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1:2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环境保护的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影响 问题与对策

1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开发对土壤和地质地貌的破坏。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些原本受到保护的生态区域对外开放,接受游客进入该区域观赏和游玩。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原本脆弱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地面裸露、土壤板结、小溪断流,土壤厚度减少。登山运动还会影响岩石结构,使山体的高度降低,开发旅游必然要大兴土木,修建旅游基础设施。严重地破坏了地质地貌,导致自然景观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衡失调。

植物的生长受到威胁。火灾是破坏植被的最大隐患。自开发旅游以来,游客吸烟、野炊或者其它方式引起的火灾成为森林火灾的源头。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如修建游乐设施、饭店宾馆、交通道路、购物中心、通信设施等时,必然会使大面积的植被受到破坏。游客践踏是破坏植被最为常见的方式,导致植物死亡,还会引起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使物种结构发生变化,植物种类趋于减少,特别是一些稀有的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动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旅游的开发破坏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的动物寻找新的家园,动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使其生存质量下降。四川峨眉山由于大量游客旅游,使山上的野生动物逼迫离开寻找新的生存之地,由于蛇的减少,使山鼠繁殖过多,导致对植被的破坏,从而生态环境面临着失衡的危险,部分植被和动物绝种。游客在游玩时使用的各种设施设备,发出的噪音对动物也产生影响,如飞机、汽车、游船等的噪音,影响动物的生活。

垃圾、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其不管在数量和种类上消耗量极大,而且排除放出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一些塑料制品的污染很难在几十年内消除。在一些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过大,山高林密,游客分散,生活垃圾外运销毁比较困难,又无法清理,使垃圾在景区内随处可见,不但给植被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也影响着游客的视线。在旅游中,游客和旅游设施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河流,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汽车的尾气、宾馆的废气都会带来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山谷中,游客和机械排除的二氧化碳会污染空气,影响景区的气候,是景区的气候发生多变。

2 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科学规划与建设。科学的规划与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其目标就是要使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在进行规划与建设时,必须要明确旅游地开展生态旅游后可以接受的生态系统变化的极限,不能超越这个极限,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缺少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开展生态旅游就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执法方面,还应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用法律的手段来惩治偷采、盗捕野生动植物、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包含两个层面的建设。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技术力量,定期监测,加大监管力度,对各旅游区环境进行评估、评比,参与决定各旅游区的定级评审项目,从政策上把握好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各旅游区也应建立起自己内部的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定期的监测工作,对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特别是在游客集中的时期或景点,要准确地监测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注重环保宣传与教育。旅游者是旅游

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复杂,活动范围不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从旅游宣传促销到旅游活动的开展都有必要引导游客认识、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宣传与教育应坚持寓教于游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全方位进行。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决定了生态旅游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决不能让“生态盲”去管理和经营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导游人员要经过考核后持证上岗。对他们的教育,除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增强责任感。

强化旅游活动的日常管理。大量的旅游活动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为了保护环境,就要强化对旅游活动的日常管理。首先,应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游客总量。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周期波动性,呈现出时间和地点的双集点。一些热点的生态旅游区在旅游旺季总是人满为患,这给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破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有必要控制每天的游客总量。其次,管理工作要职责明确。旅游地工作人员都应明确的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确保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可以将旅游地分片分段落实到人,谁管理的范围出现问题,就由谁负责,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莹.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3):67-68.

[2]石登荣.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博弈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34-135.

第2篇

1 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 农业生产的概念

农业往往指的是进行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而每种生物凭借其自身的特征和特点对于自然环境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而全球不同的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故而,农业生产必须要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等处罚,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业生态一般指的是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具体来说,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保护农业环境的生产安全。(2)保护农业生产资源的安全。(3)保护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物安全。(4)保护农业生产产品的安全。

所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农业生产的保障和基础,是人类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2 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受到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之后很多工业企业并没有根据标准进行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三废”对土地、大气和资源的污染无疑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农民自身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肆进行农药和化学药品的释放,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工业的发展对于大气污染也是相当严重,随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全球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 水资源污染且紧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呈现出的是总量丰沛平均紧缺的情况。而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据了总用水量近70%作于。而且,我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的情况。所以,上升到农业生产层面上,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将面对严重缺水的情况。而且,由于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到位。

2.3 水土流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的水土流失已经接近了4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国土面积近4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还将会持续上升。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已经造成我国土地荒漠、草原退化和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最终,我国的生态环境将面临水土沼泽化、盐渍化以及肥力缺失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2.4 耕地资源逐年递增

