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1:2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财务风险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金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二、两种不同观点的比较
对于上述两种不同的财务风险概念,应当说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风险的描述是一致的。风险在经济学中与不确定性有相似之处,即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如果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念不可以推算时,则认为是不确定。风险具有两面性,它可能带来意外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意外的收益,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注重风险的不利性方面,认为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均包括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第一种观点把筹资风险做财务风险其中之一。而第二种观点则把财务风险集中表述为筹资风险。
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内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财务概念理解的不同。第一种观点从财务本质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财务的本质指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生产经营中体现的资金运动这一财务现象;一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生产关系这一财务本质。从财务现象观察,它体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从财务本质观察,在这些资金运动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关系。那么,财务风险应是涵盖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第二种观点理解的财务是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他们认为财务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筹帷幄,同时认为财务的起点、终点均是货币资金。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也就可以使企业的资金运动比较顺利进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状,即当某些企业破产或倒闭时,它的资产拥有额上亿元,利润额上千万,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盘活货币资金。也就是说货币资金的周转不当。
第二,两种观点表述的财务风险的外延不同。第一种观点表述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受损失的可能。显然,财务风险的外延宽广,包括了所有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第二种观点则仅是指由于货币资金不能到期偿还债务而带来的风险,来自于企业负债融资。由于外延的不同,导致两种观点阐述的财务风险不同,前者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风险。后者仅指筹资风险。
第三,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第一种观点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1)筹资活动(与前相同)。(2)投资活动。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长期投资中,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另一部分来自于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定不恰当、市场供求状况、价格变动等影响而发生的风险。(3)资金回收。主要来自于销售环节,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中,是否及时、足额的回收货币资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把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一律推向市场,公平竞争,信用工具作为搞活流通、繁荣市场的剂,已为企业广泛使用。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业务开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4)利润分配活动。在企业效益有保证,资金周转正常,调度适当的情况下,合理的分配收益,会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企业今后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利润分配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企业资金紧缺时,以过多的货币资金对外分配,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而如果企业不给投资者一定的现金分配,单独采用配股方式,以股票作股利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5)来自于其他方面。在第二种观点中,资金无非来自于投资人或债权人。如果资金全部来自于投资人,则没有财务风险。例如有4位投资者合资成立一家公司。各出资25%,股本全部自有,此公司拥有相当高的经营风险,且每位投资者均须承担这种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但如果公司资本50%来自于两位投资者提供的负债资金,这时,公司的经营风险事实上只有两位提供权益资本的投资者承担,从而使股东(投资者)的风险较未使用负债之前要高出一倍,这种公司采用负债融资后所有者所担负的风险就是财务风险,即财务风险来自于负债融资。
三、作者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财务要领,界定财务风险定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剔除两种观点的相同部分,不同部分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财务如何理解。关于财务的科学定义,经历了一个演化进步的过程,从早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运动即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财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事务及关系论,即财务就是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或业务。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增值,并引起财产物资变化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各利益主体的财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运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还有财务职能论,把财务定义为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和分配活动的总称。从财务定义的发展不难看出,对于财务,都趋同于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因为这一定义抓住了财务的本质特征。一是表明财务与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二是财务与资本运动密切相关;三是财务与现代企业制度密切相关。而第二种观点所述的财务显然不恰当,它只阐明了财务本质的一部分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讲,财务风险第一种观点比第二种观点要科学、恰当。
(二)界定财务风险的概念不能只站在某一学科角度。我们知道,财务风险最早见于财务管理课程中。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一是财务风险。这里面的财务风险仅指由于财务杠杆增加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这种风险随着负债比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始于20世纪末期,经过10多年的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超过传统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另一支柱性产业成为必然。然而,房地产业的发展过快、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已经引起了房地产市场日益“泡沫化”。房地产业素来以高回报率、高风险性的特点著称,这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为了抑制过分飙高的房价,稳定房地产交易价格,频频出台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宏观政策,这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新一轮的强劲挑战。因此,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是具有实践意义的,广大投资者能通过直接揭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获取真实、有效和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上市公司高管认清公司潜在财务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带来积极意义。
