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5:0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性质;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老年人收入低,因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老年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患疾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值得关注。

而近些年见诸报端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讹人”事件,引发的社会各界争议“该不该扶摔倒老人”,更使公众进一步聚焦老年人。身陷困境本应被救助的老年人“讹人”事件,看似是道德问题,但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归结起来是经济问题。据报道事后一些讹人老人称没钱看病。

怎样改进老年人的权利现状,尤其是怎样有效帮扶意外伤害后的老年人,各地政府近些年试点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今年5月,全国老龄办等四部门联合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通过多项措施使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惠及广大老年人。

一、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性质

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是由投保人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在被保险人因遭受外来、突发、非本意、非疾病的事件直接导致老年人身体伤害或死亡时,依照合同约定,给付受益人保险金的一种商业保险。“意外伤害”是指遭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直接导致身体受到的伤害。在传统的商业保险中,因猝死或疾病引起的身故、伤残等,均属除外责任,例如身体发病引起摔倒受伤不算“意外伤害”,承保公司不赔偿。并且,传统商业保险的条款,都不承保65周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到位,老年人得不到保障权利。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指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保险。这项由政府出手推动的公益险,具体作法是民政局、财政局、老龄办等政府机构依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保障工程。该项惠民工程通过商业保险、政府机构联办协作机制化解老人的个体财务风险,提高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能力,推进老年福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这种政府支持的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由政府采购,即由政府统一投保,具有很大的公益性,保险公司一般都会做出弹性处理。如老人摔倒受伤,会得到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被解读为“摔倒险”。

二、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基本特征和开展情况

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简称银龄安康行动),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老人险”由政府出资、集体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或从福利公益金出资。如在2012年9月有些城市由政府买单,为持有免费公交乘车卡的老人购买公共交通意外险。2015年北京市财政统一出资120万元,对本市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共计近7万人投保,每人一份。至2015年12月,由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补贴,为五类困境老人购买的意外伤害险参保率达到100%。2015年10月嘉兴市正式实施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投保保险费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6:4的比例分担,为共计81万余户籍老年人购买保费为20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2.保费最低。如2015年,北京年度保险费用是15元、17元,杭州年度保险费为20元,广东设有年保险费10元、20元不等。

3.保险范围最广。如多地覆盖65岁以上本地全体老人、“五保户”老人免费参保、非本地户籍的老年人每年只需要花费十几元或几十元就可以换取意外伤害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意外住院津贴等四重保障。

4.理赔标准最高。赔付内容分为死亡或伤残保险金、医护费用赔付、骨折补贴三类。如北京被保险人在特定公共区域活动,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发生意外伤害引发身亡、残疾或烧烫伤,可获得50000元的赔偿,因意外伤害住院将获得每天30元的定额;老人险的年保险费只有17元,费用远低于普通的商业意外险,赔偿额却最高达20万元。安徽安庆,最低保费每份50元,意外医疗保额每人6000元,意外伤害保额每人15000元,对生活困难的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实行优惠政策,最低保费每份40元。2015年7月,厦门市首个由政府主导的老年人保险项目即老年人幸福安康险正式实施,在保险期限内,参保老人如发生意外造成伤残,最高可获赔10万元。

5.政策支持。近些年,政府机构陆续发文,强调重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称其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和政府民生政策的具体体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提出“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要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作为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倡导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对参保老年人应给予保险费、保险金额等方面的优惠”。2014年8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提到“要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的保险产品。”

三、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作用

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体现公益、投保自愿的原则。政府为老人购买摔伤保险,保险金承担摔倒老人的部分伤害和给付医疗费用。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会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权利;从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的经济制度性保障,会消除人们扶助摔倒老人的经济风险和顾虑,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国际金融体系 IMF改革 金融监管体系 区域金融合作与监管

一、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

1.美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货币、国库及对私人银行进行管理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为美国政府制订和执行金融货币政策。联邦储备系统可以通过它所制订的政策直接影响货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增长,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主要位置,1980年,美国共有商业银行15082家,总资产为21147亿美元,占金融界资产总额的30%左右。商业银行以存款和贷款为主,70年代以来各主要商业银行为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生存能力,积极开展存贷款以外的业务。由于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也不能经营证券发行和买卖,故许多商业银行都设立信托部,参与证券经营活动。

2.日本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日本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模式。

3.德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德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其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场很不发达。由2001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股票市场总市值只占GDP的24%,而银行资产占到GDP的152%。