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 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现阶段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定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国环保部门联合农业部门重点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加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推广,逐步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 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要素,也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没有耕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我国水污染的频发。所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故而,我国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4 结语

不得不说,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农业生存危机。而这种农业生产危机的源头正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故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针对现阶段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定要加强治理,积极防范,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随着我国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却没有快速提高,目前虽然有一些管理制度,但对企业的约束还远远不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管理制度不到位,环保意识缺失,对本来就脆弱的环境带来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一、汽车维修养护市场环境现状

 

(一)汽车维修保养过程的尾气污染。汽车在维修保养过程中,发动机的燃料不能完全燃烧,汽车三元催化器不能正常工作,汽车尾气的污染是平时公路运输的几倍,而大部分企业将这部分尾气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室外,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二)汽车维修保养过程产生的废弃物。1、固态废弃物。汽车维修企业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和橡胶等固体废弃物直接卖给废品回收站,由于缺少技术和设备,将一些带有有害物质的固体废弃物当作一般废品处理,如报废的钠冷气门、铅酸电池、三元催化器等,对环境破坏非常严重。2、液体废弃物。目前汽车保养产生的主要液体废弃物为废机油,一般的管理制度要求废机油倒入收集桶内,定期处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企业将废机油通过中间商卖给了非法的小炼油厂,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汽车电子类废弃物。在汽车维修和报废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的电子类废弃物,如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元件等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置,都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汽车维修保养场地土壤、空气与水的污染。汽车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没有回收价值的,各企业只是简单废弃或填埋与燃烧,更有甚者,将液体类有毒有害废弃物直接倒入下水道等。填埋的橡胶、塑料很难自然降解,对土壤造成百年污染;倒入下水道的液体废弃物对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更不容忽视。燃烧处理的橡胶、塑料、布艺类易燃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

 

二、应对措施

 

(一)鼓励制造企业研发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导方向,必将成汽车制造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汽车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认识,将环保作为推进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等革新的重要因素,积极主动的进行生产体制和技术的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合作之中。

 

(二)提高汽车维修保养企业准入制度。我国应该加强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将汽车维修企业配置有关的回收设备以及废弃物回收环保措施做为许可条件,附加在汽车维修企业的开业、资质审核条件中,并强制实施。对于现阶段没有相应回收设备和管理措施的汽车维修企业,不允许其从事相应的作业,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三)加强政府管理,引进环境第三方补偿机制,提高处罚力度。在汽车维修保养企业的管理中,应该坚持“谁污染环境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造成重大环境问题,依据新环保法加重处罚,为企业管理竖标杆,使企业树立“加强节能减排,发展绿色汽修”的工作目标,以绿色环保为发展动力,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节能设备、设施,倡导科学修车理念,合理分类处置汽车废品,提高维修效率与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四)鼓励利用废弃材料再生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我国应该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致力于再生资源研发。例如汽车保险杠、座椅、轮罩等广泛采用的材料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国内某研究机构通过在粉碎后的聚丙烯废弃物中加入新的聚丙烯、玻璃纤维、偶联剂等,经过烘干、混合、加热、压制等工序制成新复合板材,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都有重要意义。

 

(五)政策扶持环保回收企业,促进环保回收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应该对企业的回收与利用给予政策的扶持,回收企业可以减免税率,回收开发可以得到科研经费,使回收企业得到经济补偿。

 

(六)加强维修保养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环保意识。在汽车维修中,要优化维修工艺,优化烤漆业务布局,改造烤漆房油改电,规范维修用油料使用量及回收处置,强化维修企业内部节能减排意识。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机电维修、绿色钣金修复、绿色涂漆、废弃物处理与回收、洗车水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维修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结语

 

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减少汽车维修行业环境污染,保持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推动汽车维修行业向绿色发展,树立绿色维修的良好社会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第4篇

关键词 保护性约束 伤害 应对措施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突发的自杀、自伤、伤人、冲动攻击、躁动不配合治疗等特殊情况,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紧急的保护措施,是精神治疗护理特殊病员常见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给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也容易给患者造成伤害,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给医院带来一些医疗纠纷。通过深入临床调查总结,现对保护性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保护性约束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皮肤组织损伤: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医护人员在给其实施的保护性约束时,患者很难接受,在约束时以及约束后总是不停地乱动和大吼大叫,很易造成约束部位皮肤擦伤,以致红、肿等情况。

臂丛神经麻痹:由于被约束的上肢未能处于功能位或约束过紧,肢体无活动余地等,容易造成上肢麻木、不能上抬、旋转等。

骨折: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使用基本是违背患者的意愿,因此在约束时,绝大部分患者均极不配合不停反抗,很容易造成约束肢体骨折。

