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1:24: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孝文化的体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说到班级文化,由戴联荣、薛晓阳两同志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级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这个针对小学班级提出的班级文化概念,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并不一定适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高校的班级文化依然是一种充满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然而与传统的班级文化相比之下,例如小学班级文化,高校的班级文化则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高校的班级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传统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多采用班级全体参加某项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班会、春游、运动会等。而在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义务制教育下的班级相比,具有很大的活动弹性。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已宿舍为纽带而不是班级或者小组等。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学生的课堂或者活动中,大都是同宿舍的人一起参与,与别的宿舍联合或者交叉安排的情况不多见。学生们下课以后,大都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结伴而归。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狭隘化,以宿舍为小集体的情况渐多。
除此以外,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传统的班级那样,只是依靠老师任务的通知,班委之间的上传下达,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人人网、飞信、校园论坛等。
二、网络平台建设
(一)网络平台建设的兴起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飞信、短信、电话,快捷、便利,定位到个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二)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1. 班级文化内容虚拟化、形式多样化。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展现,诸如师生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生活、信息咨询、意见观点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飞信等聊天工具,快速传播信息,促进友谊,促使增强集体感等等。这些网络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得传统班级文化愈发虚拟化,形式多样化。
2. 班级文化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由于通过网络平台这样的途径参与讨论,进行活动,一个人发言者就需拥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账号。因而,账号主人明确化。通过账号发言,没有权限限制,没有台阶、门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故而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不再是班级委员的一言堂。
(三)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
1. 管理系统松散化。与传统班级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吸收信息的能力,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利于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参与主体易网络上瘾。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民,平均网络应用数量达9.2个。
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他们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出现孤僻、自闭等一系列情况,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使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下降,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与意见
网络平台建设是对21世纪,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班级网络平台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多变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尽力做到规避风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学会科学健康高效地上网
明确上网目的,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跟着网页的链接点击永远也没有尽头;在上网时要有自控力,拒绝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锻炼与人交往、抵制诱惑、抗击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意识
关键词:优化提问;激发兴趣;兼顾个体;发展思维;拓展能力
一个个经过精心创设的课堂“问题”可以使教学活动从形式延伸至思维,可以使学生涣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恰到好处地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
1.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重要源泉,向学生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思平时的听课会发现,教师如果能从实际情境出发,通过问题的优化,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向学生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教学中一个预设的巧妙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兴趣倍增,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优化课堂提问,兼顾每位学生
前段时间,本人听了2节市级公开课。在教学中,两位教师提问涉及面都达到了90%以上,对于这点,课例小组的专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评价小组专家发现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有14次齐答,5次有问无答,3次自问自答。说明该教师在这些问题的设置上缺少优化,问得不够细致,预设低于或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这22次提问,都是不成功的提问。细想一下自己平时在教学中 “对不对”“是不是”常挂嘴边,表面看来“双边”活动非常热闹,实际上并无实效。
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时,要事先分析学生知识的缺差面和疑难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3.优化课堂提问,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学有所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教会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处处引发学生在“生疑—释疑—质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迷惑疑问中激起思维波澜。
4.优化课堂提问,拓展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做好课堂提问的拓展和延伸,真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举一反三、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使数学教学跳出课堂狭窄范围。上述市级公开课的那位教师在教学提问中,没有一个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的,所以该教师在提问的设置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拓展和延伸这一绿色通道的作用。
如图,点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动点,连接OB、OC,并将AB、OB、OC、AC的中点D、E、F、G依次连接,如果点D、E、F、G能构成四边形DEFG。
① 当点O在ABC内时,求证: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完成第一问时。出示第二个问题:②当点O移动到ABC外时,第①小题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然后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完成此题后,学生思维得到了拓展,解题能力进一步提升。
可见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延伸拓展必不可少的成分和助力,它能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又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提问只有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一种学有所思的态度,课堂提问才真正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主编.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等几方面体现出“职业性”,意在为打造职教办学特色抛砖引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打造办学特色的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利用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因此,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融人企业优秀文化,营造学习氛围。即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体现出“职业性”。基于此,笔者谈谈个人观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性场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是目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它是更直接、更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建设是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由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就确定了中职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教育的建设模式,而必须在物质层面上突出“职业性”。也就是说,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蕴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又要把学生学得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理念融为一体。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就是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文化。因此,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有完善的教学场所以及与专业相适应的较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在不同专业场所,要有介绍合作企业、企业家以及本校优秀的创业者或成功人士的橱窗。还要通过橱窗介绍企业先进理念,管理模式和行业标准,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己选择专业的自豪和今后从业的信心。实训室也可以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项目操作流程,把学生当成企业的“工大,,穿上实训服,凭胸卡“土岗”。让学生感受到平常专业技能培训是真正的为他今后就业而作出的职业培训,缩短学校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操作的差距。
