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5:03: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传媒专业的理解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新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跨媒体设计的特质,开设有摄影摄像、视频剪辑与合成制作、栏目片头设计与影视后期特效、数字插画设计和流媒体交互设计等项目课程。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媒体采编工作能力;独立短片制作创意能力;影像数字前后期拍摄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网络制作、管理服务工作能力,印刷行业前期编辑和输出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与流媒体相关制作能力,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能力。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的后起之秀,更应该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将艺术设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特质展现出来,以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率先在高职院校提出与实施了项目课程教学。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既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用人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中导入实体项目或虚拟项目,以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与创意思维。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所谓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将艺术设计职业领域的项目式管理的工作模式,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转换成学习领域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情景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其本质是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做中学、做中教;其培养目标是素质与能力协同推进。
二、数字传媒艺术与数字传媒艺术专业
数字传媒艺术概念的提出是较为宽泛和整合的定义,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基于网络流媒体发展形式――这是一种抽象设计思维与具象描绘的有机结合,也是与录像艺术、实验片等媒体艺术形式有所区分,但作为数字传媒艺术中重要的录像视频艺术早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发展成熟,如今已作为本专业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项目课程来设置,也将之与更新的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和交互式或非交互式的多媒体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充满“跨界”特色的新专业。正是由于这样的创新想法,我校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彰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跨界性、创造性思维等多重特质,而且更要体现出高职艺术教育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实践特性。
(一)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项目教学中,以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也就是:目前项目课程教学的艺术性与实践性,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依托项目课程教学,以改革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改革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课程。其弊端在于:第一,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第三,传统学科课程的排列顺序即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掌握。因此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注重高职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职业技能、勤于动手,项目课程教学创设与企业实践联系紧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学中做,做中学”。专业理论学习,是“学”的集中体现,是学习理论知识、学原理。专业实践中,学生从“做”的经历中积累感性认识,收集问题,也为了“学”作准备,由理论上升到实践相互之间结合与渗透,这一点正是项目课程的特质所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驱动教学进程。借鉴行业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制作流程来进行课程管理、课程计划、课程评价。能有效的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我们的学生学习专业时更认真也更能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时更主动,更努力。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团队协作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数字传媒艺术专业教学内容项目化,其含义具有着若干限定条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专业设计与操作标准的课程载体。项目类别:虚拟项目、虚题实做项目、实题虚做、实题实做项目等。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的能力阶段划分:一年级以自主研发项目为主,即第一学期为新闻纪实摄影项目,第二学期为视频设计与制作项目;二年级以真题仿做项目为主,即第三学期为栏目包装设计项目,第四学期为网络流媒体设计项目;三年级以真题真做项目,即第五学期为主专题片制作项目,和顶岗实习内容。项目要求具有:典型性、适应性、先进性、前瞻性。教师教学紧紧围绕着项目进行,一个项目若干个教师,实行每个子项目课程多单元进行的授课方式。其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项目负责人老板,学生为项目成员员工,这样职业角色之间的预演,为毕业后直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目教学中的课堂组织形式为:小组团队协作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工作状态训练等职业素质能力。项目课程教学的管理上,责任标准、目标设定,管理具体实施为由团队小组长到团队成员的责任管理。项目课程考评为:目标、能力、知识、职业态度;最后的项目成绩评价方式为:阶段性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最终结果评价。
(二)工作室制的教学架构探索。
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对数字传媒专业实训室式的教学构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制的教学场所,而不是传统的教室,以新式的白板与工作台取代了传统的黑板与课桌椅。使得学生尽可能的在这真实程度较高的情境中学习专业技能。工作室教学根据学生的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的不同情况,专业课程设置中划分了分阶段培养目标。一年级教学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即第一、二学期重点强调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二年级上下学期,即第三、四学期,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初级虚拟项目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知识的熟练掌握。到第四学期学生以多元的工作室教学为主,进行以实际项目为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此时的项目课程可分为项目一(流媒体交互设计)、项目二(专题片设计与制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细分方向来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工作室制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岗位职责”的体现,在制定每个项目课程进程执行表上有着具体的记载并粘贴在工作室中。这样,专业教师对一个项目中的子项目课程的进行情况与整体项目规划设计――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评价标准都有清晰的认识,项目负责人也可监督工作室其他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们更能随时察觉到自身的专业学习进展。数字传媒专业项目教学的探索形态。项目教学的考核方式: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教学团队评价;行业、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与反馈。
三、结语
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设计行业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机会。其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一次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它将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于一体的先进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条件,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使数字传媒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用人的要求更趋一致,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媒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学院也形成了完善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专业教师从中不仅有更加扎实的艺术理论功底,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得到进一步提升。总的来说,在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我们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同步、与时代同步,项目课程的内容也不断保持着新鲜的活力。
(作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研究)
注释:
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76-177.