美国学者Altman选取了1946-1965年20年间的33家ST公司和33家非ST公司作为样本,使用了计量方法从众多财务比率中选取最合适的五个变量来建立判别函数,并以计算而得的分值作为判断财务风险程度的依据。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Z-score模型对于停业前一年和前两年的判别准确度达到了惊人的95%和82%。李泽红等人(2009),张敏慧(2009),杨晓彦(2011),王小燕(2012)等人也从企业的财务风险基本概念和特征出发,通过“资金筹备”、“投资决策方案”、“资本运营”和“收益分配与再分配”等四个大方面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分类,通过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周汉唐(2014)的研究认为房地产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较大的风险。房地产公司一般承担着高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容易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风险,公司随时面临破产威胁,公司应当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保障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房地产行业特点与财务风险关系及预警模型选择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特点与财务风险关系
首先,房地产业,生产周期越长,不确定性大,导致更大的风险概率。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变动随时间增加而变大,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也越大,这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利润水平和资金回笼。其次,房地产业是最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金额大,开发产品造价高,开发周期又长,需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在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应该保证资金链的完善。最后,在组织设计上,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按照投资项目而成立多个项目分公司(或项目部),这极易带来管理方面的风险。总公司和项目分公司存在委托关系,双方获得的信息有可能产生不对称,由此造成总公司控制力度下降,这极易导致预算无法得到控制,引起财务风险扩大。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选择
学术界和商界用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变量主要有以市场数据和以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两个大类。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善、各类监控组织监察力度不够的现状,以市场数据为基础的模型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因此,我们选择使用样本企业指数纽约大学教授爱德华奥特曼的Z模型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
三、完善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以民营为主,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0%,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家庭治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家族治理模式普遍存在的弊端包括产权不消、集权管理,这是导致公司治理机制缺乏有效性、企业运营效率低和财务风险扩大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程度,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此来提高治理效率。
(二)优化资本结构
21世纪初期,国家银根政策宽松,政策鼓励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企业迅猛发展,但高资产负债比经营的现状并未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随着2011年国家严厉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下跌,银行贷款困难,民众购房态度不明朗,一些高负债的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濒临倒闭。因此房地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的资源配置。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基本概念
旅游企业经营领域涉及较为广泛,以游览、娱乐、住宿、购物、餐饮为经营主线,其财务管理特点基于旅游产品特点。就旅游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大多在服务上,其产品特性完全是服务性产品特点,如生产销售同时发生、不可储存性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面临的风险因子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投资、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工作,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内部组织的稳定运营,为企业竞争提供必要基础。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总的来说包括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类,内部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失调引发的风险,包括投资、筹资、决策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动。这些风险因子都会对旅游企业的收益造成影响,对旅游业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旅游企业必须熟练掌握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工具,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分类
针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两类。其中,不可控风险不受企业自主意志影响,被动性强,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来自宏观条件,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主营业务区域状况等。可控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笼及收益分配四方面,可通过自主决策避免或解决。
(一)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主要是旅游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5.12地震为例,由于民众对地区灾害性时间的担忧,游客多数会选择其他地区旅行,直接减少了四川地区的旅游业务流量,若企业以此地区为主营,由于企业资金长期占用于收益小地区,这些地方的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就会极高。此外,国家政策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企业可能会被迫出现转产或经营调整,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
(二)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一般的,旅游企业可控风险主要表现为偿债能力不足、现金流量呈现负数、依赖短期借款引起的资金周转不灵等。这类风险的成因往往来自企业内部,如决策失误、资产负债评估能力不足、竞争过强、财务控制能力不足等。以财务控制为例,旅游企业财务控制难度远远高于工商业企业,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控制难度大,流动资产占用高,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存在虚增企业利润,企业难以把握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人力成本及宣传成本支出占比过大、资金管理效能不佳、投融资风险度量不足、内部控制不到位、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从普遍性入手,本文总结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一)强化业务流程控制要实现高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旅游企业必须强化业务流程控制,强化财务管理刚性。首先,在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将所有业务纳入合同化管理中,避免由于客户要求、费用、行程上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在提供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要严格按照旅游合同办事,按照合同内容,依据景区计费标准行事,制定严密的计调单,若要开辟新路线,则需进行专项调查之后确定。第三,要按计调单编制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合理划分行程中团队成员职责,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避免超预算、资金结算错误等风险。第四,旅游行程责任分配前置。要在出行前将计调单、安排、服务标准等要求事项部署下来,以便实现行程中费用控制。因此,计调单刚性必须足够,要严格按照计价单控制成本,严格审查,该报销尽快报销,不该报销坚决不报。
(二)强化财务控制首先,旅游企业应完善内部各项财务工作细则,按现有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特点制定本企业财务会计明细操作规范,强化风险监控。第二,要注重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强化经济活动的系统记录与分析,使企业内部资产及财务状况得以正确反映。第三,要强化资金和费用管理,提高预算科学性,要严格按照旅游主线及行程开展预算,避免预算超支及预算不足。
