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23 00:48: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私人企业管理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本文从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现存问题出发,探讨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且找出突破现有瓶颈的方法策略。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的理念落后

只有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满足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还较为落后,没能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作用。首先,约束限制的作用明显大于激发鼓励的作用,不少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没能合理采用薪酬激励机制、创新奖励机制、培养培训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处罚往往大于奖励,造成国企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抵触和不认同问题。其次,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两极分化问题较为严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过于集中在优秀与不合格的两端,对大多数的职工没有影响力,没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性,还没能实现功能完善拓展,无法顾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第三,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与相关政策配套不足,没能体现出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性,导致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更新的速度较慢。

1.2管理制度的执行不足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较大问题还在于执行力度不足,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执行流于形式,没能起到有效促进和监督作用。首先,事后追责明显大于是事前监督,存在着监管不力、组织不到位,没能起到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作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作用发挥有限。其次,缺少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体系的落实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不足,整体促进和监管不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不紧密,没能为企业生产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第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结构性问题较大,有的制度的监督约束力不足,还有的管理制度制订相对过剩,导致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w系不能调节人力资源,没能为企业均衡配置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原则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要按照人才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完成相关的理念和制度的建设工作。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从国有企业员工的需求出发,要把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国有企业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其次,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环境,为国有企业员工的上升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路径保证,让国有企业员工看到成长的希望,并且能引导国有企业员工在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第三,运用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对国企职能定位和具体岗位进行分解,全面细化国有企业员工的考核标准,加强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化的调整。

2.2树立系统化制度发展原则

国有大中企业始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也必须随之不断的向前发展。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运营体系,实现部门、员工、岗位规程之间的科学设计,形成能上能下的国企员工的流动制度体系,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流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其次,建立起必要而明确的人员选拔制度体系,形成必要的国企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平台,运用国有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组织国企员工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更好的遵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第三,以技术手段为支撑,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执行效率,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水平,为制度体系执行提供必要的保证。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策略

3.1制度规范创新

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要求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出发,从长远战略角度规划建设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首先,科学的制定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从企业生存发展角度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其次,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角度,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修订,实现制度与现实相符合的目的。第三,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灵活性方面着手,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和渐变性,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

3.2人才培养创新

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高效和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储备必须的要人才。只有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尊重人才成长,满足人才成长的现实需要,才能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首先,把促进人才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上,要采用制度措施规范国有大中型企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体系。其次,要运用人力资源制度鼓励人才创新,制度体系要体现出对国企员工的尊重,通过有效的制度来赢得员工的信任。第三,通过制度激发出员工的热情,围绕人才实现国有大中型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真正的践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贯彻执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加强国企制度文化建设,使国企上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有高度认同感,进而增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首先,要从国有企业的宏观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根植到国企业文化当中,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文化特色。其次,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制度文化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树立起正确且广泛认同的人才观,实现企业文化与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文化的结合,不断的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三,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全面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效能。

结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应当是国企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形成良好浓厚人力资源文化的保障。只有在国有企业形成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氛围,强化对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修订和使用,才能提高国企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国企的实际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薇,安慧子,王晓欣. 构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几点思考[J].煤炭技术,2013,32(10):295-296.

