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15:03: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那么,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富有艺术性呢?

一、利用抒情性语言来体现文章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总是容易被感动的,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抒情性的语言来体现教材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利用或悠长、或低沉的语气语调来氤氲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共鸣,求得一个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比如《荔枝》一课,作家肖复兴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而留下了“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叹息,教师可以归纳出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之情,并让学生结合课文与实际,抒发自己想要对母亲表达的感情。抒情的语言犹如春风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进而激发学生对于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怀。此外,我们利用抒情性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教师可以通过抒情的语言和极富表演性质的抒情语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语言的美和怎样通过抒情的语言来表现语言的美,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教师使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的目的。

二、教师的语言要简明规范、饱含激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语文教师满腹才华、才高八斗,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可是一旦让其走上讲台,却发现他的课堂不温不火,没有激情,又不精练,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我以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够,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我笔者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语言首先要简明规范,简明指用语简要明白、言简意赅,力戒任何一句絮絮叨叨的讲话,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取舍自己的语言,不要过多使用陌生词语,对一些必讲的专业术语,教师要加以通俗解说;对一些未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网络语言,教师要谨慎使用,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激情,具有号召力。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致于使学生“身在在心在汉”。教师讲课如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

三、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艺术性

由于当前国际上有关教学情境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愈发完善,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情境创设教学,同时也有更多的教师开始在其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来实现知识的教授,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践与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渐入繁荣期。不过,目前该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其构建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时往往会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能结果。因此,对于构建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而言,依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艺术性方面的特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当前虽然已经有非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这一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也渐渐了解了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为情境这一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活跃、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活跃课堂上。譬如,对于小学课文中的“和时间赛跑”,教师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会构建相应的情境:“同学们,猜谜大家喜欢吗?大家知道哪些谜语,说出来大家一起猜一下。”之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去讲述并解答谜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之后教师再引申出与文章有关的一个谜语:“大家说了也猜了这么多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下,看谁能够最先猜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认为充裕,有人认为永远不够,有人非常珍惜,有人却不断地浪费。”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本主体上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铺垫过多将实际目标模糊了,促使情境创设的艺术性被忽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建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而言,在实施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景物及状物所具备的具体化形象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感受,并结合课文,全面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因此,该类文章的情境创设主要以课本描述对象为主,采用身临其境的情境创设来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景物所带来的主要特征,构建出特色化语文阅读教学。

第3篇

题目: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分层异步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提供几点增强其应用的策略, 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层异步; 教学模式; 策略;

近年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当中。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比较刻板,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同时进行学习, 设置不同深度的问题和内容, 进行针对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异步的学习方法并不是为了扩大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是通过不同方法的训练得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其根本目标在于消除差异,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一、分层异步教学法对小学数学发展的意义

1. 分层异步教学概述

分层异步教学法并非是在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 而是从古代就有的。最早出现在《论语·先进篇》, 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大家孔子提出的, 也被称为因材施教、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等[1]。而分层异步教学法是对其的发扬和丰富, 它要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 再进行适应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 不同人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而数学是一门对智力要求较高的学科, 在不同的年龄段智力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 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差异越来越明显, 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因而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它不仅仅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发育, 在适宜其学习内容的前提下, 再进行拓展训练, 就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 消除学生差异

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而言, 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教师一味按照相同的进度进行教学, 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学不到更多的内容, 只能止步不前, 而且会对数学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而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不再努力学习数学;另一方面, 数学学习差的学生长期赶不上学习进度, 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这两者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自身数学内涵的发展。而分层异步教学法能够将两者进行分离, 再进行不同方式的辅导, 能够快速提高基础差的学生, 而且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拔尖,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我扩充[2]。

二、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逻辑思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当前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宜小学数学的发展, 而且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 需要转变成为分层异步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宗旨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的材质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1. 科学分层

有效合理的把学生分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 如果分层不到位后续学习就无法进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有分为两层的, 即成绩优秀和欠缺的;也有分为三层的, 简单来说就是上、中、下阶层。就作者个人而言, 将教学分为三个层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因而本文就针对三层分段进行简述。首先在分层之前,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单纯依靠成绩进行分层是非常不科学的, 而且不利于阶层之间的进步[3]。其次, 第一层次就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 而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第二层次就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能够接受知识的学生;第三阶层就是基础知识掌握欠缺,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不高的学生。另外, 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育非常快, 要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调整, 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数学学习。