关键词:传媒类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五大矛盾;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历来是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加强《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情感,进一步推进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传媒类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融媒体的发展,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当前面向传媒类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未能担负起培养具有较强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新闻传播人才的重任。当前面向传媒类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矛盾:第一,教学内容多与课时量不足的矛盾。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大量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时数大幅增加,而古代文学等传统课程的教学时数被大幅缩减。与此同时,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太多的删减,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量不足的矛盾。第二,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与教学方法陈旧之间的矛盾。传媒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时,会经常拷问学习的意义。如若古代文学任课老师忽视学生的变化,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模式,进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第三,培养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与学生专业文献阅读不足的矛盾。古代文学经典文献阅读不足,传媒类专业学生将会失去获得文学阅读、文学思考的能力,而在新闻传播工作中缺乏文化底蕴和厚积薄发的潜质。第四,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衔接不足的矛盾。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文学教育仅仅止步于课堂,缺乏课外实践环节,致使传媒类专业学生缺乏了对学生古典文学阅读、理解和认知的能力,从而也无益于新闻采写、制作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传媒类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影视人才;跨专业融合培养
创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符合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内部需求,也是推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篇文章中,笔者详细阐述了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且通过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如何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培养影视跨专业人才,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一、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知识创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力。对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实就是影视传媒专业知识的竞争。影视传媒教师应当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进行的。在影视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规划中都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育创新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影视传媒教师提出的重要要求。教育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使人具有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校若能够创新影视人才培养渠道,那么必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发展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为社会作贡献。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区别。传统教育有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特点,很显然是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为它只是告诉学生知识是什么样的,并没有告诉学生知识是如何来的,它强调学生要积累知识,越多越好,但从未要求学生认真探索知识和理解知识。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影视传媒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育理念,采用积极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科学规划教学体系,教师本身也应当具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
(三)培养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符合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并且对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视传媒行业也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在近年内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各大影视传媒专业迅速扩大招生,从重点大学到普通院校,跨专业培养模式也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特点。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办各种影视传媒学校,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也有一些师范类学校相继开办,从公办学校到私立学校,都有开设影视传媒专业。在影视传媒专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由一些文科专业的教师转化过来的,在教育理念以及工作经验方面都相对不足,因此师资力量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创新影视传媒教学特色,真正培养影视传媒人才,是影视传媒行业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二、创新型影视人才跨专业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时刻践行生本理念
生本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衍生的又一重要理念,它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摒弃传统枯燥的教学理念,真正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使用以及价值。另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要打破传统的束缚,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首先应当在教学环境方面做出及时改变,应当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影视氛围,促进学生感受知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第一是感悟知识,第二是学习知识,第三是使用知识。首先,影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影视编导、剧本创作、影视策划、灯光舞台等方面都应当有最基本的知识。其次,影视专业人才还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因为影视从业人员要面对的是不同的舞台和剧本,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影视专业人才应当满足不同工作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角色,真正提高创新能力。最后,影视专业人才也应当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要创作一部良好的影视作品,光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整个影视团队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创新型影视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及时调整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由此可见,在构建创新型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时,学校应当着力于教学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活学活用,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有效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升