(三)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首先,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基础,当资产负债介于40%~60%时,企业资金配置最为合理,低于40%资金充裕且可能发生限制,高于60%企业资金紧张,负债较高,应启用财务预警,控制负债增加及比例。此外,流动比率也应作为风险指标的组成,应将流动比率控制在1.5倍,避免企业资金链风险。其次,在风险防控设置上,旅游企业应当首先强化员工及部门财务风险意识,在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制度性建设,在大财务管理架构上,计调单、会计核算凭证等进行标准规范,对收支预算、资金回款等项设置专用管理办法。最后,旅游企业可引进外部监察机构,利用抽查、倒查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判,提高管理接入的及时性,避免事后控制。
(四)强化财务队伍建设团队凝聚力上,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团队氛围,为财务人员树立信心,提高凝聚力;在岗位设置上,应实行轮岗,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长期任职出现的岗位漏洞;培训机制上,可采取持续教育与专项教育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企业内宣传财务风险知识,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营造风险防控氛围,另一方面可开展主题明确、重点明晰的财务风险防控教育活动,如竞赛、案例交换等,提升财务队伍素质,避免因人员疏忽导致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信息咨询、电子政务、旅游电商三大系统。策略上,旅游企业应当从强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政府应为企业构建信息技术宏观条件,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门户网站建设,如提高网站信息详尽程度、组建论坛、构建客户交流机制、同行联合网上宣传等;优化电商模式,如构建个性化网络平台、开展虚拟旅游经营等;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如交换友链、Email推广、自媒体推广、竞价排名推广等。第三,要强化多方合作,如旅游相关部门协作、银行网上协作、网络公司协作等。第四,可开展CRM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回流。第五,强化系列服务。第六,加大员工专业培训,如导游技能、财务技能等。
四、结语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会计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会计界对会计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观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试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核算、财务风险几个方面分析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客观经济环境变化会计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
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与国际财务会计趋同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越来越重要。财务会计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范畴,是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规范性理论基础。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涵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ofFinancial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是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一体化使财务会计的空间变得更大,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愈显必要
近十几年来,在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机制作用下,各国相继推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生产经营和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如电讯业、银行和保险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全球性特征尤为明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呈现如下特征:国际金融网络使国际商务在时间上连续,价格上联动,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额会迅速增长,竞争更加激烈,风险也加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的财务会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使财务会计工作的空间变得更大,常常出现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会计核算;而且,由于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今天,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因此,必须构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有效规避财务会计的风险。
(三)对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议
1.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因为会计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社会性。会计的技术性使得在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经验教训,从而节省制定成本,提高制定效率。会计的社会性使得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出发,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2.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财务会计需要提供什么质量的信及怎样提供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科学、逻辑严密并对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
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多特有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会计准则可能没有规定,但由财政部组织、学术界、实务界以及企业界共同研究制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这样可以具有法律约束力和较强的权威性,切实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起指导作用。
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对其构成概念框架的子系统都应涵盖,缺少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份完整的概念框架。具体来说,由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在构建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可以将其作为概念结构的一个边缘,然后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为财务报告。这些内容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概念框架系统。
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导致了财务环境的新变化,财务边界变得模糊、核算重点多元、核算期多样化、本位币和币值不变假设弱化等等。这些都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网络会计模式才能自如地应付。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会计核算重点由单一的有形资产向多元转移
知识经济是知识和经验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它一方面是指知识和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高新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增加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它和货币资本一样,是一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货币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资本包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誉、信息资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都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出现了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企业的新的资源配置结构,使如何对知识资本的价值进行计量和管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课题,会计的核算重点也要单一的有形资产向有形和无形资产等多元化转移。
(二)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使会计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的企业扩展为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在经济生活中。所谓虚拟企业,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H.J.Bulliger认为虚拟企业是一种网络组织:通过网络,应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互惠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的关系也就解除了。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了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虚拟企业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虚拟企业充分地利用了网络技术,所以也有人把虚拟企业叫做网络企业,实际上虚拟企业的概念要比网络企业更为宽泛,网络企业只是虚拟企业的一种形式。
