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3 17:47: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地理教学反思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是多数中学生自幼生活成长的地方,也是最熟悉的地理环境。通过乡土地理学习,将自身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亲身感受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这些生动的实例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的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音像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这些地理素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乡土地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便于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把书本的理性认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分析家乡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形成正确的“人口一资源一环境观”,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促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土地理以一种新的思路整合课程,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音乐、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本地区的特色,展示本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因此,乡土地理教学对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
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课堂教学面向班级全体学生,集中讲授乡土地理知识体系,传授乡土地理研究方法,布置野外调查考查访问的要求及步骤方法,因此,乡土地理课堂集中教学是必要的。同时,乡土地理课外教学形式不可缺少。通过课外教学活动,一是让学生直接感知大量丰富的地理知识;二是锻炼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三是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和加强对家乡的情感。课堂内外的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整体,课堂教学主要考虑一定课时内让学生对乡土地理有较完整和系统了解,而课外教学侧重某项重点内容进行。当然课堂内外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应统筹安排,相互之间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为课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为开展课外活动作好准备,也可把课外教学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深化和系统化。
2、集中授课与分散授课。集中授课时间里,可以比较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乡土地理环境的特点,认识人地关系在家乡的特殊表现形式。分散授课是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性地把乡土地理知识与其相关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讲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乡土经济特点。就教学形式而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课外教学应根据活动要求以分散授课为主;就教学年级而言,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知识体系,高中年级能较好地把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有机结合,而初中年级应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授课为辅。
3集体与个别相结合。乡土地理教学除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各种教学活动外,还应注意对一部分有地理兴趣的学生加以培养,开展比较深入的乡土地理研究活动,引导这一部分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有关乡土地理的研究技能和一些易学的生产劳动知识,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在开展个别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活动范围要立足于本区域开展。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选材原则
1、切忌牵强附会。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对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将乡土地理教材牵强附会加以应用。一是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乡土地理教材不选用;二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尽量不选用;三是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可典型说明问题的乡土地理教材,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一般不选用。
2、避免喧宾夺主。中学地理教材各章节知识点,一般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应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注意避免喧宾夺主,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材料经常更新。乡土地理详细数据和材料收集一般要到地方政府各个主管部门进行逐一收集,难度较大,而且有些材料中的数据、所表述的现象等更新较慢,特别是人文地理相关材料时效性不强,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容易造成误差。因此,在乡土地理教学的选材中应注意材料的实效性,要经常更新,从而减少教学误差,确保教学目标实现。
关键词 区域地理 学习过程 案例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研究和介绍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环境差异、区际联系,以及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看,既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人口、商贸、交通、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每一部分既有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问题的研究往往以区域为载体、区域研究为基础,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和地理规律的发现、分析和解释,都离不开区域二字,所以,区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国土整治内容,都是是以区域地理为主。
除教学内容外,区域地理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地理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总也少不了区域地理的考察。尤其是对区域分析,往往成为高考综合题来压轴。这就充分显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2问卷调查目的及统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是反映区域地理难度大,学习时间长但效果并不太好,为了解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高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了本校高三文科生100名进行调查统计。本问卷调查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教法及教材的使用方式等方面来进行设计。
2.1学生学习行为调查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但从表1数据来看,仅一半学生能克服地图关,其他学生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指导。
从表2和表3来看,说明多数学生学习地理时应试心理严重,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明显是重知识轻能力,从而忽略了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2.2课堂上学习过程调查
在表4中,“边讲边做课堂练习”这种师生互动方式最不受学生喜爱,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我们听”和“边讲边做课堂练习”对自己却又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这种矛盾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地理问题难度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在表5中,讲授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教法,同时也是学生觉得对自己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导学案辅助法使用频率高,但对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不明显,归纳法在日常教学中不常使用,但学习效果较好。说明教师需要反思和改进导学案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并增加归纳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
2.3案例教学实际效果调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处理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材中应用最多。
在上述统计中,案例教学对多数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地理学科的问题主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提出“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教师结合学情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地理还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地理的自信,主动学习精神不足。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共同开发,真正把生活中的地理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新课标要求的地理能力。
备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通过分解问题逐步深化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在得出课本案例结论的基础上,把信息提取、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原理性结论运用于其他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最终形成同类问题的程序性知识。这样,不仅时时创造了学生可参与可解决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还养成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或问题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进行活动设计,要结合理论指导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
3.2渗透地理学法指导,落实日常教学检查,重视学生习惯养成
在区域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把自然原理、人文原理与区域地理结合分析。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时强调地理学习的图文结合,并且在基本原理规律学习完之后,提醒学生及时利用习题运用巩固和能力训练,强化学生自主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3.3及时进行效果反馈,强化改进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可充分利用讲授法、习题训练法和案例教学法、归纳法、动画演示法这几种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在学生反馈的问题上进行改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好的教法和好的理论指导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一 融洽师生关系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这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教师所任学科便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倘若一位学生受到教师的青睐和表扬,那么他必定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在平时要发挥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能使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由喜欢地理教师而喜欢高中地理,从而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运用地图直观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等内容所涉及的面广、量大,且较枯燥。在教学中引入地图直观教学,可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以及动觉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中国政区时,运用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观察每一个地区,描绘他的形状,如黑龙江像天鹅,台湾像香蕉等,学生在积极的联想中就记住了相关地区的位置、特征等有关内容。