多媒体出现之后,很多行业都开始使用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现阶段,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与数字技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影视人才时也应当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与技术能力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第一,学生应当具备最基础的数字技术处理能力。新时代下,每个人的工作都应当建立在数字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良好的数字技术素质是培养人才的重点。第二,学生也应当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及时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能力,然后抓住数字技术的优势,提升创新能力。
(三)使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从学校的教育环境出发,还应当依靠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及时使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为学生引进驱动式实验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主要形式,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驱动式实验教学法符合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比如2022年中国将要举办冬奥会,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采用驱动式实验教学法,比如安排“申请冬奥会争创好作品”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冬奥会这一主题中寻找相关的表演素材,自行创作或者团队合作创作以冬奥会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既提高了探求知识的能力,还能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不断加大师资队伍以及学科建设力度
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在现代教育观念中,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目的,方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学科本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具体课堂上,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进而习得知识。而若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应当及时了解影视热点话题,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以及普遍性的问题搬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将创造性教育作为基础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能力,避免学生被快速发展的行业所淘汰。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主动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五)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其实是对人才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在高校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并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作出贡献。高校是培养影视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人才的打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的家庭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如果氛围较为自由宽松,学生的思维也会比较活跃。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历以及经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下,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而是应当不断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当下社会经济以及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影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影视行业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影视专业教育应当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认真制定教学目标,改变教育模式,逐渐确立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真正推进影视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彦.“双创”背景下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11(001):46-47.
[2]张全庆.论媒体融合环境下传播人才的培养——英国媒体人才教育培训带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广播,2019,000(012):81-84.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策略
一、纸媒目前面临窘境
(一)对受众吸引力下降
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传媒行业的门槛,新技术的支持使得新闻变得便利,使人人都是传者成为可能。某些新闻事件最早的报道不一定是来自专业的新闻团队,而是来自于最早在现场的普通受众,因为电子移动终端可进行简单文字图片编辑、可上网同时便携,普通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对新闻现场进行图文呈现,同时通过如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进行传播,每一个公民都是一个潜在的新闻者。在这种环境下,纸媒必须使自己所提供的内容能够对受众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行。
(二)广告收入的下滑
从报纸广告市场总体来看,到2013年底,国内报纸媒体广告总额为1049.92亿元,同比下滑5.38%,降幅明显。一直以来,广告对于纸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情况下,报纸的收入来源于发行和广告两个部分,而发行量的大小决定广告量的多少。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和免费性,更多广告客户会将业务转向网络媒体,报纸广告收益将越来越少。网络媒介在与传统媒介的竞争中,迅速抢占了传统媒介的广告市场份额。
二、纸媒的发展策略
(一)传播内容方面