二、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

1.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弊端

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间再次建立起来并运行到现今的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克服了国际固定汇率制度僵化导致的种种弊端,促进了国际金融创新业务、资本国际流动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除保留并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外,它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许多重大的不同: (1)黄金非货币化; (2)储备货币多样化; (3)汇率制度多样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的深入,牙买加体系潜在的矛盾日益深化,多次爆发的国际及区域金融危机便是牙买加体系内在矛盾激化的表现。国际区域货币的创立、国际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将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变革趋势。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缺陷

首先,IMF放弃了维护固定汇率的职能。其次,IMF资金短缺而难以对逆差国或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IMF拥有资金相当于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只及1945年的1/3,可见随着成员的增加和需求的扩大,IMF的资金拥有量实际上在减少。再者,IMF仍被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美国所占份额和投票权占绝对优势,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提款权(SDRs)分配也不平衡。最后,IMF对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和对危机发生后的救援系统表现出落后性。

3.全球金融市场网络化带来的挑战

首先,使金融市场的风险上升。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直被质疑,使金融市场更敏感,加上网络的高传播速度和规模的难以控制性,使市场的可预测性下降而风险上升。其次,使国家或国际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困难。法制具有滞后性特征,而金融机构通过网络而数量倍增,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比例严重失衡而不利于监管。最后,各国对网络金融市场的监管容易导致国家矛盾。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动向

1.趋向货币体系多元化或创造统一、单独的国际货币,改变一国货币同时为国际基础货币的格局,并遏制美元的自由发放。创造国际货币,则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会相较稳定,美元不再自由、任意的发放;也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建立国家责任体系。但目前创造国际货币的能力有限,所以将基础货币扩大,形成多元化货币体系为多数国家所推崇。

2.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完善其职能。首先,增加IMF的资金规模完善其"最后救援者"的工作。此条在G20峰会上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认同,并统一增加对IMF的出资,用于对危机国进行救援。其次,增强IMF的信息收集权力。IMF近年对危机预警的滞后有一方面原因来自危机国信息不够透明和及时。IMF应被赋予对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并透明化和公开化的权力。再者,减少美国在IMF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或增加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最后,重新制定IMF的危机预警体系指标,赋予其危机时期进行国际协调的职能。危机发生后IMF的国际责任除了自身提供救援资金外,还应赋予其进新国际协调的能力。

3.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1998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表经济问题声明:"增加各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对资本流动实行必要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国际性的规范和准则以及建立对各国金融阵地的多变监管体系,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国际资本中,投机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决定了在一国经济发生不利转变时,它们很快撤出致使该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外债清偿和国家信用等严重危机,引起金融市场混乱甚至货币贬值。相比过去,机构投机成为主流,目的是套利和套汇,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了很大冲击。

参考文献:

[1]孙 刚 齐佩金:《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演变及发展趋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高松涛:《国际金融体系重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朱淑珍:《国际金融:理论、应用、创新》,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3篇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而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可靠手段。基于此,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第4篇

西方的经济政治霸权是否会在近期被新兴国家取而代之?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提到,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5日下午在英国国会演讲时也认真地谈论了这个问题。然而,纵观历史和现实,我们固然要保持赶超西方的雄心壮志,抓住机遇提高我们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话语权,但也不能指望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完成取代西方霸权的功业。

的确,近几年来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表现优良,增速明显超过发达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在2010年全球实际GDP中,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占份额已达47.7%,仅中国一国就占13.6%,接近整个欧元区所占的14.6%。预计2011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增速仍将继续大大领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某些西方人对其经济政治霸权可能遭遇挑战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此。

然而,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之下,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两极分化。乐观地估计目前增长迅速的新兴国家会迅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无异于颠覆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因而必定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从较长时间跨度上看,很少有国家能够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飞跃。从1970年到2010年,全世界只有4个经济体上升为世界银行标准定义的高收入国家,其中安提瓜和巴布达、赤道几内亚、马耳他3个属于地小人少的岛屿经济体,且赤道几内亚盛产石油,只有韩国算是例外。

从总体上看,各国人均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1970年到2010年,最富裕和最贫困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鸿沟已经前所未有地扩大而难以逾越。今天,最富裕国家列支敦士登要比1970年最富裕的国家富裕两倍;而今天最贫困的国家津巴布韦则比1970年的最贫困国家(也是津巴布韦)穷25%。

更糟糕的是,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见证了奋力赶超的发展中国家遭遇经济崩溃而使其前期成就化为泡影:1950―1980年间,巴西人均GDP增长接近5%,但在19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却陷入到了“失去的十年”。阿根廷的经济崩溃更为惊人:1913年,其人均GDP超过欧洲,到2007年则仅相当于西欧的1/5。