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下的“企业”的概念变得模糊,会计主体的概念也就变得不那么确定,既实也虚。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是由以下两个条件来确定:一是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二是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范围。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共同之点是实际边界清楚的“单位、个人、集团或机构”,而虚拟企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来确定会计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依据已有些不适应了。现在的会计主体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且也是由某一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美国会计学者瓦尔曼指出:“虚拟企业使企业的空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活地重构和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并使传统的会计主体具有新的意义。”这里所说的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虚”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实”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虚拟企业也是企业的一种更新潮的重构形式。企业重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还只限于企业内部的重构,如精简和调整机构、剥离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等,其目的是使管理更为灵活,竞争力更强。到90年代又出现了企业之间的并构和重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重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企业重构,而虚拟企业则是一种暂时的企业重构。企业重构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不管是那种形式的企业重构,都给会计主体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三)会计核算期变得多样化,即时核算与实时报告将是会计核算期的主要形式
会计核算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前后连续,时间相等的会计期间,定期地向有关方面提供财务信息。财务年度报告是我国长期以来最常见的一种报告形式。
持续经营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基本特征,会计主体都将持续地,无限期地正常经营下去,而不会终止结算。虚拟企业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相关的联合体,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也许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也许会很快解散,而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合作方。有时即使合作方没有增减或解散,但没有持续的经营活动,这就使得持续经营的假设变得较为模糊。因此,它对会计核算期的要求也变得模糊,一般是某项经济合作一旦完成就要立即提供会计核算报告,根本不需要等到某一个固定的核算期如年、季、月的结束。一般情况下,虚拟企业也无须对社会提供财务报表,只须对虚拟企业内部各成员提供财务报告即可。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特别是虚拟企业和虚拟经济的兴起,会计核算期变得更加多样化。当会计信息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而使经济活动增加附加值的时候,即时核算和实时财务报告将是主要形式,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三、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延续已导致全球经济受挫,国际金融市场也正在经历着重组与改变。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对某些衍生工具的风险没有进行真实的披露。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的披露和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投资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7)对金融工具有全面披露的要求。披露不仅包含关于金融工具重要性的信息,还要包含相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而对后者的披露,即是对风险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性质上要求披露每种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层的目标,政策和风险管理的过程等。程度上要求披露在报告日的风险暴露程度的定量的描述,这包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风险集合的描述。
此次次贷危机中,对某些衍生工具的披露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次贷危机的核心是非传统贷款的爆发,包括次级抵押贷款。这些贷款由房屋抵押经纪人卖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再次将它们包装成更加复杂的结构债券,将大量的信贷违约调期(CDS)及其它与债券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给各种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投资人。由于CDS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没有专门机构监管它的交易,另外持有者不愿对其风险进行真实的披露,导致CDS的市场有很大的不透明性。
信贷违约调期(CDS)是指违约调期的买方将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一旦对应第三方信用违约发生,CDS的卖方就要向买方赔付损失。因此当信用违约率上升后,对于CDS的卖方而言,赔付的损失也就跟着上升。美国国际保险集团(AIG)自2006年以来,其CDS的成本就急剧上升,但AIG并未重视它的风险。在2007年第四财季出现亏损之前,AIG从来没有在其年报中披露过CDS。2008年初AIG宣称,根据内部估值模型,由于CDS产生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最终AIG在3月底宣布了因CDS而减记了超过110亿美元次贷相关衍生资产。2008年11月10日AIG了第三季度财报:该集团亏损245亿美元,其中,CDS业务当季的资产减记规模超过70亿美元。可见正是CDS导致AIG陷入了流动性和资本不足的危机中。
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企业经营者对财务风险只能尽力降低,而不能完全的消除。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风险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了解企业财务风险,首先要研究其来源和特征,只有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才能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控制和防范,有效降低企业损失。其特征主要分为: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和可避免性、可嫁接性以及共存性。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国企业,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彻底,由此产生许多不合规范,不利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现象。本文认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中国企业主要有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种,国企主要靠国家投资,国有股权比重过高。而民企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对银行的依赖度过大。长期负债比率较低使得企业需要更多的短期融资来吸收相同的资金,企业的财务风险就随之增大。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从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我国政府对发展中小企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并且极力促成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工作机制及政策。但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新机遇所带来的有利变化,他们对自身财务管理认识上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许多企业投资决策者缺乏投资风险意识、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不完整、不真实的投资项目信息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的不足造成投资决策频繁失误,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报,即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第一,现在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量而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第二,企业存货所占资产的比重相对较大。资产长期被分配在债务人和存货上,这使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程序