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首先从媒体形态来看,就纸质媒体而言,它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性,它可以报道其他媒体形态无法达到的深度。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现今社会,人们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对于一些信息可能只是浏览,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去看,也可能只是看看标题而已。而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它的可阅读性能够让人们更专心地阅读,因而,相对其他传播方式,纸媒有发展深度报道的可能。发挥纸媒的采编团队优势同时整合人才。基于多年的发展,传统纸媒拥有人才优势。纸媒的采编人员多毕业新闻院校或者是有着多年从业经验,他们熟悉新闻生产过程,是新闻生产的中坚力量。对于新媒体而言,由于其发展时间短,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工作年限短或者不是科班出身,经验以及对于新闻生产的了解相较纸媒工作人员是比较不足的。同时基于传统媒体正在进行数字化发展,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传统的新闻采编方法,更需要熟掌握新技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来进行新闻的生产。这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来适应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避免同质新闻,强化综合报道。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导致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易于同质化,而纸媒对信息的独到处理与整合正是它相较于新媒体的优势。信息整合能够更好的对所获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加入了传播者对信息的理解,传播给受众。对于受众而言,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也更加便于理解,丰富并有层次性。如何才能避免出现同质新闻,首先要通过从业者自身素质的加强,有着对事件独特的认识与理解,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信息整合并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要提高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线索,比如对报道过的新闻,可以对其做一个延伸报道,挖掘它并用更加丰富的方式报道出来,如图文报道等。纸媒要有自己的定位,符合目标受众。对于纸媒而言,它的本职就是发挥喉舌功能,发展自身优势,提供增值服务。
(二)传播渠道方面
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网站、数字报和手机报。对于新媒体,纸媒要主动把握,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数字报与手机报。建立全媒体和数据库。建立新闻信息数据库,实现传媒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建立信息数据库是将来报纸数字化的必然形式,将所有信息放入这个平台,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一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集团内部的媒体都可以采用数据库中信息;二来也便于纸媒的数字化发展;同时建立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后,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闻内容的广度也会大大提高,数据库可以实现自动更新与增加新闻内容。
三、结语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已经逐步开始向传统媒体渗透,让人不容小觑。同时,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率不断提升,而这些因素正在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以及信息量这几个因素上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统纸媒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做出更好的内容吸引受众,其次,传统纸媒要和新媒体融合,寻求更宽更广的平台来使自身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音频;课程体系;构建
《数字音频编辑》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游戏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游戏、广告、广播电台、文化传媒公司等领域,与《影视剪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动画制作》、《影视特效合成》这四门课构成了本专业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的岗位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从2007年开始开设的,在我校已开设和建设了6年,课程建设从初期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游戏方向)专业的特点,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座谈等方式,我们充分了解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游戏方向)职业岗位群和企业对各岗位数字音频编辑处理的职业技能要求。按照不同的工作内容,高职学生所面向的数字音频编辑处理职业岗位包括:录音师、音频编辑员、音效特技师。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数字音频编辑工作岗位不同,其工作任务亦不同。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把上述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总结为:(1)录音师,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音频设备架构与调试、录制能力、为角色配音的能力;(2)音频编辑师,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单轨界面对音频素材的剪辑技术,包括选取波形、删除波形、裁切波形、复制波形、剪切波形和粘贴波形;音视频结合处理技术。(3)音效特技师,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多轨界面中常用的简单编辑技术,包括音频块的操作、各种素材的插入等,在单轨、多轨编辑界面中为音频素材添加各种效果的方法,包括波形振幅、降低噪声、添加延迟效果、时间拉伸/变速变调技术、消除人声等。
3确定核心职业能力
确定数字音频编辑处理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研室相关人员归纳了各岗位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和各行动领域对应的核心职业能力。
职业行动领域
核心职业能力
录音师
声音基本知识、数字音频编辑的基础知识、Audition单轨界面、多轨界面录音技术、影视多媒体作品配音的技巧、音频设备的使用技术;
架构与调试、录制能力
、为角色配音的能力;
声音基本知识、数字音频编辑的基础知识、Audition单轨界面后期音频剪辑技术、Audition多轨界面后期混音处理技术;音视频结合处理技术;
音频剪辑能力;
音视频处理能力;
音效特技师
单轨界面简单编辑、多轨界面后期混音处理、音频项目、音效设计制作的理念与流程;
音效制作效果处理能力;
数字音频作品策划和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 数字媒体 专业建设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其教学实践体系与传统的单一专业的教学体系有所不同,教学中不但要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也要对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已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外不少中高职院校就开始将数字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开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归咎于重视学生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办学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等。
但就各中职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还相对较传统。大都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巩固这种方式。实践方式单一,课程设计题目陈旧,与理论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充分锻炼实践能力。有的学校偏重实践,又往往使学生陷入注重钻研实验工具,缺乏理论指导的纯工程性训练这一误区。
其次,教学体系还较单一。大多数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还都偏重于单一课题或项目,如动画、视频压缩等,没有充分利用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无形中遏制了许多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提出。
再次,课程安排上,由于方向的单一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课程还相对独立,专业性太强,艺术欣赏方面培养力度不够,很难达到人文理工交叉、艺术技术融会的效果。