三 运用易记教学法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如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以及注入的海洋等,可以编成顺口溜记忆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另外,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14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效果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讲解,而应把它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引领学生去想,拓宽学生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 在学生活动中得到发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目标。要想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构建互动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往,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主人。
六 坚持教学反思
【关键词】地理;反思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33-03
教学反思应当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嬗变以及教学效能的提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它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的事业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整体设计和科学构建,形成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以考改促课改”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而言,这既是历史之机,育人之责,更是专业之求,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一轮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能否对传统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再一次进行深刻的反思。根据系统论理论和课程目标,以及新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效能的目的出发,地理教师应从目标主体定位、探究环境建立、人文精神培养、价值体验激活、课程个性开发5个方面去构建一个中学地理反思性教学的原则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考核心立场之首。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探究者”,并非知识的“容器”。从另一层面来说,探究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核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双边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3个方面。其中,主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把地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重视学习目标的基础性,忽视其发展性,对于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开展较少,忽略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力在人的发展中的主要价值。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中轴”设计适合于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打破教学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考试中心等),通过学生与文本(课程资源)的对话、沟通、交流,引领地理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单向灌输的集体行为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反思“一言堂”,打破“满堂灌”,改变“知识本位”,在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认知“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思辨“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等因素,以主体需要为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探究的民主性原则
恩格斯曾言,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新课标置学生于“探究者”地位,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给予和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给予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启迪学生思维求异和发散。创新活动离不开逻辑性思维,但在关键时候,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非逻辑性思维,它表现为突发、跳跃而非严密、逻辑的直线思维方式。思维的求异性表现为标新立异、不落窠臼,提出不同的设想、方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民主性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思想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权和真理平等权,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求异,教师在探讨中反思,打破那种学生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的教学专制。鼓励学生在解答地理问题时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新表达方式、新操作程序等创新思维。
相比较而言,地理教师体现民主性原则的方式是多元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途径来实施: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韧獠牧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分析能力。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握时机,善于引导,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民主中探究,在愉快中学习,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热力过程”相关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实践应用等内容时,一名学生结合平时所做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通过积累、分析理解,针对“越冬作物夜晚御寒防冻方法”作了如下归纳总结,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如图1。
因此,地理教师要对传统教学中那些引发教学专制、扼杀学生求异性的行为和方式予以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研究教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新一轮课改的实施营造一种科学、民主的探究氛围。
三、价值定位的人文性原则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目标应体现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地观念”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基。传统教学重视构建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忽视地理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地理过程”的定性分析,强调“地理现象”的定量判断,而疏于“地理问题”的价值引导。新一轮课改把“立德树人”“学科核心价值”置于最高的人文教育目标层次,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德的培养。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突出地理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并重新定位。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应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反思与定位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唤醒、批判性思考的引导、个性与人格发展的选择、价值判断的确立等方面。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唤醒应建立在对地理问题及案例特别是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民生地理热点的理解与分析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阅读近些年阳澄湖“大闸蟹致癌风波”的不实新闻事件,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对地理问题的正确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无公害”“环保”食品和“两优一高”农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针对前些年发生的美泰公司以安全隐患为由,在全球范围贸然召回中国玩具2000万件而引发的全球性“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事件,剖析美国公司假借产品质量安全之名,行贸易壁垒和打压“中国制造”之实。通过类似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确今后中国在产品出口因廉价制造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绿色壁垒”问题,同时也看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形势在不断地变化,从关税壁垒、技术质量壁垒,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壁垒。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增强全球意识和绿色道德观念,在制造、生产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此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对地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凸现生命的价值性原则
课程是有生命力的,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课程中的情感价值并激活学生体验、参与。但在传统教学中,有的课堂教学变得毫无生机,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压力大,有严重的心理疲倦和职业倦怠,工作缺少激情;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地理课程中,科技理性过于膨胀,人文主义过于淡漠,且教师对课程的情感要素挖掘不多,不能有效地体现教材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地理教学也可像语文课堂一样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满足。而大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材的情感激活,习惯把生动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架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探究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价值的体验。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的导向性,重视情感信息的导入,充分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地理教材的生命力,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文学名著、中华传统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富有情境性、召唤性、激励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激励和智慧的满足。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雨林的环境效应”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时引述晚清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诗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无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和对诗文的托物言志简单的情感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惊喜于能把晦涩的地理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对诗文所隐含的情感信息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让学生感悟诗人牺牲自己来维护集体利益的崇高情怀。