从宏观层面来说,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国家大环境之下,受到这些环境制约的。我国当前不断提高准备金及存贷款利率,使一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难以进行财务活动上的正确决策。企业外部财务环境的变幻莫测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是难以预见的,比如这会使企业支付过多的利息,也可能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等等。集团公司以及大企业的各分、子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意识薄弱,缺乏大局的市场观念和对外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没有能很好的进行预见,反应相对滞后,采取措施不恰当,导致了财务风险的产生。我国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司治理体制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内部审计的只能弱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岗位设置不够合理,人才素质不高,考核的奖惩机制也不够健全。财务决策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目标,在财务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和机构高层尤其是最高领导的决策失误将直接导致企业承担财务风险。但他们往往置身于财务控制之外,没有更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其决策行为。这就是说,唯有当对财务决策进行控制后才能真正解决所有者的参与和实际作用的发挥问题,要切实解决决策过程中对个人权力的制约问题。作为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管理程序,需要企业通过对财务风险的分析、预防、管理、转移等手段来具体实施。财务风险是不能消除的,企业可以规避的财务风险只是选择去承担财务风险中的较小部分。风险减轻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不可避免,任何补救措施只能起到消极的减损作用。风险防范主要有以下办法:(1)财务风险预防。它是指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在选择方案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备选方案,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财务活动予以回避;具体措施可以建立一个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应用财务指标体系对财务的负债进行分析。同时企业可以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制定一套自保的风险应对计划。具体措施可以在平时多计提专项风险补偿金,坏账准备金,或者提高坏账准备金的比率等等。也可以应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期限和额度,从而降低坏账发生率。(2)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转移是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控制性风险转移,采用合同的方式转移风险,即将可能遭受损失的财务及有关活动转移出去。以此来改善资产的质量,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签订远期合同、开展期货交易等。二是保险转移,即将企业资产或存货的财务损失转嫁给保险人承担。保险转移是指企业以缴纳保险为条件,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成本的方法。另外一种风险转移方式是采用转包的形式,将风险大的业务,采用承包或租凭经营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经营,企业定期收取承包方费和租金。(3)财务风险分散。财务风险分散是企业通过对不同方面进行投资,从而达到多元化的经营。其形式主要包括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外汇资产多元化、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等。也就是一家企业在同时对多个互无关联的产业,在横向与纵向方面进行投资,消除由于单一投资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务风险。具体建议企业在注重主营产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以便分散财务风险。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筹资风险控制。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通过开始或扩大生产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但企业在筹得资金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筹资活动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控制风险合理,就可以高效地实现其经营目标;但一旦筹资超过企业所能承受的偿债能力,或者没有充分筹资,都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甚至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和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主要的筹资途径有四种:银行贷款,企业内部集资,政府资助,风险投资基金。(2)资金回收风险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回收在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风险。时间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负债方没有按时偿还债务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资金链发生断裂,造成企业结算资金不能及时回收及再投资。金额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坏账的形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直接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外,坏账的已纳税额无法退回,也是损失的一部分。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及时催款。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将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额度之内,不同客户结算时采用不同结算方式。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充分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收程度,做好坏账准备金提取工作,减少本期虚增的利润。(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从防范错弊的内部牵制开始,到现在的基于企业战略和效率效果为目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识别以及应对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9年12月,我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拟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监事会有义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进行监督。内控管理的要素主要有内控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本文作者:董骁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挑战逐渐增加,同时也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失去控制,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机。因此,如何通过加强企业内控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及其带给企业的负面影响,对于企业在市场上长久立足、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
(1)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财务风险往往是指企业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等致使企业遭受财产损失。这种风险并不能完全消除,却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
财务风险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和收益与损失共存性。财务风险的各个特征之间紧密联系。上文提到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中就已反映出其客观存在性――不能被消除,但可以减少。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例如资金筹措、资金分配等,这反映了其全面性。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部分可以通过可寻的判断来预测,但部分不能做到准确预测,它的全面性也导致了该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该风险的另一大特征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亦然。