针对以上分析,在数字媒体教学方面,我们力求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育弊端,在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兴趣特长的充分发挥,形成一个具有多元化、自主性强这一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系。
日常教学实践是数字媒体教学实践的主要方面,旨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培养并提高其实践能力,在熟练掌握试验工具的基础上还能根据各自特长进一步提高实践和科研能力,其模式的主要内容为:
(1) 专业基础实验室
建设数字媒体制作平台,强调信息技术与人文艺术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一般来说,课程和试验同步进行,使基础知识尽快得到巩固和深化。这是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该实验室主要承担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素描、速写、色彩等人文艺术方面的基础训练。
(2) 工程训练实验室
数字媒体制作实验室面向计算机动画、游戏、特效广告、数字出版、音视频作品制作等领域,培养学生平面、 立体造型设计、 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制作、游戏创意设计和游戏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熟练使用 Virtools 游戏引擎, Maya, 3DS Max等软件。我们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 创新工作室
学生根据兴趣自发组织,针对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方案和工作计划,在学校提供的地点和设备条件下开展工作。学校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企业组织的科技项目竞赛。
在日常教学实践体系的多个模式下,学生在专业基础实验室和工程训练实验室里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之后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组织兴趣小组参加竞赛,体现了教学体系的多元化和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字媒体作为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视觉表现手段,在当今社会及未来各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一批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兼备信息化、数字化操作和艺术素养、审美情操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艺术及影视传媒教育的战略目标。我校在对数字媒体专业设置时,分析了国内外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现状,并取其精华,在保证核心课程及基础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将教学实践模式向多元化和自主化方面发展。在这个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体系下,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选择不同的实践模式,使自身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能力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软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一方面,我们将在这个多元化模式基础上形成更多的特色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将更加注重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和企业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在日常教学中提供面向企业的项目课题,使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更完善和有效。另外,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使其在思想、道德、专业、社会实践等全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熊美姝,女,湖北武汉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王昌文,女,四川广汉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动画研究;
唐雪莲,女,重庆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讲师,主要从事动画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媒体时代下本土动漫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编号:13SKF09);2011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流行文化下网络动漫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编号:K2012-57);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2010-104)成果。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对于学习的有效与否就有“李克东难题”的热议,该“难题”对教育界的学术研究提出了质疑,该问题的讨论引起各界教师的重视,那就是教师应该多关注所研究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能够引导一线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具体怎么学的具体行动上。基于此,作为从教8年的专业教师,对艺术专业的《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此与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经验。
一、课程特点
《动画后期合成》是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数字媒体与动画系动画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质很强的课程,课程综合讲述影视动画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各种类型特效制作;动画作品的合成与输出。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动画后期合成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动画视觉特效以及影视镜头合成的设计能力,为今后从事动画合成、影视后期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更新快,软、硬件版本升级快
学软件的人都知道,目前市面上影视相关的软件更新速度有多快,软件更新快带给广大用户当然是利好的消息,但是,对于学校教学来说却有巨大的困难。第一,针对新的软件,新的功能,课程内容也要做相应的更新,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对教学的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软件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因为英文版的兼容性更好,我们在教学中选用的是英文版软件,这对学生的学习上无疑又是新的障碍。
(二)课程内容综合性较强,市面上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
动画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都在摸索着教学,这也形成了目前市面上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另外,由于该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极强,不仅要求有影视剪辑的相关内容,还要有后期特效处理的相关内容,并且是结合动画制作相关领域来实现的。在操作上也要求在机房进行授课,知识点多而分散,而且需要有实际的案例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将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外化的显性知识。
(三)因材施教,鼓励艺术创新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但是对于计算机等的基本理论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将动画后期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知识相结合。另外,该课程的另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能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构思新颖、具有一定艺术审美风格的作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这些差异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一)自编教材,学内容