第2篇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经济管理;风险规避

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调配管理,从企业最为关键的财政部门入手,推动企业利润率逐年增长。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和范畴较广,对于企业中涉及到经济相关事宜都纳入到管理范围之中,经济管理工作包括而不限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主要起到的是记录和监管作用,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内部问题的纠正方面作用不大。下文中对新常态环境中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及强化管理力度的意义和作用进行阐述。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新常态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管理已经在企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通过强有力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调配,从而控制企业与外部一切的经济合作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短期效益增长的长期效益提升都需要建立在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上。而随着新常态环境的来临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了挑战、国际化的竞争压力使得企业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为了在日益曾展的竞争压力下生存下去,就需要对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当前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原本的成本竞争优势向技术优势进行转变,在“引进来,走出去”思想的指导下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注重其企业生产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也积极主动的推动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再将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指标,而是在兼顾企业发展的同时,建立绿色企业。新兴行业、服务行业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作用更为明显,发展方向趋于专业化、自动化、微型化,并且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会受到更多的青睐。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要针对外界环境进行应对,将企业的资源引导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变革已经成为企业内部需求和外部压力下必要的结果。在新常态环境下,企业原本的资金源头和效益归属也随之出现变化。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之间联系也极为紧密。在改革开放前形式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各类人力物力资源的调配都由国家政府负责管理,企业在运营中产生的各种经营效益也属于国家。但是在新常态的环境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受益者转变为生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企业投资的各种资源来自于创造者,因此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制定者又成为了企业的拥有者,而经济管理工作作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在其原本的支持者和管理者角色发生变化后需要企业自身重新建立起新的经济管理体系。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行业环境中,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与自身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扩大了市场规模,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在新常态的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从原先的市场竞争逐渐转为产品品质竞争、差异化竞争等。这类竞争模式使企业风险和收益并存。不论企业性质是国营还是私企,都面临着相同的市场环境。如果企业出现投资失败或管理问题,都会在收益降低的流失重要的人才。又例如出现发展决策上的失误,也会导致其企业偏离行业的发展趋势,损失企业自身的利益;还有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失策,导致员工与企业离心离德,关键的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员等对公司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才出走等等。因此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去巨大的损失。究其根本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出去以上问题,企业还面临着国际化带来的外界公司竞争,从技术上、品质上又或是价格上对本土产业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出现,只有通过合理健全的管理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2)财务管理问题。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至今不超过30年,不论是法律法规上,还是日常管理中都存在大量的漏洞,也不具备与市场体量相对应的执行管理力度。而企业管理者自身缺少对经济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偏概全将财务部门作为负责经济管理工作的唯一部门。但是上文中提出,经济管理工作包括而不限于财务管理,财务部门主要起到记录和监管的作用,虽然财务管理部门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是经济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内外部多方利益主体自身的权益,因此各方都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影响财务部门的工作,使其倾向于自身利益。在对多方利益主体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企业高层决策以及保密技术,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积极沟通配合。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途径

1.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济危机在总体上是能够控制的,但是以高倍杠杆和经济泡沫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风险还会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如果规避这类风险就需要企业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的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和后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那么企业的经济管理必然存在各类漏洞。只通过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稳定、通过与外界经济环境相结合,考虑到国家化、多元化、信息化等等特征才能够建立起最为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在企业中树立起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采取专业的经济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人口比例趋于老龄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产要素的推动力逐渐递减,未来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将以人力资源成本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动力为主,这也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原本的资源成本上的竞争转为技术和品质上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在企业内部制定专门的员工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发掘企业自身的人才,还要通过配套的奖惩制度为优秀的人才提供相应的回报。

2.管理财务核算规避潜在风险

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必然面临各种或明或暗的风险,通过强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其进行规避。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与企业整体管理工作息息相关,而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基础的财务核算工作更是其中的重点。因此要避免企业生产活动受到不必要的风险干扰,就需要从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入手。在市场经济建立前期,财务核算工作只需要计算企业的支出与收入即可。但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大量外来投资进入各行各业,企业能够作为一方投资主体参与到投资活动之中,企业的利润组成中开始包含大量的投资收入。而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也必然包括各种不可见的损耗,这些损耗以及市场环境动荡带来的损失也都会计入档期的损益中。因此财务核算工作需要将投资效益、人力流动等等条件都计算在内,才能够真实准确的体现出企业当前时期的经营状况。

3.提高责任感和意识

在当前消费环境中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方式已经很少出现,人们开始追求具有独特性的消费。在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国家承担起了大部分对于市场的监管职责,企业的效益好坏与个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稳步提升的今天,大量私人企业投入到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效益与企业所有者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要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力度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在新常态环境中,国家从原本企业的拥有者转变为企业的引导者,与之相对的,企业在面临困境风险时也只能依靠其本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了。这也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使职工能够遵守其制定的各种制度要求。

三、总结

当前来说,我国存在不少的企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管理意识不强,在经过从经济快速发展转向平稳的时代后,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内部的大部分规章制度还不能够很好地接受执行。部分企业建立的管理体系存在大量的漏洞,这既是企业的不重视也与企业发展时间过短相关。从长远角度看,企业强化经济管理力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华刚.新时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途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6(17).

[2]李春芝.新时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途径分析[J].中国商贸,2016(26).

第3篇

新三板市场是资本市场,有着严格的挂牌上市要求,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要求。笔者曾供职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事务所,实务中发现有些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与新三板上市规则有很多出入,问题重重;个别企业刻意忽略过去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企图隐瞒问题上市;针对问题的整改造成上市成本大幅增加,事倍功半。本文列举些实务上中小企业财务处理的典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意见,为具有新三板上市意愿的企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一、普遍问题