2. 异步教学

异步教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进行完全不同的教学, 它要求在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不同的训练模拟[4]。这也就是说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相同的, 而对于较快掌握的学生进行扩展。数学最为重要的就是做题, 小学也不例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以接受新知识, 就可以进行题库的拔高训练。教师可以把训练题目分为三类, 即基础题、能力题、拔高题,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 避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 差异化评估

第4篇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感染力,读者在欣赏时能获得一种审美的精神愉悦,产生审美效果。所以,无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看,还是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上看,文学都具有审美性。网络文学语言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它有着跟传统文学语言共同的审美特征,但也会因为它的个性而显露出个性化的审美特性。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考察,我们把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分为两大类。

(一)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有两种表现:把现实生活中有形有像的事物再现出来;把现实生活中无形无象的思想情感形象化。传统文学语言和网络文学语言都是如此。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形容女人肥胖的身材,网络黑可可的《凯瑟琳杜大小姐》中这样形容:“杜小姐一米六的个子,颇丰满。宛若酵母放得正好的热气蒸腾刚出锅的白胖富强粉馒头。”作者性感的猪蹄在《棋痞》中也形容道:“菜包一米六几,细皮,白白胖胖。说句不好听的,那真是一麻袋高一麻袋宽。”这些对现实人物的描写都非常形象,突出了最主要的特征,能让读者脑海里顿时闪现出人物的模样,而且人物的容貌特征也会深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文学语言的形象主要是通过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语言和传统文学语言一致。网络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的另一种表现途径是传统文学语言所不具有的,那就是多媒体的电子技术。在电子媒体的视觉传播时代,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数字化符号成为主流,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文字文本让位于电子化文本,网页代替了书页,传统文学语言变成了图文声兼容、艺术和技术统一的网络文学语言,传统文学语言塑造的“语像”变成了更加直截了当的“图像”。

(二)情感性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指创作主体在反映社会生活、塑造文学形象时通过语言符号体现出来的能影响和感染读者的情感、理趣。网络文学语言和传统文学语言一样具有情感性,一样以语言和形象为情感的表现途径。网络们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字符时,心中的情感便在心中、指尖和荧屏间流动,哪怕是再平常、普通的词语组合,也会蕴藏着情意。网络文学语言的情感性也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的地方,网络文学语言在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时出现了两个明显极端的趋势,一个是强烈地宣泄情感,一个是轻松地虚化情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完全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部分的网络都是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因此,网络散文的语言更多的是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知觉和个人情绪的痛快释放。

(三)多样性文学是人类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的产品,那么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具语言也必须是形态各异的。网络文学语言的多样性是指网络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意识、塑造文学形象时利用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段的多种多样的特征。网络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形态系统,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二、网络文学语言风格的类型

(一)繁丰和简洁繁丰和简洁是一组对立的表现风格,二者各有长处,繁丰追求的是丰腴的美,简洁讲究的是精练的美。繁丰就像是工笔细描,通常是不惜笔墨,文字细密,详细周到,尽情发挥,不节约词句而任意推衍、铺陈或修饰,有话通通说出来,甚至反反复复地说,并且尽量往细处说,纵横铺叙,泼墨如水,洋洋洒洒,语言丰腴而内容充实。多用长句,多用反复排比,多用细节描写。繁丰的语言能突出强调文中要义,或者全面、周密地论述问题,或者细腻地描绘事物,从而深化读者的印象。

(二)典雅和通俗典雅就是典范而高雅的风格。有些描写玄幻和武侠题材,包括一些戏拟类的网络文学作品爱用这样风格的语言。追求书面语言的传统,努力回避现代口语,排斥方言土语和口语词语,尽量拉大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距离,多用古语词,表意完整,句式往往整句多,长句多。与典雅对立的风格就是通俗,通俗风格是尽量地接近生活用语,不避俚俗粗俗,甚至追求粗俗。这种通俗的风格在网络文学作品中非常普遍,通俗的风格称得上是网络文学语言的特色。来看宁财神的《假装纯情》,和他大部分的作品一样,在进入正题之前总会有一大段看似无关的叙述,这样的叙述就代表了他的语言风格。