二、制度文化建设突出“职业性规范”
学校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学校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所以,要非常重视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遵照执行。学校制订了规章制度,学校形成的良好校风以及氛围都能得到有力的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与普通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职业性”的规范上。
从学校方面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在教学与行政管理上,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引迸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缩小学校与企业的差距。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到安全、规范,也就是要符合行业操作规程。把相关的制度贴在实训场地,做到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职业操作的规范性。在制度建设时,尽可能把企业生产的管理制度融人到学校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中。如“8s管理制度”,它能强化企业员工的品质的意识,让员工养成认真规范的习惯,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学校的在制定实习实训制度时,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规范实习实训。
就教师方面来说,学校制度的各项制度中,要有企业实践制度。这样,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就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技术前沿,强化本身职业操作的规范性。只有师高才有弟子强。
三、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职业性追求”
“精神文化是学校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认识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校本精神文化建设意识,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校本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从进人校园那天起,就选定好自己喜欢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了初步规划,这就体现了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职业追求,对自己对未来制定了发展蓝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对学生职业追求提供动力,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从而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因此,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追求。一是以校训为航标,引导学生对职业的追求;二是“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以引导学生作好职业规划,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传授学生职业规划理念,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以典型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并指导帮助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
四、活动文化建设要形显“职业性道德”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感情、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兴旺发达、生死存亡密切相关。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协调职工之间、职工与领导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彰显出“职业性道德”。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高校;贷款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此,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选择了获取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经费。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其不具备较强的获利能力,而贷款资金多用于建设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高校偿债能力的缺乏面临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因此,许多国内学者积极吸收国外的金融创新成果为化解这一难题寻求出路。本文积极研究和运用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工具,以求化解高校贷款所带来的系列风险问题。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具体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的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结构重组的方式使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并获得相应所需资金的过程,以实现为企业融资职能。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原始权益人将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Basis Assets)出售给特别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SPV以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凭借是资产,其比较适合于融资能力有限的,而又具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所谓高校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把高校贷款销售给SPV,然后SPV将高校贷款经过结构性重组,并把最终完成的信贷资产组合作为基础资产,随后把这种基础资产转化为可发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并以该基础资产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发行证券的保证,即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简称ABS),达到用高性价比融资的目的,把贷款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同时也优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善了资本充足率、增强了资产流动性、提高了盈利水平。
二、我国高校贷款的风险问题
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进行高校办学经费的筹集,适度负债运营以发展高校各方面建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高校贷款过热现象背后也隐藏了一系列的不容忽视的风险问题。具体概括如下:
1.债务风险。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高校收入的增长是有限的,此外,高校贷款大多用于建设周期较长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果高校进行不良举债或过度举债,导致到期不能归还贷款。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势必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引发债务风险。与此同时,也将影响到高校运用除政府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以外其他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机会,加大高校再筹资的难度。
2.金融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学校,不会向企业一样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严格按商业贷款条件审查,造成学校贷款上的随意性。如果高校资金链断裂,势必造成大量的呆滞贷款引发金融风险。
3.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风险。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的责权利不清带来的机制风险,因为作为高校法人的高校最高领导,其仅于任期内具有对高校财产的运营及管理权,为追求在任期内的个人政绩,其往往选择花钱办事儿,很少考虑贷款风险及还贷问题。当高校正常活动因贷款无法偿还时,面对银行给政府施加诉讼或者破产压力,政府不得已要为高校的贷款“买单”。此外,来自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未来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及市场利率的变动,也将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高校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银行信用贷款融资方式一般与高校的资信等级挂钩,然而对于那些资信等级较差的二、三类院校是很难通过银行信用贷款进行融资的。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是建立在高校拥有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之上,所以资产证券化在高校的应用是可行的。此外,高校信贷资产符合资产证券化对资产的两个基本要求:现金流稳定,资产易于标准化及具备一定规模的存量和流量。拒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贷款总规模为2500亿元左右,而高校信贷资产的年利率为7%,如果将这一部分利息收入全部转给证券投资人的话,收益相当可观,且贷款总规模足以达到资产证券化的规模需求。