利用约束带自缢:患者被约束后,很多均没有实行专人护理,或将患者控制在护士视线范围内,一些患者自行解开约束带或让其它患者帮助解开,然后用约束带进行自缢。

受到其他患者伤害:部分患者被约束后,虽然不能去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同时也失去了防御能力,加之约束后部分患者总是大吼大叫,甚至骂人,很容易遭到其他患者的伤害、攻击。

自尊心伤害:一些患者被约束后,认为自己过着牢狱般的生活,对约束的体验是很痛苦和深刻的。

约束患者受到伤害的原因分析

医护人员对实施保护性约束评估工作不到位、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约束患者时医护人员配合性差,而让患者受到伤害。

解释沟通、告知不到位:很多医护人员对患者约束后,未向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讲解及待患者症状改善后就及时解除约束,导致患者不配合,身体及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也未向病员监护人沟通告知,而导致家属不满意,而发生一些医疗纠纷。

患者约束后管理不到位:一些护理人员将患者约束后,未评估患者存在的风险,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合理满足患者一些需求,如饮水、排便,以及长时间约束的患者定时放松约束部位等。

医院对护理人员关于实施保护性约束规范培训不足:很多医院缺乏保护性约束规范流程以及护理常规,对护理人员缺乏指引和培训,而导致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等。

预防患者被约束时受到伤害的对策

医院应制定保护性约束规范、工作流程及护理常规:如:约束病员前的评估及准备工作、工作人员约束患者时的配合及注意事项以及约束后的护理等,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按章做事。

加强护理人员“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约束患者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

护理人员在给病员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做好沟通、告知工作。一是患者的监护人的告知,让患者监护人知道并配合约束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就是患者解释沟通工作,让患者明白自己被约束的目的—防止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待他症状好转、风险降低后就及时被为其松解约束带,尽量取得病员得配合,从而减少患者约束后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及医疗纠纷。

加强患者约束的护理,患者约束后应将病员隔离开,或不脱离工作人员视线范围,约束的肢体保持功能位,同时满足患者的一些需求,如:饮水、大小便等,约束时间较长的,1~2小时为其放松1次。待其症状好转、风险降低后及时松解约束带,并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

第5篇

定未来政策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和家在环境——贸易上存在重大市场分岐和利益冲突,国际目前仍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明确思路,但是,各个国家就这一问题继续协商,争取达成一致,实现全球的国际社会的合作。

关键词:WTO自由贸易 环境壁垒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为了促进这两大主题的实现,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基本主题。贸易自由化,全球化,人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等。我们希望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但是,我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在消无声息的遭受破坏,有些甚至到了正常的生活,因此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两大世界潮流发生交汇并产生冲突,使国际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热点问题。就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一般关系来看,彼此相互促进,同时又产生消极影响。目前体现贸易自由化的加际主要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有所关注。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WTO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更加强烈。WTO成立的文件中写入了可持续发展,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没有与环境委员会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和实践越来越丰富,而且在案件裁决中出现由没有自由倾斜转向环境保护的倾斜,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协调国际没有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WTO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新任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与2001年12月11日生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没有组织的正式成员,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在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我们希望进一步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有所作为,但是“绿色”却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最大障碍。进口国制定严格的绿色标准,给我国的商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巨大思考:如何运用WTO的有关环境保护条款来最大限度的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环境——贸易问题的,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急需。20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新要求。

一、WTO体制下贸易规则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解释

WTO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消除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的自由化,与国际贸易相联系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贸易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保护改善环境。WTO有关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原则和规定的总目标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和使用世界资源,根据各自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寻求既保护环境又达到上述目标的手段。WTO与CATT的宗旨相比改进的主要是增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多边贸易体系是否由于环境的原因进行修改,应该遵循的原则为公开、平等、非岐视性,有利于促进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且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避免贸易保护措施。

GATT第一条,第三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在国民的基础,对进口产品征收各种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应当给予最惠国待遇,取消数量方面的限制。WTO的各成员国应该进行磋商协调,以协定的方式指定环境标准,我们应该鼓励环境方面的研究以及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使用、提高各国的环境保护能力,某些对环境保护有害的发明等,应当拒绝授予专利权。同时应当允许各国对环境进行有条件的补贴,而且环境补贴是不可申诉的补贴,这样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有利于实现WTO体制下环境——贸易的总目标。WTO专门设立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协调贸易自由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支持。

