属于我”,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使用激将法

当进行完中长跑的训练以后,可以对学生结束长跑以后的感觉进行询问。对于许多学生的惧怕心理,教师可以这样开导:我国的王军霞——世界的中长跑世界冠军在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和你们是一样惧怕,但是她克服了这种情况,才有了今天的世界冠军,你们有没有这种拼搏的精神,从而激发出学生训练的激情。

4、因材施教的观念

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教学中,对学生的精神状况要做到全面的了解。针对平时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不刻苦训练、身体素质较差、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身体锻炼方面的要求,对运动的技巧进行掌握,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心理方面的素质。并且体育教师还要留意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身体素质确实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适量的训练,训练的强度不能太大。只有因材施教,才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训练中获得锻炼和进步。

5、在中长跑训练中对竞争以及合作的意识进行培养

中长跑训练中,除了可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较大的提高以外,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竞争和合作的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提高,在合作中获得友谊;由于中长跑是一项考验耐力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队友之间进行相互间的鼓励,会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对顽强意志的培养,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这就是利用中长跑,对学生在整个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进行了极大的提高。

三、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中的要点

1、教学的过程中,根本的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教师要将掌握中长跑的技术和提高学生体质以及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完成中学的中长跑教学的任务。

2、在中长跑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妥善安排好不适合进行中长跑训练的学生。既要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又要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中长跑的训练中,要依据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从近到远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按照不同的年级对教学任务进行分配:初一的年级,要对动作的技巧进行掌握;初二的年级,对中长跑的耐力和速度进行训练;初三的年级,使用不同的练习方式对速度和耐力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完成初中阶段在中长跑中的教学训练。

4、中长跑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速度感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不进行盲目的乱跑,控制好速度,预防不能坚持到终点的情况。对速度感的培养,可以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例如:进行段落的定时跑、时间的定距跑、两三个的学生同时同步的跑等。为了对跑的节奏进行掌握,要让节奏比较好的学生在队伍前面领跑。

5、对速度耐力进行训练的时候,要进行很长距离的间歇跑训练,匀速跑的时候心率总是保持在一个中等的水平,这是不足的地方,间歇的跑可以提高强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控制心率的跳动次数对自己的运动量进行控制,跑完规定的距离以后再进行休息,心率恢复到120次后再跑,这样交替进行,间歇跑的距离设置为800-3000米。

6、在学生的训练当中,要对“极点”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解答。中长跑的时候,由于内脏的器官改变了工作的条件,氧气的供应落后了肌肉的活动需要,因此在训练一段时间后,会有胸闷、四肢无力、呼吸非常困难、跑速降低,这就是“极点”。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极点”出现的时候,要顽强的坚持跑下去,对呼吸的深度进行加深,调整训练的速度,“极点”的现象就会缓解,这样人就感觉好多了。对极点进行克服,可以提高中长跑的训练水平和锻炼的效果。

四、中长跑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肌肉的酸痛现象,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注意,会出现肌肉的拉伤,这些都是很小的损伤,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开导: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如果出现肌肉的酸痛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要调整好速度,坚持到终点,就会获得训练的,并且自己的体能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培养了敢于拼搏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在进行训练时,不要害怕气候的影响,越是在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情况下,进行中长跑的适当训练,做到冬天可以练“三九”,夏天可以练“三伏”。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更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以及对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方面进行培养。在不断克服一切困难的情况下,既促进了体育成绩的提高,又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结语:

针对体育教学进行的新课程的各项改革,对初中体育的中长跑训练在教学方式、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创新。通过改革,把体育训练中对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高了学生在中长跑训练方面的整体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物理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进行整合,即教师应如何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便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就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方式、创作多媒体课件的原则以及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物理现象可视化,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物理现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是八年级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持久兴趣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物理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演示,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超大容量的知识库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传统实验中,因客观性原因,一方面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有诸多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实验数据相反的情况。结果,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层面,使学生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师、学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物理实验与网络整合的探究模式,在学生实验探囊取物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自己创建网页,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检查学习效果。既能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又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位。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大量的板书内容,而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教学效果明显减弱。这时候,如采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演示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大家以前常挂在口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物理教学手段,在处理物理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观。

五、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个别学习的工具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资源环境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而且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库提供了针对性的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有: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从Internet获取,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教学提供资源环境。

总之,现代多媒体教学应用于物理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参与物理教学意识更强,对物理概念、现象的理解更深刻,有效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完善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呈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

2.《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

第7篇

摘要:本论文着重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教学法进行探究,提出了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实践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积极地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本着这一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将预习的内容以及需要查找的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问题的提出主要基于教材内容知识,通过查找资料中所显示的信息,会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实践性,适当地提出一些热点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来,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都与地理环境有关。针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思考,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避险常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发展

(一)通过观察图像来提出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地图、地理分布情况以及空间结构等等,这些都需要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气候的变化与大气的运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大气运行图的展示,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引导学生了解大气运动所引起的各种气候现象。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讲一些自己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总会感觉到一年四季所刮的风会有所不同?就会将知识扩展到地形的差异。由于地形的不同,对于气温也会有所影响,从而导致季风气候的特点各有不同。在这个问题基础上,可以将地理知识扩展到地理分布的讲解。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才会呈现出气候上的差异。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问题教学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促进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探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