(2)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控管理是企业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内部实行调节企业生产活动的制度。然而,企业内控管理不是简单的制度汇编、制度堆积,而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与财务、资产和工作流程实行有效监督,动态管理。企业内控系统的建立需要以企业物质文化环境和企业内控政策为基础。
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企业减少利益损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目标,企业应保证在宏微观上都遵从法律规章,依法经营;减少工作混乱带来的财务损失,确保资产的完整性;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注重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企业内控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适度性原则、全面性、重要性和制衡性原则等。
(3)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管理的联系。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管理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是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所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特定对象和目的。换言之,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不当,究其原因,即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当。只有做好内控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企业才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市场中长久立足。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财务风险相关专业人才。企业财务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高低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目前许多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或者内部人员配备问题,财务部门并没有做到专岗专人,安排专业对口的人才到相应的岗位上。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没有安排专业的财务人员。这样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做出财务决策的人员不具备专业素养,做出的决策没有经过专业的财务风险分析,那么决策的失误率不言而喻。长此以往,企业就会面临极高的财务风险。
(2)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许多企业之所以遇到财务危机,是因为企业业务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客观存在的,更不用说具备风险识别能力。例如盲目投融资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财务风险。上文提到财务风险存在收益与损失共存性,企业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盲目投资,进行扩张,是在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另外,企业内控没有在融资前进行有效的分析,也会导致筹措的资金不能得到合理使用,造成财务混乱。
(3)企业管理人员意识薄弱。企业财务风险可以通过管理人员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降低,企业内控管理便是控制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徒有其表,是文字工作。没有将其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也没有注意到内控混乱对企业造成的财务损失。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内控意识薄弱会直接导致企业和员工的自我监督缺失,企业内控失效。
(4)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一般而言,良好的企业内控管理,不仅要实现制度化,还应具备相应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制度。但许多企业的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没有考核和监督制度,各岗位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监督,信息收集不及时、共享性下降,沟通效率低下,许多企业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内部监督缺乏,容易产生舞弊行为,造成单位和国家财产的损失。
(5)缺乏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制度、有效监督和动态管理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载体,落实内控制度到生产实践的过程是关键。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安排培训和讲座,导致企业员工和决策者,尤其是新进员工,对内控管理的基础内容、运作
流程缺乏认识。这直接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下降,达不到预期结果。
3以财务风险问题为导向的企业内控管理对策
(1)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一方面,需要提高对于财务专业人才的准入门槛,加强资格审查,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需要重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资金管理等,减少财务决策的失误率。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公司决策层和全体员工对于内控制度的重视度。内控管理制度的设计和落实需要公司全员参与动态管理,因此,首先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并培养积极的公司文化,来感染员工,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
(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制定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两方面来入手。企业需要各管理岗所需的风险管理职能,并对管理人员落实风险管理考评制度和追责制度,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此外,企业应加强审核财务信息,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加强风险评估,对投融资活动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财务风险。
(3)加强企业信息沟通。提高企业信息沟通的有利保证是企业健全的信息沟通体系。企业应从防范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完善企业会计系统,培养专业、稳定的财会人才,并能够及时更新和维护改系统。另外,企业还应该设立信息化的沟通渠道,满足企业纵向和横向信息反馈的需求,纵向即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工作人员,横向为企业各部门间。并建立匿名举报制度,对于举报实践和对象严格追查。在企业内部形成信息沟通自由、便利的大环境。
1 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
1.1 互联网商务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商务最早以电子数据交换(EDI)贸易的形式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网络贸易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多,互联网商务也快速发展起来。根据统计,2002 年世界互联网商务交易额2.3 亿美元,2006 年已经超过了12.8万亿美元,以平均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国虽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应用较晚, 但是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技术在我国飞速发展。从1998 年开始,我国开始正是应用互联网商务。到2004 年,我国互联网商务的交易总额度超过4400 亿元人民币,2005 年总额度为6200 亿元人民币, 这证明了我国互联网商务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方向。
1.2 互联网商务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商务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一项新型财产管理模式。互联网商务是指交易各方之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实现整个交易活动的电子化。
2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包括目标理论、假设理论、原则理论、方法体系等四个方面, 其中目标理论是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设定,从而对财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预测; 原则理论则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方法体系是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3 互联网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3.1 财务管理理念更新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 由于互联网商务的产生,网上支付形式的出现和一些虚拟企业的产生都会给财务管理带来新的财务风险,因此,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互联网商务理念的培训和建立要与时俱进,建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