四、高校贷款资产证券化流程设计
高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贷款发放银行、特定目的载体/证券发行人(投资银行)、政府、外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投资者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以政府为主体设立全国性的高校信贷资产证券化委员会充当SPV的角色,对高校信贷资产进行重新组合,确定证券化的目标,并确定融资方案。(2)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优秀的证券化承销机构。(3)由高校贷款发放银行和证券化承销机构签定买卖合同,将高校信贷资产特定收益权的“真实出售”,实现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信用增级。(4)通过高校贷款发放银行、投资银行、高校、政府签定四方合同,由投资银行(SPV)在商业银行开立以投资者为受益人的专用托收账户以完善交易结构,实现资产证券化的第二次信用增级。(5)聘请著名信用评定机构对高校信贷资产证券化方案和投资银行开展信用评级。(6)投资银行开展证券宣传和发行。(7)证券到期或到利息支付日,商业银行对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并向有关机构支付各种费用。证券到期后,高校清偿所有的本金和利息,证券化合同全部终止。
综上所述,资产证券化可以用来解决由高校过度贷款或不良贷款所形成的风险问题。相信随着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其将更好地服务于高融资问,进而整合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国庆,汪晓凡,赵军.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2-76.
[2]白鹰,文盛,赵洪明,刘谦.高校贷款风险化解之资产证券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23.
[3]阮彬彬.高校融资与资产证券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89-90.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作用 现状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一所学校是否具备良好的育人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后续能量,不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对人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对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身心双育”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不可代替的。但中国体育报,高校体育“硬伤”中指出:“大学生群体对参加体育课和增强体育锻炼的集体忽视,使体育正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长王登峰指出:“由于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社会舆论等原因,体育正成为大学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如何在高校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作风,实现体育在高校中“育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经过积累、选择、凝练、发展和创造而形成的体育精神、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财富的总和。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道德、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制度文化包括体育目标、体育制度、体育传统和体育活动;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械器材、体育用品、体育雕塑、体育服饰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一起构成校园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的精神产品,是无声的教育力量,对文化主体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可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健身娱乐功能
健身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本质的功能,师生员工通过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另外,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个体文化生活,达到愉悦身心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二)教育导向功能
文化主体在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不仅可以雕塑健美的身体形态,培养娴熟、流畅、优美的身体动作,促进文化主体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而且在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方面,也可有效培养其团队协作的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的品质、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谦虚礼让的作风,使自己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与优秀的体育精神、观念和体育道德相符,从而引导文化主体的个体行为和价值观念顺应周围体育观念、体育风尚和体育制度,促进文化主体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体育文化中的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传媒的宣传报道, 把校园体育文化的精华向其周围和社会传播,引发个体对他人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促使文化主题的德、智、美等素质全面发展。
(三)陶冶激励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充满感召力的体育雕塑,高大宏伟的体育馆,每时每刻都向周围辐射着精神的力量。当文化主体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心态就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当文化主体生活在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中,其优秀的成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引起个体产生共鸣,激励文化主体向更高精神境界和生活需求进取。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停留在浅表层次
在高校,大多数人依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认为师生只要身体健康,会活动就行了,仅满足并停留于浅表层次,看不到体育的潜在力量,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意志,鼓舞斗志,传统观念使部分管理者和教育者忽视了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力量,学生也更懒得去学习和思考体育与自身及社会有怎样的关系,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制于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
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约束很多,特别是考试评分制度大大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课教学仅是为了应付达标和考核。不少课外活动流于形式,有些学校领导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而对平时的群体性健身活动缺乏必要指导,导致学生们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不重视,使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受到影响。
(三)体育物质文化得不到充分发展
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总体上存在不足,大部分学校师生人均活动场地达不到规定标准,特别是风雨操场活动场地严重不达标,另外,高校校园几乎见不到和体育有关的雕塑。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而土地资源的限制和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也严重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建设也要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要使学校体育文化平衡发展,就必须从体育价值观等精神层、行为制度层到实际的物质文化层进行适应学校发展的构建。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向深层发展
学校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各级部门广泛宣传与传播体育文化,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同时,加强与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
(二)调动文化主体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某些特征以师生员工为载体反映出来,如体育精神、体育风尚、体育知识等;同时又依靠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开展各层面的创造性活动中,使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文化主体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使他们从思想上逐渐明白体育锻炼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其次,从体育知识上进行武装,在课堂内外向他们介绍体育锻炼的意义、卫生保健及体育欣赏等知识,传授健身原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使文化主体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第三,从形式上支持发展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扩大课外体育锻炼平台,文化主体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参加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健美的体育雕塑,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应逐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力度,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提供有利的保障。
总之,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使之成为学校和谐发展,争创名校和创建名校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基金项目:北京物资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0XJQN029。
参考文献:
[1] 高晓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31-32.