(三)庄重和戏谑庄重是一种庄严稳重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一般用来叙述庄重的事件,阐释严肃的道理,论证科学的知识,颂扬伟大的人物,讴歌辉煌的时代。庄重的突出特点是概念准确,推理严密,逻辑清楚,内容充实。语言节奏适中,韵律和谐,语调平稳,结构严谨,词语朴素,书面色彩浓厚,少用俚词俗语,适当使用一些古语词和成语,表意完整,避免歧义。句式严整,中规中矩,变化较少,例外的特殊句式很少出现,整句多,长句多。不太使用夸张、委婉之类的修辞方法。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游记、纪实散文、传记或回忆录等文学语体中会有庄重的语言风格。戏谑则与庄重刚好相反,是一种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用轻松有趣的语言来叙事或说理,引人发笑,也发人深省。在语义上利用词语的多义,或者不用常用的义项,而临时赋予词语新义,或者故意改换词语的感彩或语体色彩,或者是词类的活用,或者是词语超常的搭配,具有这样的语言风格的作品在网络文学中很常见,也很受网民欢迎。

三、结语

第5篇

新闻与文学历来密不可分,二者起源的一致性表现在对信息的交流和使用上,而协同性则表现在新闻与文学之间对信息交流的依赖、补充和辅助。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互相渗透的,文学的体裁、写作技巧、语言风格是新闻发展的基础,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篇章结构、语言结构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促进和创新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为新闻传播增光添彩的操作手段,正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

西方还是东方,文字的出现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此之后人类开始了写作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文字写作的目的也越来越多样,写作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文体。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就形成了独立的新闻写作文体,从此新闻和文学就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但是由于隶属于同一写作母体,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会重新组合,利用文学写作手法来书写新闻。比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式新闻。

一、新闻与文学的联系

新闻的优势在于“快速反映”,文学的优势在于“耐人寻味”。新闻是易碎品,但可借助文学之力加以保存。新闻的新鲜性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远去而挥发掉的,文学的艺术性则是陈年老酿,久而弥香。具备文学品味的新闻,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鉴于此,许多前辈同人都在探讨如何借助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使新闻更具文化品位。

新闻与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又有着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说明。尽管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都有各自的规律,但仍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新闻也加以运用;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常常是文学的素材。

二、文学叙事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伴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新主义,强调用小说的笔调来写新闻故事,这深刻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方式,“为冲破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与写作手法,在报道方式上人为融合小说的创造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强调写作的风格及描述的品质”。虽然新新闻学重点突出的是主观色彩,其诸多理论与方法也不能承担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闻”真实、客观的要求,但新新闻主义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真实地向受众反映事实,传递信息。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也特别重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与创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萧乾先生曾自谦地说过:“纵观我一生,可说是介于文艺与新闻之间的两栖动物。”

今天,用文学的叙事手法写的新闻稿、小说化的新闻、散文化的新闻等多种形式已屡见不鲜。“各报的记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使之更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三、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都是对客观经验世界的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的双重身份。

在讲到语言的运用时,对语言的要求普遍认为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从新闻的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所以“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说一是一,是二就说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它的准确是艺术意义上的准确,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能用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他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要苦心探索,非找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满足,更不可以因为搜索困难随便使用一个来搪塞了事”。转贴于

鲜明性也是所有文体的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嘹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去维护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的情绪。而文学语言的鲜明性,则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意境的创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基本特征。新闻语言的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的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和材料,而从挖掘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生动因素,也能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文学语言的生动,主要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的想象联想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四、新闻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新闻几乎对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虚构除外)都可采取“拿来主义”。但最应当掌握以至运用纯熟的是描写、对话、议论三种。

新闻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写,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种种束缚已成共识,描写已被广泛采用。恰当运用描写,可以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够再现环境,创造气氛,引人入胜;它可以用实景代虚言,剔去空洞无物的陈述,增添新闻的形象美:它可以托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闻(主要指消息)中的描写是从属服务于导语的整体设计的,它必须把新闻的五要素容纳进去,描写的本身必须同时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对新闻事实不可少的衬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中的描写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好的描写着墨不多,三五个字,几个词组,一两个短语,让读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第6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不确定性;含混;修辞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词语在人们的长期交流中都有约定俗成的相对独立的意义,但是,它有表示多种意义的可能。意义掩藏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语的能指和所指并不构成一个完整固定的符号,它们往往是相互分裂的,能指只能在所指的岩层表面自由漂移。因此,文本的意义是不断游移、播撒、自相矛盾甚至是倾覆的。