我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开设了动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集结学院动画方向教师,集体编写了动画后期合成的教材――Premiere Pro & After Effects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该教材于2012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被纳入"十二五"普通高校动漫游戏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被业内评价为普通高校影视、动画等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同时也是广大影视动画工作者学习影视动画后期编辑与合成的最佳参考书。该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影视动画艺术和后期编辑与合成技术紧密结合,采用边讲解后期编辑与合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功能和原理,边熟悉软件相应的工作界面、编辑工具、菜单命令和功能面板的使用,通过107个“动手练习”和27个来自教学一线和科研的精选案例的创意构想、制作参考流程图和具体操作,生动系统地讲解了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的艺术规律和软件技能,为动画教学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教学方法探索
结合《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应用便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上,将传统的“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思想,转化为“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思想上,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1.案例教学法
该课程涉及到premiere和After effects两个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的学习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取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案例操作中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操作技巧及其功能。因此,对于案例的准备与精选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所选的案例素材可以是来自于网络的,也可以是自己实拍创作的,甚至也可以是教师个人参与项目的内容。例如,在学习After effects渲染输出这个部分,我们就拿出自己参与制作的“嘉陵摩托项目”中的汽车模型序列作为素材,导入到After effects中,让学生练习将实景与虚拟模型进行特效融合的技术处理。
2.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知识点设计相应问题,以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或教师点拨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After effects中的“运动追踪”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从网上搜索了一个国外“牛人”制作的特效片段放给学生看(如图1)① ①视频来源于优酷网http:///,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特效运用我们现有所学的技能应该如何实现,学生们回答有用抠像的,有用照片贴图的……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似乎觉得都比较难于实现,于是便引导学生们寻找视频中的穿帮镜头(如图2),又给出了国内的学生模仿拍摄的相框特效的成片(如图3),将今天的话题顺利的引导到了“运动追踪”这个知识点上。同学们通过观看,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一试身手挑战这样的特效制作。另外,在讲完“简单跟踪”,进行“透视跟踪”的练习的时候,先让学生套用刚才的步骤制作,但该方式不能按原来的操作一次完成以此设置陷阱,再次激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的逐步引导,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点的思考与探究,比老师直接讲授操作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让学生在某个具体“项目”的驱动下,以项目的逐步开展为流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在项目中完善思路,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动画后期合成》课程的学时数为64学时,针对动画产业的后期制作来说,这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利用项目开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些大赛的选题组队进行创作,这样,每个团队都会有个明确的项目主题,从确定策划,到原画、后期制作合成,整个流程就是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通过项目开发,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巩固与拓展,可以动手实践学到很多课堂外的知识。同学们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互相督促完成任务,通过项目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基于此,我院学生组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动画学院奖等多个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奖项。
(三)利用好工作室和课程设计,努力开发第二课堂
艺术专业培养重在创作,学生的知识建构除了课堂的练习,大量的需要参与到实际的创作和设计工作中来,尤其是要与当下的市场需求接轨。因此,我院从2008年起,陆续建立了多个工作室,以一些具备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教师领队,由全体专业学生组成专业工作室团队,以导师小组的方式运行工作室。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各式各类项目为依托,让学生全程直接参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目前,我院成立的有交互设计研究所、动漫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与空间设计研究所、数码艺术设计研究所和影视创作研究所。这几个研究所就是在原有工作室的基础上,开辟专门的工作场地,配置相应开发软、硬件,激励学生参与实质项目的机构。
除了工作室,课程设计也是一个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极有利的手段。课程设计开设时间为每学期中期时间,学生会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专业相关的创作和设计,这个过程也能够在即使没有大赛驱动的时候,将课程内容以项目或任务的方式进行开发设计。《动画后期合成》课程在授课期间,也会将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四、课程考核方式
动画后期制作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动画后期合成》的考核也不能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来定性。我们针对该课程的综合技术性,采用了过程考核(20%)+作品考核(30%)+期末考试(50%)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过程考核,考评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练习的表现和能力,同时也涵盖了在期末大作品开发过程中的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20%;作品考核是指期末以团队按项目主题设计创作的作品,该项评分涉及到各个工种的单项评分,因此在作品提交的同时还需要开发团队提交策划和项目成员任务清单,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则是期末卷面考试,卷面考试主要以考察学生对动画后期合成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动画制作流程的掌握程度,该项内容占总成绩的50%。
五、教学反思
(一)授课时间有限,精选教学知识点和案例非常重要。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对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