[2] 张俊伟.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内江科技.2010.8:3.
2 拓宽线条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二,在游戏活动别是在区域游戏中认识线条。区域游戏包含各种动手操作及观察活动,小班幼儿的视觉和触摸觉都还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直观的感受更能让幼儿对于线条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多看多做多玩中孩子会记住什么是线条,并且对于线条的变化孩子也可以通过玩来认识。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区域游戏时首先要选择一些材料,可以针对线条这个概念,选择能体现线条的材料,像一些直直、弯弯、扭扭的纸条、细线或者是布条等;在孩子们玩娃娃家游戏时让孩子来找找直线的东西、曲线的东西,在反复多次的玩中掌握了线条,区分了直线和曲线,这对于小班的孩子已经足矣。
在主题《我生活的周围》中,我们有一节集体活动《神奇的房子》。在活动中就让幼儿观看一些神奇的房子,目的是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房子的轮廓发现线条的变化,从而试着模仿线条的变化来进行创造性绘画。看到这些神奇的房子,孩子们兴奋不已,有的孩子还在这些房子的图片上比划了起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笔者就“随机”地进行了绘画的练习,给孩子们准备了白纸和笔,让他们随意地图画,仿照神奇的房子进行绘画。大家都努力地表现自己所看到的神奇的房子,或者是自己想象的神奇的房子。整个创作过程没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愉悦的感受啊!孩子们用自己的热情绘画着自我理解的房子,用这些神奇的稚嫩的线条来进行第一次艺术的创作。孩子们能如此大胆地下笔正是因为之前兴趣的培养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次的活动也只不过是在进行欣赏时的“随机”活动,是出于幼儿意愿的活动,对于幼儿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浓厚的兴趣基础,对于线条的绘画幼儿也有了第一步的飞跃。
【关键词】膨化硝铵炸药;结晶机进水;处理
1.引言
连续化自动化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的核心部份是膨化硝铵结晶生产部份。该部份主要由四台关键设备组成:1结晶机、2大气冷凝器、3真空泵、4高位罐。这四台设备通过真空管道、物料输送管道,开闭阀门组成两个系统,一是从真空泵----真空管道---大气冷凝器---结晶机的抽真空循环系统,另一个是从高位罐---物料输送管道---结晶机的物料输送系统。
广东省南海化工总厂引进南京理工大学膨化硝铵炸药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初建成的连续化自动化膨化硝铵结晶生产部份工艺设备图,如下图所示。
2.试产时结晶机进水
该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建成后,在试产中,我们遇到了结晶机进水的问题。结晶机完成一次膨化硝铵结晶生产后,停真空泵,结晶机排空,结晶机达到常压后,打开结晶机出料门出料,从结晶机出来的先是一股大水,然后才是水和膨化硝铵混在一起出来,出来的结晶硝铵完全不能使用。多次试验每次结果大同小异,结晶机里面总是有水,只是水时多时少而已,技术转让方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试生产,他们之前也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不知道水是怎么进来的。要想继续进行试生产,就必须解决结晶机里面进水的问题。
3.进水原因分析
发现结晶机进水后,我们打开结晶机,认真检查了结晶机里面水的来源。发现结晶机上面的抽真空管道内壁有水流痕迹,初步判定水来自大气冷凝器。大气冷凝器是一个水气进行热交换的装置,水从上面进,下面出,高温含尘气体从下面进,到达顶部,通过位于大气冷凝器中心,通到顶部的真空管道抽走。
刚开始我们以为结晶机进水是大气冷凝器的冷却水放得太大的原因,就把冷却水不断的调小来试。但是,不管怎么调小都没办法完全解决结晶机里面有水的问题,并且进水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由于大气冷凝器里面的冷却水流量太小,从结晶机抽出的含有大量硝铵粉尘的气体被抽到了真空管道中来,把真空泵后面的真空管道都堵了。这时,我们意识到我们还没有找到结晶机进水的真正原因,要想解决结晶机进水问题,还得寻找其他原因。
排除了冷却水大小影响的原因之后,我们结合大气冷凝器结构,对膨化硝铵结晶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抽真空结晶过程,当整个系统真空度达到-0.082MPa以上时,结晶机里面硝铵结晶产生的大量水蒸汽和热量被瞬间抽入大气冷凝器,经水洗冷却后,上升到大气冷凝器的顶部,被位于大气冷凝器中央并通到顶部的真空管道抽走,水从大气冷凝器顶部洒下来,最后从下部的回水管流回冷却水池,水是不可能进入了结晶机的,否则,结晶也不可能完成。
我们分析进水的原因是:结晶完成后,停真空泵,由于真空泵没有自闭功能,大气中的空气迅速通过真空泵,真空管道进入大气冷凝器,大气冷凝器的真空度迅速破除降低。结晶机待排空阀开启后,通过一条小管慢慢排空,速度远不及大气冷凝器。这样的结果造成大气冷凝器和结晶机之间压力不平衡, 在结晶机排空过程,结晶机里面的真空度会大大高过大气冷凝器,这样,大气冷凝器里面的水就通过负压抽入了结晶机。
4.解决方案
找到结晶机进水原因后, 要解决结晶机的进水问题,就得在停真空泵后,设法阻止大气中的空气从真空泵经真空管道倒灌进大气冷凝器,迅速降低大气冷凝器的负压问题。我们的方案是在真空泵和大气冷凝器之间加装一个单向阀,单向阀进气方向朝大气冷凝器,出口朝真空泵,真空泵运行时,大气冷凝器中的气体可以通过真空管道经单向阀,真空泵抽出。真空泵停机后,由于单向阀前后马上形成压力差,单向阀立即关闭,阻止大气中的空气通过真空泵,真空管道进入大气冷凝器。