1.部分企业实物资产入账证据不足。这类问题中尤其以房产和车辆等手续不全之类问题较为突出。房产不光要有能够使用的房子,还要有在相关部门办理的房屋产权证书等;车辆不光是要有车子本身,还要有车辆行驶证等。但是,在部分具有新三板挂牌意愿的中小企业中,有的企业给审计师的解释是手续还没办下来,需要一段时间;有的企业明确表示这个手续根本就办不下来。部分企业自建(购)房屋或设备,立项、批复、建造合同、结算、监理、决算、相关发票等资料不完整,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有些企业为了“节约”税款,甚至在购买或筹建时,放弃索要相关发票。此一时彼一时,一旦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利好,产生了挂牌意愿,这些企业便开始多方求助,托门子找关系,补合同补发票,有些甚至造假。但是这些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因此而触犯了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部分企业在没有新三板挂牌意愿时,考虑到税负压力人为主观减少其收入。这些企业一旦有了挂牌意愿,迫于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公司盈利方面的要求,便想起了以前瞒报的那一部分收入。接受委托,我们曾经对一个具有新三板挂牌意愿的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进行挂牌前财务调查。调查中发现,该企业确认收入的依据相当不充分,收入方面记账凭证没有对应的原始凭证,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企业会计道出原委,他们收入入账的依据是该连锁餐饮直营店的刷卡消费收入,顾客付现消费的部分和除以上两点之外的其他部分并未入账。该企业希望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前,由会计师事务所帮助他们把以前现金收入部分和其他收入部分“加”到他们的账务之中,进而能够使企业扭“亏”为盈,顺利挂牌。

3.部分企业个人银行账户和公司银行账户出现混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其企业银行账户收款付款一年只有几笔,而其董事长或总经理的私人账户一天就要收款付款很多笔。这些企业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也可能是为了“节约”纳税的需要,便动用私人账户代替公司账户为企业收付款。在产生上市意愿之后,这些企业便要请大量的财务专家来整理以前所发生的收付款,浪费了企业的金钱和时间,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4.部分企业需要补缴大量的税款。补记以前漏记的销售收入,补办未办理购买手续的不动产和设备等,都需要补缴一笔大额甚至巨额的税款。这笔税款数额巨大,部分企业难以一时将经费准备充足。即使企业税款补上了,但税收发票上的时间和该项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不一致。这样的纳税凭证给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5.部分企业存在大额债务转借他人的现象,造成了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会计科目同时增加,虚增资产。某些企业信用和资质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便想着利用其他公司的资质,从银行贷一笔款,有资质的公司将款从银行贷出后,转贷给这些资质不达标的公司和个人,这些转贷关系往往存在于熟人之间,有的企业之间甚至不签订合同,不计算利息,不缴纳税款。面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些企业只能提供银行转账凭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要履行相关手续,还要缴纳各项税款,并计算利息。

6.部分企业期间费用变动与收入成本变动不匹配。某些企业某一年销售额较上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该企业的销售费用降低了不少;还有部分企业本年管理人员和设备较上一年增加了很多,但管理费用却减少了很多。在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企业管理制度非常不完善,票据报销不及时;有些企业打了点小主意,为了能少交一点企业所得税便通过不正当渠道“买”点发票直接增加成本。

7.部分企?I独立性较差,人财物混同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小企业财力和人力都是有限的,寻求必要的帮助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些企业只顾寻求帮助,忽视了兄弟企业间履行必要的手续,久而久之有些东西就分不清楚了。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只有明算账才能为企业带来便利。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要求,分清这些混同的人财物,需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企业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8.部分企业采用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不稳健、不合规;折旧等摊销政策等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明显不稳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存在不正常变化。具体表现为: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比同行业水平低;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明显低于同行业。

二、规范化管理建议

按照中小企业股权转让公司的要求,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合法规范经营;股权明晰,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等。

现行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要对拟上市公司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律师事务所要对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的法律事务发表意见。所以,有挂牌意愿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两年及以上的规划,针对问题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按照会计准则处理有关事项,确保这二年及之前和以后的相当时间段财务管理合规、合法,少犯错误,不犯原则性错误。

前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其原因是企业管理存在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下面仅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出笔者管见:

(1)规范财务管理要一以贯之。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竞争,经营管理者要用战略眼光常态化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借新三板上市的机会使企业的管理上一个台阶,而不应一时兴致而为,不能看到资本市场有利可图,带着投机心态使用非正常做法拼凑条件满足新三板上市挂牌要求,过后又放松管理。

(2)完善财务管理的内控机制。中小企业很多是私人企业,三亲六眷中的人在财务管理等部门任要职普遍,往往造成内控意识及岗位设置缺乏牵制,习惯做法优于规范管理,企业规章制度落实不力。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和落实内控制度,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不相容职务要予以分离,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负责。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中小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较低,专业财务人员缺乏,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又与员工的素质密切相关。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更具工作责任感,更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管理形成合力。