3.2 动态核算
会计在进行核算工作时由静态到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会计的信息内容,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用价值,使财务报表和报告生成变得更便捷和准确。
3.3 集中监控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领导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监督每个成员的财务状况, 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精准,便于掌握。
3.4 协同作用
在传统财务管理功能的基础上,能远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递,节省时间和精力。
4 互联网商务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4.1 网络财务模式
网络财务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网络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一般包括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具有多种远程操控功能,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记账等。网络财务是互联网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计算、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电子支付、移动办公和网上理财等特点。其中,网络计算为财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大大的加强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在线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对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进行管理和调动, 提高了管理效率。网络财务极大的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直接和便捷。
4.2 财务资源规划
财务资源规划能够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进行统计,实现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互动管理,保证整个生产系统的最优化绩效。
财务资源规划与整体预算的思路大致相同,其基本理念是:首先预算销售量,再建立合适的生产计划,有效利用作者简介:商诗雪(1996-),女,辽宁凌海人,研究方向:会计学。 原材料,以低成本实现高效率。 然而企业财务资源规划不但可以用于预算市场的价值,还能够将每日的所需资源进行归类和整合,使企业管理者能随时掌握企业情况,明确企业的发展策略。
传统的审计是与传统的经济环境及在此背景下对信息的需要相适应的。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技术也得到空前的。因此,审计是在知识经济、高的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需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所谓知识经济,根据1996年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的解释,是指直接根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而传统的货币资本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不再是第一要素。这样,知识经济就导致了企业资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如专利权、商誉、机软件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和运用等;同时,知识的不断更新、迅速扩散和运用,也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大大增加了。
与知识经济相对应的是技术的空前发展。这些技术包括如INTERNET的发明和广泛的运用。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初,INTERNET的用户已突破1亿,1999年12月31日,上网人数已达890万。不仅如此,使用INTERNET这个工具来交流公司的信息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INTERNET的不断深入的运用,经济来到人们的面前。现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这种经济、技术等审计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审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其影响究竟有哪些呢?面对这些影响,审计工作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其影响主要有:
(一)对审计基本概念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是对财务报表进行的审计。但在现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环境下,审计的对象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了,现代审计要对整个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报告除了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许多不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因而财务报告审计势必导致审计的扩展,如前瞻性信息审计、不确定性信息审计、非财务信息审计等,这些审计是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概念所不能适应的。因此。对相关的审计基本概念和审计假设等基本需要重新。
(二)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审计的超然独立性,它贯穿于审计的始终。但是,由于审计内容增加了,尤其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的评价。同时,对预测的财务报告还要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这样,审计人员就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管理当局,因为只有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未来计划及发展前景具有权威的发言权。这就导致了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问题的重新思考。,虽然我国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报表附注的审计,同样需要审计人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依赖,即同样会带来审计独立性重新思考的问题。
(三)对审计风险认识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发展,无疑使得审计内容扩大了,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目标也走向多元化,所有这些必将增加审计风险。因此,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是国际审计的共同趋势。这些风险主要有:
1.来自于可选择信息的增加,实时报告和数据安全的风险;
2.由于现在和将来不仅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传递财务报告信息,而且还可能利用网络生成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来自于系统网络及其安全性风险将会增加;
3.财务报告内容的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如因为无形资产在价值的计价上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对审计造成了新的风险;
4.来自于社会责任报告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仅仅靠企业对外提供社会责任报告还不够,如果没有审计的监督,其可靠性值得怀疑。但企业的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用来衡量,所以,这就给审计的取证、对比、判断和表达意见带来困难和风险。
(四)对注册会计师责任认识的影响
一般注册会计师职业界认为,只要遵循了审计准则,做到了职业的应有的严谨就行了,但法学界则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法学界往往强调的是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公允,从而对注册会计师更强调其鉴证作用,如这种情况在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下就大量存在。现在由于审计内容的扩展,势必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在我国,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信息使用者意识的不断加强,审计责任感将会越来越强。
(五)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使谨慎的信息使用者不至于因使用了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表而引起误解。但是,审计环境的发展使得财务报告成为审计的对象。又由于财务报告的发展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货币性的信息,也包括非货币性的信息,既有定量信息,也有非定量信息,而且还包括有关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等信息。这些内容许多是过去的财务报表所不曾包括的。这样,建立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目标,就不再适应发展后的社会对审计的需要了。因此,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需重新确定其审计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六)财审计对象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