GATT/WTO长20条的有关规定为:“本协定的规定不得解释为禁止缔约国采用或加强以下措施,但对情形相同的各国实施的措施不得构成武断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与国内限制生产或消费措施相配合,为有效保护可用竭资源有关的措施。”专家组对该规则作为以下解释:根据“为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规定采取措施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第一,不存在符合GATT的其他措施可供选择;第二,即是在此种情况下,所采取的偏离GATT的措施也应该是最合理的。可用竭资源的范围扩大,认为生物资源与石油、铁矿石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一样是有限的。对“有关”的理解应该是仅要求引起争议的措施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这个合法目标之间存在实际联系即可,这些解释成为处理贸易领域内的环境争端的准则。

GATT/WTO的争议解决机构对解决环境——贸易争议,对锻造形成环境——贸易政策和规则有重要意义。WTO取代GATT,新增加了上诉审理程序之后,相比原来的专家组,上诉机构无论是解释规则还是表明态度都与专家组有明显区别。1998年11月的海虾——海龟案上诉的裁决,第一次向环境保护倾斜,这种突破受到国际社会和各界广泛的关注。此案裁决指出:在WTO体制下,各国政府完全有权利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采取措施来保护可以用竭的自然资源。各国政府不需要经过WTO的“允许”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这一些裁决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非议,认为这是给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开绿灯①。

发达国家受到国内环境保护认识日益增长的压力,要求调整环境——贸易关系,加强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担心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环境壁垒,因环境保护的要求而引起他们在国际市场中的准入机会减少。在这种背景下,WTO在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议论中形成一些基本观点:

(一)WTO不是环境保护组织,它在环境保护领域中进行政策协调对贸易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政策。在环境与贸易的关系问题上,WTO认为两者是可以互相支持的。环境保护政策保护了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是经济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增长,贸易自由化带来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WTO的任务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继续坚持原来自由的政策,同时又为自由化扫除障碍,使贸易自由化也不防碍各国的环境保护。

(二)GATT/WTO已经给各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但是,环境保护政策必须在非岐视的基础上进行。对待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要坚持国民待遇原则。WTO保证市场准入机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人为等各方面原因造成贫困,这种现状已经被WTO广泛承认和接受,所以WTO的政策规定有益的倾向发展中国家。贫困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因,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障碍。实行贸易自由化,减让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的机会,扩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加上资金和技术的授助,对发展中国家积极的发展十分重要,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协调和多边合作对正确处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非常重要。国际社会的贸易与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助于消除环境与贸易的政策冲突。多边环境协定是解决跨国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性问题和地区性问题)的主要途径,不赞成单方面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解决环境问题,减少武力和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多边环境协定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切和责任,促进贸易自由——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WTO环境与贸易关系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环境与贸易关系的问题上,WTO成员方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主只,形成了结论。但是有些问题争议较大,目前仍然在进行讨论。成员方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实际的利益冲突,使得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国入世后以成员方、贸易大国、环境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讨论,因此,了解议题的内容和实质,了解各成员方的立场,以及各议题对我国的意义和影响,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多边贸易体系与多边环境保护协定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可能产生两类冲突,一是多边环境保护协定中的贸易条款可能违反非岐视原则,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类产品实行不同环境标准而违反最惠国待遇,对国内外产品给予不同环境待遇违反国民待遇原则。二是多边环境协定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有关贸易问题依照何种原则来开展。目前涉及到贸易协定还不是很多,而且至今还没有多边环境协定有关贸易的案件提交到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被公司认为是“WTO最独特的贡献”,WTO成立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该争端解决机制是整个WTO的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机制②。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为各国提供了原则和可以借鉴的,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的两种冲突的解决,可以使用国际法中“特定法优先适用”“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WTO鼓励采取多边协定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并且多边贸易体制争端解决与多边环境保护协定解决争议机制在程序方面有较多不相容的地方,成员方对依照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有较大异议。

2、与贸易有关的以及对贸易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政策、措施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成员方对该问题的争议较多,主要集中在补贴问题。补贴对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负面影响包括:补贴可能引起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补贴能够稳定人们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起稳定人心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尤其是农业和资源领域的补贴可能扭曲市场,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恶化。③环境保护主义认为,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包括补贴在内,鼓励采用对环境有益的行动和技术。有些代表认为这类规定能鼓励能源密集技术的出口,这些规定可能被某些人滥用,使市场准入问题的既有成果遇到破坏,也不符合“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补贴对环境保护也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转让和使用。