今天,这种大逆转的历史是否会重演呢?那是完全可能的。某些热门新兴市场比前几年吸引了更多的热钱内流,资产泡沫因此更大,通货膨胀压力也更强。在全球背景下考察,2008年以来高强度的反危机措施带来了资产泡沫极度膨胀和通货膨胀压力上扬的副作用,美日两大央行的定量宽松政策又给资产泡沫火上浇油。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必然到来的以重新收紧货币政策为特征的货币战争第二阶段,有很大风险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动逆转和债务危机。

第5篇

关键词:创业投资;特点;作用;模式

一、创业投资特点

1.投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性资本。创业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不是借贷资本,不须担保,创业资本家与创业企业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依赖关系,其是着眼于创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资产的增值。

2.投资对象为中小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未来可能带来高收益,创业投资者通常选择在企业的初创期,对其进行投资,投入时间越早,将来的收益会越高,且投资对象多为中小型初创企业。

3.投资方式多以资本交换股权。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股权的形式多样化,如优先股、可转化股等,通常创业投资者不要求掌握控股权,一般占比百分之三十左右,这种股权也是创业资本家影响企业的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4.参与度高。创业资本家持有股权,有权利协助企业进行日常公司经营管理,并积极参与重要企业决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创业资本家也时常为企业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投资关系基于相互信任,共同获利。

5.投资目的基于未来的潜在高收益。尽管创业资本家时常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但其目的不为控制所投资公司的所有权,而是尽快获得高额收益,一旦实现了投资企业的增值目的,创业资本家会通过在金融市场上IPO、并购等方式实现投资的变现。

6.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职业性的经营活动。创业投资的基本特征是高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是基于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评估、调查、监管等而周而复始地进行各项活动,创业资本家本身是一群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7.创业投资是一种“选择性金融”制度,也是一种非公开权益资本,表现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包括天使投资、对冲基金、并购基金、其他PE基金等另类金融,构成不同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体系的金融系统,形成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

二、创业投资作用

1.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和科技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一起成长,共同提高。创业投资也是连接金融和创新的桥梁,它是弥补“创新缺口”即创新与其商品化之间差距的资本。与传统融资方式不同,创业投资是一种动态投资行为,它不仅提供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而且还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咨询服务,注重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所以创业投资也被认为是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的投资,是一个国家新的增长力的投资,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投资。

2.创业投资加快中小企业的的良性发展。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信誉低不成熟等特点,在创业早期其很难从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取发展资本,所以创业投资作为新型资本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本,同时创业资本可以将先进的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带入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并且在此过程中,使中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把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促进中小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从而加快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3.创业投资有利于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从金融体制看,我国目前仍具有以银行为主的基本特征,银行金融资产庞大,但创新性差且体制不灵活。而创业投资作为新型金融模式,相比较传统金融模式不而言有其不言而喻的优势,如能较好地解决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可以说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此外,创业投资发展也有利于繁荣当前的资本市场,适应社会公众投资多元化的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

4.创业投资促进区域的创业活动。创业投资除了给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促进某些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文化,给创业者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在追逐科技与利润的过程中,大多数创业企业家会遭遇失败,一个使失败创业家蒙受羞辱的环境,是创业的巨大障碍。创业投资通能为创业家提供了一个试错机制,使中小企业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发明创新等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机会,这种试错机制鼓励冒险,允许和容忍失败,会形成不同于传统保守、封闭、害怕失败的一种创新文化,极大推动一个区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

三、创业投资的模式发展

基于上述对创业投资的特点与作用的分析,当前创业投资模式发展表现为以下五种模式:

(一)天使投资模式

1.基本涵义。天使投资,又称为“非正规创业投资”,是指职业投资人以自己的资本,针对项目的盈利前景或项目执行人的能力、人品、经验、责任心、奉献热情等素质,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所进行的种子期\早期的非控股的、投资期限相对长的、具有高风险,高潜在回报的权益资本投资,是创业投资的一种形式。天使投资主体通常为创业企业家的商业伙伴或私人好友,由于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关系,他们对于企业家的能力充满信心,因此他们愿意在企业家创业初期产品还正在研发没有投入市场之前为该企业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通常来讲天使投资人对于回报的期望不是很高,尽管这样也只有15倍左右的回报率才能够吸引他们投资,因为他们一般会投资10个左右的项目,但能够成功获取回报的项目也只有仅仅一两个,通过这种方式使天使投资降低和分散风险。