一、言意关系

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要极力展示、显现内心深处混沌无边的情兴世界,常常陷于言不尽意的矛盾中。语言能否准确无欺地传达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是我国古代先贤们特别关注的言意关系问题。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老子,他发出了“道不可言”的感慨。《易传》承认“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又肯定“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然而孔颖达认为:“意有深邃委屈,非言可写,是言不尽意也。”庄子承接其思辨的余绪,进一步对“以象言道”表示了困惑,他在《庄子•天道》中说:“语有所贵,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无论言过其实还是言之能力有限,都对意有束缚。毕竟,像叶燮指出的“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而且,言不能传达意还有一个情的问题。感情到语言并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由隐到显的过程。言首先不能尽意,从动态上看,转化为有文字表达的意也发生变化,经层层递减,情由隐而显,却因显而隐。当专注于语言去发掘意义时,这意义已与原初的不尽相同了。文学文本有“言、意、象”三要素。“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民族,既然言不尽意,言难尽情,那么就只能由意象来寄托了。这样,语言便成了一个开放的包容一切的系统。

二、文学语言的独特性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义性的语言。但丁早就提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字面意义是首要的,其他意义都蕴涵在它里面,由它生发而出。这四种意义的层层组合、涵摄,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话语蕴藉。文学即是一种话语蕴藉。中世纪的西方流行一首小诗:“字面意义多明了,寓言意义细分晓,道德意义辨善恶,神秘意义藏奥妙。”蒋成瑀曾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按上述四种意义进行解读:“字面意义指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是保持距离;伦理意义指示处世待人的行为准则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这说明文学文本在共通的语言意义下还潜藏着丰富的人文意义。

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是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多义,看似单一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优秀作品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以简驭繁,以少总多,含而不露,创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水月镜花之境。如《红楼梦》写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宝钗结婚的消息,一反常态的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你好”之后的省略号隐藏着丰富的内容,语义模糊不定,意蕴隽永。

文学语言更是一种情境语言,只有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也只有对社会背景有很强的穿透力的人才可准确把握。《雷雨》中周朴园对繁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如果单纯的把这以为是周对妻子的关心就大错特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文本的语言背后,还隐藏着十分深刻、丰富、独特的社会内容。话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从能指到能指的简单漂移,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甚至是极易被误导的。我们应该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入挖掘潜藏于其中的背景意义,读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当然,文学语言也要求准确,但这个准确并不等同于科学理论语言中的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不容质疑,而是指在细心体验、认真区别词语的感彩等前提下,精挑细选出来的、能恰如其分的、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事物状貌的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能达到“一字贴切,全篇生色”的审美效果,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愉悦。如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的“一”并不是确指,但它给了读者一个心理构图的蓝本,东家之女的美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文学语言的技巧性

由于文学文本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语言作为文学当仁不让的载体,身肩重任,复杂繁丰、捉摸不定的意象全集中地凭借着它来展露。因此,文学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非得讲究技巧性不可。只有在技巧的控制下,“苍白的语言”才不至于“苍白”,才能建构起富有张力的艺术大厦。阿恩海姆说得好:“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包含着一种倾向性的张力的”。

我们知道:“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者,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世界万物的不确定性、思维的模糊性使文学语言也具有“鲜明”的模糊性。作家深知其中三昧,故以艺术性的模糊语言创造模糊化的意象,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符号的语义生成功能,使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让人着迷。

文学语言的最大技巧是空白艺术。“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此话言中空白的无限蕴涵。明代陆时雍道:“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烦。”“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画家若想鹤立鸡群,不但要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慧眼,更要具备善设空白、巧置悬念的匠心。同样地,一个作家要想使其作品放射出永久的生命力,不像昙花之一现,流星之一闪,则必须给语言留下足够的空白与不定点,使读者能够自由地驰骋想象,拥有发挥再创造的广阔空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说出了什么,而更主要的在于它没有说出来的含蓄无穷的部分。

现象学美学专家英加登认为,任何作品“确定方面”总是有限的,无论作品如何详尽地去描述,都无法穷形尽相。伊瑟尔进一步发现,空白隐含着文本各部分的潜在联系,在功能上起阅读交流动力的作用,并能调节读者与文本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为追求自身的诗意境界,而要求语言趋于跳跃、含蓄。这就促成了语言规则、逻辑规律的瓦解以及语言空白的生成,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间,丰富话语蕴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由12个孤单、灰暗的意象组成,语法逻辑几乎被毁弃殆尽,但这些断裂的句子、孤单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相当深远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字里行间我们不但可以想象作者满脸的沧桑以及他所面对的肃杀荒凉的世界,而且可以想象出他的无奈与落魄、失意与坎坷,甚至是对妻子的思念之切。真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枯藤”“老树”等都是确定的客观事物,将他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物与物之间产生了语言空白,使人释放具体化潜能,造成一种审美张力,同时,可激发人的想象去填充空白,弥补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突破有限,进入一个无限的宇宙和无止境的过程。