3、多边贸易体制与环境、税、费、以及产品的环境标准的关系。

征收环境税费已被越来越多的成员国政府采用,用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减少环境保护成本的要求。为防止进口产品的环境税费以及内外产品的环境税费上的差别过大,WTO规定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行为限制。

在产品的环境标准上,生态标志问题争议最大。生态标者有基于产品本身的生态标志和机遇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标志两种,由于各国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并且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生态标志造成贸易壁垒,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同的环保技术标准以及绿色包装制度等形成绿色壁垒,限制出口国的贸易,最终体现在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制定正确的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使之互相支持,推动下一轮市场准入谈判,对加强WTO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家来说,贸易是获得环境保护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生存需要)的主要手段,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和环境保护,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但这些基本上都没有实现,发达国家制定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限制发民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造成进一步障碍。

针对这些局面,WTO推荐对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保护环境都有好处的“双赢政策”,即给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利益,使其有利可图,同时也增加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的机会,带来环境效益,又通过取消贸易限制,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出口限制以及补贴等贸易现象,以次达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环境保护的益处。但是,如何实现达到“双赢”的目标随之而来。可以通过竞争,扩大贸易,消除贫困,鼓励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通过解放市场,增加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继续进行多边谈判,加强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消除贸易限制,改善贸易环境,使贸易和环境向积极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考虑到环境保护,对某些产品禁止国内生产,主要依靠进口。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往往成为这类产品的受害方,进一步使环境恶化。经济水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循环不断进行,在发展中国家呈现出恶性循环,所以提高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对环境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多边贸易协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环境保护规定的透明度问题。GATT规定各国迅速公布其有关决定,事后通知并提供信息的义务,同时提供机会的规定和成员国设立咨询点的规定,应该将生态标志,环境经济手段中的环境补贴、税、费、包装和废物的处理纳入透明度制度,透明度的增强能够更好地遵守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WTO贸易与环境关系尚未解决的其他问题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知识产权的保护能鼓励发明和创造,推动的发展,其中一部分对环境保护有益。但是,一些新发明、新技术,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要达到全球的贸易自由——环境保护,就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在转让过程中出现冲突,国际法中规定以优惠条件向发展国家转让,这一点在实践中很难操作,需要进行协调。

服务贸易对环境保护也有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部门分工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服务业的发展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如运输业中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业造成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服务贸易协议》的规定对环境问题有所涉及,但比较空泛,初中起来比较困难。

三、WTO环境——贸易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贸易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佳利用世界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全面提高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为繁荣的未来”。自由贸易和环境保护本应是互相支持的,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导致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的根本分岐。环境贸易问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南北关系问题,国际社会还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明确思路。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资源转移,发展中国家向发这国家输入的主要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其中没有包含出口国的环境代价。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入的主要是品,其中包括了控制环境污染的代价。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方式把对环境有害的产品,技术从他们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的负担。如发达国家又在贸易市场上罩上了绿色大伞,筑起绿色壁垒,把发展中国家拒之门外。环境因素正在成为国际社会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既是环境破坏的最大受害者,也是环境最大的破坏者。

基于当今国际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环境问题上的当务之急不是更多的立法,而应当落实已有的法律规定。最重要的是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根据各自的力量承担环境保护但有区别的责任,防止发达国家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理由的贸易主义的蔓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拒绝,没有市场竞争力,收益的减少,带来环境保护支付能力的降低。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已形成环境壁垒。

专家组一直在不断对贸易——环境的争端进行,从上诉机构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它反映了从GATT到WTO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变化。各成员国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是其应当享有的权利,只是各成员国还承担着总协定及其他协定的贸易规则方面的义务。因此,各国必须还违背自由贸易,非岐视待遇的承诺,就其本质而言,协调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实际上是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体现。④

WTO在环保问题上的主要发展方向是:WTO的价值在平逐渐向环境保护倾斜;在国内环境措施的域外效力问题上的松动;有条件地将国际环境协定作为解释渊源;条约规则的变化;这些趋势的出现为我们制定环境措施提供了参照意见,减少在国际贸易中因绿色壁垒而造成的损失。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WTO在运作和裁量的过程中逐渐重视非政府组织的意见,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扩大了WTO的参与者的范围,能够更广泛的体现了大众的意见,在解决问题时更加民主和平等。WTO已经改变其封闭性,承认环境、商业等领域有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并且做出了若干规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贸易——环境保护日益被世界各国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要彻底解决贸易自由——环境保护问题,必须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力量,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全球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和平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也应更在程度的发挥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实施统一的政策,正确处理自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

①那力:《WTO与环境保护》,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②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第6篇