按照这个方案我们对抽真空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后再试验,结晶机进水问题马上解决。
5.结晶机再次进水
在真空泵后面的真空管道中加装了单向阀后,膨化硝铵生产线稳定试运行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再一次发生了结晶机进水的问题。我们以为是单向阀坏了,立即对单向阀进行了检查,单向阀完好,说明不是这里出现的问题。装好单向阀之后,重新试产,结晶机里面仍然有水.
结晶机进水又有了新的原因,我们对结晶机、大气冷凝器内外部反反复复进行了检查,均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最后,在检查大气冷凝器的排水管时发现了问题。
大气冷凝器的冷却水是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被泵从冷却水池经大气冷凝器顶部泵入,从上至下流过大气冷凝器,在大气冷凝器中与高温气体完成热交换之后,通过回水管又排放到冷却水池。回水管是通过水柱密封的,由于大气冷凝器负压的作用,水池的水被抽入回水管形成密封水柱,大气冷凝器与大气通过水柱密封隔离开来,大气中的空气不能从这条管道进入大气冷凝器,而大气冷凝器里面的水可以通过这条管流回水池,但条件是回水管必须完全沉入水中,否则,不能形成密封水柱。
当检查回水管时,刚好这个时候,管的出水口露出在了冷却水池中的水面上,回水管管口没有沉入在水中。很显然,由于这条管管径大,大气中的空气通过这条管道进入了大气冷凝器,大气冷凝器中的真空度立马降低很多,当结晶机的真空度大过大气冷凝器时,大气冷凝器中的水就被真空抽进了结晶机。
6.结晶机进水问题的再次解决
找到了结晶机再次进水的原因后,要解决大气冷凝器排水管的水柱密封问题,方法有两个:1是给水池加满水,2是加长排水管,将水管直接插入到水池底部。我们同时采取了这两个措施,一方面加长排水管,使排水管能直接插入水池底,另外将水池加满水。改进之后再试产,结晶机进水问题再一次解决。下面是改进后的工艺设备图。
关键词 消防 化学化工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10-02
高等消防教育是以公安现役部队职业为指向的高等教育,综合考虑了高等教育和军人职业与任职岗位的需要, 非常符合国家与军队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化学与消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消防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应用为消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化学分析方法和化学仪器的运用为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依据;化学新型材料的出现增强了人类消防的能力;消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补充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消防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各学科分支在消防实践中的综合运用,消防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化学的发展,同时消防又对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化学产品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工业生产以及化学品本身面临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事故逐年增加。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火灾等频繁发生,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消防部队处置此类事故提出了严峻考验,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类事故的处理必须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才能正确决策、科学指挥。因此,作为培养基层消防部队指挥人才的消防院校开设化学课程也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消防教育开设化学课程的现状
消防学历教育是我国消防教育的主体,对提高我国消防部队的整体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消防部队学历教育和社会消防学历教育。部队高等消防学历教育院校主要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和昆明消防指挥学校;社会消防学历教育院校主要包括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西南林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国外的如美国马里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理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等都开设了消防工程系,进行高等消防教育。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社会消防学历教育还是部队消防学历教育,都将化学作为基础或专业基础,有的开设了普通化学、有的开设了有机化学、无机和分析化学或者物理化学。其中最为典型的还是我国两所部队高等消防学历教育院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和昆明消防指挥学校,这两所院校都开设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是地方工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的化学教材。