西方文论家、语言学家似乎都对“修辞学”情有独钟。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修辞艺术,进行文学创作适当的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法,会使全文增色不少。反讽与变形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通常传达的是与字面义迥异的内涵,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叛;比喻的妙用可较好地解决表达的困难,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使仅可意会的事物状貌鲜明地活现于眼前……修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文学的不确定性方面来讲,语词的活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无生命的早春自然现象与“闹”联在一起,改变了施动者的性质,使红杏有了生命和性格;同样,“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绿”“弄”二字偏离了习惯用法和经验,开拓出全新的感性和丰富性。

古典诗歌中,连接意象的词或字往往起“意化”的重要作用,或造成诗旨的多义或造成意境的朦胧。如《蜀相》颔联写祠内景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因“自”“空”两字连缀从而产生多义,仇兆鳌认为是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萧涤非则认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春景写的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莺声等一起抹倒,来加倍突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可见,连接词也是有消解感情指向性的作用,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中并存多种语法结构也会导致诗的不确定性。像“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杜甫)把“围”、“起”分别理解为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的作用,得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理解。

第7篇

[关键词] 盖瑞・伯森;《雪橇犬之歌》;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诗意抒写

盖瑞・伯森(Gary Paulsen,1939――至今),美国当代著名儿童作家。由于在从事文学写作之前,盖瑞・伯森先后从事过卡车司机、捕猎人、歌手、水手、农夫、工程师等各个领域的不同职业,因此盖瑞・伯森常常将亲身体验过的现实经历融入其文学作品,并进行适当合理的加工,使作品内容更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曾误认为盖瑞・伯森的《手斧男孩》所讲述记录的是一个真实事件,并欲对作品中的布莱恩进行采访报道。《雪橇犬之歌》是盖瑞・伯森继《手斧男孩》之后的又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品,被评论家认为是其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讲述了少年罗素的冒险经历和其在冒险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历程。在写作过程中,盖瑞・伯森灵活运用了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诗意性的文学语言,使《雪橇犬之歌》中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使文学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充盈

现实主义文学要求文学作品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突出的表现,即便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在盖瑞・伯森的儿童文学作品《雪橇犬之歌》中,作者正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少年罗素的形象成功的塑造于作品之中。盖瑞・伯森对美国北方的因纽特人传统与现代生活进行了详尽、细腻的描述,成功的在《雪橇犬之歌》中建构了作品中的典型环境,进而通过对少年罗素与自然对抗进行生动的描绘。

盖瑞・伯森在其文学作品《雪橇犬之歌》中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不但成功的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少年罗素,也同时准确的阐明了在作品中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对与少年罗素有关的各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如少年罗素的父亲、祖父和沃格鲁克老人。其中,值得一提是父亲不断讲述祖父所处年代的狩猎故事,使少年罗素对于旧时光很是崇拜和向往,而沃格鲁克老人则是少年罗素的人生导师,他不但为少年讲述因纽特人过去的传奇故事,还亲自教授罗素如何向祖辈那样与大自然对抗,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皮衣皮裤,训练雪橇犬,狩猎等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祖父,就没有少年罗素的梦想,若是没有沃格鲁克老人,则没有少年罗素的冒险经历和少年的成长、成熟。由此可见,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中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不但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还详尽的描述了与典型人物有关的各个人物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以此来从侧面反映典型人物的角色特点,人物形象等等。也就是说,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能够使文学作品内容更加丰满、充盈。

二、诗意抒写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作者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叙述,或加工、修饰。即便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也会通过自己的写作方式,写作风格进行创作活动,其中诗意性的文学语言使文学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能够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中,作者用诗意性的文学语言对少年罗素和他所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描述,“屋子外已经出现亮光,咸咸的海风从海冰上吹来。屋子里却是黑漆漆的一片,唯有屋角的盒子上亮着一盏海豹油灯,苔藓灯芯发出微弱的黄光,窗上沾满了烟尘,到处弥漫着油灯冒出的黑烟。”对于少年罗素而言,对旧时光的向往就像是黑暗中的黄光,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希望。又例如,作者盖瑞・伯森在《雪橇犬之歌》中写道,“因为寒冷,洗尽万物的尘埃。”少年罗素在经历了与大自然的冒险之后,脱去了少年的稚气,明白了生命、生存的道理。作者盖瑞・伯森所以运用诗意性的语言是为了在描述少年罗素的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其对少年,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像少年罗素一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努力,并且不断的强大,成长……