1.切实加强新闻媒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舆论监督功能

主流媒体需要敢于曝光不法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将之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调动人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其中,制造舆论压力,迫使违法排污企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追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发展,促进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到最终结果。通过一个一个环境保护的案例,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不知不觉之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作为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主流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作为己任。所以,在主流新闻媒体中,需要将各种环保新闻放在比较重要的部位,每时每刻都在做环境保护的新闻宣传,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宣传达到一定的力度,进而让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人民的意识中,提高群众对于环保法律、法规的认识,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3.主流新闻媒体努力引导社会公众主动维护环境权益

主流新闻媒体的受众广、范围大,其报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社会公众遇到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极大可能会参照主流媒体的报道,用媒体中报道的方法处理问题。主流媒体一旦报道出现差错,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在报道中给予广大群众正确的导向,从而有利于社会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二、主流媒体在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社会监督

环境保护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政府采取有限的措施,是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之中,才能有效地遏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总而言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因此,主流媒体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在节目中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时报道,有关环境保护工作的政务公开,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先进个人或集体的表彰。从而使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采取的措施,以及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通过相关的报道,不仅加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社会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报道的违法排污企业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达到很好的震慑效果。社会监督的加强,有利于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政府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沙尘、雾霾层出不穷,饮用水污染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该做好其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为己任,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为目标,将环境保护这一个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意识中。主流媒体可以设置相应的主题板块,探讨环境保护问题,请专家、学者或者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发表其观点,为社会公众灌输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报道破坏环境的案例,着重报道最终的处罚结果,给违法排污企业一个警示,进一步加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3.积极倡导正义执法

目前,我国出现了企业与政府相互“打太极”的现象,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仍然是违法排污,时间有以前的白天,改为如今的晚上,总而言之,企业为了谋求更好地经济效益不惜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法律的执行程度不高。二是企业自律性不高。因为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远远小于执法成本,企业宁愿被处罚、交罚款,也不愿进行污水处理。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村镇建设 环境保护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01-01

引言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对促进村镇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进一步加强存在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

1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1.1 现状分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正确把握环境及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落实各项要求,推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步。具体来说,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节能减排工作,为村镇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常村镇煤电行业的技术含量高、技术需求大。煤、电、油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村镇循环经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背景下,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让节能和环保责任制得到强化、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将降低村镇企业的能耗,节能与村镇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1.2 存在的不足。例如,污染严重问题,近年来,乡镇企业取得较快发展。但是,它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此外,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也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2 新时期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 保持村镇的景观特色。不同村镇地区的乡村景观,都有着自身特色,有着鲜明个性。在存在景观设计时,要保持这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对其进行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对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风土人情,在村镇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将这些有民族特色的景观与村镇景观有机结合。此外,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时,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考虑当地居民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防止破坏当地具有特色乡土文化,保持乡村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村镇景观,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2.2 注重村镇建设的生态与节能。生态节能也是村镇建设必须树立的理念,这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不仅在设计时需要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时更需要采取措施,做好村镇房屋建设、采光、供水、供电等工作,在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做到生态节能。 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它们对村镇建设效果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村镇建设中,必须落实环境保护理念,促进工作水平提升。

2.3 提高村镇建设的艺术化设计水平。村镇建设中,需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运用人性化设计方法,加强对存在环境的保护工作,在促进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中要运用人性化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模式,有利于村镇景观的生态化,也有利于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尽管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能源和环境政策出现新变化,新动向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的节能和环保水平,今后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例如,推行村镇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制度,乡镇煤矿企业、电厂粉煤灰以及产业延伸环节中废弃物,应该采取循环与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村镇提供技术支撑。此外随着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脆弱性愈加显现,低工资、低成本、高投入、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也是造成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相关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村镇建设发展较快,对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技术较往年并没有较快增长,由此引起供求不对称,很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受到制约现象,必须采取完善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2.5 重村镇建设的环境保护及创新工作。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村镇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落实能源和环保法律政策要求,加大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村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乡镇企业所有员工水平和综合素质。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在能源领域,主要是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节能水平,促进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对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完善相应措施,把握好环境及能源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以更好落实这些规定,提高村镇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水平。

3 结束语

总之,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关注国家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变化发展情况,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加强科研,推进技术创新,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村镇建设及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村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提高村镇建设的环境效益,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蒋世昌.现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3(7),22

[2]陈璐.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管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8-19

第8篇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概述

 

1.1环境保护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所在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建设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5个主要因素,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确定、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现场布置和质量要求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论是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体设计还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都要解决好整个施工的全面问题,安排好各方面工作的相互衔接和配套,为指导项目施工服务[14]。