1.被审计单位的变化。网上实体将不得不成为审计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审计的对象由在工业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清晰可辨性变为知识经济下审计对象的模糊性。
2.被审计内容大大扩展。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扩展到了对财务报告的审计,从而增加了许多新的审计内容。
3.信息载体的变化。过去信息载体以纸张为主,审计往往是以载有财务信息的账薄、凭证、报表等进行审计;而现在信息的载体则由过去的纸张变为以滋质媒介为主,从而增加了信息载体的不可捉摸性。
(七)审计国际化的影响
由于企业跨国经营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及跨国公司财务报告的发展,审计也必然面向全球并开展跨国审计。但是,在国际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
1.审计概念的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甚或发达国家之间,对审计的基本概念尚存在着差异,这也导致了各国审计准则和审计要求的不一样,这样在国际审计实务中就会导致行动上及其结果的差异。
2.审计报告的多样性问题。由于国际审计中常常会存在着如审计报告的格式和语言的多样性的问题,而这种多样性最容易引起误解。
3.审计的化问题。审计越来越受政治的影响,最为明显的证据是,在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英美等国的影响力量很强,可以说这些国家实质上在左右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
与此相适应,审计组织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审计组织也将走向国际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审计组织更是如此,当然,我国也不例外。
(八)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环境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主要有:
1.审计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机及技术,这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必备条件;
2.审计人员应更加熟悉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活动,这是对企业财务报告全面评价的需要;
3.为了能够做到准确,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沟通能力。
4.审计人员应具备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现代审计环境下,审计职业判断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审计师所要做的专业判断无处不在。
二、审计工作对策
面对环境的变化对审计的诸多影响,审计工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变化后环境对审计的需要,改进审计工作。在新的环境下,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也有许多方面,其主要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了更好地指导审计业务,需要制定新的审计准则
这一方面是审计内容的扩展所必须的,另一方面这种需要也是信息生成和传递手段变化的必然。例如,从情况来看。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也对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和等进行了规范。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对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但相对日益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出现的许多新的,现有规定尚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指导现代审计工作,还需要制定和完善许多新的审计准则。
(二)研究和运用新审计方法或审计手段,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对联机系统或数据库系统的审计。因此,现代审计人员不借助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审计,仅来用常规的审计方法,就很难达到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应更加注重预测分析方法的运用,更加注意对企业管理当局财务预测基础进行分析和验证。因为,未来的会计信息中,财务预测数据及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必将大大增加。而这部分信息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进行审计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至少说应该运用新的方法来开展这部分审计工作,这些新的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分析技术的运用。
(三)不断扩展、增加新的审计内容
在新的和技术环境下,审计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1.审计除了对现行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计外,审计还要对如分部信息、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知识产权、创新工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
2.更加注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为了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另外,会计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加和通过网络传输会计信息,从而不仅使得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受到怀疑,而且信息是否安全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关注,所有这些又都使得审计比过去更加困难。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被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所重视。
3.对不确定信息的审计。由于现代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如或有事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和无形资产等有关内容,因此,审计就不能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审计。
4.在审计报告中应增加分析性评价的意见,尤其是有助于评价企业收益质量的信息。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关企业的情况,因此,他们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增加有关分析意见。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1)审计范围和发现的问题;(2)在备选的会计原则中,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原则,特别是一个行业的其他企业采用的会计原则;(3)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作出的重大假设及估计的合理性;(4)与现有资产进行变现的有关风险。
5.开展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其有关活动所进行的系统审计,并进行评价的活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输,甚至直接传输原始会计资料,从而使得企业的信息能够最大范围地被信息使用者共同享用。但这种共同享用的基础是安全。由于计算机技术及人文方面的影响,网络信息的风险将会增加,如利用网络及安全管理的漏洞获取用户口令或账号,冒充合法用户作案;或通过网络远距离盗取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因此,现代审计必须积极开展安全审计,并将其作为审计的中心内容之一。
6.开展预测信息审计。因为现代财务报告中将大量增加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而对这些预测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
7.开展对报表附注的审计。现在及未来,财务报表附往内容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审计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目前审计工作中针对有关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与审计的规范是相当欠缺的,也正由于对会计报表附往没有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实务上对会计报表附往部分的审计,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做法。为此,应制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完善法规制度,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审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审计的责任得以更好地完成。
8、从重视有形资产审计到重视无形资产的审计。因为在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信息及人力资源为主的无形资产的信息在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的比重必将大大提高,这也就导致了审计的重点由重视存货等有形资产的审计向重视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审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