2.特征。(1)天使投资的资金投入金额相对较小,经常是一次性的投入,它所投资企业的投资没有固定流程,审核也相对不严格,一般会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或喜好而进行投资,且为见好就收的个人行为。(2)许多天使投资者同时也是企业家,因此天使投资人十分理解一个公司在创业初期所遇到的困难,所以天使投资对象多为创业初期的小公司。并且他们不一定是非常富有或有着高收入的成功人士,他们也可能是企业家的朋友、亲戚、邻居和各行各业愿意投资的人士。(3)天使投资人不仅仅只对企业进行资金投资,也会为其带来其他联系人脉和参与。天使投资往往会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积极参与其中。投资后,企业可以时常咨询天使投资人或寻求帮助。

3.天使投资的作用。(1)天使投资给处于萌芽期或早期的初创企业提供资本,解决了这类企业的资本来源渠道问题。(2)天使投资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耐心资本”,为早期创业企业的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强大动力。(3)天使投资会“授之以渔”为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经验,协助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二)企业孵化器模式

1.基本涵义。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集中的社会经济组织,其专门为所挑选的知识型创业企业提供优质培育服务,使企业创办初期能获得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对科技成果与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也称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及一系列支持服务,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降低成本与初创风险,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

2.特征。企业孵化器基本特征主要是:一是集聚创业资源,满足中小企业成长中对多方面资源的需求。二是节约创业成本,减少单个企业所需资源,防止初创企业对资源的浪费,使资源形成“归类”与“集成”效应。三是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小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是培育创业企业,企业型孵化器通过提供创业服务,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创业过程,并产生盈利。五是形成入孵和毕业的概念,使孵化器构成一个新创企业和毕业企业的孵化循环,推动孵化器网络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3.企业孵化器作用。企业孵化器的重要作用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中小企业的项目、成果、理念提供快速优质成长壮大的土壤。其作用表现为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广泛支持,如提供场地和后勤服务,协助企业制定经营计划,提供科研设备等各种服务。二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孵化器对企业的扶持,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新的税收来源,使区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三)政府引导基金模式

1.基本涵义。政府引导基金是指由各类政府出资,投入到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或创业投资基金中,主要支持新型创业企业发展,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非正式金融资本或基金,是政府的一项政策行为,如美国的SBIC计划。

2.基本特征及作用。(1)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目的,是“四两拨千斤”,通过基金的杠杆效应,扩大政府资金的作用,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2)政府运作引导基金的方式,通常是信贷、担保、参股创投企业及共同投资等手段来进行,并且一般不参与创投机构的具体决策,也不直接与创业企业产生联系。(3)在共同投资中,让利于社会投资机构,引导社会创投机构的投资行为,并提高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创投机构,提升其投资的积极性。

(四)辛迪加模式

1.基本涵义。辛迪加模式是指在创业投资中的一种联合投资行为。它由多个创业投资主体基于风险与利益的共担联合对一个项目投资。由于是由多家创业投资机构或多个创业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因此辛迪加投资模式可以分担风险、降低风险。一旦创业投资失败则风险由多家创业投资者共同承担,项目损失分摊到各个主体身上就会变少从而产生风险降低分散效应。

2.基本特征。(1)创业企业可获得高额度的投资。由于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创业投资,因此创业投资人一般会设立单项投资额的的最高上限。但是一个创业企业在初期需要的投资资金远远高于创业投资人的投资上限。辛迪加模式由于多家机构共同参与,所以很好的解决了投资人和被投资人的这一矛盾。(2)参与者越多,组合效果越好。因为单个创业投资人专业知识十分有限,然而越多创业投资机构参与其中信息共享度越高。组合投资可以可以结合各家创业投资机构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进行更高效的投资。因此组合度越高,创业投资的效果越好。

3.辛迪加模式的作用。一是分担风险,二是分享投资机会,三是资源共享,四是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

(五)社会责任投资模式

1.基本涵义。社会责任是是指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社会发展面临困境之时,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而产生的,它要求企业的经营应含有道德因素,企业要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府政策靠拢而作出相应的决策,积极履行企业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和发展,在创业投资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理念与模式,即社会责任投资。创业投资的社会责任投资模式是指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不仅考虑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的分析,还要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结果的分析,即需要将投资企业的财务回报、社会回报、环境回报三者综合考虑,因而社会责任投资又称为三重底线投资。