 

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第6个主要因素,它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作业进行环境保护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在对施工阶段进行统筹安排时,不仅要满足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而且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要求。在各个具体项目工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体现出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环境保护部分时要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有机地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实现环保施工[15]。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目的是使工程施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环境保护活动,达到合理施工和环境影响最小的效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既是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起到控制作用的总体战略部署,也是对某一具体工程中施工作业的环境保护起到指导作用的战术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是施工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在指导施工准备工作、全面布置施工活动、指挥开展生产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控制施工进度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的依据,是施工现场全体工程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对提高施工部分的整体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小环境影响、科学有效地完成施工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1.2基础工作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针对施工涉及面广、专业多、材料及机械种类繁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复杂等情况,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原始资料的调查、搜集和分析等基础工作。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基础工作是按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安排进行的,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查和搜集,通过实地勘察、座谈访问、查阅历史资料、采取必要的监测手段获得所需的环境数据和资料。一般要搜集的资料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和其他自然条件等,同时也要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状况等。

 

1.3技术方案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要搜集所需的环境资料,了解工程环境概况;分析设计资料,进行施工组织与环境保护研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提出施工整体环境保护措施;编制施工进度表,设置所需的环境保护机动时间;编制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使用计划,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施工平面图的布置等。

 

1.4工作程序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各项资源需用计划、施工平面图及技术经济指标等。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合理安排环境保护组织设计内容。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将对应的工作程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选择施工方案,审查设计图纸及进行现场调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第2阶段是编制施工进度表,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编制机械设备需用计划和材料、半成品构件需用计划,编制劳动量需用计划,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应合理考虑环境保护工作的时间要求,编制运输计划和施工准备工作计划;第3阶段是布置施工平面图,根据施工进度表和施工进度计划,结合施工组织调查资料和施工图纸,考虑场地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要求,布置施工平面图,确定技术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后,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

 

2.1环境概况

 

工程中的环境概况主要包括:

 

(1)自然地理概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貌归属、地形描述等。

 

(2)工程地质条件: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层构成、地质构造、地震烈度等。

 

(3)气象水文情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流域归属、地下水现状、气候区归属、气象现状描述和降雨量等。

 

(4)社会环境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5)环境污染状况: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空气、水、声、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16]。

 

2.2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方案选择的环境保护要求是根据项目的工程要求、施工能力、环境现状等情况,进行施工方法的确定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下面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17—18]。

 

2.2.1施工方法的选择

 

确定施工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环境等因素,在确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法时就要认真考虑环境影响问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石方开挖。石方开挖有多种方法,通常采用爆破、机械挖掘等方法。针对石方开挖产生的环境影响,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和振动,减少爆破飞渣对周围构造物的破坏,如可采用凿岩机湿法作业进行松动爆破方法及严格控制炸药用量。

 

(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通常采用大型挖掘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和爆破等多种方法。为达到环境保护要求,降低开挖带来的环境影响,开挖过程应确定开挖范围,施工机械在开挖范围内作业,并定时洒水,避让文物古迹,定点存放土方,土方坡面应及时防护,并做好弃土弃渣场的防护。

 

(3)路基填筑。路基填筑一般采用机械从取土场挖取土石方,经过施工便道运送到路段。施工过程中取土场选址应合理;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定时洒水;路基边坡防护工程,设置排水沟、沉沙池或临时沉淀池,出口处设土工布围栏。

 

(4)路面工程。路面施工采用路拌法和集中厂拌法加工路面基层材料,经过摊铺机配合平地机摊平,用振动机压实。面层施工是在基层上喷洒投油层,将热拌混合料运到摊铺路段,采用摊铺机整幅摊铺,使用压路机压实。施工过程中拌和站选址应合理,控制拌和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摊铺过程的沥青烟,加强施工人员的身体防护,合理选择施工机械,降低噪声和振动。

 

(5)桥涵工程。桥梁施工需要开挖基坑,灌注混凝土。基坑开挖时应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河道水质污染,做好通道防渗。

 

(6)隧道工程。隧道施工需要进行钻爆作业、支护、注浆、清理施工残渣以及衬砌和防水层的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保护山坡的方式进行洞口施工,同时安装水幕降尘器,施工人员佩戴防尘口罩等安全防护用品,在隧道外设置沉淀池。

 

2.2.2施工机械的选择

 

确定施工机械时,根据工程数量和特点、环境现状及机械性能等因素,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进行施工机械的选择。

 