综上所述,盖瑞・伯森所以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是因为其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善于运用优美的诗意语言,并以此来营造氛围,抒感。《号角图书》认为,盖瑞・伯森的《雪橇犬之歌》是“一场感人而美妙的成人礼”,这是对《雪橇犬之歌》内容和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盖瑞・伯森及其作品的肯定与赞誉。同时,盖瑞・伯森及其儿童文学作品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盖瑞・伯森.雪橇犬之歌.未来出版社.2013.1.

[2]韦苇.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2.

第8篇

[关键词]企业报;新闻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67-01

新闻语言室是表达事实的、逻辑的一种规范化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具体、准确、简练、通俗。在报刊如林,网络媒体又异军突起的今天,本来已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企业报更加步履维艰。如何加强竞争能力,拉住读者?这是摆在数千家企业报面前的以前现实性问题。企业报如能在新闻语言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具有自己的语言艺术性,使职工喜读、爱读这份报纸,这是办好企业报的关键之一。

一、企业报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高尔基指出:“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新闻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快速交流、报道事实、解释问题这构成了新闻语言的个性,也决定了新闻的语言特点。

(一)新闻语言的特点:

1 具体。新闻史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变动着的事实报道,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具体、真实地说出事情的情况。

2 准确。新闻要真实,除了内容不能弄虚作假外,语言还必须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其词,不能避重就轻。

3 简练。所谓简练,就是用简洁的文字,新闻语言的简明,是由它自身的特征决定的。“意真则简,理当则简”。

4 通俗。新闻具有大众性,写得明白如话,用语大众化,看得人多,传播的面广,就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怎样认识“企业报新闻语言”和一般性的新闻语言的关系

西方美学家瑞恰兹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都有一种总体的意义或意味,他们是语言的四种主要功能达到的。这四种功能分别是1.传达意义;2.传达感情;3.语调功能;4.意向的总体意味。新闻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并不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文学语言需要表达某种情感,它就尽力发挥语言的第二种功能,新闻语言主要叙述的内容,它就侧重于发挥第一种功能。

同样,企业报新闻语言之于一般性新闻语言,正如新闻语言之于语言,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如果说有企业报新闻语言可谈,那么它的艺术性是什么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与此相适应,企业报具有以下特点:反映面较为狭窄;服务对象的层次较为单调;较多稿件新闻价值不高,时效性差,信息量少,会议消息偏多。由于存在这些特点,企业报的内容肯定不像社会报那样丰富多彩,企业报要留住读者,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而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是非常关键的。

(一)通俗性和专深性的统一,侧重于专深性

通俗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企业报的新闻语言也应通俗易懂。但由于企业报面对的读者群是本企业的职工,专业性的内容企业之外的人看来,艰涩难懂,但本企业的职工许多是一看就明白的,所以,不必一味追求通俗,而使新闻报道显得浅显。

(二)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偏重于文采

企业报由于地域性明显,出报周期厂、特定受众心理因素等影响,其新闻语言在遵循新闻语言真实、具体、简练、质朴的要求上,需尽可能地优化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从而吸引读者,起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在以事实说话说话的基础上,隽永的文字总是比枯燥的文字更吸引人。

(二)书面语和口语的统一,注重口语化

人们用于记忆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和形象符号,用语言记忆则一般是用他习惯用地口语。因为口语具有亲切、通俗、容易理解的特点,而越容易理解的东西越容易记忆。正因如此,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在记忆的优势中下显现出来了。它可直接进入读者的记忆系统而不必让读者将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理解之后再转换成自己惯用语言储存记忆。

三、如何把握企业报新闻语言的艺术性

(一)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掌握一门语言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需要勤学苦练。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向古典文学、中外名著学习。

(二)向同行学习

同行的新闻作品,有许多相当优秀,是我们的范本。《南钢报》记者冯国熙采写的《经济学家赶集》通过描写薛暮桥赶集的细节,以小见大,讴歌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成果。语言准确、简练、生动、质朴。

(三)向职工群众学习

“涉入深渊得蛟龙”,要想使自己的新闻语言富有特色,必须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留心职工的语言,多用职工的语言。鲁迅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一文中,就主张“从俗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