2.社会责任投资特征及作用。(1)社会责任投资与创业投资有天然的交集。社会责任投资聚焦于社会和环境问题,如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等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技术手段与技术进步,都具有创业投资的高技术、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特征,创业投资是社会责任投资的重要资本支持。(2)社会责任投资使创业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投资范畴,如以社会效益为重的社会责任型创业投资。它将创业投资策略、管理技能和创业资本运用到社会慈善活动中,以促进社区发展的创业机构为投资对象,通过积极的股东介入和长期投资来实现投资者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它比普通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更大、投资周期更长,主要投资于环境保护、新能源及节能等产业,如美国2006年有18亿美元创业投资流入了183个能源企业,2007年新能源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领域。(3)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对创业投资的退出形成约束。公开上市、并购是创业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在证券监管机构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求提高以及证券投资者也很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的情况下,创业资本投资的创业企业要公开上市,就必须体现社会责任投资的内容和要求,以维护自我的社会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退出计划,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并购的支持,也受到如社会责任投指南等的制约,对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并购可能因资本不能到位而破产或降低收购价格,从而强化创业投资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

四、总结

创业投资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是一种选择性金融制度,是促进中小高技术新兴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器,有其自身的特别属性,包括投资性质、对象、方式、目的、收益等方面。它具有促进科技创新、利于金融体系完善与改革、促进区域创新创业等作用。创业投资的模式发展至今,包括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政府引导基金、辛迪加、社会责任投资等多种模式。其中,社会责任投资是伴随人类工业化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突出,出现的一种企业需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的新创业投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金禄.我国天使投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2]梁镇城.政府在科技孵化器中的角色[J].经济师,2005(08).

[3]闫国华.企业孵化器在青年创业创新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2012(05).

[4]代金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动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5]蒋冲.风险投资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01).

第6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原则、内容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及对象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法就是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把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即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称为宏观调控关系。关于宏观调控的调整对象,有的学者认为是宏观调控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与受控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也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主体为一方的经济关系。宏观调控主体一方依法定职权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是宏观调控关系产生的根本动因。宏观调控关系管理与被管理、调控与被调控的行政隶属性质,实际上不全是平等和协商关系。

(二)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学术界有很多论述,有三原则说、四原则说、五原则说等。以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作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合适的。首先,宏观调控法本身就是经济法中最重要具有普遍共识的一部分。鉴于理论体现的一致性,以尊重个体权益为基础维护社会整体为己任的社会本位原则是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宏观调控法的立法目的看,它的出发点也在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再次,从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来看,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最终目的也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三)宏观调控法的内容构成

现代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形成以“国家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为轴线的系统工程。所以,“宏观调控法的内容应该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和关于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

“计划法是调整在制定和实施国家计划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计划具有的弥补市场缺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何对计划进行约束,对计划主体进行约束,保证计划的合理、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则需要计划法的规制。

经济政策是连接国家计划和各种调节手段的中介。“经济政策法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法、投资政策法,财政税收政策法、货币金融政策法等。”这些法律主要体现国家各项基本经济政策的实体性内容。经济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可使其内容更规范,以保障更好的实施。各种调控手段的法制化是保证宏观调控依法进行的必然要求。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调控权力的范围,行使程序及方法,可以防止宏观调控权力的滥用,做到依法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目标

(一)必要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继而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公有制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二)重要性

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我国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投资增幅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加,贷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电力迎峰度的形势严峻;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

四、宏观调控实施的具体可行方法

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要处理好进出口、利用外资与扩大境外投资的关系。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要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中国市场化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涵之一。应该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不失时机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决定项目的生死,让行政审批制这只有形之手淡出经济活动。只有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和地位在经济运行中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宏观调控也只有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为经济发展引航指路。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合作制及其内涵与外延

在很多发达国家,合作社是农业领域中的最主要力量,它和行业协会一起构成了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载体,为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也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呈现出愈加明显的专业分工合作趋势,原先唯一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已演变为多元发展的趋势,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股份合作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某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

追根溯源,合作的本义是两个以上的人为了相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并采取一致行动,以达到共同的期望,这也是团队精神的本质所在。本文中,合作制则是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产权结构与以此产权结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财务和组织运行机制,其完整含义由合作制的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共同构成。

合作制的内涵是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产权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合作原则,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惠顾者同一性特征决定了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产权结构必然是资本与劳动共同拥有产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合作制大量存在于农业领域而非工商业等其他领域,因为农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回报能力有限,而农业与生俱来的弱质性更是增大了投资风险,农业产业自然无法吸收过多的资本。