五、课程开发的个性化原则
批判性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特征。地理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个性化开发与自主创新。多数地理教师习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生成过程的快乐、满足感和成就感。新课标倡导的教材观是“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编写教材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地理教师应该反思传统教学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新课标明确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师生共同创设课程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并在开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发扬创新精神,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替换教材中的案例。结合高考经典题型,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R,重现知识,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用影像、PPT等条件性课程载体使教材生动、立体化;四是整合相关学科的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和多元化。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1.地理素养的定义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般认为,地理素养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组成,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地理素养的特点
地理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它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3.地理素养与地理教师培训方式
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提升地理教师地理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职培训,而培训中方式的选择又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前的调查,可以明确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有效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使培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择紧密贴合地理学科实际的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地理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训后跟踪调研,可以及时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巩固培训效果,提升培训价值,同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式,使下一次的培训更为有效。
二、重庆市农村初中教师地理素养概况分析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状况。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开县、梁平、石柱、黔江、涪陵、南川、万盛、綦江、合川、江津、潼南等20多个区县的上百余名初中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很大一部分非地理专业毕业,地理素养较差,其师资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初中地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1.地理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涉及天文、气象、水文、土壤等各个方面,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如果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讲解时就会有很大困难,不仅不容易讲解清楚,还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而与城市地理教师相比,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非地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由历史、数学、语文、政治等其它学科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比较贫乏,理解也不透彻,在讲解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不能知其所以然。同时,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也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难以胜任初中地理教学。
2.地理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地理专业能力是教师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地理专业能力包含地理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即不仅要有社会科学类常规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还要有自然科学类的演算、实验、制图、考察等技能。根据信息时代对数字地球教学技能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及创造性、艺术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属于非专业教师,地理专业能力如实验、实习、制图等能力极其欠缺,有的教师甚至不能绘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轮廓图,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所限,现代技术媒体设施设备不完善,地理信息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自身条件及学校条件所限,在教学中也不能体现较好的教学技能技巧。
3.地理专业意识急需提升
农村地理教师大部分专业意识比较单薄,非常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将地理看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对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师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无能,也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教地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尤其突出,所以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都非专业出身。这部分教师本就没有地理专业背景,对地理学科谈不上兴趣与喜爱,再加上对地理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时候自怨自艾,勉强走上讲台,长此以往,地理教学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地理素养提升的培训方式
1.问题驱动培训,满足学员需求
问题驱动式即通过问题这一桥梁达到教学目的的培训方式,它主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国培计划”的学员来自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初级中学,有一定教学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教学规律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困惑,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也成为他们拒绝变化或发展的障碍。基于对学员的这种认识,在进行每个专题培训时,授课专家都应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培训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培训课堂上,授课专家就可列举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让学员自行选择最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满足学员在重难点剖析、学法指导及教学建议方面的需求,对其地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专家讲座培训,扎实专业知识
专家讲座式即授课专家以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理论,将培训内容以专题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员的培训方式,为加强效果,需要授课专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培训中,为加强国培学员的地理专业知识,拓展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等,知识性强或信息量大的课程都以专题讲座和专家与学员对话为主的方式进行。例如,为扎实地理专业知识,让学员了解地理科学的新发展,“自然地理专题”、“地理信息技术新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都可采用专家讲座方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凸显地理学科专业性,围绕专题,以预设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贴近初中地理教育实际,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落实引领性,以促使学员地理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3.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方式。通过案例,对地理学科能力进行培养,也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使学员地理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培训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视频课例,最好是一线教师的优秀课例,通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凸显培训主题、突出教学问题、拓宽教师讨论和反思的视野。培训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案例进行交流分享,使大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主动接受新的观点,提升对其专业发展有价值的能力。另外,培训不但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增加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方法内容,授课教师可将野外实习考察的相关案例和视频展示给学员,让学员进行讨论分析,提升学员专业能力。
4.参与体验培训,增强专业意识
【关键词】高中阶段 地理教学 空间概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2.078
地理知识因为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地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知识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并且知识的跨度也比较大。因此,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把地理空间能力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能力之一,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在高考中对学生空间性思维能力的考察也日益突出。英国地理专家曾说:“无论对地理学的某一具体领域存在着怎样的个人偏爱,但地理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组合、空间联系。”其实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空间概念在其中的存在。比如等高线、比例尺、时差的计算等等都需要运用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教学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有效进行。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了解,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概念意识薄弱,遇到问题总是凭感觉估计,即使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解答的问题还是不会运用空间思维进行思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耐心,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思维能力。