(1)土方开挖。公路土方开挖工程量一般较大,通常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汽车,推土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并采用大型产运机、平地机、凿岩机等。选择机械时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2)路基填筑。路基填筑时需要大量土石方,一般采用推土机、挖掘机、自卸汽车、压路机(静力式、轮胎式、振动式)和夯实机等。将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和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作为选择机械的因素之一。

 

(3)路面工程。根据路面工程所需材料和施工需要,通常采用自卸汽车、摊铺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稳定土拌和机、压路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根据路域环境现状,以对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

 

(4)桥涵工程。根据桥涵施工特点,一般采用打桩机、起重机、挖掘机、施工船、钻机、架桥设备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避免机械漏油,以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

 

(5)隧道工程。根据隧道施工特点,一般采用盾构机、隧道掘进机、钻机等。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选择施工机械,特别要使扬尘和噪声影响最小。

 

2.2.3施工进度安排中的环境保护考虑

 

施工进度包括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2个内容,施工进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应从这2个方面考虑。

 

(1)施工时间进度安排是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法,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计算各施工项目的持续作业时间,从而拟定施工进度的计划。选择施工组织方法时要注意考虑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并以环境保护最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法。划分施工段的环境保护原则是使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持续时间最短,并且避免不同工程施工产生的相同的环境影响反复出现。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应把环境影响的持续情况考虑到施工段划分中,尽量减少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计算工程量和劳动力需求量时也要估算当地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计算各施工项目持续作业时间中的组织间歇时间时,要充分减少施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时间,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后根据解决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所需的时间来检查和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2)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包括劳动力、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临时设施、工地运输的需求量安排等。劳动力需求量决定临时施工营地范围的大小,应考虑其对当地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以此作为劳动力需求量的考虑因素之一。主要材料是运输组织和布置仓库的依据,还应把仓库选址对环境影响作为考虑主要材料的因素。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情况下,还应把机械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及振动对当地的环境影响作为选择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的参考因素。在选择工地运输的方式时,以运输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临时设施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然后再满足工程需要,如工地加工场要远离当地饮用水源并处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废水应集中处理,施工人员驻地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破坏当地植被等。

 

2.2.4施工平面图布置中的环境保护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过程中空间组织的具体体现,它表达了施工对象、施工条件、临时设施、管理机构等的空间关系。施工平面图内容包括施工作业现场、辅助生产设施、办公和生活等区域。

 

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合理布置各区域,使环境互相不干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避免破坏植被,远离动物栖息地,防止水土流失,少占农田。充分考虑水文条件,避免产生废水污染当地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参考地质情况,避免泥石流、山洪造成财产损失;参考气象条件,将产生大气污染的施工项目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在施工平面图布置中还要参考环境影响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2.5综合评价中的环境保护指标

 

目前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其评价指标主要是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择最优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论证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比较,选择技术经济最佳的方案。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一般是以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平面图为重点,建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体系,如施工工期指标、质量指标、生产率指标、机械化程度指标等,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增加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以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分析论证施工组织设计的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技术、经济、环境相互关联且相互统一的综合指标体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可设立各类污染物排放、生态影响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等指标。

 

3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

 

3.1编制要求

 

(1)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应主次分明、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满足指导施工工作要求,符合施工组织原理和环境保护原则的要求。

 

(2)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融入式,即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等融入施工组织设计各部分中,从而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②独立式,即编制环境保护组织设计的独立篇章,提出整个项目施工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3.2设计内容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内容时,无论采取融入式还是独立式的形式,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体现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和要求。

 

(1)工程概况。在工程概况中,应加强了解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情况以及社会环境现状等。

 

(2)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中,应体现环境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3)施工进度。施工时间进度安排和资源需用量进度安排,应考虑环境保护工作时间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4)施工总平面图。包括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布置重点工程施工场地平面图以及其他施工场地平

 

面图等。

 

(5)主要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在安排主要材料、主要施工机械和设备、技术组织措施的计划时,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最小的要求。

 

(6)工程质量控制与施工组织保证措施。提出环境保护改进措施等。

 

(7)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除体现技术经济指标外,还应有必要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8)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方面。除施工方案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施工平面图优化外,还应考虑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化[19]。

 

4结语

 

目前工程项目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组织中环境保护内容应成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要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过程,更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本研究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论述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概念;建立了施工组织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出了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部分的编制分为融入式和独立式2种形式;研究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工作程序和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技术方法;结合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图布置、评价指标体系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环境保护要求等。施工组织设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科学指导,是工程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郜风涛,曹康泰,王玉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袁玉卿,董小林.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全程环境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