合作制的外延是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产权结构所决定的财务和组织运行机制。就财务运行机制而言,由于资本与劳动共同拥有产权,合作制广泛采用了资本报酬有限、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给社员的利润分配原则,以充分考虑劳动者利益,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就组织运行机制而言,也同样由于资本与劳动共同拥有产权,合作制通常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合作组织的委托成本,从而总体上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二、合作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和谐的含义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所谓和谐,就是指和睦协调,《广雅》对此解释到:“和,谐也”,此外《说文》将和解释为相应以及“和,乐之本”等等。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和谐应该是事物的各个方面相互适应,从而达成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合作的本义不谋而合。和谐社会由物质、政治和精神等方面和层次共同构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由此不难看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缺一不可,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只有通过它们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才能够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尽管市场经济通过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必然形成一定的收入层次,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但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就会造成明显的不公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阻碍因素。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是其与政治、精神文明的核心所在。因此,当前的社会转型,在最本质意义上,表现为经济范畴的制度变迁,努力形成经济和谐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以下着重探讨合作制在促进经济和谐上如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国际通行的合作社运行原则

迄今为止,世界上各国影响比较深远的三个合作社运行原则分别是古老的罗虚代尔原则、新兴的蒙德拉贡原则和1995年国际合作联盟通过的原则。罗虚代尔原则主要内容有:入社和退社自愿;通过集股以筹集资金;一人一票民主办社;按市价现金交易,商品保质保量;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多少返还;发展教育等。蒙德拉贡原则和国际合作联盟原则分别在罗虚代尔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变革,蒙德拉贡原则较好地实现了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结合,以适应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经济;国际合作联盟通过的原则包括自愿和开放、社员民主管理、社员经济参与、自主和自立等,在突出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同时也使这些原则变得更富有弹性。

2.合作社财务运行与经济和谐

合作社的财务运行包括产权结构、日常交易和利润分配等三项依次处于前后次序的内容。罗虚代尔原则认为:在产权结构方面,可以用集股的办法筹集资金,股数不限、股金不参与分红、股息不高于银行利息,这体现着合作社参与经济生活的效率意识,同时也体现着对劳动者而非资本所有者的政策偏爱;在日常交易方面,按市价现金交易正是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说明合作社对外是追求效率进而获取利润的;在利润分配方面,盈余按交易额返还,从而将社员与合作社的关系牢固化,并强化社员融入合作社的正向激励,这充分体现出合作社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的最基本特征,也体现了合作社在追求效率同时兼顾公平的经济组织特性,进而直接地维护劳动者自身的利益。与罗虚代尔原则相比,蒙德拉贡原则和国际合作联盟通过的原则大同小异,基本保持着上述合作社财务运行的特点。

归根结底,资本报酬有限、合作社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给社员是合作社利益分配乃至财务运行的两大最主要特征。合作制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所有者同一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合作社建立以上的财务运行机制,这使得合作社不仅可以与其他经济主体共存于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而且能够有效地平衡合作社内部成员的收益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制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的公平可以促进农业内部的经济和谐,从而缩小农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的效率又可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经济和谐,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合作社财务运行对于形成经济和谐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发挥经济和谐的物质基础功能,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3.合作社组织运行与政治、文化和谐

就合作社的组织运行而言,罗虚代尔原则强调一人一票的举手机制,民主办社。每个社员通过社员大会发表建议,行使决策权,并通过社员大会对管理机关行使监督权。国际合作联盟合作原则也确定了社员民主管理的原则,民主包括权利和责任:参与组织、方针、大事的决策,发扬民主精神;合作社的代表及管理人员对社员及社员大会负责;基层社一人一票,其他层次的社也要实现民主管理。国际合作联盟原则只规定了基层社实现一人一票的管理原则,其他层次可实行现代公司的委托等形式,与罗虚代尔原则相比,它突出强调了合作组织的运作效率,这只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但合作与民主的精神仍然得到了弘扬。

总之,合作社与生俱来的合作特质决定了其在组织运行上应该以民主为基本准则,以民主管理为基础,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合作组织的委托成本,从而总体上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民主思想通过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运行将深入人心,并且会在经济活动之外得到一定的自然延伸,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从而在推动农村社区的政治、文化和谐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合作社运行有助于实现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

由上可知,合作社的财务运行有助于经济和谐,组织运行有助于政治、文化和谐。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财务运行为组织运行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组织运行为财务运行提供组织保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财务运行机制,从而形成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对应,政治、文化和谐能够进一步形成经济和谐,两者相互作用,并最后归结到经济和谐这一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上来。