二、帮助学生认识到空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时候一个事物的重要性也是决定是否能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任务,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也都有自己的规划。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任务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投入适当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只要让高中学生意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概念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进行有效记忆。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生自觉地进行记忆,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其实空间概念的思维能力不仅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看待世界各种食物和现象都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把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提高到综合的高度,使学生具备纵观全局,跳出藩篱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是对实际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了解,以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在自然中趋利避害安全生存。它的学科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而且知识跨度大并且各种地理现象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地理教学一定不能只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详细掌握,而是要建立全面的观点,站在全局的立场上首先让学生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节一节进行的,但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把所要学习地理知识的框架体系清楚地画在黑板上,并且详细地讲解其中的关系。比如说交通运输、商业区位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各个地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气候。气候现象、地势特点与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每次一堂课结束以后都要给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任务,而且要给学生留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些问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做到把新旧知识贯穿起来。
四、运用地图、地球仪教学
图像性是地理空间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我们知道的学习活动需要眼观、耳听、口读、手写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地理学习也是如此,借助地图对空间进行感知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在地理教材上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图,比如地形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洋流分布图,等高线、等温线等等一个小小的地理区域有着多种考察的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保证学生具备读图和通过图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各个局部特征之间的关系也能学会分析。学会灵活地看图,不放过图中每一个细节,结合题干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和解答。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往往会有画个某区域的轮廓上面几个简单的图示,通过这个来回答问题,往往一个图会涉及多个问题,比如问这个区域所在的位置(经度、纬度或者东半球、西半球)、气候类型、代表植被、主要经济作物、交通特点、商业区位、人口分布、交通分布等等。这个问题是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察。而这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要从所给图形的轮廓判断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但是大多数时候只凭轮廓很难辨别,这就需要学生把各种图示都记清楚。根据图中各种图示的分布特点来进行判断。比如,给了某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图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势特征,大致判断该区域所在位置,结合题中其他提示,验证是否正确,然后再综合分析其他因素,像是地形地势和气候类型等相结合推断植被和经济作物,或者南北半球经度纬度结合判断气候类型、风向等等。
五、督促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思维的工具,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起到重要作用。思维导图以图文并茂的方法,为初中生更好地展示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地理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如何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提升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就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地理教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建立知识框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思维导图;逻辑;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是意义深远的,不仅有利于设计人性化和开放性的地理教学方案,还可以优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进一步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以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初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尝试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初中生积极实践,交流学习经验,反思学习地理的体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紧密结合地理教材,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很多初中生面对抽象的地理概念都会感到迷茫,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地理教材,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节奏,给初中生讲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动力,让初中生对地理课堂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找回学习地理的信心。比如,讲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我深入研究地理教材,给初中生绘制了内容丰富的思维导图,用简单的线条把整章的知识点都清晰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梳理学习的思路,营造高效的课堂氛围。在思维导图中分别向初中生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加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考点,我通常会让初中生在小组中探究,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如暖流和寒流,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我还会给初中生设计小专题研讨活动,如研究三峡工程的意义,移民安置政策,面临的挑战等,让初中生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构建正确知识体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地理课感兴趣,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配合地理教师完成教学人物。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注重初中生的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为初中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讲初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为了加速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我利用思维导图给初中生分别展示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空间变化,并且给初中生分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人口的数量变化时,我告诉初中生目前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我给学生列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对比图,以及人口增长的速率随时间发展的曲线图。在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时,我告诉初中生目前人口的空间变化只要表现为人口迁移,我给学生讲解了人口迁移的过程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最终提出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初中生明白人口的变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三、拓展地理学习思路,利用网络开发资源
有的初中生学习思路不开阔,学习动力不足,对地理资源掌握的有限,针对这样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学情,充分利用网络,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拓宽初中生的学习思路,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地理教师勇于探究,积极实践,引导初中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讲初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为了让初中生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我制作了思维导图,带领初中生一起分析和讨论,让初中生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我还在网上给初中生下载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初中生对山西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逐渐学会了分析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初中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将需要初中生掌握的地理知识设计成思维导图,让初中生找到学习的方向,避免初中生过分依赖答案和地理教师的现象。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活跃地理课堂氛围,展现新时期初中生的风采。比如,在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本学期地理教材的全部知识点都制作成了思维导图,并且分层次的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和训练,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优化初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再如,对于某一知识点的复习时,我通常会将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便于初中生从中找到学习规律,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地理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还要注重教学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水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维导图,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坤.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95).