第4篇

关键词 供给侧 生产要素 知识产权 有效需求

一、供给三大要素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几年里我们发现,需求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有限。因此在结构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供给的一侧。我们知道需求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国外需求。相对应的,有学者认为供给也应该有三大要素,包括要素、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笔者认为供给的三大要素应为生产要素、组织形式、产权制度。因此供给侧改革要牢牢抓住这些改革的关键点。

(一)生产要素

供给改革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投入品,在生产的最初环节把好质量的大关。之所以要重视质量是因为其实并未完全利用上我们国家的需求,为什么会在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会有大量的进口产品,这是因为很多国内生产的产品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化利润,根本不提升产品的质量。

近五年来我国的进口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进口总额仍然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我国进口产品中既包含初级产品也包含着工业制成品。第三,我国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超过初级产品。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们既有过剩的生产同时也存在对外需求,这说明我们供给出现了结构问题,所以我们要改善我们的供给,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

我们都知道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以及劳动供给。资本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资本的类型来考察其投入的领域,既要加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保证经济安全。例如,我们应该严格控制外资对我国公共事业以及国有银行的投资,保证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性,这是林毅夫学者以及郎咸平学者曾经表示过类似的观点。在技术方面,我们应加大创新,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才是当代企业决胜的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改革要与教育的改革相联系,我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光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这应该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结构上出现的问题是培养了大批无差别的毕业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功能性不强。专门研究学术还是专门就业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应该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用需求决定供给。

(二)组织形式

随着广泛实施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我国企业组织已经日趋现代化。相对于国外企业,虽然私人企业在组织形式有些差距,但在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逐步正规化。改革组织形式的主要着眼点还应该放在国有企业上,虽然国有企业经历了公司制改革,但我们很清楚目前还有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政企分离。这不仅损害了自由市场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不利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首先要改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更加充分地考虑管理者的商业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国有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国有企业的生产决策要顺应市场的需求,而不应该盲目地让管理者决策。同时在工资制度上能够让经营成果与管理者的工资绩效挂钩。

(三)产权制度

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企业不断的创新。企业的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产权制度作为保障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有关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正声就曾提出我国不适宜制定较高程度的知识产权保护,那将对我国经济形成很大的冲击。许春明则认为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只是执行力度不够。这些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时间点应该有他们的道理,但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笔者认为我国产权市场并不完善。虽然我们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但是我们忽略了之所以要保护产权是为了让这些难以估值和保护的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而商品在规范的交易市场才可以更加完全地体现出其价值。

二、我国供求状况的现状

(一)结构性问题

目前我国的供求的非平衡性很大程度是结构的不平衡。首先,行业结构的不平衡,虽然有的产业存在过剩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产业仍然存在潜在的需求。在全面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决定作用下,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解决。因为需求大的产品价格可能较高,因此会有新的厂商进入。另一方面,区域结构不平衡,有的地方有剩余而有的地方可能还有短缺的情况。这方面问题可以通过现代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其得到改善。因此对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有效需求不足

供求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人们的工资收入与购买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逐步扩大的收入差距也使得有的人拥有过多的财富但是没有特定商品的需求,有的人有需求但是又没有财富。因此建立良好的机制使财富能在两种人之间公平自由地流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近年来的P2P业务。在我国目前该种业务仍不够规范,所以大众认可程度较低,如果可以规范此类业务,让这些影子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就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从而使经济动起来。

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还应该从制度中去寻找。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工人有足够的收入才能保证产品的销售量,当所有企业都在压榨普通员工的收入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不出去自然造成了供给过剩。这种过剩并不是没有需求引起的而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税收上,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适当减少征税,减少政府购买,增加个人需求更能搞活经济。从现实角度来看,工人要交税以及五险一金,在这些项目金额扣除以后真正到职工手中的钱被减少了很多,当前消费水平大大降低。

三、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一)归根结底是制度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还是要做好制度改革,企业制度政府制度都要着手。对于企业来说。不能规定什么制度好什么制度不好,我们应该在规范的框架内鼓励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一味地学习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未必会复制其成功,企业制度应顺时而变应势而变。政府制度改革中应该从规范行为入手,使各项政务有更加规范的程序,做好政府服务水平。同时也应该针对差异化区域执行。

(二)供给要素的改革

供给侧改革首先应从供给要素着手,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组织现代化、规范化。在产权制度方面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规范产权交易行为,为产权交易提供有序的市场。

(三)增加有效需求

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国的供求不平衡很大程度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平衡性引起的。在调整供给侧的同时也要对需求进行调整,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具有消费需求的人以更高的可支配收入,鼓励跨期消费的合理分配。

(作者单位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张文轩,女,吉林梅河口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 姚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赶超[J].经济导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