从利益均衡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均衡,这也完全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利益均衡分为市场和再分配两个方面,即在追求效率的市场和追求公平的再分配双向作用下,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利益均衡。然而,合作制对于利益均衡的独特作用在于它能够在市场这一个方面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比经过市场运行后进行利益再分配要相对可行、更为有效。因为合作制的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惠顾者同一,促进了合作社不同成员在表达和追求自身利益上的均衡(即不失衡),而实现了利益均衡就能够直接形成经济和谐,并从经济基础上为最终构建全面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作为合作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应用新的技术设备,获得有利的供销条件,同类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为主体,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合作原则联合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它可分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其中专业协会起步较早,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其组织结构松散,自身实力也有限;专业合作社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产业阶段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整体上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增加合作组织的收益;并将所获得的收益较为公平地分配到内部成员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合作制。事实上,根植于广大农民之中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合适的载体,它既能保持农户家庭的独立经营,又可以按照合作制的规则,克服单家独户在经营中的局限性,使入社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解决“公司+农户”模式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市场合约关系而没有有效制度保障的问题。

第8篇

[论文摘要]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工商界、社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上海文化、浙江文化和江苏文化均属于江南文化,基本特征非常相似,正所谓文化相通。这些相似的内容构成了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本文论述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具体地域的人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存精神、道德信仰、行为准则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过是一种强化人的生存的机制。当然,它是对作为其载体的人影响和作用最重大的强化机制。文化几乎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唯一依靠。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人能够摆脱文化而生存下去。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

考察沪苏浙三地文化发现,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而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创新。因此,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就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这正是本文特别强调从区域文化的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根本原因。长三角区域文化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在本质上主要是地域文化和创新主体的关系,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长三角区域文化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另一方面,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推动和促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发展,丰富着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创新内涵。文化浸润、潜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所有活动细节中,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富有生命生机活力的精神体系。文化是依靠内在的生命机制自然发育、自然生长的,一种文化的成熟、成型需要漫长的时间。制定、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追逐文化速成、文化速效的做法,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文化的本性,很容易也极可能会伤害文化自身。文化发展战略充其量适合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当前流行的“浙江精神”、“江苏精神”,不过是浙江文化、江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的表述方式。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尊重文化内在本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承并发扬已有的区域文化历史传统,吸收和借鉴区域之外一切有益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文化养分,进而创新区域文化。

创新文化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持久的影响。所以,不应把文化仅当做普通的环境要素,对文化的本质、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创新文化的主要特质包括容忍失败、宽容叛逆、敢冒风险、崇尚创新等。优秀的创新文化不是三天两日就能够成就的,也不是几个人振臂一呼就能确立的。优秀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各阶层人士长期以来共同探索、不懈追求、锐意进取的结果。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三角区域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对创新行为的大力支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创新;法律体系对创新行为及成果的保护;教育培训机构对创新精神的大力弘扬、对创新意识的不断强化、对创新人才的大量培养,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域优秀的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们将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水平,使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持久强大的内生性比较竞争优势,对其他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显著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江南”的概念“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又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更是一个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江南”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地域概念,也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近代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指今天的苏南和浙江一带。1992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的15个组成城市(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与明清时期的“江南”所包括的地区相比较,其行政地域的主体部分(指苏南的苏州、常州、镇江、南京,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几乎完全重叠。由此可见,今天的“长三角”是由明清时期的江南各府发展而来的。

(二)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

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和渊源的江南文化,是以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以及上海为核心区域的长三角地区人民通过千百年来的积淀、融合、凝聚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江南文化是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到今天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一脉相承,但也有明显的阶段之分。吴越文化古朴刚野,但也柔雅;江南文化柔弱文雅,但也烈性。正是南方的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一些成分才形成了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在不断的融合与扬弃中建构起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至隋唐其主要内涵已渐趋稳定。

江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崇文重教。江南地区历来崇文重教,吟咏成风,鸿儒巨子层出不穷,明清时期则登峰造极。江南人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讲理性,善思考,守秩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江南地区人才辈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

2.诚信合作。江南人诚实守信,善与人处,把诚信合作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商业经营之道。江南地区地域相连,人缘相亲,联系密切,来往频繁。在此基础上,诚信合作造就了江南地区的繁荣繁华。