二、消防教育的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化学教育与教学已经严重滞后于化学学科的发展
我国消防教育开设的化学课程的教材所依附的课程体系还是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结构等,基本上还是20 世纪50 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的模式,与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教材过分强调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内容之间,既存在互不联系、彼此脱节的现象,也存在相互重复的现象;此外,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与现代化学脱节。真正反映现代化学内容的半导体化学、新能源化学、分子材料、分子电子学、软物质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介绍。现代化学不可或缺的形貌表征技术、分子之间弱相互作用表征技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介绍。在现代化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模拟原理和技术迟迟进不了教材,而一些应该精简或压缩的内容没有压缩或压缩的很不够。
2.教材内容偏离消防职业教育所需,针对性不高
消防教育所选用化学教材虽然是国家“十一五”等重点教材,但主要是在借鉴地方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教材基础上的压缩版、改良版或者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这必然造成了消防教育的化学授课内容偏多、知识量过大、理论难度加大、针对性不高,偏离消防职业教育所需。对与消防工作联系紧密的知识反而不能详细顾及,不利于消防院校学员处理化学品事故、防火、灭火及灾后调查等应具备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具体来说:(1)火灾预防方面的各种新型阻燃材料、防火涂料等方面的基础预备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体现;(2)灭火救援方面的各种新型高效灭火剂的基础预备知识几乎没有;(3)火灾物证调查和火灾物证鉴定方面所涉及到的现代化分析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如红外光谱发、紫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等科学方法几乎没有任何基础性的介绍。
3.授课内容滞后,联系实际过少
除去前述地方大学教材体系所固有的缺点外,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基层消防部队的锻炼,没有处置化学品事故和火灾的经历和经验,导致大部分教师的知识面过于狭隘,授课只能简单地就化学而讲化学,不能把化学知识和消防工作的实践相结合,缺少结合消防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4.降低了消防从业人员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化学课程与消防工作的紧密联系是消防从业人员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基础。来自基层消防部队的人员虽然知晓化学在消防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和意义,但经过几年的部队生活,原来所掌握的知识逐渐淡忘,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化学课程的难度较大,从而降低了这部分人员学习化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地方高考的接受高等消防教育的大学生,虽然化学基础较好,但对化学和消防的关系基本是一无所知,加上化学课程处于基础地位,再有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很难发现化学与消防的关联性,也就很难激起这部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实验内容和设计脱离消防部队工作实际
现行化学实验基本来源于地方普通学校的实验教材,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没有和消防院校特色相结合,没有考虑学员以后工作的实际,实验内容没有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等紧密结合。部分实验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不适应当前消防化学教学的需要,明显制约了化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实验的内容、方法、技能和手段较为陈旧; 实验现象不够直观、鲜明; 实验操作复杂; 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成功率不高; 实验存在对环境的污染,在安全性和环保性上不能达到要求。
三、应对方法和策略
针对以上所述现状及存在问题,仅提供几点想法以供参考,以期抛砖引玉:第一要明确化学在消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要精选消防教育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消防教育的化学课程新体系;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第四要大量收集和编写与消防相关化学化工案例。
参考文献:
[1]高洪泽. 化学在消防中的基础地位探析[J]. 武警学院学报,2002,18(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