3.谦和礼让。江南人不仅重文,而且重商。懂经营,善交易,在商业活动中谦和礼让,即使与人争执,亦柔声细气。这种品德使江南人不仅赢得了良好人缘,而且抓住了宝贵商机。商人追求和气生财;官人显得和蔼可亲;文人崇尚平和淡泊;长者具有高风亮节。

4.求精务实。江南人在农事上精耕细作,在经商方面精打细算,在传统手工制作上精雕细刻,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江南人崇尚务实,反对空谈,脚踏实地,进取向上。

5.融合开放。独特的水乡环境,优越的海陆区位,使江南人具有开放的胸怀和融合的气度。江南人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像水一样随形就势,灵活亲和。千江百川归人大海。江南人拥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

三、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江浙沪地域相连,人缘相亲,导致了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上海文化表现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融汇中西,善于扬弃,乐于标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英雄不问出处;精明诚信,重视契约,遵守规则,讲究规矩;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外来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造,讲求实效。江苏文化表现出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发挥长处,把握时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活力旺盛,心态开放;四民同道,义利兼顾,互动并进;善于通变,富于创造;开放多元,交融互补。浙江文化表现出智慧灵巧,开放包容,敢于创新,自强不息,注重功利。

从上述可以提炼、概括出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包容。上海文化中的海纳百/if,兼收并蓄,融汇中西,善于扬弃,乐于标新以及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吸收外来思想观念;江苏文化中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活力旺盛,心态开放以及开放多元,交融互补;浙江文化中的开放兼容,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征。江浙沪三地相互开放,也共同对外开放;江浙地区内部各亚文化区之间也相互开放,对异质文化因素少有排斥,表现出包容的气度和胸怀。只要有意义有价值,人们都愿意吸收进来,化作本土文化成长的养料。同时,人们也乐于对自身的原有文化作出适当的改进与完善。

2.务实诚信。上海文化中的精明诚信,重视契约,遵守规则,讲究规矩以及讲求实效;江苏文化中的四民同道,义利兼顾,互动并进以及善于通变;浙江文化中的注重功利,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务实诚信的特征。人们不仅重义,而且重利,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务实而不务虚,工商亦本,崇尚经世致用。在商业活动中,人们诚实守信,戒欺戒诈,信誉第一,品牌至上,努力打造百年老店。正是务实诚信的品格为该地区长期的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和世面繁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合作创新。上海文化中的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江苏文化中的富于创造;浙江文化中的敢于创新,在本质上都反映和体现出合作创新的特征。创业创造都是创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是创新。创新通常不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而是联合起来,通力协作,共同创新。合作的人们,哪怕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也能够以开放的胸怀包容接纳,求真务实,以诚相待,相互信任,精诚合作。所以,合作创新是建立在开放包容和务实诚信的基础上的。不能相互开放包容,不能彼此务实诚信,合作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合作创新也就无法实现目标。

四、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在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该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发挥重大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三角区域文化对政府部门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各地各级政府官员队伍尤其是主要负责官员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协调联动所主导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整个区域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内容。

(二)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高校院所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精诚合作所主导的智力支持、知识生产、科学原创、技术发明和研究开发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打造一流的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内容。当然,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水平,也是他们的创新使命。

(三)长三角区域文化对工商界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包括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企业家以及商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商界精英)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强化着他们的创业创富精神、企业家精神、商业精神及商业文明传统。由他们跨区联合主导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其中,区域合作创新文化将促使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主体,成为研发投入和产出的主力军,成为研发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而创造巨额商业利润的重要力量。

(四)长三角区域文化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作为纽带和桥梁主导的服务创新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在合作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行业定位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将为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发挥独特的作用,拓展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层次,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率,促进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更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为凝聚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提升合作创新的水平做出独特的贡献。

(五)长三角区域文化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塑造着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创新文化素养、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意识、创新文化精神及创新文化境界,由他们统一筹划主导的金融服务创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金融经济协调联动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合作创新文化方面获得了充分、持续、永久的保障。长三角区域的金融机构将促进沪苏浙三地金融资源跨行政区的流动和配置,推进区域内金融组织、制度、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创造条件不断消除制约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各种障碍,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现金融的区域性联动,为区域创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区内各方的互利互惠、共荣共赢。

(六)长三角区域文化对创新资源布局的影响和作用

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创新内涵支持着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要素的跨行政区优化配置、互补共享和集聚整合。具体而言,长三角区域创新文化支持着信息和知识的跨行政区生产、传播、沟通、交流、共享和流动;支持着技术的跨行政区交易、转移;支持着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跨行政区融合、配置、并购和流动;支持着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跨行政区共用共享,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提高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